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安徽省人民政府代理省长李国英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82995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府工作报告安徽省人民政府代理省长李国英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政府工作报告安徽省人民政府代理省长李国英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政府工作报告安徽省人民政府代理省长李国英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政府工作报告安徽省人民政府代理省长李国英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政府工作报告安徽省人民政府代理省长李国英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政府工作报告安徽省人民政府代理省长李国英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政府工作报告安徽省人民政府代理省长李国英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政府工作报告安徽省人民政府代理省长李国英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政府工作报告安徽省人民政府代理省长李国英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政府工作报告安徽省人民政府代理省长李国英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政府工作报告安徽省人民政府代理省长李国英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政府工作报告安徽省人民政府代理省长李国英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政府工作报告安徽省人民政府代理省长李国英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政府工作报告安徽省人民政府代理省长李国英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政府工作报告安徽省人民政府代理省长李国英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政府工作报告安徽省人民政府代理省长李国英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政府工作报告安徽省人民政府代理省长李国英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政府工作报告安徽省人民政府代理省长李国英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政府工作报告安徽省人民政府代理省长李国英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政府工作报告安徽省人民政府代理省长李国英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府工作报告安徽省人民政府代理省长李国英文档格式.docx

《政府工作报告安徽省人民政府代理省长李国英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府工作报告安徽省人民政府代理省长李国英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政府工作报告安徽省人民政府代理省长李国英文档格式.docx

引江济淮工程开工建设,贯通江淮的梦想照进现实。

合肥地铁1号线开通运营,开启了安徽地铁时代。

郑徐客专安徽段、望东长江公路大桥等重大项目建成运营,新改建农村公路畅通工程3.5万公里。

——脱贫攻坚首战告捷。

103万贫困人口脱贫,1077个贫困村出列,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防汛抗洪抢险救灾全面胜利。

成功抗击长江流域仅次于1954年的大洪水,灾后修复和水利薄弱环节建设全面展开,3.18万水毁住房群众全部搬进新居。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9156元和11720元,增长8.2%和8.3%。

城镇新增就业66.8万人、登记失业率3.2%。

建成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30.2万套,又解决312.7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全面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初步成效。

完成煤炭967万吨、生铁和粗钢505万吨化解过剩产能任务,妥善安置职工3.8万人。

商品住房去化周期由12个月降至8个月,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率56.5%。

有效管控企业杠杆率,全年直接融资4386.2亿元、增长47.2%,新增上市公司5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40家。

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全年减免税费702.4亿元。

加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补短板力度,深入实施项目建设“四督四保”,新开工亿元以上重点项目2205个、建成1529个。

(二)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步伐加快。

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启动建设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大力推进“调转促”行动计划和“三重一创”建设。

新增授权发明专利1.53万件、增长36.8%。

新增1个国家级工程实验室、5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5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32个,培养高技能人才10.8万人,实施引智项目260项。

启动第二批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和首批7个重大工程、重大专项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6.4%。

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增长6.6%。

推动服务业提速提质,启动建设“电商安徽”,限额以上网上商品零售额增长68.4%,旅游总收入增长19.8%。

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建成城市绿道1189公里,超额完成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任务。

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5个镇入选首批中国特色小镇。

加强生态建设和重点领域环境污染整治,全面完成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

(三)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进一步增强。

深入实施“放管服”改革,建立“3+2”清单制度管理体系,在全国率先推行公共服务清单和行政权力中介服务清单,建成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发放“五证合一、一照一码”营业执照19.2万户。

营改增试点、资源税改革全面推开。

建工集团整体上市、铜陵有色股份公司员工持股计划获准实施。

首家民营银行获批筹建。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基本完成,首批13个村“三变”改革试点扎实推进,80个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任务顺利完成。

大力推进对外开放。

皖江8市纳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郑蒲港区扩大开放通过国家验收,马鞍山综保区、合肥空港保税物流中心、中德(芜湖)中小企业合作区获国家批准建设。

江淮汽车与德国大众汽车合作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国际徽商大会成功举办。

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47.7亿美元、增长8.4%。

外事、侨务、对台、港澳工作取得新成绩。

(四)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脱贫攻坚年度战役打出了气势和成效。

建立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全面实施脱贫攻坚十大工程。

突出产业脱贫,发展特色种养业贫困村1073个,建成村、户光伏电站72808个,启动省级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建设。

加强就业脱贫,帮扶30万以上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

启动易地扶贫搬迁,完成2.8万贫困人口搬迁任务。

推进智力扶贫,贫困地区农村学生通过专项计划进入重点高校6561人、增长16.7%,对4.6万贫困家庭普通高中生免除学杂费。

完成贫困户危房改造10.6万户。

推进健康脱贫,制定“两降四提一兜底”政策,在全国率先设定贫困人口医疗费用“351”兜底保障线,将89种重大疾病和慢性病纳入保障范围。

(五)切实加强社会建设,保障改善民生取得新进展。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帮助6.3万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96.2%。

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457所,完成1007所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教育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调整提高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低保人均月保障标准分别增长8.5%和17.5%。

深入推进综合医改,加强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实现全覆盖。

实施全面两孩政策,人口自然增长率8.5‰。

文化惠民工程提质升级,文化创意等产业加快发展,文化企业实力进一步增强。

社会文明程度持续提升,入列“中国好人榜”总数连续9年居全国首位。

我省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取得1金2铜佳绩。

哲学社会科学、参事文史、档案、地方志工作继续加强,民族宗教、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红十字等事业进一步发展,援藏援疆、气象、地震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新建1675个农村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实现全覆盖。

深化安全生产“铸安”行动,事故总量下降7.2%。

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和能力建设,风险分级监督管理全面推行。

推进信访法治化,信访总量继续下降。

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人民群众安全感持续提升。

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全民国防教育、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和双拥优抚安置工作进一步加强。

在抗击特大洪涝灾害中,驻皖部队广大官兵不畏艰险、冲锋在前,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了重大贡献。

政府建设全面加强。

我们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积极开展“讲看齐、见行动”学习讨论,确保各项事业沿着党中央确定的正确方向前进。

坚持依法履职,自觉接受人大监督,依法执行人大决议决定,主动接受政协民主监督,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10件,制定、修改政府规章8件,完成重大事项合法性审查1160件,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826件,办理省政协委员提案1011件。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认真落实巡视反馈问题整改,努力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各位代表!

过去的一年,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各种风险因素较多,取得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

这是全省人民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把握发展新常态、践行发展新理念的结果;

是持续加强改革创新,坚持不懈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结果;

是全省各级各方面注重实干、狠抓落实的结果。

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皖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和政法公安干警,向关心、支持安徽发展的中央各部门、兄弟省市区和海内外友好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看到,我省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发展不足、发展不优、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较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为明显;

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矛盾突出,低端过剩和中高端短缺并存;

实体经济困难依然较多,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较高,民间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增幅回落较多;

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领域的供需矛盾依然存在;

脱贫攻坚任务艰巨;

政府工作效能有待进一步提升,刀刃向内的改革有待加力,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还不够畅通;

少数干部不敢为、不想为、不会为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等等。

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问题导向,下更大力气解决这些问题,决不辜负人民的期待!

二、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

当前,我省正处于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加快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的关键时期。

我们要认真贯彻中央精神,按照省第十次党代会的决策部署,全面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纵观发展大势,建设五大发展的美好安徽其时已至、其势已成。

全球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孕育,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征更加明显,安徽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经过多年发展和积累,我省综合实力明显提升,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有基础,推动深化改革、内陆开放有闯劲,实施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有优势。

“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和制造强国战略强力推进,有利于安徽更好发挥区位优势、人力资源优势、科教优势和改革创新优势,打造新动能、发展新经济前景广阔。

我们要抓住历史机遇,担当历史使命,坚定地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中闯出新路,奋力在全国发展方阵中走在前列。

(一)下好创新“先手棋”,着力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

建设美好安徽,必须坚持发展为上,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以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载体,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

——加快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建设。

着力提升基础创新能力,加快建设一流大科学工程和设施集群、一流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打造创新体系基础平台。

着力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加快建设一流成果转化体系、一流企业创新主体,打造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策源地。

——大力推进新兴产业重大基地、重大工程、重大专项和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立足当前、谋划中期、布局长远,梯次展开“三重一创”建设,发展一批产业创新引领基地和龙头型创新型企业,建成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系统推进技术、平台、金融、政策四大创新支撑体系建设。

围绕重大技术研发转化、创新资源捕捉寻找、创新成果路演展示、创新主体向往汇聚,构建技术创新支撑体系。

聚焦科技成果孵化、产业化加速、产业集群发展,构建全链条跟进的创新平台支撑体系。

注重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全面跟进,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产业基金有效对接,构建全生命周期的创新金融支撑体系。

完善产学研结合机制,增强人才、技术、项目吸引力,构建全要素服务的创新政策支撑体系,大力弘扬崇尚创新、宽容失败、鼓励探索的文化,让各类主体创新愉快。

(二)增强发展协调性,着力构建城乡区域一体发展新体系。

全面落实国家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积极推动省内各区域发挥优势、竞相发展。

——加强与沪苏浙等高对接,提升区域发展能级。

立足互通、互容、互惠,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协同和产业分工合作,构建一体化综合交通网络,推进要素市场体系、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共建共享,畅通发展路径,集聚发展动能,提升发展水平。

——加强区域板块整体联动,形成多极支撑格局。

推动合肥都市圈扩容升级,创建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国际化都市圈。

实施皖江示范区展期规划,健全拥江发展、两岸联动机制,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深化和落实支持皖北发展政策,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实施新一轮南北结对帮扶和园区合作共建,加快建设“四化”协调先行区。

高水平建设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加快建成美丽中国先行区、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区。

推动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持续强化产业支撑力、基础设施承载力和民生保障力,加快构建特色生态经济示范区和红色旅游胜地。

实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工程,加强采煤沉陷区治理,支持发展替代产业。

完善区域合作和统筹协调机制,加快形成核心引领、板块联动、多点支撑的发展新格局。

——加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建设,打牢平衡发展根基。

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统筹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增强中心城市带动力和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拓展多功能大循环农业,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加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强化加快发展支撑。

全面推进铁路、公路、航道、航空、水利、电网、油气管线、信息网络、商务平台建设,着力打造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能源体系、水利保障体系、网络信息体系和物流体系,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助推安徽发展环境持续改善,发展能力显著提升。

(三)提高绿色竞争力,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徽样板。

立足于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构建绿色生态网络,壮大绿色经济规模,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让安徽青山常在、绿水常流、空气常新!

——打造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空间样板。

以“三河一湖一园一区”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为引领,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统筹生态廊道构建、绿色产业发展、绿色村镇建设,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全面展示山水人文共生、生态绿色共享的美好安徽。

——打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样板。

构建绿色工业、绿色建筑和生态农业体系,发展安全稳定清洁的现代能源体系,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让生态优势真正成为安徽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打造源头严控、全程严管的制度样板。

加强依法治理,健全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措施,严格执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

探索源头保护制度,建立环境治理和保护市场化机制,以及重要区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让尊重自然、呵护生态成为全省人民的自觉追求。

(四)打造开放新高地,着力形成双向互动、内外联动的全面开放格局。

积极融入国家“三大战略”,坚持进口和出口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重,全面提升“引进来”和“走出去”水平。

——以创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为牵引,建设开放大平台。

加快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创建,统筹推进各类口岸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建设,高水平建设中外、异地合作产业园,积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展会品牌,让国际国内资源更多向安徽集聚,安徽经济深度融入国际国内两大市场。

——以打造综合交通枢纽为依托,构建开放大通道。

加强重要节点工程和连接通道建设,提升高速公路和高铁全国枢纽地位。

推进皖江和淮河港口群建设,打造多式联运体系和江海联运枢纽中心。

积极培育航空市场,加快发展国际货运班列。

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口岸经济。

——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重点,优化开放大环境。

深化投资管理和外贸体制改革,积极推行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制度,全面实施“单一窗口”和通关一体化,加快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五)扩大共享新成果,着力建设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美好家园。

让人民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常怀民生之忧,善谋民生之策,多兴民生之利,不断增进人民群众获得感。

——坚持民生为本,持续扩大公共服务供给。

开拓富民之源,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努力使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筑牢民生之基,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优先发展教育,推进健康安徽建设,扩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构建更公平、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兜牢民生之底,加大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救助力度,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构建社会托底保障体系。

——坚持脱贫为先,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聚焦大别山区和皖北地区主战场,坚持“六看六确保”“四个严”基本要求,实施“四个清单”工作机制,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十大工程,努力做到精准扶贫、监测评估、防范返贫、责任落实全覆盖,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坚持平安为基,大力加强平安安徽建设。

坚持预防为先、防控结合,完善公共安全防控体系,构建风险查找、研判、预警、防范、处置和责任落实机制,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生产安全、食品药品安全、信息网络安全和生态安全建设,让安徽社会安定、人民安康!

三、扎实做好2017年重点工作

今年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

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为总抓手,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全省生产总值增长8.5%左右,财政收入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60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节能减排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一)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平稳健康较快发展

以“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为抓手,坚持向振兴实体经济发力、聚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进展,增强经济增长动力和活力。

坚决去产能,推动传统行业脱困升级。

完成煤炭、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年度任务,防止已化解的过剩产能死灰复燃。

妥善做好人员分流安置,确保分得出、安得好、稳得住。

加强融资支持,有序推进产权、股权交易,妥善处置企业债务。

强化市企协调,加快“三供一业”分离移交,支持企业脱困发展、转型升级。

加快去库存,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坚持分类调控、因城施策,加快三四线城市商品住房去库存,采取有效办法消化商业房地产库存。

把去库存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落实进城落户农民住房保障政策,推进棚改货币化安置和公租房货币化保障。

加强住房市场监管和整顿,规范开发、销售、中介等行为,坚决控房价、防泡沫、防风险,引导房地产回归居住功能。

大力去杠杆,确保经济稳健运行。

进一步降低企业杠杆率,支持企业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

加大股权融资力度,扩大政策性融资担保企业受益面。

规范政府举债行为,加强金融监管,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

继续降成本,增强实体经济企业发展活力。

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扩大小额票据贴现规模和直供电交易覆盖范围。

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减少审批环节,削减中介评估项目和费用,进一步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

完善劳动力市场和物流体系,降低人工、物流等要素成本。

聚焦补短板,培育经济发展后劲。

持续增加有效投入,扩大制造业投资,遏制“脱实向虚”苗头。

加大创新能力、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领域补短板力度,强化项目带动,推进“四督四保”,实施一批“十三五”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

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重点项目1600个以上、建成600个以上,实施亿元以上技改项目1000项、完成投资6600亿元。

(二)持续加强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大力振兴实体经济

全面展开创新支撑体系建设。

建设一批重大创新工程:

推进科技创新“一号工程”——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创建,启动建设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

规划建设环巢湖科技创新走廊;

建设安徽创新馆,打造面向全球的创新成果路演中心。

建设一批创新平台:

加快实施北航合肥科学城、中科大先研院二期等项目,支持创建轨道交通轮轴、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等领域研发机构,培育小微企业创业基地30个。

发展一批支持创新的金融服务产品:

启动建设综合性科技创新金融服务平台,加快建立科技银行和科技保险、科技担保、科技融资租赁公司,争取投贷联动试点,推行“产业+基金”模式,突出发展面向种子期、初创期企业的天使投资。

推出一批支持创新的政策成果:

改革完善省级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建立健全省级编制周转池管理制度,鼓励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和自由流动;

实施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用于有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的比例不低于70%;

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推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扶持计划,营造关爱人才的良好环境。

实施“三重一创”建设工程。

加强2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抓好研发平台建设和产业链配套,实现产业基金支持全覆盖。

加强对首批7个重大工程、重大专项的政策支持,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加快产业化进程。

实施先进制造业发展“一号工程”,推动江淮大众新能源汽车合作项目落地。

实施航空产业园建设工程,扶持一批通用航空整机及关键零部件制造企业。

加大重大装备首台套推广应用支持力度,将新材料、关键零部件纳入首批次应用保险保费补偿范围。

实施100项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500家。

大力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加快建设制造强省,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积极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精品制造、服务型制造,加快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深入开展“互联网+”制造行动,积极创建智能制造示范区,建设100个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

支持制造业绿色改造,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培育一批绿色产品、工厂、园区和供应链。

加快建设技工大省,实施“江淮工匠2020计划”,开展面向农民工、高校毕业生、企业职工、退役士兵等群体的技能培训,建设一批公共实训中心和职业技能培训基地。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深入开展“十大扩消费行动”。

加快传统商圈提档升级,推动实体零售创新转型。

加强电商核心竞争力建设,发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业态,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全覆盖。

支持有条件地区建设大健康产业基地,加快发展医疗服务、健康养老、健身休闲等产业。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文化创意、检验检测、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

加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示范园区功能建设,打造服务业特色小镇和商业特色街区。

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统计。

实施质量品牌升级工程。

推进质量安徽建设,广泛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专项行动,积极创建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支持企业主导质量标准制订,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

强力推动旅游业大发展。

实施旅游强省“五个一批”建设工程,构建具有国际水准的精品景区和精品线路。

推进黄山、池州、宣城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建设红色教育培训基地和经典景区。

全面完善旅游产品、基础设施和营销体系,加强新业态培育和多业态融合发展,加快把旅游业打造成支柱产业和重要增长极。

(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