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精选汇编古代诗歌阅读专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81139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精选汇编古代诗歌阅读专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精选汇编古代诗歌阅读专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精选汇编古代诗歌阅读专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精选汇编古代诗歌阅读专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精选汇编古代诗歌阅读专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精选汇编古代诗歌阅读专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精选汇编古代诗歌阅读专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精选汇编古代诗歌阅读专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精选汇编古代诗歌阅读专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精选汇编古代诗歌阅读专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精选汇编古代诗歌阅读专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精选汇编古代诗歌阅读专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精选汇编古代诗歌阅读专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精选汇编古代诗歌阅读专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精选汇编古代诗歌阅读专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精选汇编古代诗歌阅读专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B.“这不是作者眼中所见,而是想象”错误,颈联“征雁南飞无故国,啼猿北望有神州”主要是实写,实中有虚。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先理解“赭衣塞路”“易水送别”这两个典故的内容。

“赭衣”,古代罪犯所穿的赤色衣服。

据《汉书·

刑法志》记载,秦始皇发罪人筑骊山阁道,“赭衣塞路”。

“白袷”,即白色夹衣。

据《史记·

刺客列传》记载,燕太子丹派荆轲刺秦王,亲朋好友都穿戴白色衣冠到易水河边饯别。

然后分析这些典故中蕴含的情感。

这两个典故都与秦朝有关,以暴虐无道的秦朝比喻对中国实行残酷统治的满清王朝,表现了对清朝以刀锯鼎镬待天下,滥杀抗清义士的强烈不满;

同时以荆轲比喻张煌言,肯定了他抗清的正义行动。

作者的憎爱表现得强烈而又分明。

后一句中,还隐含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意,对张煌言的抗清失败,去而不返,惨遭杀害,表示了深切的追念,意思更为痛切、深刻。

作者把无尽的悲愤浓缩其间,字字凝结着血泪。

河北省邯郸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历历

杜甫

历历开元事,分明在眼前。

无端盗贼起,忽已岁时迁。

巫峡西江①外,秦城②北斗边。

为郎③从白首,卧病数秋天。

注:

①西江:

指蜀地的岷江。

②秦城:

指唐朝的京城长安,当时已陷入叛军之手。

③为郎:

广德二年(764)严武表荐杜甫做检校工部员外郎。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历,众多而清的样子,作者回忆开元时期的盛况,像清楚地在眼前一样。

B.颔联写到从“安史之乱”无因由地爆发,直到如今,岁月已经匆匆流逝多年。

C.诗人身在巫峡,看北斗,想长安,表达了迫切想要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之情。

D.本诗回忆过往充满感慨,情感表达含蓄蕴藉,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

19.本诗的尾联和《登高》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在抒发的情感上有何异同?

【答案】18.C19.同:

《登高》颈联的“悲秋”“百年多病”和本诗尾联的“白首”“卧病数秋天”都表达了悲秋之意和年老卧病之苦。

异:

《登高》颈联抒发了离家万里而自己长期作客异乡的羁旅漂泊之苦。

本诗尾联抒发了时局混乱,自己身为小官,无力为国分忧,只能盼望天下太平的无奈。

【18题详解】

C.“迫切想要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错误,诗人是思念都城长安和国君。

故选C。

【19题详解】

首先看本诗的尾联。

“为郎从白首,卧病数秋天”,“为郎”言官小,“白首”言年老,“卧病”言病弱,“秋天”言秋意,由此可知,本诗尾联中含有年老病弱之苦以及悲秋之意;

再结合“盗贼起”以及注释“唐朝的京城长安,当时已陷入叛军之手”等信息可知,诗人在尾联中提到自己官职之下,含有无法为国家分忧的无奈,只能企盼天下太平。

然后看《登高》的颈联。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独登台”,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且是独自一人。

“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

“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

“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

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这一联中,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给诗歌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

最后分析二者的异同。

相同点都有“悲秋”和“年老体弱”之意;

不同点是,本诗流露出无法为国分忧,只能渴盼天下太平的无奈,而《登高》主要是标记羁旅漂泊之苦。

河北省秦皇岛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书愤

宋·

陆游

山河自古有乖分,京洛腥膻实未闻。

剧盗曾从宗父①命,遗民犹望岳家军。

上天悔祸终平虏,公道何人肯散群?

白首自知疏报国,尚凭精意祝炉熏。

[注释]①宗父:

宗泽,南宋抗金名将,多次上书力主收复中原,未被采纳。

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是说国家的分裂自古有之,但是外族入侵京城充满血腥的景象前所未闻,写出了战祸的惨烈。

B.颔联中“遗民”指金人统治下的汉族百姓,陆游有诗“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C.颈联大意为:

上天后悔兴起这场祸乱,有一天终会驱除敌虏,谁又忍心让百姓离散呢?

D.尾联“祝炉熏”,诗人凭“炉熏”而“祝”,焚香祷告,表现出诗人因报国无门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16.诗歌题为“书愤”,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为何而“愤”。

【答案】15.D16.①国家破碎,山河分裂,外族入侵,战祸惨烈,百姓遭殃;

②统治者昏庸,纵有宗父和岳飞那样的抗金名将,却未能顺应民意,收复失地;

③自己虽有报国的精神意志,却年老体衰,力不从心。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本题中,D项,“消极情绪”错误。

尾联诗人虽年老体衰,但尚凭精意为国家前途命运担忧,不能说是消极情绪。

故选D。

本题考查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解答时,要联系题目、全诗内容、关键字词及作者当时所处社会现实,准确把握。

本题要求分析诗人为何而“愤”,需要结合题目、作者、注释和关键诗句理解。

首先分析题目“书愤”,可见本诗表达的主旨情感就是“愤”;

再分析作者,作者陆游是一位爱国诗人,一生致力于抗金、报国;

再分析关键句“山河自古有乖分”,指南宋进兵入侵,国家分裂的现状;

“京洛腥膻实未闻”表现了战祸惨烈;

“宗父”“岳家军”的典故表现统治者的昏庸;

“白首自知疏报国”抒写诗人暮年空有报国之志;

“尚凭精意祝炉熏”表达诗人为国家前途命运而担忧。

据此分析即可。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

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

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

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

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河北省石家庄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六县市联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国风·

秦风·

无衣

《诗经》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

B.诗歌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这正是秦人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C.诗歌属于现实主义风格,写出战场上士兵们不怕牺牲的战斗场面。

D.诗歌采用问答式的句法和强烈动作性的语言,情感充沛激动人心。

16.重章叠句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结合这首诗分析其效果。

【答案】15.C16.①音节上,回环往复,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和节奏感,激情澎湃。

②内容上,复重叠中又富有变化层层递进,从情绪到行动,起突出强调作用,写出军民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

③情感上,反复吟咏中,突出情感表达,表达了激昂慷慨、同仇敌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气概。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的能力。

C.“战场上”错误,从诗中来看,“王于兴师”是说天子兴兵要打仗,“修我戈矛”是说戈矛磨得闪闪亮,“与子偕行”是说和你并肩赴疆场,由此可知,不是“战场上”,应该是“出征前”。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和手法技巧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鉴赏的是“重章叠句”这一手法。

首先要理解“重章叠句”的意思和常见效果。

重章叠句,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

表达效果:

在内容和主题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

在诗歌表现力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然后找出这首诗歌使用重章叠句的内容。

全诗共三章,“岂曰无衣?

与子同……。

王于兴师,修我……,与子同……”,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

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

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

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

从音节上来看,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正所谓“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整首诗歌叙说着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

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友人南归①

王维

万里春应尽,三江雁亦稀。

连天汉水广,孤客郢城归。

郧国稻苗秀,楚人菰米肥。

悬知②倚门望③,遥识老莱衣④。

【注】①开元二十五年,朝廷特招孟浩然任荆州从事,时孟浩然已年近五十,对官场生活毫无兴趣,因此告老还乡,王维故写下此诗送别。

②悬知:

料想。

③倚门望:

战国时王孙贾外出求仕,其母说:

“你早出晚归我将每天倚门而望,盼你回来。

”④老莱衣:

春秋时楚国隐士老莱子非常孝顺,年已七十,还常常穿上五彩斑斓的衣服,装作婴儿来逗父母开心。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春天将要过去,大雁已经北飞;

“尽”“稀”两字形象地描绘出春去夏来时节转换的特点。

B.颔联写朋友将要与自己分别,回到南方的郢城家中,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不舍之情。

C.颈联描写楚地稻苗长势很好,菰米也肥嫩饱满,从中可见对友人的羨慕、追随之意。

D.诗歌采撷“雁”“汉水”“稻苗”“菰米”等多种意象来表情达意,物象看似寻常,却寄寓深远。

15.请分析诗歌的艺术技巧。

【答案】14.C15.①衬托。

汉水广阔,友人孤单,一阔一孤,衬托出友人旅途的孤单。

②用典。

用老莱衣的典故肯定和赞扬友人,辞官归家、为父母尽孝的行为。

③想象。

整首诗以想象贯串全诗。

首联想象友人到家时的家乡的景象;

颔联、颈联运用想象描写友人家乡的美好。

尾联设想友人双亲倚门而望的情景。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重点字的作用、理解思想情感,赏析意象的能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经常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内容上一般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C项,“从中可见对友人的羨慕、追随之意”错。

颈联写了稻田的笔直,菰米收获,通过运用景物描写,渲染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本题考查诗歌的艺术技巧。

诗歌常见的艺术技巧有: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白描、烘托、渲染、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乐衬哀、联想、烘托、衬托(正衬或反衬)、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比、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等。

本诗颔联写水波辽阔的汉江连着天,这种景象给人带来物大人小的感觉,汉水广阔,友人孤单,一阔一孤,衬托出友人旅途的孤单。

颔联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尾联运用了老莱衣的典故,用老莱衣的典故肯定和赞扬友人辞官归家、为父母尽孝的行为。

表达诗人希望友人孝敬父母。

首联想象友人返回家乡时的家乡的景象;

全诗想象丰富,描写流畅,毫无生硬感。

河北省唐山市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京口

唐·

陆龟蒙

江干古渡伤离情,断山零落春潮平。

东风料峭客帆远,落叶夕阳天际明。

战舸昔浮千骑去,钓舟今载一翁轻。

可怜宋帝①筹帷处,苍翠无烟草自生。

【注】①宋帝,南朝宋武帝刘裕。

1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夕阳映红了天际,在料峭的春风中,客船渐行渐远,凄凉而又美丽。

B.诗歌首联寓情于景,用零落的断山、涌动的春潮渲染凄凉落寞之感。

C.诗人运用想象手法,描绘刘裕挥师北伐时“舳舻千里”的恢弘场面。

D.诗歌尾句着一“自”字突出古渡口芳草茂盛的景象,以乐景衬哀情。

19.全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答案】18.D19.作者抒发了离别的伤感,昔盛今衰的慨叹。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以乐景衬哀情”错误,是以野草的繁盛反衬渡口的荒凉,算不上“乐景”。

首联描写出京口江边的萧瑟,零零落落的断山,春潮也平息了。

颔联描绘了一幅早春江边送别图,春风微寒,夕阳斜挂,落叶飘零,一艘客船在江面上渐行渐远,抒发了惜别、怅惘之情。

词人联想起与京口有关的第二个历史人物刘裕,写孙权,先想到他的功业再寻觅他的遗迹,写刘裕,则由他的遗迹再联想起他的功业。

然后在最后三句回忆刘裕的功业,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

他曾两度挥戈北伐,先后灭掉南燕、后秦,收复洛阳、长安,几乎可以克复中原,作者想到刘裕的功勋,非常钦佩。

最后三句表达了词人无限景仰的感情。

“苍翠无烟草自生”与“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一句运用反衬,以“乐景写哀情”手法,以茂盛生长的野草来反衬古渡口的空寂荒凉,寄托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惋惜与无奈之情。

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15-16小题。

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南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不尽头”,写出北国云天苍茫弥漫,神秘莫测,表明艰难的路程没有尽头。

B.同写“大江东去”,第二句与苏轼词一样,都表达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

C.第三句融情于景,将孤寂清冷、悲凉凄恻的情绪融入自然无痕、动人心弦的画面。

D.全诗以大写意的手法展示了一个动态的画面,语言简洁明了,情感哀怨凄迷。

16.首句中的“望”字有何作用?

(6分)

答案:

15.B(3分)

16.(6分)①“望”字统领全诗的景物描写;

②诗人通过“望”烟云茫茫、江水悠悠、夕阳渐沉、寒鸦归巢来渲染冷清悲凉的氛围,抒发自己眷恋祖国的深情和亡国失家的悲伤无奈。

③与末句呼应,“望”而“目断”更增泪眼望穿、愁肠寸断之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