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WGN信道中BPSK调制系统的BER仿真计算解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79520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64.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AWGN信道中BPSK调制系统的BER仿真计算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AWGN信道中BPSK调制系统的BER仿真计算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AWGN信道中BPSK调制系统的BER仿真计算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AWGN信道中BPSK调制系统的BER仿真计算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AWGN信道中BPSK调制系统的BER仿真计算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AWGN信道中BPSK调制系统的BER仿真计算解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AWGN信道中BPSK调制系统的BER仿真计算解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AWGN信道中BPSK调制系统的BER仿真计算解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AWGN信道中BPSK调制系统的BER仿真计算解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AWGN信道中BPSK调制系统的BER仿真计算解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AWGN信道中BPSK调制系统的BER仿真计算解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AWGN信道中BPSK调制系统的BER仿真计算解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AWGN信道中BPSK调制系统的BER仿真计算解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AWGN信道中BPSK调制系统的BER仿真计算解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AWGN信道中BPSK调制系统的BER仿真计算解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AWGN信道中BPSK调制系统的BER仿真计算解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AWGN信道中BPSK调制系统的BER仿真计算解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AWGN信道中BPSK调制系统的BER仿真计算解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AWGN信道中BPSK调制系统的BER仿真计算解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AWGN信道中BPSK调制系统的BER仿真计算解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AWGN信道中BPSK调制系统的BER仿真计算解读.docx

《AWGN信道中BPSK调制系统的BER仿真计算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AWGN信道中BPSK调制系统的BER仿真计算解读.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AWGN信道中BPSK调制系统的BER仿真计算解读.docx

AWGN信道中BPSK调制系统的BER仿真计算解读

序号(学号):

 

学生实验报告书

 

 

2014

4

27

实验一:

AWGN信道中BPSK调制系统的BER仿真计算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二相BPSK调制的工作原理

2.掌握利用MATLAB进行误比特率测试BER的方法

3.掌握AWGN信道中BPSK调制系统的BER仿真计算方法

二.实验内容

利用仿真程序在MATLAB环境下完成AWGN信道中BPSK调制系统的BER仿真计算,得到仿真结果,写出实验小结,完成实验报告。

三.实验仪器:

计算机

matlab软件

四、实验原理

在数字领域进行的最多的仿真任务是进行调制解调器的误比特率测试,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比较的话,接收器的误比特率性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

误比特率的测试需要一个发送器、一个接收器和一条信道。

首先需要产生一个长的随机比特序列作为发送器的输入,发送器将这些比特调制成某种形式的信号以便传送到仿真信道,我们在传输信道上加上一定的可调制噪声,这些噪声信号会变成接收器的输入,接收器解调信号然后恢复比特序列,最后比较接收到的比特和传送的比特并计算错误。

误比特率性能常能描述成二维图像。

纵坐标是归一化的信噪比,即每个比特的能量除以噪声的单边功率谱密度,单位为分贝。

横坐标为误比特率,没有量纲。

五.实验步骤

①运行发生器:

通过发送器将伪随机序列变成数字化的调制信号。

②设定信噪比:

假定SNR为mdB,则Eb/N0=10,用MATLAB假设SNR单位为分贝。

③确定Eb④计算N0⑤计算噪声的方差σn⑥产生噪声:

因为噪声具有零均值,所以其功率和方差相等。

我们产生一个和信号长度相同的噪声向量,且该向量方差为σn。

⑦加上噪声,运行接收器⑧确定时间延迟⑨产生误差向量⑩统计错误比特:

误差向量“err”中的每一个非零元素对应着一个错误的比特。

最后计算误比特率BER:

每运行一次误比特率仿真,就需要传输和接收固定数量的比特,然后确定接收到的比特中有多少错误的。

使用MATLAB计算BER:

ber=te/length(tx)。

六.实验结果及分析

MATLAB程序:

%SimulationofbpskAWGN

Max_SNR=10;

N_trials=1000;

N=200;

Eb=1;

ber_m=0;

fortrial=1:

1:

N_trials

trial

msg=round(rand(1,N));%1,0sequence

s=1-msg.*2;%0-->1,1-->1

n=randn(1,N)+j.*randn(1,N);%generateguasswhitenoise

ber_v=[];

forsnr_dB=1:

2:

Max_SNR

snr=10.^(snr_dB./10);%snr(db)-->snr(decimal)

N0=Eb./snr;

sgma=sqrt(N0./2);

y=sqrt(Eb).*s+sgma.*n;

y1=sign(real(y));

y2=(1-y1)./2;%1,0sequence

error=sum(abs(msg-y2));%errorbits

ber_snr=error./N;%ber

ber_v=[ber_v,ber_snr];

end%forsnr

ber_m=ber_m+ber_v;

end

ber=ber_m./N_trials;

ber_theory=[];

forsnr_db=1:

2:

Max_SNR

snr=10.^(snr_db./10);

snr_1=Qfunct(sqrt(2*snr));

ber_theory=[ber_theory,snr_1];

end

i=1:

2:

Max_SNR;

semilogy(i,ber,'-r',i,ber_theory,'*b');

xlabel('E_b/N_0(dB)')

ylabel('BER')

legend('MonteCarlo','Theoretic')

 

程序分析:

做1000次试验,每次试验取200个抽样点,求出每次试验的误比特率,然后对1000次试验的误比特率取平均值,即得仿真误比特率ber,然后将此误比特率与理论值ber_theory进行比较。

程序运行结果如图3所示。

图1bpskAWGN误比特率仿真结果与理论值比较

结果分析:

由图3可知,仿真结果与理论值基本相符,只是在信噪比较大时,仿真误码率与理论值存在误差,这是因为在高信噪比情况下,误比特率会呈下降趋势,若要仿真实际的误比特率,就需要进行更多次试验,而且每次试验取的抽样点数也应该增加。

%SimulationofqpskAWGN

N_trials=1000;

N_number=100;

N_snr=10;

Es=1;

BER_m=0;

SER_m=0;

fortrials=1:

N_trials;

trials

s10=round(rand(1,N_number));

S=(s10*2-1)./sqrt

(2);

S1=S(1:

2:

N_number);

S2=S(2:

2:

N_number);

Sc=S1+j.*S2;%generateqpsksignal

niose=randn(1,N_number/2)+j.*randn(1,N_number/2);%generatenoise

SER_v=[];%Symbolerrorrate

BER_v=[];%Biterrorrate

forsnr_db=0:

1:

N_snr;

sgma=(1/2)*sqrt(10.^(-snr_db./10));

Y=Sc+sgma.*niose;

Y_r=sign(real(Y))./sqrt

(2);

Y_i=sign(imag(Y))./sqrt

(2);

Y_bit=[];

fork=1:

length(Y_r);

Y_bit=[Y_bit,[Y_r(k),Y_i(k)]];

end;

Y_symbol=Y_r+j*Y_i;

X_b=S-Y_bit;

X_s=Sc-Y_symbol;

ber_snr=0;

fork=1:

N_number

ifX_b(k)~=0;

ber_snr=ber_snr+1;

end;

end;

ser_snr=0;

fork=1:

N_number/2;

ifX_s(k)~=0;

ser_snr=ser_snr+1;

end;

end;

BER_v=[BER_v,ber_snr./N_number];

SER_v=[SER_v,ser_snr./(N_number./2)];

end;%forSNR

BER_m=BER_m+BER_v;

SER_m=SER_m+SER_v;

end%fortrials

BER=BER_m./N_trials;

SER=SER_m./N_trials;

BER_T=[];

SER_T=[];

forsnr_db=0:

1:

N_snr;

snr=10.^(snr_db./10);

BER_THEORY=Qfunct(sqrt(2.*snr));

SER_THEORY=1-(1-(1/2).*erfc(sqrt(snr))).^2;

BER_T=[BER_T,BER_THEORY];

SER_T=[SER_T,SER_THEORY];

end;

figure

i=0:

1:

N_snr;

semilogy(i,BER,'-r',i,BER_T,'*b');

legend('BER-simulation','BER-theory');

xlabel('Eb/N0(db)');

ylabel('BER');

figure

i=0:

1:

N_snr;

semilogy(i,SER,'-g',i,SER_T,'*y');

legend('SER-simulation','SER-theory');

xlabel('E_b/N_0(db)');

ylabel('SER');

 

程序分析:

与bpskAWGN类似,做1000次试验,每次试验取100个点,然后每两个点形成一个qpsk符号,首先计算仿真误比特率和误码率,然后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程序运行结果如图4和图5所示,其中图4是ber图,图5是ser图。

图2BER仿真结果与理论值

结果分析:

由图4和图5可知,在低信噪比的情况下,BER和SER的仿真结果与理论值完全相符,在高信噪比情况下,两者存在差异,这是因为随着信噪比的增加,误比特率和误码率也会增加,这就需要更多的试验次数和更多的抽样点数。

将BER和SER仿真结果进行比较可知,在相同信噪比的情况下,BER比SER小,这是因为只要一个比特错,相应的qpsk符号就会出错,而一个qpsk要正确接收,就必须保证它的两个比特全部正确接收。

图3SER仿真结果与理论值

 

实验二:

无线通信信道建模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无线移动通信信道的特点,根据相关模型进行仿真。

2.掌握MATLAB语言对上述参数进行仿真。

二.实验内容

利用仿真程序在MATLAB环境下完成移动信道建模的仿真分析,得到仿真结果,写出实验小结,完成实验报告。

三.实验仪器

计算机

matlab软件

四、实验原理

当移动台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小于20个工作波长)运动时,引起接收信号的幅度、相位和到达角等的快速变化,这种变化称为小尺度衰落。

典型的小尺度衰落有Rayleigh、Rician衰落,因为当信号在传播过程中经过许多反射路径后,接收到的信号幅度可以用Rayleigh或Rician概率密度函数来描述。

在接受信号有直达信号LOS的情况下,幅度的衰落呈现Rician分布,而当在接收端没有直达信号的情况下,幅度的衰落呈现Rayleigh分布。

采用小尺度衰落模型的信道,衰落幅度是服从Rician或Rayleigh分布的随机变量,这些变量将会影响到接收信号的幅度和功率。

五.实验步骤

1.选择路径数

2.按均匀分布产生各条路径的延迟

3.按功率时延谱确定对应的各径的功率

4.按Jake模型产生各径的瑞利衰落系数

5.对瑞利衰落系数进行统计分析并与理论值相比较

说明:

1.路径数目2-4自己确定,或采用某个国际标准2.每条路径时间延迟满足(0,Tmax)范围内均匀分布,Tmax为自己选择的最大采样步长数200-600间比较合适,或采用国际标准3.功率可以按时延迟谱求得,也可用国际标准测量值。

功率延迟谱:

①若采用等功率分配产生功率:

Pi=Pt/M;②采用指数分布的功率延迟谱产生功率:

P=1/6*exp(-t/6)

六.实验结果及分析

MATLAB程序:

%SimulationOfJakesModel

clearall;

f_max=30;

M=8;%#oflowfrequencyoscillators-1

N=4*M+2;

Ts=1.024e-04;

sq=2/sqrt(N);

sigma=1/sqrt

(2);

theta=0;%FixedPhase

count=0;

t0=0.001;

fort=0:

Ts:

0.5%Varyingtime

count=count+1

g(count)=0;

forn=1:

M+1,

ifn<=M

c_q(count,n)=2*sigma*sin(pi*n/M);%Gainassociatedwithquadraturecomponent

c_i(count,n)=2*sigma*cos(pi*n/M);%Gainassociatedwithinphasecomponent

f_i(count,n)=f_max*cos(2*pi*n/N);%Discretedopplerfrequenciesofinphasecomponent

f_q(count,n)=f_max*cos(2*pi*n/N);%Discretedopplerfrequenciesofquadraturecomponent

else

c_i(count,n)=sqrt

(2)*cos(pi/4);

c_q(count,n)=sqrt

(2)*sin(pi/4);

f_i(count,n)=f_max;

f_q(count,n)=f_max;

end;%endif

g_i(count,n)=c_i(count,n)*cos(2*pi*f_i(count,n)*(t-t0)+theta);%Inphasecomponentforoneoscillator

g_q(count,n)=c_q(count,n)*cos(2*pi*f_q(count,n)*(t-t0)+theta);%Quadraturecomponentforoneoscillator

end;%endn

tp(count)=sq*sum(g_i(count,1:

M+1));%TotalInphasecomponent

tp1(count)=sq*sum(g_q(count,1:

M+1));%Totalquadraturecomponent

end;%endcountnonagain

envelope=sqrt(tp.^2+tp1.^2);%rayleighenvelope

rmsenv=sqrt(sum(envelope.^2)/count);%rootmeansquareenvelpe

[auto_i,lag_i]=xcorr(tp,'coeff');%Auto-correlationassociatedwithinphasecomponent

[auto_q,lag_q]=xcorr(tp1,'coeff');%Auto-correlationassociatedwithquadraturecomponent

len=length(lag_i);

[corrx2,lag2]=xcorr(tp,tp1,'coeff');%CrossCorrelationbetweeninphaseandquadraturecomponents

aa=-(len-1)/2:

1:

(len-1)/2;%totaldurationforlag

bb=(len-2001)./2;%mid...pointsfordrawingfigures

cc=bb+1:

1:

bb+2001;%forgettingthemid-values

dd=-1000:

1:

1000;

%_______________

tdd=dd*Ts;

z=2.*pi.*f_max*tdd;

sigma0=1;

T_bessel=sigma0.^2.*besselj(0,z);

%%%%%%%%%%%%%%%%%%%%%%%%%%%%%%%%%%%%%%%%%%%%%%%%%

figure;

plot(tdd,auto_i(cc),'-',tdd,T_bessel,'*');%in-phase

xlabel('t(Second)');

ylabel('Auto-correlation');

legend('In-component')

figure;

plot(tdd,auto_q(cc),'-',tdd,T_bessel,'*');%quadrature

xlabel('t(Second)');

ylabel('Auto-correlation');

legend('Q-component')

figure

co1=1:

1000;

semilogy(co1*Ts,envelope(1:

1000));

xlabel('t(Second)');

ylabel('RayleighCoef.');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ength_r=length(envelop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df_env=zeros(1,501);

count=0;

temp=round(100.*envelope);

fork=1:

length_r

iftemp(k)<=500

count=count+1;

pdf_env(1,temp(k)+1)=pdf_env(1,temp(k)+1)+1;

end

end

count

pdf_env=pdf_env./count./0.01;%simulationrayleighpdf

sgma2=0.5;

x=[0:

0.01:

5];

pdf_theory=(x./sgma2).*exp(-1.*x.^2./(2.*sgma2));%theoryrayleighpdf

figure

plot(x,pdf_env,'-',x,pdf_theory,'*');

legend('Simulated','Theoretic');

xlabel('r');

ylabel('PDFofr');

程序分析:

首先选定jake模型得到参数M=8、N=4*M+2,然后计算各路的同相与正交分量的增益和多普勒频率,以及它们的表达式,该程序假设各路的延时相等,均为t0=0.001,各路相位均为0。

然后分别求同相分量和正交分量的自相关和互相关,分别作图,并分别与理论值相比较。

接着作出瑞利衰落系数图形,最后作出仿真的和理论的瑞利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并进行比较。

程序运行结果如图6-图9所示。

图4.同相分量的自相关仿真图形和理论图形

图5.正交分量的自相关仿真图形和理论图形

图6.瑞利衰落系数图形

图7.瑞利分布概率密度函数仿真图形和理论图形

结果分析:

图4和图5的自相关和互相关函数图形仿真结果与理论结果大致相同,说明jake模型很好地分离出了接收信号同相分量和正交分量,图6是瑞利衰落系数的时域图形,图7中瑞利分布概率密度函数的仿真结果的大致变化趋势与理论值相同,只不过在概率密度较大的区域两者有较大差异,这是因为抽样点数太少,无法满足理论计算的要求,而且jake模型的M、N取值也会影响概率密度函数图形的仿真结果。

 

实验三:

CDMA通信仿真

一、实验目的

1.CDMA通信具有很多通信特点,不仅被IS-95移动通信系统使用,目前已成为3G的主要技术。

2.通过实验:

①掌握直接序列扩频发射机与接收机的组成与仿真;

②仿真验证AWGN信道下单用户直接序列扩频系统的BER性能;

③仿真验证平坦瑞利信道下单用户直接序列扩频系统的BER性能;

④观察存在干扰用户时的系统性能变化。

二.实验内容

设计一个CDMA系统,用MATLAB进行仿真,统计BER或SER随信噪比的关系,绘出曲线。

对统计试验的结果与单用户的理论值进行比较,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

三.实验仪器

计算机

matlab软件

四.实验原理

仿真基带直接序列扩频系统:

1.采用BPSK或QPSK映射。

2.扩频序列可以是随机产生,可以是m序列,也可以是Gold码,长度自选。

3.最后对BER或SER随信噪比变化画图与理论单用户的结果比较,并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

五.实验步骤

1.确定用户数目、信道特征以及调制方式。

2.确定基带扩频仿真系统的原理结构图,按照框图设计一个CDMA系统,并进行仿真。

3.用MATLAB进行仿真,统计BER或SER随信噪比的关系,绘出曲线。

4.对统计试验的结果与单用户的理论值进行比较。

5.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

六.实验结果及分析

MATLAB程序:

%main_IS95_forward.m

%此函数用于IS-95前向链路系统的仿真,包括扩

%频调制,匹配滤波,RAKE接收等相关通信模块。

%仿真环境:

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

%数据速率=9600KBps

%

clearall

closeall

clc

disp('--------------start-------------------');

globalZiZqZsshowRGiGq

clearj;

show=0;%控制程序运行中的显示

SD=0;%选择软/硬判决接收

%-------------------主要的仿真参数设置------------------

BitRate=9600;%比特率

ChipRate=1228800;%码片速率

N=184;%源数据数

MFType=1;%匹配滤波器类型--升余弦

R=5;

%+++++++++++++++++++Viterbi生成多项式++++++++++++++++++

G_Vit=[111101011;101110001];%Viterbi生成多项式矩阵

K=size(G_Vit,2);%列数

L=size(G_Vit,1);%行数

%++++++++++++++++++++++++++++++++++++++++++++++++++++++

%++++++++++++++++++++++Walsh矩阵++++++++++++++++++++++++

WLen=64;%walsh码的长度

Walsh=reshape([1;0]*ones(1,WLen/2),WLen,1);%32个10行

%Walsh=zeros(WLen,1);

%++++++++++++++++++++++++++++++++++++++++++++++++++++++

%++++++++++++++++++扩频调制PN码的生成多项式++++++++++++++

%Gi=[1010001110100001]';

%Gq=[1001110001111001]';

Gi_ind=[15,13,9,8,7,5,0]';%i路PN码生成多项式参数

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