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插件技术规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0376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93.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接插件技术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接插件技术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接插件技术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接插件技术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接插件技术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接插件技术规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接插件技术规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接插件技术规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接插件技术规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接插件技术规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接插件技术规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接插件技术规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接插件技术规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接插件技术规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接插件技术规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接插件技术规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接插件技术规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接插件技术规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接插件技术规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接插件技术规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接插件技术规范.docx

《接插件技术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接插件技术规范.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接插件技术规范.docx

接插件技术规范

接插件技术规范

编号:

(由标准化人员填写)

发布日期:

(由标准化人员填写)

编写部门:

电子工程室

 

编写人:

陈娜

修订次

日期

修订内容描述

1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电器件使用的接插件的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汽车用接插件。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252轻柴油

GB484车用汽油

GB11118.1矿物油和合成烃型液压油

GB/T11121汽油机油

JT225汽车发动机冷却液安全使用技术条件

QC/T417.1-2001车用电线束插接器第一部分定义、试验方法和一般性能要求

QC/T417.3-2001单线片式插接件的尺寸和特殊要求

QC/T417.4-2001多线片式插接件的尺寸和特殊要求

QC/T417.5-2001用于单线和多线插接器的圆柱式插接件的尺寸和特殊要求

DIN40046第11部分通信工程电子元件和设备的气候环境和机械测试;测试K:

腐蚀性空气环境

13 术语

3.1

电线附件

电线和插头或插座之间持久的连接物,例如:

压接、绝缘替代、焊接等。

3.2

接插件

插头和插座的统称。

3.3

插头

插入插座可完成电气连接的接插件(公端子),外形类似针状。

(见图1)

3.4

插座

接受插头形成电子连接的插接件(母端子),外形类似钳状。

(见图2)

3.5

锁定插座

具有自锁和人工解锁功能并吻合于插头上的孔或凹座的插座。

3.6

锁销

吻合于插头上的孔或凹座,继而锁定插头的插座凸出部分。

3.7

二次锁紧

插接器有两处锁止结构将其插头或插座锁定在护套内。

3.8

插接器

把一个或多个端子通过塑壳和辅件连接起来的组装品,完成电气连接的功能。

3.9

可拆卸连接

两个配合的接插件连接(见图3)。

3.10

多线连接

两个配合的插接器和多对插头和插座的连接(见图4)。

3.11

不可拆卸连接(压接连接)

可使用机器或手动钳在插头或插座与导线之间通过压接进行不可拆卸的无焊电气连接。

3.12

防水栓

防止水通过端子孔进入接插件内部造成短路,与端子一起共用。

3.13

盲塞

防止水通过端子孔进入接插件内部造成短路,端子不用时(即该孔为空时)采用。

3.14

参考点

在图1或图2中定义的点。

图1插头

图2插座

图3连接举例

图4多线插接器(连接)

14 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

14.1 总则

在所有试验开始前,都应将样品在室温(23±5)℃,相对湿度45%~75%D的环境下放置24h。

4.1.1试验条件

每次试验都应使用未用过的样品且样品的材料、表面和尺寸必须符合本标准相关部分的要求。

连接部分的表面不应有脏污,连接时不能损坏导线或其绝缘层。

4.1.2试验顺序

试验步骤及性能要求详见表1。

表1试验步骤和性能要求

试验

试验组合和试验步骤

性能要求

A

B

C

D

E

F

G

H

I

K

L

M

N

非密封接插器

×

×

×

×

×

×

×

×

×

×

×

×

密封接插器

×

×

×

×

×

×

×

×

×

×

×

×

标题

条款

条款

外观检查

4.2.1

×

×

×

×

×

×

×

×

×

×

×

×

×

4.2.2

导体附件的抗拉强度

4.4.1

×

4.4.2

插接件在护套中的保持力

4.20.1

×

4.20.2

第一次插入

4.3.1

×

4.3.2

接触电阻(电压降)

4.22.1

×

×

×

4.22.2

第一次拔出到第十次拔出

4.3.1

×

4.3.2

电流循环

4.17.1

×

4.17.2

温度/电流转换测试

4.12.1

×

4.12.2

绝缘电阻

4.8.1

×

×

4.8.2

绝缘介电强度

4.9.1

×

4.9.2

温度与湿度循环

4.6.1

×

4.6.2

结合温度振动

4.7.1

×

4.7.2

热老化

4.15.1

×

4.15.2

化学液体

4.23.1

×

4.23.2

温升

4.11.1

×

4.11.2

机械冲击

4.18.1

×

4.18.2

接触电阻(电压降)

4.22.1

×

×

×

4.22.2

自锁装置强度

4.20.1

×

×

4.20.2

插接件在护套中的保持力

4.21.1

×

4.21.2

水密性

4.5.1.1

×

4.5.2.1

绝缘电阻

4.8.1

×

×

4.8.2

高压水喷射

4.5.2.1

×

4.5.2.2

绝缘电阻

4.8.1

×

4.8.2

绝缘介电强度

4.9.1

×

×

4.9.2

温度快速变化

4.14.1

×

4.14.2

盐雾

4.16.1

×

4.16.2

接触电阻(电压降)

4.22.1

×

×

×

4.22.2

电压降

4.10.1

×

×

4.10.2

抗腐蚀性

4.13.1

×

4.13.2

电压降

4.10.1

×

4.10.2

跌落

4.19.1

×

4.19.2

外观检查

4.2.1

×

×

×

×

×

×

×

×

×

×

×

×

×

4.2.2

4.1.3试验样品数量

每个试验样品组应包括:

a)单线插接器:

应至少包含20个样品;

b)双线插接器:

应至少包含10个样品;

c)3线插接器:

应至少包含7个样品;

d)4线(及以上)插接器:

应至少包含5个样品;

每种类型应至少测试20个接插件。

14.2 目测检查

4.2.1试验条件

此项试验时应在正常光线强度、颜色下,保持正常的视线距离及适当光照。

4.2.2试验要求

4.2.1中详述的目测试验应依据相关规范检验标识、外观、制造工艺及相关要求的完成情况。

除了绝缘替代插头之外,在插接件尾部,导体压接和绝缘层压接之间应可看到绝缘层和导体(如图5所示)。

导体应从导体压接部分突出,但不能妨碍插接部分。

所有线股都应被导体压接部分包着,但不能损伤线股。

在目测试验中,试验完所有样品组后,应特别注意至少应确保无裂缝、变形和进水。

图5导线与接插件的压接连接

14.3 插入和拔出

4.3.1试验方法

插接件插拔速度应恒定,在25mm/min~100mm/min之间。

端子按照表2的要求进行试验。

具体插拔力要求见表3。

表2连接/断开次数

端子镀层

插拔次数

20

50

100

 

表3插入力&拔出力

标称值

(公端子宽度)

mm

部件插入用力

N

0.64

1.0

1.5

2.3

4.8

8

9.5

≤3.5

≤5.5

≤7

≤10

≤15

≤20

≤40

4.3.2试验要求

在4.3.1试验中,测量并记录以下各力:

第一次插入力,第一次拔出力,最后一次插入力,最后一次插入力。

测试结果符合表3的要求,如果端子尺寸不在表中,请安装图纸要求进行。

14.4 导体附件的抗拉强度

4.4.1试验方法

在25mm/min~100mm/min恒定速度下,若插接器上连接了多根导线,则当导线横截面相同时,导体压接部分的抗拉强度适用其导线的相应数值,当横截面不同时,抗拉强度适用相对较小导线的相对数值。

压接部分最小抗拉强度的具体要求见表4。

表4压接部分最小抗拉强度

导线标称横截面mm2

标称尺寸

(公端子宽度)

mm

拔出力度

N

最小标称尺寸

2.2以下

最小标称尺寸

2.2/2.8

最小标称尺寸4.8/6.3/7.8/9.5

0.5以下

0.5

0.75

8.85

1

1.25

1.5

2.0

2.5

3.0

4

5

6

6

8

10

2.2以下2.2

2.2

2.2

2.2

2.2

2.2

2.8

2.8

2.8

2.82.8

2.8

 

4.8

4.8

4.8

4.8

4.8

4.8

4.8

4.8

4.8

4.8

6.3

6.3

6.3

6.3

6.3

6.3

6.3

6.3

6.3

6.3

6.3

6.3

 

7.87.8

7.8

7.8

7.8

7.8

7.8

 

9.5

9.5

9.5

9.5

9.5

40

 

60

70

75

80

100

120

 

80

120

140

160

180

200

230

250

300

350

400

400

500

550

600

4.4.2试验要求

在4.4.1试验中,导体压接部分的抗拉强度应最少能承受表4中所规定的值。

14.5 防水性能

4.5.1水密性

全套装配接插器,应用接插器密封系统允许的最大和最小尺寸电线。

电线末端应密封。

按照表5指定分级,把试验样品预先置于温箱里处理时间为4h。

表5环境和试验温度

分级

环境温度,℃

试验温度,℃

±2

最小值

最大值

1

-40

70

85

2

-40

85

100

3

-40

100

125

4

-40

125

155

5

-40

155

175

4.5.1.1试验方法

进行完预处理后,立即把试验样品浸入5%的NaCl溶液中。

液体温度应是(23±5)℃。

在溶液中加入颜料,以便在进行完试验后能明显看到是否有液体进入试验样品。

把试验样品浸入到如图6所示溶液中,将水盆和样品放入真空箱中,把真空箱中的压力降至60kPa并保持此压力30min。

当真空箱中压力下降时,同时要观察样品是否有气泡跑出,并记录下来。

然后以2.5kPa/min的速度升高压力直至到达大气压(最小90kPa)。

样品保持在(200±10)mm深度浸在水中24h,期间对电流进行连续监控。

溶液中的样品漏电试验接线图如图7所示,在每一个接插件和电极之间或不同试验样品中的两个相邻接插件间测量。

图6水密性试验

图7毗邻的接插件之间的漏电电流测试

4.5.1.2试验要求

在48V电压时,试验中测量的漏电电流不能超过50μА。

4.5.1中试验的密封插接器应按顺序完成表1中的试验。

4.5.2高压水喷射

4.5.2.1试验方法

对于电气连接应做此试验,除非这些电气连接是用在驾驶室或乘客车厢内。

试验设备和安排应按图8、图9,相关试验尺寸如表6所示。

从喷嘴里喷出的水应具备:

a)(80±5)℃的温度;

b)14L/min~16L/min之间的流量;

c)接近8000kPa~10000kPa的压力(尽量接近喷嘴孔测量)。

把试验样品安装在支持物上,并每分钟旋转5±1圈,并按照图9,在1到4个位置处将样品放置于高压水喷射下各30s。

表6试验尺寸

α(°)

a(mm)

b(mm)

30±5

100

8±2

30±5

150

10±2

图8喷嘴和喷管尺寸

喷嘴孔和样品上参考点的距离应为(125±25)mm,见图9。

图9试样放置

4.5.2.2试验要求

在4.5.2.1中试验的密封接插器应按顺序完成表1中的试验。

14.6 温度与湿度循环

4.6.1试验方法

进行温度/湿度循环试验时,用带护套的线线连接,所用护套应配有全部接插件。

在合适的实验室内,按下列顺序进行10个周期试:

a)保持室温t(23±5)℃,相对湿度45%~75%4h;

b)相对湿度95%~99%时,把t在0.5h内升高到(55±2)℃;

c)保持b)结果10h;

d)在2.5h内把t降到(-40±2)℃;

e)保持d)结果2h;

f)在1.5h内,把t从(-40±2)℃升到表5的分级试验温度±2℃;

g)保持2h;

h)允许在1.5h内恢复到室温(23±5)℃。

每周期为24h。

在一个试验周期结束时,试验将暂停。

在暂停期间,试验样品将在a)中所述条件进行保存。

暂停时间应在试验报告中给予注明。

4.6.2试验要求

4.6.1中的样品应按表1顺序要求完成试验。

14.7 结合温度振动

4.7.1试验方法

振动试验方法考虑了适用于电气插接的不同等级要求的振动程度。

按图10选择试验方法,按表7选择振动参数。

试验前应进行如下预处理:

a)插拔样品5次,以充分显示接插表面的磨损状况;

b)将配合的样品置于50个热冲击周期。

每一个周期包括:

1)在(-40±2)℃时30min;

2)10s最大过渡时间;

3)在表5中适当的环境温度的最高值时30min;

4)10s最大过渡时间。

将配合好的接插器适当地安装在如图10所示的一个振动桌面上开始执行振动试验。

串联所有插接件,给以100mA电流并观察整个试验过程的接触电阻变化(见图11中的试验安排)频率变化以每分钟1倍频度的对数曲线进行。

在三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每个方向都要运行16h(共48h)。

图10振动试验装备方法

图11振动试验中的接触电阻监控

表7结合温度振动试验参数

等级

低频/振幅

高频/加速度

A

10Hz~55Hz/±0.75mm

>55Hz~500Hz/10g

-----

B

10Hz~80Hz/±0.75mm

>81Hz~500Hz/20g

>500Hz~2000Hz/18g

C

10Hz~100Hz/±0.75mm

>100Hz~500Hz/30g

>500Hz~2000Hz/20g

4.7.2试验要求

在4.7.1中,接触电阻值的变化,连续大于7Ω的时间不超过1μs,见图12,在此试验结束后,试验样品应按顺序完成表1中的试验。

图12振动试验中的接触电阻

14.8 绝缘电阻

4.8.1试验方法

在相互连接的所有接插件和装着护套的接插件之间通以500V直流电压,此绝缘电阻试验应在45%~75%的相对湿度下进行,并在此情况下测量绝缘电阻。

电压应加在不同试验样品的两个相邻插接件间。

4.8.2试验要求

在4.8.1中测量的绝缘电阻应至少为100MΩ。

在温度与湿度循环后,绝缘电阻测量之前,非密封的接插器和防溅接插器应在(23±5)℃和45%~75%的相对湿度的环境下保存3h。

密封接插器将在1h内记录完成数据。

14.9 绝缘介电强度

4.9.1试验方法

用有效值1000V的交流电压(50Hz或60Hz)或1600V的直流电压通过所有连接在一起的接插件和装着护套的接插件保持1min,要求45%~75%的相对湿度。

4.9.2试验要求

在4.9.1中不能有电介质断裂或击穿现象。

14.10 电压降

4.10.1试验方法

测量电压降需在已安装好的测量公端子(参见图13)上进行。

测试电流按表8和表9中的测试电流要求。

当公端子连接的发热情况稳定时,开始测量电压降。

图13电压降测量布局

4.10.2试验要求

在4.10.1中测量的电压降不能超过表8和表9中扁形插塞式连接CuZn,CuSn初始测量值和St公端子连接初始测量值。

表8可拆卸连接的电压降

导线标称横截面

mm2

标称尺寸

(公端子宽度)

mm

测试电流

A

电压降 mV

扁形插塞式连接CuZn,CuSn

St公端子连接

初始

测量

腐蚀性

测试结束后

温度/电流

转换测试

结束后

初始

测量

腐蚀性/电流

转换测试

结束后

0.5至0.75

0.75至1

1至1.5

1.5至2.5

2.5至4

4至6

6以上

2.2—6.3

2.2—6.3

2.2—6.3

4.8—6.3

4.8—9.5

6.3—9.5

7.8—9.5

4

6

10

16

20

25

32

(5)3

(7)4.5

(11)7

11.5

14

17.5

22.5

(7.5)4.5

(10.5)7

(16.5)10.5

17.5

21

26.5

34

(10)6

(14)9

(22)14

23

28

35

45

20*)

30*)

50

80

100

 

40*)

60*)

100

160

200

 

注:

括号中的数值适用于公端子宽度2.8以下。

*)此数值不适用于公端子宽度2.8以下。

压紧连接的电压降不能超过表9中扁形插塞式连接CuZn,CuSn初始测量值和St公端

子连接初始测量值。

表9压紧连接的电压降

导线标称横截面

mm2

标称尺寸

(公端子宽度)

mm

测试电流

A

电压降 mV

扁形插塞式连接CuZn,CuSn

St公端子连接

初始

测量

腐蚀性

测试结束

温度/电流

转换测试

结束后

初始

测量

腐蚀性/电流

转换测试

结束后

0.5至0.75

0.75至1

1至1.5

1.5至2.5

2.5至4

4至6

6以上

2.2—6.3

2.2—6.3

2.2—6.3

4.8—6.3

4.8—9.5

6.3—9.5

7.8—9.5

4

6

10

16

20

25

32

(10)6

(13)8

(18)12

15

16

13

10

(15)9

(20)12

(27)18

23

24

20

15

(20)12

(26)16

(26)24

30

32

26

20

40*)

60*)

100

160

200

 

80*)

120*)

200

320

400

 

注:

括号中的数值适用于公端子宽度2.8以下。

*)此数值不适用于公端子宽度2.8以下。

14.11 温升

4.11.1试验方法

此试验所用样品,应是线线连接的接插器,或与仪表直接连接的接插器。

用最小截面积至2.5平方毫米电线连接试验样品时,电线长度为200mm±5mm。

用更大截面积的电线时,其长度为500mm±5mm。

应测量达到最高稳定温度的接插件。

测量的典型区域见图14。

本试验为完整配套接插件的检测,每个插头通过的电流值为表10电流值乘以表11的折算系数。

图14温升试验的试验样品

表10电线横截面积与检测电流

横截面积

mm2

检测电流

A(±2%)

横截面积

mm2

检测电流

A(±2%)

0.22

3.5

2

21

0.35

5

2.5

24

0.5

8

3

26.5

0.75

11

4

31

0.85

12

5

35

1

13.5

6

38.5

1.25

16

8

44.5

1.5

18

10

50

注:

没有列出的用插入法确定

表11折算系数

电极数量

1

2~3

4~5

6~8

9~12

13~20

21~30

>30

折算系数

1

0.75

0.6

0.55

0.5

0.4

0.3

0.2

4.11.2试验要求

在4.11.1中,每个接插件的温升温度不能超过40℃。

升温温度等于插头温度减去环境温度。

试验样品应按表1的顺序完成试验。

14.12 温度/电流转换测试

4.12.1试验要求

受测连接在本测试中应承受的总温度应高于表12中母端子的极限温度或扁形公端子的极限温度(极限温度=环境温度和电流发热)20℃。

受测的扁形插塞式连接应负载电流和环境温度30min,然后保持其终值温度恒定10分钟。

接着关闭测试电流,在10分钟内冷却扁形插塞式连接至最高温度35℃。

最高温度35℃应持续10分钟。

重复此测试周期500次。

表12极限温度(持续负载)

材料

镀层表面

母端子的极限温度℃

扁形公端子的极限温度℃

CuZn

CuSn

裸露

90

210

CuZn

CuSn

镀锡

110

200

St3

镀镍

300

300

注:

本数值仅适用于同种材料和同种镀层表面的扁形插塞式连接。

对于使用混合材料和镀层表面的连接,必须进行其它的特殊测量或者遵循生产商的相关说明。

4.12.2试验要求

在4.12.1试验循环500个周期后,测量的电压降不能超过表8或表9中的温度/电流转换测试结束后的数值。

14.13 抗腐蚀性测试

4.13.1试验方法

根据DIN4004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