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凉州词送元二使西安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79574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凉州词送元二使西安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凉州词送元二使西安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凉州词送元二使西安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凉州词送元二使西安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凉州词送元二使西安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凉州词送元二使西安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凉州词送元二使西安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凉州词送元二使西安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凉州词送元二使西安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凉州词送元二使西安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凉州词送元二使西安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凉州词送元二使西安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凉州词送元二使西安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案.docx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凉州词送元二使西安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凉州词送元二使西安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凉州词送元二使西安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案.docx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凉州词送元二使西安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案

古诗三首

凉州词

送元二使安西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凉州词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一类生字,认识3个二类生字,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诵读古诗,感受古代诗韵律美。

3.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将士们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教学重、难点:

感悟、体会将士们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教学准备:

音乐背景,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1、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古代那些才华横溢的诗人们,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优秀诗篇,使每一个中国人为之骄傲。

今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古诗的魅力,咱们来个赛诗会,看谁记的古诗多。

  

(1)我们三单元的主题是“母亲河”,谁能背出和黄河或者长江有关的诗?

  

(2)老师开诗头,看谁能接下去: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琶琵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出示唐代地图,介绍边塞地理位置及历史背景,引出边塞诗。

  3、了解诗人及“凉州词”这种曲调名。

  

(1)简介王之涣。

  

(2)“凉州词”不是诗题,是凉州歌的唱词,它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多读几遍,读到字正腔圆为止。

  2、指名读。

  3、指导“仞”的读音和“羌”的书写。

  4、读诗不仅要读的字正腔圆,还要读的有板有眼,读出节奏。

谁来试试?

  5、师生合作读古诗。

  6、齐读古诗。

  7、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

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

(学生自由汇报,并将词语板书到黑板上)

  8、请大家静静地默读《凉州词》,想一想,诗的哪些地方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

    三、抓诗象,入诗境,悟诗情。

  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预设一:

学生对“孤”的感悟

  1、诗象:

孤城、万仞山

  

(1)这座孤单单的城。

指的是哪座城?

引导学生从注释中获取玉门关相关知识,师补充介绍玉门关。

(出示图片 )

  

(2)为什么作者称之为“孤城”?

  引导感受:

a看荒漠图景,感受玉门关的荒凉与寂寞 。

玉门关在茫茫戈壁滩上,四周荒无人烟,显得那么——荒凉、孤寂、冷清――这就是诗句中所说的――“孤城”。

  b这样的一座城,不远处就是万仞高山,在万仞高山的衬托下,显得那么——(渺小、孤单)——这就是诗句中说的“孤城”。

  (3)了解“片”的用意。

  师抛疑:

"片"在这可以换成什么词?

诗人这里为什么不用“座”而用“片”?

(“一片”是唐诗习惯用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

孤城在万仞高山的衬托下,像一片落叶,显得单薄。

  (4)指导朗读本句,可以把“一片孤城”和“万仞高山”对比读,读出戍边城堡的“孤”。

  引导:

孤城周围除了高山,还有什么?

  2、诗象:

黄河

  

(1)读读这句诗,你的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2)回顾“黄河入海流”的观察角度,了解本句诗的视角:

逆着黄河流向,自下而上远眺黄河。

  (3)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从白云中流出来的黄河像 (想象练说,引导学生用比喻句表达)

  (4)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条黄河?

  (5)指导朗读:

让我们读出黄河的源远流长,读出黄河奔腾万里的气势。

  3、深化“孤城”的意境。

  巍巍高山、滚滚黄河,荒凉的地理环境,更加衬托了这座戍边城堡的“孤”!

仅仅是城孤孤单单吗?

(守城将士的心更是孤独的)与其说城孤,不如说人孤、心孤、情孤啊!

  4、带着我们的感觉,自由读两句,读出古诗的意境。

  预设二:

学生对“怨”的感悟。

  1、感悟“杨柳”的双关。

  

(1)理解“怨”,思考:

埋怨杨柳什么?

(不发芽)为什么杨柳不发芽呢?

――“春风不度玉门关”!

春风吹不到,杨柳自然不会发芽。

战士们是多么盼望见到春风轻拂,杨柳吐绿啊?

但在这茫茫高原,那只是奢望。

埋怨杨柳有用吗?

所以作者说——读后两句

  

(2)杨柳在这里还有另外一层意思。

指的是战士吹奏的是《折杨柳》曲子。

介绍古人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3)在古诗中,有许多诗句都提到了折柳风俗。

(课件出示:

出示跟杨柳有关的一些诗句,让学生和老师轻声诵读。

  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

――唐·刘禹锡《杨柳枝词》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隋代——无名氏《送别》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4)当戍边将士听到羌笛吹奏的悲凉的折杨曲时,会是怎样的心情?

理解后两句的意思。

  (5)指导读后两句。

  2、感悟“春风”的深意。

  春风,表面指的是自然界的风。

它另一种意思即是朝廷的恩惠和关心。

戍边将士们盼望着朝廷早点让他们回家,可是,“春风不度玉门关”,朝廷似乎忘记了他们的存在,根本不顾他们的死活。

很多将士魂归关外。

  3、拓展:

有关描写战争的诗句。

轻声地跟老师一起读。

(配哀伤的乐曲)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晚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

  4、 激qing创境,配乐齐读古诗。

  四、课外拓展:

自学王翰的《凉州词》。

  板书:

写景

凉州词抒情

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1.能分辨“朝、舍”的读音及含义。

2.理解诗词大意并想象画面。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并背诵、默写。

4.能抓住“更尽”体会诗人情感。

5.会用结合注释的方式学习古诗。

6.初步感悟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大意,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情感。

课前准备:

背古诗,引出摇头晃脑吟诵古诗的方式。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上节课我们陪着诗人李白送走了孟浩然,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一首送别诗,1200多年前,这首诗在抒写离情别怨的诗文中尤其脍炙人口,传唱千年,被称为唐人别诗之绝唱,这就是《送元二使安西》,谁写的?

二.读诗知意

(1)引出课题,了解题意

①共同书写诗题。

从这个题目中你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②学生理解了题目的意思后,齐读诗题。

(2)了解作者

学生介绍对作者的了解情况,教师补充。

(强调王维的诗的特点:

“诗中有画”)

(3)读通诗句

学生自由练习读诗,在此项活动中重点指导“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中的“朝”和“舍”的读音。

(4)读懂诗意

①学生结合幻灯片的注释,自读自讲诗意。

②学生试说诗意,教师点评、补充。

③出示译文,男女生合作读。

④趣译诗句,学生齐读。

(读准、读通、读懂古诗,是古诗教学最基本的要求。

这首诗的诗意不难理解,给学生设置一定难度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达成学习目标。

三、抓诗眼,领悟深情

1.你们都只劝了一杯酒,王维劝元二呢?

从哪里知道(体会:

更尽——更:

再,尽:

完。

)可见是劝了一杯又一杯啊。

为什么劝了又劝呢?

猜想一下。

(生说,师随机点评)

2.根据学生回答引导:

王维为什么会如此不舍呢?

再次出示地图,标明两地距离,师适当补充:

安西距离渭城……公里,就算是坐马车,元二也要走上大半年才能到达,更何况这一路去都是茫茫戈壁,人烟荒芜。

(配图)现在你觉得,王维对老朋友出使安西仅仅只有不舍吗?

还有什么?

(生说:

还有担忧;还有祝愿)

离别在即,王维不舍啊。

千言万语都化作了这杯中的酒,酒有喝尽的时候,可不尽的又是什么?

(生说)是王维对元二的深深不舍以及切切担忧,因此他饱含深情地对元二说——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好一幅离别劝酒图啊。

现在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诗的大概意思说清楚了呢?

指名学生说:

一个下着小雨的早晨,王维在渭城送元二出使安西。

他们在客栈里喝了一杯又一杯的酒,还是不舍分离。

4.人生自古伤离别,让我们一起闭上眼睛,用心去感受王维对朋友的款款深情吧!

齐背。

5.在课作本上完成默写。

(教师在黑板上给出“渭““浥”两字,供不会写的同学抄写。

四、多积累,体会真情

1.师:

诗人在分别之际写下的诗,我们叫它送别诗。

除了我们今天学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

生交流的基础上,出示《别董大》。

2.指名读,了解:

谁送谁?

诗中哪两句表达了这对朋友之间的情谊?

读后两句。

和《送元二使安西》的后两句比一比,你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3.深情朗读《别董大》,尝试背诵。

4.课后作业:

把另外能体现人间真情的古诗誊抄在课作本上。

板书: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下着小雨的早晨

渭城

饮酒话别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教学目标

  1、感受我国古代进步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珍视友情的高尚情操。

  2、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说出课文后第1题句子中6个带点词的确切意思,并能正确理解诗句。

  3、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能正确地背诵和默写3首古诗。

重点与难点

  重点:

逐字逐句地理解诗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

  难点:

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1、背诵全诗,初悟诗语形象美。

   1.读通全诗,字字读得响亮,做到不漏、不添、不错,读顺口了再读几遍。

   2.背诵默写。

    “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要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读。

”(朱熹)读得准确是朗读的基本要求,在阅读过程中要初悟诗的音韵美。

处于记忆黄金时期的儿童朗读音韵和谐、语言精练的古诗必熟记于心,“心书,目过口过总不如手过”(李光),背默之举无疑能强化学生对古诗整体的直觉感受。

   3.想象诗中画面。

  2、指导学习《赠汪伦》。

  

(1)理解课题,简介李白及有关本诗的故事。

  

(2)听录音,初知内容。

  (3)解释字词,说说诗意。

  ○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

  ○逐句理解.

  理解第1句。

“将放行”是什么意思?

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

我很快就要坐船离开这里了。

  理解第2句。

“踏歌”是什么意思?

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

忽然听到岸上有人用脚步打着节拍,边走边唱的声音。

  这两句主要写什么?

(主要是叙事,展示一幅离别送行的画面。

  理解第3句。

“千尺”是虚指,极言谭水之深,是夸张的说法。

  理解第4句。

“不及”是什么意思?

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虽然桃花潭水有千尺深,却比不上汪伦为我送行的情谊深。

  这两句诗用桃花潭来比喻汪伦的感情,以水深比喻情谊深。

第3句诗用了夸张的写法。

  (4)总结。

  ○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珍视友情。

  ○背诵这首诗。

  3、指导学习。

《题临安邸》。

  

(1)理解课题,简介诗人及有关的背景知识。

  

(2)听录音,初知内容。

  (3)解释字词,说说诗意。

  ①学生自由读古诗,看注释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地方。

  ②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

  ③逐句理解。

  理解第1、2句。

“休”是什么意思?

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

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那些统治者在西湖边上听歌赏舞、寻欢作乐的生活到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

  看图帮助理解诗句含义。

  理解第3句。

“暖风”、“熏”、“醉”是什么意思?

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

暖洋洋的春风把这帮终日只知游山玩水的家伙吹得像喝醉了酒一样。

  理解第4句。

“直”是什么意思?

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

那些统治者简直把这临时避难的杭州当作者家汴州了,忘记了故都汴州,忘记了被异族侵占的半壁江山。

  (4)总结。

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先背后默写前两首古诗,个别学生写在灯片上,然后出示灯。

  全班评价纠正。

  2、指导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理解课题,简介陆游及有关的背景知识。

  解释字词,说说诗意。

  ①学生自由读古诗,看注释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地方;

  ②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

  ③逐句理解。

  理解第1句。

“三万里”形容黄河的长,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黄河实际长一万多华里。

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翻该,向东流入大海。

  理解第2句。

“五千仞”也是虚指。

形容华山的、雄伟高大。

学生拭答后,教师讲述:

五千仞高的华山直插云霄。

  这两句主要写景,运用了怎样的写法?

”(夸张、化静为动,使人感到景物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

  理解第3句。

“遗民”、“泪尽”、“胡尘”是什么意思?

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

北方沦陷区老百姓在异族统治下受尽折磨,眼泪都哭于了。

  理解第4句。

“南”、“王师”是什么意思?

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

他们盼望南边的宋朝军队收复北方失地,解救他们,盼了一年又一年。

  这两句描述了北方人民的境遇和盼望解放的急迫心情。

  (4)总结。

  ①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百姓的同情。

  ③背诵这首诗。

  四、延伸课外,激发再研读的兴趣。

    结合作者的遭遇介绍,告知学生陆游“六十年间万首诗”,诗歌最突出的主题是表现恢复中原、统一中国有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课外合作收集陆游的爱国诗,进行编报等相关语文活动。

    延伸课外再读诗,拓展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

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上3、4(3)、5(3)和6的练习。

  

(2)有余力的学生课外选学李白、陆游的诗一首抄录并背诵。

教学反思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作。

这首诗以送别为

主题,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歌以凝练的语言记录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特点。

因此,诗歌中常留下空白之处,给人想象的时空。

想象并非凭空而来,想象依托的是文本。

把诗中语言想象成一幅幅现实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想象感受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份爱,那种味。

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做到品读诗句过程中展开想象,通过想象深化语言的感悟。

一、强调景物的想象。

在学习《送元二使安西》一、两句时,我边朗读边让学生想象,在你的面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初读古诗后,就让学生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

朝雨、柳树、旅馆……想象渭城的景色,与后面安西的满目凄凉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猜想学生在理解安西会遇到困难,于是我就补充安西的图片:

漫天黄沙、一望无际的沙漠、荒芜人烟。

二、注重情感的想象。

读《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两句,想象诗人与元二是怎样进行分别的。

在一次次渲染离别时的愁绪,学生的情感渐渐地达到了高潮,有几个孩子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大部分的学生已经深深体会到到那份浓浓的离别之情了。

想象诗中之画,感悟酒中之情。

设计总是比实践更趋于完美。

课上下来,感受的是真真切切的遗憾。

如何把诗的写景部分与后面写情的部分更有机的结合起来?

如何合理地处理朗读的时机与次数,使朗读与感悟融合得浑然一体?

……太多的遗憾和困惑将成为我继续前进的动力,鞭策我收拾行囊,继续上路……

三、注重创设情境。

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的感触到学习目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上,我多次创设学习情境,时而让学生回到旧知识、时而引领学生观赏“渭城朝雨浥青城,客舍青青柳色新”的伤感景色,时而让学生变成作者,时而听乐、时而摇头吟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百分之百的参与学习,溶入课堂、溶入文本、溶入作者的情怀,才能让每一位学生得以成功体验。

让学生真正理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佳句,学生就象是喝了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一堂课下来,给我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几点不足:

一、教学中的朗读方式应多样,多让孩子尝试。

如教这首古诗时,先让学生尝试读读,学生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比老师大多了,这也是他们年龄的特点,再听老师读,语言的设计是“你们读得比我小学时候好多了,想听老师朗读吗”,这样问,既可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又能让孩子明白“怎样才能读好古诗,不妨像老师学习一下”。

教学水到渠成。

像这样多样化的评价,才能启迪学生读书的欲望和思维方式,“原来生活中、学习中许许多多的问题也像朗读评价一样要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去解答”。

二、教学中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一部分学困生的兴趣没有被很好地调动起来,使课堂成了部分学生展示的舞台,今后应多给学困生表达的机会,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小组讨论交流,没有给足学生说的时间,小组合作有些走过场。

另外,当学生读不好时,要再给他机会和指导,让他自信地坐下,这一点今后教学中也要注意

四、语文教学,只阅读一些教育类书籍和杂志,面太窄了,视野太有限了,难于登上大雅之堂,如果改变一下,结局就不同了。

如历史、地理、数学等等,比如教这首古诗,运用地理知识,能使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轮廓;运用数字,使学生心中知道实际距离竟这样遥远;运用历史知识,把远距离的事件拉近,再拉近,仿佛如刚刚发生的一样。

……因此,老师平日的阅读应该广博而宏富,对教语文是有益的。

也就是平时我们常说的“要给孩子一碗水,自己首先应有一桶水”也就是这个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