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五千年文明.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2265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6.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 五千年文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课题 五千年文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课题 五千年文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课题 五千年文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课题 五千年文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课题 五千年文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课题 五千年文明.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课题 五千年文明.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课题 五千年文明.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课题 五千年文明.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课题 五千年文明.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课题 五千年文明.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课题 五千年文明.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课题 五千年文明.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课题 五千年文明.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课题 五千年文明.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课题 五千年文明.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课题 五千年文明.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课题 五千年文明.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课题 五千年文明.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题 五千年文明.docx

《课题 五千年文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 五千年文明.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课题 五千年文明.docx

课题五千年文明

课题:

五千年文明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了解博大的中华文化,懂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以及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的贡献。

2、能力目标:

学习搜集资料、以及结合历史资料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目标:

懂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中华文明而感到自豪,形成民族认同感。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发展的主要成就,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发展的典型成就,如天文历法、军事、医学、文学等方面的代表著作或成果。

教学的难点主要在于查找资料。

教科书对这部分内容的表述比较简单,很多内容只是给了一些照片,师生需要查找资料,丰富课堂教学,才能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本备课系统为师生提供了一些必要的资料,可以直接引用。

教学准备:

师生都要查找有关中华文明的历史资料。

可以根据教学活动需要分专题查找资料,如文学、军事、天文历法、医学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

复习引入

1.请学生说说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有哪几个,它们现在的情况如何,即哪些古国延续下来了,哪些古国则不存在了。

2.学生自由交流。

3.教师(呈现古巴比伦城遗址和印度河流域古城遗址的照片):

我们都知道世界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即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古代中国。

照片上的古巴比伦城遗址和印度河流域古城遗址就发源于古巴比伦文明和古印度文明。

四大文明古国,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非凡的贡献。

但是,随着世纪的更迭、时代的发展,除了中国,其他三个文明古国已经尘飞烟灭了。

而中国的文化,却还在枝繁叶茂地发展着。

教学环节一:

中华上下五千年

1.为什么中华文明能够延续到今天,并且继续影响着世界?

这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讨论的问题。

我们首先要从中华文明发展的源头探起,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体会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

哪个同学知道,中华文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学生自由发言)中华文明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的,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祖先。

从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到今天,中华文明是经历了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国古代的农业、天文历法、数学、文学、医学、政治等都对当时乃至今天的世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最难能可贵的是,这些文明成果大都被保存或继承了下来,成为中华文化的精髓。

2.学生阅读“教学参考资料”中的《中华文明回顾》,领会中华文明发展的悠久历史,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3.教师:

中华文化确实是博大精深的,这与中华文明具有的继承性和发展性特点是分不开的。

中华文明的继承和发展,从未因时间的推移和外来的侵略而中断过。

中华民族文化非常博大,包含着方方面面的内容,如中医、武术、戏曲、书法、军事等;也非常精深,变幻莫测、奥妙无穷。

我们今天就来简单探究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

4.学生探究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

学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根据自己平时对我国历史的了解,选择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或者朝代,列举这些时期或朝代中华文明的发展状况。

学生查找资料,或根据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简要地陈述殷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等时期的文化发展状况。

例如: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时期取得的科学成就,如《甘石星经》、鲁班、都江堰;春秋战国时期医学的发展,如扁鹊、《皇帝内经》;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成就,如《诗经》、屈原、《离骚》;等等。

也可以根据文明成果进行归纳:

文学上,《诗经》、唐诗宋词元曲;政治上,“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等。

教学环节二: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1.活动意图:

中华文化辉煌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

通过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深刻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为后面学习中华民族精神奠定基础。

2.活动过程:

(1)感受中华文化的特点,了解中华文化对世界的贡献。

教师:

中华文化辉煌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以其独特的风格在世界文化海洋中占显赫的位置。

课堂探究:

结合你所学的历史知识,简述中华文化的特色及其对世界的贡献。

中华文化辉煌灿烂、博大精深。

文化内容既反映上层人们生活,也贴近百姓。

如园林设计上呈现地域差异,南方园林多体现居者的闲适心境,北方园林多呈现皇权的尊荣显贵。

中华传统科技发达,许多古代科技居世界前列,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实现了科技划时代的发展。

对世界的贡献:

传统文化光辉灿烂,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走在世界前列。

中华文化对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宋元时期,中国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印刷、指南针术先后西传,对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改造旧社会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促进了近代社会的到来。

(2)走近中华文学艺术。

教师:

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例如:

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内容博大,语言雅俗共赏,深刻反映当时社会的生活。

学生探究:

举例说明中华文学艺术成就。

(如文学上,唐诗宋词元曲,四大名著;绘画上,中国画的历史流变;等等)

(3)走近中华科学技术成就。

教师:

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为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学生探究:

选择你最熟悉的一项古代科学技术成果,谈谈自己的见解,与同学们交流共享。

例如:

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是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

它们问世以后逐渐走向世界。

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火药传入欧洲后,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火器的进步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

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欧洲人还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总结:

中华文明辉煌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以其独特的风格在世界文化海洋中独领风骚。

这是值得我们自豪的。

中华文化需要我们去保护,去发扬光大。

 

课题:

百年沧桑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所遭受的侵略,以及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人民的掠夺、对中华文化的破坏。

2、能力目标:

学习搜集资料的方法,掌握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到国家弱就要被欺压的道理;懂得从历史中思考未来,关注祖国的发展前途;树立为祖国的发展而努力的决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是近代以来中国所遭受的世界列强的侵略,其中的重点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中国战败后被迫与各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简单了解战争的起源、战争的经过、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以及主要条约的主要内容。

这些内容在教科书只做了简单的介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补充更多的资料。

教学的难点之一是查找资料,阅读有关资料对于初中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也是难点。

所以,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些尽量简短的资料,让学生简单了解事件即可。

本备课系统提供了一些资料,教师可以直接引用。

三、教学准备:

1、教师:

查找有关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资料以及这几次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

2、学生:

查找有关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资料以及这几次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提问引入

1.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主要了解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及取得的成果。

现在,我们要回到近代,看看近代的中国发生了哪些事情。

不知道同学们对1840这个数字有什么印象?

2.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利用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直接引入主题

(二)教学环节一:

百年沧桑

1.教师:

“1840”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无论如何都不应该忘记的数字,就是从1840年开始,中国人民开始了百年梦魇般的生活。

那么,1840年以及之后的百年中,中国的大地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些事情对于中国和中国人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让我们翻开历史看一看。

(呈现下面的一段文字)

1840年,英国侵略者在其他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支持下,向古老的中国发动了一次侵略战争。

由于这次战争是由英国强行向中国倾销鸦片而引起的,所以史称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由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开始了一百多年屈辱、苦难、探索、斗争的历程。

2.学生阅读本备课系统提供的有关第一次鸦片战争的阅读资料,进一步了解战争的经过及其结果。

请学生简述战争的经过。

3.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阅读有关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的资料,了解战争的起因、主要经过及其给中国和中国人民带来的影响。

(本备课系统提供了大量资料供师生参考,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请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4.在如上探究的基础上,学生分组、分专题进行交流。

可以将学生分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组”“第二次鸦片战争组”“中日甲午战争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组”等。

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意愿以其他方式分组。

学生了解1840年及之后的百年中,中国所遭受的战争创伤,特别是这些战争给中国和中国人民带来的耻辱和灾难,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些战争给中国和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以引导学生不忘国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教学环节二:

细说不平等条约

1.教师:

懂得一点历史的人都知道,世界列强侵略中国,给中国和中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和耻辱。

这种灾难和耻辱被一一记录在各个不平等条约中。

2.学生根据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列举1840年后的百年中,中国与外国列强所签订的各个不平等的条约的名称,教师把它们一一写在黑板上。

如果学生列举不出来,教师可以直接呈现。

3.学生分组交流各自查找到的条约签订的前因后果及其具体内容。

在分组交流的基础上,各小组整理有关内容,最后全班交流。

教师把学生交流的内容列在下表中。

条约名称

签订国家

主要条款

4.学生谈体会,说说自己对这些条约的看法和感受。

了解这些条约,有助于学生深刻了解世界列强入侵给中国和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有助于学生深刻体会受强权凌辱的感觉,更有助于引导学生理解弱国就要受欺压的道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教学环节三:

圆明园的诉说

1.活动意图:

让学生了解圆明园的壮观及其被毁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百年中国的耻辱,激发起爱国主义的情怀。

2.活动过程:

(1)呈现一组遭破坏之后的圆明园的照片,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是什么,再请了解圆明园或者到过圆明园的学生谈谈自己所知道的有关圆明园的故事。

(2)学生交流课前查找到的国内外学者对“火烧圆明园”事件的叙述和论证性文章,如文学家雨果的话等。

这里特别要推荐伯纳·布立赛的著作《1860年:

圆明园大劫难》。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阅读该书,了解圆明园被焚烧的经过以及造成的损失、产生的影响。

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火烧圆明园》《圆明园》等,让学生生动地了解圆明园及其被烧毁的经过。

3.活动提示:

师生可以通过因特网或其他媒体查找到很多圆明园被焚烧的资料。

本备课系统也提供了一些资料。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发挥现代教学媒体的作用,让学生通过阅读文字、观看图片或者影像资料等,充分了解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掠夺并焚烧圆明园的丑恶行径。

教师备课系统的“教学参考资料”中的《一个法国人的中国情结》一文,值得学生阅读。

从一个重要侧面了解世界列强对中华文化的无情破坏

(五)总结:

采取让学生谈感想的办法进行总结。

 

课题:

百年抗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历史上中华儿女为摆脱封建统治、对抗列强的欺压而进行的浴血奋战。

2、能力目标:

学习搜集资料的方法,掌握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中华民族不屈不挠、不畏列强的个性品质;懂得通过回顾历史思考未来,关注祖国的发展前途;树立为祖国的发展而努力的决心。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不在于传授历史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在面对世界列强的凌辱时所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懂得中华民族浴血奋战的动力来自于对祖国的热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只要让学生了解一些主要的人物、事件即可,其中的具体知识不必要掌握。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查找有关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资料,特别是查找战争中体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精神的人物和事件。

2、学生查找林则徐、邓世昌、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的个人简介;查找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资料。

教学过程:

引入:

故事引入

1.教师讲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有关故事参见“教学参考资料”中的《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讲完后问学生: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2.学生自由回答。

3.教师:

林则徐是我国人民的不畏强暴、勇于与强权抗争的代表。

今天,我们要回顾中华民族在近现代进行的百年抗争。

教学环节一:

走进三元里

学生阅读师生查找到的广州三元里人民抗击英国侵略者的资料,交流自己所了解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其他地方的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故事。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中华民族百年抗争的典型事例。

学习它,有助于学生了解本课主旨

教学环节二:

甲午风云

学生阅读甲午战争及邓世昌的故事;了解甲午海战中,中国军民对敌斗争的史实,从而体会中国人民在面对敌人侵略所表现出来的慷慨、无畏的精神。

本备课系统提供了邓世昌的一些资料,可以供师生参考。

教学环节三:

戊戌变法的英烈

学生阅读资料《戊戌变法》,交流从中理解到的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课前阅读有关戊戌变法的小说、历史资料等,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本备课系统提供的阅读资料《戊戌变法》比较详细地讲述了变法的起因、经过、结局,并分析了其失败的原因。

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以及孙中山在中国革命进程中的历史贡献及局限

教学环节四:

孙中山的功绩

1.学生阅读辛亥革命的资料,简要了解这段史实,面的资料供参考。

辛亥革命作为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它是中国近代社会演变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从政治制度发展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埋葬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不仅是一次革命运动,而且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

它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人们的政治热情,促进了民族觉醒,这是更具历史价值的功绩。

从革命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首次把反帝和反封建两个方面结合起来,使旧民主主义革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从经济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动摇了封建的经济基础,有力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总而言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达到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最高水平,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辟了道路。

让学生了解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及其历史意义,从而了解到中华民族为实现祖国的强盛而付出的努力及其局限性

总结:

为了捍卫国家独立、维护民族尊严,中华儿女蔑视强敌,甘赴国难,浴血奋战,宁死不屈,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抗争,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也为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奠定了基础。

总结提升,为下面的教学奠定基础。

 

课题:

弘扬民族精神

本课题共分三个层次,先总说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是: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包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精神。

1.活动意图:

五千年的奋斗、百年的抗争,铸就了中华民族精神。

这种民族精神可以概括为: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是中华民族得以生息、繁衍,并不断发展壮大的强大思想动力。

作为中华儿女,我们要为这种民族精神而自豪,同时要在新时代把它发扬光大,进而社会进步、民族振兴、繁荣民族文化。

本活动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

2.活动过程:

(1)学生填表以感受中华民族精神。

请学生把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名言警句、历史典故分别填入下表,并交流其含义。

如下表所列。

名言警句、成语

团结统一

“定于一”“尚同一”“一天下”

爱好和平

和为贵;与人为善;和气生财;亲仁善邻,国之宝也;敬业乐群;礼之用,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

勤劳勇敢

克勤于邦,克勤于家;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君子以俭德辟难;率义之为勇;见义不为,无勇也;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勇者不惧;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等

自强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胜人者力,自胜者强;不怨天,不尤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自古男儿当自强等

历史典故、故事

团结统一

郑成功收复台湾;文成公主入藏;戚继光抗倭等

爱好和平

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等

勤劳勇敢

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

自强不息

屈原放逐而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司马迁忍辱著《史记》等

(2)组织学生根据所学的历史知识,并收集相关资料,比较中华文明与其他人类历史上曾经辉煌的古代文明的不同命运,并分析其原因。

古巴比伦

 

古印度

 

古埃及

 

古代中国

 

3.活动提示:

本活动作为第二课教学的开篇,是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引子。

对于初中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分析四大文明古国的命运及其原因,可能比较难。

本备课系统提供了一些资料。

有条件的学校,师生还可以通过网络查找更多的资料。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把握活动的深度。

条件不足的学校,学生只要了解如下结论就可以了:

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华文明,虽然历经千年沧桑,却一直传承至今;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深入的交流,让学生深入了解四大文明古国。

第一层次:

爱国主义

1.活动意图: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中华民族具有爱国主义的传统。

千百年来,在与外敌的斗争中,在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中,中华民族涌现出了无数英雄儿女,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英雄事迹。

现在,引导青少年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活动针对教科书第10页的内容而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形成、内容,了解中华儿女热爱祖国的情感,懂得爱国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为祖国的未来而奉献的精神。

2.活动过程:

(1)了解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形成。

教师: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兴衰荣辱,与该民族能否坚持、弘扬本民族的主体精神关系至巨。

经历了数千年风雨沧桑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发展历程中不断显示出顽强、旺盛的生命力,就是因为她有着非常优秀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使她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的内在动力。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巩固起了对自己祖国的最深厚的感情,即形成了强烈的国家自尊心和积极的国家自豪感。

爱国主义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滋润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田。

正是在爱国主义精神的鼓舞和激励下,我们伟大的祖国虽然历经沧桑,但仍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教师: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最深厚的感情,即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强烈的国家自尊心和积极的民族自豪感。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情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其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①以争取和维护全民族的统一为主要内容的古代爱国主义。

鸦片战争以前,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主题为:

维护和发展统一的中华民族,不断克服和战胜民族或国家分裂。

②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近代爱国主义。

从1840年开始,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

在中国近代,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国家独立与主权完整;开展反封建斗争,推翻腐败的封建专制统治。

③以成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振兴中华民族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和当代的爱国主义。

学生探究:

以具体的事例说明不同时期的爱国主义的内容。

(2)体验新时代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生探究:

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0页上关于爱国主义的定义,说说在现代爱国主义表现在哪些地方。

3.活动提示:

本活动的目标是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爱国主义历史传统,进而理解爱国主义的重要性。

本活动是第一单元第一课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用更多的事例引导学生了解我们的先辈为统一中华民族以及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可贵的爱国主义品质,让学生懂得先辈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的可贵,特别要引导学生认识在新时期坚持爱国主义的意义。

第二层次:

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1.活动意图:

2.活动过程:

(1)解释名言警句,感受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

学生解释下列表现“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精神的名言警句,体会其中的精神内涵。

勤劳勇敢

克勤于邦,克勤于家;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君子以俭德辟难;率义之为勇;见义不为,无勇也;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勇者不惧;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等

自强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胜人者力,自胜者强;不怨天,不尤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自古男儿当自强等

(2)讲故事,进一步体会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学生搜集资料,讲如下的历史典故、故事,从中感受我国人民千百来年在建设家园、保卫家园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可贵的精神品质,进而了解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这一伟大的民族精神的形成过程。

勤劳勇敢

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

自强不息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司马迁忍辱著《史记》等

(3)摆事实,感受近当代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

学生列举近代以来中华儿女在与自然灾害、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在建立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交流这种民族精神在建设祖国、保卫祖国中的伟大意义。

(4)谈认识,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谈对“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铁人精神”“抗洪精神”的理解,说说它们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3.活动提示:

本活动的目标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这一中华民族精神,认识这种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所起的重大作用,进而体会新时代弘扬这种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搜集更多反映中华儿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资料,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深刻体会这种精神的可贵,从而激发起继承和发扬民族优良传统的激情。

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这种民族精神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过时。

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不但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一个个体发展的基本要求。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专门的活动,如辩论赛,引导学生认识在现代社会我们仍然需要坚持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

第三层次: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

1.活动意图:

本活动针对教科书第12页“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民族传统”而设计。

活动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这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懂得它在新时代的现实意义,并积极弘扬这种精神,以建立和谐的国内国外环境。

2.活动过程:

(1)了解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传统民族精神。

教师:

中华民族历来以团结统一著称于世。

中华文明五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