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记》复习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8111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行漫记》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西行漫记》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西行漫记》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西行漫记》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西行漫记》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西行漫记》复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西行漫记》复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西行漫记》复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西行漫记》复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西行漫记》复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西行漫记》复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西行漫记》复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西行漫记》复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行漫记》复习题.docx

《《西行漫记》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行漫记》复习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行漫记》复习题.docx

《西行漫记》复习题

《红星照耀中国》专题复习

1.下列关于名著阅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首先在于它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B.《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还在于书中不仅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

C.埃德加·斯诺根据采访和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成了《红星照耀中国》(当时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曾易名为《西行漫记》)

D.1936年,英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深入延安,深入根据地,深入西方媒体眼中的“土匪聚集的地方”,切实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

2.请写出《红星照耀中国》这部名著中最喜欢(敬佩)的红军,并简要说说这个人物带给你的启示、感受。

最喜欢(敬佩)的红军:

这个人物带给你的启示、感受:

3.名著阅读。

(4分)

材料1他是在红色区城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新闻记者。

一一胡愈之

材料21936年,他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深入延安,深入根据地,深入西方媒体眼中的“土匪聚集的地方”,切实了解这些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

后来,他根据采访和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成了一本书。

(1)材料中的“他”是谁?

(2分)

(2)“他”写成的这本书的书名是什么?

曾易名叫什么?

(2分

4.名著阅读。

4分

《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为《西行漫记》,是________(作者)写的一部文笔优美的________作品。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________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该书绝大部分素材来自作者采访和考察的第一手资料,客观地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________的真实情况。

5.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全书共12篇,主要内容包括:

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B.作者真实的记录了自1937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C.作者在书中说中国红军的长征实际上是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

D.作品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

 

6.《红星照耀中国》又名《》,是国著名记者的不朽名著,是一部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被誉为“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

(3分)

7.名著阅读(4分)

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A,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

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

①语段节选自,文中的A是(人名)。

(2分)

②在作者笔下,A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分)

8.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

“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

”斯诺所说的“这场军事政变”是指()(2分)

A.八一三事变B.西安事变C.九一八事变D.七七事变

9.《红星照耀中国》又译名什么?

为什么?

(3分)

10.名著阅读。

(3分)

《红星照耀中国》又名《》,作者____________。

“他惊奇地发现,在贫瘠的中国西北部,竟聚集了中华民族的精华”,这儿的“西北部”,指他采访的主要地点是。

11.名著阅读。

(5分)

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

他走上前来,用温和文雅的口气向我招呼:

“哈啰,你想找什么人吗?

”他是用英语讲的!

我马上就知道了他就是A,那个“鼎鼎大名的”红

军指挥员,他曾经是个教会学校的高材生。

这时如何接待我的问题终于决定了。

……我一边和谈A话,一边深感兴趣地观察着他,因为在中国,像其他许多红军领袖一样,他是一个传奇的人物。

他个子清瘦,骨胳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寄予热情。

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

他讲英语有点缓慢,但相当准确。

他对我说已有五年不讲英语了,这使我感到惊讶。

A(1分)是,在斯诺的眼中他是“狂热分子”的原因(2分):

12.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2分)()

A“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

这里的“大迁移”指的是红军长征。

B这是一部具有新闻报道性的作品,及时是他畅销不衰的首要和基本因素。

C该书以作者陕北之行的经历为线索,切实报道共产党人的生活和精神。

D此书充满激情的政论,忠于客观事实,具有“事实胜于雄辩”的威力。

苏维埃掌权人物

  小村庄在西北很多,但是城市不论大小却不常见。

除了红军草创的工业以外,西北完全是个农业区,有些地方,还是半游牧区。

因此,纵马登上崎岖的山顶,看到下面苍翠的山谷中保安的一片古老城墙,确实使人觉得十分意外。

  我在这里终于找到了南京同他打了十年仗的共产党领袖——**,用最近采用的正式头衔,就是“中华人民苏维埃共和国”的主席。

旧名“中华工农苏维埃共和国”已在共产党开始实行争取建立统一战线的新政策的时候放弃了。

  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

我在一霎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

我第二次看见他是傍晚的时候,**光着头在街上走,一边和两个年轻的农民谈着话,一边认真地在做着手势。

我起先认不出是他,后来等到别人指出才知道。

南京虽然悬赏二十五万元要他的首级,可是他却毫不介意地和旁的行人一起在走。

  首先,切莫以为**可以做中国的“救星”。

这完全是胡说八道。

决不会有一个人可以做中国的“救星”。

但是,不可否认,你觉得他的身上有一种天命的力量。

这并不是什么昙花一现的东西,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根本活力。

你觉得这个人身上不论有什么异乎寻常的地方,都是产生于他对中国人民大众,特别是农民——这些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贫穷饥饿、受剥削、不识字,但又宽厚大度、勇敢无畏、如今还敢于造反的人们——的迫切要求作了综合和表达,达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

假使他们的这些要求以及推动他们前进的运动是可以复兴中国的动力,那么,在这个极其富有历史性的意义上,**也许可能成为一个非常伟大的人物。

但是我并不想宣布历史的判决。

同时,除了他的政治生活以外,**作为个人也是一个使人感到兴趣的人物,因为,虽则他的名字同蒋介石一样为许多中国人所熟悉,可是关于他的情况却很少知道,因此有着各种各样关于他的奇怪传说。

我是访问他的第一个外国新闻记者。

**有能够从死里逃生、大难不死的传说。

南京曾经一再宣告他死了,可是没有几天以后,报上的新闻栏又出现了他的消息,而且活跃如昔。

国民党也曾经好几次正式宣布“击毙”并埋葬了朱德,有时还得到有千里眼的传教士的旁证。

尽管如此,这两个著名人物多次遭难,可并不妨碍他们参与许多次惊人壮举,其中包括长征。

说真的,当我访问红色中国的时候,报上正盛传**的又一次死讯,但我却看到他活得好好的。

不过,关于他的死里逃生、大难不死的传说,看来是有一些根据的,那就是,他虽身经百战,有一次还被敌军俘获而逃脱,有世界上最高的赏格缉拿他的首级,可是在这许多年头里,他从来没有受过一次伤。

**现年(一九三七年)四十四岁。

在第二次中华全国苏维埃大会上,他被选为中央苏维埃临时政府主席,这次大会的出席者,代表着当时生活在红色法律②下的九百万左右的人民。

说到这里,我要附带插入几句话。

据**的估计,中央苏维埃政府在一九三四年直接控制下的各区最高人口数字如下:

江西苏区三百万;鄂皖豫苏区二百万;湘赣鄂苏区一百万;赣湘苏区一百万;浙闽苏区一百万;湘鄂苏区一百万;总共九百万。

有些估计高达此数的十倍,令人难以置信,大概是把红军或红色游击队所活动的各个地区全部人口加在一起而得出来的。

我把中国苏区人民有八千万的数字告诉**的时候,他就笑了起来,并且说,要是他们真的有这样广大的面积,革命就差不多胜利了。

不过当然,红色游击队的地区,人口还有好几百万。

**在中国的共产党势力范围内的影响,今天大概比什么人都要大。

在几乎所有组织里,他都是一位委员——如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央政治局、财政委员会、组织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会,以及其他等等。

他的实际影响是通过在政治局的支配地位发挥出来的,因为政治局有着决定党、政、军政策的大权。

不过虽然每个人都知道他而且尊重他,但没有——至少现在还没有——在他身上搞英雄崇拜的一套。

我从来没有碰到过一个中国共产党人,口中老是叨念着“我们的伟大领袖”。

我没有听到过有人把**的名字当作是中国人民的同义语,但是,我却也从来没有碰到过一个不喜欢“主席”——个个人都这样叫他——或不景仰他的人。

他个人在运动中的作用,显然是很大的。

13.**指的是     ,南京指的是      ,“悬赏25万”说明了

(4分)

14.文中“死里逃生、大难不死的传说”,具体指

说明了。

(5分)

15.文中人物描写很多,试试判断分析下列描写是什么描写?

有何作用?

(1)“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

(4分)

(2)“他就笑了起来,并且说,要是他们真的有这样广大的面积,革命就差不多胜利了。

不过当然,红色游击队的地区,人口还有好几百万。

(4分)

16.你对本文段的人物的印象如何?

读到本段,你写了哪些读书笔记?

具体写出两点供大家分享分享。

(6分)

 

《红星照耀中国》专题复习

1.下列关于名著阅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首先在于它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B.《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还在于书中不仅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

C.埃德加·斯诺根据采访和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成了《红星照耀中国》(当时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曾易名为《西行漫记》)

D.1936年,英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深入延安,深入根据地,深入西方媒体眼中的“土匪聚集的地方”,切实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

2.请写出《红星照耀中国》这部名著中最喜欢(敬佩)的红军,并简要说说这个人物带给你的启示、感受。

最喜欢(敬佩)的红军:

这个人物带给你的启示、感受:

1.D2。

3.名著阅读。

(4分)

材料1他是在红色区城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新闻记者。

一一胡愈之

材料21936年,他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深入延安,深入根据地,深入西方媒体眼中的“土匪聚集的地方”,切实了解这些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

后来,他根据采访和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成了一本书。

(1)材料中的“他”是谁?

(2分)

(2)“他”写成的这本书的书名是什么?

曾易名叫什么?

(2分)

3.略

4.名著阅读。

4分

《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为《西行漫记》,是________(作者)写的一部文笔优美的________作品。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________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该书绝大部分素材来自作者采访和考察的第一手资料,客观地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________的真实情况。

①埃德加·斯诺

②纪实

③西北革命根据地

④共产党和红军

5.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全书共12篇,主要内容包括:

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B.作者真实的记录了自1937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C.作者在书中说中国红军的长征实际上是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

D.作品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

6.《红星照耀中国》又名《》,是国著名记者的不朽名著,是一部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被誉为“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

(3分)

5.B

6.西行漫记美斯诺(埃德加·斯诺)

7.名著阅读(4分)

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A,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

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

①语段节选自,文中的A是(人名)。

(2分)

②在作者笔下,A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分)

 

7.《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毛泽东

②(2分)第一毛主席是个非常精明而又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第二:

毛主席是个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第三:

毛主席代表了中国人民大众的迫切要求;第四:

毛主席是个苏区人民拥护他,南京政府却对他恨之入骨的人;第五:

毛主席生活简朴,廉洁奉公,能吃苦耐劳,身体像铁打的。

(答出任意2点得满分2分)

8.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

“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

”斯诺所说的“这场军事政变”是指()(2分)

A.八一三事变B.西安事变C.九一八事变D.七七事变

9.《红星照耀中国》又译名什么?

为什么?

(3分)

8.B(2分)

9.《西行漫记》(1分)。

当时中国正处于日本的侵略,同时国民也对共产党进行镇压(1分)。

在如此白色世界中,《红星照耀中国》要在中国流传的话必须用一个隐蔽的名称,因此选择了《西行漫记》作为掩护(1分)。

10.名著阅读。

(3分)

《红星照耀中国》又名《》,作者____________。

“他惊奇地发现,在贫瘠的中国西北部,竟聚集了中华民族的精华”,这儿的“西北部”,指他采访的主要地点是。

10.《西行漫记》埃德加·斯诺延安(3分.每空1分)

11.名著阅读。

(5分)

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

他走上前来,用温和文雅的口气向我招呼:

“哈啰,你想找什么人吗?

”他是用英语讲的!

我马上就知道了他就是A,那个“鼎鼎大名的”红

军指挥员,他曾经是个教会学校的高材生。

这时如何接待我的问题终于决定了。

……我一边和谈A话,一边深感兴趣地观察着他,因为在中国,像其他许多红军领袖一样,他是一个传奇的人物。

他个子清瘦,骨胳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寄予热情。

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

他讲英语有点缓慢,但相当准确。

他对我说已有五年不讲英语了,这使我感到惊讶。

A(1分)是,在斯诺的眼中他是“狂热分子”的原因(2分):

12.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2分)()

A“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

这里的“大迁移”指的是红军长征。

B这是一部具有新闻报道性的作品,及时是他畅销不衰的首要和基本因素。

C该书以作者陕北之行的经历为线索,切实报道共产党人的生活和精神。

D此书充满激情的政论,忠于客观事实,具有“事实胜于雄辩”的威力。

11.名著阅读(5分)

周恩来,原因是:

背弃古代中国的基本哲学、中庸和面子哲学;无可比拟的吃苦耐劳的精神;无私忠于一种思想;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答到两点即可)

苏维埃掌权人物

  小村庄在西北很多,但是城市不论大小却不常见。

除了红军草创的工业以外,西北完全是个农业区,有些地方,还是半游牧区。

因此,纵马登上崎岖的山顶,看到下面苍翠的山谷中保安的一片古老城墙,确实使人觉得十分意外。

  我在这里终于找到了南京同他打了十年仗的共产党领袖——**,用最近采用的正式头衔,就是“中华人民苏维埃共和国”的主席。

旧名“中华工农苏维埃共和国”已在共产党开始实行争取建立统一战线的新政策的时候放弃了。

  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

我在一霎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

我第二次看见他是傍晚的时候,**光着头在街上走,一边和两个年轻的农民谈着话,一边认真地在做着手势。

我起先认不出是他,后来等到别人指出才知道。

南京虽然悬赏二十五万元要他的首级,可是他却毫不介意地和旁的行人一起在走。

  首先,切莫以为**可以做中国的“救星”。

这完全是胡说八道。

决不会有一个人可以做中国的“救星”。

但是,不可否认,你觉得他的身上有一种天命的力量。

这并不是什么昙花一现的东西,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根本活力。

你觉得这个人身上不论有什么异乎寻常的地方,都是产生于他对中国人民大众,特别是农民——这些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贫穷饥饿、受剥削、不识字,但又宽厚大度、勇敢无畏、如今还敢于造反的人们——的迫切要求作了综合和表达,达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

假使他们的这些要求以及推动他们前进的运动是可以复兴中国的动力,那么,在这个极其富有历史性的意义上,**也许可能成为一个非常伟大的人物。

但是我并不想宣布历史的判决。

同时,除了他的政治生活以外,**作为个人也是一个使人感到兴趣的人物,因为,虽则他的名字同蒋介石一样为许多中国人所熟悉,可是关于他的情况却很少知道,因此有着各种各样关于他的奇怪传说。

我是访问他的第一个外国新闻记者。

**有能够从死里逃生、大难不死的传说。

南京曾经一再宣告他死了,可是没有几天以后,报上的新闻栏又出现了他的消息,而且活跃如昔。

国民党也曾经好几次正式宣布“击毙”并埋葬了朱德,有时还得到有千里眼的传教士的旁证。

尽管如此,这两个著名人物多次遭难,可并不妨碍他们参与许多次惊人壮举,其中包括长征。

说真的,当我访问红色中国的时候,报上正盛传**的又一次死讯,但我却看到他活得好好的。

不过,关于他的死里逃生、大难不死的传说,看来是有一些根据的,那就是,他虽身经百战,有一次还被敌军俘获而逃脱,有世界上最高的赏格缉拿他的首级,可是在这许多年头里,他从来没有受过一次伤。

**现年(一九三七年)四十四岁。

在第二次中华全国苏维埃大会上,他被选为中央苏维埃临时政府主席,这次大会的出席者,代表着当时生活在红色法律②下的九百万左右的人民。

说到这里,我要附带插入几句话。

据**的估计,中央苏维埃政府在一九三四年直接控制下的各区最高人口数字如下:

江西苏区三百万;鄂皖豫苏区二百万;湘赣鄂苏区一百万;赣湘苏区一百万;浙闽苏区一百万;湘鄂苏区一百万;总共九百万。

有些估计高达此数的十倍,令人难以置信,大概是把红军或红色游击队所活动的各个地区全部人口加在一起而得出来的。

我把中国苏区人民有八千万的数字告诉**的时候,他就笑了起来,并且说,要是他们真的有这样广大的面积,革命就差不多胜利了。

不过当然,红色游击队的地区,人口还有好几百万。

**在中国的共产党势力范围内的影响,今天大概比什么人都要大。

在几乎所有组织里,他都是一位委员——如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央政治局、财政委员会、组织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会,以及其他等等。

他的实际影响是通过在政治局的支配地位发挥出来的,因为政治局有着决定党、政、军政策的大权。

不过虽然每个人都知道他而且尊重他,但没有——至少现在还没有——在他身上搞英雄崇拜的一套。

我从来没有碰到过一个中国共产党人,口中老是叨念着“我们的伟大领袖”。

我没有听到过有人把**的名字当作是中国人民的同义语,但是,我却也从来没有碰到过一个不喜欢“主席”——个个人都这样叫他——或不景仰他的人。

他个人在运动中的作用,显然是很大的。

13.**指的是     ,南京指的是      ,“悬赏25万”说明了

(4分)

14.文中“死里逃生、大难不死的传说”,具体指

说明了。

(5分)

15.文中人物描写很多,试试判断分析下列描写是什么描写?

有何作用?

(1)“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

(4分)

(2)“他就笑了起来,并且说,要是他们真的有这样广大的面积,革命就差不多胜利了。

不过当然,红色游击队的地区,人口还有好几百万。

(4分)

16.你对本文段的人物的印象如何?

读到本段,你写了哪些读书笔记?

具体写出两点供大家分享分享。

(6分)

第17题考查对文段的理解毛泽东(毛主席)国民党政府(蒋介石、当时反动政府都可以得分)蒋介石反动政府对毛泽东的重视,同时体现了毛泽东在红色地区的地位高和影响力强。

第18题考查照应词语的理解他虽身经百战,有一次还被敌军俘获而逃脱,有世界上最高的赏格缉拿他的首级,可是在这许多年里,他从来没有受过一次伤。

第19题

(1)考查人物描写的判断分析能力肖像描写,写出毛泽东的睿智(可以与林肯媲美)如能提及环境恶劣可以加分

第19题

(2)考查人物描写的判断分析能力语言描写,突出了毛泽东的革命乐观精神

第20题考查评价人物能力以及对写旁批的习惯的培养。

答案略。

能写出两点(以上)和评价得当可以给5到6分。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