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活动的组织与指导.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1923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1.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班级活动的组织与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班级活动的组织与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班级活动的组织与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班级活动的组织与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班级活动的组织与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班级活动的组织与指导.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班级活动的组织与指导.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班级活动的组织与指导.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班级活动的组织与指导.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班级活动的组织与指导.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班级活动的组织与指导.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班级活动的组织与指导.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班级活动的组织与指导.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班级活动的组织与指导.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班级活动的组织与指导.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班级活动的组织与指导.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班级活动的组织与指导.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班级活动的组织与指导.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班级活动的组织与指导.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班级活动的组织与指导.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班级活动的组织与指导.docx

《班级活动的组织与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班级活动的组织与指导.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班级活动的组织与指导.docx

班级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第四章班级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教学目标

了解班级活动的类型、含义与特点;理解班级活动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掌握班级班级学习和交往活动的指导策略、班级心理辅导与学生生涯指导策略、班级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策略。

重点难点

  重点:

三类班级活动的指导策略

难点:

各类班级活动的实际指导技能的训练与形成

教学时数

  5学时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内容

 

第一节班级活动与班级学生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曾说,“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

”21世纪的中小学生需要全面地、富有独创性和个性的发展。

班级活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独创性和个性的重要途径,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各种学习活动、文体活动、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职责。

 

一、   班级活动的含义、类型与特点

 

(一)班级活动的涵义

班级活动是学校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教育经常性的形式,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渠道,也是发展学生素质的基本途径。

班级的教育管理,是通过各种活动实现的,组织开展相关活动构成了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

所谓班级活动,是指班级教育管理者根据班级的教育管理目标以及班级学生发展的实际,在课堂教学之外有目的、有计划的策划和组织引导学生参与的各种旨在促进班级集体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的活动。

班级活动包括班级的学习活动、文艺活动、体育竞赛活动、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自我服务活动等等。

这些班级活动的策划和组织是以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为宗旨,以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生班级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强调充分挖掘和利用多方面的资源,丰富活动内容和形式,优化活动实效。

(二)班级活动的类型

班级活动的类型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班级活动分为不同的类型:

1.按照活动时间特点的不同,可以将班级活动分为班级常规活动和主题活动

班级常规活动是指为维持班级各项工作正常运行的,每天或每周都要必须进行的班级经常性的活动。

班级主题活动是指活动内容随全校性的活动进程而组织,或者根据班级实际需要,围绕某方面主题而设计和组织的活动。

2.按照活动主体的不同,可以将班级活动分为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

班级集体活动是以班级集体为单位组织的活动;小组活动是指以学生小组为单位组织的活动;个别活动是以学生个体为单位,针对学生个别差异开展的教育管理活动。

3.按照活动内容的不同,可以将班级活动分为班级学习活动、交往活动、心理保健活动、生涯规划指导活动、班级综合实践活动

班级学习活动指旨在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优化学生学习效果的活动。

班级交往活动是指班级教育管理者为发展班级学生交往能力而有意识组织开展的,促进班级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

班级心理辅导是指班级教育管理者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开展的心理辅导活动,包括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以及针对个体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而进行的个别心理辅导活动。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活动是指班级教育管理者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能力倾向、发展潜力等特点进行人生规划及职业指导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学校或者班级统一安排,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年级特点,开展的形式多样的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公益服务、生产劳动等活动,这类活动也可以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来展开。

本章主要按照第三种分类分别对班级学习活动、班级交往活动、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活动及班级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和指导进行阐述。

(三)班级活动的特点

1.灵活性

班级活动不受教材和各类教学文件的约束,其内容、形式、活动评价都不拘一格,灵活多样。

2.自愿性

学生参加活动是以自主选择为原则的,参加哪一类活动,在活动中扮演什么角色,都可以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能力而自愿、自主确定的。

3.开放性

班级活动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室的空间,从内容到形式都可以是开放的。

班级活动主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好奇心等为基础,结合学校各方面的资源来展开。

4.综合性

班级活动是以活动为中心进行的,素材取之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现实。

社会生活的综合性、复杂性和丰富多彩的特点决定了班级活动的综合性。

 

二、班级活动对班级学生发展的意义

 

班级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既是班集体形成和发展的生命线,而且是学生个体健康、和谐、个性发展的保证。

(一)班级活动对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的促进作用

1.班级活动是形成班集体的重要机制

苏联心理学家A·B·彼得罗夫斯基的集体发展理论认为,集体作为高级形态的群体,其本质特征就是以活动为中介的人际关系多级结构,群体的独特性的社会活动方式是集体形成和发展的整合因素。

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个体通过越来越多地参加共同活动,最终实现了群体的整合。

因此,共同活动是群体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共同活动是群体社会心理整合的重要条件。

具体来说,通过共同的班级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增强学生对集体的关心,还可以增进同学间认识和了解,在共同活动中发展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学生的友谊和团结。

所以,在一个班集体的形成阶段,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不仅可以活跃学生的班级生活,寓教于乐,而且有利于班级群体凝聚力和归属感提升。

2.班级活动是巩固和发展班集体的重要保证

班级集体要向更高层次发展,需要持续地开展班级活动给集体注入生命力。

在共同的活动中,学生不断强化对班级奋斗目标的认同,努力为实现班级集体而目标奋斗,并不断发展新的、更高的目标;班级活动还可以增强班集体的吸引力和向心力。

(二)班级活动在学生个体健康成长中的作用

1.扩大学生的视野,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班级活动是中小学生走出校门、和大自然、社会接触的重要途径,通过班级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萌生责任意识,强化责任感。

通过选取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课题,如环保问题、健康问题、社区建设问题、百姓生活中的科学技术问题等,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探究,丰富学生对社会的多方面认识;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或者志愿者服务,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生态环境、关注国家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2.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实践的能力

班级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巩固所学知识、吸收新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途径。

在班级活动中,学生可以接触到真实的生活情景,检验在课堂中所学习到的大量书本知识,建立起这些知识和生活世界的联系,并且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又会发现新的问题。

为了解决新的问题,学生就要开动脑筋,积极的思考,利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并根据需要处理信息,恰当地利用信息,完成自己的课题。

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展示交流、产生新的问题的活动流程,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发展学生的交往和合作能力

班级活动是学生之间的社会交往过程,在活动中,学生有更多的机会面活动中的人际关系问题。

要处理好这些关系,学生就必须了解自己所面对的活动的性质、目标,参与活动者各自的能力及其他特点,并以此来进行角色分配、协调相互的关系,从中学习分工、合作、沟通、交流的技巧,以及有效地组织自己的活动、与人合作、宽容和礼让等社会性技能。

4.发展学生的多方面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

班级活动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发展的需要来组织的。

学生是活动的主人,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的参加学科知识、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或者体育运动、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活动。

学生自愿参加的活动不仅能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而且还会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发展他们的兴趣和特长。

三、班级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原则

 

  班级活动的成效有赖于活动的策划和组织,为保证班级活动取得预期成效,班级教育管理者在策划组织班级活动中应该遵循以下的基本要求。

(一)整体性与科学性

整体性和科学性原则是指策划和组织班级活动要求着眼于班级集体整体的发展和学生个体的全面健康成长,根据教育目的的要求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及班级发展的具体实际,选择和设计各种班级活动,保证班级活动内容科学,活动形式切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班级发展阶段的特点,使班级活动更好发挥促进班级集体的发展和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的作用。

(二)知识性与趣味性

知识性与趣味性原则是指策划和组织班级活动,应该注重通过班级活动,开阔学生的认识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增长学生的才干,同时强调寓教于乐,在富有趣味性的班级活动中是学生受到教育得到发展。

根据这一要求,策划和组织班级活动应该要力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时代气息,富有吸引力,只有这样的活动才能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心理,促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活动中去并得到锻炼。

(三)开放性与实践性

开放性与实践性原则是指策划和组织班级活动应该避免将学生局限于课室、局限于校园内,应该创造机会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门,了解社会。

充分利用各种自然和社会资源教育和影响学生,强调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得到锻炼。

(四)全体性和自主性

全体性和自主性原则是指班级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应该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发挥学生自主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放手让学生参与策划、组织和实施班级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在班级活动中得到更大的发展。

第二节 班级学习和交往活动的指导

 

学习活动和交往活动可以说是班级最基本、最主要的活动,也是学生各方面素质发展的基础。

组织和引导班级学生的学习和交往活动是班主任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一、班级学习活动的指导策略

 

(一)班级学习指导的目标与任务

1.班级集体学习指导的目标和任务

对班级集体而言,学习指导的目标和任务主要包括:

第一,制定合理的学习制度,建立良好的学习秩序;第二,激励积极的学习行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

合理的学习制度有助于保证班级学习活动的有序进行,所以班级教育管理者应该指导学生制定预习、自习、听课、作业等制度,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保证班级学习活动的正常开展。

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学生学习行为具有驱动、感染和同化效应,所以可以通过制定一些奖惩措施,强化学生的积极的学习行为,促进班级学生正确学习习惯的形成和发展。

2.班级学生个体的学习活动指导目标和任务

对于班级学生个体而言,学习指导主要帮助学生实现“愿学、能学、会学”的目标。

第一,指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

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只有学生愿学、乐学,学习的成功才有可能实现。

第二,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策略,提高学习的效率。

第三,指导学生学会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优化学习的效果。

(二)班级学习活动指导领域与指导策略

1.指导学生确立学习目标

学生要真正学会学习,就必须从众多的知识中搜索必要的信息,从中确立起自己学习的重点。

善于制定合理学习目标,既是学生应当具备的能力,更是学生应该养成的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可以先结合具体的材料,与学生一块研究制定学习目标,为学生学会制定学习目标提供必要的思路和方法。

然后,由学生讨论制定学习目标,逐步学会制定学习目标的方法。

最后,再由学生可独立制定学习目标,以真正掌握方法,养成习惯。

当然,学生要真正学会制定学习目标,还必须学会预定掌握该学习目标需达到的程度,以便在学习过程中能始终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2.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某一目标进行的内部心理过程或者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非认知因素,包括学生对知识的态度和看法、对学习的兴趣、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认识和对学习成绩的归因等方面。

学习动机辅导主要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

成就动机是动机的核心内容,指一个人力求获得成就的倾向。

成就动机对于学生的学习起到定向、维持和推动的作用。

(2)指导学生正确归因,获取成功希望和体验

心理学上所指的学习上的成功归因是指学生对学习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进行推测、判断的过程。

成功归因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学生此后的学习态度及行为。

班主任要根据这些特点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

第一,班主任要与学生家长配合,对学习成绩较差学生进行成功归因时,要把他们的失败归因为缺乏努力这个不稳定,可控制的因素。

这样学生除会出现内疚感外,会对改变失败结局充满信心。

第二,对学习成绩理想但努力的学生进行成功归因时,要把他们的失败归因为缺乏更大的努力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这样会使学生更加的努力并改进学习方法。

第三,对成绩好或有进步的学生不要只夸奖其聪明,而要将他们的成功归因于勤奋努力。

第四,对一些有个性爱捣乱的学生取得的好成绩不要归因为运气好。

通过指导学生正确归因,促进学生的学习成效的提升。

3.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指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长期形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

学习习惯是一种惯常化的学习行为,是日积月累的细节,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通过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逐渐形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将成为学生终身受用不尽的财富。

所以,班主任要重视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与训练。

(1)尽早抓起,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班主任应该尽早抓好对学生学习习惯的教育。

人的早期可塑性很大,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训练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从小抓起,越早越好。

(2)循序渐进训练学生的学习习惯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逐渐训练和强化的过程。

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发展任务,要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和要求,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结合学生能力增长的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使他们良好的学习由小到大,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

习惯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阵地,教学不仅是要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所以培养良好的课堂学习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班主任要注意培养以下几种课堂学习习惯:

包括预习与复习的习惯;专心听讲和勤于思考的习惯;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习惯;以及会做笔记的习惯和拓展课堂学习的习惯。

4.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1)训练学生建立和创造一整套有效的学习方法

班主任一是要精心设计,结合具体的学习情景,多种形式的训练学生的学习方法;二是引导学生获得有关学习方法的使用价值的认识,即充分认识具体学习方法的适用范围,能在一定的学习情景中选择并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

学习活动包括很多环节:

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作业与考试评价、知识运用等。

某一个环节处理得不好就会影响到最终的学习效果。

因此,班主任要对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的循序渐进的指导,优化学习的各个环节,系统训练学生掌握各种学习方法的操作要领,建立和创造一整套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2)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

不同的学科知识产生和获得的方式不一样,学习的方法也就不同,班主任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要考虑到学科差异和个体差异,配合科任教师,根据学科特点指导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3)建立学习常规,确保学习方法习惯化

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方法固定下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班主任要建立班级学习常规,对学生学法实行有效调控。

如自学(预习)常规、上课常规、阅读常规、作业常规、复习常规、课外学习常规等等。

让学生按常规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正可谓“大匠诲人,必以规矩”。

(三)班级学生学习问题行为的识别与指导

1.逃学、逃课行为

逃学和旷课是中小学生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学习问题行为。

旷课、逃学往往是学生对学校生活失去了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的态度甚至惧怕的心理状态,而在其行动中形成的不良表现方式。

这类行为对学生的学业乃至人格发展都会产生严重影响,班主任要及时识别和矫正学生的这类行为。

(1)逃学、旷课行为的一般表现

心理学家将厌学、旷课的学生分成多种类型,例如“品德不良型”、“学习不适应型”、“人际关系不适应型”、“有意拒绝型”等,无论是哪类型,实质上都是这类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不能自觉排除来自环境的各种干扰,不能自觉主动地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从而采取消极的旷课、逃学行为来逃避学习困难。

(2)逃学、旷课行为的辅导策略

每一种逃学行为的原因是不一样的,班主任就要采取不同的辅导策略。

一般来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尽快和家长取得联系,运用各种方式,查明学生去向;第二,进行个别谈话,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和逃学、逃课的原因;第三,和各个科任教师一起努力,改进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选用,增强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第四,建立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增强逃学学生的集体归属感;第五,与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教育家长多关心子女,培养良好的习惯;第五,加强班级考勤等管理,及时发现问题。

2.学习困扰行为

学生的学习表现为学生心理上或者行为上的变化,这种复杂的活动不仅需要学生智力因素的参与,而且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质量也有重要影响。

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习内容困难、科任教师责难等外在原因,或者学生本身耐挫能力差等个体原因,学生总会产生诸多心理和行为困扰,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并给与个别的或者集体的指导。

(1)学习困扰行为的表现形式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非常多的困扰行为,最经常的有以下几种:

对某些科目没有兴趣、基础差、掌握不住该科目的学习方法或者厌恶某个科目的老师,通常表现为上这些课时不专心、注意力分散、精神不振、违反课堂纪律、科目成绩低下;学习习惯不良、不懂得学习方法、学习缺乏计划性,表现为死记硬背、囫囵吞枣、抄袭作业、考前突击等;对学习尤其是考试感到紧张、压力大,或者有不同程度的焦虑行为。

由于当前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过度强调,在诸多的学习困扰中,考试焦虑行为越来越多见和高发。

(2)学习困扰行为的辅导

对于这些学习困扰行为,班主任要和科任教师协调,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第一,对某些科目进行个别辅导,了解学生在该科目上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协调科任教师、家长进行补救性的辅导;第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特别是对于在某些科目上落后的学生而言,应该首先抓好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培养,然后再强调科目学习成绩;第三,降低学生的考试焦虑水平,包括做好考前心理辅导、教给学生考试放松的技巧、与家长沟通对学生提出合理的学习要求等。

3.学校恐怖症

学校恐怖症常见于小学低年级和学前教育阶段的儿童,是由于对于学校教育或者学校生活产生的不合理的心理恐怖而引起呕吐、腹泻等生理不适的心因性反应,留在家中时症状会减轻。

小学班主任尤其是低年级的班主任要能够及时识别学生的这类表现,并加以指导。

(1)学校恐怖症的表现

学校恐怖症与逃学不同,具有学校恐怖症的孩子常伴有较明显的情绪障碍。

学校恐怖症是父母知道孩子拒绝上学而留在家中,而逃学往往是父母不知道孩子不去上学。

患有学校恐怖症的学生通常表现为:

对于学校经常表现出焦虑甚至恐慌,提起学校、上学、课本或者学习成绩等与学校相关的话题,或者面对同学、老师,就产生恐惧感,进而出现头晕、恶心、抽搐等生理反应,甚至行为反常;常借口身体不适、不上学或者请假回家,过度的焦虑会引起学生诸多生理上的不适反应,比如拉肚、头痛、疲劳,学生会以此为借口逃避上学;此外,这类学生一般都表现为学习成绩不良和人际关系适应不良。

(2)学校恐怖症的指导

一是支持性心理疗法。

对此类学生加以疏导、鼓励,耐心地询问学生的担心与焦虑,向他做出解释和指导,设法改善环境条件(如换一个学校或换一个老师);二是家庭治疗法。

家长要改变过于溺爱孩子的教育方式,与孩子进行更多的感情交流,对于家长本身心理存在问题的,则要追根溯源,父母同治;三是系统脱敏疗法。

家长和学校积极配合,有计划的使孩子减轻对学校的恐惧心理,开始的时候,每天让孩子在学校的时间短一点,之后逐渐延长。

在治疗过程中,老师、同学要多关心、支持、鼓励孩子,但因为这些孩子一般都比较敏感,要注意掌握好度;四是暴露疗法。

孩子害怕去学校,偏偏采取一切办法强制他留在学校,日久没有指望了,他也渐渐调整了心态。

这种办法特别适用于刚上学不久的小朋友,具有强刺激性,但要注意配套的安全措施。

 

二、班级交往活动的指导策略

 

(一)班级交往指导的目标与任务

当代社会是一个交往频繁的社会,交往能力也是现代人一种重要的素质。

所以班级教育管理过程中,应该重视引导学生的交往活动,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1. 指导学生掌握交往的规则和技能,帮助学生适应班级的生活

交往活动是班级的基本活动,班级活动实质上也是一种交往的活动。

班级教育管理者必须指导学生掌握交往的规则和技能,帮助学生学会交往,尽快适应班级的生活。

一方面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交往礼仪,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

另方面,指导学生掌握交往的规则,把握交往的尺度。

如选择交往的伙伴、把握交往的尺度等;另外,还要指导掌握学生参与班级生活的基本要求。

积极参与班级的活动,主动融入班级集体。

2. 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发展学生良好的交往品质

班级学生交往能力的发展是班级教育管理者有意识培养的结果,教育管理过程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如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同学间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生活、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促进交往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在班级集体中乐于交往,善于交往。

3. 培养班级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宽松和谐的心理氛围

班级学生的交往指导还应该重视培养班级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宽松和谐的心理氛围。

如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班级活动,创造交往合作的机会,促进班级交往活动开展,消除人际交往障碍,从而建立肯定、接纳、积极的人际关系,形成宽松和谐的交往环境,强化班级集体对学生个体的吸引力,使学生更大程度上认同班级、自觉归属班级,将自己的发展与班级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二)班级同伴交往指导的内容与策略

1.班级学生的同伴交往指导

(1)增进学生的人际交往知识和意识

作为班主任,要有意识的教给学生一些人际交往知识,训练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和技巧,使其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意识和掌握人际交往的策略和方法。

交往意识辅导主要是让学生对人际关系有一种积极的、全面地认识,让学生明白建立亲密人际关系以及友谊的重要意义,克服人际交往中的一些消极因素和不正确地认识。

在人际交往技能训练上,主要是让学生本着平等、尊重、真诚、互助互利、信用、宽容等人际交往原则,能够很好的和他人进行沟通,妥善的处理人际冲突。

(2)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

人际交往的技能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沟通的能力;理解交往情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些具体策略。

班主任要多举行活动,创造学生之间交往的机会和环境,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的交往向深层发展,从根据物质水平、年龄择友的低层次交往向理想信念、价值观、人生观等高层次发展,引导学生建立志同道合、高尚的、纯洁的同学关系。

2.指导班级学生的异性交往

异性交往是学生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

指导学生与异性同伴的交往,首先要打破学生对异性的神秘感,鼓励学生正常地与异性交往。

特别是对进入青春期以后的学生,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身身心发展、成熟的规律,引导他们以正确健康的态度和平常的心态,与异性同伴正常交往。

其次,营造正常的与异性交往的情境,满足学生交往的正常需求。

再次,对学生的异常交往行为,应该及时教育引导,避免问题的严重化。

3.指导学生处理好交往中的冲突

首先对冲突的性质有正确的认识,区别等待。

对有关班级建设的不同意见的冲突,应该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和正确对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