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仁不让于师 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82463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仁不让于师 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当仁不让于师 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当仁不让于师 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当仁不让于师 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当仁不让于师 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当仁不让于师 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当仁不让于师 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当仁不让于师 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当仁不让于师 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当仁不让于师 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当仁不让于师 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当仁不让于师 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当仁不让于师 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当仁不让于师 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当仁不让于师 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当仁不让于师 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仁不让于师 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当仁不让于师 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仁不让于师 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当仁不让于师 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④逾:

超越。

⑤无得:

不能。

⑥自绝:

自己与对方断绝关系。

⑦多:

副词。

只是,恰好是。

不知量:

不知自量,不自量力。

【评点】叔孙武叔毁谤孔子,子贡便毫不迟疑地站出来,维护老师的威望,义正词严地予以驳斥。

子贡代表众弟子捍卫老师的崇高人格,实际上也是捍卫自己的人格,是师生一起在捍卫真理和正义。

如果说,“仲尼不可毁”出自子贡之口还带有感情因素的话,那么,对于二千年后的我们来说,这已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孔子之所以不可毁,并非他的学说毫无缺点,而是说像这。

2.陈子禽谓子贡曰:

“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

”子贡曰:

“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论语·

子张19第25》)

【今译】陈子禽对子贡说:

“您太谦恭了吧,难道仲尼比您贤能吗?

”子贡说:

“君子由一句话表现出他的明智,由一句话表现出他的不明智。

说话不可以不谨慎啊!

我们的老师圣德,人们是赶不上的,好像天是不能用阶梯爬上去一样。

我们的老师如果能获得治国的权位,那么,他要百姓成家立业,百姓就能成家立业;

他引导百姓,百姓就会跟着走;

他安抚百姓,百姓就会来归附;

他动员百姓,百姓就会齐心协力。

他生得光荣,死了令人哀痛。

我怎么能赶得上老师呢?

【注释】①陈子禽:

陈亢,字子禽,陈国人,孔子弟子。

②恭:

谦恭。

③知:

同“智”。

④不可及:

比不上,赶不上。

⑤阶而升:

顺着阶梯爬上去。

⑥得邦家者:

取得诸侯和卿大夫的地位。

⑦立:

立足,安家立业。

⑧道:

通“导”,引导。

⑨绥(suí

)之斯来:

安抚本地百姓,远方百姓就会自动迁移来。

绥:

安抚。

来:

同“徕”,招来,投靠而来。

⑩动:

动员。

和:

和睦,齐心协力。

生:

活着。

【评点】本章子贡以天为喻,颂扬孔子的崇高德行,卓越才能。

由于子贡曾有功于鲁,少不更事的陈子禽便提出了“仲尼岂贤于子乎”的话。

子贡在这原则问题面前,正言厉色地对他进行批评,指出“言不可不慎也”。

因为君子是一种社会形象,这形象的特征之一就是聪明理智,不会也不可以失态。

要求君子注意言谈,决非教人谨小慎微,做谦谦君子,而是维护既定社会形象的严肃性,要求君子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

接着子贡以天为喻,再次论述孔子的为政才能。

这是以孔子治鲁取得巨大成就为事实基础,决非虚言,从而表达了子贡对孔子的景仰之情和哀慕之心。

尧曰篇第二十(共三章)

2.【翻译】

陈子禽对子贡说:

“你太谦恭了,仲尼岂能比你更有才能?

“君子一句话可以表现出聪明,一句话也可以表现出不聪明,所以说话不可以不慎重。

我的老师没人赶得上,就好像青天无法通过阶梯登上去一样。

假如老师得到国家去治理的话,说要立于礼,百姓就宣于礼;

引导百姓,百姓就跟着实行;

安抚百姓,百姓就会来归服;

动员百姓,百姓就会协力同心。

他活着时榮耀,死了令人哀痛,别人怎么可能赶得上他呢?

3.

孔子的学问,不是一般的学问。

尤其是汉武之后直至清灭,成为意识形态的主导思想,我们姑且不论其所言为何,单只是从其能够传承两千多年的历史痕迹看,其必有过人之处。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

农历八月廿七>

~前479年4月11日<

农历二月十一>

)的时代,从世界历史范围看,那时一个大时代、黄金时代,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几乎同时诞生了。

中国道教的老子(约前580年~前500年)、佛教的释迦牟尼(北传佛教根据汉译《善见律毗婆沙》的“出律记”推断为公元前565年~前486年,南传佛教则作公元前624年~前544年或公元前623年~前543年。

),希腊的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基督教的耶稣(生卒年:

公元前6~公元30年?

),伊斯兰教的穆罕默德(570~632年)晚一些。

人类的智慧集中爆发了一把。

对于孔子的学问,在当时虽然孔子一直谦称,信而好古,述而不作,但实实在在地讲,他是有所发挥的,可以说其利用旧瓶装上新酒,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并利用口传笔述的方式传于后世。

他有教无类,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也是良莠不齐。

孔子最认可的弟子是颜回,对于孔子之说有过评价:

颜渊喟然叹曰: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遂欲从之,末由也已。

”(『9.10』颜渊喟然感叹到:

“老师之道,越抬头看,越觉得高;

越用力钻研,越觉得深。

看看,似乎在前面,忽然又到后面去了。

[虽然这样高深和不容易捉摸,可是]老师善于有步骤地诱导我,用各种文献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一定的礼节来约束我的行为,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

我已经用尽我的才力,可仍然感到它在前面矗立着,高峻卓绝,要想再向前迈进一步,又不知怎样着手了。

”)

孔子之说,髙矣远矣。

子贡也是弟子中的佼佼者,以至于被当时的人认为“贤于其师”,就是本章被批评的主角叔孙武叔,甚至公开地说“子贡贤于仲尼。

”(『19.23』)

可是对于孔子学说,这位孔门高徒子贡,虽然自认为并未完全掌握,却有着清醒的自知之明和无限的崇敬之情。

所以,当叔孙武叔诋毁自己心爱的老师时,子贡以丘陵日月做比,来反讥其不自量力的谣言。

子贡批评叔孙武叔说,你这样做是没用的!

你用心何在呢?

我的老师仲尼是诋毁不了的。

如果说这世界上有可以称作贤能的人,那么其他人的贤能,就好像是丘陵,虽然也有一定的高度,但还是可以超越的;

而我的老师仲尼呢,就像太阳和月亮,是没有办法超越的。

一个人即使是要自绝于太阳和月亮,对太阳月亮又有什么损害呢?

只不过显示你的不自量力罢了。

读本章要与上章“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下章“陈子禽谓子贡”合参,当可领会孔子之伟大与子贡之智巧。

日月是每个人都需要的,你欲自绝于日月,可能没有人拦着你,但结果只能是自取灭亡,于日月而无所伤害。

子贡之言于今日亦有所启示,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孔子意识形态的流传,其思想已经成为一个中国人血液里自带的一部分,“上帝欲使之灭亡,必先使之疯狂”,我们是不是要疯狂呢?

自思自觉之。

3.颜渊喟然曰①: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②,瞻之在前③,忽焉在后④。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⑤,博我以文⑥,约我以礼⑦。

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⑧,虽欲从之⑨,末由也已⑩。

【今译】颜渊感叹道:

“老师的道德学问,仰望它更加高大,钻研它更加艰深。

看看好像在前面,忽儿又到后面去了。

老师善于有步骤地诱导我们,他用古代文献丰富我的学识,用礼制约束我的行为,我即使想停止学习也都不可能。

我已经用尽自己所有的才力,前面又好像矗立着一个高高的目标,我想上去,却找不到攀登的途径。

【注释】①喟(kuì

)然:

感叹的样子。

②弥(mí

):

更加,越发。

③瞻zhān :

往上看或往前看。

④忽焉:

忽然。

⑤循循然:

有步骤地样子。

诱:

诱导。

⑥博:

广博。

⑦约:

约束。

⑧卓尔:

高远特立貌,亦作“卓然”。

⑨从:

跟从。

⑩末由:

无由,没有办法,没有路走。

末:

没有。

由:

路途。

【评点】本章是颜回对孔子的道德学问的赞美。

颜回的这番话是他二十多年追随孔子的切身感受和经验总结。

讲了三个问题:

孔子道德崇高,学习精深,难于企及:

教学方式方法独特可取,博文约礼,使人精进不舍;

自已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中,虽欲依从,又因学问高深无边而有不可企及之叹。

只有理解孔子学问道德的人,才知孔子学问道德的博大精深;

才会对孔子有如此真挚的感情。

颜回不仅是孔子的得意门生,而且是孔子的真正知音。

3.语意略说:

第1则是子贡捍卫孔子之言,有两个方面:

一是把一般贤者和孔子作比较,用比喻的方式,说明孔子的高明、伟大,是常人不可及的;

一是批评叔孙武叔是不自量的、无知的。

子贡的“日月”之比,把孔子推向了最高处,把孔子的影响力说到了极致。

似可说启发了朱熹“天不生仲尼,万古常如夜”的评价思路。

第2则是当别人比较子贡和老师时,子贡的回答。

子贡先说一个人的言语是体现着一个人的认识水平和道德素养的,说话要慎重;

然后把孔子比作高不可及的上天;

接下来再说孔子为什么高不可及:

如果孔子有邦或家之封,则孔子就可以大展宏图,他活着是人类的荣耀,他逝世则人类永远哀恸。

所谓“能一日与此人共存今日之世,则是吾人一日之光荣”,所谓“生得伟大,死得光荣”,所谓“永垂不朽”是也。

4.子贡对老师的态度和评价是一以贯之的。

下面再补充几则:

①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

“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

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得其门者或寡矣。

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子张19第23》)

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

“子贡比仲尼更贤。

”子服景伯把这一番话告诉了子贡。

“拿围墙来作比喻,我家的围墙只有齐肩高,足以看见家室的美好。

老师家的围墙却有几仞高,如果找不到门进去,你就看不见里面宗庙的富丽堂皇,和房屋的绚丽多彩。

能够找到门进去的人并不多。

叔孙武叔那么讲,不也是很自然吗?

叔孙武叔(生卒年待考):

姬姓,叔孙氏,名州仇,谥号曰“武”,称叔孙州仇,史称叔孙武叔。

东周时期诸侯国鲁国司马,三桓之一,叔孙成子之子,其父病逝后即位。

是孔子的敌人之一。

②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

“仲尼焉学?

“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夫子焉不学?

而亦何常师之有?

子张19第22》)

卫国的公孙朝向子贡问道:

“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呢?

”子贡道:

“文王、武王之道,并没有失传,它还在人间。

贤人能了解其中的大道理,不贤的人只能了解其中的小道理。

到处都有文武之道。

孔子处处都学,哪有固定的老师?

略说:

①叔孙武叔可能是真的佩服、推崇子贡,他可能在不同的场合都表达过这样的意见,估计上文的“毁仲尼”,也就是说仲尼不及子贡,所以孔门弟子中独子贡为之辩解。

这里,子贡再次以比喻的手法,来说明世人为什么会认为自己比老师高明:

自己的高度有限,外人一览无余;

而老师高达数仞高不可测,别人无从了解,所以才有如此见解。

后人把收弟子称为“列入门墙”,即源于此。

②这主要是说孔子无所不学,也即韩愈所说“圣人无常师”。

5.子贡的道德学问在下面这句话里可见一斑: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

更也,人皆仰之。

子张19第21》)——这说明子贡为时人所重,良有以也。

①食:

同“蚀”。

②更:

变更,更改。

译文

子贡说:

“君子的过错,如同日蚀月蚀:

他犯了过错,人们都看得见;

他改正了错误,人们都敬仰着他。

人都会犯错。

错了怎么办?

改!

改错是人的高贵品性,令人景仰。

但这不是人人都可达到的境界,所以子贡的话永远有很强的警示与鞭策意义

2)阅读第三则,自己疏通文意。

3.颜渊喟然叹曰: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子罕9第11》

教师明确:

1.几个熟语理解好并积累应用: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循循善诱。

2.“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主要是翻译时,注意动补句式。

3、这则内容有三:

高度评价老师,也是用比喻的手法;

老师是怎样教导自己的;

叹息自己与老师的差距。

第二课时

一、温习上一节课的内容。

读一读语录,理一理思路。

二、学习第二部分“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

4.子曰:

“若圣与仁①,则吾岂敢②!

抑为之不厌③,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④。

”公西华曰⑤:

“正唯弟子不能学也⑥。

【今译】孔子说:

“如果谈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

我只不过朝着‘圣’与‘仁’的方向努力而从不满足,教育别人从不感到疲劳,如此罢了。

”公西华说:

“这正是弟子学不到的。

【注释】①若:

如果说,至于,连词。

②岂敢:

怎么敢,哪能敢。

③抑:

只是,表示转折的连词。

④云尔已矣:

如此罢了,复合语气词。

⑤公西华:

即公西赤。

⑥正唯:

正是,正因为。

【评点】孔子认为自己不是超凡入圣的人,也不是仁人君子,但只是学而不厌,为之不厌,诲人不倦罢了。

学而不厌,为之不厌,是智者的表现,诲人不倦是仁者的风范。

公西华说得好,“这正是我辈弟子无法达到的人生境界。

”从公西华的赞叹来看,他对老师是十分了解和敬服的。

5.子曰:

“当仁①,不让于师②。

“面对合于仁的事情,就是老师也不必同他谦让。

【注释】①当仁:

面对仁义。

②让:

谦让。

师:

老师。

【评点】在儒家看来,人与物应该尊敬的,是天地君亲师。

天地是养育自己的自然,君是管理自己的人,双亲是生养自己的人,老师是培养自己的人,都有恩于自己。

天下所要尊崇的理,就是仁。

仁就是人之道。

天地载此道,君亲行此道,老师传此道。

人、物与仁比起来,仁更崇高。

弟子应恭顺师长,但在仁的面前,却可以当仁不让。

因为求师的目的,是为了成就仁道,尊师也就是尊仁,如果因此而把行仁抛弃了,那就是本末倒置。

因此君子面临仁的事情,就是对所尊敬的老师也不谦让。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

“吾爱吾师,但我更爱真理。

”中外哲人对此认识不谋而合。

6.子曰:

“二三子以我为隐乎①?

吾无隐乎尔。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②,是丘也③。

“诸位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吗?

我没有隐瞒啊。

我没有什么行为不能告诉你们,这样才是我孔丘。

【注释】①二三子:

是孔子客气地称呼弟子们。

即:

诸位,你们这些人。

“二三”,表示约数。

“子”:

表示尊称。

隐:

藏瞒。

②与(yǔ):

告知。

③丘:

孔子自称。

【评点】此章是孔子自表光明磊落的心迹。

由于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众弟子中可能认为老师的行止举动和道德文章,对他们有所隐瞒,所以孔子特意向他们作了说明。

7.子之武城①,闻弦歌之声②。

夫子莞尔而笑③,曰:

“割鸡焉用牛刀④?

”子游对曰⑤:

“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

“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⑥。

【今译】孔子来到武城,听到弹琴唱歌的声音。

孔子微微一笑说:

“杀鸡哪里用得着宰牛刀?

”子游答道:

“从前我曾听老师说:

‘君子学礼乐就会惠爱百姓,百姓学礼乐就容易使唤。

’”孔子说:

“后生们,子游的话是正确的,我刚才说的话是开玩笑的。

【注释】①之:

动词。

往,去。

武城:

春秋时鲁国的小县城,子游在那里当县长。

②弦歌:

弹琴唱歌,指武城人在学习礼乐。

③莞(wǎn)尔:

微笑的样子。

④焉:

怎么、哪得。

⑤子游:

姓言,名偃,字子游,孔子的门弟子。

⑥戏:

开玩笑。

【评点】孔子一贯主张以礼乐教化人民。

子游在担任武城长官之后,并没有因为所治理的地方小而松懈,同样认认真真地实施孔子的教诲。

孔子内心表示赞许,又惜子游之才,现在不能让他治国安邦,所以说出“杀鸡焉用牛刀”的比喻,以后这句话形成成语,形容大材小用。

子游的对答,说明“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知道子游没有明白自己的意思,使用开玩笑自解,正面对子游的行动表示肯定。

8.子见南子①,子路不说②。

夫子矢之曰③:

“予所否者④,天厌之!

天厌之!

【今译】孔子会见了南子,子路不高兴。

孔子发誓说:

“假如我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那么上天会厌弃我!

上天会厌弃我!

【注释】①南子:

宋国美女,卫灵公的夫人,行为淫乱,名声不好。

当时,卫灵公年老昏庸,南子实际上操纵、左右着卫国的政权。

她派人召见孔子,孔子起初辞谢不见,但因依礼不见,不得已才去见了南子。

②说(yuè

同“悦”。

③矢:

通“誓”。

④予:

我。

“所……者”,相当于“假如……的话”,古代用于誓言中。

“否”,不是,不对,指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

【评点】南子约见孔子并不是尊贤,而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名声。

南子是卫灵公的宠姬,约见孔子,孔子第一次不去。

再次约见,孔子不得已而礼节性见之。

鲁莽的子路不了解自己的老师,见老师会见南子就大为不满,不理解老师的苦衷。

孔子急得没办法,只好对天发誓了。

此情此景,从另一侧面可以看出孔子与学生之间关系之融洽;

子路劝老师行善戒恶,孔子待以袒露心怀,这种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勉励,共同上进,以育君子之德,以致君子之境。

9.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雍也6第11》

“颜回贤能啊!

一箪饭食、一瓢饮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他人受不了贫困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自己的乐趣,颜回贤能啊!

【注释】①贤哉回也:

此句主谓语倒装,谓语“贤哉”提到主语“回也”的前面。

②箪(dān)食(sì

古代小而圆的盛饭竹器。

③一瓢水:

—瓜瓢水、一勺子水。

④不堪:

不能忍受。

【评点】在众多的弟子中,孔子最赞赏颜回。

在这一章中,孔子称赞颜回每天的消费只是一篮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忍不了的贫苦,他却从不因此而改变自己的乐趣。

孔子抓住颜回的个性特征,描述颜回富于表现个性特征的几个生活细节。

几句话,就生动地表现出安贫乐道的君子形象。

心中有远大的理想,全身心地孜孜追求,在这追求过程中,是有乐趣。

这样,生活艰苦一些算得了什么呢?

难道它能阻止理想的追求吗?

10.略。

11.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

“亡之,命矣夫!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雍也6第10》

【今译】冉伯牛生病,孔子去看望他,从窗口握着他的手说:

“要死了,这是命运啊!

这样的好人竟也会得这样的恶病啊这样的好人竟也会得这样的恶疾啊”

【注释】①伯牛:

即冉耕,姓冉,名耕,字伯牛,鲁国人,孔子弟子,他以德行著称。

②问:

探视。

③牖(yó

u):

窗户。

④亡:

死,死亡。

⑤斯人:

这样的人,这个人。

斯:

这,这样。

【评点】冉伯牛是孔门德行科的高材生。

孔子痛惜冉伯牛有德行而患恶疾。

冉伯牛德行甚高,是孔门次于颜渊、闵子骞的高行者,患恶疾将死,孔子前去探望,与之痛诀,连声叹息: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表达痛惜之情。

孔子为什么不进屋而“自牖执其手”?

古时候的窗口向南,得病的人应该卧在房间的北侧,如果国君去看望他,便应移到南侧。

因为孔子是冉伯牛的老师,冉伯牛就用接待国君的待遇来对待孔子,孔子不敢当,又不愿意失礼,所以就不进房间,从窗口握着他的手慰问。

12.颜渊死。

子曰:

“噫!

天丧予!

先进11第9》)

颜渊死,子曰:

“噫①!

天丧予,天丧予!

【今译】颜渊死了,孔子道:

“唉!

老天爷要我的命呀,老天爷要我的命!

【注释】①噫:

唉。

【评点】颜渊病逝,还只有40岁,英年殂谢,当年孔子已71岁了。

孔子视颜渊为自己最得意的学生,把传道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

现在颜渊早亡,自己又年老,悲叹圣道将无人继承,这使他悲痛万分,在“天丧予”的重复呼唤中,使人感受到他扣人心弦的哀痛之情。

13.颜渊死,子哭之恸。

从者曰:

“子恸矣。

”曰:

“有恸乎?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先进11第10》)

【今译】颜渊死了,孔子哭得很伤心。

随从孔子的人说:

“先生太伤心了。

”孔子道:

“真是太伤心了吗?

我不会这个人伤心,又为谁伤心呢?

【注释】①恸(tong):

痛哭流涕,极度悲伤。

②夫(fu)人:

这个人,这里指颜渊。

【评点】本章记叙孔子吊颜渊之丧的哀恸之情。

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中,可看出颜渊在孔子心中的地位。

孔子把传道寄希望于颜渊,在好学和尊师方面,颜渊起到了旁人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正是孔子,才能识颜渊之才德,正是颜渊才能赢得孔子的哀痛热泪。

可见其师生之情深。

从历史发展情况来看,孔子的担心是不必要的,颜渊死后,曾子是个很好的传道者,接着有子思、孟子等连绵不绝。

儒学就是这样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血脉,逐步发展至今。

教师明确:

1.这几则里面,有几个后世常用的惯用语,注意积累:

箪食瓢饮,不堪其忧,不改其乐,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2.注意“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这个特殊句式的理解。

两个“为”,都是介词,读weì

①第9则,孔子对颜回的评价着眼于颜回的“安贫乐道”。

世有大成就者,唯安贫乐道者能为,但安平乐道,说易行难。

②第11则“命矣夫!

”且重言之,是非常伤痛之语,所谓悲不自胜,难以言之:

有德行者,不能得到上天的庇护,竟有此疾,所谓“好人无好报”。

③第12则,表现的是颜回之死对孔子的沉重打击。

这种悲痛要远远深于伯牛之死所带来的痛感。

伯牛之死,孔子主要是痛惜;

而颜回之死,孔子是绝望,是痛彻心肺。

原因在于孔子在颜回身上,寄托着很大很多的理想。

对颜回,孔子视之为自己道德、思想和学问的传人,颜回早逝,无人承传薪火,所以是“天丧予”——上天亡我,亡我文化。

④第13则,孔子主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所以当孔子过于伤痛时,有人提醒他:

子恸矣!

言下之意,夫子你这样做不合平素主张,而孔子说不为这样的人哀恸为什么人哀恸呢?

后世王戎丧子,悲不自胜,山简谓:

“孩抱中物,何至于此?

”王戎答:

“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

情之所锺,正在吾辈。

”有类于此。

这说明孔子并不是一个教条主义者,甚至是一个性情中人。

王戎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

简曰:

“孩抱中物,何至于此!

”王曰:

“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

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简服其言,更为之恸。

--《世说新语》伤逝之4

今译:

王戎死了儿子万子,山简去探望他,王戎悲伤得受不了。

山简说:

“一个怀抱中的婴儿罢了,怎么能悲痛到这个地步!

”王戎说:

“圣人不动情,最下等的人谈不上有感情;

感情最专注的,正是我们这一类人。

”山简很敬佩他的话,更加为他悲痛。

 

4.孔子对颜回的好感,还因为颜回的好学。

比如:

季康子问:

“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

“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