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知识点.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1999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13 大小:401.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化学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3页
初中化学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3页
初中化学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3页
初中化学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3页
初中化学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3页
初中化学知识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3页
初中化学知识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3页
初中化学知识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3页
初中化学知识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3页
初中化学知识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3页
初中化学知识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3页
初中化学知识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3页
初中化学知识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3页
初中化学知识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3页
初中化学知识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3页
初中化学知识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3页
初中化学知识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3页
初中化学知识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3页
初中化学知识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3页
初中化学知识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知识点.docx

《初中化学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知识点.docx(1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化学知识点.docx

初中化学知识点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复习策略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通常指物质状态、形状、大小的变化。

  

(2)化学变化:

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①化学变化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②化学变化不但生成其他物质,而且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3)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

  联系: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往往同时发生,在化学变化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在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2)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物质的可燃性、活泼性、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3、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变化的内因;而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表现。

在汉语表述中常常用“能”、“会”、“可以”等词加以区别。

如:

“硫在氧气中燃烧”表述的是化学变化;而“硫能在氧气中燃烧”表述的是硫的化学性质——可燃性。

两者关系如下:

4、反应类型

  

(1)化合反应: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2)分解反应:

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3)置换反应:

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①金属置换出非金属,如金属和酸反应。

(特例:

2Mg+CO2

2MgO+C)

  ②金属置换出金属,如金属和盐溶液反应。

  ③非金属置换出金属,如碳(或氢气)还原金属氧化物。

  ④非金属置换出非金属,如C+H2O

CO+H2

  (4)复分解反应

  概念:

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

  复分解反应的范围

  ①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即酸与碱、酸与盐、碱与盐、盐与盐之间的反应)

  ②酸与碱性氧化物的反应。

  注意:

①酸与碱生成盐和水这类复分解反应又叫中和反应。

②碱与酸性氧化物生成盐和水这类反应,虽然是两种化合物生成两种化合物的反应,但并没有相互交换成分,所以不是复分解反应。

 

物质构成的奥秘

一、复习策略

(一)构成物质的微粒

1、分子和原子

 

分子

原子

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性质

(1)分子很小(体积小、质量小)

(2)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3)分子间有间隙

(4)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1)原子很小(体积小、质量小)

(2)原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3)原子间有间隙

联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1)化学变化的实质: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

  

(2)分子构成的描述: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

如:

  单原子分子:

如稀有气体的分子只是1个原子(如:

He)

  双原子分子:

由2个原子构成的分子(如:

H2、O2、N2、HCl等)

  多原子分子:

由2个以上的原子构成的分子(如H2O为三原了分子,NH3为四原子分子)

2、原子的构成

(1)原子结构

  

(2)原子结构示意图

  

  ①m决定元素种类;

  ②n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密切;

  ③m=2+8+n;

  ④在化学反应中,n可变,m不可变。

  (3)原子中: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4)原子核内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如普通氢原子核内无中子。

  (5)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近似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3、离子

  

(1)定义:

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如Na+、Cl-、SO42-等。

  

(2)离子的分类

  阳离子:

带正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如Na+、Mg2+、NH4+

  阴离子:

带负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如Cl-、S2-、SO42-

  (3)离子的形成:

金属原子一般失电子形成阳离子;非金属原子一般得电子形成阴离子。

  (4)书写:

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标上离子所带电荷,数目在前,正负号在后。

离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或1个单位负电荷时,“1”省略不写。

如Na+、Cl-、Mg2+、S2-、SO42-等。

(5)原子和离子的比较

粒子种类

原子

离子

阳离子

阴离子

区别

粒子结构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粒子电性

中性

正电

负电

联系

(二)物质的组成元素和分类

1、概念: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一类原子”包括:

  

(1)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如Cl-35、Cl-37两种原子都属于氯元素;

  

(2)质子数相同的不同化合价的元素,如0、+1、+3、+5、+7、-1价的氯元素;

  (3)质子数相同的单核离子,如Cl-属于氯元素。

2、分类:

(1)金属元素;

(2)非金属元素;(3)稀有气体元素。

(元素的中文名称的偏旁可看出)

3、地壳中含量列前四位的元素是:

氧、硅、铝、铁。

4、生物细胞中含量列前四位的元素是:

氧、碳、氢、氮。

(三)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的关系

  元素是物质的宏观组成,原子、分子、离子是物质的微观组成。

  分子:

一部分单质和化合物是由分子构成的,如氢气(H2)、氧气(O2)、水(H2O)等。

  原子:

金刚石等固体非金属(有例外,如碘)、金属、稀有气体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离子:

离子化合物均由离子构成,如氯化钠,典型的金属元素(如Na、Mg等)与典型的非金属元素(如F、O、Cl、S等)形成的化合物均是离子化合物。

(四)物质的分类

化学用语

(1)

一、复习策略

(一)元素符号

1、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

  

(1)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

如H、C、S、P、K。

  

(2)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

如Na、Mg。

2、元素符号的意义

  宏观意义:

表示某种元素;微观意义:

表示某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如:

“H”的含义为:

①氢元素;②1个氢原子。

  对于直接由原子构成的单质来讲,元素符号还表示某种单质,如“Fe”的含义为:

①铁元素;②1个铁原子;③铁单质。

  注意:

在元素符号前加上系数后,就只能表示原子的个数,如2H只能表示2个氢原子

(二)离子符号

1、书写:

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标上离子所带电荷,数目在前,正负号在后。

离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或1个单位负电荷时,“1”省略不写。

如Na+、Cl-、Mg2+、S2-、SO42-等。

2、离子符号的意义

  表示某种离子;表示某元素的一个离子。

如:

“Mg2+”的含义为:

①镁离子;②1个镁离子。

  注意:

①离子符号中数字的意义:

表示某种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如“Mg2+”中“2”的含义表示一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②在离子符号前加上系数后,就只能表示离子的个数,如“3Mg2+”只能表示3个镁离子。

(三)化学式的含义

 

化学式的含义

以CO2为例说明

宏观

表示某种物质

表示二氧化碳这种物质

表示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

表示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微观

表示物质的1个分子

表示1个二氧化碳分子

表示物质的分子构成

表示1个二氧化碳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

  注意:

化学式前加上系数后,就只能表示分子的个数,如3CO2只能表示3个二氧化碳分子。

(四)化学方程式

1、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①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

  ②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即质量比)。

  ③反应物、生成物的各粒子的相对数量关系。

例如:

S+O2

SO2

  ①质的方面:

硫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硫。

  ②量的方而:

每32份质量的硫跟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64份质量的二氧化硫。

  ③粒子方面:

1个硫原子与1个氧气分子反应生成1个二氧化硫分子。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1)书写步骤

  写:

在式子的左、右两边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中间用短线连接。

  配:

配平化学方程式,并检查。

  标:

标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把短线改成等号。

  

(2)配平方法:

最小公倍数法;设“1”法

  (3)“↑”和“↓”在化学方程式中使用规则如下:

  ①因为“↑”和“↓”是生成物的状态符号,所以,无论反应物是气体还是固体,都不应该标出“↑”或“↓”。

  ②若反应物中无气态物质,则反应生成的气态物质必须标出“↑”;若反应物中有气体,则反应生成的其他气体就不应标出“↑”。

  ③若反应在液体中进行,当生成物中有沉淀析出时,要在该物质化学式的后面标出“↓”;若反应不在液体中进行,不论生成物有无难溶物质,都不应标“↓”。

(五)七种数字

1、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

只能表示原子的个数,只有微观意义。

2、元素符号右下方的数字:

表示一个分子中原子的个数。

3、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

表示元素的化合价。

4、元素符号右上方的数字:

表示一个离子带的电荷数。

5、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只有微观意义。

6、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的个数,只有微观意义。

7、结构示意图中的数字:

圆圈内的数字表示质子数,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的电子数。

化学用语

(2)

一、复习策略

(一)化学式

1、化合物化学式的读法

  

(1)单质的读法:

若为气体,读作“某气”,如N2(氮气);若不为气体,读元素名称,如Fe(铁)。

  

(2)化合物化学式的读法

  ①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般读作:

“某化某”,从后向前读。

如NaCl(氯化钠)。

  ②有时要读出各元素的原子个数,但“1”一般不读出,如Fe3O4(四氧化三铁);若两种元素组成不同的物质,某元素的原子个数不同,且其中一化学式中该元素的原子个数为1,此时“1”要读出,如CO2(二氧化碳),CO(一氧化碳)。

  ③某些具有可变化合价的元素,在显高价时读作“某化某”,在显低价时读作“某化亚某”,如FeCl3与FeCl2分别读作氯化铁与氯化亚铁。

2、化学式的写法

  

(1)单质化学式的写法

  ①单原子构成的单质(稀有气体、金属及一些固态非金属单质):

用元素符号表示。

  ②多原子构成分子的单质:

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写上构成分子的原子的数目。

如氧气:

O2。

  

(2)化合物化学式的写法

  ①正价元素在前,负价元素在后[氨(NH3)除外],每种元素的原子数目写在符号右下角;

  ②当某组成元素原子个数是1时,1省略。

如:

CO。

  ③化学式中原子团的数目≥2时,原子团必须加“( )”,表示原子团数目的数字标在“( )”的右下方,数目为l时,不写“( )”和数字。

如Al2(SO4)3、NaOH等

(二)化合价

1、化合价的表示方法

  通常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正上方用+n或-n表示,如

等。

2、化合价规律

  

(1)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

  ①氢元素通常显+1价,氧元素显-2价。

  ②金属元素一般显正价。

  ③非金属与金属或氢化合时,非金属显负价;非金属与氧元素化合时,非金属显正价。

  ④一些元素在不同物质中可显不同的化合价。

如:

Fe有+2、+3价。

  

(2)在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3)元素的化合价是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在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3、常见原子团的化合价

原子团

的名称

铵根

氢氧根

硝酸根

硫酸根

碳酸根

磷酸根

高锰酸根

锰酸根

氯酸根

亚硫酸根

符号

NH4

OH

NO3

SO4

CO3

PO4

MnO4

MnO4

ClO3

SO3

离子符号

NH4+

OH-

NO3-

SO42-

CO32-

PO43-

MnO4-

MnO42-

ClO3-

SO32-

化合价

+1

-1

-1

-2

-2

-3

-1

-2

-1

-2

(三)常见物质的用途(根据用途写化学式)

  可做冰箱除臭剂的是活性炭;能用于人工降雨的是干冰;

  能用来蒸馒头的盐是纯碱;瓦斯的主要成份是甲烷;

  可用于制作电极和铅笔芯的是石墨;可用作食品干燥剂的是生石灰;

  可用作调味和防腐剂的是食盐;天然存在的最硬物质金刚石;

  常用于抢救病人的气体是氧气;可用于金属表面除锈的是稀盐酸或稀硫酸;

  用作粮食瓜果保护气的是氮气等;农业上用来配制农药波尔多液的是硫酸铜;

  用来冶炼金属的气体氧化物是一氧化碳;理想的高能燃料是氢气;

  可用于灭火的是二氧化碳;可用作建筑材料的是石灰石

  厨房调味品中pH<7的是食醋;含氮量最高的化肥是尿素;

  用于农作物气肥的是二氧化碳。

二、典例剖析

1、微型录音机的高性能磁带中,有一种重要的化合物CoFe204,其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

则钴元素(Co)的化合价为( )

A.+1         B.+2

C.+3         D.+4

解析:

  设钴元素(Co)的化合价为x,而铁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则x+3×2+(-2)×4=0,x=+2。

答案:

B

2、BGO是我国研制的一种闪烁晶体材料,曾用于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丁肇中的著名实验。

BGO是锗酸铋(化学式为Bi4Ge3O12)的简称。

已知在BGO中锗(Ge)的化合价与GeO2中锗的化合价相同,则在BGO中铋(Bi)的化合价为( )

A.+2        B.+3

C.+4        D.+5

解析:

  GeO2中锗的化合价为+4,则Bi4Ge3O12中锗(Ge)的化合价为+4,设铋(Bi)的化合价为x,有:

4x+(+4)×3+(-2)×12=0,x=+3。

答案:

B

3、航天飞船常用铝粉与高氯酸铵(NH4ClO4)的混合物作为固体燃料,高氯酸铵中Cl元素的化合价为( )

A.+1        B.+3

C.+5        D.+7

解析:

  ClO4-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应为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设Cl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X+(-2)×4=-1,X=+7。

答案:

D

4、下列物质中均有氯元素,它们按下列顺序排列:

①KCl;②Cl2;③HClO;④X;⑤NaClO4。

根据这种排列规律,X不可能是( )

A.AgCl        B.KClO3

C.HClO2       D.Cl2O5

解析:

  按排列规律知:

X中Cl的化合价大于+1,小于+7,而AgCl、KClO3、HClO2、Cl2O5中Cl的化合价分别为-1、+5、+3、+5。

答案:

A

5、在NH3、NH4NO3、N2、NO、N2O5、NO2、N2O这几种物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有( )

A.3         B.4

C.5         D.6

解析:

  氮元素的化合价依次为NH3(-3)、NH4NO3(-3、+5)、N2(0)、NO(+2)、N2O5(+5)、NO2(+4)、N2O(+1),共6种。

答案:

D

质量守恒定律

一、复习策略

1、定义: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2、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没有改变,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3、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可总结为五个不变、两个一定改变、一个可能改变。

  

  两个一定变:

①宏观——物质种类改变;②微观——构成物质的粒子改变(生成新的粒子)

  一个可能改变:

分子总数可能改变

4、质量守恒定律使用时应注意的事项

  

(1)运用范围:

解释化学变化而不是物理变化。

  

(2)质量守恒定律只适合于质量守恒,不是体积守恒,也不是反应前后分子数守恒。

  (3)不能把“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简单地理解为“反应物”,而是指真正参加反应的那一部分质量,反应物中可能有一部分没有参与反应(有剩余)。

  (4)很多化学反应中有气体或沉淀生成,因此“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包括固、液、气三种状态的物质,不能因为生成了气体而误认为质量减少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二、典例剖析

例1、在反应:

A+B=C+2D中,已知2.9克A跟4.9克B完全反应,生成6.0克C,又知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A.29            B.40

C.58            D.86

解析:

  2.9gA跟4.9gB完全反应生成6.0gC,则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

D为1.8g。

设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x,有

  A + B = C + 2D

  x         2×18

  2.9        1.8

  x=58

答案:

C

例2、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如下表,则该密闭容器中发生的化学反应类型为( )

物质

反应前质量/g

4

2

58

5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27

0

19

A.分解反应         B.化合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解析:

  根据反应前后质量增减可确定其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

分析可知:

乙生成25g,丁生成14g,而丙反应了58g,则甲应生成19g。

所以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答案:

A

例3、密闭容器内有A,B,C,D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质量/g

19.7

8.7

31.6

0.4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17.4

0

3.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C一定是化合物,物质D不可能是单质

B.反应后密闭容器中A的质量为19.7g

C.反应过程中,物质B与物质D变化的质量比为87︰36

D.若物质A与物质C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197:

158,则反应中A与C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2

解析:

  根据反应前后质量增减可确定其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B增加8.7克,是生成物;C减少31.6克,是反应物;D增加3.2克,是生成物;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

A为生成物,且生成19.7克,则容器中A为39.4克。

答案:

D

例4、常用燃烧法测定有机物的组成.现取3.2克某有机物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4.4克CO2和3.6克H2O,则该有机物中( )

A.一定含有C、H两种元素,可能含有O元素

B.一定含有C、H、O三种元素

C.一定含有C、O两种元素,可能含有H元素

D.只含有C、H两种元素,不含O元素

解析:

  由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

该物质含碳、氢两种元素。

8.8克二氧化碳含碳8.8×12/44=2.4克,5.4克水含氢5.4×2/18=0.6克,含碳、氢两种元素共2.4+0.6=3克,而有机物为3.2克,说明一定含氧。

答案:

B

例5、A、B、C三种物质各15克,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生成新物质D30克;若增加10克A,A与C恰好完全反应。

则参加的B与C的质量比是( )

A.5︰3         B.5︰2

C.2︰3         D.2︰1

解析:

  由题知:

25克A与15克C恰好完全反应,那么15克A与9克C恰好完全反应,又由于生成新物质D30克,则反应的B为6克,由此参加的B与C的质量比是2︰3。

答案:

C

例6、在X+2O2

CO2+2H2O的反应中,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判断出X的化学式为( )

A.CH4         B.C2H5OH

C.C          D.CO

解析:

  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可判断出X的化学式为CH4。

答案:

A

身边的化学物质

(1)

一、复习策略

(一)空气

1、空气的成分

空气成分

氮气

氧气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

78%

21%

0.94%

0.03%

0.03%

2、氧气(O2)、氮气(N2)、稀有气体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主要性质

主要用途

氧气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

化学性质:

比较活泼

①供给呼吸(潜水、医疗急救等);②支持燃烧(炼钢、气焊以及化工生产和宇宙航行等)。

氮气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

不活泼

①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②用作保护气;③用于冷冻麻醉;④超导材料在液氮的低温环境下能显示超导性能。

稀有

气体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化学性质:

很不活泼(惰性)

①用作保护气;②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③用于激光技术;④氦气可用于制造低温环境;⑤氙气用于医疗麻醉。

3、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

  

(1)实验原理:

利用某种固体物质只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不生成气体),使容器内气体压强减小,使水进入容器内,测定进入水的体积即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注意:

①可用来反应的物质必须是能与氧气反应且没有气体生成的物质(如红磷、汞、铁、铝),木炭、硫不能用作测定氧气含量的反应物。

  ②若用碱溶液(如NaOH溶液)代替水,用木炭、硫作反应物也行,因为生成的气体CO2或SO2能与NaOH溶液反应而被吸收。

  

(2)进入瓶中水的体积小于瓶内空间1/5的原因可能是:

①红磷的量不足,使瓶内氧气未耗尽;②装置的气密性不好;③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瓶塞;④本实验条件下,氧气浓度过低时,红磷不能继续燃烧,瓶内仍残余少量氧气。

(二)氧气

1、氧气的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在低温下可变为淡蓝色液体或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2、氧气的化学性质

  

(1)氧气能支持燃烧,可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

  

(2)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红光;磷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白光;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它们在氧气中燃烧更旺。

  一些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如下:

物质(颜色、状态)

反应现象

文字表达式

注意事项

硫(淡黄色固体)

剧烈燃烧,发出蓝紫色的火焰,放出热量,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

硫+氧气

二氧化硫

硫的用量不能过多,防止对空气造成污染。

木炭(灰黑色固体)

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碳+氧气

二氧化碳

夹木炭的坩埚钳应由上而下慢慢伸入瓶中

磷(暗红色固体)

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

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五氧化二磷是固体,现象应描述为产生白烟

铝箔(银白色固体)

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有白色固体产生

铝+氧气

氧化铝

集气瓶底部先铺一薄层细沙

铁丝(银白色固体)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有黑色固体生成

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

细铁丝绕成螺旋状;铁丝一端系一根火柴;集气瓶内预先装少量水或铺一薄层细沙

蜡烛(白色固体)

火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