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救小儿心跳呼吸骤停及心肺复苏的特点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82766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8.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儿急救小儿心跳呼吸骤停及心肺复苏的特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儿急救小儿心跳呼吸骤停及心肺复苏的特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儿急救小儿心跳呼吸骤停及心肺复苏的特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儿急救小儿心跳呼吸骤停及心肺复苏的特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儿急救小儿心跳呼吸骤停及心肺复苏的特点Word文件下载.docx

《小儿急救小儿心跳呼吸骤停及心肺复苏的特点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儿急救小儿心跳呼吸骤停及心肺复苏的特点Word文件下载.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儿急救小儿心跳呼吸骤停及心肺复苏的特点Word文件下载.docx

院外主要原因是意外伤害,如外伤、电击、溺水、中毒和自杀等。

【病理生理】

(一)缺氧心搏停止,循环中断。

心、脑、肝、肾等重要脏器供氧立即中断,功能受抑制。

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对缺氧尤为敏感。

循环停止1~2分钟,脑微循环自动调节功能丧失。

脑血管床扩张,4分钟后出现脑细胞死亡。

一般认为常温下,心搏呼吸停止4~6分钟,可致大脑不可逆损害,即使复苏成功,也将留有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

脑血流恢复阶段可出现脑血流再灌注损伤。

脑灌注恢复时,可继发脑血流过度灌注、脑充血、水肿颅内压增高血脑屏障受损,一些毒性代谢产物渗入脑内,进一步加重了脑细胞的损害。

这一病理过程与心搏停止时间长短有关,可长达72小时,在复苏过程应予以足够重视。

(二)代谢紊乱缺氧可致代谢性酸中毒,葡萄糖无氧酵解时,ATP产量下降,能量供应锐减。

由于ATP供应不足,钠泵失灵,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

呼吸心搏骤停后,体内二氧化碳分压每分钟增加3~6mmHg。

二氧化碳潴留可致呼吸性酸中毒。

代谢及呼吸性酸中毒,对重要脏器均有损害。

【临床表现】

(一)突然昏迷心搏骤停后10秒左右出现,部分人可有抽搐。

(二)呼吸停止心脏停搏后30秒左右呼吸停止,表现为呼吸运动消失,听诊无呼吸音,面色灰暗或发绀。

呼吸微弱,不能进行有效气体交换,对机体损害与呼吸完全停止一样,同样需要人工呼吸。

(三)瞳孔扩大心脏停搏后30秒左右瞳孔开始扩大,对光反射消失。

(四)大动脉搏动消失心音消失或心动过缓。

心率<60次/分,伴体循环征象消失,也需进行心脏按压。

心电图常见等电位线、心电机械分离或心室颤动。

心电机械分离是指有心电活动无心机收缩。

心电图可显示传导阻滞、室性自搏,甚至显示正常波群的窦性节律,但心脏无排血功能,测不到血压和脉搏。

【治疗】

立即开始CPR,明确病因不作为实施抢救的前提。

不同原因所致的心搏呼吸骤停,基础心肺复苏方法基本一致。

心肺复苏可分为基础生命支持和高级生命支持,前者主要是指徒手实施复苏,后者是指由专业急救、医护人员应用急救器材和药品所实施的一系列复苏措施,主要包括胸外按压,人工气道的建立,机械通气,循环辅助设备、药物和液体的应用,电除颤,病情和疗效评估,复苏后脏器功能的维持等。

(一)儿童基础生命支持主要依靠徒手实施心肺复苏的技术。

儿童呼吸心搏骤停可发生在医院内,也可能发生在院外,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处置。

如果在医院内复苏时或有多人在场时,应立即派人去启动紧急反应系统并获取除颤/监护仪或自动体外除颤仪。

院外单人复苏时,应首先进行5个回合心肺复苏后,再去启动紧急医疗救护系统。

1.检查反应及呼吸首先要快速对患儿进行评估。

轻拍患儿双肩,并大声说话:

“喂!

你怎么了?

”。

对于婴儿,轻拍足底。

如患儿无反应,快速检查是否有呼吸。

如没有自主呼吸,或呼吸不正常,应触摸脉搏(婴儿肱动脉,儿童颈动脉或股动脉),如10秒钟无法确认触摸到脉搏,或脉搏明显缓慢(60次/分钟)需开始胸外按压。

2.心肺复苏步骤过去是A(airway),B(breathing),C(circulation),现在的复苏顺序是C,A,B,即婴儿和儿童以进行胸外按压开始心肺复苏,接着是开放气道和人工呼吸。

具体操作是

(1)胸外按压30次(单人复苏)或15次(双人复苏)。

儿童按压正中线胸骨下1/2,婴儿按压乳头连线中点下方,频率至少100次/min,按压深度儿童约5cm,婴儿约4cm,大约是胸廓前后径的1/3。

每次按压后应允许胸廓充分回弹。

(2)开放气道不怀疑存在头部或颈部损伤的患儿,采用“仰头-提颏”法打开气道。

怀疑可能存在头部或颈部外伤患儿,采用“推举下颌”法打开气道,“推举下颌”法无法有效打开气道时,仍可使用“仰头-提颏”法。

(3)人工呼吸患儿无自主呼吸,或呼吸不正常时,予两次人工呼吸。

在院外,采用口对口或口与口鼻进行通气。

医疗人员在院内进行人工呼吸可使用气囊面罩通气。

避免过度通气,仅需要使胸廓抬起的最小潮气量即可。

(4)按压与通气的协调未建立高级气道时单人:

按压通气比30:

2;

双人:

按压通气比15:

2。

一般要求每2分钟两名施救者应交换职责,每次交换5秒内完成。

建立高级气道后(气管插管后)负责胸外按压的医疗人员以每分钟100次的频率进行不间断按压,负责通气者以每6-8秒给予一次人工呼吸的速度(8-10次/分钟)进行通气。

两名施救者不再进行按压与呼吸的配合。

当患儿无自主呼吸或呼吸衰竭,但存在大动脉搏动,且脉搏>

60次/分时,无需给予胸外按压,可仅予呼吸支持,每3-5秒一次人工呼吸通气(12-20次/分钟),每次呼吸时间持续1秒,并观察胸廓是否随每次呼吸而抬举。

(5)监测心律,必要时电击除颤。

儿童基础生命支持仅是心肺复苏的一个环节,应将患儿及时转至有条件的地方转入高级生命支持。

(二)儿童高级生命支持是在儿童基础生命支持的基础上,由专业医护人员应用急救器材和药品所实施的一系列复苏措施。

1.人工气道对人工通气有重要保证作用。

使用带气囊或不带气囊的气管插管同样安全有效。

操作者应熟练掌握喉镜使用方法,选择适合不同年龄患儿的插管,并确保插管位置正确。

2.监测及建立血管通道可使用心电、超声心动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图监测。

建立血管通道:

开放静脉(IV)或建立骨髓腔内通道(IO)。

IO是给药和输液的快捷安全有效途径,而且还可以在复苏的同时获取首次血标本,可以安全地给予肾上腺素、腺苷、液体和血液制品。

该通道能达到的血药浓度和作用效果与静脉通道相当。

但通过IO途径输注碳酸氢钠后,可影响酸碱分析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采用人工加压或注射泵给药或快速输液时,为使药物尽快进入中心循环,药物给入后可用适量盐水快速冲洗输入。

IV或IO途径应作为优先选择,但如果有困难,可以经气管内(ET)给予脂溶性药物,如利多卡因、肾上腺素、阿托品、纳洛酮。

气管内注入最少5ml的生理盐水,然后给予5次人工通气。

如果正在实施心肺复苏,给药期间暂停胸外按压,非脂溶性药物(如碳酸氢钠、钙剂)可能损伤气道,不应该经气管内给药。

经气管内给药的最佳剂量仍不清楚。

一般认为利多卡因、阿托品及纳洛酮可用静脉剂量的2-3倍,而肾上腺素用量可增至10倍。

实验显示,低剂量的肾上腺素通过气管内给药可能有害。

3.肾上腺素过大剂量并不增加疗效,应注意给药途径。

剂量:

0.01mg/kg(0.1ml/kg,1:

10000)IV/IO或0.1mg/kg(0.1ml/kg,1:

1000)ET,3~5min后可重复。

4.除颤适用于室颤/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

选择合适的电极:

成人电极(直径8~10cm)适用于10kg以上的儿童(≥1岁),儿童电极适用于<10kg的婴儿。

电极接触面:

电极与胸壁的接触面可以是专用凝胶或者是与胸壁自动粘贴的监护-除颤接触剂,不可以用盐水、超声导电膏、酒精或裸电极板直接接触皮肤。

电极的放置位置:

电极应紧紧贴在右上胸壁和心尖部,另一种放置方法是放在胸骨左侧胸部和肩胛骨下背部上方。

原则是患儿心脏位于2电极之间,电极不可直接接触(最好相距3cm以上)。

首次除颤剂量2-4J/kg,后续电击除颤剂量至少为4J/kg,但不应超过10J/kg或成人剂量。

对于婴儿,应首选使用手动除颤器,如果没有手动除颤器,则优先使用装有儿科剂量衰减器的自动除颤器,如果二者都没有,可以使用不带儿科剂量衰减器的自动除颤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