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英雄山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2853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泰安市英雄山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山东省泰安市英雄山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山东省泰安市英雄山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山东省泰安市英雄山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山东省泰安市英雄山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山东省泰安市英雄山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山东省泰安市英雄山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山东省泰安市英雄山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山东省泰安市英雄山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山东省泰安市英雄山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山东省泰安市英雄山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山东省泰安市英雄山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山东省泰安市英雄山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山东省泰安市英雄山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山东省泰安市英雄山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山东省泰安市英雄山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山东省泰安市英雄山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山东省泰安市英雄山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山东省泰安市英雄山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泰安市英雄山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

《山东省泰安市英雄山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泰安市英雄山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泰安市英雄山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

山东省泰安市英雄山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英雄山中学2019届高三阶段性测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

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迹工整,笔迹清楚。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内圣外王”之说不符孔子圣人规

现代新儒家喜以“内圣外王”四字综括孔子之道及其所开创的儒家思想。

殊不知,内圣外王之说实有悖于孔子圣人观。

孔子本人未以内、外之分来定“圣”、“王”之别。

他所视之为最高境界的“圣”,内在之德与外化之功必须兼备,即必须内外兼通。

《论语·雍也》载:

“子贡曰: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

’子曰:

‘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

’”孔子以“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为“圣”,“圣”圣显然并非仅指个人的内在之德,而更重外在的惠民济众——甚至连王天下之尧舜都不足以当此。

此“圣”虽然远超仁境,但却以仁为根本,仁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而立人、达人至其极,即是博施于民而济众,亦即圣。

可见,即使是仁境,孔子也不认为其仅指个人的内在之德,而还必须有外在的立人、达人之功,至于作为仁之极的圣境,其必备化人之功,自不消说。

这一思想,孔子在他处还有更明确的表达。

在他与子路的一段对话中,孔子认为“修己以敬”是成为君子的必由之路,但却远未臻圣境。

“修己以安百姓”方可成圣。

显然,孔子所谓“圣”是指内外兼通的内德外化,而不仅仅是指与外王之化有别的“内圣”之德。

《说文解字》训“聖(圣)”为“通”,则孔子以内德外化兼通为“圣”,可谓不违训诂。

如认为“内圣外王”意指内修圣德而外施王政,是仅把圣解作圣德,此解既不合训诂,又违背孔子的思想。

儒家经典《五行》以“闻而知之”为圣,此解与“圣”之本义正相通。

《说文》认为“聖从耳”,段玉裁注引《风俗通》曰“聖者,声也,言闻声知情”。

“聖”之甲骨文像人上着大耳。

可见,圣之本义当与听闻相关,而能闻声知情则可谓之通,故“通”乃“圣”之引申义。

《五行》所谓“圣”近乎其本义,而孔子则取其引申义。

无论本义抑或引申义,圣都不能直接解作圣德。

故以“内圣外王”概括孔子思想,“圣”之义即无着落。

孟子已视孔子为内怀圣人之德而外无王者之位之圣人,且其圣人观已有异于孔子。

荀子欲合“尽伦之圣”与“尽制之王”为一体,以成“圣王”之教。

然荀子此“圣王”之“圣”仅为“尽伦之圣”,显然异于孔子所谓内德外化兼通之“圣”。

或许正因受孟、荀圣人观之影响,故“内圣外王”之语虽始出于《庄子·天下》而非孟、荀之口,然现代新儒家却仍喜以之概括孔子及儒家思想。

只是他们未曾顾及,虽可以内修其德、外以德化统括孔子及儒家思想,然无论就训诂抑或思想层面而言,皆难以将孔子之所思简约为“内圣外王”。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被孔子视为最高境界的“圣”,必须兼具内在之德与外化之功,而他本人并未以内、外之分来定“圣”“王”之别。

B.和个人的内在之德相比,孔子显然更看重外在的惠民济众之举,就此而言,甚至连王天下的尧舜都不足以称为“圣”。

C.“圣”以仁为根本,而即使是仁境,也必须有外在的立人、达人之功,作为仁之极的圣境,自然也应该具备化人之功。

D.“修己以安百姓”方可成“圣”,这里的“圣”是指内外兼通的内德外化完全不同于与外王之化有别的“内圣”之德。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说文解字》训“聖(圣)”为“通”,孔子以内德外化兼通为“圣”,两者对于“圣”的理解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

B.把“内圣外王”理解为内修圣德而外施王政,是把“圣”只解作圣德,既不合训诂,又与孔子的圣人观不相符。

C.由“聖”的甲骨文可知其本义当与听闻相关,而能如《说文》所说“闻声知情”则可谓之“通”,故“通”乃其引申义。

D.《五行》以“闻而知之”为圣,与“圣”之本义相近,而孔子则取其引申义,无论哪种“圣”都不能直接解释为圣德。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视孔子为内怀圣人之德而外无王者之位之圣人,他所理解的“圣”和孔子的“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圣”不同。

B.荀子欲合“尽伦之圣”与“尽制之王”为一体以成“圣王”之教,此“圣王”之“圣”与孔子所说的“圣”明显不同。

C.“内圣外王”之语虽非始出于孟、荀之口,正因为受二人影响,现代新儒家却仍喜欢以此概括孔子及儒家思想。

D.作者博古通今、引经据典,所引文段既有孔子自己的言论,又有儒家其它的经典篇章,可谓材料丰富,论证有力。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阳光路十七号

王虹莲

新婚后不到一个月,他就出去打工了。

他们山村的男人几乎全出去谋活路,山上的东西实在是不能养活他们。

她在家里,种地、养猪、赡养老人,等待着他从远方寄来的信和钱。

每个月,他都会给家里寄来钱,或多或少。

她似孩子一样,跑到储蓄所存起来,舍不得花掉一分钱。

他们文化都不高,写封家书还是够用的。

他的字丑陋,可是她喜欢,那字里行间,满是对她的牵挂和惦念。

她也回信,羞涩地表达着惦记。

正是新婚,她的每一瓣心花里,全是那个黑黑瘦瘦的男子。

他的地址她早就背下来了——阳光路十七号。

阳光路,多好听的名字。

在那个繁华的大城市,这条路一定是铺满了金灿灿的阳光。

何况,他在来信中说,阳光路是一条非常漂亮的路,绿阴蔽日,碎石铺就,这里条件相当好,住的是有露台的那种房子,虽然是打工,可并不觉得苦。

于是她的想像就更加完美,问,那阳台上有杜鹃花吗?

有水仙花吗?

那围墙上青藤爬满了吗?

这种幻想让她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感。

所以,等待着阳光路十七号的来信成了她最大的快乐。

她喜欢听他描述外面的世界,那些红白相间的房子,那些穿着漂亮衣服的女孩子,那悠扬的钢琴声;他还说起过麦当劳,说,什么时候你来,我带你去吃。

但那年的春节,他却没有回来。

他说,公司组织去海南旅游,机会难得,还是明年再回去吧。

她逢人便说,我们家男人去海南旅游了,公司组织的。

好像公司是个很气派的词,好像海南是国外一样。

存折上的钱越来越多了,她跟他说,明年你回来,我们一起盖个新房子吧。

他们在信上的计划是那么美好,盖个新房子,买几只小猪仔,再种点玉米,生一个小孩子。

想着想着,她就会甜蜜地笑。

他离开家快两年了,她想他想得快发了疯了。

于是她准备动身去找他,想给他一个惊喜。

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她到达了那个城市。

那真是一个美丽的大都市,她一下子就晕了,如果不是警察帮助,她简直分不清东南西北了。

她把写着“阳光路十七号”的纸条递给警察。

警察说,很远的地方,在郊区呢,离城市还有两个小时的车程。

她呆住,以为听错了,他明明说是在市中心啊。

坐了两个小时的车,她又打听这个地方,有人指给她说,往前走,那边搭的简易棚子就是!

她终于看到一块破牌子上写着——阳光路十七号。

那是一块简陋的木牌子,上面有水泥和白灰。

她也看到了那些简陋的房子,真是红白相间,红的砖,上面画着白线。

而刚才路过那些漂亮的小区时,她也的确看到了带露台的房子,听到了钢琴声,可那都是别人的快乐。

旁边的人说,这片大楼快盖完了,这片简陋的房子也快拆除了,这帮农民工也应该回家了。

他们在这儿干了快两年了,为挣钱都舍不得回家,可春节时老板跑了,连路费都没给他们留。

站在那简陋的房子前,她哭了。

她没有去找他,而是又坐三天三夜的火车回了家。

回家后她写信给他:

我想你了,回家吧。

一个月后,他带着大包小包回了家,当然,还带着一份不再新鲜了的麦当劳。

她让他吃,他说,你吃,我在外面总吃。

她含着眼泪吃完那个叫汉堡的东西,然后说,不好吃,不如红薯粥好喝呢,怪不得你说吃腻了。

整整一夜,他给她讲外面的世界,一直说阳光路十七号,她听着,在黑暗中流下眼泪。

最后,她握住他的手:

因为有你,那条路才叫阳光路。

她一直没有说,她去过阳光路十七号。

那是她一个幸福而心酸的秘密。

(选自《中国青年》杂志,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第二段写她“等待着他从远方来寄来的信和钱”,一方面体现了他们原本生活的艰辛,另一方面也凸显了她对丈夫的牵挂和惦念。

B.小说结构严谨,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如前文丈夫来信中写到“带露台的房子”“钢琴声”,与后文写到她遇到的真实情况形成了呼应。

C.女主人公勤劳质朴,看重爱情,她独自在家劳作,并赡养老人;男主人公辛苦节俭,细心体贴,不断寄钱回家,还用善意的谎言安慰妻子。

D.小说以小见大,透过一对小夫妻的经历,表达了对社会的批判;同时也写出了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命运,彰显了他们卑微生活之中的人性美。

5.小说以“阳光路十七号”为题,有何用意?

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5分)

 

6.请探究文章结尾划线句的意蕴。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江平:

我所能做的是呐喊

10月4日,江平搬离养老院,回到位于北京南四环温泉公寓的住所。

公寓里的一切保持原貌:

几盆绿植长势喜人,墙壁上挂着他最钟意的一幅照片——某次演讲时,他双手分开,向上延展,整个姿态仿佛在呐喊着什么。

尽量减少外出时间,让自己习惯于老年生活——他即将迎来85岁生日,“老去”的困境无法逃脱,只能接受。

让他矛盾的是,某些重大时刻,他又忍不住在公众场合出现,思考、发声、呐喊。

纵观江平的一生,法治二字始终贯穿。

他参与和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立法的历程,尤其是从起草民法典到《物权法》出台,长达近30年。

面对争议,江平选择与一众法学家集体高调回应。

2007年3月16日,“五年八审”的《物权法》终于高票通过。

十多年后,回顾这段历史,江平总结,当时遭遇的最大困难,是法律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或者说,法律本身也被当作一种工具,容易受领导意志和行政力量干预。

江平是那一代人中声誉最隆的法学家之一,更重要的是,终其一生,他都在为推动中国的民主法治和宪政思想无限呐喊。

他曾说自己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法学家,因为掉入时代的缝隙,没有读过多少书,也没有写出什么像样的法学专著。

“我是一个法律活动家,我以社会为舞台,在立法、司法、政府部门和企业等诸多领域为建立现代法治国家助推了一把力。

从某种意义说,江平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法学工作者的生命,从50岁才真正开始。

那是1979年,他终于摘掉戴了22年的“右派”帽子,回到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法律课程。

重回学校不久,江平便提议开设复兴民法传统的罗马法和西方民商法课程。

他用当年留学苏联所积累下来的理论和资料编写教材,法大所有选修这两门课程的学生都由他授课。

现任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副庭长的孔祥俊是江平的博士生,他说听江老师的课,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他的思维方式,“我们这些学生,更多的是从具体层面、制度层面看待案例,他却能把制度融进案例,从里面抽出一个精神来”。

孔祥俊回忆,当年的课堂上,江老师常常给他“醍醐灌顶”之感。

江平常说,包括他在内的这一代法律人,在法学界的作用,就是一架“人梯”,在接受过现代法律教育,拥有法治理念后,被投放到教育岗位,为硕士生、博士生,花费七年甚至十年的时间,搭建一架学习法律的梯子。

他用这样一种方式唤醒未来中国的法律人。

直到现在,法大每一个学生都会在毕业的时候穿上一件文化衫,上面印着江平在30年前手书的一句话:

只向真理低头。

63岁那年,江平卸任一切公职,继续通过写文章、发表演讲和在公共法律事件上表达意见来发挥影响力。

到广东打工的湖北大学生孙志刚在收容所被殴打致死后,江平激烈抨击收容遣送制度。

重庆李庄案第二阶段,已经81岁的江平顶着巨大的压力,加入李庄案法律顾问团,为捍卫中国律师制度和律师合法权益鼓与呼。

总有人问这位跌宕一生的老人,对中国的未来怎么看。

他总是笑眯眯的:

“这个社会总是朝向一个更美好的前景发展,这是我始终相信的。

所以在困难的时候,我也总是乐观的。

”在江平看来,属于自己的时代正在缓缓落幕。

“我们这一代法律人的历史使命,就是承上启下,培养出一批具有现代法律意识、法律观念的学生。

”他愿意一点一点地看着国家改变,“希望能够看到我们国家的自由、民主、人权更好一些”。

(选自《人物》,有删改)

链接材料:

①从《民法通则》《行政诉讼法》,到《合同法》《公司法》《信托法》,再到近年来《物权法》等多部法律的起草与颁行,被称为“中国法学界良心”的江平,多年来不遗余力地奔走呼喊,扮演着法治“布道者”的角色。

②在北京西山劳动反省时,一次抬重物过铁轨,由于心力交瘁,他被风驰电掣的火车带倒,直拖出去十来米远,性命保住了,但无情的车轮碾碎了他的一条腿。

江平写下的诗中有我们难以体会的心境:

“残肢逆遇何足悲,伤情失意安得摧。

愿将惭怍五尺躯,送与世炉万般锤。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搬离养老院回到住所,即将85岁的江平虽接受了“老去”的困境,尽量减少外出,但某些重大时刻又忍不住在公共场合发声、呐喊。

B.从起草民法典到《物权法》出台,多年来,法律从未受到重视,只是被当做工具,受到领导意志和行政力量的干预,江平对此极为不满。

C.摘掉“右派”帽子的江平回到大学,教授复兴民法传统的罗马法和西方民商法课程,教材则用他留学苏联时所积累的理论和资料编写。

D.法大每一个毕业生在毕业时都要穿一件印有江平手书“只向真理低头”的文化衫,这既是对江平的敬仰,又是对法律精神的继承。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物权法》的出台是江平参与和见证的中国立法进程的一个缩影。

面对争议,江平和一众法学家高调回应,《物权法》最终高票通过。

B.我国的法制建设,不仅需要在专业领域著作等身的法学专家,也需要像江平一样著作不多而以社会为舞台为法制助力的法律活动家。

C.江平这一代法律人甘当学习法律的人梯,他们能带领学生从具体层面、制度层面思考法律,更能把制度融会贯通,向学生传递法律精神。

D.江平在北京西山劳动反省时,因为所抬物品过重行走艰难,被火车带倒而碾碎了一条腿,但他身残志坚,赋诗表达了对命运的不屈。

E.江平信心满怀,在他看来,他的时代已经终结,其承上启下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但是他认为中国的自由、民主、人权会越来越好。

9.对中国法治建设,江平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文本概括并分析。

(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梁曾,字贡父,燕人。

至元十年,用累考及格,授云南诸路行省都事。

十五年,转同知广南西道左右两江宣抚司事。

明年,除知南阳府。

南阳在宋末为边鄙,桑柘未成,而岁赋丝,民甚苦之。

曾请折输布,民便之。

三十年正月,至安南。

其国有三门:

中曰阳明,左曰日新,右曰云会。

陪臣郊迎,将由日新门入。

曾大怒曰:

“奉诏不由中门,是我辱君命也。

”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新朝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世子陈日燇大感服,三月,令其国相陶子奇等从曾诣阙请罪,并上万寿颂、金册表章、方物,而以黄金器币奇物遗曾为赆,曾不受,以还诸陶子奇。

八月,还京师,入见,进所与陈日燇往复议事书。

帝大悦,解衣赐之,右丞阿里意不然,帝怒曰:

"梁曾两使外国,以口舌息兵戈,尔何敢尔!

"或谗曾受安南赂者,帝以问曾,曾对曰:

"安南以黄金器币奇物遗臣,臣不受,以属陶子奇矣。

"仍乘传之任淮安。

到官,兴学校,厉风俗,河南行省事有疑者,皆委曾议之。

大德元年,除杭州路总管。

请禁莫夜鞫囚、游街、酷刑,朝廷是之,著为令。

四年,丁内艰。

先是,丁忧之制未行,曾上言请如礼。

七年,除潭州路总管,以未终制,不赴。

寻召还京,辞以母丧未葬,扶柩北归。

四年,以疾辞归,敕赐药物,存问备至。

延佑元年,还至汴梁,以病不复职,寓居淮南,杜门不通宾客,惟日以书史自娱。

至治二年卒,年八十一。

(节选自《元史》)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新朝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

B.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新朝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

C.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新朝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

D.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新朝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路”,宋金元时代行政区划名,是仿唐代的“道”制而设置,“道”和“路”,最初都是监察区,后转化为行政区。

B.“世子”,在先秦时代是君位继承人的封号,汉朝以后用以称郡王的继承人,以区别皇位的继承人太子,还指藩属国的王位继承人。

C.“阙”,本意是皇宫前面的望楼,“城阙辅三秦”中的“城阙”即指帝都长安,“诣阙”,指奔赴朝廷、皇宫或都城。

D.“丁内艰”,意为遭逢父母丧事。

古代封建社会官员父母去世,官员必须停职,回家守制,又称“丁忧”,是传统的道德礼制。

12.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梁曾擅长外交,成绩卓著。

他两次出使安南,以言辞平息战事,成功说服安南国的世子陈日燇入朝请罪,从而取得了外交的胜利。

B.梁曾事君忠勤,深得信任。

皇帝为表彰其出使安南之功,解衣赐之,这引发了阿里的不满,但皇帝怒斥了阿里,肯定了梁曾的功劳。

C.梁曾为官清廉,不贪钱财。

安南送给梁曾许多贵重礼物,梁曾拒不接受,这让他后来得以在皇帝面前坦然应对说他接受安南财物的谗言。

D.梁曾恪守礼制,不肯苟且。

梁曾出使安南,坚持要从中门入城;他还建议按照礼制施行居丧制度,他自己因服丧未满,拒绝到潭州赴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南阳在宋末为边鄙,桑柘未成,而岁赋丝,民甚苦之。

 

(2)请禁莫夜鞫囚、游街、酷刑,朝廷是之,著为令。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江梅引

姜夔①

人间离别易多时。

见梅枝,忽相思。

几度小窗幽梦手同携。

今夜梦中无觅处,漫徘徊,寒侵被,尚未知。

湿红恨墨浅封题。

宝筝空,无雁飞。

俊游巷陌,算空有、古木斜晖。

旧约扁舟,心事已成非。

歌罢淮南春草赋,又萋萋②。

漂零客,泪满衣。

【注释】①庆元二年丙辰之冬,正值园中腊梅绽放,词人见梅怀念远方的恋人,因作此词。

②淮南小山(一说刘安)著辞赋《招隐士》里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句子。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江梅引”,词牌名。

“引”表示词的音律特点,意义、用法同《李凭箜篌引》和《滕王阁序》“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中的“引”。

B.“人间离别易多时。

见梅枝,忽相思”三句,开篇点明主旨,词人感慨人间离别,又见江头梅花,引发了他不尽的相思之情,。

C.“湿红恨墨浅封题”,是说心中充满了离恨,相思的泪水打湿了红笺,冲淡了墨迹,默默将信封好,题字签押,情思低徊。

D.“宝筝空,无雁飞”两句,写恋人曾弹奏宝筝,而今却无处可闻;那些和累写成的相思,也因无鸿雁传递而难以排遣。

E.结尾“漂零客,泪满衣”二句,写自己的恋人而今漂流异乡、孤苦无依、泪湿衣襟的情景,表达了词人的惦念之情,意境凄苦。

15.本词在抒发感情时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庄子﹒逍遥游》中以八千岁为一季的大椿为例,阐述何为“大年”,随后指出八百岁的长寿老人实在不算什么:

“,,!

(2)《蜀道难》一诗中,诗人通过描写行人的动作、惶恐的神情,从侧面来表现蜀道高峻的句子是“,”。

第Ⅱ卷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2016年欧洲杯八强诞生后,回想过去二十天观看的比赛,欧洲杯为我们呈现了一道道秀色可餐的大餐,让球迷们大呼过瘾。

②今年暑假,我和几个小伙伴几经艰辛,终于登上了西岳华山绝顶。

立于巅峰,放目远眺,天无涯际,我顿觉自己渺小,登高自卑之感油然而生。

③张强是一个摄影爱好者,他走到哪儿都喜欢带着相机,那是因为他要及时拍下那些白驹过隙的瞬间。

④王老师为了使课上得生动形象,不停地指手画脚,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⑤在“井喷”事故的善后处理中,孤儿都得到了一笔抚恤金。

只要计划支出,细水长流,他们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是不成问题的。

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稿》的编写者孙宅巍在回顾编写经历时说,搜集来的那些文字资料所描绘的场景异常惨痛,常常使他不忍卒读。

A.①②④B.①③④C.③⑤⑥D.④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大多数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容易导致心理产生一系列问题,而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此时,便显得尤为重要。

B.储蓄所吸收储蓄额的高低对国家流动资金的增长有重要的作用,因而动员城乡居民参加储蓄是积累资金的重要手段。

C.超微颗粒污染物已被确定是一种健康风险,它能够引发诸如哮喘、心脏病、肺癌等疾病,还会侵害大脑,加速认知老化,甚至可能增加痴呆症的患病几率。

D.英国媒体报道称,将来无论中风患者和癌症患者,都可以得到符合个体特点的预约免疫治疗法,这种新疗法可以让患者的免疫系统主动出击,杀灭每一个病毒细胞。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他是个可怜的孤儿,小时候承蒙我父母照顾,所以现在经常来看望我们。

B.杨老师年过七旬仍然笔耕不辍,作为他的高足,我们感到既自豪又惭愧。

C.这篇文章是我刚完成的,无论观点还是文字都不够成熟,请您不吝赐教。

D.由于路上堵车非常严重,我赶到约定地点的时候,对方早已恭候多时。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是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近年来,面对突发事件,各级政府日益重视在第一时间发布官方通报。

然而,①,让群众感到通报变了味。

对一些官方通报中高频出现的“领导重视”现象,同样应引起重视。

如河南省某市一公司发生火灾,该市官方微信对此发布新闻通报,通篇263个字,有165字在介绍“领导重视”,而对公众更关心的事故原因和伤亡等情况,仅有寥寥14字。

对突发事件高度重视并积极处理,②,无需反复强调。

在公众看来,官方通报与其反复强调“领导重视”,③。

如在一些火灾通报中,相较于领导的“高度重视”,事故现场的详细情况、后续处理措施及有针对性的防火安全提示,才是社会公众更为关注和需要的。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5分)

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企业,在“互联网+”背景下,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创新发展模式,逐渐成为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互联网企业,而成为中国的崭新名片。

因此,只有大力发展“互联网+”,才能进一步提升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而影响力增强,必然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并进而带动我国科技实力的整体提高。

①不是只有发展“互联网+”才能提升我国的影响力。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