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真题有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0753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2.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概论真题有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社会学概论真题有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社会学概论真题有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社会学概论真题有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社会学概论真题有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社会学概论真题有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社会学概论真题有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社会学概论真题有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社会学概论真题有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社会学概论真题有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社会学概论真题有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社会学概论真题有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社会学概论真题有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社会学概论真题有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社会学概论真题有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社会学概论真题有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社会学概论真题有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学概论真题有答案.docx

《社会学概论真题有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概论真题有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学概论真题有答案.docx

社会学概论真题有答案

2016年4月社会学概论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的代表作之一是()。

A.《社会学研究》

B.《社会静力学》

C.《资本论》

D.《自杀论》

【答案】D

【解析】埃米尔·涂尔干的代表作有“三论”:

《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和《自杀论》。

A、B两项是斯宾塞的社会学代表作,C项是马克思的代表作。

2.马克斯·韦伯为了避免德国人文学派和历史学派的个体化和特殊化的研究方法,提出了一个关键性的概念工具()。

A.科层制

B.社会行动

C.理想类型

D.理解社会学

【答案】C

【解析】马克斯·韦伯为了避免德国人文学派和历史学派的个体化和特殊化的研究方法,提出了一个关键性的概念工具——理想类型

3.科塞提出的冲突理论是()。

A.功能冲突论

B.结构冲突论

C.辩证冲突论

D.唯物冲突论

【答案】A

【解析】冲突理论渊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冲突理论是在批判帕森斯的结构功能论中形成的,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科塞的功能冲突论和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论。

4.艾尔弗雷德·舒茨的代表著作之一是()。

A.《现代性的后果》

B.《社会世界的现象学》

C.《规训与惩罚》

D.《疯癫与文明》

【答案】B

【解析】艾尔弗雷德·舒茨的社会学代表作是《社会世界的现象学》《生活世界的结构》。

A项是安东尼·吉登斯的著作,C、D两项是米歇尔·福柯的著作。

5.我国首次提出“社会学”之名的学者是()。

A.章太炎

B.谭嗣同

C.严复

D.康有为

【答案】B

【解析】谭嗣同在其所著《仁学》第一篇“仁学界说”里首次提出了“社会学”之名,认为“凡为仁学者”,应学佛学和西学,如通《新约》及算学、格致一样通社会学之书。

6.社会学这门社会科学主要研究()。

A.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B.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C.政治与文化的关系

D.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答案】D

【解析】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学科。

7.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中,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以发现或证实变量间或社会现象间因果关系的方法是()。

A.文献法

B.问卷调查

C.实验法

D.实地研究

【答案】C

【解析】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以发现或证实变量间或社会现象间因果关系的方法。

8.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是()。

A.文化特质

B.文化集丛

C.文化规范

D.文化模式

【答案】A

【解析】文化特质也称文化元素,是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如一只茶杯、一张弓、一辆马车等都是文化特质。

文化特质可以单独发挥一项功能,是一个最小的功能单位。

9.异质文化在传播、接触中出现的相互排斥的倾向和状态被称为()。

A.文化震惊

B.文化矛盾

C.文化杂交

D.文化冲突

【答案】D

【解析】文化冲突是指异质文化在传播、接触中出现的互相排斥的倾向和状态。

文化冲突不仅表现在有组织的文化运动中,更多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自发的文化冲突。

文化冲突的根源既有民族性,更有阶级性。

10.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这种观点来自于()。

A.文化边缘主义

B.文化相对主义

C.文化中心主义

D.文化绝对主义

【答案】B

【解析】文化相对主义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

从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看,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相对的价值,它们之间没有高低优劣好坏之分。

11.文化反哺又称为()。

A.继续社会化

B.再社会化

C.反向社会化

D.重新社会化

【答案】C

【解析】社会化的类型有:

(1)基本社会化,也称一级社会化;

(2)继续社会化,也称二级社会化;(3)再社会化,也称重新社会化;(4)从教化方向上可分为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

反向社会化是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又称文化反哺。

12.个人所带有的一种由上代为下代提供的、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遗传素质,是指社会化的()。

A.生物因素

B.环境因素

C.文化因素

D.技术因素

【答案】A

【解析】生物因素主要表现在:

人有异于其他的动物的身体结构,为人发展自己的社会性准备了首要的先天生理条件,人有一个组织特殊的大脑,为认识世界、学习社会文化,接受社会教化提供了生理物质基础;人还有具有高级神经活动系统,有第二信号系统---语言活动,而语言又是社会化的强有力的工具和杠杆。

13.在一定的规则下,行为者为了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的社会互动形式是()。

A.调适

B.冲突

C.交换

D.模仿

【答案】C

【解析】调适即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的要求,是对冲突情境加以适应的状态或过程。

冲突是指不同行动者之间相互反对或阻止对方意图的自觉行动。

模仿是在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影响而仿照他人,使自己与之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似的现象。

故排除A、B、D三项。

14.在霍尔的个人空间理论中,为熟人或朋友保留的个人空间是()。

A.公众距离

B.社会距离

C.亲密距离

D.个人距离

【答案】D

【解析】A项是为一些类似演说家等公众人物保留的距离;B项是比较正式的场合(如会晤等一些交际场合)保持的距离;C项是为关系亲密的个人之间接触保留的。

15.通过社会联系与社会关系所获取的资源,被称为()。

A.社会资本

B.人力资本

C.经济资本

D.公共资本

【答案】A

【解析】社会资本是相对于经济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概念,是指通过社会联系与社会关系所获取的资源。

社会资本存在于社会结构之中,它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进而提高社会的效率和社会整合度。

16.失去家中独生子女的家庭被称为()。

A.丁克家庭

B.断代家庭

C.失独家庭

D.残缺家庭

【答案】C

【解析】失去家中独生子女的家庭被称为失独家庭。

17.既是社会群体中最古老、最基本的形式,也是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础群体,这种群体被称为()。

A.内群体

B.初级群体

C.小群体

D.次属群体

【答案】B

【解析】初级群体概念是20世纪初由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的。

初级群体又称首属群体,是社会群体中最古老、最基本的形式,是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础群体。

如家庭、邻里、游戏伙伴等都属于初级群体。

18.组织用各种规章制度和惩罚手段约束组织成员的行为,以保证组织的决策和指令能够有突地贯彻执行,维护组织的各项秩序,这种组织过程是()。

A.组织设计

B.组织沟通

C.组织控制

D.组织决策

【答案】C

【解析】组织用各种规章制度和惩罚手段约束组织成员的行为,以保证组织的决策和指令能够有突地贯彻执行,维护组织的各项秩序,这种组织过程是组织控制。

19.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

A.巴纳德

B.梅约

C.麦克雷戈

D.法约尔

【答案】D

【解析】组织管理理论主要有科学管理理论、人际关系理论、组织行为理论和权变理论等。

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工程师泰罗和法国管理学家法约尔。

人际关系理论是在梅约和罗伊斯里斯伯格等人指导的霍桑实验中逐步形成的。

组织行为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巴纳德和麦克雷戈。

20.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摩尔斯和杰伊·洛斯奇提出的组织管理理论是()。

A.超“Y”理论

B.“X”理论

C.“Y”理论

D.“Z”理论

【答案】A

【解析】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摩尔斯和杰伊·洛斯奇提出的组织管理理论是超“Y”理论。

21.斯梅尔瑟的价值累加理论提出,导致集体行为发生的因素有()。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答案】D

【解析】斯梅尔瑟的价值累加理论认为应该把集体行为的形成和社会结构联系起来。

斯梅尔瑟提出,只有在结构性助因、结构性紧张、一般化信念、促发性因素、行动动员和社会控制等六个因素不断累加影响下,才会导致集体行为的发生。

22.以泰勒制原则和市场为导向,以分工和专业化为基础的生产劳动方式被称为()。

A.生产政体

B.福特主义

C.压迫机制

D.后福特主义

【答案】B

【解析】以泰勒制原则和市场为导向,以分工和专业化为基础的生产劳动方式被称为福特主义。

23.在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中,多核心理论的提出者是()。

A.伯吉斯

B.霍伊特

C.林德夫妇

D.哈里斯和厄尔曼

【答案】D

【解析】在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探索中,多核心理论是由哈里斯和厄尔曼提出的,他们认为城市可能有两个甚至两个以上中心区;同心圆理论和扇形理论分别是由伯吉斯和霍伊特提出的。

美国学者林德夫妇在社区研究中开创了以小市镇为对象的全貌研究。

24.城镇化的进程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水平趋于一致的城镇化被称为()。

A.过度城镇化

B.滞后城镇化

C.同步城镇化

D.低度城镇化

【答案】C

【解析】过度城镇化是指城镇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镇化;滞后城镇化是指城镇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镇化;低度城镇化是指以农业产业为主导,工业基础薄弱的城镇化。

故A、B、D三项均可排除。

25.在城市群研究的理论中,主张城市应该兼有城市和乡村各自优点,城乡交融和群体组合3城市,这种理论是()。

A.田园城市理论

B.组合城市理论

C.区域整体发展理论

D.城市集中发展理论

【答案】A

【解析】在城市群研究的理论中,主张城市应该兼有城市和乡村各自优点,城乡交融和群体组合3城市

26.中国城镇化发展中的加速发展阶段是()。

A.1949—1957年

B.1958—1977年

C.1978—2000年

D.1978年至今

【答案】D

【解析】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城镇化道路跌宕起伏,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7),为平稳起步阶段;第二阶段(1958—1977),为大起大落阶段;第三阶段(1978年至今),为加速发展阶段。

27.根据《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研究报告》(2002)一书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可将全国成年社会成员划分为()。

A.7个阶层

B.8个阶层

C.9个阶层

D.10个阶层

【答案】D

【解析】《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研究报告》(2002)一书将全国成年社会成员划分为10个阶层:

(1)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

(2)经理人5阶层;(3)私营企业主阶层;(4)专业技术人贸阶层;(5)办事人员阶层;(6)个体工商户阶层;(7)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8)产业工人阶层;(9)农业劳动者阶层;(10)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28.在默顿的失范理论中,不仅拒绝社会认可的目标和手段,而且试图从个人观念出发,以新的目标和手段来替代,这是指()。

A.退缩主义

B.形式主义

C.反叛

D.革新者

【答案】C

【解析】在默顿的失范理论中,不仅拒绝社会认可的目标和手段,而且试图从个人观念出发,以新的目标和手段来替代,这是指反叛。

29.社会问题仅仅是人们对某种社会情况的界定过程的主观产物,这种观点来自于社会问题研究理论中的()。

A.社会解组理论

B.社会建构理论

C.社会病理学

D.价值冲突理论

【答案】B

【解析】社会建构理论认为,不存在客观意义上的社会问题,社会问题是人们对某种社会情况的界定过程的主观产物。

研究社会问题的社会学家真正面对的研究对象,是某种情况如何被定义为社会问题的社会建构过程及其客观条件。

30.对社会运行过程进行干预,对社会系统施加定向影响的社会变迁形式是()。

A.社会改革

B.社会革命

C.自发变迁

D.有计划变迁

【答案】D

【解析】有计划的社会变迁,实质上就是对社会运行过程进行干预,对社会系统施加定向影响。

这种干预与定向影响主要表现为:

对整个社会系统的内部关系进行调整;对社会发展方向进行修正;对社会实践与社会问题进行控制。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有()。

A.后实证主义

B.新人文主义

C.批判诠释理论

D.后现代主义

E.马克思主义

【答案】ABCD

【解析】社会学方法论是关于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方法理论。

传统的社会学方法论主要有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文主义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

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有后实证主义、新人文主义、批判诠释理论和后现代主义。

32.著名家庭社会学家威廉·古德认为,家庭的特征包括()。

A.至少有两个不同性别的成年人居住在一起

B.他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劳动分工

C.他们进行许多经济交换和社会交换

D.他们共享许多事物

E.成年人与其子女之间有着亲子关系

【答案】ABCDE

【解析】著名家庭社会学家威廉·古德认为,家庭的特征包括:

(1)至少有两个不同性别的成年人居住在一起;

(2)他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劳动分工。

即他们并不都干同样的事;

(3)他们进行许多经济交换和社会交换;

(4)们共享许多事物,如吃饭、性生活、居住,既包括物质活动,也包括社会会活动。

(5)成年人与其子女之间有着亲子关系,父母对孩子拥有某种权威,但同时又对孩子承担保护、合作与抚育的义务,相互保护,相互帮助。

33.集体行为的特征包括()。

A.偶然性

B.群众性

C.自发性

D.非组织化

E.非制度化

【答案】BCDE

【解析】集体行为是指在缺乏确定的组织程序和制度规范的条件下,很大程度上自发形成的,由许多个体参加的非制度化的行为。

一般而言,集体行为具有群众性、自发性、非组织化和非制度化四个特征。

34.现代城市社区生活方式的特点包括()。

A.社会分工复杂

B.家庭和初级群体作用减弱

C.人际互动趋向功利化、理性化和肤浅化

D.存在和包容了更多的文化差异

E.社会结构相对简单

【答案】ABCD

【解析】现代城市社区生活方式的特点主要包括:

(1)城市社区的社会分工复杂,居民从事更专门化的工作,彼此工作背景相差很大;

(2)城市社区中家庭和初级群体作用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各类正式组织;(3)城市社区中,人际互动趋向功利化、理性化和肤浅化;(4)城市社区存在和包容了更多的文化差异。

E项是农村社区的特点,故排除。

35.偏差行为的负功能的主要表现有()。

A.干扰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

B.破坏社会成员间的相互信任

C.减弱他人遵从规范的意愿

D.加强社会团结

E.有利于社会预警

【答案】ABC

【解析】偏差行为的负功能的主要表现有:

(1)干扰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

(2)损害个人和社会的利益;

(3)减弱他人遵从规范的意愿;

(4)破坏社会成员间的相互信任。

第Ⅱ部分非选择题(60分)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題3分,共15分。

36.普遍调查

【答案】又称全面调查,简称普查,指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总体调查,是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之一。

37.社会结构

【答案】是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38.婚姻

【答案】通常是男女之间依照社会风俗或法律的规定而结为夫妻关系的一种社会制度。

39.教育(广义)

【答案】泛指一切传播和学习人类文明成果——各种知识、技能和社会生活经验,以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

40.社会问题

【答案】是指因个人与社会关系在社会进程中发生了障碍或社会结构与社会环境失调,造成了影响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正常生活的问题。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41.简述社会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答案】

(1)筹划阶段。

(2)实施阶段。

(3)总结阶段。

42.简述角色失调的常见情况。

【答案】

(1)角色紧张。

(2)角色冲突。

(3)角色不清。

(4)角色中断。

(5)角色失败。

43.简述群体的特征。

【答案】

(1)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

(2)有一定的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目标。

(3)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并形成归属感。

(4)有一定的行为准则。

(5)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44.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五次大规模社会流动的典型特征。

【答案】

(1)1949—1956年,以对新中国成立以前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进行重塑为标志。

(2)1957—1965年,多维二元身份体系之间的界限相对确定,跨越身份边界的流动十分困难。

(3)1966—1977年,整个社会的社会流动严重偏离了正常轨道。

(4)1978—1991年,社会分化与流动模式发生初步转换。

(5)1992年至今,不同阶层所处的等级位序初步确立。

45.简述社会现代化的特征。

【答案】

(1)社会现代化是一项社会领域的革命进程。

(2)社会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有阶段的历史过程。

(3)社会现代化是一场持续的国际竞赛。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联系实际论述强关系与弱关系理论。

【答案】

(1)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提出人际关系网络可以分为强关系网络和弱关系网络两种。

(2)强关系是指个人的社会网络同质性较强,人与人的关系紧密,有很强的情感因素维系着人际关系。

弱关系的特点是个人的社会网络异质性较强,人与人关系并不紧密,也没有太多的感情维系。

(3)关系的强弱决定了能够获得信息的性质以及个人达到其行动目的的可能性。

(4)边燕杰对天津的一项研究表明,在中国的劳动者更经常地通过强关系而非弱关系寻找工作渠道。

在中国,强关系可以创造连接其他没有联系的个人的网络桥梁。

(联系实际阐述,2分)

47.联系实际论述我国社会问题防治的战略措施。

【答案】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缓解和解决我国当代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改革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

我们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与结构的同时,必须改革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

(3)发展科学技术。

社会问题防治需要相应的科学技术。

(4)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缓解后顾之忧。

各级人民政府都应完善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减轻民众教育、医疗、养老等负担。

(5)建立社会预警系统。

社会预警系统包括调查研究机构、监测系统、社会干预中心、社会支持网、社会保障体系和警示教育体系等。

(6)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舆论监督的任务主要是揭露时弊和社会问题,鞭挞假、丑、恶。

它在社会问题的防治中,弘扬正气、打击歪风,发挥着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