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下学期模块诊断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822307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56.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下学期模块诊断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下学期模块诊断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下学期模块诊断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下学期模块诊断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下学期模块诊断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下学期模块诊断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下学期模块诊断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下学期模块诊断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下学期模块诊断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下学期模块诊断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下学期模块诊断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下学期模块诊断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下学期模块诊断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下学期模块诊断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下学期模块诊断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下学期模块诊断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下学期模块诊断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下学期模块诊断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下学期模块诊断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下学期模块诊断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下学期模块诊断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下学期模块诊断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下学期模块诊断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解答本题首先需根据图示分析得出该实验的初步结论,由柱形图可知,在不同温度下催化淀粉反应1h后,在35℃-50℃范围内麦芽糖的相对含量是先增加再减小,若反应2h,麦芽糖也是先增加再减小,若需要确定该种淀粉酶的最适温度,还需进一步在45-50℃设置温度梯度实验进行探究。

【详解】由图分析可知,不管是第1h还是2h内,酶的最适温度都应在45-50℃之间,A错误;

第1h到第2h,45℃条件下淀粉酶活性并未提高,只是因为1h的时间并未将所有淀粉分解成麦芽糖,因此,麦芽糖会在1h的基础上有所增加,B错误;

第1h到第2h,50℃条件下,麦芽糖含量相对较低,并且酶的催化作用相较于低于50℃条件下而言不明显,C错误;

由图可知,若只生产1h,45℃左右时麦芽糖产量相对较高,D正确;

综上所述,选D项。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识图获取相关信息,必要时,我们可将柱形图转化为曲线图或折线图进行分析,对判断最适温度区间有一定价值。

3.某基因在转录完成后,在该基因的某段DNA上形成了“小泡”。

该“小泡”内RNA与DNA模板链配对,没有分离,故非模板链呈环状游离状态。

检测发现,小泡内的非模板链富含碱基G。

下列关于“小泡”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A.“小泡”内DNA一RNA杂交带上氢键数目较其他区段多

B.“小泡”内的三条核苷酸链中,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

C.“小泡”的存在可能阻碍该基因的复制,非模板链上易发生突变

D.能特异性切割RNA的核酶或DNA一RNA解旋酶有助于“小泡”的清除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该基因的某段DNA上形成了“小泡”是DNA模板链与RNA没有分离导致的,该小泡含有三条链,其中模板链与RNA配对,非模板链是游离的;

由于非模板链富含碱基G,说明模板链与RNA之间的G-C对比较多。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泡”内DNA-RNA杂交带上G-C对比较多,因此其含有的氢键数目较其他区段多,A正确;

“小泡”内的三条核苷酸链中,模板链和RNA链中的碱基互补配对,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

而非模板链中G较多,且没有碱基与之配对,则嘌呤数应该多于或不一定等于嘧啶数,B错误;

“小泡”的存在可能阻碍该基因的复制,非模板链是游离的,易发生突变,C正确;

能特异性切割RNA的核酶或DNA-RNA解旋酶能够将RNA与DNA模板链分离,有助于“小泡”的清除,D正确。

4.研究人员在研究细胞周期调控机制时,发现了一种促使核仁解体的蛋白质。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蛋白质可能是一种水解酶,在细胞分裂前期活性较高

B.该蛋白质的合成与核仁有关,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C.衰老的细胞中该蛋白质合成速率变慢

D.抑制细胞中该蛋白质的合成可加快细胞的分裂

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只需根据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结合题干信息准确判断各个选项。

【详解】核仁是在分裂前期解体消失的,该蛋白质可促进核仁解体,可见该蛋白质可能是一种水解酶,在细胞分裂前期活性较高,A正确;

该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核糖体的形成与核仁有关,B正确;

衰老的细胞不再进行细胞分裂,因此其中该蛋白质合成速率变慢,C正确;

抑制细胞中该蛋白质的合成会抑制细胞的分裂,D错误。

【点睛】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1)间期:

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

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

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4)后期: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5)末期:

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5.科研人员对某岛屿连续两年中社鼠种群数量和性比(♀:

♂)进行研究,结果如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决定该岛屿社鼠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B.可以用样方法获取该岛屿社鼠种群数量的变化数据

C.社鼠雌性个体在秋冬季节环境中生存能力低于雄性个体

D.社鼠种群密度较低时,较高性比(♀:

♂)有利于种群密度恢复

分析题图:

图示是对某岛屿的社鼠种群数量和一年中不同季节的性比进行统计的结果。

秋冬季社鼠种群中雌性明显多于雄性,该季节社鼠种群数量相对较少;

春季社鼠种群中雌性仍多于雄性,但性比有所下降,而社鼠种群数量有所增加;

春季和春夏之交更时,社鼠种群中雌性数目接近于雄性,此时种群数量达到高峰期;

夏季社鼠种群中雄性多于雌性,此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详解】根据题意,决定该岛屿社鼠种群数量

直接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A错误;

社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可用标志重捕法获取该岛屿社鼠种群数量变化的数据,B错误;

由图可知,在秋冬季,社鼠雌性明显多于雄性,说明社鼠雌性个体在秋冬季环境中生存能力高于雄性个体,C错误;

由图可知,性比维持较低水平时种群数量相对较高,可见社鼠种群密度较低时较高性比(♀:

♂)利于种群密度恢复,D正确。

6.油菜素内酯(BR)可提高水稻对真菌(细胞壁成分为几丁质)的抗性。

为研究其分子机制,科研工作者用BR对水稻进行了处理,并检测了实验组和对照组水稻叶片几丁质酶的活性,结果如图1所示;

同时提取了实验组和对照组水稻细胞中总RNA进行反转录,并对其产物进行PCR后电泳处理,结果如图2所示(18S为参照)。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BR可以提高水稻体内几丁质酶的活性

B.BR可以提高水稻细胞中几丁质酶基因的转录水平

C.BR可以提高水稻对真菌细胞壁的水解作用

D.BR可增加水稻细胞中18S基因的表达量

根据题意可知,该实验目的为研究油菜素内酯(BR)提高水稻对真菌(细胞壁成分为几丁质)的抗性的机制。

实验因变量检测几丁质酶的活性,图1可知,实验组的酶活性比对照组的高出很多;

图2可知,实验组中CHA1基因的表达比对照组高,而两组的18S基因表达量相差不大。

【详解】A.图1可知,BR可以提高水稻体内几丁质酶的活性,A正确;

B.图2可知,BR可以提高水稻细胞中几丁质酶基因(CHA1基因)的转录水平,B正确;

C.BR可以提高水稻体内几丁质酶的活性,进而提高水稻对真菌细胞壁的水解作用,C正确;

D.图2可知,实验组中CHA1基因的表达比对照组高,而两组的18S基因表达量相差不大,D错误。

7.沙棘耐干旱、耐盐碱,抗风沙能力强,被广泛用于水土保持。

如图表示在光照下沙棘叶肉细胞内发生的一系列反应。

科研人员利用“间隙光”(光照20秒、黑暗20秒交替进行)处理沙棘叶肉细胞12小时,并用灵敏传感器记录环境中O2和CO2的变化,部分结果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进行②过程

场所为______,产生[H]的过程有______(填数字),消耗[H]的过程有______(填数字)。

(2)给叶肉细胞提供18O2,则在CO2、H2O、(CH2O)三种化合物中,最先含有18O的是______。

(3)据图2可知,黑暗开始后CO2吸收速率保持短时间稳定再迅速下降,CO2吸收速率保持稳定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4)B点光反应速率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暗反应速率;

D点光合作用速率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细胞呼吸速率。

与连续光照6小时,再连续暗处理6小时相比,“间隙光”处理12小时的光合产物______(填“较多”“相等”或“较少”)。

【答案】

(1).叶绿体基质

(2).①③(3).②③(4).H2O(5).光反应产生的ATP和[H],在黑暗开始后还能维持一段时间的暗反应(6).大于(7).大于(8).较高

分析图1可知,图中①为光反应,②为暗反应;

光反应产生[H]、氧气和ATP,暗反应过程中进行二氧化碳的固定生成C3,然后消耗[H]和ATP用于C3的还原,生成(CH2O)和C5。

③为细胞呼吸过程产生ATP,有氧呼吸过程中第一和第二阶段均有ATP和[H]的产生,同时生成ATP,第三阶段[H]和O2结合生成水和大量的ATP;

④为ATP作为直接的能源物质用于各项生命活动的过程。

分析图2可知,根据光照和黑暗交替变化的曲线情况,可以看出在开始给与光照,光反应加快,氧气释放速率迅速增大,但是而后受到产物积累的影响氧气释放速率又随即减小,暗反应进行导致CO2吸收速率开始增加,由于受到[H]和ATP的限制,CO2吸收速率到一定水平后保持稳定,黑暗开始后CO2吸收速率保持短时间稳定,由于[H]和ATP消耗殆尽,CO2吸收速率再迅速下降。

【详解】

(1)图1中①②表示光合作用过程,③表示细胞呼吸过程。

②为暗反应阶段,进行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光反应过程产生[H](NADPH)、细胞呼吸过程③产生[H](NADH),所以产生[H]的过程有①③,消耗[H]的过程有②③。

(2)给叶肉细胞提供18O2,细胞呼吸的第三阶段[H]和18O2结合生成H218O,最先含有18O的是H2O。

(3)光反应产生的ATP和[H],在黑暗开始后还能维持一段时间的暗反应,所以黑暗开始后CO2吸收速率保持短时间稳定再迅速下降,CO2吸收速率保持稳定。

(4)B点释放O2的速率较大,B点光反应速率大于暗反应速率;

由于利用“间隙光”(光照20秒、黑暗20秒交替进行)处理沙棘叶肉细胞,图中O2释放速率等于CO2吸收速率,但叶肉细胞呼吸的时间是光合作用的两倍,所以D点光合作用速率大于细胞呼吸速率;

照光与黑暗交替的频率越快,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越高,所以与连续光照6小时,再连续暗处理6小时相比,“间隙光”处理12小时的光合产物较高。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过程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光合作用中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中具体的物质变化和二者之间的关系,同时理解细胞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的物质变化过程,这是解决该题

(1)

(2)问的关键。

对图2的正确分析是解决该题的难点,要求学生根据曲线变化的分析和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关系结合,达到解决难点的目的。

8.PD-1与PD-L1是目前肿瘤治疗的热门靶点蛋白。

sPD-1是PD-1的可溶形式,能够被分泌至胞外。

为探讨sPD-1对肿瘤疫苗抗乳腺癌作用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研究。

(1)因为癌细胞具有____________等特征,癌症的治疗非常困难。

肿瘤疫苗是新型治疗方法,其原理是将肿瘤抗原导入人体内,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应答,从而达到控制或清除肿瘤的目的,下列可做为肿瘤抗原的是____________(填写序号)。

①衰老肿瘤细胞②肿瘤相关蛋白或多肽③含有肿瘤抗原基因的表达载体④肿瘤细胞内的脱氧核糖

(2)研究发现,肿瘤疫苗可激活T细胞并诱导其产生IFN-γ(一种淋巴因子)。

用不同浓度的IFN-γ培养小鼠乳腺癌细胞,并对其细胞膜上PD-L1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如图1: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乳腺癌细胞膜蛋白PD-L1表达____________。

(3)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正常机体中,组织细胞表面的PD-L1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如图2),使T细胞活性被适当抑制,避免了免疫过强而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肿瘤细胞PD-L1的高水平表达会____________(填“降低”或“增加”)肿瘤细胞被免疫系统清除的可能性。

研究发现使用肿瘤疫苗时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作用效果减弱,根据

(2)和(3)推测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从而抑制了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清除作用。

(4)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研人员对作为肿瘤疫苗的衰老癌细胞疫苗进行了基因改造,使其可以大量分泌可与PD-L1结合的sPD-1,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小鼠皮下接种小鼠乳腺癌细胞,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给予衰老癌细胞疫苗、高表达sPD-1的衰老癌细胞疫苗、磷酸缓冲液(对照)处理,分别于6、12、18、24、30天记录并统计无瘤小鼠的比例,结果如图3所示。

综合上述实验分析,解释高表达sPD-1的衰老癌细胞疫苗组无瘤小鼠比例最高的可能机理____________。

【答案】

(1).无限增殖、易扩散转移

(2).①②③(3).增强(4).降低(5).肿瘤疫苗可激活T细胞并诱导其产生IFN-γ,IFN-γ促进肿瘤细胞PD-L1表达上调(6).高表达sPD-1

衰老肿瘤疫苗通过分泌sPD-1阻断PD-1与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的结合,能更有效地杀死乳腺癌细胞

癌细胞在适宜条件下能不受控制地无限增殖,且容易扩散转移,癌症的治疗非常困难,现代医学上尝试多种方法治疗癌症,题中涉及到癌症治疗的相关研究。

图1中随IFN-γ浓度增大,细胞膜上PD-L1表达量增加;

图2中涉及T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

图3可知高表达sPD-1的衰老癌细胞疫苗处理的皮下接种小鼠乳腺癌细胞的实验小鼠患癌率最低,且肿瘤疫苗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作用效果减弱。

(1)由于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且容易在体内扩散和转移,因此癌症的治疗非常困难。

作为肿瘤疫苗应具有肿瘤细胞上的抗原结构,且侵染性较低,因此可做为肿瘤抗原的是:

①衰老肿瘤细胞,②肿瘤相关蛋白或多肽,③含有肿瘤抗原基因的表达载体。

(2)由柱形图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乳腺癌细胞膜蛋白PD−L1表达增强,且小鼠乳腺癌细胞膜蛋白PD−L1表达量随IFN−γ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3)由图2可知,PD-LI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使T细胞活性被抑制。

因此,肿瘤细胞PD−L1的高水平表达会降低肿瘤细胞被免疫系统清除的可能性。

研究发现使用肿瘤疫苗时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作用效果减弱,据

(2)和(3)推测可能的原因是肿瘤疫苗可激活T细胞并诱导产生IFN−γ,IFN−γ促进肿瘤细胞PD−L1表达上调,从而抑制了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清除作用。

(4)由“PD-LI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使T细胞活性被抑制”推测,高表达sPD−1的衰老癌细胞疫苗组无瘤小鼠比例最高的可能机理是高表达sPD−1的衰老肿瘤疫苗通过分泌sPD−1阻断PD−1与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的结合,能更有效地杀死乳腺癌细胞。

【点睛】理清“T细胞并诱导其产生IFN-γ”、“随IFN-γ浓度增大,细胞膜上PD-L1表达量增加”和“组织细胞表面的PD-L1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如图2),使T细胞活性被适当抑制”的含义是解题关键。

9.放牧强度可影响人工草地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图1是亚热带某人工草地在不同放牧强度下牧草净光合产量(净光合产量=光合作用合成量—呼吸作用消耗量)的变化图,G0为不放牧,G1-G3为放牧强度逐渐增强。

据图回答:

(1)与放牧草地相比,8月份不放牧草地净光合产量明显偏低的原因有______(多选)。

A.过多枝叶对下层植物有遮光作用B.植株衰老组织较多

C.缺少动物粪尿的施肥作用D.草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加快

(2)5-10月份的最适放牧强度是______(从GO-G3中选填),______月份可被初级消费者利用的总能量最多。

(3)在牧草上喷32P标记的磷肥,检测32P在初级和次级消费者中的放射强度,结果见图2.其中A消费者处于第__________营养级。

在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中,生产者体内的32P除被消费者利用外,还有部分进入_________________。

(4)据图1分析,为使牧草净光合产量维持在最高水平,4~10月份需要采取的放牧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B、C

(2).G2(3).6(4).二(5).分解者(6).4月份不放牧,5—10月份放牧强度保持

G2水平

图1是亚热带某人工草地在不同放牧强度下牧草净光合产量,由图可知适度放牧有利于草地的净光合作用的积累。

由检测32P放射物在初级和次级消费者中的放射强度,A先于B放射性强度达到最大值,所以A为初级消费者处第二营养级,B为次级消费者,处于第三营养级,草地要进行合理利用,控制载畜量。

(1)与放牧草地相比,不放牧导致草原植物更新慢,植株衰老组织多;

过多的枝叶对下层有遮光作用,导致净光合产量相对低;

同时还缺少一些放牧动物粪尿的施肥作用,也降低了净光合产量。

综上所述,ABC符合题意。

(2)分析图1,5~10月份中,大约每个月份不同放牧强度下都是G2时净光合产量最高,所以G2为最适放牧强度;

其中6月份净光合产量最高,所以6月份可被初级消费者利用的总能量最多。

(3)放射强度相对值标志着不同营养级同化量的相对值。

分析图2可知:

A、B两消费者放射强度相对值都有先上升再下降的曲线,但是A消费者的放射强度先出现“先增先降”,B消费者的放射强度后出现“后增后降”,这可以推测B消费者以A消费者为食,根据题意可推出A消费者为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

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所以生产者中的放射物质除被消费者利用外,还有部分进入分解者体内。

(4)分析图1可知:

在4月份不放牧净光合产量最高,5~10月份中,每个月份都是G2时净光合产量最高,所以可以在4月份不放牧,5~10月份中放牧强度维持在G2水平,从而可以使牧草净光合产量维持在最高水平。

【点睛】本题的解题关键是读懂两幅图。

要求学生分析图示,找出有效信息解决问题,同时结合草地要进行合理利用,控制载畜量的知识点;

另外要求学生理解各营养级的能量有四个去向:

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营养级、进入分解者、还有一部分未被利用,这是解决该题的重点。

10.科研人员利用化学诱变剂EMS诱发水稻D11基因突变,选育出一种纯合矮秆水稻突变植株(甲)。

将该矮秆水稻与正常水稻杂交,F2表现型及比例为正常植株:

矮秆植株=3:

1,D11基因的作用如图所示。

请分析并回答问题:

(1)BR与BR受体结合后,可促进水稻细胞伸长,这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__功能。

(2)EMS诱发D11基因发生______(显性/隐性)突变,从而______(促进/抑制)CYP724B1酶的合成,水稻植株内BR含量______,导致产生矮秆性状。

(3)研究发现,EMS也会诱发D61基因发生突变使BR受体合成受阻。

由此说明基因突变具有______特点。

(4)科研人员利用EMS又选育出若干株纯合矮秆水稻突变植株(乙)。

现将甲、乙水稻植株杂交,以判断乙水稻矮秆性状的产生原因是与甲水稻相同(仅由D11基因突变引起的),还是仅由D61基因发生显性或隐性突变引起的(其它情况不考虑)。

①若杂交子代皆表现为正常植株,则表明乙水稻矮秆性状是由D61基因发生______(显性/隐性)突变引起的。

②若杂交子代出现矮秆植株,尚不能确定乙水稻矮秆性状的产生原因。

请进一步设计操作较简便的实验方案,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

实验方案:

杂交子代矮秆植株苗期喷施BR,分析统计植株的表现型及比例。

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

若植株全为______植株,则乙水稻矮秆性状的产生原因是与甲水稻相同;

若植株全为______植株,则乙水稻矮秆性状的产生是仅由D61基因发生显性突变引起的。

【答案】

(1).信息交流(或信息传递)

(2).隐性(3).抑制(4).减少(或降低)(5).随机性(6).隐性(7).正常(8).矮秆

1、基因突变:

(1)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

(2)基因突变的特点:

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低频性和多害少利性。

(3)基因突变的类型包括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

2、分析题图:

图示为D11基因的作用机制图。

D11基因能控制合成CYP724B1酶,CYP724B1酶能促进BR的合成,BR与细胞膜上的BR受体结合后可以促进植株长高。

若D11基因发生突变,则会导致CYP724B1酶不能合成,进一步导致BR不能合成,因此形成矮秆植株。

(1)BR与BR受体结合后,可促进水稻细胞伸长,这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2)F2表现型及比例为正常植株:

1,说明正常相对于矮秆为显性性状,由此可见EMS诱发D11基因发生隐性突变;

D11基因能控制合成CYP724B1酶,EMS诱发D11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后会抑制CYP724B1酶的合成,使水稻植株内BR含量减少,进而产生矮秆性状。

(3)EMS会诱发D11基因发生基因突变,也会诱发D61基因发生突变,可见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特点。

(4)纯合矮秆水稻突变植株(甲)是D61基因发生隐性突变形成的。

现将甲、乙水稻植株杂交,以判断乙水稻矮秆性状的产生原因是与甲水稻相同(仅由D11基因突变引起的),还是仅由D61基因发生显性或隐性突变引起的。

①若杂交子代皆表现为正常植株,说明D11基因能控制合成CYP724B1酶,进而形成BR,且BR的受体正常,则表明乙水稻矮秆性状是由D61基因发生隐性突变引起的。

②若杂交子代皆表现为矮秆植株,可能乙水稻矮秆性状的产生原因是与甲水稻相同(仅由D11基因突变引起的),也可能是仅由D61基因发生显性突变引起的,需要进行进一步实验来探究。

若乙水稻矮秆性状的产生原因是与甲水稻相同(仅由D11基因突变引起的),则其矮秆性状形成的原因是不能合成CYP724B1酶,导致BR不能形成所致,这可通过给杂交子代矮秆植株苗期喷施BR,分析统计植株的表现型及比例来判断,若植株全长为正常植株,则乙水稻矮秆性状的产生原因是与甲水稻相同。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与性状的关系、细胞膜的功能、基因突变、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等知识点。

要求学生识记细胞膜的功能和基因突变的特点以及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该题的重点,能够分析题意根据3:

1的结果能够判断显隐性,从而判断发生的基因突变的特点是突破该题重点的方法;

能根据实验目的利用基因分离定律,完善实验步骤并预测实验结论是解决该题难点的方法。

11.请回答下列关于植物芳香油提取的相关问题:

(1)被誉为香料工业中的“液体黄金”的玫瑰油具有________以及能随水蒸气一同蒸馏的特点,所以一般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该方法可使用下图中的___________(填字母)装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