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命题区间一化学基本素养的考察.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1946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184.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命题区间一化学基本素养的考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命题区间一化学基本素养的考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命题区间一化学基本素养的考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命题区间一化学基本素养的考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命题区间一化学基本素养的考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命题区间一化学基本素养的考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命题区间一化学基本素养的考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命题区间一化学基本素养的考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命题区间一化学基本素养的考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命题区间一化学基本素养的考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命题区间一化学基本素养的考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命题区间一化学基本素养的考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命题区间一化学基本素养的考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命题区间一化学基本素养的考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命题区间一化学基本素养的考察.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命题区间一化学基本素养的考察.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命题区间一化学基本素养的考察.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命题区间一化学基本素养的考察.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命题区间一化学基本素养的考察.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命题区间一化学基本素养的考察.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命题区间一化学基本素养的考察.docx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命题区间一化学基本素养的考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命题区间一化学基本素养的考察.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命题区间一化学基本素养的考察.docx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命题区间一化学基本素养的考察

角度一 关注“化学与技术、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1.高考有关“化学与社会和谐发展”试题的选材热点总结

(1)安全与健康

①食品添加剂:

防腐剂——苯甲酸钠、亚硝酸钠、食盐;抗氧化剂——维生素C、还原铁粉;膨松剂——碳酸氢钠、碳酸氢铵;加碘盐——一般添加IO3(性质较稳定)。

②重金属污染:

重金属的化合物及少数单质对环境的污染。

重金属一般指单质密度大于4.5g·cm-3的金属,如铜、银、镉、铅、镍、汞等。

③抗胃酸药:

作用是中和胃酸(主要成分是盐酸),如碳酸氢钠(小苏打)、氢氧化铝(胃舒平)、碳酸钙、三硅酸镁(Mg2Si3O8)等。

(2)大气污染

雾霾——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PM2.5)过多,产生的主要原因有汽车尾气、化石燃料的燃烧、工业排放的废气(如:

冶金、窑炉与锅炉、机电制造业等)、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

酸雨(pH<5.6)——大气中含硫氧化物、含氮氧化物过多,与化石燃料的燃烧、工业废气的排放(如硫酸、硝酸的生产、冶金)、雷电等有关。

光化学烟雾——大气中的氮氧化物过多,与汽车尾气、化石燃料的燃烧有关。

(3)明矾净水与水消毒剂

①明矾净水:

明矾溶于水电离出的Al3+水解生成氢氧化铝胶体,吸附水中悬浮物形成沉淀。

②常用饮用水消毒剂:

液氯、ClO2、NaClO(84消毒液),其原理是利用它们的强氧化性,杀死水中的病原菌。

(4)能

清洁能——天然气、氢气等在燃烧时不产生烟尘的能;化石能——天然气、石油和煤等能;绿色能——不产生负效应的能,如氢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最新开发利用的能,如氢能、风能、太阳能等。

(5)生活、生产中的材料

①金属材料:

常见的是合金(如:

硬铝、钢、青铜、黄铜等),其硬度比各组成成分大,熔点比各组成成分低。

②无机非金属材料:

传统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主要包括玻璃、陶瓷、水泥;新型无机材料是指用氧化物、氮化物、碳化物、硼化物、硫化物、硅化物以及各种非金属化合物经特殊的先进工艺制成的具有某种优异性能的材料。

③有机高分子材料:

三大合成材料是指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天然纤维包括纤维素(棉花、麻)、蛋白质(蚕丝、羊毛)等;天然橡胶是异戊二烯的聚合物。

2.绿色化学

(1)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包括“原料绿色化”“化学反应绿色化”等内容。

(2)绿色化学的特点

①开发绿色反应,将原子利用率提高到100%;

②使用无毒无害的原料;

③选用无毒无害的催化剂;

④使用无毒无害的溶剂;

⑤发展“绿色工艺”;

⑥开发和生产绿色产品。

(3)白色污染——人们对难降解的塑料垃圾(多指塑料袋)污染环境现象的一种形象称谓。

1.(2019·北京,6)下列我国科研成果所涉及材料中,主要成分为同主族元素形成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是(  )

A.4.03米大口径碳化硅反射镜

B.2022年冬奥会聚氨酯速滑服

C.能屏蔽电磁波的碳包覆银纳米线

D.“玉兔二号”钛合金筛网轮

答案 A

解析 SiC中的C、Si分别为第二周期和第三周期的第ⅣA族元素,二者均为非金属元素,形成的SiC为无机非金属材料,A项正确;聚氨酯中含有C、H、N、O等元素,四种元素不属于同主族元素,且聚氨酯为有机材料,B项错误;碳包覆银纳米线由C、Ag元素组成,是无机非金属材料,但两种元素不是同主族元素,C项错误;钛合金是金属材料,D项错误。

2.(2018·全国卷Ⅲ,7)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泡沫灭火器可用于一般的起火,也适用于电器起火

B.疫苗一般应冷藏存放,以避免蛋白质变性

C.家庭装修时用水性漆替代传统的油性漆,有利于健康及环境

D.电热水器用镁棒防止内胆腐蚀,原理是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答案 A

解析 泡沫灭火器喷出的液体能导电,不适用于电器起火,A项错误;疫苗是生物制品,温度过高,会导致蛋白质变性,使疫苗效果降低或失去作用,B项正确;水性漆与传统的油性漆相比,水性漆具有低甲醛和低芳香类化合物等优点,属于环保产品,C项正确;装有镁棒的电热水器,是一个以镁棒为负极(阳极)、内胆为正极(阴极)的原电池,D项正确。

3.(2017·全国卷Ⅲ,7)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PM2.5是指粒径不大于2.5μm的可吸入悬浮颗粒物

B.绿色化学要求从头上消除或减少生产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C.燃煤中加入CaO可以减少酸雨的形成及温室气体的排放

D.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是我国目前推广使用的清洁燃料

答案 C

解析 A项,PM2.5是指粒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正确;B项,绿色化学就是要从头上减少或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正确;C项,煤燃烧可生成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等产物,加入的CaO可与SO2反应生成CaSO3,进一步被氧气氧化为CaSO4,从而减少SO2的排放量,减少酸雨的形成,但CaO与CO2反应生成的CaCO3在高温下又会分解为CaO,故不能吸收CO2,不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错误;D项,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液化石油气的成分是丙烷、丁烷、丙烯和丁烯等,燃烧产物为CO2和H2O,对环境无污染,所以这两类燃料均是清洁燃料,正确。

4.(2018·江苏,1)CO2是自然界碳循环中的重要物质。

下列过程会引起大气中CO2含量上升的是(  )

A.光合作用B.自然降雨

C.化石燃料的燃烧D.碳酸盐的沉积

答案 C

解析 化石燃料燃烧产生大量CO2,会引起大气中CO2含量上升。

题组一 化学与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

1.(2019·青岛一模)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地沟油经过加工处理后可用制生物柴油和肥皂

B.用填埋法处理未经分类的生活垃圾

C.大量使用薪柴为燃料,践行低碳生活

D.含PM2.5(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的空气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答案 A

解析 地沟油经加工处理后,可用制肥皂和生物柴油,可以实现废物合理利用,A正确;使用填埋法处理未经分类的生活垃圾会污染土壤和水资,B错误;大量使用薪柴为燃料能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没有体现低碳思想,C错误;胶体的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在1~100纳米,含PM2.5的空气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D错误。

2.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臭氧的体积分数超过10-4%的空气有利于人体健康

B.采取“静电除尘”“燃煤固硫”“汽车尾气催化净化”等方法,可提高空气质量

C.当今雾霾天气频发是由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所造成的

D.甲醛是某些劣质装饰板材释放的常见污染物之一

答案 A

解析 A项,臭氧是强氧化剂,浓度过高(超过10-4%),对呼吸道、眼睛有刺激作用。

3.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食盐中加I2可以减少碘缺乏症

B.油脂在人体内水解为氨基酸和甘油等小分子物质后才能被吸收

C.纤维素在人体内不能水解成葡萄糖,不能作为人类的营养物质,但可以帮助人消化

D.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所以摄入越多越好

答案 C

解析 食盐中加IO3可以减少碘缺乏症,A错误;油脂在人体内水解得到高级脂肪酸和甘油,B错误;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摄入量要合理,摄入不足或摄入过量均不利于人体健康,D错误。

题组二 化学与前沿科学技术

4.科技发展离不开化学。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一带一路”,丝绸制品严禁用添加蛋白酶的洗衣粉漂洗

B.“乘风破浪”,航母上的钛合金铆钉可抗海水腐蚀

C.“筑梦天宫”,火箭助推剂——液氧在工业上可通过分解氯酸钾制得

D.“直上云霄”,客机所用燃油是石油的分馏产物

答案 C

解析 丝绸属于蛋白质,能被添加蛋白酶的洗衣粉破坏,故A正确;钛合金具有耐高温、耐腐蚀等优良性能,故B正确;工业上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得到火箭助推剂——液氧,故C不正确;客机所用燃油是航空煤油,是石油分馏的产物,故D正确。

5.《科学》杂志报道哈佛大学成功制造出“金属氢”,在超高压条件下氢气可转变为“金属氢”,“金属氢”具备超导等优良性能。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氢气变成“金属氢”的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

B.氢气转变为“金属氢”时氢气中的共价键断裂

C.氢气转变为“金属氢”时不存在能量变化

D.氢气和“金属氢”互为同素异形体

答案 C

解析 “金属氢”具备超导性能,具有金属单质的特征,应与ⅠA族的钠、钾类似,因而氢气和“金属氢”是氢元素的两种不同单质。

6.(2019·湖北黄冈中学高三模拟)《厉害了,我的国》展示了中国五年探索太空,开发深海,建设世界第一流的高铁、桥梁、码头,5G技术联通世界等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

它们与化学有着密切联系。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大飞机C919采用大量先进复合材料、铝锂合金等,铝锂合金属于金属材料

B.为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我国近年大力发展核电、光电、风电、水电,电能属于一次能

C.我国提出网络强国战略,光缆线路总长超过三千万公里,光缆的主要成分是晶体硅

D.“神舟十一号”宇宙飞船返回舱外表面使用的高温结构陶瓷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

答案 A

解析 合金属于金属材料,A项正确;核电、光电、风电、水电等这些电能均是经过转化的能属于二次能,B项错误;光缆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不是晶体硅,C项错误;“神舟十一号”宇宙飞船返回舱外表面使用的高温结构陶瓷是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不是传统的硅酸盐材料,D项错误。

角度二 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化学知识

一、常考与化学有关的经典史料或诗词分类释义

1.传统文化与化学物质

(1)《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里的“洧水”指的是石油。

(2)《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里的“石灰”指的是CaCO3。

(3)唐代诗人白居易留下了“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的名句。

这里的“玉”即玉石,其主要成分是硅酸盐,熔点较高。

(4)古剑“沈卢”“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剂钢是铁的一种合金。

(5)我国晋朝傅玄的《傅鹑觚集·太子少傅箴》中写道:

“夫金木无常,方园应行,亦有隐括,习与性形。

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这里的“朱”语意为红色,指的是朱砂,主要成分为HgS。

(6)《天工开物》中有“至于矾现五色之形,硫为群石之将,皆变化于烈火”,其中的“矾”指的是含结晶水的硫酸盐。

(7)《本草纲目》中的“石碱”条目下写道:

“采蒿蓼之属,晒干烧灰,以水淋汁,久则凝淀如石,浣衣发面,亦去垢发面。

”结合中学化学中从草木灰中提取2CO3实验,可知这里的“石碱”是指2CO3。

(8)《本草纲目拾遗》中在药物名“鼻冲水”条目下写道:

“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药力不减,气甚辛烈,触人脑,非有病不可嗅。

”氨水具有挥发性,氨气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这里所说的“鼻冲水”指的是氨水。

(9)《本草纲目拾遗》中在药物名在“刀创水”条目下写道:

“治金创,以此水涂伤口,即敛合如故。

”碘酒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这里的“刀创水”指的是碘酒。

(10)《本草纲目拾遗》中在药物名“强水”条目下写道:

“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

”“强水”化学性质活泼,能腐蚀大多数金属和矿石,硝酸具备这种性质特点,因而这里的“强水”是指硝酸。

2.传统文化与物质变化

(1)李白有诗云“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香炉:

指香炉峰;紫烟:

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

译文: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山前。

(2)“莫道雪融便无迹,雪融成水水成冰”,描述的冰融化、水结冰的情景,属于物理变化。

(3)龚自珍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阐述了作物中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等植物营养元素可循环利用的事实。

(4)“凡造竹纸……用上好石灰化汁涂浆”,造纸利用了石灰[Ca(OH)2]的碱性。

(5)“曾青(硫酸铜)涂铁,铁赤色如铜”,译文:

铜盐硫酸铜涂在铁器上,铁器变成红色像铜一样。

该反应是铁与铜离子的置换反应。

(6)古代鉴别硝石的方法:

“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利用的是钾元素的焰色反应。

(7)《馀冬录》中对胡粉[主要成分为2PbCO3·Pb(OH)2]的制法有如下描述:

“嵩阳产铅,居民多造胡粉。

其法:

铅块悬酒缸内,封闭四十九日,开之则化为粉矣。

化不白者,炒为黄丹。

黄丹滓为密陀僧。

”其中黄丹的主要成分为Pb3O4,密陀僧的主要成分为PbO。

胡粉中铅的化合价为+2价,黄丹(Pb3O4)中铅的化合价有+2价和+4价两种化合价,铅的价态发生了变化,故胡粉炒为黄丹的过程中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3.传统文化与物质分离技术

(1)《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有如下叙述:

“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

”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升华。

(2)《本草纲目》记载了“皮硝”的提取方法:

“煎炼入盆,凝结在下,粗朴者为朴硝,在上有芒者为芒硝,有牙者为马牙硝。

”该过程叙述了结晶法提纯芒硝的方法。

(3)《天工开物》中对“海水盐”有如下描述:

“凡煎盐锅古谓之牢盆……其下列灶燃薪,多者十二三眼,少者七八眼,共煎此盘……火燃釜底,滚沸延及成盐。

”文中叙述了从海水中提取海盐的操作过程,包括加热蒸发、结晶等基本操作。

(4)《本草纲目》“烧酒”条目写道:

“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叙述了“蒸馏”技术在古代酿酒工艺中的应用。

二、传统文化中的化学知识的思考角度

中国古代文明、重要古籍文献、经典诗词、谚语中蕴含的化学知识,主要包括物质的成分及类别、物质性质及反应类型、物质的分离提纯操作等。

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是根据所给文本信息提取有效信息并正确解读,转化为现代化学学科中物质的组成与分类、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分离提纯方法、反应类型及反应原理等熟悉的教材知识,此类试题就能迎刃而解。

解题的思维模型如下:

1.(2019·全国卷Ⅱ,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下列关于该诗句中所涉及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B.蚕丝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

C.“蜡炬成灰”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反应

D.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属于高分子聚合物

答案 D

解析 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A项正确;蚕丝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B项正确;“蜡炬成灰”是指蜡烛燃烧,这属于氧化反应,C项正确;在古代蜡烛通常由动物油脂制成,动物油脂的主要成分为高级脂肪酸酯,其不属于高分子聚合物,D项错误。

2.(2017·全国卷Ⅰ,8)《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有如下叙述:

“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

”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  )

A.蒸馏B.升华C.干馏D.萃取

答案 B

解析 “令砒烟上飞着覆器”“凝结”说明该操作为升华。

3.(2018·天津,1)以下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几个事例,运用化学知识对其进行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四千余年前用谷物酿造出酒和醋,酿造过程中只发生水解反应

B.商代后期铸造出工艺精湛的后(司)母戊鼎,该鼎属于铜合金制品

C.汉代烧制出“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其主要原料为黏土

D.屠呦呦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出对治疗疟疾有特效的青蒿素,该过程包括萃取操作

答案 A

解析 A错:

用谷物酿造酒和醋的过程是淀粉在酶的作用下水解生成葡萄糖,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发生分解反应生成乙醇,乙醇被氧化生成乙酸(醋的主要成分);B对:

后(司)母戊鼎是青铜器,属于铜合金制品;C对:

烧制陶瓷的主要原料是黏土;D对:

屠呦呦利用萃取原理将青蒿中的有机物青蒿素提取出。

题组一 传统文化中关于“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1.(2019·济南期末)中国是瓷器的故乡,钧瓷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著称。

下列关于陶瓷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高品质的白瓷晶莹剔透,属于纯净物

B.瓷器中含有大量的金属元素,因此陶瓷属于金属材料

C.氮化硅陶瓷属于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

D.“窑变”是高温下釉料中的金属化合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导致颜色的变化

答案 D

解析 白瓷含有多种成分属于混合物,A项错误;陶瓷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B项错误;氮化硅陶瓷属于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C项错误;“窑变”时,高温下釉料中的金属化合物由于还原程度的不同,形成不同颜色的低价态化合物,D项正确。

2.《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洧水”的使用有“予知其烟可用,试扫其烟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此物必大行于世”的描述,对上文进行的某些分析中正确的是(  )

A.“洧水”的主要成分是油脂

B.“洧水”的主要成分是煤油

C.烟的主要成分是炭黑

D.烟的主要成分是石墨

答案 C

解析 考查物质的主要成分、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

“洧水”的主要成分是石油,是烃的混合物,不是油脂和煤油,故A、B错误;石油中C元素的含量较高,点燃时会生成大量的黑烟,故C正确;烟应是多种不定形碳的颗粒,石墨是纯净物,故D错误。

题组二 传统文化中记载“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3.晋代炼丹家、医学家葛洪所著《抱朴子》一书是中国为世界科技花园贡献出的一颗璀璨明珠,书中记载有“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

这句话中的丹砂指的是HgS,下列关于这句话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这个过程只涉及物理变化

B.这个过程是可逆反应

C.这个过程发生了复分解反应

D.“丹砂烧之成水银”过程中还可能产生SO2

答案 D

解析 

4.中国炼丹家约在唐代或五代时期掌握了以炉甘石点化鍮石(即鍮石金)的技艺:

将炉甘石(nCO3)、赤铜矿(主要成分Cu2O)和木炭粉混合加热至800℃左右可制得与黄金相似的鍮石金。

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鍮石金是铜锌合金

B.炉甘石点化鍮石过程包含分解反应、置换反应

C.可用稀盐酸鉴别鍮石金和黄金

D.炉甘石点化鍮石过程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 D

解析 

5.(2015·全国卷Ⅰ,7)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

“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

”这里的“强水”是指(  )

A.氨水B.硝酸C.醋D.卤水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意,“强水”能溶解大多数金属和矿物,所以为硝酸。

题组三 传统文化中的“物质分离技术”

6.“水飞”是传统中医中将不溶的药材与适量水共研细,取极细药材粉末的方法。

《医学入门》中记载提纯铜绿的方法:

“水洗净,细研水飞,去石澄清,慢火熬干。

”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  )

A.洗涤、溶解、过滤、灼烧B.洗涤、溶解、过滤、蒸发

C.洗涤、萃取、过滤、蒸馏D.洗涤、萃取、过滤、蒸发

答案 B

解析 因对“慢火熬干”理解不准确而误选A,铜绿在灼烧条件下发生分解,故不能为灼烧。

由题述知铜绿经洗涤后,研成极细的粉末,在水中形成溶液,过滤后除去大颗粒杂质,然后蒸发得到铜绿,即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洗涤、溶解、过滤、蒸发,B正确。

7.明代《本草纲目》中对民间酿酒有如下叙述:

“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

”这里用到的操作方法可用于分离(  )

A.丙烯酸甲酯和丙烯酸B.对硝基甲苯和HNO3溶液

C.硝酸钾和氯化钠D.氯化铵和碳酸铵

答案 A

解析 根据文献判断“蒸烧”为关键词,并结合其语境,可以得出该处指的是实验基本操作中的蒸馏,丙烯酸甲酯和丙烯酸混合,一般采用蒸馏方法分离,选项A符合题意。

角度三 准确理解化学反应有关概念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征及判断方法

2.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规律

(1)辨析4对概念,理清知识关系

(2)氧化还原反应“四大规律”

3.离子反应的概念及规律

(1)离子反应的实质:

使溶液中某些离子浓度减小。

(2)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有难溶(或沉淀)、气体、难电离的物质生成或反应中有电子转移。

(3)常见的离子反应总结

①复分解反应生成沉淀,如Ba2+与CO

、SO

、SO

;OH-与Fe3+、Mg2+;H+与SiO

等。

②复分解反应生成弱电解质,如H+与CH3COO-、ClO-、CO

;OH-与NH

等。

③双水解反应,如Al3+与HCO

、S2-;Fe3+与HCO

、CO

等。

④置换反应,如Cl2与I-、Br-;n与H+、Cu2+等。

⑤氧化还原反应,如MnO

与Fe2+、I-、SO

;ClO-与I-、SO

;NO

(H+)与Fe2+、I-、SO

等。

⑥络合反应,如Fe3+与SCN-。

1.(2019·北京,10)下列除杂试剂选用正确且除杂过程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除杂试剂

A

FeCl2溶液(FeCl3)

Fe粉

B

NaCl溶液(MgCl2)

NaOH溶液、稀HCl

C

Cl2(HCl)

H2O、浓H2SO4

D

NO(NO2)

H2O、无水CaCl2

答案 B

解析 A项,Fe粉将溶液中的Fe3+转化为Fe2+,涉及氧化还原反应;B项,Mg2+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Mg(OH)2沉淀,多余的NaOH用稀盐酸中和,两个反应均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C项,Cl2能溶于水并与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用水除去Cl2中的HCl;D项,NO2与水反应生成HNO3和NO,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2.(2019·天津,2)下列离子方程式能用解释相应实验现象的是(  )

选项

实验现象

离子方程式

A

向氢氧化镁悬浊液中滴加氯化铵溶液,沉淀溶解

Mg(OH)2+2NH

===Mg2++2NH3·H2O

B

向沸水中滴加饱和氯化铁溶液得到红褐色液体

Fe3++3H2O===Fe(OH)3↓+3H+

C

二氧化硫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3SO2+2MnO

+4H+===3SO

+2Mn2++2H2O

D

氧化亚铁溶于稀硝酸

FeO+2H+===Fe2++H2O

答案 A

解析 氢氧化镁悬浊液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

Mg(OH)2Mg2++2OH-,滴加氯化铵溶液,NH

与OH-结合生成NH3·H2O,Mg(OH)2的沉淀溶解平衡正向移动,离子方程式为Mg(OH)2+2NH

===Mg2++2NH3·H2O,A项正确;向沸水中滴加饱和氯化铁溶液,得到红褐色Fe(OH)3胶体而不是沉淀,B项错误;二氧化硫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发生反应:

5SO2+2MnO

+2H2O===5SO

+2Mn2++4H+,C项错误;氧化亚铁与稀硝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3FeO+10H++NO

===3Fe3++NO↑+5H2O,D项错误。

3.(2019·海南,11改编)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A.向FeBr2溶液中通入过量Cl2:

2Fe2++Cl2===2Fe3++2Cl-

B.向碳酸钠溶液中通入少量CO2:

CO

+2CO2+H2O===2HCO

C.向碘化钾溶液中加入少量双氧水:

3H2O2+I-===IO

+3H2O

D.向硫化钠溶液中通入过量SO2:

2S2-+5SO2+2H2O===3S↓+4HSO

答案 D

解析 FeBr2电离产生的Fe2+、Br-都具有还原性,向该溶液中通入过量Cl2,阳离子、阴离子都会被氧化,离子方程式为:

2Fe2++4Br-+3Cl2===2Fe3++2Br2+6C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