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LC控制五层电梯系统的设计综述.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79727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130.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PLC控制五层电梯系统的设计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基于PLC控制五层电梯系统的设计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基于PLC控制五层电梯系统的设计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基于PLC控制五层电梯系统的设计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基于PLC控制五层电梯系统的设计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基于PLC控制五层电梯系统的设计综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基于PLC控制五层电梯系统的设计综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基于PLC控制五层电梯系统的设计综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基于PLC控制五层电梯系统的设计综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基于PLC控制五层电梯系统的设计综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基于PLC控制五层电梯系统的设计综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基于PLC控制五层电梯系统的设计综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基于PLC控制五层电梯系统的设计综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基于PLC控制五层电梯系统的设计综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基于PLC控制五层电梯系统的设计综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基于PLC控制五层电梯系统的设计综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基于PLC控制五层电梯系统的设计综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基于PLC控制五层电梯系统的设计综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基于PLC控制五层电梯系统的设计综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基于PLC控制五层电梯系统的设计综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于PLC控制五层电梯系统的设计综述.docx

《基于PLC控制五层电梯系统的设计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PLC控制五层电梯系统的设计综述.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基于PLC控制五层电梯系统的设计综述.docx

基于PLC控制五层电梯系统的设计综述

绪论

在现代化城市的高速发展中,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电梯的广泛应用已成为城市物质文明的一种标志。

特别是在高层建筑中,电梯作为不可缺少的垂直运输设备,已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在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电梯也随之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电梯是根据外部呼叫信号以及自身控制规律等运行的,而呼叫是随机的,电梯实际上是一个人机交互式的控制系统,单纯用顺序控制或逻辑控制是不能满足要求的。

第一种控制方式是继电器控制方式,第二种控制方式用可编程控制器(PLC)取代微机实现信号集选控制。

从控制方式和性能上来说,这两种方式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国内厂家大多采用第二种方式,其原因在于用PLC控制有许多优点:

1,可靠性高,PLC的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一般可达4~5万小时,而且PLC的环境适应性也很强,它能在工业环境下可靠地工作;2,编程简单,PLC最常用的编程语言是梯形图语言。

这种编程语言形象直观,容易掌握,便于广大现场工程技术人员掌握。

当工作流程需要改变时,可以现场改变程序,使用方便、灵活;3,体积小、结构紧凑、安装、维修方便。

PLC的体积小,重量轻,便于安装。

一般PLC都具有自诊断、故障报警、故障种类显示等功能。

可编程控制器不仅充分利用微处理器的优点来满足各种工业领域的实时控制要求,同时也照顾到现场电气维护人员的技能和习惯,摒弃了微机常用的计算机编程语言的表达方式,独具风格地形成一套以继电器梯形图为基础的形象编程语言和模块化的软件结构,使用户程序的编制清晰直观、方便易学、调试和查错都很容易。

PLC现在已经成为现代工业控制三大支柱(PLC、CAD/CAM、ROBOT)之一,以其优异的性能,日益取代有大量中间继电器、时间继电器、交流接触器等组成的继电-接触控制系统,在机械、化工、石油、冶金、轻工、电子、纺织、食品、交通等各行各业都得到广泛的应用。

电梯的控制是很复杂的,在计算机诞生前的几十年里,继电器控制系统为电梯控制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然而其控制性能与自身的功能已经无法满足与适应电梯控制的要求和发展。

与PLC相比较,存在本质的差别。

电梯使用继电接触器控制的时代,很难设计出质量优良的电梯控制系统,PLC是专门为工业过程控制而设计的控制设备,使它的体积大大减小,功能不断完善,过程的控制更平稳、可靠、抗干扰性能增强,因此它已成为电梯运行中的关键技术。

本设计主要采用PLC来实现电梯的控制系统的设计。

1.概述

1.1电梯的起源与发展

追溯电梯的起源,在我国及国外都能找到其雏形。

公元前1100多年出现的轱辘,是一种用于提水或升举重物的升降装置。

在古代希腊,于公元前236年出现的阿基米德绞车,是一种升举重物的升降装置。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由支架、卷筒、绳索、摇杆、乘物装置几部分组成的最原始、最简单的升降机械,由木(竹)材料制成,靠人力或畜力驱动在很低速度下运行。

1889年美国的奥梯斯电梯公司首先使用电动机作为电梯动力,这才出现名副其实的电梯,并使电梯趋于实用化。

1900年还出现了第一台自动扶梯。

1949年出现了群控电梯,首批4—6台群控电梯在纽约的联合国大厦被使用。

1955年出现了小型计算机(真空管)控制电梯。

1962年美国出现了速度达8米/秒的超高速电梯。

1963年一些先进工业国只成了无触点半导体逻辑控制电梯。

1967年可控硅应用于电梯,使电梯的拖动系统筒化,性能提高。

1971年集成电路被应用于电梯。

第二年又出现了数控电梯。

1976年微处理机开始用于电梯,使电梯的电气控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由于早期的电梯及电气控制方式存在故障率较高、可靠性差、接线复杂、一旦完成不易更改等缺点,所以需要开发一种安全、高效的控制方式。

可编程控制器(即PLC)既保留了传统继电气控制系统的简单易懂,而且具备控制精度高、可靠性好、控制程序可随工艺改变、易于与计算机接口连接、维修方便等诸多高品质性能。

因此,PLC在电梯控制领域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运用。

如今,电梯已成为人们进出高层建筑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对电梯在运行时的平稳性、高速性、准确性、高效性等一系列静、动态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电梯今后的发展将主要呈现以下趋势:

(1)超高速电梯。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高层建筑的增加,全功能的塔式建筑将会促使超高速电梯继续成为研究方向,5m/s以上运行速度的超高速电梯,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和市场发展的新趋向。

(2)大型超载重电梯用导轨。

随着大型公共场所、购物场所等公用建筑的增加,大型超载重电梯的运用日益广泛,对于垂直电梯、自动扶梯的载重量和运行平稳性提出了新的要求。

(3)新型自动扶梯导轨。

随着社会进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以及越来越多的国家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各国政府对人文关怀日益重视,促使城市公共设施对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的需求加速增长。

为实现公共场所的无障碍通行,大量的体育场馆、地铁、机场、商场、写字楼、宾馆等需要加装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

(4)无机房电梯导轨。

对于高度在20层以下的民用建筑,可以通过改变曳引机的安装方式去除电梯机房的设计,从而降低建筑总高度、保持整体造型、节省建筑成本。

此外,人们要求电梯节能、电磁兼容性强、噪声低、长寿命、采用绿色装潢材料、与建筑物协调等,甚至有人设想在大楼顶部的机房利用太阳能作为电梯驱动补充能源等等,而这些都会对电梯导轨的运行技术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下面我们主要来讲解一下客梯。

1.1.1电梯的组成

电梯是机电合一的大型复杂产品,机械部分相当于人的躯体,电器部分相当于人的神经。

机与电的高度合一,使电梯成了现代科学技术的综合产品.对于电梯的结构而言,传统的方法是分为机械部分和电气部分,但以功能系统来描述,则更能反映电梯的特点。

下面简单介绍电梯机械部分的结构,而我们的主要目的是怎样来控制它。

(1)曳引系统

  曳引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输出与传递动力,使电梯运行。

曳引系统主要由曳引钢丝绳,导向轮,反绳轮组成。

(2)导向系统

导向系统的主要功能是限制轿厢和对重的活动自由度,使轿厢和对重只能沿着导轨作运动。

导向系统主要由导轨,导靴和导轨架组成。

(3)轿厢

轿厢是运送乘客和货物的电梯组件,是电梯的工作部分。

轿厢由轿厢架和轿厢体组成。

(4)门系统

门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封住层站入口和轿厢入口。

门系统由轿厢门,层门,开门机,门锁装置组成。

(5)重量平衡系统

 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相对平衡轿厢重量,在电梯工作中能使轿厢与对重间的重量差保持在限额之内,保证电梯的曳引传动正常。

系统主要由对重和重量补偿装置组成。

1-减速箱;2-曳引轮;

3-曳引机底座;4-导向轮;

5-限速器;     6-机座;

7-导轨支架;    8-曳引钢丝绳;

9-开关碰铁;   10-紧急终端开关;

11-导靴;     12-轿架;

13-轿门;     14-安全钳;

15-导轨;     16-绳头组合;

17-对重,18-补偿链;

19-补偿链导轮;  20-张紧装置;

21-缓冲器;    22-底坑;

23-层门;     24-呼梯盒;

25-层楼指示灯;  26-随行电缆;

27-轿壁;     28-轿内操纵箱;

29-开门机;    30-井道传感器;

31-电源开关;32-控制柜;

33-曳引电机;   34-制动器

 

图1-1电梯机械部分结构示意图轿厢由轿厢架和轿厢体组成。

(5)重量平衡系统

 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相对平衡轿厢重量,在电梯工作中能使轿厢与对重间的重量差保持在限额之内,保证电梯的曳引传动正常。

系统主要由对重和重量补偿装置组成。

(6)电力拖动系统

 电力拖动系统的功能是提供动力,实行电梯速度控制。

电力拖动系统由曳引电动机,供电系统,速度反馈装置,电动机调速装置等组成。

(7)电气控制系统

 电气控制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电梯的运行实行操纵和控制。

  电气控制系统主要由操纵装置,位置显示装置,控制屏(柜),平层装置,选层器等组成。

(8)安全保护系统

 保证电梯安全使用,防止一切危及人身安全的事故发生。

由电梯限速器、安全钳、缓冲器、安全触板、层门门锁、电梯安全窗、电梯超载限制装置、限位开关装置组成。

1.1.2电梯的主要电气设备

曳引电动机:

齿轮曳引系统作为电梯的提升机构,主要由驱动电动机、电磁制动器(也称电磁抱闸)、减速器及曳引轮组成。

自动门机:

用来完成电梯的开门与关门:

电梯的门由厅门(每层站一个)和轿门(只有一个)。

只有当电梯停靠在某层站时,此层厅门才允许开启(由门机拖动轿门,轿门带动厅门完成);也只有当厅门、轿门全部关闭后才允许启动运行(检修状态时,可以在不关门的状态下运行)。

层楼指示:

层楼指示也叫层显,过去常由低压灯泡构成,安装在每层站厅门的上方和轿厢内轿门的上方;现多由数码管或LED点阵结构组成,与呼梯盒、运行方向指示做成一体结构。

呼梯盒:

呼梯盒也叫召唤按钮或外呼盒,用以在每层站召唤电梯。

常安装在厅门外,离地1m左右的墙壁上。

基站与顶站只有一个按钮,中间层站由上呼和下呼两个按钮组成。

按钮带有呼梯记忆灯,灯亮时表示呼梯信号已经被接收并记忆;当电梯满足呼梯要求并停层开门时,呼梯记忆灯熄灭。

基站的呼梯盒上,常带有钥匙开关,供电梯管理员开关电梯。

操纵箱:

操纵箱安装在轿厢内,供司机及乘客对电梯发布动作指令。

操纵箱上设有与电梯层数相同的内层选按钮(带指示记),上、下行启动按钮(带上、下行指示记忆灯,检修时用),开、关门按钮,急停按钮,电梯运行状态选择钥匙开关(选择电梯是自动运行还是检修状态)以及风扇、照明等的控制开关。

平层及开门装置:

该装置由磁铁板和上、下平层感应器1KR、2KR组成。

上行时,1KR首先插入隔铁磁板,发出减速信号,电梯开始减速,至2KR插入隔磁铁板时,发出停车及开门信号,电机停转,机械抱闸;下行时,2KR首先插入隔磁铁板,发出减速信号至1KR插入隔磁铁板时,发出停

车及开门信号。

停层装置:

在电梯的井道内每层站装有一只磁铁板,当轿厢运动到相应层站时,磁铁板插入平层感应器内,以此检测电磁所处位置和产生平层信号。

安全窗及其开关,安全钳及其开关,限速器及其开关,上、下行限位开关,上、下行强迫停止开关,极限开关。

电梯的轿厢顶部开有安全窗,供紧急情况下疏散乘客,当安全窗打开时,电梯不允许运行。

安全钳是为防止电梯曳引钢绳断裂及超速运行的机械装置,用以在上述情况下将轿厢挟持在导轨上。

限速器时用以检查电梯运行速度的机械装置,当电梯超速运行时,限速器动作,带动安全钳使电梯停止运行。

以上三种装置的动作通过其相应开关来检测。

当电梯运行至上、下极限位置时仍不停车,上、下限位开关动作,发出停车信号,若仍不能停车,将压下上、下强迫停止开关,强制电梯停止运行;若还不能停车,将通过机械装置带动极限开关SQ0动作切断电梯曳引电动机的电源,以达到停车目的,避免电梯出现冲顶与礅底事故。

1.1.3电梯工作原理

曳引绳两端分别连着轿厢与对重(又称配重),缠绕在曳引轮和导向轮上,曳引电动机通过减速器变速后带动曳引轮转动,靠曳引绳与曳引轮摩擦产生的牵引力,实现轿厢和对重的升降运动,达到运输目的。

固定在轿厢上的导靴可以沿着安装在建筑物井道墙体上的固定导轨往复升降运动,防止轿厢在运行中产生偏斜或摆动。

常闭式制动器在电动机工作时间松闸,使电梯运转,在失电情况下制动,使轿厢停止升降,并在指定层站上维持其静止状态,供人员和货物出入。

轿厢是运载乘客或其他载荷的箱体部件,对重用来平衡轿厢载荷、减少发动机功率。

补偿装置用来补偿曳引绳运动中的张力和重量变化,使曳引电动机负载稳定,轿厢得以准确停靠。

电气系统实现对电梯运动的控制,同时完成选层、平层、测速、照明工作。

指示呼叫系统随时显示轿厢的于东方向和所在楼层位置。

安全装置保证电梯运行安全。

2.PLC简介

2.1PLC的定义

PLC是一种专门为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的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装置。

它采用可以编制程序的存储器,用来在其内部存储执行逻辑运算、顺序运算、计时、计数和算术运算等操作的指令,并能通过数字式或模拟式的输入和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

PLC及其有关的外围设备都应该按易于与工业控制系统形成一个整体,易于扩展其功能的原则而设计。

2.2PLC的特点

(1)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

高可靠性是电气控制设备的关键性能。

PLC由于采用现代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采用严格的生产工艺制造,内部电路采取了先进的抗干扰技术,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使用PLC构成控制系统,和同等规模的继电接触器系统相比,电气接线及开关接点已减少到数百甚至数千分之一,故障也就大大降低。

此外,PLC带有硬件故障自我检测功能,出现故障时可及时发出警报信息。

在应用软件中,应用者还可以编入外围器件的故障自诊断程序,使系统中除PLC以外的电路及设备也获得故障自诊断保护。

这样,整个系统将极高的可靠性。

(2)配套齐全,功能完善,适用性强

PLC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各种规模的系列化产品,可以用于各种规模的工业控制场合。

除了逻辑处理功能以外,PLC大多具有完善的数据运算能力,可用于各种数字控制领域。

多种多样的功能单元大量涌现,使PLC渗透到了位置控制、温度控制、CNC等各种工业控制中。

加上PLC通信能力的增强及人机界面技术的发展,使用PLC组成各种控制系统变得非常容易。

(3)易学易用,深受工程技术人员欢迎

PLC是面向工矿企业的工控设备。

它接口容易,编程语言易于为工程技术人员接受。

梯形图语言的图形符号与表达方式和继电器电路图相当接近,为不熟悉电子电路、不懂计算机原理和汇编语言的人从事工业控制打开了方便之门。

(4)系统的设计,工作量小,维护方便,容易改造

PLC用存储逻辑代替接线逻辑,大大减少了控制设备外部的接线,使控制系统设计及建造的周期大为缩短,同时日常维护也变得容易起来,更重要的是使同一设备经过改变程序而改变生产过程成为可能。

这特别适合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场合。

2.3PLC的工作原理

PLC通电后,首先对硬件和软件做一些初始化操作。

为了使PLC的输出及时的响应各种输入信号,初始化后反复不停的分阶段处理各种不同的任务,也就是说PLC是循环扫描工作方式。

(1)输入采样阶段

(2)用户程序执行阶段

(3)通信的处理

(4)CPU自诊断

(5)在PLC处于运行状态时,从内部处理、通信操作、程序输入、程序执行、程序输出,一直循环扫描工作。

2.3.1PLC的工作过程

主要分为内部处理、通信操作、输入处理、程序执行、输出处理几个阶段。

(1)内部处理阶段:

在此阶段,PLC检查CPU模块的硬件是否正常,复位监视定时器,以及完成一些其它内部工作。

(2)通信服务阶段

在此阶段,PLC与一些智能模块通信、响应编程器键入的命令,更新编程器的显示内容等,当PLC处于停状态时,只进行内容处理和通信操作等内容。

(3)输入处理

输入处理也叫输入采样。

在此阶段顺序读入所有输入端子的通断状态,并将读入的信息存入内存中所对应的映象寄存器。

在此输入映象寄存器被刷新,接着进入程序的执行阶段。

(4)程序执行

根据PLC梯形图程序扫描原则,按先左后右,先上后下的步序,逐句扫描,执行程序。

但遇到程序跳转指令,则根据跳转条件是否满足来决定程序的跳转地址。

若用户程序涉及到输入输出状态时,PLC从输入映象寄存器中读出上一阶段采入的对应输入端子状态,从输出映象寄存器读出对应映象寄存器的当前状态。

根据用户程序进行逻辑运算,运算结果再存入有关器件寄存器中。

(5)输出处理

程序执行完毕后,将输出映象寄存器,即元件映象寄存器中的Y寄存器的状态,在输出处理阶段转存到输出锁存器,通过隔离电路,驱动功率放大电路,使输出端子向外界输出控制信号,驱动外部负载。

2.3.2PLC的运行方式

(1)运行工作模式

当处于运行工作模式时,PLC要进行从内部处理、通信服务、输入处理、程序处理、输出处理,然后按上述过程循环扫描工作。

在运行模式下,PLC通过反复执行反映控制要求的用户程序来实现控制功能,为了使PLC的输出及时地响应随时可能变化的输入信号,用户程序不是只执行一次,而是不断地重复执行,直至PLC停机或切换到STOP工作模式。

注:

PLC的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工作方式称为扫描工作方式。

(2)停止模式

当处于停止工作模式时,PLC只进行内部处理和通信服务等内容。

2.4PLC的编程语言

(1)梯形图

梯形图编程语言习惯上叫梯形图。

梯形图沿袭了继电器控制电路的形式,也可以说,梯形图编程语言是在电气控制系统中常用的继电器、接触器逻辑控制基础上简化了符号演变而来的,具有形象、直观、实用,电气技术人员容易接受,是目前用得最多的一种PLC编程语言。

(2)指令表

这种编程语言是一种与计算机汇编语言相类似的助记符编程方式,用一系列操作指令组成的语句表将控制流程热核出来,并通过编程器送到PLC中去。

(3)顺序功能图

采用IEC标准的SFC(SequentialFunctionChart)语言,用于编制复杂的顺控程序。

利用这种先进的编程方法,初学者也很容易编出复杂的顺控程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为调试、试运行带来许多言传的方便。

(4)状态转移图

类似于顺序功能图,可使复杂的顺控系统编程得到进一步简化。

(5)逻辑功能图

它基本上沿用了数字电路中的逻辑门和逻辑框图来表达。

一般用一个运算框图表示一种功能。

控制逻辑常用“与”、“或”、“非”三种功能来完成。

目前国际电工协会(IEC)正在实施发展这种编程标准。

(6)高级语言

近几年推出的PLC,尤其是大型PLC,已开始使用高级语言进行编程采用高级语言编程后,用户可以象使用PC机一样操作PLC。

在功能上除可完成逻辑运算功能外,还可以进行PID调节、数据采集和处理、上位机通信等。

2.5自动控制系统

 目前工业自动化水平已成为衡量各行各业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同时,控制理论的发展也经历了古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和智能控制理论三个阶段。

智能控制的典型实例是模糊全自动洗衣机等。

自动控制系统可分为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

一个控制系统包括控制器、传感器、变送器、执行机构、输入输出接口。

控制器的输出经过输出接口、执行机构,加到被控系统上;控制系统的被控量,经过传感

器,变送器,通过输入接口送到控制器。

不同的控制系统,其传感器、变送器、执行机构是不一样的。

比如压力控制系统要采用压力传感器。

电加热控制系统的传感器是温度传感器。

目前,PID控制及其控制器或智能PID控制器(仪表)已经很多,产品已在工程实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有各种各样的PID控制器产品,各大公司均开发了具有PID参数自整定功能的智能调节器(intelligentregulator),其中PID控制器参数的自动调整是通过智能化调整或自校正、自适应算法来实现。

有利用PID控制实现的压力、温度、流量、液位控制器,能实现PID控制功能的可编程控制器(PLC),还有可实现PID控制的PC系统等等。

可编程控制器(PLC)是利用其闭环控制模块来实现PID控制,而可编程控制器(PLC)可以直接与ControlNet相连,如Rockwell的PLC-5等。

还有可以实现PID控制功能的控制器,如Rockwell的Logix产品系列,它可以直接与ControlNet相连,利用网络来实现其远程控制功能。

1、开环控制系统

  开环控制系统(open-loopcontrolsystem)是指被控对象的输出(被控制量)对控制器(controller)的输出没有影响。

在这种控制系统中,不依赖将被控量反送回来以形成任何闭环回路。

2、闭环控制系统

  闭环控制系统(closed-loopcontrolsystem)的特点是系统被控对象的输出(被控制量)会反送回来影响控制器的输出,形成一个或多个闭环。

闭环控制系统有正反馈和负反馈,若反馈信号与系统给定值信号相反,则称为负反馈(NegativeFeedback),若极性相同,则称为正反馈,一般闭环控制系统均采用负反馈,又称负反馈控制系统。

闭环控制系统的例子很多。

比如人就是一个具有负反馈的闭环控制系统,眼睛便是传感器,充当反馈,人体系统能通过不断的修正最后作出各种正确的动作。

如果没有眼睛,就没有了反馈回路,也就成了一个开环控制系统。

另例,当一台真正的全自动洗衣机具有能连续检查衣物是否洗净,并在洗净之后能自动切断电源,它就是一个闭环控制系统。

3、阶跃响应

阶跃响应是指将一个阶跃输入(stepfunction)加到系统上时,系统的输出。

稳态误差是指系统的响应进入稳态后,系统的期望输出与实际输出之差。

控制系统的性能可以用稳、准、快三个字来描述。

稳是指系统的稳定性(stability),一个系统要能正常工作,首先必须是稳定的,从阶跃响应上看应该是收敛的;准是指控制系统的准确性、控制精度,通常用稳态误差来(Steady-stateerror)描述,它表示系统输出稳态值与期望值之差;快是指控制系统响应的快速性,通常用上升时间来定量描述。

4、PID控制的原理和特点

  在工程实际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调节器控制规律为比例、积分、微分控制,简称PID控制,又称PID调节。

PID控制器问世至今已有近70年历史,它以其结构简单、稳定性好、工作可靠、调整方便而成为工业控制的主要技术之一。

当被控对象的结构和参数不能完全掌握,或得不到精确的数学模型时,控制理论的其它技术难以采用时,系统控制器的结构和参数必须依靠经验和现场调试来确定,这时应用PID控制技术最为方便。

即当我们不完全了解一个系统和被控对象,或不能通过有效的测量手段来获得系统参数时,最适合用PID控制技术。

PID控制,实际中也有PI和PD控制。

PID控制器就是根据系统的误差,利用比例、积分、微分计算出控制量进行控制的。

  比例(P)控制

  比例控制是一种最简单的控制方式。

其控制器的输出与输入误差信号成比例关系。

当仅有比例控制时系统输出存在稳态误差(Steady-stateerror)。

  积分(I)控制

  在积分控制中,控制器的输出与输入误差信号的积分成正比关系。

对一个自动控制系统,如果在进入稳态后存在稳态误差,则称这个控制系统是有稳态误差的或简称有差系统(SystemwithSteady-stateError)。

为了消除稳态误差,在控制器中必须引入“积分项”。

积分项对误差取决于时间的积分,随着时间的增加,积分项会增大。

这样,即便误差很小,积分项也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加大,它推动控制器的输出增大使稳态误差进一步减小,直到等于零。

因此,比例+积分(PI)控制器,可以使系统在进入稳态后无稳态误差。

  微分(D)控制

  在微分控制中,控制器的输出与输入误差信号的微分(即误差的变化率)成正比关系。

自动控制系统在克服误差的调节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振荡甚至失稳。

其原因是由于存在有较大惯性组件(环节)或有滞后(delay)组件,具有抑制误差的作用,其变化总是落后于误差的变化。

解决的办法是使抑制误差的作用的变化“超前”,即在误差接近零时,抑制误差的作用就应该是零。

这就是说,在控制器中仅引入“比例”项往往是不够的,比例项的作用仅是放大误差的幅值,而目前需要增加的是“微分项”,它能预测误差变化的趋势,这样,具有比例+微分的控制器,就能够提前使抑制误差的控制作用等于零,甚至为负值,从而避免了被控量的严重超调。

所以对有较大惯性或滞后的被控对象,比例+微分(PD)控制器能改善系统在调节过程中的动态特性。

5、PID控制器的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