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江西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8194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江西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秋江西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秋江西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秋江西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秋江西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秋江西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秋江西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秋江西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秋江西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秋江西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秋江西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秋江西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秋江西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秋江西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秋江西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江西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docx

《秋江西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江西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秋江西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docx

秋江西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

第四单元检测卷

时间:

150分钟  满分:

120分

题序

总分

得分

 

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10分)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洗涤(tāo)   交卸   无边无垠(yín)   情郁于衷

B.兴味(xìng)飓风旁逸斜出(yì)触目伤怀

C.鲜腴(yú)幕年不折不挠(náo)祸不单行

D.蹒跚(sān)锁屑张目结舌(jié)潜滋暗长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在这猛烈的风雨中,他们的简易棚屋开始漏雨了,真是祸不单行。

B.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是纵横决荡、决战千里所向无敌的铁骑雄狮。

C.回顾叙利亚战乱的新闻报道,真正让人触目伤怀的不是各种有关死亡人数的报道,而是承载大量苦难内容的照片。

D.这个超级市场货物排列得井然有序,让顾客一进门就深不可测。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变色龙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色,是出于生存的本能。

B.过了一会儿,汽车突然渐渐放慢了速度。

C.《水浒传》生动叙述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

D.父母过于溺爱自己的孩子,这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

4.下列句子排列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由于没有天敌的制约,斑贝的数量便急剧增加,五大湖内的疏水管道几乎全被它们“占领”了。

②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这里竟成了斑贝的“天堂”。

③当时,这些混杂在仓底货物中的“偷渡者”并没有引起当地人的注意,它们被随便丢弃在五大湖附近的水域中。

④1988年,几只原本生活在欧洲大陆的斑贝被一艘货船带到北美大陆。

⑤到目前为止,人们为了清理和更换管道已耗资数十亿美元。

A.⑤④②①③      B.④①②③⑤

C.④③②①⑤D.③④⑤①②

5.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填入语段横线处衔接最紧密的一项是(  )(2分)

学习知识要一点一滴,善于积累,________;平凡的努力虽不惊人,却能攀登万仞高峰。

A.能铺出千里路的是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

B.细小的石子虽不显眼,却能铺出千里路

C.不显眼的细小的石子,却能铺出千里路

D.千里路的铺成,是有了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4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6~7题。

(4分)

城 南

曾巩

雨过横塘①水满堤,乱山高下②路东西③。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④。

【注】①横塘:

古塘名,在今南京城南秦淮河南岸。

②乱山高下:

群山高低起伏。

③路东西:

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

④草色齐:

草色一样的青,一样的绿。

6.对诗中前两句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雨势迅猛         B.池水暴涨

C.群山乱舞D.雨水奔流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诗以暴雨过后的“青青草色齐”与“桃李花开尽”作对比,是为了突出桃花的软弱,经不起雨水的侵袭。

B.诗中的小草喻指那些朝气蓬勃、脚踏实地、勤劳顽强的创造者。

C.诗歌表现了这样的哲理:

桃李虽艳丽,生命力却弱;青草虽朴素,生命力却甚强。

D.诗的最后两句是说,花全开尽了,但小草还是碧绿一片,表现的是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8~11题。

(12分)

真宗①朝,黄震知亳州永城县②,濒汴河,例至冬涸,朝廷遣中官③促州县科④民开淘⑤。

时中官多任喜怒,非理棰挞役民。

黄愤然殴之,中官即舍役赴阙⑥自诉。

帝问曰:

“黄震缘何殴汝?

”中官奏云:

“言‘是我百姓,汝安得乱打!

’”帝嘉其言,即敕⑦中官赴黄门杖二十。

黄后为才吏,仕至发运使。

(节选自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

【注】①真宗:

指北宋第三位皇帝宋真宗。

②知亳州永城县:

担任亳州永城县县令。

知,掌管。

亳州永城县,地名。

③中官:

宦官。

④科:

依法征调。

⑤开淘:

疏通,挖浚。

⑥阙:

皇宫门前两边的望楼,这里指皇宫。

⑦敕:

(皇帝)下命令。

8.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黄震/知亳州永城县B.时中官多/任喜怒

C.帝/嘉其言D.黄/后为才吏

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3分)

(1)涸____________    

(2)遣____________

(3)嘉____________

10.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4分)

(1)帝问曰:

“黄震缘何殴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言“是我百姓,汝安得乱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选文突出了黄震的什么品质?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诗文积累。

(8分)

12.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

(每空1分)

(1)一曲新词酒一杯,____________________。

(2)蝉则千转不穷,____________________。

(3)兴尽晚回舟,____________________。

(4)神龟虽寿,____________;腾蛇乘雾,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竹柏影也。

(6)最爱湖东行不足,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3~16题。

(16分)

一碗情深

李光彪

①在那个肠胃生锈的年代,我和二姐如母亲饲养的两头猪崽儿,肚子像条大麻袋,再装多少吃食进去都感到饥饿。

因此,二姐和我常为吃饱肚子而争执打闹。

②家里吃饭盛菜用的全是土陶碗,由于没有丰盛的菜上桌,一家人的碗七大八小也没几个,除了装菜的钵头汤碗碴儿、大碗外,每人只有一个碗。

有次,我麻利地帮母亲拿碗、端菜、收碗,慌忙中,手里的碗“咣当”一声落地。

碗摔烂一个少一个。

③不知是母亲有意惩罚我,还是家里无钱买新碗。

吃饭时,母亲总让二姐定量先吃,等二姐吃完后,再把碗洗干净,用同一个碗舀饭给我吃。

我守望在二姐的旁边,看着“吧嗒、吧嗒”细嚼慢咽吃饭的二姐,总是催促二姐赶快吃,巴不得叫二姐直接倒进肚子。

常常是二姐才刚端起碗,没吃几口,我就迫不及待对母亲大声喊:

“二姐的饭吃完了,快点儿,快点儿,轮到我吃了。

”二姐毫不示弱,反驳说:

“饭还有半碗呢,催工不催吃。

”母亲转过身来一看,便劝我耐心等待。

那时的我多么仇恨二姐啊!

④后来,省吃俭用的母亲不知从哪儿买回一个小花洋碗,继续采取二姐和我共同使用的办法,早饭二姐先吃,我后吃,晚饭我先吃,二姐后吃,让我和二姐轮流用那个小花洋碗吃饭。

轮到我吃饭时,我总是故意拖延时间,让等在一旁的二姐垂涎欲滴。

有时,我明知饭快吃光了,可偏要留下一小撮儿在碗底,慢条斯理地一粒一粒数着吃。

直到母亲看不过意朝我发火,催我迅速吃完饭,二姐才可以接过我手里的小花洋碗,自己洗刷,交由母亲分舀饭菜吃饭。

肚饱眼不饱的我仍不愿走开,站在二姐身边,既监督母亲,也监督二姐,生怕母亲偏心,让二姐多吃多占。

⑤那天,未嫁进家的二嫂的父亲来“踩家”,母亲在灶房里忙前忙后,不仅杀鸡,还做了好几个香喷喷的菜,碗自然就不够用。

爱面子的母亲怕我不懂规矩,就舀一碗饭,夹了三块鸡肉,让我先吃,但不准我上桌。

我“稀里哗啦”吃完后,就被母亲特意安排在屋外的院子里喂猪食,闷闷不乐的我总觉得母亲对自己不公平,为什么让二姐上桌,不准我上桌,便对那几头猪又打又骂,发无名火。

母亲知道我的心思,只好又叫二姐来替我喂猪。

像只馋猫的我跑到饭桌旁,缠着母亲磨磨蹭蹭想啃鸡脚,母亲说小娃娃不能吃,吃了手摇写不好字;我想吃鸡肠子,母亲说小孩子吃了鸡肠子,连横竖都画不直;我想啃鸡头,母亲又说那是敬长老的;我想吃鸡冠,“老亲爹”却给了二姐,说姑娘吃了长大后才会绣花;我想吃鸡脑髓……无奈之下,母亲只好把她碗里的一块鸡翅分给了我,说我吃了长大以后会远走高飞。

拿着那块鸡翅,我一下子就飞奔出家门,满村子边跑边啃……

⑥直到我九岁那年,三个哥哥和大姐娶的娶、嫁的嫁。

我和母亲与大哥一家,二姐和二哥一家,另立门户分家过日子。

分家时,二姐和我都想要那个小花洋碗,两个人争得面红耳赤,最终在母亲的“裁判”下,小花洋碗归我所有。

从此,我和二姐成了两头分槽的猪崽儿,不再共用那个小花洋碗轮流吃饭了。

那个不知多少次被我端掉在地上的小花洋碗,搪瓷已经东一块、西一块掉了很多,乌黑的铁皮斑斑点点露了出来,成了我吃饭的专用碗。

可小花洋碗再好,吃不饱肚子仍是家常便饭的事。

而二姐却比我懂事,二哥家有什么好吃的,总会悄悄留一点儿埋在饭下面,端着离开饭桌,跑到我面前私分一点儿给我尝个味道。

⑦就这样,我和二姐如母亲菜园里栽种的番茄、辣椒、南瓜、豇豆,朝夕相处,并肩长大。

不知不觉二姐就到了女大当嫁的年龄,我十六岁正读初中时,二姐出嫁了,第二年,二姐生下孩子,当了妈妈。

母亲带着我去二姐家“送祝米”,我忍痛割爱,把那个小花洋碗当礼物送给了二姐,让孩子用它吃饭。

⑧令我没有想到的是,我的孩子满月时,二姐来“送祝米”,又把那个多年未见的小花洋碗,用红油漆涂抹过,有些旧,送给了我的“掌上明珠”。

⑨如今,二姐和我都过上了端着“金饭碗、银饭碗”的富足生活,但我们几乎一年半载都难以坐在同一张桌子上吃饭了。

13.简要说说第③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第⑤段中,作者一连用了五个“想”来描绘“我”上桌后的馋样,这对表现母亲的形象有何作用?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联系前文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句的妙处。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题为《一碗情深》,结合全文内容简要说说“一碗”中蕴含了哪些“深情”。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

(14分)

猴子还会变成人吗

贝小戎

“猴子还会变成人吗?

”一个名叫艾瓦的6岁孩子提出了这个疑问。

《孩子提问题,大师来回答》一书的编者,找到了博物学家大卫·阿滕伯格博士来回答这个问题。

他说:

“猴子很善于在树上生活。

它们的手、脚适合攀爬,能摘树上的叶子和果子吃。

在这一点上,其他的动物包括人在内,都比不上猴子。

因此,它们并不急着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只要森林还容得下它们,并且还能提供足够的食物,猴子还将继续做猴子。

无论是这个问题还是这个答案都有一些言外之意。

提问的孩子的意思可能是:

既然人是由猴子进化而来的,为什么现在的猴子不能进化成人呢?

这个问题隐含着的意思是,人比猴子更高级,进化是一个逐渐上升的梯子,而不是一个分叉的树。

阿滕伯格在回答时的言外之意是:

人不是从今天的这些种类的猴子进化而来的。

人和猴子有着共同的祖先,后来在进化的过程中——大约在500万年到800万年前,它们分道扬镳了,沿着不同的方向进化,一组进化成了人,另一组进化成了猴子。

猴子并不是进化程度不如人类高的动物。

它们跟人类处于不同的进化路线,人和猴子是在两条路线上同样进化了的动物。

人跟猴子的一个区别是人没有尾巴。

这是为什么呢?

古生物学家路易斯·利基博士说:

“巨型类人猿都没有尾巴,人类是地球上至今还存活的7种巨型类人猿中的一种。

灵长类动物的尾巴主要起平衡作用,尤其是它们在树枝间荡来荡去时,尾巴的帮助作用很大。

巨型类人猿体形巨大,主要生活在地面上,在进化过程中,我们失去了对长尾巴的需求。

但人类还有尾巴的遗迹——在脊柱的末端,有一小块骨头叫尾骨,要是你重重地摔个屁股蹲儿,就有可能把它摔碎。

”回答这个问题的路易斯·利基博士,她童年的大部分时光都在肯尼亚北部的荒漠上奔跑,6岁时她就发现了一具1700万年前的类人猿化石,成为世界上发现此类化石年龄最小的人。

科普作家玛丽·罗奇写过一本关于消化道的科普书。

她在回答另一个问题时,提到了黑猩猩的适应性。

有小孩问:

“为什么吃下的甜玉米粒又能原样拉出来?

”罗奇说:

“玉米粒上有一层致密的纤维种皮,可以经得住胃酸和胃液的消化,就如同皮夹克能够保护摩托车手一样。

玉米难以消化是出了名的,它可以完整地穿过人的消化道。

因此,玉米可以作为标记食物,用来测量食物从被吃下到被排出要用多长时间。

记下你吃下玉米的时间,然后再记下你再次见到它们的时间,两者间隔的小时数就是它们在你的消化道里的运转时间。

如果你充分咀嚼,咬破了玉米粒的种皮,身体便能吸收玉米里的营养物质了。

(选自《读者校园版》)

17.这篇说明文分别回答了哪几个问题?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博物学家大卫·阿滕伯格博士认为猴子还会变成人吗?

理由是什么?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这篇文章介绍的科学知识以几个问题的形式引出,这样写有何好处?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能否去掉?

为什么?

(3分)

灵长类动物的尾巴主要起平衡作用,尤其是它们在树枝间荡来荡去时,尾巴的帮助作用很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科学家们发现人类的进化从未停止,请畅想一下将来人类会进化成什么样子,并说说你的理由。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56分)

(一)综合性学习(6分)

22.《经典咏流传》是央视一套推出的中国首档大型诗词音乐类节目,深受观众喜爱。

新学期伊始,你所在学校拟举办一次以“咏唱经典古诗词”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请结合以下材料,写一段开场白,激发全校师生参与活动的热情。

(150~200字)

材料一:

大型诗词文化类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自2018年2月16日在央视一套开播以来,收获观众好评如潮,豆瓣评分高达8.9,古老诗词与流行音乐相结合的创新方式掀起了全民“诗词热”,节目中的多首歌曲刷屏各类社交媒体。

该节目中乡村支教老师梁俊,他带领大山里的孩子们演唱《苔》,感动了无数观众。

材料二:

近日,节目总导演田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我们是在为传统古诗词插上音乐的翅膀。

”她说:

“这个节目不是简单音乐作品的呈现,我们希望站在舞台上的每一个人都是经典文化的传承人,而现实中有很多普通人都在做着与传统文化、传承经典有关的事。

”她透露,“之后的节目里还会有普通人登台传唱,他们才是这个舞台最棒的人选,他们的故事最有情怀。

材料三:

中华诗词是一个大宝库,古典诗词不仅浓缩了国家民族发展的方方面面,也概括了人民生活的细枝末节,是中国历史的精华。

现在我们学习古典诗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历史,了解我国文化的宏博,形成文化自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写作(50分)

23.以《最重要的是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例如“心态”“花开”“那片竹林”“我的眼镜”……②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③不少于500字。

第四单元检测卷

1.B(A.tāo—dí,衷—中;C.幕—暮;D.sān—shān,锁—琐)

2.D(“深不可测”指深得无法测量。

比喻对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用在此处不合语境,应改为“一目了然”)

3.A(B.去掉“突然”或“渐渐”;C.在结尾加上“的全过程”;D.去掉“过于”或“溺”)

4.C 5.B 6.C 7.A

8.B(时/中官多任喜怒)

9.

(1)干涸 

(2)派遣 (3)嘉奖,赞许

10.

(1)宋真宗问道:

“黄震为什么打你?

(2)(黄震)说“这是我的百姓,你怎么能随便打!

11.耿直,不惧权贵,爱护百姓。

【译文】宋真宗时期,黄震任亳州永城县县令,永城县靠近汴河,按照惯例汴河到冬天就干涸,朝廷派宦官敦促州县依法征调百姓疏通汴河。

当时宦官大多按自己的心情胡来,不讲道理用棒子、鞭子打百姓。

黄震很生气地打了宦官,宦官就离开了役民到皇宫找皇帝申诉。

宋真宗问道:

“黄震为什么打你?

”宦官上报说:

“(黄震)说‘这是我的百姓,你怎么能随便打!

’”皇帝称赞了黄震的话,就下令宦官到黄门去领杖责二十。

黄震后来成了有才能的官吏,做官做到了发运使。

12.

(1)去年天气旧亭台 

(2)猿则百叫无绝 (3)误入藕花深处 (4)犹有竟时 终为土灰 (5)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6)绿杨阴里白沙堤

13.第③段描述了“我”与二姐共用一个碗轮流吃饭各不相让的事(1分),自然引出了“我”与二姐共用“小花洋碗”吃饭的情节(1分),与下文二姐与“我”互相爱惜互相赠碗的情节形成鲜明对比(1分),体现了在艰苦生活环境中姐弟俩手足亲情逐步加深、日渐浓郁的过程(1分)。

14.母亲一一否定了“我”的想法,却将自己碗里的鸡翅分给了“我”(1分),既体现了母亲待客诚挚,为人纯朴(1分),又表现了母亲对“我”的关心与爱护(1分),从侧面反映当时生活的困难,凸显了母亲持家的艰难不易(1分)。

15.运用比喻,文中先后两次把“我”和二姐比作猪崽(1分),用质朴的语言生动地写出了当时艰难环境下孩子们对食物的极度渴望(1分),表现了“我”与二姐血浓于水的姐弟手足情(1分),表达了“我”对与二姐分家的无奈、不舍(1分)。

16.“我”与二姐一母同胞、共同成长的纯真的姐弟手足亲情;二姐省下食物送给“我”吃,对“我”的关爱之情;“我”与二姐互赠对方的孩子小花洋碗,期待姐弟之情得以延续的美好愿望;对母亲艰辛持家,悉心教导孩子要互相体谅、互相爱惜的感恩之情;对过往岁月虽艰辛且时有争吵但亲人间仍能共同生活的怀念之情;对现在生活虽然富裕但亲人间却不能时常团聚的遗憾之情。

(任意答出四点得满分)

17.①猴子还会变成人吗?

②人跟猴子的一个区别是人没有尾巴。

这是为什么呢?

③为什么吃下的甜玉米粒又能原样拉出来?

(一点1分,共3分)

18.不会。

猴子的形体有利于它们的生活,它们并不急着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猴子还将继续做猴子。

(先找到回答这个问题的段落,再提炼和概括,语言尽量简洁)

19.层次清楚,结构清晰;能够引起读者思考,具有启发性。

20.不能(1分)。

“主要”说明猴子的尾巴还有其他作用,不仅仅是保持平衡。

去掉后与事实不符,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分)。

21.示例:

大脑人。

那时候的人类过分依赖高科技,以至于对身体的其他部位的需求已经不大,而作为中控的大脑则进化得硕大无朋。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力,并能说出依据,鼓励有创造性思维的答案)

22.示例:

老师们、同学们,“咏唱经典古诗词”让传统文化与时代相结合,从而焕发出新的生机与魅力。

这是对文化自信的增强,是对价值观的践行。

同时“咏唱经典古诗词”能够以我们熟悉的、喜欢的方式来传承经典,更能增强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对我们青少年争做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具有重要意义。

让我们一起来咏唱经典古诗词,让那些华美的篇章从典籍中走出来,走进校园、走进大众!

23.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