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五校长安一中高新一中交大附中师大附中西安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3056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五校长安一中高新一中交大附中师大附中西安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陕西省五校长安一中高新一中交大附中师大附中西安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陕西省五校长安一中高新一中交大附中师大附中西安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陕西省五校长安一中高新一中交大附中师大附中西安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陕西省五校长安一中高新一中交大附中师大附中西安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陕西省五校长安一中高新一中交大附中师大附中西安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陕西省五校长安一中高新一中交大附中师大附中西安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陕西省五校长安一中高新一中交大附中师大附中西安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陕西省五校长安一中高新一中交大附中师大附中西安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陕西省五校长安一中高新一中交大附中师大附中西安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陕西省五校长安一中高新一中交大附中师大附中西安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陕西省五校长安一中高新一中交大附中师大附中西安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陕西省五校长安一中高新一中交大附中师大附中西安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陕西省五校长安一中高新一中交大附中师大附中西安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陕西省五校长安一中高新一中交大附中师大附中西安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陕西省五校长安一中高新一中交大附中师大附中西安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陕西省五校长安一中高新一中交大附中师大附中西安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陕西省五校长安一中高新一中交大附中师大附中西安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陕西省五校长安一中高新一中交大附中师大附中西安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陕西省五校长安一中高新一中交大附中师大附中西安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省五校长安一中高新一中交大附中师大附中西安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docx

《陕西省五校长安一中高新一中交大附中师大附中西安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五校长安一中高新一中交大附中师大附中西安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陕西省五校长安一中高新一中交大附中师大附中西安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docx

陕西省五校长安一中高新一中交大附中师大附中西安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

长安一中、高新一中、交大附中、师大附中、西安中学

高2019届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们所说的姓氏,包含了“姓”和“氏”两个概念。

姓,代表了氏族血统,最早来源于氏族的图腾。

氏族在交往中通过展示氏族图腾的徽记来表明其身份,区别不同的氏族和方位,氏族徽记就是姓的最早雏形。

氏,是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

从夏朝中期开始,氏成为姓的支系,是私有制社会的特种产物,表示功勋和地位。

一般认为中国人是先有姓,后有氏。

事实上,姓和氏一直混合使用,其关系也在互相转变。

在夏朝之前,氏为大氏族、部落、国家、氏族联盟的称呼,这时姓是氏的分支。

比如:

中国最早的姓就产生在伏羲氏时期,伏羲氏的后代姓风,是中国第一个姓。

夏朝时,氏的本意发生了变化,氏可以代表姓族中重要的分支。

周武王灭商后,重新确立了姓、氏的关系:

姓明婚姻,世代不变;氏辨贵贱,随时更移。

由于分封制分出的诸侯都有自己的氏,而姓不变,导致先秦时保留下来的姓仅仅在三十个左右,而保留下来的氏却有近千个。

到秦并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政权,姓、氏也混而为一,汉朝以后姓和氏也就不再进行严格区分了。

考察一个地区姓氏数量的多少以及分布的集中程度如何,可以用同姓率这个量来表示。

一个地区的同姓率就是在这个地区随机抽取两个人,他们具有相同姓氏的概率,这个值的大小能大致反映一个地区姓氏多样性的状况。

如果一个地区姓氏数量多,且分布不集中,则同姓率低,说明姓氏的多样性好。

分析结果显示,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同姓率最低的地区。

这是因为在南北宋时期,特别是在南宋,由于蒙古人入侵,人们向南迁移,以躲避战争,逃至长江受到阻隔,而长江流域又很适合人类生活,便定居下来,与原有的居民混居在一起;同时,长江以南的人也经常会往北方迁移,最终导致这些地区的人口比较混杂,姓氏的多样性比较好。

相反,在某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少数民族的姓氏比较单一,又和外界比较隔绝,导致这些地区的同姓率很大。

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并不总是有较高的同姓率。

甘肃的嘉峪关等就是例外。

嘉峪关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城市,历史上周边民族不断进入,外来人口很多,姓氏也很多。

因此,一个地区的同姓率能反映出这个地区的文化和历史。

不同地区之间也可以定义同姓率。

两个地区的同姓率就是两个地区各取一个人,他们具有相同姓氏的概率。

显然,两个地区姓氏分布越接近,同姓率就越大。

因此,地区间的同姓率能衡量这两个地区姓氏分布的相似性。

对同姓率做简单变换就能得到衡量两个地区姓氏分布差异的姓氏距离,也可以叫遗传距离。

一般来说,两个地区之间的距离越远,遗传距离越大。

这是因为空间的隔离使得人们不能充分混杂,姓氏分布的差异就越大。

通过计算两个地区的遗传距离,我们再次印证了近现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闯关东现象。

东北三省和山东虽然隔着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区,但是他们的遗传距离却是最小的。

事实上,清朝中晚期以后,大约有两千万人从山东、河南等地迁移到了东北地区。

所以,研究不同地区间的同姓率能发现历史上的大规模人口迁移事件。

(选自《百科知识》2019年第7期下)

1.下列対“姓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姓氏中包含了“姓”和“氏”两个概念。

姓,代表民族血统,来源于氏族徽记。

氏,始终是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

B.姓和氏一直混合使用,其关系也在相互转变。

在夏朝之前,姓是氏的分支,夏朝时,氏就成了姓的分支。

C.周朝建立后,重新明确了姓氏关系:

姓明婚姻,氏辨贵贱。

由此可知在当时,氏同姓不同者,可通婚;姓同氏不同者,不可通婚。

D.到秦汉以后,由于中央集权取代了分封制,这时用来区分不同封地诸侯的“氏”,也就失去了它的历史价值而与代表血缘关系的姓渐渐混为一谈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同姓率可以反映一个地区姓氏数量的多寡,它是一个地区随机抽取两个人,他们具有相同姓氏的概率。

B.如果一个地区姓氏数量多,且分布不集中,则同姓率低,比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这说明该地区姓氏分布的多样性好。

C.不同地区的同姓率有高有低,比如甘肃嘉峪关地区的同姓率较低、有些少数民族聚居区同姓率较高,这和这些地区的文化历史有着密切关系。

D.研究两个地区的同姓率,如果这两个地区的同姓率比较接近就说明这两个地区姓氏分布差异小,也可以说他们之间的遗传距离小。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最早的姓就产生在伏羲氏时代,伏羲氏的后代姓风,是中国第一个姓,这说明在夏朝之前,姓是氏的分支。

B.秦并六国之前,帝王分封诸侯,姓是他们的血统,并且他们都有自己的氏。

由此可见,先秦时的姓与氏,既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C.遗传距离是两个地区姓氏分布差异,两个地区间的同姓率是反映不同地区的姓氏分布相似性的主要参数,一般来说,空间距离越大,遗传距离越大。

D.一个地区的同姓率能反映该地区的文化和历史,而两个地区之间的同姓率则不能反映他们的历史文化,是研究人口迁移的手段之一。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黄道周,福建人。

家贫业农,事亲以孝闻。

天启间入翰林。

时在翰林者,多雍容养望,道周乃作《矫轻警惰文》以讽之,同列皆钦重焉。

辽事方急,毛文龙自诩镇江之捷,当关①者欲藉之收觉华岛,渐图河西。

上其议于朝,当发兵饷百万,道周独决其非策。

已而,文龙卒无成。

魏忠贤②用事,道周拂衣归。

崇祯元年,起原官。

明年,辽督袁崇焕杀毛文龙。

道周固策文龙不足恃,至是,独抚膺谓关门之祸自此始。

无何,后金兵大入,薄京师。

帝震怒,即军中逮袁崇焕,究主者。

崇焕言由阁臣钱龙锡。

狱具,龙锡当死,道周闻之,叹曰:

“安可使主有杀辅臣名!

”上疏救之。

疏入,上大怒,降旨切责。

道周不挫,复疏言:

“养兵多年,物力已殚。

即杀一龙锡,无益于边计,徒隳士气,而伤大体。

臣故不自量,欲历疆场,观要害。

一当荷戈,燎原扑火,此臣所大愿也。

”上益怒,竟削籍。

然龙锡亦竟减死。

九年擢右中允。

时首辅温体仁以为灾眚兵戈,皆群郡邑无状所致,非重治无以惩,屡起大狱。

而上以为能,益信之。

道周上言:

“天下神器,为之有道,簿书刀笔,非所以绳削天下之具也。

龌龊琐人,何足共图大计乎?

”体仁衔之。

既负重名,天下望以为相。

是时杨嗣昌夺情③,用为兵部尚书;而宣大总督卢象升丁忧,嗣荐陈新甲代之,亦自丧中起复。

道周儒者,念国家即乏人,奈何数以墨縗④从事,贻后世笑,慨然思论之。

上竟相嗣昌,道周不与焉。

上素知道周学行,以其性偏执,非救时相。

十七年,北都陷。

唐王用为吏部尚书,郑芝龙跋扈,道周引祖制抑之。

有隙,自请出驻广信,芝龙龁之,无兵无饷,兵溃被执,至南京死焉。

【注】①关:

指山海关。

②魏忠贤:

明末太监,弄权误国,崇祯登基后自缢而死。

③夺情:

封建时代官员在服丧中因国事需要被国家要求停止服丧,继续为官。

④墨縗:

黑色的丧服。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徒隳士气隳:

毁坏

B.时首辅温体仁以为灾眚兵戈眚:

灾异,灾祸

C.体仁衔之衔:

怀恨

D.道周不与焉与:

参与

5.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黄道周有政治远见的一组是(3分)()

①魏忠贤用事,道周拂衣归②当发兵饷百万,道周独决其非策

③即军中逮袁崇焕,究主者④臣故不自量,欲历疆场,观要害

⑤簿书刀笔,非所以绳削天下之具也⑥有隙,自请出驻广信

A.①③⑥B.②④⑤C.①②⑤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意思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道周认为,如果不制止袁崇焕杀死毛文龙,就会使边关的形势变得更加危急,也就会更加让人痛心忧虑。

B.黄道周在进入翰林院后,写了《矫轻警惰文》一文来讽劝其中一些养尊处优的官员,因此得到同僚的敬重。

C.黄道周先后两次就治钱龙锡死罪上疏,结果都让皇帝十分震怒;虽然如此,钱龙锡最后却也成功得以减死。

D.黄道周从儒者的传统角度来审视时局,对皇上起用杨嗣昌、陈新甲提出了异议,认为这样将会贻笑于后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辽事方急,毛文龙自诩镇江之捷,当关者欲藉之收觉华岛,渐图河西。

(2)臣故不自量,欲历疆场,观要害。

一当荷戈,燎原扑火,此臣所大愿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孤雁

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注:

(1)崔涂(854~?

),字礼山,今浙江富春江一带人。

唐僖宗光启四年(888)进士。

终生飘泊,漫游巴蜀、吴楚、河南,秦陇等地。

(2)矰:

zēng短箭。

缴zhuó:

系箭的丝绳。

8.这首诗全篇皆实写“孤雁”,作者是怎样突出孤雁之“孤”的?

(6分)

9.结合全诗,说说诗的最后两句作者对孤雁有怎样的感情?

又借孤雁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

(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千里马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不以千里称也。

(韩愈《杂说(四)》)

(2)飞湍瀑流争喧豗,。

(李白《蜀道难》)

(3)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张养浩《潼关怀古》)

(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

注意:

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

(25分)

鉴赏家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

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

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

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

他的果子都是原装。

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亲家一样了……立春前后,卖青萝卜。

“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

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

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

端午前后,枇杷。

夏天卖瓜。

七八月卖河鲜:

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

卖马牙枣、卖葡萄。

重阳近了,卖梨:

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儿”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

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

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

他还卖佛手、香橼。

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

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

叶三五十岁整生日,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叶三有点生气了:

“嫌我给你们丢人?

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

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

季四太爷即季陶民。

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叶三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

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陶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季陶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

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陶民送去。

季陶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

叶三不须通报,一来就是半天。

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

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

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

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

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季陶民最讨厌听人谈画。

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

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

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

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

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

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

有时会问叶三:

“好不好?

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叶三说:

“紫藤里有风。

“唔!

你怎么知道?

“花是乱的。

“对极了!

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

“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季陶民最爱画荷花。

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

画完了,问叶三:

“如何?

叶三说:

“四太爷,你这画不对。

“不对?

“‘红花莲子白花藕’。

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

“是吗?

我头一回听见!

季陶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

红花莲子白花藕,

果贩叶三是我师。

惭愧画家少见识,

为君破例著胭脂。

季陶民送了叶三很多画,都是题了上款的。

有时季陶民给叶三画了画,说:

“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

”叶三说:

“题不题上款都行。

不过您的画我一张也不卖!

十多年过去了。

季陶民死了。

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

季陶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

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陶民的画,都是精品。

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

叶三说:

“不卖。

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

客人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

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

“喔!

喔!

真好!

真是神品!

客人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叶三说:

“不卖。

客人只好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

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八日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塑造的叶三,为人勤快、诚实守信、阅历丰富,对绘画艺术有热情。

如果不卖果子,而当一个画家,也一定会很出色。

B.“紫藤有风”,“花是乱的”一段,汪曾祺借助白描语言的神力,让一个果贩与一个鉴赏家的形象精致地叠合在一起,可谓神来之笔。

C.从情节和结构来看,很难在作品中找到一般小说那种清晰的线索,强烈的冲突,波澜起伏的情节,甚至很难概括出一个故事梗概,颇有“散文”的特征。

D.小说语言独具特色:

准确、干净、不失华丽,大量使用短句,使语言凝练又明快活泼,形成汪曾祺独到的文风。

E.季陶民“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半斤水果”,这看似闲笔,实则表现出季陶民旷达超脱且率性脾气。

(2)小说题目是“鉴赏家”,但却用了很大篇幅写叶三卖果子。

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分)

(3)小说是通过哪些情节来塑造叶三的鉴赏家形象的?

请结合文本作概括。

(6分)

(4)小说以叶三把画带到棺材里作为结尾,有人认为他的做法值得称赞,有人认为他的做法欠妥……请联系文本与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

(25分)

留得清气满乾坤

冯骥才

①忽闻孙犁先生辞世,一阵痛惜过后,却有一种异样的感觉产生。

静下心想,心中无声地冒出王冕那题画诗中最后的两句:

“不求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②在我热爱继而从事文学来的几十年里,不断地读到孙犁先生的作品。

先是他那种风格独具的小说,他的乡土情感与真诚的人民性,那种风格一如白洋淀里的水光荷影,明亮透彻;后来便是他的散文随笔,亦是一样的清纯;其练达的文字,尤具古典文学的功力,仿佛荷叶上的颗颗露珠,晶莹闪烁。

孙犁先生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自然居位甚高。

那么,他身后给我们留下的除去作品本身,还有什么呢?

③我至今还记得他在鞍山道那两间老式平房,一排书柜从中隔开,外边待客,里边起居。

房子几乎没有什么装饰。

方桌上一个圆圆的水仙盆,用清水养着十来枚各色的雨花石。

那清澈而沉静的水与石头上不变的花纹,便是他个性的象征。

记得他每收到外边寄来的刊物,则用裁刀在一边整齐裁开。

取出刊物后,收起空信封,以便反过来再用。

④他不爱热闹,自然更不善应酬,与人谈话时也是说得少。

他很少谈外国作家。

当时我想,可能是“文革”才过不久,老人们心有余悸,尤慎于言吧!

然而他从不苟合时污,不迎合权势,绝不写那种低眉折腰或是为虎作伥的文字,这在那个充斥着政治淫威的时代是极难做到的。

由此看,不正是一种坚硬的骨气支持他这个外表懦弱的知识分子周身不染地度过了那风雨十年吗?

⑤他不喜欢世俗的纷争与打扰,他甚至更喜欢寂寞一些,逢事辄必退避三舍。

但是他又不会对社会的症结视而不见,往往忽出一纸言辞犀利的檄文;他既出世又入世。

前者出于他的天性,后者出于他的社会良心。

而其前者应视作为人高洁,不落俗;其后者则是他思想原则上的黑白分明,刚正不阿。

⑥孙犁先生的处世是有距离感的,它的美学也是讲究距离感的。

即便是他写那些抗战时代的小说,对自己十分投入的生活,也保持一种审美的距离。

审美距离的最终成果是审美的升华,这也是他那些名篇今天还很迷人的关键。

同时,距离使他冷静,深入,不被激情误导,所以孙犁的作品不煽情,不造势,不媚俗;看似很淡而实际很深。

他用生活本质的情感与美征服人。

能使他如此自信的写作,来源于他为人为文的真实、透彻与纯粹。

⑦他的生活与写作始终在自己的“人文绿地”里。

从未有过大红大紫,鼓乐喧天,众星捧月,骑龙驾虎。

他活得安静,自我,孤独,从容。

他活在任何圈外,甚至在文坛外。

离开文坛却不离开文学,这才是他选择的一种活法。

别人都知道他怕人打扰而与他拉开距离。

他与外部的联系只有依靠信件而非电话。

但评价一个作家的生活最终还是要看他的作品。

他终生守住自己的个性,也就守住了自己的文学。

孙犁的寂寞才是彻底的、不打折扣的、真正的寂寞,不是拿清高作为卖点的假寂寞或者伪寂寞。

他拿自己的一生证明了自己的天性与个性,最终才完成了自己。

⑧他给文坛留下的既是一种风格,更是一种性格。

把这种风格与性格合在一起,便是孙犁的文学空间。

孙犁是当代文坛特立独行的“惟一”。

他是不可模仿也无法模仿的,这便是他至高的价值。

也许我们的理论界过于钟情于种种舶来的新潮,对孙犁的空间远远没有开掘。

而且,在今天市场化中充满世故与故事的油腻腻的文坛艺坛中,由于孙犁这种为人为文的存在,我们觉得清气犹在,呼吸起来,沁人心脾。

⑨文学的一代先贤去了,历史的巨手把一个文学时代一下子翻了过去。

这一代人中有多少昔日的才俊与文豪,都已化为一片虚幻。

站在历史的面前,我们深深感到无奈与茫然。

谁也无法把过去的时光拉回来。

⑩但历史也不会空空而去。

孙犁的一代不是把美好的有特殊意义的东西留给了我们?

我们因他们而骄傲。

我们会珍惜他们留下的一切的。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孙犁的作品被人们热爱,他用生活本质的情感与美感动人,本文用细腻的笔触,自然流畅的语言与行文结构,形成与之相契合的质朴、自然、冲淡的艺术风格。

B.不苟合时污,不迎合权势,不写低眉折腰或是为虎作伥的文字,正是源于孙犁骨气支持。

C.作者撷取孙犁养雨花石这一细节,主要表现孙犁高洁坚定的品格和高雅的情趣。

D.孙犁的“寂寞”和生活中大多数人的寂寞不一样,这反映出他安静从容的生活态度和不媚流俗、恬淡高洁的伟大人格。

E.冯骥才在文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位血肉丰满的文人形象,既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孙犁先生的文学成就,又略写了他的文人操守。

(2)根据全文内容,概括“只留清气满乾坤”中“清气”具体含义。

(6分)

(3)文章中孙犁“选择了一种活法”,请联系全文概括这种“活法”表现在哪些方面?

(6分)

(4)“孙犁的一代”留给了我们哪些有特殊意义的东西?

请结合材料,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一切有爱心的人们,都应该积极通过慈善机构或直接向社会捐资,那些腰缠万贯却细大不捐的人,将被视为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B.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我们每个人都应厉行节约,锱铢必较,不浪费一滴水、一粒粮。

C.现在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传统的纸质媒体已经四面楚歌,如若不想法设法挖掘其核心竞争力,很有可能被时代淘汰。

D.青春版秦腔《杨门女将》减少了旧本中拖沓冗长的回放交代,以几分钟的舞台呈现,对全剧情节做了有力铺垫,收到了以一当十的艺术效果。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新污染物急剧增加所带来的环境问题虽然只是初露端倪,但由于其直接影响人居环境,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B.以1994年创办的“焦点访谈”、“新闻纵横”为代表,广播电视的舆论监督不仅成为我国扩大民主的一个标志,而且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闻改革的一大突破。

C.参加这次邀请赛的有“中国皇马”之称的山东鲁能队,有韩国水原三星队,还有泰国的农民银行队。

D.武汉大学进行“诚信考试”时,如果发现无人监考考场有舞弊行为,将取消该考场所有同学的成绩,对全考场同学实施连带责任。

15.在横线处填入语句,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

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

;;。

这几个人反应不同,和感受力的强弱有很大关系。

①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

②旁人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

③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看见它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

④这两个字涵义极广

⑤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

⑥我见到它可以让人纳凉

A.①④⑤②③⑥B.③⑥②①⑤④C.⑤①③②⑥④D.④①⑤③⑥②

16.仿照下面的示例,话题不变,另写一组句子,要求修辞、句式与示例相同。

(6分)

命运如一壶翻腾的沸水,我们是一撮生命的清茶。

没有水的浸泡,茶只能蜷伏一隅;没有命运的冲刷,人生只会索然无味。

17.请依据下面的文字叙述,为“幸福指数”下一个定义,字数控制在20个字之内。

(5分)

 幸福和痛苦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体会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感受。

幸福指数最早是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来的,他认为幸福等于效用与欲望之比。

当欲望既定时,效用越大越幸福;当效用既定时,欲望越小越幸福。

幸福与效用同方向变化,与欲望反方向变化。

如果欲望是无穷大,则幸福为零。

幸福指数这个系数衡量的是个人的主观愿望,每个人认为自己幸福与否和自己的欲望及效用有关。

幸福指数就是。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怎样让一个鸡蛋立起来呢?

放任自流,是不可能让一个鸡蛋立起来的;鸡蛋的顶端轻轻磕破,可以让鸡蛋立起来。

做一个模具,把鸡蛋放在里面,可以让鸡蛋立起来;做一个支架,把鸡蛋放在里面,也可以让鸡蛋立起来。

鸡蛋如此,人又何尝不是呢?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长安一中、高新一中、交大附中、师大附中、西安中学

高2019届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A.(“始终”的说法不正确)

2.D(不是两个地区的同姓率而是两个地区间的同姓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