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来水头去哪儿带你游玩泉州十三个中国之最.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8256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客户来水头去哪儿带你游玩泉州十三个中国之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客户来水头去哪儿带你游玩泉州十三个中国之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客户来水头去哪儿带你游玩泉州十三个中国之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客户来水头去哪儿带你游玩泉州十三个中国之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客户来水头去哪儿带你游玩泉州十三个中国之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客户来水头去哪儿带你游玩泉州十三个中国之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客户来水头去哪儿带你游玩泉州十三个中国之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客户来水头去哪儿带你游玩泉州十三个中国之最.docx

《客户来水头去哪儿带你游玩泉州十三个中国之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客户来水头去哪儿带你游玩泉州十三个中国之最.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客户来水头去哪儿带你游玩泉州十三个中国之最.docx

客户来水头去哪儿带你游玩泉州十三个中国之最

客户来水头去哪儿——带你游玩泉州十三个中国之最

中国之最在泉州

1)天后宫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妈姐庙;

2)草庵摩尼教寺是世界上唯一的摩尼教寺庙;

3)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是我国惟一反映古代中外海上交通史的专门性博物馆;

4)惠安洛阳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海港大石桥;

5)安平桥是我国最长的古石桥;

6)伊斯兰教圣墓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兰圣墓;

7)开元寺内的千年古桑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桑树,树龄1300多年;

8)开元寺内的东西塔是我国现存最高石塔,高48.24米;

9)清源山老君岩的老君造像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雕;

10)清净寺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庙;

11)南安丰州九日山的祈风石刻群是我国现存数量最多的祈风石刻;

12)崇武古城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花岗岩滨海石城;

13)喇嘛教三世佛造像是我国现存最早,保护最好的“三世佛”石雕造像。

 

天后宫

天后宫位于泉州市区南门天后路一号,地处城南晋江之滨,“蕃舶客航聚集之地”。

是我国现存建筑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年代最早的妈祖庙,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后宫位于泉州市区天后路,素有“温陵圣庙”之称,台湾和东南亚的许多妈祖庙都是从这里分灵的。

天后宫始建于宋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除较完善地保存雄伟的、后殿等古代建筑外,宫内的“闽台关系史博物馆”收藏、陈列大量珍贵历史文物和民俗文物。

妈祖信仰随着泉州对外交往的发展、海外交通和贸易的兴盛、移民热潮的兴起而远播台、港、澳地区和世界各地,影响深远。

泉州天后宫是在泉州港逐渐成为全国对外贸易中心之际的南宋时期建成,是研究海外交通史的重要史迹。

天后宫

草庵摩尼教寺是我国唯一仅存的摩尼光佛、摩尼教寺庙,位于晋江罗山乡苏内村华表山麓(又名万石山),距泉州市区南门外19公里,,始建于宋代绍兴年间,初为草筑而得名。

据史料记载,摩尼教在我国旧称“明教”。

其教义是杂糅佛教、基督教、袄教而成的,唐武后延载元年(公元694年)传入中国。

与此同时,有摩尼教高僧呼禄法师传教入闽居泉。

明初,由于明太祖嫌其教义上逼国号,遂摈其徒,毁其宫,摩尼教从此一蹶不振,逐渐被其他宗教所融合。

因此,泉州草庵摩尼教寺便成了仅存的珍贵史迹。

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是我国唯一反映古代中外海上交通历史的专门性博物馆。

创建于1959年,原址位于著名佛教寺院泉州开元寺院内东侧。

1991年2月,新馆主楼于东湖街落成。

2003年,在主体楼东侧又建成了“泉州伊斯兰文化陈列馆”。

内设有“泉州湾古船陈列馆”、“泉州与古代海外交通史陈列馆”、“泉州宗教石刻馆”、“中国舟船世界”、“阿拉伯-波斯人在泉州陈列馆”等固定陈列及2个预约开放展览——“庄亨岱藏品馆”、“泉州海交民俗文化陈列馆”。

在这些展厅中,分别陈列着不少举世闻名的文物瑰宝,除了一艘迄今国内发现年代最早、体量最大的宋代海船及其大量伴随出土物外,还有数十根木、铁、石古代锚具,数百方宋元伊斯兰教、古基督教、印度教石刻,各个时期的外销陶瓷器,160多艘中国历代各水域的代表性船模,以及数量繁多的反映海外交通民俗文化的器物。

惠安洛阳桥

洛阳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

在今惠安、洛江分界处的洛阳江入海口,又名“万安桥”。

于北宋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公元1053-1059年)由郡守蔡襄主持建造,历六年竣工,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梁式石桥。

因在江海交汇处造桥,江阔水深,工程艰巨,造桥者首创“筏型基础”以造桥墩,种植牡蛎以固桥基,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科学创新.该桥与卢沟桥、赵州桥、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四大古桥”。

现桥长834米,宽7米,尚存船形桥墩46座,桥之中亭附近历代碑刻林立,有“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崖石刻及石塔、武士石像等。

桥北有昭惠庙、真身庵等遗址,桥南有蔡襄祠,祠内有蔡襄《万安桥记》宋碑。

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泉州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考察景点之一。

安平桥

安平桥是我国现存古代最长的石桥,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驰名海内外,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平桥(又名“五里桥”)位于晋江市安海镇和南安市水头镇之间的海湾上。

安平桥的桥墩有长方形墩、半船形墩和船形墩三种形式,桥基则采用“枕木卧基法”,以沙为基底,枕木交叉相叠其上,再在枕木上建造桥墩,与洛阳桥筏形基础迥异,有所创新。

 

安平桥规模之宏伟,工程之浩大,结构之壮美,展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力。

始建于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历经十四年建成。

为花岗石砌成的石墩石梁桥。

桥长2255米,有方形、船形、半船形的桥墩361个,桥面宽3-3.8米,桥板长度5-11米不等,最重达25吨,两侧有石护栏;桥上有亭5座:

桥东“超然亭”,桥西“海潮庵”,桥中“泗水亭”,两头各设路亭一座,供游人憩息。

“泗水亭”,俗称“中亭”,亭前石柱上有“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楹联一对,立有两尊石雕将军;亭侧保存历代重修碑记14方。

西端桥亭留有清代重修碑刻,东端有五层六角楼阁式仿木结构白塔一座。

历经800年沧桑,安平桥成了“陆上桥”。

1980—1985年国家拨款进行维修,宋代原貌得以恢复。

 

现已建成五里桥生态湿地公园头(有湖有岛),依傍着五里桥,周遭建设亭子,石子小路,增加植被,整体环境得到了很好的改善,是水头居民饭后散步的好地方,成为泉州一个新兴的风景。

伊斯兰教圣墓

伊斯兰教圣墓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兰教圣迹,位于东湖尽头的灵山脚下。

现存两墓并列,墓盖用花岗岩雕刻,墓后倚山建马蹄形回廊,高约3米,回廊中的几根石柱颇似织布的梭子,古建筑专家称之为梭形柱,具有典型的唐代建筑特色。

墓的正中有石亭,亭的正中并列着两座用花岗岩雕琢的长方形墓盖,墓盖下是伊斯兰教圣徒三贤、四贤长眠之处。

墓周围还有一些历代的伊斯兰教徒的石棺墓,上刻伊斯兰教常用的“云月”图案或《古兰经》片断。

两座圣墓已成为研究泉州海外交通史及伊斯兰教传播史的重要文物。

开元寺

开元寺原名“莲花寺”,位于泉州市区西街,是福建省唯一获得全国汉族佛教重点寺院、全国首批4A级旅游景点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寺。

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现有面积7.8万平方米,规模宏大,构筑壮观,景色优美,曾与洛阳白马寺、杭州灵隐寺、北京广济寺齐名。

主要有大雄宝殿、甘露戒坛,东西塔等建筑。

大雄宝殿又称百柱殿,保存唐朝宏模巨制、巍峨壮观的建筑风格,有86根两人合抱的大方柱,丈八金身的五方佛,装饰于梁槽间的24尊飞天乐伎。

甘露戒坛始建于宋,现坛系明初重建,为全国三大戒坛之一。

清源山

清源山是泉州十八景之一,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为泉州市首个荣获5A级风景区称号,由清源山、九日山、灵山圣墓三大片区组成,总面积六十二平方公里。

清源山景区有四十平方华里,主峰海拔498米,与泉州市山城相依,相互辉映,犹如名城泉州的璀璨明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清源山历史上因山泉颇多,亦名“泉山”,山高入云又名“齐云山”;位于市区北郊,又称“北山”;山峰鼎峙,也又称“三台山”;城因山得名“泉州”。

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座名山和旅游观光胜地。

清源山主峰海拔498米,气势雄勃,绚丽多姿,林幽壑奇,含烟凝翠,流泉飞瀑,颇为壮观。

元人赞誉“闽海蓬莱第一山”。

“清源鼎峙”为旧泉州十景之一,历来为游客登临览胜。

据泉州府志记载,清源山最早开发于秦代,唐代“儒、道、释”三家竞相占地经营,兼有伊斯兰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动踪迹,逐步发展为多种宗教兼容并蓄的文化名山。

景区内流泉飞瀑、奇岩异洞、峰峦叠翠、万木竞秀,以宗教寺庙宫观、文人书院石宝以及石雕石构石刻等文物为主的人文景观几乎遍布清源山的每个角落,现存完好的宋、元时期道教、佛教大型石雕共7处9尊,历代摩崖石刻近600多方,元、明、清三代花岗岩仿木结构佛像石室3处,以及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舍利塔和广钦法师塔院。

景区内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和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

人文胜迹和秀冠东南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交相辉映,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老君岩

老君造像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宽8.01米席地面积55平方米。

由于它是我国现存最大,雕技最绝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造像,因此文史界人士戏称之为“老子天下第一”,倒也名符其实。

生动逼真的造型,精美传神的韵味,夸张写意的线条,质朴淳厚的内涵,天人合一的意境,使这尊老君石像显得格外亲切可爱,充满令人心驰神往、百看不厌的魅力。

你看它席地而坐,左手扶膝,右手凭几,双眼含笑,须眉皓然,真可谓“风过髯动,指能弹物”。

严格的说,老君的耳朵和双膝似乎不合比例,双耳垂肩、膝大无比,但这夸张和变位却恰到好处地让人感到大丈夫的伸屈自如。

而最令人喜爱和赞叹的是,石刻老君的神态和蔼可亲,目光深邃而睿智,满脸笑容,豁达大度,平易近人,充满了一种温馨的人情味,一点也没有道貌岸然、威严凌厉的神仙架势。

那襟怀坦荡,笑口常开的神情,让人感到可亲、可近。

在民间,这尊老子石像还是健康长寿的象征。

泉州有句方言:

“摸到鼻,吃百二;摸到目,吃百六。

”意思是说,谁能摸到老君的鼻子,可以活上一百二,摸到眼睛呢,可以活上一百六。

当然,只有小娃娃才会信以为真。

其实清源山空气清新,又有山野之趣,常到此地,身心得益,不必摸到什么鼻子眼睛,便可延年益寿了。

喇嘛教三世佛造像

我国现存年代最早、保护最好的喇嘛教“三世佛”石雕造像,在清源山风景名胜区碧霄岩景区内,2001年6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元代泉州路监临宫——达鲁花赤阿沙登临清源山,感岩之雄奇,选崖而雕,并筑殿崇奉。

至20世纪60年代由于年久失修,殿堂塌毁于暴风雨中,石雕造像暴露于崖壁。

1988年12月,市政府拨出专款进行保护,在原址兴建,1991年8月竣工。

一、二层为封闭式屋宇,三层为敞开式阁楼,平面成“品”字形布局,具有泉州古建筑之特色。

从崖下仰望,整座建筑物古朴典雅,气势雄伟,蔚为壮观。

藏传佛教三世佛石雕造像是十三世纪以来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佛堂中所供奉的主要佛像。

清源山碧霄岩“三世佛”为摩崖浮雕,作长方形石龛,高3米、宽6.5米,现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世佛”并排结跏坐在仰覆莲花座上,中尊为现在佛,作触地印之降魔相;左尊为过去佛,亦作触地印之降魔相,但左掌上托钵;右尊为未来佛,作施定印之禅定相,皆为土蕃式样。

整座造像布局匀称,雕工精湛,造形优美。

清净寺

泉州清净寺,又称“圣友寺”、“艾苏哈卜清真寺”、“圣教寺”、“麒麟寺”,创建于伊斯兰历400年,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元至大二年(1309年)耶路撒冷人阿哈马重修。

是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的建筑形式建造的,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

该寺在泉州市南涂门街,占地2183.7平方米。

它与杭州的凤凰寺、广州的怀圣寺并称为中国三大回教古寺,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清真夕照”是泉州十景之一。

主要建筑分为大门、奉天坛、明善堂等部分。

门楼南向,高20米,宽6.6米,以辉绿岩和白花岗岩砌筑,具有西亚阿拉伯伊斯兰教的风格。

门外壁最高处,有一列古阿拉伯文的《古兰经》石刻。

楼顶作宣礼台,俗称“望月台”。

门楼北面的围墙上嵌有明永乐五年(1407年)的敕谕碑。

东侧为祝圣亭,内有元、明重修清净寺碑记两通。

西侧为奉天坛,系穆斯林礼拜殿,现仅存石构墙体及石柱。

明善堂位于奉天坛北侧,始建于明隆庆元年(1567年),现存建筑为清代重建,是中西合璧的礼拜堂。

另外,寺内还保存历代遗留下来的汉文和各体阿拉伯文的石刻,是泉州古代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迹之一,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实物资料。

九日山

九日山位于南安市丰州镇,距泉州约7公里。

九日山高80余米,有东西北三峰环拱,风景秀丽,曾有“三十六胜迹”,被誉为“一似桃源隐,将令过客迷”。

九日山海拔90余公尺,俯临晋江。

东北西三峰耸峙,中有“白云坞”低谷。

出坞口有“菩萨泉”,“奔湍激响,声比丝竹”。

三峰树木苍郁,山空鸟语,幽趣横生。

自唐至清摩崖石刻达75方,其中海交祈风石刻13方,记载了南宋淳熙元年至咸淳二年(公元1174年——1265年)冬季遣舶祈风和夏季回舶祈风情况。

这些石刻是古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迹,也是我国与亚非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以此可领略到泉州在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应有地位。

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综合考察团来泉州考察,各国专家学者对此胜迹赞叹不绝,并留下了考察记事石刻,又为九日山增添了光彩。

九日山是研究宋代泉州海外交通的珍贵史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700多年来,它以“溪流演漾、峰峦映发、奥衍明秀,隐为一区”的迷人景色,成为闽南著名的旅游风景区。

 

崇武古城

位于惠安县东南海滨,濒临台湾海峡,系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经略海防时为抵御倭寇所建。

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视师崇武,北城门横眉石刻“威镇海邦”传为戚所书。

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郑成功驻此抗清,传有“马蹄石”遗留。

崇武古城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丁字型石砌古城,是明政府为抗击倭患,在万里海疆修筑的60多座卫所城堡中仍保存完好的一座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福建省首批“国防教育基地”,泉州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

 

古城内外,有20多处分别始建于宋、明、清,后经修葺延续至今的宫庵庙堂等古建筑遗存,与古城构成了可供参观稽古的古迹群。

尤其是城外3公里处的大乍山龙喉岩,既有新石器时代遗址,又有记述古城史事的文人诗家摩崖石刻。

城外半月海湾,著名画家洪世清创作的大地岩雕——“鱼龙窟”,以及著名书艺大师朱屺瞻、钱君陶、刘海粟等人的篆刻书法精品镌刻在奇石怪礁上。

古城下还建有现代石雕博览园及省级海边森林公园。

崇武古城屹立在景区的正东方,其建筑工艺之独特合理被称为“古代系统工程的案例”。

这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资源十分丰富且独具浓郁的地方特色。

崇武古城有三个最具特色的地方,一是石头,二是海岸,三是惠安女。

巍峨雄浑的崇武古城,巧夺天工的石雕技艺,神奇迷幻的山海景观,风情独俏的惠东妇女,古朴奇特的民间习俗,以及遍布半岛熠熠生辉的精美建筑和异彩纷呈的宏博文艺奇葩,展示了这里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登临古城,足可探古览胜。

景区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福建省优秀旅游景区,被福建省财政厅、旅游局列为福建省旅游重点建设项目,被泉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风景名胜区。

2003年被泉州市人民政府评选为“泉州十八景”之一,景点命名为“崇武听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