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科学第二章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2726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246.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下科学第二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九年级下科学第二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九年级下科学第二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九年级下科学第二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九年级下科学第二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九年级下科学第二章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九年级下科学第二章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九年级下科学第二章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九年级下科学第二章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九年级下科学第二章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九年级下科学第二章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九年级下科学第二章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九年级下科学第二章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九年级下科学第二章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九年级下科学第二章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九年级下科学第二章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九年级下科学第二章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九年级下科学第二章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九年级下科学第二章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九年级下科学第二章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下科学第二章教案.docx

《九年级下科学第二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下科学第二章教案.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下科学第二章教案.docx

九年级下科学第二章教案

课时授课计划授课日期年月日星期

课题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第一节种群和生物群落(第1课时)

课时

教学

目标

1、理解种群的概念

2、学会识别种群

3、了解种群的基本特征

课时教学

重难点

种群、群落的概念、种群的特征

教学媒体

准备

多媒体

时间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

大约在38亿年前,地球上诞生了原始生命,经过长期的进化,逐渐产生了现在各种形式的生物。

生物是有生命的物体,非生物是没有生命的物体,因此生物和非生物根本区别是?

(有没有生命)

介绍:

现在地球上生活着种类繁多的生物,有千姿百态的树木

花草,有千奇百怪的鱼虫鸟兽。

地球上现存的生物约有500多

万种,已被生物学家命名的生物约有200多万种,尚有许许多

多生物没有被发现。

现存的动物有125多万种,其中无脊椎动

物120多万种。

动物中成员最多分布最广的大家庭是节肢动物,

目前已知道的有100多万种。

一、认识生物种群

读图:

这些生物是同一种生物吗?

为什么?

苔藓 金鱼藻 灵 芝  蝗 虫

――它们不是同一种生物,因为它们的形态、结构并不相同。

师:

不同种的生物之间的形态特征各不相同。

而同一种的生物,称为一个物种。

问:

内蒙盛产向日葵,它们是同一种生物吗?

向日葵之间身体基本相同,并能相互交配繁育

后代,所以它们是同一种生物。

即一个物种。

物种(species):

一群生物,它们的形态、结构相似,并能相互交配而生育子孙后代。

读图:

看上面几张图片,有什么共同点?

 

接受常识,知识生物的种类

 

读图,判断

 

看图

 

读图回答

时间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

(生活在同一区域内,同一个物种)

种群(population):

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一物种。

强调:

种群并不是许多生物个体的简单相加,且也有三个区别于其他群体的特点:

①一定空间和时间内(一个区域);

②同种生物(一个物种);

③个体的总和(一群个体)。

练习:

1、一个池塘中的鲢鱼、鲤鱼等鱼群。

则这个池塘中全部的鱼是否一个种群?

(不是,所有的链鱼是一个种群;所有的鲤鱼是一个种群;所有的鱼不是同一个物种,所以不能称之为种群)

2、判断下列属于种群的是哪一项[ ]

A.一片森林里全部的蛇    B.一座山上所有的树

C.一片农田中所有的虫    D.一块稻田中所有的水稻

强调:

如果某种生物对人类是有益的,人们总是希望它们越来越多;如果某种生物对人类是有害的,人们总想使它们越来越少。

由此可见:

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

要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首先要了解种群的一些特征。

这些特征主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种群的主要特征:

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性别比例

1、种群密度――指一定范围(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①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很大(以新疆北塔山荒漠草原地带的黑驴和灰仓鼠为例)。

②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也有差异(以不同季节的一片农田中的东亚飞蝗为例)。

种群密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

种群密度随环境条件和物种的不同而不同。

2、性别比例――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雌雄相当型:

雌性和雄性个体数目大体相等。

这种类型多见于高等动物。

 雌多雄少型:

雌性个体显著多于雄性个体。

这种类型常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及蜜蜂、象海豹等群体动物。

 雌少雄多型:

雄性个体明显多于雌性个体。

这种类型较为罕见。

如家白蚁等营社会性生活的动物。

蜜蜂若只考察有生殖能力的个体,也可看做雌少雄多型。

师:

查一查,你的父母亲在哪个年龄组?

学生活动:

问:

同一年龄组的性别比是否一致?

(不一样)

强调:

不合理的性别比例会导致出生率下降进而引起种群密度下降。

为了有利于人类生活,有时候会人为地控制生物的性别比。

思考:

①为什么人工控制的种群一般雌性多于雄性?

(是因为人们为了获得蛋、奶等禽畜副产品而选择控制的效果)。

②为什么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

试举一个既不造成环境污染,又能防治农业虫害的方法。

(使害虫不能完成正常交配,所以,可以通过破坏农作物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来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

3、出生率――一年内,平均每千个个体中活产的新个体数。

死亡率――一年内,平均每千个个体中的死亡个体数。

强调: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重要因素。

  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中个体的数量增加

  死亡率>出生率:

种群中个体的数量减少

4、年龄组成

三种类型:

增长型:

种群中年轻个体很多,年老个体很少

稳定型:

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

衰退型:

种群中年轻个体较少,年老个体较多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的影响,最终要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来直接表现,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制定计划生育政策的必要性。

小结:

种群是指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它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统计学特征。

此外,有的种群还具有社群结构等特征,如灵长类的首领制和等级制等。

而每个种群的大小或数量总是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种群动态。

了解种群的特征,掌握种群的动态规律,是我们科学管理、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控制有害动物的基础,也是我国制定“一对夫妇只生一个”的人口政策的重要科学依据。

 

 

知道特点

 

根据知识判断

 

阅读课本,知道种群的特征

 

看书本P36图查

 

算性别比

 

思考分析

 

阅读教材,了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计算方法

 

计论,总结、归纳

 

课时授课计划授课日期年月日星期

课题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第一节种群和生物群落(第2课时)

课时

教学

目标

1、理解生物群落的概念

2、学会区别不同的生物群落

3、了解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

课时教学

重难点

种群、种群的特征

教学媒体

准备

多媒体

时间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

复习:

什么叫种群?

种群的特征包括哪些?

(生活一在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叫种群。

种群具有单独生物个体所不具备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

看图:

在这个池塘中有哪些种群?

(虾、鱼、蝌蚪、蜗牛等)

问:

那么这个池塘中所有的

生物的总和是不是种群?

为什么?

(不是;不同物种)

师:

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

简称群落。

生物群落:

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种群

观察:

1、在校园内或校园附近,找一个花坛、一块农田或其他生活小环境,观察这个环境中生活着哪些生物种群?

  2、在周围环境划定一个范围。

计算一下该环境中的某一种群的密度

  3、通过观察比较,你认为种群中个体的数量及密度是固定不变的吗?

小结:

生物群落具有以下几个要点:

①一定的自然区域内(一个水池、一片草原或一片森林等一定范围内)。

②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③各种生物的总和(包括这个区域内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与种群的区别与联系:

①与种群区别:

种群是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群落是各种生物的总和。

②与种群联系:

群落是由不同种群构成的,它是一定自然区域内,各种种群的集合体。

复习种群的概念,种群的特征

 

看图,回答

 

讨论课前布置的观察校园花坛的种群等现象

 

知道区别与联系

 

时间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

练习:

1、在一片森林里,群落是指该区域内[ ]

A.所有的树木         B.所有的动物和植物

C.所有的生物与无机环境    D.所有的生物。

   2、下列实例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

A.一片草地上蝗虫的全部幼虫和成虫;

B.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

C.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鲜、真菌、昆虫、蜗牛等;

D.一块水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虾及其它生物

视频播放:

种群和群落

植被(vegetation):

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植被。

把被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

  以森林植物群落为例,说明群落的结构。

*生物群落的结构:

指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状况,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1、垂直结构:

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森林群落:

☆乔木层:

一般指5米以上的乔木区,这一层动物种类丰富,有各种昆虫、鸟类。

☆灌木层:

一般指1-5米高的灌木丛区,动物有树栖兽类以及各种鸟类。

☆草本层:

指地面上1米以下的草本植物区,在这一层中,昆虫、蜘蛛、蛇及各种小型鸟和兽类较多。

☆苔藓地衣层:

贴着地面生长的苔藓、地衣和真菌等。

☆生活在森林中的各种动物,也随着它们赖以生存的植物种类不同而出现分层分布的现象。

池塘群落:

动物在群落中也存在类似的分层现象,淡水养鱼中四大家鱼的混合饲养,就是根据群落垂直结构的关系,充分利用不同水层的空间和条件来获得高产的。

2、水平结构:

是指群落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生物种类往往不同的现象。

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树冠的疏密度,光照的明暗、土壤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的生物种类往往也有差别。

于是群落就由各种不同的“小群落”镶嵌分布在地面上,形成群落的水平结构,这种现象主要是由群落内环境因素的差异造成的。

观察:

在学校附近找一片小树林,辨认乔木层、灌木层、草木植物层主要有哪些植物种类,在各层植物中有哪些动物分布?

小结:

根据知识判断

 

阅读课本,知道森林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布特征

 

了解池塘群落的分布特征

 

课时授课计划授课日期年月日星期

课题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第一节种群和生物群落(第3课时)

课时

教学

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包括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

生命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等)

课时教学

重难点

种群、群落的概念、种群的特征

教学媒体

准备

多媒体

时间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

复习:

一、生物群落

1、概念:

在一定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2、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

植被:

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

在群落中起主导地位的是植物

二、生物群落的结构

1、反映了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在空间、时间上的配置关系。

2、类型:

引入:

生物无论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它们都会与周围环境产生相互作用

三、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

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会对生物产生影响

读图:

图中植物形态的变化主要是受了环境中哪些因素的影响?

  

   生活在自然界中的生物会受到温度、阳光、水分、食物等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同时生物的生命活动也会以影响环境。

举例:

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同时排出物还能增加土壤肥力。

   生物不断进化,以适应环境。

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保护色

 *拟态

*此外,如仙人掌能耐受长期的干旱,适于沙漠环境;哺乳动物发达的四肢,适于在陆上行走或奔跑……

讨论:

鱼在水中游,鸟在空中飞……各种生物的形态和结构有哪些特点是与其生活方式相适应的?

 

复习群落的概念,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及生物群落的结构

 

读图P41~P42

 

复习回答

 

时间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

2、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生物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⑴同种生物之间存在着互助(蚂蚁、蜜蜂)的现象,也存在着

斗争(争夺食物、空间或配偶)的现象。

――种内互助,种内

斗争

⑵不同种生物之间存在着如下关系:

互惠:

彼此有利,分开后能独立生活,也叫种间协作  

如:

花与蝴蝶    

共生:

彼此有利,分开后不能独立生活        

如: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地衣

竞争:

彼此互相抑制,也叫种间竞争 如:

水稻与杂草   

捕食:

一方杀死或吃掉另一方 如:

鸟吃虫

寄生:

一方有利,另一方有害     

如:

蛔虫寄生于人体内、莬丝子、细菌等

偏利、偏害:

对一方有利或有害,另一方则没有影响

3、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生物也不断地进化,以适应环境。

讨论:

请举出动植物各2例,并说明其怎么样的形态和结构结构特点与其生活方式相适应?

叶变成刺状,减少蒸腾,适于干旱环境,茎含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能贮水。

松树根系发达能吸收土壤深处的水、无机盐;针形叶,蒸腾作用小,适应干旱而贫嵴的地方

适应的普遍性

每一种生物都是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能力

4、生物之间的关系

种内关系:

种内互助种内斗争

共生: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一方就不能独立生存。

两种生物的这种共同生活关系就叫共生。

双方有利

如:

地衣,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

讨论:

请举例说说不同种生物之间有哪些关系?

请说说捕食与寄生现象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

从其它生物处获取营养

不同之处:

捕食反映的是生物间的食物关系,而寄生不是

种间关系:

互利共生竞争捕食寄生

小结:

作业:

阅读课本

 

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课时授课计划授课日期年月日星期

课题

第二节生态系统(第1课时)

课时

教学

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类型。

2.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3.了解生物圈及范围

课时教学

重难点

生态系统的概念、生物圈

教学媒体

准备

多媒体

时间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

复习引入:

1、影响生物的分布、形态、生理等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它可分为非生物因素与生物因素两类,生物因素是指它们的生活环境中的阳光、温度、空气、水、土壤等多种环境因素.

2、池塘淡水鱼混合放养的依据是(  )

A、鱼类对氧气的需求量不同B、鱼类对水温的要求不同

C.鱼类对阳光的要求不同D.鱼类的食性和栖息水层不同

3、水族箱中哪些属于非生物因素?

以青鱼为例,分析一下影响它生活的生物因素有哪些?

――

非生物因素有——阳光、水分、空气、温度、池底泥沙

浮游等植物

影响青鱼浮游动物

的生物因鱼等其他动物

素微生物

思考:

(1)若把大鱼缸看成一个体系,其内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之间是什么关系?

―――水族箱中的植物和鱼的生存都离不开水,而水中的二氧

化碳和氧气的含量也会随植物和鱼的生理活动而变化。

植物为

草食性鱼类提供了食物,而鱼的排泄物又为植物提供了生活所

需要的养料。

由此可见,水族箱中的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是彼此

联系、相互影响的、缺一不可。

(2)草原上的这些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把它们的关系用箭头表示出来?

在这个环境中,生物要生存,还需要哪些条件?

―――还需要阳光、水、空气、土壤和适宜的温度,如果没有这些非生物因素,草原上的任何生物都无法生存

3、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一部分草场

罩起来,会出现什么新的问题?

————

结果导致加罩区的草场昆虫的大量繁殖,造

成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子吃光了。

师归纳:

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我们把这个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复习生态因素

 

思考问题,讨论交流

 

时间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

一、生态系统

1、概念:

在一定地区域内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一个生态系统。

2理解:

①生物群落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所有生物。

②非生物因素是指生物存在的无机环境,即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③群落有地域性的,群落的划分是人们根据地域的实际情况以及观察和研究的需要来确定的,生态系统也按照这两个原则划分。

④生态系统有大有小,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块农田、一片湖泊、一条河流、甚至一个村庄或城镇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

小的生态系统也可以联合成大的生态系统,简单的生态系统可以组成复杂的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的类型:

三、

陆地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动植物种类繁多,群落结构复杂,是陆地上最复杂的生态系统。

有高大的乔木、许多灌木和苔藓等,还有各种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以及许多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

还有各种非生物因素,如阳光、空气、水、土壤及气候因素等。

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

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

其他生态系统:

讨论:

讨论:

1、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动植物的种类在哪类生态系统中更多?

2、影响海洋生物的非生物因素与陆地相比有很大不同,其主要区别有哪些?

3、农田生态系统与森林、草原、海洋等生态系统有所不同,在农田生态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什么?

三、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

生态系统范围有大有小,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生物圈。

思考:

为什么说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1、生物圈定义:

包括地球上的全部生物以及它们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组成生物圈。

2、生物圈范围:

大气圈底部:

地面以上10千米;

岩石圈表面:

地面以下2~3千米;

水圈大部:

水面以下12千米

作业:

作业本

理解概念

 

讨论交流

 

 

课时授课计划授课日期年月日星期

课题

第二节生态系统(第2课时)

课时

教学

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2、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

3、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成成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

课时教学

重难点

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与食物网。

教学媒体

准备

多媒体

时间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

1、找出这个池塘生态系统的

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2、说明各类生物的营养方式

是否相同?

3各类生物发挥的作用是否相同,

若不同,各类生物各具有什么作

用?

总结:

池塘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生物部分:

生产者:

绿色植物浮游植物

消费者:

浮游动物、鱼

分解者:

细菌、真菌

非生物部分:

物质:

空气和水矿物质等;能量:

阳光温度。

1.生产者:

(1)指自养生物,它们都是能利用外界环境中的无机物合成自身所需要的有机物并储存能量的生物。

(2)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己和其他生物提供食物,是生产者的主体。

另外光合细菌如硝化细菌、硫细菌、铁细菌也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也是生产者。

小动物绿眼虫在有光时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此时是生产者;无光时通过摄取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生命,此时属于消费者。

(3)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必要的、最基本的成分。

2、消费者:

(1)主要指动物,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利用绿色植物制造地有机物进行生活。

(2)直接以植物为食地食草动物叫初级消费者,以初级消费者为食地肉食动物为次级消费者,捕食次级消费者的肉食动物称三级消费者,依次类推。

(3)消费者是非基本成分,它们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根本性质。

3、分解者:

(1)主要指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它们把复杂的动植物的尸

 

复习生态系统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阅读课本,了解各成分的作用

 

时间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

体、排泄物和残落物等中所含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供植物再利用。

(2)分解者也是生态系统中必要的、最基本的成分。

4、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1)由太阳辐射能及无机物的和有机的化学物质组成的非生物环境。

(2)非生物环境主要包括太阳能、温度、水、空气、矿物质等。

生态系统的组成:

1、生物部分:

生产者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消费者动物(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分解动植物尸体)。

2、非生物部分:

物质:

土壤、空气和水等;能量:

阳光温度。

小结:

1.在一定的区域内和生物群落它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2.地球上的和它们全部生物所生活的环境中的组非生物因素成生物圈。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3.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可以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又可分为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

陆地上最复杂的生态系统是森林生态系统等。

4、生态系统的组成:

5、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生产者:

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成有机物,供给自身和系统中其他生物利用,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

消费者:

不能直接利用太阳能,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

分解者:

把动植物的遗体分解成无机物,重新被绿色植物利用。

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

思考: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的是什么生物现象?

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

例如:

草兔狐虎

营养级:

食物链中的一个个环节称营养级,

它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

总和。

练习:

写出草蛇鼠鹰之间的食物链。

 

动动脑:

右图所示你能连接多少条

食物链?

写出最长的食物链?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右图所示)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的

各种生物由于食物关系而形

成的联系叫食物链。

食物链的表示方法:

用箭头

表示捕食关系,被捕食者在

前,捕食者在后。

食物链的起点是绿色植物。

食物链关系的本质是物质和能量的传递关系,所以食物链表征的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传递渠道。

食物网——一种生物可以以多种生物为食,也可以被多种生物为食。

将一个群落中所有的食物链在一起组成由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成网状结构,形成了食物网。

练习:

(下图所示)

观察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将不同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用箭头连接起来。

 

思考:

这里有多少条食物链?

你能找出一条包含生物种类最多的食物链?

探索人在食物网中的地位P49

活动:

1、在纸上写下你昨天吃的食物

2、写出每一种食物的组成成分分别来自哪一种动物或植物。

如:

馒头——小麦,牛奶——牛,请接着列出它们的食物。

3、找一张纸写上这些生物的名称。

想一想这些生物还能吃那些生物,或被那些生物所吃,把这些生物的名称也写上。

用箭头连成一个食物网。

讨论:

1、人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在食物网中的地位有什么特点?

我们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人类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消费者的角色,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周围的生物,因此,我们要保护我们周围的生物。

小结:

课后练习:

作业:

作业本

 

 

归纳交流

 

讨论交流

 

练习书写食物链

 

讨论交流

 

 

课时授课计划授课日期年月日星期

课题

第二节生态系统(第3课时)

课时

教学

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2、理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特点,

3、理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区别与联系。

课时教学

重难点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教学媒体

准备

多媒体

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