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该了解的个体检小常识.docx
《人人都该了解的个体检小常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人都该了解的个体检小常识.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人都该了解的个体检小常识
人人都该了解的30个体检小常识
近年来,随着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重视健康体检的人越来越多,与之相对应的各类体检机构亦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与此同时,人们对健康体检的疑问也很多:
有些人想体检,但不知道该去哪里体检;有些人认为体检基本查不出什么病,只是一种“心理安慰”;有些人认为体检工程越全越好,价格越贵越好;有些人虽然做了体检,但根本不知道那些体检工程都代表着什么含义;还有些人体检后,发现某项指标不好,惊慌失措……
亲爱的读者,
你有健康体检的习惯吗?
你知道健康体检的意义吗?
你想知道什么样的体检机构最值得信任吗?
你想知道哪些检查工程最适合你吗?
你想知道哪些检查不该遗漏吗?
你想了解各种检查工程的含义吗?
你知道体检前后都该做些什么吗?
本期的“健康锦囊”就与大家探讨“健康体检”这个话题。
下列30个健康体检小常识,融合了国内众多医学专家的权威观点,全方位讲解健康体检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帮助大家提高认识,让健康体检真正实现“物超所值”。
1.去技术力量雄厚的医疗机构体检
目前,国内的体检机构大致分为以下三种:
各级各类医院办的体检中心、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建立的专门体检机构,以及由上述机构派生的流动体检队。
不同的体检机构有其不同的特点。
医院体检中心人员相对稳定,设备仪器、人员资质、检验技术、医疗管理条件较好,但体检环境、人文服务等方面相对较弱。
专门体检机构医务人员流动性较大,但体检环境更人文,服务更温馨。
大家在选择体检机构时,应当选择管理较规范、信息化程度较高、医疗技术力量较雄厚的体检机构。
需要提醒的是,由于目前很多医疗机构的检验结果尚无法互认,为避免重复检查,最好去能做好后续服务的机构体检。
2.人人都需要体检
体检不仅仅是老年人的事情,青壮年乃至少年同样需要定期体检。
就目前的医疗水平而言,得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得了病以后不知道、不治疗,小病熬成大病,乃至不治之症。
有些人认为自己平时无不适感觉,身体一定很健康,没必要体检。
这其实是一种认识误区。
许多疾病,如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血糖、肝功能异常、乙肝、肿瘤等,早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等到有“感觉”的时候,往往已经出现了并发症。
3.体检不是“走过场”
现在很多单位年年安排体检,对不少人而言,每年的体检都没啥变化,也没查出什么病,相当于“走过场”。
其实不然。
体检的目的在于健康人群的疾病筛查,疾病的检出率确实不会很高。
但是一旦检出,对疾病的控制是非常有意义的。
可以说,健康体检是最好的贯彻“预防为主、有病早治”宗旨的手段。
4.体检工程并非越全越好
体检工程并不是越多越好,再多也不可能涵盖人体所有的系统和器官。
最简单的选择体检工程的方法是,在基本“体检套餐”的基础上,加做一些符合自身需要、有诊断价值的检查。
比如,身体状况好、没有慢性病的年轻人,可以选择做常规体检,包括全身体格检查,血、尿、粪常规,心电图,肝、肾功能,肝、胆B超等。
一旦发现哪里有问题,再作进一步检查。
女性应做乳房及妇科检查(已婚),以便及早发现乳腺疾病、宫颈癌及其他妇科疾病。
男性应做前列腺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前列腺疾病。
高血压患者除了要测量血压外,还需要查血糖、血脂、肾功能等。
糖尿病患者除了要查空腹血糖外,还要查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
既往有胃肠病者,应定期复查胃镜、肠镜等。
5.体检手段不必追求“高精尖”
大多数疾病都是在最基本的体检中被发现的:
有无高血压,测血压就能知道;有无血脂、血糖的异常,抽血化验就能了解;有无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心电图就能早期发现。
在这些检查的基础上若发现问题,可以再选择更高级的检查手段。
对健康人而言,不应该,也没必要花费巨资去做所谓的豪华体检。
例如,正常人根本不需要做CT检查,而不少体检机构的豪华套餐就是把全身CT扫描、PET检查作为“卖点”。
殊不知,受检者在付出金钱的同时,也“收获”了放射损伤。
6.体检前要做3项准备工作
第一,体检前几天不要剧烈运动,不要暴饮暴食,要注意休息。
第二,体检前一天晚上8时起禁食,以免影响血糖、血脂、肝功能等检查指标。
第三,体检时不要随意“省略”体检工程,并向医生如实反映家族史、个人既往病史等。
7.体检后要做4项后续工作
第一,体检结果出来后,要认真解读;第二,对某些有意义的指标要及时复查,如对其中的指标不是很清楚,最好找有经验的医生咨询;第三,对确诊的疾病要重视,严格遵照医嘱进行治疗,如改善生活方式、服用药物等,使体检的目的真正落到实处。
第四,妥善保存检查结果,建立自己的健康档案。
值得注意的是,在体检的众多结果中,有不少看似异常、实属正常的指标:
如饮水过少导致尿常规检查有许多结果“超标”;情绪紧张或运动后,血压偏高;腹部超声检查发现肝、肾有囊肿;泌尿外科体检发现附睾小囊肿、前列腺钙化等。
许多受检者会因此惶恐不安,迫切要求医生给予治疗。
其实,这些结果其实并无太大临床意义,大可不必恐慌,更不需要过度治疗,只要定期复查就可以了。
8.老年人体检要勤,工程要全
老年人各种疾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且往往一人同时患多种疾病,再加上年龄大,反应较迟钝,即使身患疾病,亦常毫无感觉。
因此,老年人一定要注重全面体检。
老年人体检应重点围绕老年多发病、常见病展开,如检查血脂,血糖、血压,可以排除高脂血症、糖尿病和高血压;做眼底检查,可以了解视网膜动脉硬化程度;检查胸片、B超、大便隐血、直肠指检,以及各种血肿瘤标志物,可以排除肿瘤等。
此外,老年人的体检间隔时间要短,最好每半年1次。
9.儿童体检应选择正规的儿童保健机构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婴儿、幼儿、少儿、青少年,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检查工程、手段、设备和标准。
儿童体检不是一般的体检机构所能承担的,必须去正规的儿童保健机构。
此外,卫生部已明确规定,不得将胸部X线检查列入婴幼儿及少年儿童体检的常规检查工程。
10.成年男性:
每年请医生“摸”一下前列腺
许多前列腺疾病不是靠仪器查出来的,而是靠手“摸”出来的。
前列腺直肠指诊可以获得许多重要信息,如前列腺的大小、质地、温度、中央沟有无变浅或消失、表面是否光滑、有无结节、有无波动感、有无触痛等情况。
若前列腺有明显触痛,表示可能有炎症存在。
慢性前列腺炎的腺体稍硬、无触痛或触痛轻微,大小正常。
若前列腺有结节、明显变硬或表面高低不平,除了要考虑慢性炎症外,还要考虑结石、增生,甚至肿瘤。
此外,检查前列腺两侧的上外方,还可以同时了解精囊情况。
45岁以上或怀疑有前列腺疾病的男性,每年应常规做前列腺直肠指诊检查。
11.已婚女性:
每年要做妇检
女性生殖器官有独特的解剖结构和功能,怀孕、生育、更年期、绝经期、性生活和避孕、妇科炎症等一系列妇科问题会伴随妇女一生。
因此,每个妇女都应定期接受妇科检查,切勿对维护妇女健康的检查怕难为情、不予重视,或有恐惧心理。
要知道,多数妇科肿瘤都是在患者毫无感觉的情况下悄悄发展的。
12.女性:
别“省略”乳腺检查
目前国际上推荐的三种早期发现乳腺癌的方法为:
乳腺X线摄影、由医生操作的乳腺触诊和乳腺自查。
健康体检中的乳腺触诊检查是一项很好的发现早期乳腺癌的方法。
遗憾的是,不少女性因为害羞、怕麻烦,把该检查给“省略”了。
此外,乳腺摄影对发现乳腺疾病,特别是对早期乳腺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40岁以上女性应每年查1次乳腺X线摄影,以便早期发现乳腺癌。
35岁以下女性乳腺组织较致密,宜选择乳腺超声检查。
13.40岁以上:
每年拍1次胸片
肺癌是中国第一大癌。
胸片对呼吸道疾病(包括肺癌、炎症、结核、间质性肺病等)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40岁以上者,无论男女、吸烟与否、有无症状,都应该每年拍1次胸片。
吸烟人群、有肺癌家族史和长期咳嗽、咯痰的人,特别是年龄大于60岁的,建议每年拍2次胸片。
需要提醒的是,拍1次胸片的时间可以用毫秒来计算,而做胸透的时间长,常需10多秒,有时甚至半分钟,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远远大于拍胸片(约为胸片的20倍)。
不仅如此,由于胸透是动态的检查,有些病灶根本看不清,容易漏诊,且胸透检查无法制片留档,日后无从对比。
因此,目前国内很多医院已经取消了胸透检查。
14.化验大便:
加做“隐血实验”
许多体检套餐常不包含大便隐血实验。
其实,大便隐血实验是结肠肿瘤筛查的重要指标,对早期发现结肠癌,特别是无症状的高位结肠癌(横结肠以上),意义更为重大。
当胃肠道出血大于5毫升时,隐血实验即呈阳性,提示胃肠道有病变,如炎症、溃疡、肿瘤等,需要做进一步检查。
40岁以上人群,特别是有胃肠道肿瘤家族史者,应将该检查作为健康体检的必检工程。
15.尿检虽小,必不可少
尿常规检查是发现泌尿系统疾病的重要指征,对肾炎、肾病综合征、尿路感染等疾病有较大的诊断价值。
受检者切莫嫌尿常规麻烦或微不足道而将其忽视。
尿常规检查一般包括尿色、透明度、酸碱度、尿比重、尿蛋白定性、尿糖定性,以及尿离心后沉渣做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和管型的计数。
许多肾脏病变早期可无症状,但尿液已有异常。
16.中老年人:
做做颈动脉超声
在中老年人群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且最重要的一种血管病,它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缺血性中风(卒中)密切相关。
颈动脉超声作为一项无创检查手段,不仅能提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学信息,还可以提供斑块造成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信息,是目前筛查颈动脉病变的首选方法。
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特别是男性),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长期吸烟者,有晕倒病史者,经常感到头晕、头痛者,有中风早期表现者(如短暂性黑,一侧肢体或面部感觉麻木、运动障碍,语言表达不清,突然说不出话等),都不妨做一下颈动脉超声检查。
17.没有眼病,也要查眼底
眼底检查能及早、准确地发现各种眼部病变,如青光眼、视神经炎、视网膜脱离、黄斑部病变、脉络膜肿瘤等。
同时,许多全身性疾病也可表现为眼底异常,如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眼底常有视网膜微血管病变;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液病和艾滋病患者的眼底可表现为视网膜出血、渗出;颅内肿瘤或其他原因引起的颅内压升高,表现为视神经乳头水肿等。
因此,不论是否罹患眼疾或全身性疾病,所有人都应定期检查眼底,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随访观察。
比如,1型糖尿病患者应在被确诊后的3年内接受1次眼底检查,之后每年至少检查1次;2型糖尿病患者应在被确诊时就接受1次眼底检查,之后每年至少检查1次。
18.乙肝“大(小)三阳”:
测乙肝病毒DNA
很多人都知道“乙肝两对半”检查,但对HBVDNA知之不多。
简单地说,HBVDNA就是使乙肝病毒复制出新的病毒的遗传物质,简称乙肝病毒基因。
医生在衡量乙肝患者的病情时,都需要对其血液中的HBVDNA进行定性(阳性还是阴性,确定是否有传染性)和定量(确定病毒载量,判断传染性的强弱)。
若HBVDNA呈阳性且病毒载量很高,则必须进行抗病毒治疗。
病毒载量所表示的意义
病毒载量(单位:
拷贝/毫升)
<1×103
≥1×105
<1×105
意义
HBVDNA(-),没有传染性
病毒处在高复制期,传染性强
病毒处在低复制期,具有一定传染性
19.50岁以上女性:
每年查1次卵巢
卵巢癌是死亡率最高的妇科恶性肿瘤,女性一生罹患卵巢癌的风险为1/70,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提高卵巢癌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然而让人遗憾的是,由于卵巢位于盆腔深部,病变早期可无明显症状,当患者感觉不适而就医时,75%的人已不是早期,预后很差。
卵巢癌的发病年龄广泛,从婴幼儿到70岁以上的老人均可发病。
由于其死亡峰值在55~59岁,故对卵巢癌的筛查建议从50岁开始。
家族(特别是直系亲属)中有人患卵巢癌或乳腺癌者,或经检测确定为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携带者,更应加强卵巢癌筛查。
筛查工程包括:
血CA125指标、妇科检查及B超(或CT、磁共振)。
值得注意的是,当体检发现血CA125升高时,并不代表一定患了卵巢癌,患某些良性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和结核等疾病时,也可表现为血CA125升高。
20.时常过敏:
去查过敏原
近年来,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由于过敏性疾病比较特殊,只要避开过敏原,不少患者的病情可不治而愈或明显缓解,因此,找到过敏原,并加以防避,就显得至关重要。
过敏原检测一般分为体内和体外检测两类。
体内检测包括皮内实验、皮肤点刺实验、斑贴实验、抓伤实验等。
其中,皮肤点刺实验是目前国内外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
体外实验是采用多种方法测定患者血清IgE(免疫球蛋白E,是过敏反应发生的重要介质),包括总IgE和各种过敏原特异性IgE。
21.血压高:
去做动态血压检测
测血压的仪器一般有水银柱血压计和电子血压计两种,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不过,用血压计测血压有一个缺点,其测得的血压反映的是静态血压,只能反映测量即刻患者的血压情况,不能反映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波动和昼夜节律变化。
动态血压测定能真实地反映高血压患者在1天中各个时间点的血压状况。
高血压、临界高血压患者都应做1次动态血压测定。
动态血压测定是一种安全、无创的检查,监测时间多取上午8~9时至次日上午8~9时。
检查前,医生会将袖带式的动态血压记录仪绑在患者的手臂上,随后按设定程序进行24小时血压监测。
动态血压仪一般每隔20~30分钟测压一次,并自动存储数据。
期间,患者可正常生活、工作和休息。
24小时以后取下仪器,医生通过电脑软件分析,可获得包括24小时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白天与夜间的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血压最高值和最低值及其所对应的时间点等信息。
目前推荐的正常值:
24小时血压<130/80毫M汞柱,白天血压<135/85毫M汞柱,夜间血压<125/75毫M汞柱,血压夜间均值比白昼均值下降10%~20%。
22.2岁以上儿童:
每半年做1次眼科检查
在眼科就诊的患儿常存在就诊过晚的问题,常常是家长或幼儿园老师发现其眼睛有明显异常,如眯着眼睛、歪着头视物,或有“斗鸡眼”“斜白眼”时,才来看病。
为详细了解孩子的眼睛及视力发育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及早采取干预措施,家长应定期(半年1次)带孩子去正规医院的眼科进行眼科检查。
检查内容包括眼位(确定有无斜视存在)、晶状体(确定有无先天性白内障)、眼底(确定有无先天性青光眼或其他眼底病变)以及屈光状态(扩瞳验光,确定有无近视、远视、散光和弱视)。
23.“三高”老人:
体检别忘查腹主动脉
腹主动脉是人体最大的动脉,主要负责腹腔内脏和腹壁的血液供应。
当腹主动脉某段发生局限性退化扩张,使该段血管的直径超过正常腹主动脉直径的1.5倍以上时,即形成了腹主动脉瘤。
腹主动脉瘤对患者生命的最大威胁是瘤体破裂导致大出血,短时间内即可致命。
腹主动脉瘤的高危人群主要有以下特征:
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高体重、高血压、高龄(60岁以上)、高(精神)压力和运动减少。
由于大多数腹主动脉瘤患者在血管破裂之前几乎没有任何症状,故早期诊断、及早治疗意义重大。
血管彩超凭借其无创、价廉、操作简便等优势,已成为目前筛查腹主动脉瘤的重要手段。
它不但能迅速发现动脉瘤,而且还能提供许多重要的瘤体信息,如动脉瘤的直径、长度、硬化斑块大小和血栓情况等。
老年人是腹主动脉瘤的高发人群,建议大家在去医院进行常规体检时,不妨加做一个腹主动脉彩超,花几分钟查一查腹主动脉的情况。
一旦发现有动脉瘤,也可以及早去血管外科就诊,把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24.“老烟枪”:
去做肺功能检查
慢阻肺(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我国每年因慢阻肺死亡的人数达100万,致残人数达500万~1000万。
然而,由于慢阻肺早期症状轻微,容易被忽视,以致半数以上的慢阻肺患者因漏诊或误诊,错过最佳治疗时期。
下列高危人群应去医院做肺功能检查,以了解肺功能情况:
①慢阻肺或怀疑有慢阻肺的患者;②哮喘或怀疑有哮喘的患者;③慢性咳嗽患者;④有呼吸困难或胸闷的患者;⑤长期吸烟或被动吸烟者;⑥长期吸入粉尘或化学性气体者;⑦将接受全麻手术、胸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
注意:
未进行有效治疗的肺部感染性疾病患者或近期发生过气胸的患者不宜检查。
检查一般在饭后进行,以保证测定时有足够的体力。
检查当天不要穿过紧的衣服,以免限制肺的运动。
到肺功能室后,应先休息10~20分钟,不要紧张,保持平稳呼吸状态。
随后,由技术员抽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
抽血后,应压迫穿刺部位数分钟,以免出现血肿。
检查时,患者取坐位或站位,用牙齿咬紧塑料口器,将舌头放在塑料口器下方,用嘴唇紧紧包住塑料口器,夹上鼻夹。
然后,患者通过塑料口器用嘴呼吸,并根据医生的要求,做诸如平静呼吸、深呼吸之类的呼吸运动,肺功能仪随即记录呼吸参数和图形。
顺利的话,20分钟左右可完成检查。
若肺功能有异常或可疑异常,需定期复查,一般每半年到一年一次。
如果要观察治疗反应,则需每月复查。
25.40岁以上:
每年查1次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
由于糖尿病早期常仅表现为餐后血糖升高,空腹血糖正常,仅查空腹血糖将会漏诊一大批病人。
因此,糖尿病高危人群(40岁以上、超重或肥胖、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不仅每年要查空腹血糖,还应该查餐后2小时血糖。
空腹血糖(FPG)是指隔夜空腹(至少8~10小时未进任何食物,饮水除外)于早餐前采血测得的血糖值,主要反映基础胰岛素分泌功能。
餐后2小时血糖是进餐后2小时采血测得的血糖值,反映的是胰岛β细胞的储备能力(进餐后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
空腹血糖≥7.0毫摩/升和/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毫摩/升,可诊断为糖尿病。
空腹血糖在6.1~7毫摩/升为“空腹血糖异常”(IFG),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1毫摩/升为“糖耐量异常”(IGT),IFG和IGT属于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的“后备军”,应引起高度重视并及早干预。
26.血肌酐达“正常高限”:
要查“肾小球滤过率”
血肌酐是检测肾功能的最常用指标,也是健康体检的必检工程。
不少人看到自己的血肌酐值在正常范围内,便认为自己的肾功能完全没问题。
其实不然。
血肌酐值并不能及时、精确地反映肾功能状况。
因为肾脏的代偿功能十分强大,只要一个肾脏发挥功能,血肌酐就能维持在正常水平。
血肌酐值逼近正常高限者,应去当地大医院的肾脏专科就诊、咨询,以便了解自己真实的肾功能情况。
目前,临床上通常用肾小球滤过率来精确评价肾功能。
同位素是测定肾小球滤过率最为准确的方法,且能进行单个肾脏功能的测定(即分肾功能测定)。
但由于需要特殊仪器,故只有少数大医院能够开展此检查。
另一种方法是根据血肌酐值,结合性别、年龄、体重等计算肾小球滤过率。
由于计算方法繁琐,通常由肾脏专科医生完成。
27.肿瘤标志物“超标”:
莫惊慌,早检查
如今,不少健康体检都包含“血肿瘤标志物”这项检查。
肿瘤标志物是由肿瘤产生,并打上了肿瘤“烙印”的标志物。
常用的肿瘤标志物包括:
甲胎蛋白(AFP,肝脏)、癌胚抗原(CEA,消化道、胰腺、乳腺)、糖类抗原125(CA125,卵巢、乳腺、消化道)、糖类抗原19-9(CA19-9,消化道、胰腺、卵巢)等。
一旦发现血肿瘤标志物超标,许多人会惊慌失措,以为自己得了肿瘤。
实际上,大多数肿瘤标志物在正常人体内也有微量表达,且个体差异较大,“超标”并不代表一定患了恶性肿瘤,不必过度惊恐,应找临床专科医生咨询,并做进一步检查。
28.睡觉打呼噜:
去做睡眠呼吸监测
许多人错误地认为,打鼾是“睡得香”的表现。
事实上,鼾声背后潜伏着危险。
据统计,20%~27%的打鼾者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这些人的鼾声虽响亮,但不均匀,时断时续(伴有呼吸暂停),白天容易犯困,久而久之,还会并发高血压、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
睡眠呼吸监测可帮助诊断打鼾者是否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检查时,特殊的传感器会持续、同步记录患者在睡眠状态下的脑电图、心电图、眼电图、肌电图和呼吸活动(包括血氧饱和度和呼吸模式),以及体温、血压、鼾声和体位等情况。
这种检查无痛苦、无风险,患者只需睡一夜(7~8小时),就能获得明确结论。
睡觉打鼾者,若出现下列问题,应及早去医院做睡眠呼吸监测:
①睡眠中打鼾,呼吸暂停,甚至憋醒;睡眠时好动、多汗、张口呼吸;醒后口干。
②睡不解乏,白天困倦、嗜睡。
③睡眠浅,醒后头痛、血压升高。
④夜间反复发作心绞痛或心律失常。
⑤夜尿频繁,甚至遗尿,脾气暴躁,性格改变。
⑥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减退,反应迟钝,学习、工作能力下降。
⑦阳痿,性欲减退。
⑧青少年生长发育迟缓,身材矮小或肥胖。
29.慢性中耳炎:
去查听力
听觉功能检查是一种能了解患者听力损失程度,判断耳聋的性质、程度和部位的检查手段。
一般地说,凡感觉自己有听力下降的人都应该去医院就诊。
慢性中耳炎患者的听力容易受损,且当一侧听力受损时,患者常无听力下降的感觉,非常容易漏诊,更应定期去医院查听力。
听力检查分为主观检查(电测听检查)和客观检查(声导抗检查)两大类。
电测听适用于在听到声音时,能够准确表达且配合良好的患者,年幼儿童、智力障碍、诈聋者不适用,15分钟左右即可完成。
声导抗检查具有客观、快速、便捷、不需要受检者主观参与的特点,非常适合检查听力下降的儿童,耗时5分钟左右。
30.45岁以上女性(50岁以上男性):
每年查1次骨密度
骨质疏松症多见于老年人,尤其好发于绝经后的妇女。
要及早发现骨质疏松,必须依靠仪器来测定骨密度。
目前最好的骨密度检测设备是双能X线吸收仪,俗称骨密度仪。
它能精确反映骨量的丢失情况,也能预测将来发生骨折的危险性,骨密度值愈低,发生骨折的危险性愈大。
绝经前期的妇女(45岁左右)和50岁左右男性,无论有无症状,都应该每年到正规医院做1次骨密度测定,了解自己目前的骨密度情况。
每年的测定数据都应妥善保管,并与自己第1次测得的骨密度值(初始数据)作比较,以便掌握自己每年骨量丢失的速度。
一旦骨密度值达到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就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正规的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