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0711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49.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docx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docx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最新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第一单元春之声

第一课时

一、课题:

渴望春天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受歌曲明朗、愉快的情绪,培养学生对经典作品的兴趣和热情,唤起学生对音乐、对春天、对生活的乐观、积极的情感体验。

2、让学生初步了解作品的结构,并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创作尝试,在表现中体验和实现自信、交流、分享和创造的快乐。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有关作曲家生平等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背景知识,放到课外由学生自主探索解决,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

三、教材分析:

莫扎特的《渴望春天》是一首深受全世界青少年喜爱的歌曲。

其音乐语言朴素、简约,富有表现力。

旋律线主要由大调式主和弦分解构成,突出音乐清新、明朗的格调;6/8拍轻快、活泼;曲式结构单纯、紧凑,给人简练、舒服、完整的满足感。

伴奏织体采用分解和弦的形式,轻快、流畅,有效地起到了为旋律烘云托月的作用。

四、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并有感情的演唱。

五、教学难点:

歌曲的艺术处理和创作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欣赏门德尔松的《春之歌》,创设情景,帮学生从音乐风格上自然地走近春天,走近莫扎特。

学生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在不经意间领略到春天的诗意、暖意和别样境界。

(二)、新课导入

听赏童声合唱《渴望春天》,运用开门见山的方法,直接让学生欣赏优秀童声合唱团的演唱录音歌曲,使学生熟悉旋律,熟悉音乐,初步体会和感受音乐的意境。

(三)、学唱歌曲

1、聆听《渴望春天》初步熟悉旋律,感受歌曲明朗、愉快的情绪。

能用简洁的语言来描述自己感受到的东西。

以一流的音乐本身去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演唱的热情。

2、简单介绍音乐大师——莫扎特的出生地、出生时间和非凡的音乐天赋。

师手指一位音乐大师画像说:

“刚才我们听到的歌曲《渴望春天》就是由他创作的,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关于他,同学们早就充满了好奇,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他是哪国人?

写过什么作品?

为什么会成为音乐家?

……。

学生发言,想知道更多的情况课后查阅资料。

让学生主动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故事引起学生对莫扎特及其作品的好奇。

3、师充满激情的讲述莫扎特晚期的故事:

世间上恐怕没有一位作曲家像莫扎特那样,其作品的美好和自身生活的痛苦有着如此鲜明的反差,除了童年时期饱受宠爱,莫扎特的一生经历贫穷、疾病、妒忌、倾轧等种种坎坷,特别是到了后来和大主教发生冲突以致决裂……学生认真听故事,再次跟录音演唱歌曲。

要求进一步结合莫扎特的人生之路,体会如阳光般灿烂,如春天般和煦的作品风格,使学生了解到莫扎特晚期的生活,缅怀一代音乐大师,并对他的作品产生更强烈的兴趣。

4、复听歌曲,师:

“下面请再次欣赏《渴望春天》,边听边思考以下问题:

a、作品的体裁:

1男声合唱2童声合唱3女声合唱

b、作品的情绪:

1热烈激动2明朗愉快3低沉忧伤

c、歌曲的拍号:

1、3/42、6/83、3/8

d、作品描述了什么样的画面?

学生边听边写下前三题的答案,最后一题同桌互答师再总结。

5、师再放歌曲,让学生跟着录音小声哼唱,并仔细观察,找一找,议一议,谈一谈,简单分析歌曲的特点。

如“三连音”符号、“#”号等,让学生理解节奏的变化和特点这些都是为表达歌曲的已经和情感服务的。

6、教师弹奏《渴望春天》,充满感情的演唱歌曲。

让学生仔细聆听老师左手的伴奏,并模仿一下伴奏音型,拍一拍,让学生感受词与曲的和谐及明朗愉快的情绪,体会对美好春天向往的心情。

边听边用手划一划旋律线,或随意律动,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情绪的体验,并使学生了解到歌曲的词、曲情绪一致、和谐,为后面的创作做好铺垫。

7、深入介绍莫扎特创作《渴望春天》时的情景:

师:

这首歌曲作于1791年1月14日,这时的莫扎特已疾病缠身,贫病交加,可令人惊叹的是这首歌曲中没有丝毫伤感和绝望,整个旋律清新欢快,充满天真和童趣,足以看出作曲家(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学生在轻轻的歌曲旋律中听着小故事,填出与括号中相类似的内容,进一步体会歌曲的内涵,引起学生对莫扎特的敬意,做好情感的铺垫。

8、师再放歌曲录音,最后帮助学生分析、写出结构示意图。

学生边听歌曲,边思考:

歌曲分几句,有没有重复句?

请生边听边用手指出重复句的出现,并在师的帮助下写出结构图式:

a+a1+b+a2以听为主来分析歌曲,锻炼学生的音乐记忆力,使学生在分析出歌曲的结构后,能模仿创作。

9、在教师钢琴的伴奏下,学生进一步练唱歌曲。

10、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练习击拍三连音节奏,让学生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教师用钢琴伴奏,将学生分成两组,比一比那组演唱的声音洪亮、情绪饱满、音高和节奏准确。

11、师让学生讨论:

这首歌曲还可以采取哪些演唱形式?

师按学生讨论的意见,采取演唱形式练唱,边唱边拍打节奏。

(四)、艺术拓展;

1、教师播放背景音乐《春》,请听录音范唱,是以提问的方式恰逢学生思考讨论二者在表现春天主题式的共性与特点。

2、教师为学生选配几段音乐,请学生背诵几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词。

3、师让学生根据《渴望春天》,尝试进行旋律的创作。

师要求学生注意:

a、词曲风格要统一。

b、可模仿《渴望春天》的结构。

c、最后要有结束感。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师巡视指导,亦可学生哼唱,教师帮助记谱。

完成后各组唱唱,生生互评,师生互评。

通过创作实践让学生打破作曲的神秘感,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对音乐产生更强烈的兴趣。

(五)、课后作业:

师让学生收集各种有关莫扎特的资料、图片等,并布置明确的分工:

第一组收集其代表作品和艺术特点;第二组收集关于莫扎特的音乐评论;第三组收集以春天为题材的其他音乐家的作品;第四组收集表现春天的其他艺术形式的作品:

如诗歌、散文、绘画、舞蹈……下节课进行交流。

教学反思:

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对教学能收放自如,营造了一种和谐的师生心灵互动的气氛,学生能有情感并且熟练的演唱歌曲。

第二课时

一、课题:

《春节序曲》

二、教材分析:

《春节序曲》是李焕之《春节组曲》中的第一乐章,作于1954-1955年间,这一乐章广受人们的喜爱,常在音乐会上单独演奏。

乐曲以我国民间的秧歌音调、节奏及陕北民歌为素材,通过对热烈欢快的大秧歌舞的场景描写,生动地体现了我国人民在春节时热烈欢腾、同歌共舞的情绪。

乐曲结构是带再现的三部曲式,五声调式。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生理、心理日趋成熟,参与的意识和交往的愿望增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在学习上形成自己的初步经验,表达情感的方式较小学生有明显变化,是对小学阶段的一次升华,同时通过多次合理的音乐实践活动,巩固和提高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并且能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与爱好,还为学生终生学习音乐和音乐审美素质的提高奠定一定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欣赏乐曲,学习相关的音乐文化知识。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丰富的音乐想象力与正确理解音乐作品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具有热爱生活,热爱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良好品质。

四、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理解感受音乐的能力。

五、教学难点:

正确感受音乐的情绪,感受不同节拍、节奏、速度等在乐曲中的不同表现。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等

七、教学方法:

聆听欣赏法、比较法、实践体验法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聆听老约翰.施特劳斯的《拉德茨基进行曲》

二、发展阶段:

1、欣赏《春节序曲》

(1)、聆听全曲,欣赏后谈体会。

教师小结肯定成绩并简单介绍李焕之及作品。

(2)、分段欣赏,引导学生感受理解作品。

引子:

热烈欢快的管弦齐鸣和锣鼓声,把人们带入春节的喜庆气氛中。

教师:

课件展示引子的旋律并播放音乐。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对引子的理解。

引导学生敲打锣鼓节奏,感受引子带给我们的喜庆气氛。

第一部分:

表达了人们欢度新春欢欣愉快的心情和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

教师:

课件展示主题一、主题二的曲谱并播放音乐,引导学生理解主题音乐。

学生活动:

以小游戏的形式进行,课件播放第一部分音乐,出现主题一时,学生伸出一根手指并高举手臂律动表示;出现主题二时伸出两根手指并律动表示。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本部分音乐情绪、节奏、节拍的特点。

第二部分:

表达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赞美和对美好前程的憧憬。

教师:

课件展示第二部分主题音乐的曲谱,完整播放音乐,欣赏之前提出问题,主题音乐出现几次,分别用什么演奏?

音乐播放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律动起来并轻声哼唱主题。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本部分音乐情绪、节奏、节拍的特点。

学生活动:

随琴哼唱第二部分主题音乐。

教师:

课件播放歌曲《新春秧歌闹起来》,让学生比较第二部分主题音乐与《新春秧歌闹起来》的异同。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旋律相同而节拍速度不同塑造的音乐形象是不同的。

师生共跳大秧歌,进一步感受乐曲的情绪。

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得出这两部分存在着鲜明的对比。

第三部分:

教师:

课件播放,之前提出这一部分与前面所听音乐是否有联系?

欣赏之后师生共同分析得出是第一部分的缩短再现,并引导学生认识这一部分音乐比第一部分音乐在情绪上更加热烈,速度也更快了,特别是民族打击乐器的加入,形成了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的歌舞联欢的场面,在沸腾的气氛中结束全曲。

简单介绍三部曲式结构。

(3)、完整欣赏全曲。

教师:

课件播放《春节序曲》,引导学生感受音乐。

学生:

喜欢做小指挥家的到前面指挥,其余学生起立,引子部分利用凳子做锣鼓打节奏;第一部分同小游戏的做法律动;第二部分师生拉手律动并哼唱音乐主题;最后一部分也要动起来,可以拍手,可以利用凳子做锣鼓打节奏。

2、复习歌曲《渴望春天》

三、拓展阶段:

感受女高音歌唱家吴碧霞给大家带来的歌曲《春之声圆舞曲》,感受其节拍特点,领同学们旋转在圆舞曲中,陶醉在美好的春天里!

本节课我们接触了不同节拍、不同情绪、不同形式的有关“春”的音乐作品,平常你们欣赏音乐时注意这些了吗?

四、小结:

音乐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音乐,让我们热爱生活热爱音乐吧!

教学反思:

在这堂课中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想象完成的比较出色,但若能在感受音乐、想象音乐的基础上,创造音乐,(例:

让学生自己谱写节奏谱,并在乐曲表示欢庆的地方,用自己的谱子进行打击乐的伴奏)学生的创造力将得到极大的发挥。

第二单元飞翔的翅膀

第三课时

一、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小鸟,小鸟》

二、教学目标:

通过教唱《小鸟,小鸟》,让学生感受歌曲中小鸟雀跃和展翅高飞的形象,激发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用富有弹性的、优美舒展的歌声唱好这首歌。

三、教材分析:

《小鸟,小鸟》是一首优秀的童声合唱歌曲。

它以小鸟为题,尽情抒发了少年儿童“爱春天、爱阳光、爱树木、爱花香”的心情和壮志凌云的崇高理想。

四、教学重点:

能较熟练的演唱歌曲。

五、教学难点:

6/8拍弱起小节的节奏练习及旋律演唱。

六、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出示几幅风景画,展示春天的景色,感受春天的美景。

老师说:

“小鸟非常的可爱,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下面我们就来听一首歌曲《小鸟小鸟》,听后请你们说说自己的感受。

(二):

感受歌曲:

1、学生初听歌曲,感受歌曲情绪。

2、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

欢跃、亲切地;活泼地……

师:

这样一首欢快的歌曲你们想不想知道它唱得是什么内容呀?

(生你们想不想知道它唱得是什么内容呀?

(生回答)下面就请大家认真听一听歌曲中都唱了什么?

3、学生听歌曲内容,听后复述:

春天里有阳光,树林里有花香,小鸟在自由地飞翔,在田野,在草地,在湖边,在山岗,小鸟迎着春天歌唱……

4、生再次聆听歌曲,熟悉歌曲内容。

(三):

学习歌曲:

1.节奏的学习:

A、展示小鸟欢快跳跃的节奏(提示休止符的停顿)

xx|x0xxx0xx|x0xxx0|

爱春天爱阳光爱湖水爱花香

B、展示小鸟自由飞翔的节奏(提示附点的时值)

xx|xxxxxx|x.xxx.|

小鸟小鸟迎着春天歌唱

C、按节奏朗读歌词。

2、再听歌曲。

学生看歌词轻唱感受歌曲。

3、学生轻声跟琴演唱歌曲,教师适当指导。

4、“啦啦……”先放慢速度唱,唱清楚后再连起来唱。

5、全班学生熟练演唱歌曲。

(教师提问1、演唱时用什么样的声音来表现?

2、用什么样的表情表现歌曲?

6、在学生较好的演唱第一段后再演唱第二段。

7、处理歌曲:

全曲可用mp-f-mp等力度记号来处理。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唱一唱,比一比,选择一组设计恰当的统一下来。

(四)、全班熟练演唱歌曲。

(五)、分男、女生演唱。

(六)、背唱歌曲,跟录音伴奏唱。

(七)、小结:

进行保护自然、保护动物的教育。

教学反思:

学生对学过的知识掌握不是很牢固,所以复习是必要的,在聆听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6/8拍的强弱规律的认识和乐感,效果明显。

歌曲的学唱不难,关键是对歌曲情绪的表现。

我从一开始就强调旋律的特点,让学生感受情绪。

在学习中不仅抓住拍子的特点,也要体会歌词的含义,时刻注意情绪的表达,以情带声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理解环保的重要性和人类与小鸟的关系。

第四课时

一、课题:

《百鸟朝凤》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唢呐,体验唢呐的音乐表现力。

2、欣赏《百鸟朝凤》能主动感受、体验、模仿动作,养成良好的聆听音乐的习惯。

3、培养爱护鸟类的观念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重点:

欣赏《百鸟朝凤》,认识唢呐,感受其音乐表现力。

四、教学难点:

在感受理解音乐的基础上,用自己的方式,有独创性的表现音乐。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等。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出示《百鸟朝凤》图,讲故事。

师:

大家都知道凤凰被誉为“百鸟之王”在我国人民心中是象征吉祥、幸福的神鸟。

老师先给同学们看一个有趣的《百鸟朝凤》的故事,哪位同学来讲一下?

学生讲故事(放幻灯片)

(二):

新授课程:

师:

虽然这只是一个民间故事,但我们能够感受到百鸟朝凤时的热闹气氛。

今天我们欣赏的乐曲就仿佛能看到百鸟争鸣的景象。

1、请同学们欣赏《百鸟朝凤》的片段,大家猜一猜这首乐曲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

2、(出示幻灯片)教师介绍唢呐(区别于长笛)

师:

唢呐不仅能惟妙惟肖的模仿鸟叫,还能模仿个别小动物的叫声及人的声音等等。

唢呐的音色是这样的丰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欣赏唢呐独奏《百鸟朝凤》。

唢呐会用它独具魅力的音色把我们带到鸟的王国里畅游。

我们一起来欣赏《百鸟朝凤》,出示主旋律,边听边思考两个问题(幻灯片)

(1)你能听出唢呐模仿了哪几种鸟是鸣叫声?

(2)这句音乐表现了什么动物的叫声?

(剪切蝉鸣声)

师:

乐曲用欢快的旋律,生动的表现了大自然中百鸟争鸣的热闹场景。

3、音乐活动:

师播放音乐,学生分组活动

第一组做吹唢呐的姿势,表演那种满足、激动的情绪

第二组表演各种小鸟的姿态

4、教师介绍乐曲的背景

5、下面我们就来逐段的欣赏乐曲《百鸟朝凤》

欣赏引子部分、第一乐段、第二乐段,边欣赏边即兴的做动作。

6、思考:

这首乐曲名叫《百鸟朝凤》“百”、“朝”是什么意思?

你还能给乐曲取出另外的名字来吗?

乐曲中这种欢乐的气氛是形容鸟类还是人们?

(三)、小结:

同学们,每首乐曲呈现的方式可能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音乐都是表达人类真实感情的,以后我们还会学习更多的音乐作品。

最后请大家边听音乐边发挥自己思维的独创性,用丰富的联想与想象音乐表现的场景:

(可让学生用画画或文字来表现自己的想象)

我仿佛看到了……

我仿佛听到了……

教学反思:

经过尝试和探索,我觉得在课堂上应设景造境,让学生边听边做律动,多给学生表演的机会,这样既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表演力,还能锻炼学生的胆量,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第三单元八音之乐

第五课时

一、教学内容:

1、介绍中国民间乐器。

2、音乐故事:

楚汉相争。

3、音乐欣赏:

《姑苏行》《光明行》《十六版》。

二、教学目标:

1、介绍八音乐器,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中国民间乐器。

2、通过音乐与古石像结合的形式,使学生了解琵琶曲《十面埋伏》的产生年代、创作背景以及它应体现出的情绪特征。

3、通过欣赏《姑苏行》《光明行》《十六版》来了解中国民间器乐曲的演奏形式、风格特征。

三、教学过程:

1、结合乐器图向学生介绍中国的八音乐器分类法,并举例说明。

2、让学生听赏《十面埋伏》,并用语言描绘出这首乐曲的内容、情绪。

之后可由教师进行补充,完整地叙述“楚汉相争”的故事。

再次请学生带着故事仔细聆听一遍。

(播放VCD)

3、欣赏《姑苏行》《光明行》。

(1)问:

能否听出这两首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它们的风格特点有什么不

同?

(2)播放录音。

(VCD)

(3)请学生回答问题,由教师补充。

(4)介绍《光明行》的曲作者刘天华的生平以及代表作。

4、欣赏弦乐合奏《十六版》。

(1)介绍《十六版》是选自《弦索十三套》以及《弦索十三套》的作者、产生年代等。

(2)问:

能否听出乐曲中有哪些乐器在演奏?

它的演奏形式与前两首有何不同?

它体现了什么样的风格特点?

(3)播放录音。

(4)请学生回答问题,由教师补充。

四、小结:

为了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国的音乐文化,并把它推向世界,许多伟大的音乐人在努力,许多我们的同龄朋友,比如那些学习民乐的同学也在努力。

而我们呢?

就奉献一份热爱吧!

五、教学反思:

通过欣赏,不断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音乐欣赏:

《行街》《小放驴》。

1、介绍中国打击乐器。

2、音乐欣赏:

《十番锣鼓》。

教学过程:

1、欣赏《行街》《小放驴》。

(1)问:

能否听出这两首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杨奏的?

它们的演奏形式分别是什么?

它们在音乐风格和曲调上有什么不同?

(2)播放录音。

(3)请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归纳总结。

(4)分别介绍江南丝竹、吹打乐的流行区域、乐器组合、音乐风格以及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2、介绍中国打击乐。

(1)讲解中国打击乐器的种类以及几种打击乐器,如大锣、堂鼓、小锣、大镲、梆子、小镲等,并由教师演示这些乐器的演奏方式。

(2)请学生来演奏,并用语言来描绘这些打击乐器的不同音色。

(3)再学生掌握这些打击乐器的演奏方式后,可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节奏、强弱变化来演奏。

可由强到弱来演奏。

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3、欣赏《十番锣鼓》。

(1)讲解《十番锣鼓》的名字来由、流行区域、音乐风格、音响效果。

(2)播放录音。

小结:

通过今天的讲解,同学们初步了解了我国打击乐器的流行区域、音乐风格、音响效果。

教学反思:

如果有实物让学生亲自演奏会更好。

第七课时

一、教学内容:

1、了解并学打锣鼓经。

2、音乐表演:

合着戏曲打击乐的节奏来表演。

二、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打击乐以及打击乐在民间音乐中的重要地位,感受戏曲表演中的“手、眼、身、法、步”的一致性。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大锣、堂鼓、小锣、大镲、梆子、小镲的演奏方式。

2、解释锣鼓经,并举例说明。

3、学打锣鼓经《冲头》《急急风》。

(1)可先让学生唱出这两首锣鼓经的节奏直至熟练。

(2)让学生分别练习鼓、梆、大锣、小锣、小镲的节奏制止熟练。

(3)让学生合练。

(4)也可让学生互换乐器,以使学生熟悉各种乐器的演奏方法。

4、音乐表演:

(1)问:

戏曲的角色有哪几种?

它们分别具有哪几种特征?

戏曲的表演应注意哪些方面?

(2)让学生观看戏曲节目,请学生留意演员的造型、角色以及表演。

(3)请学生回答问题。

(4)将全体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学生表演戏曲中“声、旦、净、丑”四中行当,一组学生用打击乐伴奏。

打击乐的节奏可由教师设计,也可由学生设计。

在表演时,两组的学生可以对换表演。

表演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自己、他人和集体的表现作简单的评价,并互相交流感受,提出改进的意见。

小结:

通过学习锣鼓经,进一步了解打击乐以及打击乐在民间音乐中的重要地位,感受戏曲表演中的“手、眼、身、法、步”的一致性。

教学反思:

兴趣很高,但要把握分寸。

第四单元神州音韵

(二)

第八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凤阳花鼓》,让学生体验凤阳花鼓独特的表演风格,在相互合作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安徽地方风格的音乐和文化。

2、能够用圆润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并通过表演、伴奏等形式共同表现歌曲,表达出歌曲欢快愉悦的情绪。

二、教材分析

《风阳花鼓》是流行于安徽的民间歌舞曲。

为五声宫调、4/4拍、一部曲式结构。

歌曲为扩充了的一段体,从第十一小节开始以独特的衬词增添了音乐的感染力和生活气息。

全曲具有抒情叙事性,歌与舞相互结合,富有浓郁的民间歌舞风格。

前四句构成一个起承转合结构的乐段,每句间采用“鱼咬尾”式的承递发展法,后三句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前面的乐段进行补充,进而完善作品的结构。

前10小节旋律优美抒情,后面的衬词“嘚儿”诙谐风趣。

三、教学重点:

在唱好歌曲的基础上,能够运用表演、打击乐器伴奏等多种形式共同完成歌曲的表现,表达出歌曲欢快愉悦的情绪。

四、教学难点:

能够用连贯的声音演唱歌词部分,尤其是能够唱好一字多音处;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的衬词部分。

五、教学用具:

钢琴、课件、凤阳花鼓、打击乐器等。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1、学生听《凤阳花鼓》音乐进教室。

2、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凤阳花鼓》。

3、观看视频:

介绍《凤阳花鼓》的短片。

(设计意图:

以敲锣打鼓的形式进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

运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初步了解凤阳花鼓的历史。

(二)学习歌曲。

1、聆听歌曲范唱。

教师有感情地范唱歌曲。

设问:

这首歌唱了什么内容,情绪怎样?

(设计意图:

通过教师的范唱,以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

2、用模唱的方法学习歌曲的歌词部分。

(1)教师提问:

鼓敲击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2)用“咚”模唱歌曲的歌词部分。

(设计意图:

通过模唱歌曲,用正确的发声状态歌唱,为学唱做好铺垫。

3、填唱歌词,解决歌曲中的难点。

(1)跟着钢琴,慢速地填唱歌词。

(2)解决歌曲的难点部分。

难点部分先学唱歌谱,再填入歌词演唱。

(3)用原速演唱歌词部分。

(4)合着伴奏演唱歌曲,学生唱歌词部分,教师唱衬词部分。

(设计意图:

由慢速到原速逐步学唱歌词部分,降低了学唱的难度。

歌曲的难点部分先学唱歌谱,在唱准歌谱的基础上再填上歌词。

4、学生学唱衬词部分。

(1)学生跟琴学唱衬词部分。

(2)加入力度处理衬词部分。

(设计意图:

衬词部分是这首歌曲比较有特点的地方,进行了强、弱的力度处理,使衬词部分活泼、有趣。

5、学生合着伴奏完整地演唱歌曲。

6、进行歌曲处理。

(1)为歌词部分加入二声部演唱。

(2)在教师的指挥下,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

由齐唱歌曲到二声部演唱歌曲,丰富了歌曲的艺术表现力,增强了感染力。

(三)表演歌曲。

1、《凤阳花鼓》歌舞表演。

(1)观看凤阳花鼓歌舞的视频,了解舞蹈的基本动作。

(2)学生观看视频,模仿其中的动作。

(3)指导学生表演《凤阳花鼓》歌舞。

(4)请部分学生上台舞蹈,其余学生唱歌。

2、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3、用歌、舞、奏的形式完整地表现歌曲。

(设计意图:

通过表演让学生体验凤阳花鼓独特的表演风格。

通过编创与活动,能够运用表演、打击乐器伴奏等多种形式共同完成歌曲的表现,表达出歌曲欢快愉悦的情绪。

(四)拓展延伸。

(此环节根据课堂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