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技巧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82694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0.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阅读技巧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文言文阅读技巧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文言文阅读技巧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文言文阅读技巧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文言文阅读技巧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文言文阅读技巧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文言文阅读技巧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文言文阅读技巧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文言文阅读技巧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文言文阅读技巧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文言文阅读技巧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文言文阅读技巧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文言文阅读技巧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文言文阅读技巧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文言文阅读技巧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文言文阅读技巧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文言文阅读技巧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文言文阅读技巧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文言文阅读技巧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文言文阅读技巧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阅读技巧文档格式.docx

《文言文阅读技巧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阅读技巧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言文阅读技巧文档格式.docx

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

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

“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

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

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如:

“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

“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

陈胜是阳城人。

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

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

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语)。

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

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后,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近年全国中考题对文言文阅读的考查力度加大,试题难度也有一定的增加。

新课标对学生文言文语感和思维习惯的培养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复习时中务必把握文言文阅读的技巧。

一、整体把握,分析文章。

通过阅读文章,分析文章的内容。

首先,能够读懂文章,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层次之间的关系,并且能够概括出文章各个层次的含义。

其次,能够抓住文章的关键语句,概括文章的要点,把握文章的主旨。

二、理解词义,翻译语句。

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此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虚词着重掌握的有:

之、其、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何、夫、尔等,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

之、其、而、以、于五个。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

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

判断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

用“非”、“乃”、“悉”、“为”、“则”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也有用“是”表判断的)、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借助于被动词,如“被”、“于”、“为……所……”表示被动;

不借助被动词,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动)。

第三,要掌握文言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从考试走向看,翻译文言句子是考试的难点,也是重点。

文言翻译的原则是:

信(准确)、达(通畅)、雅(有文采)。

翻译的方法:

留(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保留不译);

换(用现代的词去替代相应的古代的词);

补(补出文中省略了的语句,补出句中的省略成分);

删(把无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删去);

调(把文言文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

解词——串意——顺句。

三、诵读识记,积累运用。

通过诵读文章,形成语句的积累。

在复习应考中,首先要多诵读,诵读是培养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

其次是积累,包括了对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对古诗文名句、成语、文言词语与句子的积累。

第三是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积累的知识。

中考文言文考查,考点的设置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

因此,立足课内、辐射课外是最佳的复习方式。

一般说来,按照以上方法,有计划、有重点的进行几轮复习,文言文的阅读就不再是难事

高考文言文阅读文意理解题设障透析及对策

作者:

不详 

时间:

2009-5-166:

04:

34 

来源:

kundai转发 

人气:

157

  《考试说明》对文言文阅读要求具有“分析综合”能力,包括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笔者综观17份(上海卷除外)2008年高考文言文阅读文意理解选择题,都是根据语境提供的已知信息进行科学的猜测、选择、推演,从而破译未知信息。

命题人都在文章细节处大设迷障,干扰分析。

笔者分析并归纳出命题人以下五类设障方法。

  一、顺序:

颠倒、混乱 

  命题人故意颠倒事情进展的时间,调乱多个事件的先后顺序,人为地制造选项错误。

  1.他吸取教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

(江苏卷第8题C项) 

  原文是“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可见“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与原文中的时间先后不符。

  2.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浙江卷第14题D项) 

  “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一说有误,应是先“儒”后“释”。

  3.韩擒揣摩高祖有吞并江南的志向,在伐陈时担任先锋。

(辽宁卷第10题B项) 

  原文为“开皇初,高祖潜有吞并江南之志……及大举伐陈,以擒为先锋。

”可知,是高祖先有吞并江南之志,然后伐陈,以擒为先锋,陈述是颠倒时间。

  4.王昙首性格沉稳,喜怒不形于色,同时治家有方,家庭融洽,太祖也赏识昙首,晋升他的官职,并遵高祖交代,遇事咨询昙首,昙首果然在平定国难中贡献很大。

(全国卷II第10题B项) 

  按文段是王昙首先有“贡献”,太祖欲封赏他的诏书已经拟就,但王昙首先婉拒不受。

此题是叙说语序不当。

  要应对此类题目,应理清事件进展的先后顺序,可以对事件进行大事年表式的简要罗列,迷障就自然而然地破解。

  二、事迹:

遗漏、添加 

  命题人故意遗漏或随意添加事件行为,导致理解题的内容无法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

  1.齐王冏辅政,大兴土木,以广宅第,嵇绍不以为然,冏虽心中不悦,但也只能停息其事。

  (全国卷Ⅲ第6题C项) 

  原文“绍以书谏”、“冏虽谦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

“不以为然”,取消了“绍以书谏”这一重大行为;

“心中不悦”与文章“虽谦顺以报之”不符;

“但也只能停息其事”文中无此信息。

  2.越石父认为晏子对自己失礼,仍把他当奴仆,十分生气,说明他态度偏激,心胸狭窄。

  (福建卷第6题B项) 

  原文中并无“态度偏激,心胸狭窄”的信息。

  3.文章通过三个典型事例,表现了晏子的贤能有德、刚正不屈、机智幽默。

  (重庆卷第10题D项) 

  原文中并没有叙写晏子“刚正不屈”的一面。

  4.子产高度重视倾听民众意见,并且把民众的批评指责作为施政的依据。

  (江西卷第12题A项) 

  原文“其所善者,吾则行之;

其所恶者,吾则改之”,分号表明民众的赞扬和批评是施政的两个重要依据,表述中遗漏了一半重要信息。

  要应对此类题目,首先应全面疏通文意,罗列事件清单,然后针对选项中内容,在原文相应段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字词,比对无误则正确。

  三、因果:

强拉、臆断 

  命题人对原文的事件与行为主观臆断,或把本不构成因果关系的几个事件强拉硬扯,形成既定事实,以误导考生。

  1.金人叛盟,廖刚起用有德望的旧相,以遏制秦桧,又引起秦桧的强烈不满。

  (全国卷Ⅰ第10题D项) 

  “以遏制秦桧”的“以”表示前面内容为“遏制”的目的,但原文无法推断出此结论。

  2.韩延寿善于审案,严格约束下属,因此令行禁止,诉讼锐减。

  (北京卷第10题D项) 

  “令行禁止,诉讼锐减”是韩延寿执政的结果,但原因并非“善于审案,严格约束下属”,韩延寿以礼让教化百姓,尊崇古礼,尊贤下士,对待下属既恩德丰厚又纪律严明,这才是真正的原因。

  3.周访性格刚强,一旦蒙冤决不会忍气吞声。

为此,他深受皇帝赏识,并得到了奖励提拔。

  (广东卷第8题B项) 

  皇帝并不是因为周访的性格而提拔他,更重要的是他有才能。

  要应对此类题目,应特别注意选项中表示或暗示前因后果的虚词,如“以”“因此”“为此”等,同时剖析原文内容的内在关系能否构成因果关系。

  四、词句:

误解、偏差 

  命题人有意无意地错误理解文章中的关键字、词、句,对常见的多义字词或古今异义词浅显理解,导致内容理解上的严重偏差,以偏概全。

  1.歙州民风不正,人们好打官司,不畏牢狱。

入狱之时,尚穿戴整齐,且自带凉席,以便在牢中过得安然舒适。

  (湖南卷第12题B项) 

  原文“其视入狴牢就桎梏,犹冠带偃箦,恬如也”是说其入狱犹如穿戴整齐躺在竹席上一样恬然自安,而不是“入狱之时,尚穿戴整齐,且自带凉席”,本句关键要注意一个“视”字的理解。

  2.在襄阳时,周访重视生产、军训,勤于收集粮食等军需品,王敦因此很害怕,不敢轻举妄动。

  (广东卷第8题D项) 

  把文中的“采纳”误解为“收集粮食等军需品”,其实应理解为听取别人的建议。

  3.张讷由于大风雨没有砍下足够的柴,牛氏就不给他饭吃,张诚知道后从邻居家偷了面做成饼给张讷吃。

(山东卷第12题B项) 

  原文“余窃面倩邻妇为者”指自己从家里偷来面然后让邻居做成饼,而不是“从邻居家偷了面做成饼给张讷吃”,表述忽略了关键句“倩邻妇为者”的含义。

要应对此类题目,应特别关注原文中的一词多义字词及古今异义词。

  五、对象:

杂糅、失当 

  1.周访功绩卓著,曾先后被朝廷授予扬烈将军、厉武将军、龙骧将军等职务,成为一代名将。

  (广东卷第8题A项) 

  弄错对象,“厉武将军”是丁乾的官名,而非元帝所封周访的官名,封周访是“振武将军”。

  2.同乡王氏仿效郑氏家法,两族之中入选宫员很多,郑氏的家声因此更为显赫。

  (四川卷第10题C项节) 

  原文“两族之中入选宫员很多”只是郑氏得官很多,没有说王氏这个对象。

  3.韩休因萧嵩举荐而任宰相,他的耿介刚直与萧嵩的宽容随和形成互补,二人关系也很和谐,因而得到宋璟的赞许。

  (安徽卷第10题C项节) 

  原文“休临事或折正嵩,嵩不能平”说明韩休敢于当面指责萧嵩,二人关系不和谐,对象关系陈述失当。

  4.“兼爱”的好处远大于迎合君主所得到的好处。

士君子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这是识小利而不识大利。

(天津卷第14题C项) 

  原文“复惧宋者不能保其终也,使者来,请濂记之”,章君“惧”的对象是“后人”,而不是“来义塾读书的人”。

  此类题目是针对文中人物众多,时间紧而不易理清头绪而设置,所以考生只要耐心地理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可以轻易地找出错误。

  综观以上试题,大部分命题是针对考生思考问题不深入,流于表象,尤其是在阅读文章时不细不实的情况而设置。

考生切不可凭自己的主观感觉和想象去判断,应对命题者的设障方法心中有数,更要静下心来,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比照、辨别,要读懂全文,理清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的关系,尤其要注意大体正确背后的细微差异,这样文言文阅读理解题的设障迷雾也就自然烟消云散,考生解答文言文的理解题也能得心应手了。

高考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一个原则,四种方法

江山依旧

文言文阅读试题涉及了高中文言文的大多数知识点,综观近几年的高考全国卷以及各单独命题的省市卷,我们不难发现,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题型大同小异,无怪乎就是实词解释、虚词辨析、人物形象特征性格的理解以及文章文意的理解与赏析之类,再就是2002年新增加的句子翻译题。

文言文阅读考查的试题少(4小题),而且绝大部分以客观题的方式出现,所以掌握答题技巧,迅速排除迷惑项,是做好文言文客观题的关键。

本人结合几年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经验,就常考的四小题文言客观题谈谈自己的解题技巧——一个原则,四种方法。

不当之处,请方家批评指正,至于句子翻译题,许多大家已经有很多的见解,本人在此就不再赘言。

原则:

自下而上的原则

做文言文阅读题,首先应对文段用心精读一遍,文段后的注释往往有提示作用,也要加以关注。

文段中出现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有些生疏,可以暂不去管它。

我们在大脑中应快速存贮以下信息:

文章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官运仕途、从政业绩、人品性格以及其他与之相关的人和事(可以在试卷上圈点勾画),但我们如果做完其他题再考虑“信息筛选题”与“分析概括题”,又必须重读选文,费时费力。

同时,“分析概括题”不管是“正确的一项”,还是“错误的一项”,错误的只在一小点,换句话说,选择项中绝大部分分析概括的内容都是正确的,这就大大有助于我们理解阅读文段,有助于我们理解解答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以及信息筛选题时所应该掌握的具体的语境。

因此,精读原文之后,接着我们就应该趁热打铁,从后往前做题,这就是所谓的“自下而上”原则。

方法:

1.文言实词题——词性法

解答此题,我们可以析字形,明字义;

可以将给出的词义代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辨别实词的词性来解答或排除某一干扰项。

众所周知,汉字的词性不一样,字义也就不相同,我们可以运用这一特点来帮助解题。

如2001春季京、皖、蒙高考试题: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视事,恂恂若不能 

始事:

官吏到职开始工作

B.不许,于是人人惴恐 

惴恐:

恐惧

C.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 

雨雪:

下雪

D.以石,行旅便之 

行旅:

行走旅游

此题考查实词的理解,解释不正确的是D项。

D项中“行旅便之”的“行旅”是行人旅客之意,该是名词,不该是动词“行走旅游”之意。

再如2000年全国高考试题: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威自京都省之 

省:

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 

审:

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

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信:

使者

C项中“樵”应为名词,指柴草,充当“取”的宾语,而答案却是“打柴”,成了动词,与“取樵”中“取”重复,故错。

2楼

2.文言虚词题——代入法

课外知识是课内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掌握了课内知识点,特别是掌握了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我们就可以在解答考查文言虚词这一小题时自如地运用代入法。

高考考查文言虚词的题型绝大部分是将每个虚词都放在两个句子中加以比较来考查其异同,并且一句是出自原文,一句是出自中学课本。

答题时,可以先从课内的那一句入手,把这句中该词的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解释,看是否通顺,通那么用法就是相同,不通则不相同。

如2002年春季全国高考试题:

13.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铨简秀士,以为宾友,于是诸葛恪等以选入

怀王以不知忠臣,故内惑于郑袖 

B.登不听,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以恪为左辅……是为四友

是说也,人常疑之

D.使求过丸

行过夷门,见侯生

A组中的第二句出自《屈原列传》,意思为“因为”连词,套到第一句中解释为“于是诸葛恪等人因为(有才能)而被选入”,讲得通,故两个“以”用法和意义相同。

B组中的第二句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见”是副词,表被动,解释为“被”,而第一句的“乃见释”解释为“于是放走了他”而“见”在这里相当于代词,指代第三人称“他”,因而两个“见”意思和用法都不相同。

C项比较简单,第二句出自《石钟山记》意思为指示代词“这”,代入第一句讲得通,因此两个“是”意义和用法也相同。

D项的第二句出自《信陵君窃符救赵》,“过”是“经过”的意思,将这个意思代入第一句“派人寻找经过的弹丸”似乎也讲得通,但笔者认为此句中的“过”解释为“射过”更好些。

通过这样的代入法的运用,我们就可以准确无误地判断此题的正确选项为B。

3.信息筛选题——排除法

⑴根据陈述对象可以排除干扰项,确定答案范围

在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选文中出现的人名不止一个,而我们在答题时需要熟悉的仅是题干中的这个人(也可能是两个人,2002年考题中的父子)的行为举止,此时我们可以根据主人公来做初步的筛选:

把罗列的句子中不是“这个人”

所说所做所想的句子排除,相应的,包含这个句子的选项也就可以排除了。

如2004年高考试题(湖北卷):

1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魏元忠与张氏兄弟相互斗争的一组是( 

①张易之奴暴乱都市,元忠杖杀之 

②今承乏宰相,不能尽忠死节,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 

③将使与昌宗廷辨之 

④昌宗密引凤阁舍人张说,贿以美官,使证元忠 

⑤若获罪流窜,其荣多矣 

⑥元忠为宰相,何乃效委小人之言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③⑤⑥ 

D.②⑤⑥

阅读文段中“这个人”为“魏元忠与张氏兄弟”,而③中为太后之所为。

⑤为宋璟劝说张说之语,假如得罪被放逐,也比党附邪恶、陷害正义以求苟且偷生好得多。

⑥为张说据实回答。

这样一来,③⑤⑥的叙述对象与题干中的“这个人”无关,故可排除,一下子就可以确定答案为B。

⑵根据关键词也可以排除干扰项,确定答案范围

如2004年高考试题(天津卷):

13.下列记述曹彰言行的句子,可以作为曹操“黄须儿竟大奇也”这一评价的主要依据的一组是( 

①数从征伐,志意慷慨。

②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

③“丈夫一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

” 

④“率师而行,惟利所在,何节度乎?

⑤彰乃倍常科大赐将士。

⑥如太子言,归功诸将。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曹操作此评价的依据是曹彰在北征中的言行,关键词在“北征中”,而①②③皆为北征之前,况且②是曹操批评曹彰的话。

由此,可以确定就是D。

4..分析概括题——对照法

此类题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可能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所以,对句意的理解,我们就可以先通过对照,找准选项中与原文的不同点,之后,把难以区分的地方向原文词语上靠,找到对应的词汇,看看人物事迹的叙述注意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是否准确等,同时,主旨性的选项要结合全文,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要总体把握文意。

如:

2004年高考试题(福建卷)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A.申屠嘉早年随高帝征战,孝文帝时,旧大臣多已过世,余下的没有合适人选,孝文帝又不愿因任用窦广国而招来非议,才让申屠嘉当了宰相。

B.申屠嘉为人廉直,不畏权贵。

邓通在朝廷上傲慢无礼,皇上对他宠爱有加,申屠嘉不顾皇上袒护和求情,发文叫来邓通,严加斥责,并依法斩首。

C.皇上重用晁错,而申屠嘉提出的意见却不被采用。

申屠嘉就抓住晁错过失,奏请皇上惩处,皇上不同意诛杀晁错,申屠嘉后悔没有先斩了晁错,回家后吐血而死。

D.司马迁对申屠嘉做了评价,肯定了申屠嘉大案刚毅守节,但又认为申屠嘉缺乏韬略学识,因此难与萧何、曹参、陈平齐名。

答案B

对照原文,我们可以发现本项的错误有几处,首先邓通“傲慢无礼”,与“皇上对他宠爱有加”位置交换,其次皇上是在邓通向他求救时,才想办法的,而不是袒护在前,再次是“发文叫来邓通”,原文是皇上让邓通去,他才去的,不是直接把邓通叫来的,最后原文没交代邓通被斩首的事。

所以B项答案是不正确的。

2010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

目录[隐藏]

Ⅰ.考试性质

Ⅱ.考试内容

1.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2.二、考试范围与要求

[编辑本段]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A.识记:

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

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

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鉴赏评价:

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

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