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重庆市七校联盟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0374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236.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重庆市七校联盟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解析重庆市七校联盟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解析重庆市七校联盟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解析重庆市七校联盟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解析重庆市七校联盟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解析重庆市七校联盟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解析重庆市七校联盟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解析重庆市七校联盟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解析重庆市七校联盟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解析重庆市七校联盟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解析重庆市七校联盟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解析重庆市七校联盟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解析重庆市七校联盟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解析重庆市七校联盟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解析重庆市七校联盟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解析重庆市七校联盟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解析重庆市七校联盟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解析重庆市七校联盟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解析重庆市七校联盟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解析重庆市七校联盟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析重庆市七校联盟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

《解析重庆市七校联盟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重庆市七校联盟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解析重庆市七校联盟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

解析重庆市七校联盟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重庆市“七校联盟”联考生物科试题

一、选择题

1.以下液体中,不含抗体的是()

A.乳汁B.组织液C.细胞内液D.血清

【答案】C

【分析】

抗体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

【详解】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另外在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也有少量分布,乳汁属于外分泌液,故ABD中含有抗体,C不含抗体。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抗体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人体血浆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A.葡萄糖B.激素C.血红蛋白D.氨基酸

【答案】C

【详解】A、葡萄糖可以存在于组织液和血浆、淋巴中,属于内环境中的物质,A错误;

B、激素存在于血浆、组织液中,属于内环境中的物质,B错误;

C、血红蛋白在正常情况下只存在于红细胞内,属于细胞内液中的物质,不是内环境中的物质,C正确;

D、氨基酸存在于血浆组织液等中,是内环境中的物质,D错误。

故选C。

3.下列有关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兴奋在细胞间传递时,突触前膜通过主动运输释放神经递质

B.由于机体免疫过强,过敏反应时常破坏组织细胞、造成组织严重损伤

C.内环境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水盐平衡中枢兴奋形成渴觉

D.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答案】D

【分析】

1.通过突触结构传递时,信号变化是由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体调节体温的中枢在下丘脑,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是下丘脑,渴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3.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感受:

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

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

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后叶释放;

④调节:

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详解】A、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突触前膜融合在一起,将神经递质排出细胞外,这种运输方式是胞吐作用,A错误;

B、过敏反应一般不会引起细胞损伤和组织水肿,B错误;

C、内环境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递至大脑皮层,使大脑皮层形成渴觉,C错误;

D、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D正确;

故选D。

【点睛】过敏反应是由于免疫过强造成的,但一般情况下不会造成细胞损伤或组织水肿。

4.分别向20mL的新鲜血浆中滴加相同浓度的稀盐酸和稀NaOH溶液,血浆酸碱度变化与滴加滴数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详解】由于血浆中有缓冲物质,故滴加少量酸或碱其pH基本不变,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滴加过量碱时,pH会升高,滴加过量酸时,pH会降低,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5.如图为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兴奋只能由⑦传递至③而不能由③传递至⑦

B.大脑支配肌肉运动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⑥⑤④

C.肌肉受刺激不由自主收缩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①②③

D.肌肉受到刺激,大脑产生感觉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④⑤⑥

【答案】B

【分析】

【详解】

根据突触的结构可知,兴奋只能由⑦传递至③而不能由③传递至⑦,A正确;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不能由⑥传到⑤再传到④,B错误;肌肉受刺激不由自主收缩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①②③,C正确;肌肉受到刺激,大脑产生感觉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④⑤⑥,D正确。

故选:

B。

6.研究表明,同一突触小体中可能存在两种和两种以上的递质,此现象称为递质共存现象。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既有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功能

B.同一突触后膜上可能存在多种受体

C.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中无递质

D.共存的递质可能起协同作用也可能起拮抗作用

【答案】C

【分析】

1、突触小泡释放的递质:

乙酰胆碱、单胺类物质;

2、递质移动方向:

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3、传导过程:

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下一神经元);

4、递质释放的过程为胞吐,体现细胞膜流动性,由突触后膜(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部分)上的糖蛋白识别;

5、突触小体内线粒体和高尔基体两种细胞器的含量较多。

【详解】A、神经递质的释放是通过胞吐作用完成的,这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并与受体特异性的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功能,A正确;

B、由于突触小体中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那么同一突触后膜上必然相应地存在多种受体,B正确;

C、神经递质位于轴突末梢的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即使是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仍然有突触小泡,所以其内也有神经递质,C错误;

D、从递质作用的性质来看,分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则同一突触小体中的递质若都是兴奋性的,可能起协调作用,促进兴奋加强,若既有兴奋性递质,又有抑制性递质,可能起拮抗作用,完成兴奋的传递功能,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突触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关键是理解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7.下图为人体内某些信息分子作用的示意图,a、b、c、d表示信息分子,据图

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

B.c激素是下丘脑分泌的,e表示水重吸收过程

C.d表示胰岛素通过促进葡萄糖利用和转化降低血糖浓度

D.信息分子参与的a、c、d调节过程均存在反馈调节

【答案】A

【详解】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c激素是抗利尿激素,d表示胰岛素通过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再发挥作用,信息分子参与的a、c、d调节过程均存在反馈调节,所以A选项错误。

8.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二者都是由内分泌腺分泌的B.二者都具有微量高效的特性

C.二者都是信息分子D.二者都能调节生物的代谢活动

【答案】A

试题分析:

动物激素由特定的内分泌腺分泌,植物激素由一定部位分泌,无特定的内分泌腺,A错误;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都具有微量高效的特性,B正确;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都是信息分子,都能调节生命活动,C正确;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都能调节生物的代谢活动,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9.下列哪种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表现为拮抗作用的是()

A.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B.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C.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D.生长激素和孕激素

【答案】B

【分析】

激素间的关系主要有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具有协同作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具有拮抗作用。

【详解】A、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在调节动物生长方面具有协同作用,A错误;

B、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方面具有拮抗作用,B正确;

C、促性腺激素促进性腺分泌雄激素和雌激素,C错误;

D、生长激素与孕激素没有直接关系,D错误.

故选:

B.

10.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即可以“憋尿”,这说明

A.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B.排尿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C.下丘脑可以产生抗利尿激素D.渗透压感受器位于大脑皮层

【答案】A

试题分析: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在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高级中枢调节起着主导的作用.

解:

排尿过程受低级中枢控制,但有可以有意识的控制排尿,说明低级中枢受高级中枢控制.

故选:

A.

考点:

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11.下图是人体内血糖平衡调节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血糖平衡的调节是由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完成的

B.图中甲表示胰岛B细胞,乙为胰岛A细胞

C.结构①通过传出神经释放神经递质,直接影响甲的分泌

D.血糖升高能直接刺激胰岛通过主动运输分泌相应激素

【答案】D

【分析】

【详解】

由图分析,血糖调节的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故A正确。

血糖浓度升高,则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血糖浓度低时,促进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故B正确。

下丘脑对血糖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通过释放神经递质,直接影响甲分泌激素;故C正确。

血糖升高,则胰岛素分泌增加,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通过胞吐的方式分泌,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故D错误。

12.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共同特点是

A.产生抗体B.产生记忆细胞

C.导致靶细胞破裂D.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答案】B

【分析】

B细胞和T细胞均能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产生抗体的是浆细胞,使靶细胞裂解的是效应T细胞,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时抗体,故B选项正确。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3.环孢霉素A是一种能抑制T细胞增殖的药物,它能使人体免疫系统处于无应答或弱应答状态,因此环孢霉素A可用于

A.清除宿主细胞内的结核杆菌

B.降低恶性肿瘤的发病率

C.治疗艾滋病

D.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答案】D

【分析】

 

根据题干分析,T细胞参细胞免疫,所以T细胞数量减少使细胞免疫能力下降,因而不利于清除宿主细胞内的结核杆菌,不利于降低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治疗艾滋病;但由于降低了特异性免疫能力,降低移植器官的免疫排斥反应,因而可用于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详解】

T细胞能增殖分化形成的效应T细胞,清除宿主细胞内的结核杆菌,因此T细胞数量减少时细胞免疫能力下降,因而不利于清除宿主细胞内的结核杆菌,A错误;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效应T细胞,能清除体内的癌细胞,B错误;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C错误;T细胞在细胞免疫中能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进而对移植器官产生免疫排斥反应,而环孢霉素A能抑制T细胞增殖,降低了细胞免疫能力,降低移植器官的免疫排斥反应,可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D正确。

故选:

D.

14.如图表示人体和人体细胞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图示中箭头标信息传递的方向.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如果该图表示反射弧,则其中的信息是以化学信号形式传导的

B.如果该图中的甲为下丘脑,乙为垂体,丙为甲状腺,则丙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对甲分泌a,乙分泌b具有抑制作用

C.如果该图表示细胞内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则a过程只发生在高尔基体中

D.如果该图表示细胞免疫过程,则甲为效应T细胞,乙为靶细胞,丙为抗体

【答案】B

解:

A、若该图表示反射弧,则在两个神经元之间,兴奋是通过神经递质的方式进行传导的;而在神经纤维上,兴奋是通过电信号方式传导的,A错误;

B、如果该图中的甲为下丘脑,乙为垂体,丙为甲状腺,则丙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对甲分泌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乙分泌b促甲状腺激素具有抑制作用,起负反馈调节作用,B正确;

C、如果该图表示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则甲代表DNA,乙代表RNA,丙代表蛋白质,a代表转录,b代表翻译,所以a过程可发生于细胞核和线粒体中,C错误;

D、如果该图表示细胞免疫过程,则甲为抗原,乙为效应T细胞,丙为靶细胞,D错误.

故选:

B.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表达、免疫、神经调节和激素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具备识图能力,并能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5.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发现的过程叙述错误的是()

A.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单侧光可以使胚芽鞘尖端产生吲哚乙酸,并可以传递到胚芽鞘下部的伸长区,从而造成背光面生长快,引起向光弯曲生长

B.鲍森•詹森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

C.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D.温特的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

【答案】A

【分析】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1、1880年达尔文(英国)通过四组实验:

单测光照射金丝雀虉草胚芽鞘;切取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尖端用一个锡箔小帽罩起来,单测光照射;用锡箔遮住胚芽鞘尖端下段,给予单测光照射;得到:

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

2、1910年詹森(丹麦)通过在胚芽鞘的切面上放一个琼脂片,再将切下的尖端放上,并给予单侧光照射;得到:

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3、1914年拜尔(匈牙利)通过切去胚芽鞘尖端并将尖端放回切面的一侧,在黑暗中生长一段时间,发现胚芽鞘弯向放尖端的对侧生长;得到:

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造成的。

4、1928年温特(荷兰)将与胚芽鞘尖端接触过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造成胚芽鞘弯曲,把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证明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对胚芽鞘下部进行刺激并促进生长,并将其命名为生长素。

5、1931科学家郭葛(荷兰)等人首先从人尿液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吲哚乙酸(IAA)。

【详解】A、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而郭葛等人证明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A错误;

B、鲍森•詹森在胚芽鞘的切面上放一个琼脂片,再将切下的尖端放上,并给予单侧光照射,植物弯向光源生长,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B正确;

C、拜尔切去胚芽鞘尖端并将尖端放回切面的一侧,在黑暗中生长一段时间,发现胚芽鞘弯向放尖端的对侧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造成的,C正确;

D、温特的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温特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温特将其命名为生长素,D正确.

故选:

A。

16.如图所示,在一株发生向光弯曲生长的玉米幼苗上,a表示弯曲部位的向光侧细胞,b表示弯曲部位的背光侧细胞。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生长素浓度:

a=b

B.生长素浓度:

a

C.细胞长度:

a=b

D.细胞长度:

a>b

【答案】B

【分析】

【详解】

幼苗受到单侧光照射后,a点的生长素浓度比b点低、a点的生长速度比b点慢、a点的细胞长度比b点小。

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

B。

17.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植物激素的调节特点与动物激素完全一致

B.植物的向光性生长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C.乙烯可以促进植物种子的形成和果实的发育

D.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浸泡种子可以促进种子萌发

【答案】D

【详解】A、植物激素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动物激素调节动物的细胞代谢,A错误;

B、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是指高浓度抑制生长,低浓度促进生长,植物的向光性生长是高浓度促进生长,B错误;

C、果实的生长发育是生长素,乙烯是促进果实的成熟,C错误;

D、赤霉素可以促进种子萌发,D正确。

故选D。

18.下列叙述中,与植物生长素(生长素类似物)的生理作用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A.摘除棉花的顶芽,促进侧芽的生长发育

B.扦插时,保留芽或者幼叶的插条容易成活

C.将成熟的木瓜放入未熟的的柿子中,有利于柿子成熟

D.在没有受粉的雌蕊柱头上喷洒一定浓度的2,4-D溶液,获得无子果实

【答案】C

【详解】A、摘除棉花的顶芽,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降低,可促进侧芽的生长,A错误;

B、芽或者幼叶能产生生长素,生长素能够促进插条生根,因此扦插时,保留芽或者幼叶的插条更容易成活,B错误;

C、成熟的木瓜能够释放乙烯,乙烯可促进果实成熟,C正确;

D、2,4-D属于生长素类似物,可促进果实发育,因此在未受粉的雌蕊柱头上喷洒一定浓度的2,4-D溶液,可获得无子果实,D错误。

故选:

C。

19.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面积为2hm2的草场中灰仓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仓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

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

由于灰仓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仓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 ()

A.小于92只B.大于92只C.小于161只D.大于161只

【答案】C

【详解】试题分析:

有题意可知,该题调查种群密度采用的是标志重捕法;设种群数量为X,

标志重捕法计算种群密度:

第一次捕获标记个体数/种群数量=第二次捕获的标记数/第二次捕获数,

即50/X=13/42,可得X=161;又由于灰仓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即第二次捕获的标记数减少,故所得是X应该比实际值大,推测该草场中灰仓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小于161只;选C。

考点:

标志重捕法

点评:

明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20.如图所示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K值;

②若环境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K值会变小;

③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等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④种群数量为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

⑤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③⑤D.②③④

【答案】A

试题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图示为种群数量

“S”型增长曲线,假设种群最初的数量为a,种群数量为a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在a~

之间时,种群的增长率逐渐增大,种群数量增长速度加快;种群数量为

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速度最快,可见虫害的防治应在

点之前;种群数量在

~K之间时,受到环境阻力的影响,种群的增长率在减小,种群数量增长速度减慢;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K值).

解:

①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K值,即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①正确;

②若环境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种内斗争更加激烈,导致K值会变小,②正确;

③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等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增长率为0,③正确;

④种群数量为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为

时,种群增长率最大,④错误;

⑤在K值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量最大,但一般捞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

时,种群增长率最大,则捕捞数维持在

,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⑤错误.

故选:

A.

考点:

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21.蒲公英种群密度取样调查过程是()  

①随机选取若干样方 ②计数每个样方的个体数目 ③确定某一地段中的蒲公英为调查对象 ④计算种群密度 ⑤求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

A.①②③⑤④B.①③②④⑤C.③①②⑤④D.①④②③⑤

【答案】C

【分析】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而调查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适宜用标志重捕法。

【详解】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宜采用样方法,其过程为:

确定某一地段中的蒲公英为调查对象→随机选取若干样方→计数每个样方的个体数目→去各个样方的平均值、计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计算种群密度,故正确的顺序为③①②⑤④,C正确。

22.下面三种曲线是同一生物在同样条件下的培养结果。

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图l、2、3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

B.图l中a点和图3中e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c点对应

C.图l中b点和图3中f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d点对应

D.图1、2、3中的b、c、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

【答案】D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图中1、2、3都可表示在有限的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种群数量呈现S型;即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图1中的a点、图2中的c点、图3中的e点为K/2值,种群增长率最大;图1中的b点、图2中的d点和图3中的f点为K值。

【详解】A、图1、2、3都是S型增长,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A正确;

B、图1中a点、图2中的c点和图3中e点对应种群数量为K/2,增长速率最快,B正确;

C、图1、2、3中的b、d、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种群增长率为0,C正确;

D、图1、2、3中的b、d、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c时为K/2,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以曲线图为背景,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能力。

23.红圆蚧是美国加州南部的一种柑桔害虫,蔷薇轮蚧小蜂能寄生于红圆蚧体内而抑制其爆发。

但在引入新物种岭南蚜小蜂后,十年间岭南蚜小蜂几乎在整个区域完全取代了蔷薇轮蚧小蜂。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岭南蚜小蜂与蔷薇轮蚧小蜂是竞争关系

B.岭南蚜小蜂能够摄取红圆蚧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C.寄生关系指的是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D.岭南蚜小蜂的引入使该群落的丰富度增加

【答案】D

试题分析:

“但在引入岭南蚜小蜂的十年后,岭南蚜小蜂几乎在整个区域完全取代了蔷薇轮蚧小蜂”,说明岭南蚜小蜂和蔷薇轮蚧小蜂是竞争关系,A正确;“蔷薇轮蚧小蜂能寄生红圆蚧而抑制其爆发.但在引入岭南蚜小蜂的十年后,岭南蚜小蜂几乎在整个区域完全取代了蔷薇轮蚧小蜂”,说明岭南蚜小蜂和蔷薇轮蚧小蜂是竞争关系,两者能够摄取红圆蚧的养分以维持生活,B正确;寄生关系指的是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C正确;岭南蚜小蜂的引入破坏生物多样性,使该群落的丰富度降低,D错误。

考点:

种间关系

24.某生物科研小组调查某弃耕农田在植被恢复过程中,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中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绘制了下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随时间的推移物种①逐渐消失,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逐渐降低

B.弃耕农田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所经历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三个物种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同时体现出该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D.图中b-c段,物种②的种群密度变为相对稳定与其耐受弱光有关

【答案】A

【分析】

群落演替的类型:

原生演替(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当某个群落受到洪水、火灾或人类活动等因素干扰,该群落中的植被受严重破坏所形成的裸地,称为次生裸地.在次生裸地上开始的生物演替,称为次生演替。

【详解】据图分析,随时间的推移物种①逐渐消失,但是出现了物种③,因此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没有降低;一般情况下,随时间的推移,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度会逐渐增加,A错误;弃耕的农田在植被恢复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