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80944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5.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Word格式.docx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Word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Word格式.docx

指辛弃疾当年在北方带兵聚义、共谋恢复中原的上党地区。

③《阴符》:

兵书。

④宰:

坟墓。

3.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描写了稼轩墓地秋云笼罩的环境,渲染出阴郁萧森的气氛。

B.颔联中英雄泪与臣主心对比,解释了英雄壮志难酬的根本原因。

C.颈联以兵书被虫蛀、雄剑龙吟来暗指辛弃疾内心的无奈和不甘。

D.尾联中诗人化用辛词并运用典故,以慨叹英雄已逝,遗憾难消。

4.下列诗句与“英雄已尽中原泪”所表达的情感,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

A.把吴钩看了,栏杆拍扁,无人会,登临意。

B.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C.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D.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5.有人评价这首诗“意境苍凉,情怀悲壮”,从情节和诗歌内容作简要赏析。

(6分)

卷Ⅱ(4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谁把李白贩卖成了古惑仔

最近,大众传播领域的学术语言越来越像在恶搞:

一会儿有人吆喝“孔子是丧家之犬”,一会儿有人叫喊“李白是古惑仔”;

左边的场子在用京韵大鼓语言讲经,右边的场子在用单口相声语言说史。

一个劣质学术“秀场”,正在商品展销会的角落里悄悄地拉开了灰色的帷幕,试图与吴宗宪、小S争风吃醋,一较高下。

与其说孔子是丧家之犬,不如说今天的学术语言自身更像丧家之犬:

它离家出走,自暴自弃,在娱乐文化的垃圾堆边东闻西嗅,四处溜达。

与其说李白像古惑仔,不如说今天的学术语言自身更像古惑仔:

在街头扮鬼脸、吐舌头、哗众取宠,既挑战了“家长”的权威,又骚扰了过往的行人。

学术语言已经沦落到“古惑仔”和“丧家犬”的地步,暴露出传统学术思维方式的致命病理。

既不能感受斗室里枯燥和寂寞的乐趣,又缺乏对学术语言自身应有的热衷和信念,更没有找到进入公众传播领域的有效途径或话语方式,于是选择“离家出走”,到街头去卖狗皮膏药,还制造了一种学术思想进入公共领域的幻觉。

这种思维放弃学术话语的理性原则,将它翻译成最时髦、最热门的“无厘头”语言,甚至不惜娱乐化(大话、恶搞、骇人听闻的新名词),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与公众对话。

对此,公众惊诧不已——这就是学术?

怎么越看越像初次登场的娱乐小明星滑稽、拘谨的业余表演?

这种拙劣的方式,是学术思维中的小媳妇心态的表现:

在强大的娱乐话语这个“婆婆”面前哆哆嗦嗦,并以模仿“婆婆”为荣。

传统学术话语的传播,主要是靠大学讲堂、学术沙龙和专业杂志。

公众话语的传播,主要是靠一般的报纸和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或“公众论坛”。

民间话语的传播,主要是靠生活空间(饭局、客厅、酒馆、街道、广场),再加上今天的网络BBS等。

在新的公共话语空间的建构过程中,单一的话语形态的孤立状态,没有对话和交锋,只会使它日渐枯萎。

让各种不同的话语方式(学术思维、公众诉求、民间语言)相互碰撞,取长补短,或许会使它们同时呈现出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

但前提是,彼此必须坚守自身的原则和底线,不是放弃原则而同化为一种更低级的东西。

学术思想进入公共传播领域,是一件值得提倡的事情,目的是将各类思想从讲堂和斗室的狭小空间,转移到更广阔的公众空间,参与公众对话。

但是,如何转移,是否有效,却一直是一个难题。

毫无疑问,无论是将传统学术思维强行插进公众传播,还是将学术完全变身为娱乐,都是无效的方法。

一位“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

将“左”的道德观与“右”的认识论融合防止僵化保守。

这种融合,要求对传播知识的语言进行探索和创新。

今天的学术明星和学术贩子所采用的语言,似乎摆脱了传统学术话语的弊端,其实并没有自己的语言,而是租借娱乐明星哗众取宠的语言。

学术话语仿佛从娱乐垃圾堆里随手捡起的一个塑料袋,将孔子、老子、李白们塞在里面兜售。

他们从一种极端(抽象化的极端)转向另一种极端(娱乐化的极端)。

这正好应了民间的一句谚语:

戴了狗皮帽,丢了狐狸皮。

6.对目前部分学术语言“离家出走”的原因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某些学术研究人员坐不了冷板凳

,被大众传播领域的热闹景象、吴宗宪小S们的风光无限所诱惑。

B.某些学术研究人员丧失学术尊严,

拿历史名人、经典文化开刀,无风险但成名快,并且可以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C.学术语言在向娱乐语言学习的一些尝试中,没有顾及到自身的原则和底线而迷失了自我。

D.学术语言进入公众传播领域的话语方式完全不可能是娱乐语言。

7.下面不属于学术中的“恶搞”的一项是:

A.《品诸葛亮:

中国最虚伪的男人》

B.“司马相如‘包二奶’,卓文君‘失财失身’”

C.梁山伯、祝英台“武艺高强”“飞檐走壁”

D.《我是天才我怕谁:

大唐第一古惑仔李白实录》

8.根据全文内容并联系现实,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娱乐文化中有一部分是垃圾文化。

B.学术思想进入公共传播领域,是一件值得提倡的事情。

所以,把网络BBS作为传播学术思想的主要阵地,现在是学术思想参与公众对话的一条很好的途径。

C.将传统学术思维强行插入公众传播是无效的方法,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就是在制造出一种学术思想进入公共领域的幻觉。

D.作者把认为“李白是古惑仔”的北大博士和说“孔子是丧家之犬”的北大教授都认定为是哗众取宠的学术贩子,他们只配到垃圾堆里去捡塑料袋。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25分)

他的生命就是一首诗

袁行霈

林庚先生逝世已经三年多了,他

那特有的潇洒自如与宽容大度,仍然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

我总觉得他并没有离开我们,还生活在我们中间。

林庚先生自幼颖悟,北国的晴空、古都的文化以及家庭的教养,在他的心里埋下了诗的种子。

林先生在大学期间就已致力于诗歌创作。

最初热心于旧体诗词,语言浑成,意境高远。

但林先生感到写旧体诗词难以跳出古人的窠臼,后来决定改写新诗。

先后出版了《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等诗集。

林先生写诗先是自由体,后来转向新格律诗。

抗日战争爆发后,林先生任教于厦门大学中文系。

1938年1月,随厦门大学迁至闽西山区长汀,与外界几乎处于隔绝状态,这时才把主要精力放到古典文学研究上,并于1946完成《中国文学史》。

1947年,林先生回到北京,任燕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除继续研究古典诗歌和文学史外,还在各报刊上发表新诗和有关新诗创作的文章。

1952年院系调整后他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在讲坛上才华横溢,名言隽语层出不穷。

对整个中国文学的宏观认识,

结合着对诗句的细密分析,再加上那诗人的风度,吸引着每一个听课的学生。

在教学

的同时,林先生出版了《中国文学简史》等享誉学术界的著作,直到90高龄,还出版了一部富有哲理性的诗集《空间的驰想》。

林庚先生写诗一方面致力于把握现代生活和现代汉语的新节奏;

另一方面则追溯中国诗歌民族形式发展的历史经验和规律,并创造性地运用到新诗的写作中来。

林先生力求以最自然的语言传达生活中最直接的感受,取得深入浅出明朗不尽的艺术效果。

有的诗仿佛脱口而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是何等的透明,又是何等的蕴藉。

有的诗令人如痴如醉,一种少年的精神伴随着完美的节奏呈现在眼前,其新鲜的程度真如旦晚才脱笔砚者。

有的诗表现的是现代意识,而诗的形式却又带着鲜明的民族特点。

语言是那么浅显,含义却又那么深邃。

林庚先生首先是诗人,是以诗人为基点从事文学史研究的,他研究古典诗歌的目的是从中寻求创作的经验,以及诗歌形式发展的规律。

他在诗坛上曾经辉煌过,经过岁月的淘洗,他的诗必将重新赢得新一代的读者。

正是因为他抱着这样的目的,并且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有敏锐的感受力,所以他的学术研究才能独具慧眼,并取得非凡的成就。

就古典文学研究而言,林先生长于文学史的总体把握和宏观研究,他的《中国文学简史》高瞻远瞩,荦荦大端,有一种卓然不群的气象。

他关于屈原和《楚辞》的考证独辟蹊径,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

他关于李白的研究,融入了自己的人格。

林先生标举“少年精神”“建安风骨”“盛唐气象”,赞扬创造力,给学术界留下一笔宝贵的遗产。

林庚先生的过人之处究竟何在?

就在于他的诗歌、学问与人格的统一,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交融。

他为人清高,艺术趣味高雅,学风既严谨又灵活,有一股朴茂纯真的灵气贯注于其诗其学其人之间。

林庚先生享年96岁,桃李满天下,直至晚年仍保持着青年人的朝气与活力。

诗人的气质,学者的胸襟,二者在林庚先生身上完美地统一起来。

古代知识分子的风骨,现当代知识分子的追求,二者在林庚先生身上完美地统一起来。

他是中国近百年来文学史、学术史和教育史上的一位标志性人物,有了他,这段文学史、学术史和教育史,才显得完整。

林庚先生的生命就是一首诗,他的生命之消失也是一首诗。

他离去得那么从容,没有痛苦,只有潇洒。

如果说有一点遗憾的话,也只是想再看一次月圆,而没有看到。

他仿佛是为诗而生的,为中国这个诗的国度而生的。

他的一生,他所做的一切都指向一个境地,那就是青春、理想和美。

我们都为物欲横流、精神苍白的某些现状而痛心,我还为缺少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而遗憾。

在这种背景下,更觉得我们的老师林庚先生之可贵。

愿更多的人了解他,尊敬他,学习他,愿他的精神经过我们而得以发扬光大。

9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幼年颖悟、文化的熏陶、自然的美好使林庚很早就心系诗歌,最初致力于旧体诗词,后转写新诗,其诗语言浑成,意境高远。

B.抗战爆发后,厦门大学迁至闽西山区,封闭的生活环境让林庚潜心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文学史》是他这一时期的重要成果。

C.林庚教学出色,成就非凡,专著享誉学术界,其诗也总是力求以最自然的语言传达生活中最直接的感受,艺术效果深入浅出,明朗不尽。

D.因林先生标举“少年精神”“建安风骨”“盛唐气象”,所以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在学术研究上更独具慧眼。

E.对林庚诗一般的生命历程和他在中国百年文学史、学术史和教育史方面研究的突出成就的记叙,使全文充满深深的怀念、赞美和遗憾之情。

(2)林庚一生的学术研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这是什么原因?

请简要分析。

(3)林庚的过人之处在于其“诗歌魅力

、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交融”,其“魅力”体现在何处?

(4).林庚一生勤于研究,笔耕不辍,成就非凡,但他的生命却始终充满诗意,“就是一首诗”。

我们应从他的身上学习什么?

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共8分)

10、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体现作者不愿违背心意,趋炎附势的句子是“,。

(2)杜甫《蜀相》中“,”两句表达了对理想的君臣际遇关系的肯定与憧憬。

(3)塞上长城空自许,。

,千载谁堪伯仲间。

(4)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

卷Ⅲ(60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19分)

王规字威明,琅邪临沂人。

规八岁,以丁所生母忧,居丧有至性,太尉徐孝嗣每见必为之流涕,称曰孝童。

叔父暕亦深器重之,常曰:

“此儿吾家千里驹也。

”年十二,《五经》大义,并略能通。

既长,好学有口辩。

州举秀才,郡迎主簿。

起家秘书郎,累迁太子舍人、安右南康王主簿、太子洗马。

天监十二年,改构太极殿,功毕,规献《新殿赋》,其辞甚工。

晋安王纲出为南徐州,高选僚属,引为云麾谘议参军。

久之,出为新安太守,父忧去职。

服阕,袭封南昌县侯,除中书黄门侍郎。

敕与陈郡殷钧、琅邪王锡、范阳张缅同侍东宫,俱为昭明太子所礼。

湘东王时为京尹,与朝士宴集,属规为酒令。

规从容对曰:

“自江左以来,未有兹举。

”特进萧琛、金紫傅昭在坐,并谓为知言。

普通初,陈庆之北伐,克

复洛阳,百僚称贺,规退曰:

“非为功难,成功难也。

羯寇游魂。

为日已久,桓温得而复失,宋武竟无成功。

我孤军无援,深入寇境,威势不接,馈运难继,将是役也,为祸阶矣。

”俄而王师覆没,其识达事机多如此类。

六年,高祖于文德殿饯广州刺史元景隆,诏群臣赋诗,同用五十韵,规援笔立奏,其文又美,高祖嘉焉。

即日诏为侍中。

中大通二年,出为贞威将军骠骑晋安王长史。

其年,王立为皇太子,仍为吴郡太守。

主书芮珍宗家在吴,前守宰皆倾意附之,是时珍宗假还,规遇之甚薄,珍宗还都,密奏规云“不理郡事”。

俄征为左民尚书,郡吏民千余人诣阙请留,表三奏,上不许。

寻以本官领右军将军,未拜,复为散骑常侍、太子中庶子,领步兵校尉。

规辞疾不拜,于钟山宋熙寺筑室居焉。

大同二年,卒,时年四十五。

规集《后汉书》众家异同,注《续汉书》二百卷,文集二十卷。

(节选自《梁书·

王规传》,有删改)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改构太极殿构:

建造

B.规援笔立奏援:

拿,持

C.前守宰皆倾意附之附:

迁就

D.郡吏民千余人诣阙请留阙:

代指京城

1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忧”即遭逢父母丧事,“丁”是“遭逢”的意思,“忧”是“居丧”的意思,多指居父母丧。

B.“东宫”既指太子所居之宫,亦指太子,文中指太子,古代设三少、三公等侍奉太子。

C.“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中庸》《春秋》,其实本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亡于秦末战火。

D.

“江左”是一个地理名词,一般指江东,即长江下游江南地区。

古人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规有预见性。

陈庆之北伐时收复了洛阳,朝中官员都在祝贺,他却认为这场战役会成为祸端,后来果然应验。

B.王规好学才高。

他十二岁时便大致通晓《五经》的大义,长大后州里举荐他为秀才;

天监十二年,他向朝廷呈献《新殿赋》,文辞十分精巧。

C.王规有胆有识。

湘东

王任京尹时,和朝士集会宴饮,席间让王规行酒令,王规以“自从晋迁至江左以来,没有过这种做法”为由从容拒绝。

D.王规寄情山水,不留恋官场。

当朝廷任命他为右军将军、散骑常侍、太子中庶子、步兵校尉时,他都称病不任职,在钟山宋熙寺筑室居住。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为功难,成功

难也。

羯寇游魂,为日已久,桓温得而复失,宋武竟无成功。

(2)是时珍宗假还,规遇之甚薄,珍宗还都,密奏规云“不理

郡事”。

六、文学类文本阅读(共25分)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老爱情

苏童

我这里说的爱情故事也许会让一些读者失望,但是当我说完这个故事后,相信也有一些读者会受到一丝震动。

话说20世纪70年代,我们香椿树街有一对老夫妇,当时是六七十岁的样子,妻子身材高挑,白皮肤,大眼睛,看得出来年轻的时候是个美人;

丈夫虽然长得不丑,但是一个矮子。

他们出现在街上,乍一看,不配,仔细一看,却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时老夫妻彼此之间是镜子,除了性别不同,他们的眼神相似,表情相似,甚至两人脸上的黑痣,一个在左脸颊,一个在右脸颊,也是配合得天衣无缝。

他们到煤店买煤,一只箩筐,一根扁担,丈夫在前面,妻子在后面,这与别人家夫妇扛煤的位置不同,没有办法,不是他们别出心裁,是因为那丈夫矮、力气小,做妻子的反串了男角。

他们有个女儿,嫁出去了。

女儿把自己的孩子丢在父母那里,也不知是为了父母,还是为了自己。

她自己大概一个星期回一次娘家。

这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女儿在外面“嘭嘭嘭”敲门,里面立即响起一阵杂沓的脚步声,老夫妇同时出现在门边,两张苍老而欢乐的笑脸,笑起来两个人的嘴角居然都向右边歪着。

但女儿回家不是来向父母微笑的,她的任务似乎是为埋怨和教训她的双亲。

她高声地列举出父母所干的糊涂事,包括拖把在地板上留下太多的积水,包括他们对孩子的溺爱,给他吃太多,穿得也太多。

她一边喝着老人给她做的红枣汤,一边说:

“唉,对你们说了多少遍也没用,我看你们是老糊涂了。

老夫妻一听,忙走过去给外孙脱去多余的衣服,他们面带愧色,不敢争辩,似乎默认这么一个事实:

他们是老了,是有点老糊涂了。

过一会儿,那老妇人给女儿收拾好汤碗,突然捂着胸口,猝然倒了下来,死了,据说死因是心肌梗塞。

死者人缘好,邻居们听说了都去吊唁。

他们看见平日不太孝顺的女儿这会儿哭成了泪人儿了,都不觉得奇怪,这么好的母亲死了,她不哭才奇怪呢!

他们奇怪的是那老头,他面无表情,坐在亡妻的身边,看上去很平静。

外孙不懂事,就问:

“外公,你怎么不哭?

老人说:

“外公不会哭。

外婆死了,外公也会死的,外公今天也会死的。

孩子说:

“你骗人,你什么病也没有,不会死的。

老人摇摇头,说:

“外公不骗人,外公今天也要死了。

你看外婆临死不肯闭眼,她丢不下我,我也丢不下她。

我要陪着你外婆哩。

大人们听见老人的话,都多了心眼,小心地看着他。

但老人并没有任何自寻短见的端倪,他一直静静地守在亡妻的身边,坐在一张椅子上。

他一直坐在椅子上。

夜深了,守夜的人们听见老人喉咙里响起一阵痰声,未及人们做出反应,老人就歪倒在亡妻的灵床下面了。

这时就听见堂屋里自鸣钟“当当当”连着响了起来,人们一看,正是夜里12点!

正如他宣布的那样,那矮个子的老人心想事成,陪着妻子一起去了。

如果不是人们亲眼看见,谁会相信这样的事情?

但这个故事是真实的,那时生死相守的老人确有其人,他们是我的邻居,死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同一天。

那座老自鸣钟后来就定格在12点,犹如上了锈一样,任人们怎么拔转就是一动也不动。

这个故事叙述起来就这么简单,不知道你怎么看,我一直认为这是我一生能说的最动人的爱情故事。

(节选自《现代青年》2011年03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择一些看似不起眼的事,如老夫妻到煤店买煤,一起给女儿开门,一起给外孙脱去多余的衣服等,用以表现老夫妻在生活中总是相依相

随。

B.小说的情节可谓一波三折,老夫妻外貌上的巨大差距让邻居们都觉得他们不般配,经过他们的努力,终于改变了人们的看法。

C.作者在开篇就说“我这里说的爱情故事也许会让一些读者失望”,结尾说“这个故事叙述起来就这么简单”,突出了这个故事的大众性,强调平凡更能打动人心。

D.老妇人因心肌梗塞离开了人世,大家都奇怪老人为什么不哭,其实老人是把生死之事看开了,认为人都是会死的,自己也一样。

E.小说中的人物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是运用肖像、细节、语言、动作等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塑造人物的。

(2)结合文章谈谈你对小说标题“老爱情”的理解。

(3)小说中的“女儿”这个形象有何特点?

小说安排这个人物有何作用?

(4)小说结尾说老人夜里12点陪着老妻去了,那座老自鸣钟后来就定格在12点不再转动了。

有人说这个情节太过离奇,不符合常理,应该删掉。

你认为这个结尾是否应该删掉?

请结合全文谈淡自已的看法。

七、语言文字运用(16分)

16.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句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A.眼下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但也给某些行业提供了莫大的发展机遇,要知道“时不可兮骤得”,这些行业理应抓准时机,完善自己,发展自己。

B.“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又是一阵秋风起,又是一次木叶落,又是一回思断肠,远方的人啊,你可知道我在苦苦地等,我在苦苦地想?

C.《湘夫人》以方言为主,句式变化灵活。

这种“骚体”诗,是继《

诗经》后新出现的自由诗,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是一次空前绝后的创新。

D.屈原披头散发,形容枯槁,久久站立在汨罗江边,回顾自己的一生,尽忠职守却被贬放逐,于是望洋兴叹,最终自投汨罗而死。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们在欣赏诗歌时,要根据诗中的“一鳞半爪”“断帛裂锦”,用自己的想象来补充、联缀,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然后才能体会作者的思路和情感。

B.目前,无论是国内建筑界,还是一般的知识阶层的社会大众,人们对建筑批评似乎还是保持着一种漠然,建筑艺术远未如其他艺术那样,形成活跃而健康的批评氛围。

C.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缓解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D.仅仅把学生记住一些知识性的东西,记住教师对文本解读的结果作为目标是不够的,教师还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18.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最恰当的一组是()

最近

,在中国大陆及亚洲其他国家地区又掀起一股强劲的“韩流”,但韩国电视剧在欧美却屡遭冷遇。

韩国电视剧①在东南亚周边国家②更个亚洲地区风靡一时,③在欧美一再冷遇,根本原因并不在于文化的亲缘型,也不是全盘西化的现代性,④由于“韩流”给其他的亚洲国家描绘了如何在保持地方性、民族性的前提下⑤充分接受现代性的可能。

⑥虚构了一个区别于西方现代性的“东亚现代性”的审美形象。

A./甚至而就是也从而

B.不仅而且其实/而于是

C.无论还是但只是并且/

D.之所以乃至却而是/以及

19.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象征和隐喻的运用使本诗语言的张力达到特别的高度,以至可以存在多种理解。

②诗歌要求表现心灵的理想境界,不可避免地要运用比喻和象征。

③通过比喻和象征,诗歌语言获得更大张力,本来难以言传的心的幻想得以再现和传达。

④中国古代诗歌是运用象征和比喻的典范,如李商隐的《锦瑟》。

⑤诗人美好的想象、敏锐的情感会以象征、比喻的形式在鲜明的语言形象中具体化、生动化。

⑥它韵味悠长,可打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人生经历的人们的心,从而获得超越时空的魅力。

A.②③⑤④①⑥B.④①⑥②⑤③C.④⑥①②⑤③D.②④⑤⑥①③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選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0个字。

(4分)

从新课改的视角看,教师不应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①,他将“游客”引入佳境,自由观赏、探究奥秘,但当“游客”对巍然高耸的建筑群茫然不解或不识鸟兽草木之名时,他不会置身事外,②,令人如沐春风,有时还要像仙人指路,在“游客”的思路出现滞涩凝绝时轻灵而高妙地一“点”,即收到“③(诗句)”的奇效。

高二第三次月考试题答案

1.C“透露出一丝无奈”有误,此句是写红梅开时的冰容雪姿,孤瘦高洁。

2.A“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分析有误,从第一题的A项可以判断出。

3、A(3分)A项,对应注释天太天党应该是气势森然严肃之态,此项内涵错误。

4.D(3分)原句表达感情:

英雄已为中原流尽眼泪,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而又壮志难酬、报国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