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方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7906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130.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8页
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8页
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8页
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8页
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8页
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8页
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8页
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8页
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8页
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8页
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8页
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8页
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8页
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8页
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方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8页
亲,该文档总共6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方案.docx

《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方案.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方案.docx

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方案

第一章总论

1.1任务的由来

钢铁是工业的粮食,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产钢大国,充足的钢铁材料保证了国内经济的发展需求。

我国有较为丰富的铁矿资源,全国总储量为443亿吨,*****钢铁储量位居全国第四位,本工程所在地*****从县内东北平型关到西南茶铺、化桥、大明烟连绵不断的群山中,蕴藏着丰富的铁矿资源。

但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铁矿资源的强力开发,特别是大量的无序民采,给我省有限的铁矿资源造成很大的破坏,现有的矿山大部分被破坏的千疮百孔,由此引发矿区大气、水、土壤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对矿区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当地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而且已经制约了铁矿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重视铁矿矿山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

***************铁矿采矿场位于*****城南,直线距离12.5km的*****东1.6km的*****一带,行政区划隶属于**********管辖,开采矿种为铁矿,企业性质为有限责任公司。

依据*****非煤矿山企业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工作领导组办公室2008年12月24日“关于《*****非煤矿山企业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工作方案》的核准意见”(*****非煤整合办核[2008]11号),*****铁矿与*****宏山铁矿资源整合为新的*****铁矿;*****年4月21日*****国土资源厅以“*****非煤采划字[*****]0039号”文件划定了整合后的*****铁矿矿区范围,矿区面积1.71km2。

目前正在办理采矿证手续。

为了推进山西宝山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铁矿的科学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促进山西宝山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铁矿矿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增长,使企业的经济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得到提升,为了贯彻*****环保厅制定的《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编制大纲》的要求,在*****环保局牵头下,山西宝山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铁矿领导层积极组织人力、物力编制山西宝山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铁矿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

*****年8月正式委托山西中安质环环保咨询有限公司(山西中北环境工程技术有限责任司)对该矿进行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的编制工作。

接受委托后,公司立即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赴现场进行实地调查,收集有关资料,对矿区范围内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等进行了全面调查。

在收集资料和现场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矿区生态环境现状,对*****铁矿矿区生态环境现状进行分析、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行识别和对生态环境预测的基础上,制定出*****铁矿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的具体措施。

*****年1月完成《*****铁矿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的编制工作。

1.2编制依据

1.2.1任务依据

(1)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

(2)国务院《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发[1998]253号)

(3)《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国发[2005]28号)

(4)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国发[1998]36号)

(5)《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发[2000]38号)

(6)《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05]109号)

(7)《*****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蓝天碧水工程的决定》(*****政发[2006]15号)

(8)《*****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编制大纲(试行)》(*****环发[2009]280号)

(9)*****人民政府*****政发[2006]30号《*****人民政府批转*****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的通知》及《*****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2006年9月28日)

(10)国家环境保护部环发[2007]37号“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工作的意见”

1.2.2相关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

(2)《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986年3月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4年4月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2000年3月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年12月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86年6月

(7)《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4年8月

(8)《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1993年7月

(9)《*****环境保护条例》1997年7月

(10)《*****农业环境保护条例》1991年11月

(1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年3月

1.2.3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与环境保护发展规划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

(2)《全国生态保护“十一五”规划》(环发[2006]158号)

(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4)《*****环境保护“十一五”计划》

1.2.4有关技术标准与规范

(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95-1996)

(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3)《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1993)

(4)《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技术标准》(SL190-96)

(5)《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1998)

(6)《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223-2007)

(7)《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Z/T0239)

(8)《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QZ/T0240)

(9)《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DZ/T0245-2004)

(10)《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GB/T18337.3-200l)

(11)《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1995)

(12)《*****土地复垦实施办法》(*****政发第66号)

1.2.5投资估算依据

(1)《*****建设工程预算定额》

(2)《*****建筑工程费用定额》及相应估算指标

(3)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工程概算及其他费用定额编制办法》

(4)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建设部,计价格【2002】10号文《工程勘测设计收费标准》

(5)《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水土保持机械台时费定额》(水利部水总【2003】67号文)

(6)《关于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咨询服务费用计列的指导意见》(保监【2005】22号文)

(7)《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设部关于印发〈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服务收费管理规定〉的通知》(发改价格【2007】670号)

(8)国家重点工程有关投资估算标准等

1.3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1.3.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依靠科技进步,走资源利用率高、生态环境破坏少、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的矿业开采可持续发展道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现场调查,查阅技术资料,核实相关数据,进行科学归纳分析;科学设定指标体系,按阶段明确主要恢复治理任务,按时期排定重点工程;坚持依靠科技进步,走资源利用率高、生态环境破坏少、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推进企业的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建设生态良好的矿区环境。

1.3.2基本原则

(1)坚持“不欠新帐,渐还旧帐”的原则

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建立矿山开采生态环境恢复补偿长效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控制生产中新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并逐步解决已有生态环境问题。

(2)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

根据矿山生产情况,对新建矿山,应突出预防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内容;对生产历史长的矿山,突出现有问题的解决方案,分清轻、重、缓、急和优先顺序,逐步对矿山影响区域内的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整治。

(3)坚持“前瞻性与可操作性有机统一”的原则

针对目前已存在和今后可预测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根据国家的政策要求,既要立足当前技术和资金投入、恢复治理工程实施、建设施工的装备和水平的实际,使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又要考虑国家政策调整,相关标准提高,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的因素,使方案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4)坚持“规划协调”的原则

方案制定中标准的设定,方案中生态保护、恢复治理等重点工程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规划及其它规划相衔接,并统筹与当地生态环境保护有关规划的协调性。

1.4方案范围与规划时限

本方案编制范围包括*****铁矿采矿场、选矿厂及受矿业活动影响的区域,主要包括扬尘污染、废弃土石侵占土地等环境污染问题及全矿的水土保持、滑坡、植被、土壤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

按照实施方案编制要求,基准年为*****年,规划期限为*****年~*****年,近期为*****~*****年,中期为*****~*****年。

1.5方案技术路线

方案技术路线见图1-1所示。

矿区生态环境调查

矿区生态环境目标与指标体系的确定

明确主要任务

确定重点工程

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编制方案

运输道路硬化、绿化工程

临时性边坡治理工程

选矿工业场地绿化工程

矿区生态环境监控系统建设工程

矿区生态安全应急系统建设工程

开采区防风抑尘工程

采掘区植被恢复工程

废石场、尾矿库治理工程

 

图1-1方案实施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矿区概况

2.1区域自然条件

2.1.1地理位置与交通

*****铁矿位于*****与*****交界处,其采矿场位于**********小板峪村东北0.8km,选矿厂位于官地村东1.2km处,矿区北部属**********管辖,南部属*****西窑乡管辖。

矿区有简易公路通往*****,矿区距离*****城31km,五台——*****公路从*****通过,交通方便。

矿区地理坐标为:

东经º'"~º'",北纬º'"~º'",井田面积为1.71km2,开采深度由1710~1160m。

地理位置与交通见附图1所示。

2.1.2气象气候

该区地处*****区中部,群山起伏,海拔最高1795m,最低1221m,最大高差574m,属中高山地区。

*****东西走向,横亘该县南部,使来自西北的冷空气受阻于平川。

*****属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但平川、丘陵区冬长夏短,多数山区则冬长无夏,春秋相连。

各季的气候特点是:

冬季寒冷少雪,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雨量集中,秋季凉爽宜人。

平川区由西向东气温逐渐降低,年平均气温5~8°C,丘陵区年平均气温为5~7°C。

山区较复杂,县境东南神堂堡、庄旺一带,为狭窄的山间河谷地带,气候温和,是全县最温暖的地区。

年平均气温在7~10°C,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5°C,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为22~25°C。

年平均无霜期130天。

年平均降水量350~1000mm,降水量一般随海拔高度的增高而增加。

2.1.3地表水

*****境内有*****和*****两大干流。

*****源于*****境东南**山脚下***的**泉。

河流至上浪涧郝家湾即潜入地下,再出于永兴东,暗流20余公里,西流15公里,经县城至笔峰村出县境到*****,境内全长80公里。

根据《**********地区水文地质图》富水性分区的划分,**********阶地为极富水区,面积为107.20km2。

*****的主要支流有15条,如马峪河、赵庄河、*****、羊眼河等。

*****源于*****大黄尖山脚下,至岩头与黑龙池水汇合,与南来的峨岭水合流向北,过圭峰至*****出山,北流入*****,全长45公里。

2.1.4地下水

根据*****水利局编印的《地下水储量计算资料》,*****地下水储量为:

静储量为25.79亿吨,调节储量1.08亿吨,动储量3.12亿吨/a,开采储量4.20亿吨/a,最大控制深度100~172.17m。

2.2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2.2.1地形地貌

*****境内地形东北高,西南低,东为泰戏山,南依*****,北靠恒山,中部是狭长的*****谷地带,为子牙河系的最上游,全县由山川、丘陵盘结而成,构成了平川区、丘陵区、石山区三类地区。

其中平川区427km2,占总面积的19.1%,分布在*****的两岸。

丘陵区721km2,占总面积的32.2%,分布在平川区的北部,石山区1147km2,占总面积的48.7%,分布在南面的*****区。

2.2.2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矿区位于区域水文地质单元的弱富水区,含水层主要为风化裂隙水,下部基岩为相对隔水层,本区矿体全部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之上。

矿区附近的主要河流为*****,位于矿区东北约1.5km,水面标高1221m,地势低于矿区,与矿区相对高差350~500m,对矿体开采基本没有影响。

本区水文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

2.2.3矿区工程技术条件

本区构造简单,矿体层位稳定,覆盖层厚度不大,矿层厚度较大,夹层较少;矿层出露处地形平缓,并有坡度向东南倾斜,废石存放条件良好;矿区地势较高,无地表水及地下水之患。

区内矿体顶底板地层绢云母石英片岩、含铁石英岩,故抗风化能力较强,岩石一般比较新鲜完整,可属弱风化带,因此,本区顶底板岩层为中等稳固型。

2.2.4矿区地质构造

本区结晶基底由于*****运动,使其回返隆起为陆地,以后一直处于被侵蚀剥蚀阶段,这套运动在台怀运动形成了NE、SW乡的褶皱带,五台运动先期形成南北向较开阔的褶曲构造,后期受北西、南东方向压应力的挤压,形成了北东东向褶皱构造,两期褶曲构造相互叠加,到*****运动基底地层又受到北北西、南南东方向继承性的强力压应力的挤压,对本地区影响较大,产生了非常发育的北东东向紧密褶皱造成五台群与滹沱群地层在局部整合接触,并导致层间裂隙、断层破碎带较发育,为本区的岩浆岩活动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同时在北东东、西南南方向张应力的作用下,产生了一组张性断裂,区内构造分述如下:

(1)褶曲构造

①*****群褶皱构造

从*****区地质略图可以看出,本片麻岩系自身组成一个大型复式向斜构造。

其中在文溪——台怀一线属这个大型复向斜中的次级复背斜构造,而庄旺——豆村、伯强——岩头则为两个次级复向斜。

②五台群褶皱构造

本群在该区是个复杂的褶皱带,由两个复向斜和一个复背斜所组成,由北向南分别为大南坪~娘娘会复向斜,智存沟复背斜,瓦厂梁~台怀复向斜。

③滹沱群褶皱构造

区内滹沱群地层大部分为豆村亚群四集庄组地层,褶皱不发育,其构造线方向与前者一致。

④古生界寒武奥陶系褶皱构造

本套地层产状平缓近水平,褶皱构造不明显。

滹沱群寒武奥陶系地层均为残留顶盖,褶皱构造不明显,*****、五台二群的褶皱构造均发育,规模较大,最大延伸30km,最短延伸20km,宽为5~15km,这些褶皱构造产出的地质特征是:

紧密、歪斜,至形成向斜倒转,倾角在40~90°。

向斜轴向东扬起,背斜轴向西倾,与大褶皱轴平行的次级褶皱特别发育。

以五台复向斜构造为一级褶皱,第三级褶皱控制鞍山式铁矿的分布,如山羊坪~板峪复向斜。

(2)断层构造

区内断裂较为发育,按分布方向大体为两组:

一组为压性断裂,走向NEE,另一组为张性断裂,走向NNW,与压性断裂近于垂直,并经多次构造运动的复合,现已切穿古生界地层,分述如下:

①压性断裂

主要分布在本区北部,较大的为三条,DF1~DF3,延伸1000~2000m。

②张性断裂

本组断裂区内发育,较大者为DF4~DF11,延长至500~2000m。

(3)岩浆岩

区内岩浆岩活动较为频繁,期多,性杂,从基性到酸性岩都有,多分布于结晶基底地层,盖层内少见,产出的岩性以寒武纪酸性岩为多,其次是基性岩,再次是燕山期岩浆岩,分述如下:

①*****期岩浆岩

基性岩:

如绿青、山羊坪、甘泉等岩体。

酸性岩:

如南沟里、照山、西台花岗岩岩体。

②燕山期岩浆岩

基性岩:

仅在凡支山分布有玄武岩喷出的火山径。

酸性岩:

分布面积较小,在滩上有花岗斑岩及石英斑岩出露。

(4)区域矿产

本区矿产较为丰富,尤其以鞍山式铁矿占据主要地位,是我国重要铁矿产区之一,共有铁矿六处,矿石总储量12.55亿吨,占*****铁矿总储量一半以上,其中钒储量20288吨,钛储量260848吨,金矿分布于*****滩上一带。

2.2.5区域地层

矿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五台群绿石片岩层,按岩性与铁矿层位的关系,由老到新简述如下:

(1)五台群柏板岩组太平沟段

岩性为斜长角闪片岩,角闪绿泥片岩,分布在F1断层以西,小板峪村以北的地区及矿区ZK1203、2002、2004、2007、2009、*****六孔F1断层以下的孔段,在矿区内地表无出露,走向近EW,倾向SN,倾角50~80°。

①斜长角闪片岩

黑、黑灰、黑绿色,片状结构,片理不清,揉皱发育,岩石坚硬。

组成矿物:

以角闪石为主,其次是石英、绿泥石,有黄铁矿和方解石星点及石英细脉或团块,角闪石呈粗针状,长柱状集合产出,呈柱状集合产出时,粒径粗2~4mm,柱长不等,长者达10mm,形成粗晶角闪片岩,粗晶角闪片岩呈层状分布其中。

②角闪绿泥石片岩

黑绿色,片状构造,片理发育呈叶片状,沿片理面小揉皱普遍,具油脂光泽,组成矿物以绿泥石旺为主,角闪石次之,有黄铁矿,石英及少量方解石细脉或团块,本岩层上部以绿泥石含量为主,下部角闪石的含量增高并含有少量石榴子石晶体,厚度不大于80m。

与铁矿顶板之斜长绿泥片岩,绿泥斜长角闪片岩不同之处,一是本片岩色深片理发育,二是油脂光泽强,三是钙质的含量较少和不含斜长石。

本片岩中夹有薄层磁铁石英岩,如在ZK2007孔中见六层,单层厚度0.5~1.0m,ZK2009孔中见一层。

(2)五台群柏枝岩组杨坡道下段

本段地层为矿区的含矿岩系。

矿底板岩层(Mg)

该岩层石榴子由含石榴子石绢云石英片岩。

含石榴子石绿泥片岩,绢云石英片岩(石英绢云岩)、地质绢云石英片岩,云母石英片岩和绿泥片岩组成。

含石榴子石绢云石英片岩:

发白色,片状结构,具绿绢光泽,有滑感的矿物,石英、绢云母、石榴子石(粒径5mm)、方解石,局部有黄铜矿细脉和磁铁矿特点。

含石榴子石绿泥片岩:

灰绿色,片状结构,片理发育。

镜下特征:

细鳞片变晶结构。

组成矿物:

绿泥石、石英、长石、方解石、石榴子石(粒径2~5mm)。

其中石英含量25%,粒径0.1~0.3mm,塔形粒状集合体,呈定向分布;钠长石含量20%,粒径0.1~0.3mm,呈粒状结晶体出现,次变绢云母;碳酸盐矿物含量7%,粒径0.1~0.5mm,呈不规则粒状及脉状分布;钙铁石榴子石含量5%,粒径1~3mm,呈斑状变晶,次变石英,绿泥石等副矿物,磷灰石、赤铁矿、钛铁矿等。

本层含有钙质黑云母片岩,浅墨绿色,片状构造。

组成矿物以墨云母为主,次为石英、方解石、绿泥石,局部含少量石榴子石和星点状黄铁矿及石斑晶。

镜下特征:

细粒鳞片变晶结构。

组成矿物:

黑云母含量40%,粒径0.1~1.0mm,柱状鳞片变晶,节理发育,受力发生弯曲,次变绿泥石;石英含量30%,呈定向分布;方解石含量255,lijing0.5~3mm,半自形,塔形粒状变晶,受力双晶纹发生弯曲。

副矿物:

赤铁矿、金红石等。

第一层铁矿(Fe1)

矿层沿走向由西向东,沿倾向由地表向深部厚度均增厚,最薄处厚4m,最厚处达82m,仅分布在N1向斜中。

绢云石英片岩,碳质绢云石英岩岩性同前上,厚0~200m以上。

第二层铁矿(Fe2)

为矿区内主矿层。

黑灰色,风华面色红褐,条带状构造,条带由磁(赤)铁矿或含铁的碳酸盐矿物与石英相间排列所组成。

局部地方的脉石条带同角闪石、绢云母组成,此类矿石FeSiO3的含量较高。

条带宽窄不一,一般为0.5~5mm,石英条带宽者达10mm。

矿层内有分叉复合现象存在,矿层一般厚40~100m,最厚达124m。

时夹绢云石片岩,其岩性特征是:

地表为红褐色,深部为灰白色,片状构造,片理大部分为叶片状,具绿绢光泽,揉皱发育。

组成矿物:

以绢云母为主,石英次之,沿走向和倾向均有尖灭再现存在,厚度较薄,一般为2~10m。

石英绢去片岩(Di)

仅颁布在N1向斜槽部。

灰褐、灰白色,片状结构,片理,揉皱均发育,具绿绢光泽。

组成矿物:

绢云母、石英及少量褐铁矿。

从16线往西开始绿泥石成分增多,到12线时完全相变为绿泥角片岩,延至4线时由相变为石英绢云片岩,厚度不详。

(3)第四系坡积层

由土、残坡积及砾石组成。

山南坡覆盖较薄,厚1~2m,但在冲沟中较厚,厚度在5m以上,山的北坡覆盖较厚,厚达3~5m。

给山地施工带来了困难,造成土石方量过大,在冲沟中施工探槽揭露不到基岩被迫停止施工。

2.2.6矿带及矿床特征

(1)矿带

——N3矿带:

位于矿区中部,东西延长1400±,由于F3断层的破坏,在西矿体带抬高,只保留向斜底部的矿体,故在地表出露较大,向斜槽部矿层的埋深较浅为50~80mF3断层以东矿层地表出露变宽,宽度为40~200m,矿层埋深在300m,延至24线东向斜抬高处露矿层底板。

本矿带仅包含Fe2矿体,矿层厚度在“F3”断层以西较宽,厚度为40~100m以东厚度增加,厚为60m±,在20线两侧有1m厚的绢云片岩夹层,延伸达100m以上。

矿石质量较好,矿量较大,矿层沿倾斜方向存在相变。

——N5矿带:

位于矿区南部,东西延长1000m西宽东窄,在16线出露最宽,宽达1100m,向东逐渐变窄,延至28线矿带抬高,出露矿层底板,在扬起端锯齿状褶曲发育。

本矿带仅包含Fe2矿体。

矿层厚度稳定为20~80m,一般厚度70m±,在地表出露呈一个半圆形。

沿走向时夹一层绢云片岩,层厚10m以下。

矿带属大型规模,矿石质量较好。

该矿床为火山沉积变质型铁矿,矿体与围岩整合接触,接触界限明显,因此,矿体的产状严格受围岩地层产状所控制,随地层褶皱而褶皱,矿体的走向与矿区地层走向一致,走向近EW,矿体沿倾斜方向由于小褶曲比较发育,有时地表的产状与深部相差较大。

矿带的直接顶板为绿泥斜长角闪片岩,底板为绢云母石英片岩。

(2)矿石的类型

①自然类型

按有用矿物的氧化程度可分为磁铁矿石和赤铁矿石;按矿物分类可分为磁性矿石和非磁性矿石,进一步将非磁性矿石分为碳酸盐型铁矿石和赤铁矿型铁矿石。

②工业类型

本区铁矿石均为品矿石,都需经简单——弱磁选矿后方能利用。

(3)矿石构造

矿石的构造主要为规则微层理条带状构造。

地表矿石条带由赤铁矿和石英相间排列组成,深部矿石条带由磁铁矿、含铁碳酸盐矿物与石英相间排列组成。

(4)矿石的矿物成分

——组成矿石的金属矿物

磁铁矿:

为矿石中的主要含铁矿物,粒径0.0291~0.0582mm,含量5~40%,结晶多为粒状集合体,分布较均匀,立方体自形晶,八面体晶形偶见,或散点断续分布。

局部磁铁矿氧化成赤铁矿,少数磁铁矿的微粒呈石英、方解石、镁菱铁矿、铁白云石经体内的包裹体。

菱铁矿:

是原生矿物中含铁矿物之一,含量10~40%,粒径一般为0.091~0.182mm,多呈粒状集合体,半自形-自形的菱面体。

具有菱面体解理,与石英和其它脉石矿物呈平滑接触,分布于铁颗粒间或散布于石英条带内。

赤铁矿:

是氧化矿石的主要含铁矿物,含量15~25%,粒径一般为0.0291~0.0679mm呈粒、细粒状、细网脉及立方体假象,与磁铁矿呈网脉状和穿插状连生,成连生时接触界线平滑。

褐铁矿:

是氧化矿石中含铁矿物之一,是氧化矿石中含铁矿物含量在10%以上,粒径小于0.1mm,呈粒状、针状、网脉状分布,局部较大的残留体中有菱铁矿的微晶,为菱铁矿次变产物。

针铁矿:

是氧化捣碎石中的含铁矿物,含量在5~10%之间,呈烊状、壳状针状集合体散布其中,在薄片中呈透明的棕色。

黄铁矿:

含量3%左右,立方体和粒状结合体,粒径0.0388~0.0776mm多数被褐铁矿所取代。

辉(黄)铜矿:

少量。

磁黄铁矿:

少量。

——组成矿石的脉石矿物

分为含铁和不含铁两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