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校谈学历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3320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韩校谈学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韩校谈学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韩校谈学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韩校谈学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韩校谈学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韩校谈学历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韩校谈学历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韩校谈学历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韩校谈学历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韩校谈学历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韩校谈学历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韩校谈学历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韩校谈学历史.docx

《韩校谈学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韩校谈学历史.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韩校谈学历史.docx

韩校谈学历史

主持人:

2005年高考在即,为帮助考生更好的复习备考,新浪网教育频道联合北京新干线学校特别邀请了高考历史教研专家韩校老师作客新浪嘉宾聊天室,就高考历史的复习冲刺问题与广大网友进行互动交流。

欢迎大家积极提问,下面首先请韩老师和大家打一个招呼。

  韩校:

大家好!

我叫韩校,教历史的。

  主持人:

韩老师你先谈谈历年高考历史的改革和发展趋势?

  韩校:

它有一个转变,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现在提出向能力倾向的立意转变。

所以这个转变以后,特别是改完综合以后,历史这一科考试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

  主持人:

今年会不会出现增加难度呢?

  韩校:

难度不会有明显变化,高考是选拔性考试,作为选拔性考试难度、信度、效度要保持相对的平稳,有一定的稳定性。

  主持人:

很多考生很关心最后这20多天时间对于历史怎么样做有效的复习。

有的网友问到基础很差,是不是每本书都要重新看,有什么侧重点?

  韩校:

看书是必要的,关键是怎么看。

到现在这种情况,还有20多天就要考试了,所有老师都会告诉你要回归教材。

其实看书主要在于要会看,基本内容大家都清楚了,都知道。

现在是如何简化的过程。

到现在你的出发点应该是抓要点,淡化细节,把书读薄,把更多具体的知识变成理解性的、归纳性的,然后来驾驭这些具体的知识。

  从具体来讲看书应该有方法,抓中心问题,抓中心词,然后进行复述。

  主持人:

从现代史、古代史两个方面,韩老师能介绍一下怎么复习才会比较有效果吗?

  韩校:

古代史、世界史侧重于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主要是理解,尽管中国近现代史这部分内容大家很熟,但是往往近现代史不好学,和考试的出发点有关系,考试就是考理解。

古代史和世界史尽管也考理解,但是以史实为主。

所以古代史、世界史多注意史实的理解、概括。

中国近现代史以明白道理为主,是什么?

为什么?

说明了什么。

  网友:

最后的复习对于我们来说突出的问题应该是什么?

时政热点与历史知识关系如何处理?

  韩校:

这实际上是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最突出的就是把它简化,简化到什么程度。

简化成知识结构或者知识纲领这种程度,当然这样说还是比较笼统。

我们可以分阶段,比如中国近现代史、第一阶段40年代到60年代,这里有几个问题,你认为最重要的问题,如果它很多,你可以先把一个重点找出来,弄熟。

现在我们看书的出发点,不要老盯着不会的,现在的任务是把会的熟练化,理解透。

这样越看就越有信心了。

  至于第二个问题,历史对于时政的考查是一种隐性考查,主要是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和历史问题、历史现象的现实借鉴作用,通过这种途径考查。

所以时政对于历史学科的考查还是背景,比如“三农”问题绝对是热点,它在历史上的考查基本上集中在土地制度、土地关系的调整、古代的税收制度。

所以切入点一定是具体的史实。

  网友:

文综里面应该如何侧重历史的复习呢?

考试的时候怎么处理?

  韩校:

时间上来看,文综三科当中历史和政治,至少各占三分之一的时间复习。

从考试的角度讲,做历史学科的时间不能少于50分钟,10分钟到15分钟做完选择题,科内综合应该是20到25分,加在一起50、55分钟左右。

  网友:

我的材料题第一道古代史答的不好,拿5分左右,怎么能答的好,多得点分。

我的选择题很不稳定,有时候错的很多,怎么办?

  韩校:

材料解析题涉及到解题方法问题。

如何解材料解析题呢?

首先要对题型有正确的认识。

这个题型主要是考考生的分析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如果你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能够很快的提取出有效信息,那么你的前提是对问题心中有数。

所以在做材料解析题的时候不妨先把问题弄清楚,然后带着问题读材料,在读材料过程当中找答案。

60%到80%的答案是可以在材料当中的,找出来以后分点回答,再结合你所学过的知识做补充。

这样相对就完整一些了。

  网友:

对于选择题如何处理呢?

  韩校:

选择题是不会蒙错了,还是当时想错了过后会,还是当时如果认真点也会,到底是哪种情况。

选择题也存在审题的问题,选择题审题就审题干,你把选择题的题干现在一个简单的疑问句,这样情况下你会有一个答案,想出来以后和选项一对很自然就把正确的找出来,而且具有一定的验算功能。

  网友:

选择题针对不同时期的税收或者政策体现了什么呢,选择答案是针对生产力部分还是立意部分?

  韩校:

应该是侧重于制度本身的进步和生产力相适应。

税收制度的上层建筑是生产关系,对应的应该是生产力,一种新的制度出现一定是生产力变化在先,这样对应上就可以了。

  网友:

历史中世界史的复习应该以什么为线索?

  韩校:

世界近代史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确立形成为线索。

世界由孤立的、分散的最后形成一个整体。

这个体系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它包括资本主义统治在全球的权利,包括世界市场的形成,包括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其中又以两次工业革命为分界点,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发生变化,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完全形成。

说白了,这里面是资本主义统治在全球确立,发达国家对亚非拉美进行侵略的一个过程。

  现代史以国际关系的格局演变为线索,一战以后发生华盛顿体系,1929年以后这个体系被破坏了。

就是法西斯势力,这时候的国际关系,传统的英法美国家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关系,二战以后是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以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为线索。

  网友:

韩老师你好,这段时间的复习是倾向于做题还是看课本更重要?

  韩校:

可以把课本上的重要内容编成题来回答这些问题。

  网友:

我觉得五本书特别多,看了记不住,应该怎么办呢?

  韩校:

一节课找出一个重点,编成问答题,然后找出答案要点,看书的时候自己回答这些问题为主,只要回答上,这书就算看完了。

  网友:

能预测一下今年历史高考的热点和重点吗?

  韩校:

跨学科综合的试题的载体从几年的情况来看都是以区域经济做载体,西北大开发考过,长江三角洲考过了珠江三角洲考过了,东北老工业崛起考过了,今年的重点一个是中部崛起,一个是环渤海经济圈,中部地区的红色资源需要我们注意,北方的环渤海经济圈从工业发展角度讲注意天津,从抗争角度讲注意北京,从历史重要事件讲注意甲午中日战争。

今年一个很热点的问题就是二战60周年,抗日战争、二战胜利60周年,如果要考的话一定会把抗日战争和二战结合起来,这是一个考查内容和形式。

第二侧重于二战的人们的反思以及德意法西斯国家目前对战争反思的态度。

  网友:

你觉得做材料题的时候回答的时候需要引用材料的内容吗?

  韩校:

引用材料的内容一定要慎重,材料解析题如果后面问题说不要照抄材料,这个你应该放心答案就是材料,问题是你需要对材料进行加工。

加工的方式有两种,第一是概括出来,用自己话出来。

第二概括能力不好,就像抄材料,你要分点抄,像写诗一样罗列出来,你只要罗列出来就认为你对材料进行分析了。

  网友:

我的历史基础还可以,你认为我这段应该如何做呢?

我们老师说结合历年的高考做题。

  韩校:

预测不太可能,但是看历年高考题是有必要的,我们做的所有练习题都是高考模拟,都是练习,和高考题在难度、广度以及适用范围上都有一定差距。

做高考题的目的不能为了把题押上而是让你熟悉高考题,提高自己的熟悉度,你再做高考题的时候你会觉得这个层次、这个熟悉度很好,这样克服一种陌生感。

  网友:

韩老师,我们老师总是说用历史语言答题,怎么样才能让历史语言答题呢?

  韩校:

历史语言对于我们来说更多是指,一类是对专有名词,历史上常用的字词要准确。

像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这属于历史专有名词。

再由一种就是分析类的,这种语言具有一定概括性,以准确为主。

如果达不到概括的像答案那么好,也要用最朴实的语言把意思说清楚,就可以了。

  网友:

请问如何才能做到从整体上把握历史?

  韩校:

这要对整体做一个理解。

文科综合就是考察学生对各学科整体把握,但是高考题是如何体现的。

这样实际上就有一个误区,以为整体就是从很大很大的范围内,把一本书或者五本书全掌握了,这不是整体的概念。

我们现在对整体的概念是怎么理解。

是一个历史事件无论多大还是多小是指这个历史事件的完整性、整体性。

所以放弃想用一种结构把一本书都印在脑子里的想法,而是注意一个事件的完整性、内涵是什么?

外延是什么?

不变动的因素是内涵,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外延是变动性因素,背景分析、意义理解、什么影响?

难度主要在外延上,外延的理解要把握好。

任何一个历史事件,历史概念都从这两个方面做一个小结构,这样就达到了整体掌握知识的要求。

  主持人:

很多网友这样问,有一些基础比较差的网友,有一些是基础比较好,他们想分别提出一些什么建议便于他们提高?

  韩校:

还有20几天了,对于基础差的同学就是两个建议,第一回归课本,课本太多不要重头往后看,每一课自己找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回答出来,回答的时候用点回答,用单词回答,把意思找清楚。

第二去看以前做过的题,特别是做错的题,自己和以前做过的题和书本进行对照。

现在对基础差的学生来讲想提高成绩是范围变窄,变成自己会点,对点。

  基础比较好的同学,建议一个用分析的方法做高考题和以前做过做错的大题,主要指问答题。

另外看书的时候,努力把掌握的知识结构分成一段一段的,然后在每段把掌握的知识变成结构,最好通过这个结构能够推出它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知道阶段特征了,又能用你的知识结构说明一下,这就是学通学透了。

  网友:

我现在真的很着急,多做题有用吗?

  韩校:

现在没有必要做题了,尤其选择题了。

如果做题可以看一看问答题,材料题也没有必要做。

但是一定要注意用分析的方法,解题的方法看问答题。

  网友:

韩老师你好,我现在很担心一个问题,我一上考场大的问答题如果当时回答不出来了,有什么补救方法?

  韩校:

这是解题方法,你空白了不是你不会答案而是你不知道怎么解,所以现在你要掌握一种解题方法。

不管这种解题方法是好是坏,你必须掌握一种。

最好这种解题方法能把所有大的问答题分解好,能找到是哪些问组成的。

你要提醒自己不是一点儿都不会,只是它的终极目标,最后问的那个目标,你一下对不上号。

在分析题意的时候努力拆分成很多很多小题,然后努力找自己会的一点一点回答。

不是一点不会儿,拆开以后把会的答对就可以了。

  网友:

老师,我不知道记性还是怎么回事儿,年代总是记混也记不住?

  韩校:

年代没有必要记太多。

现在高考有几年都没有考过年代。

再就是把年代放在时代背景当中记,如果需要回答年代的时候你回答不出来,你想想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用这种有一定包容性的概念回答。

  网友:

中国古代史最重要的是哪部分?

  韩校:

汉、唐、明、清,重点是政治制度的革新和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注意统一王朝。

  网友:

刚刚你说到从整体上把握,我理解整体把握就是把每一个历史事件把握住吗?

  韩校:

历史事件的全面性掌握以后再向前、向后推它的联系,这样就把每一个历史事件把握以后形成一条历史线索的整体网络,理解不错。

  网友:

怎么样才能用历史事实为解题服务?

  韩校:

首先要知道历史事实说明什么?

历史书的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都是用来说明一个问题的。

这点必须要知道,所以才能用上。

举一个例子,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策略》、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蒋介石在庐山公布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宣言,这九件事儿有什么联系,事件和事件之间很难看出前后的联系,但是这九件事儿都用来说明一个问题。

什么问题,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如果把一些事件按照阶段特征,串成这样的线索,自然你用的时候就可以回答了。

所以你在了解一个事件的时候可以问一下它是用来说明什么的,要有这方面的训练,考试的时候才能想起来。

  网友:

我是艺术考生,我的课落下很多,我现在没有根本课本进行复习,而是根据隔天的考试背知识点,这样复习是不是好一点儿?

或者还有什么更快的办法吗?

  韩校:

是一种办法,但是是一种具有赌博性质的办法。

我建议是把课本的基础知识找出来,范围变窄,越少越好,重要的知识编成问答题,把这些问答题背会再做题,或者边背边做。

  网友:

韩老师我考了很多次模拟考试,历史总在100到110之间徘徊,我怎么才能突破120分大关呢?

我选择题基本上不错三题。

  韩校:

再往上提高有一定困难。

你每次都这样,你就要注意很多模拟考试,要把模拟考试的卷子找出来看看错的地方,错的地方是记忆是理解还是运用,然后进行一个专项的集中训练。

考试就像体检,体检有毛病要治病,每次考试都这样,估计可能是病没治好。

  网友:

我是一个复读生,我以前是学理的,现在学文,不知道历史如何复习?

  韩校:

现在只能是多看看书了,就是把主要内容编成问答题,背这个问答题。

  网友:

我历史二模还不如一模,成绩一直不太稳定。

  韩校:

成绩不稳定的背后是知识结构不完整。

如果真的是不会,基础特别薄弱去补,补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

你现在的重点是把会的再会,考试的时候你的任务是把会的都答出来,现在的任务不是把不会的变会,最重要的巩固强化会的知识。

  网友:

现在这段时间是应该多看真题还是做一些模拟题?

  韩校:

都可以看看,都不要太多,适合而止,应该多看书。

  网友:

我每次考试的时候总是在头一天晚上想多看一些东西,往往效果不好。

但是不看的话又不踏实,我怕自己忘记,应该如何办?

  韩校:

如果平时有结构训练的话考前可以看看结构。

如果没有结构训练,考前看书应该翻翻自己特别熟的地方,自己设想在这个地方能出什么题?

能出什么题我都能答上来。

  网友:

能不能给我推荐一点其他的历史复习材料,我们现在试卷也很多,是不是需要看其他的复习材料?

  韩校:

复习材料没有必要,书是最好的材料,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己给自己编一个材料。

很简单你可以把历史书上每一课,每一幕的黑体字变成疑问句然后回答,这就是材料,还练你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网友:

韩老师你觉得怎么样才能把历史事件都联系起来?

我个人觉得最难学的是世界近现代史?

  韩校:

世界近现代史从生产力发展角度来讲就是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统治地位的确立。

从国别来讲,英法美,从生产力角度讲三次工业革命,从灾难讲两次大战。

如果你感觉到乱的话,你就利用目录把一个一个阶段的事件都罗列出来,去掉不重要,剩下你认为重要到底是一万个还是一千个还是几十个,我估计就是几十个,你不了解它整个情况觉得很难把握如果清楚了就好把握了。

  网友:

老师如何才能更好的利用好课本后的历史年代表,我们老师说这个很重要,但是我怎么不能把它和前面的东西串起来。

  韩校:

历史年代表只是表明重要历史事件发表的年代。

高考具体考年代很少,基本不考,你们说它很重要,可能是说重要事件,年代表所反映出来的历史背景、重要的事件以及它的影响,是拿它作为一个复习提纲看待吧。

  网友:

历史和马列主义的方法论是不是要结合起来,要不要结合这种方法论答题?

  韩校:

历史要用正确的历史观和哲学有一定的关系,历史是哲学或者说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具体体现。

我们历史答题还是用历史的观点,反对用哲学贴标签的做法。

我们回答的是史实、道理,而不是方法论的问题。

  网友:

考场上怎么才能分配好答题的时间,选择题和后面大题的时间如何分配?

  韩校:

选择题不能超过40分钟,一共是150分钟,选择题最好在35分钟或者半小时做完,尽量一次成型,一般没有时间检查,所以尽量放开手脚去做,不要空。

  网友:

刚刚说到选择题的检查,我总有检查的习惯,特别不放心总怕自己答错,但是我每次修改都改错了,如何克服呢?

  韩校:

我们审选择题的时候把它变成问句以后,应该坚定自己的答案。

你改错的时候更多是迷惑造成的,甚至这个迷惑选项你不看的时候你根本不知道有这种说法你看了以后觉得越看越对,结果就改错了。

我们强调用政党的途径分析选择题,少用排除法可以避免这种错误。

  网友:

课本上的原话是否有必要记住呢。

我发现以前的文综考卷题目有好多作为答案的选项都是可采原话。

  韩校:

中心词要掌握,比如使中国社会发生变化,话是由中心词组成的,中心词必须准确的找到。

至于怎么说,只要把中心词运用正确就可以了。

比如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书上这样书是一次波澜壮阔、规模巨大、轰轰烈烈的反侵略反封建的运动。

这里有一些词是无效的波澜壮阔、规模巨大、轰轰烈烈是无效的,中心词是反侵略反封建的农民运动,所以中心词必须找好。

  网友:

我答题不太喜欢分大点、小点,答题是一个一个点比较好还是写成一整段比较好?

  韩校:

必须分点,而且言简意赅。

你写的时候文字量越小,表达的内涵越多越节省时间。

  网友:

比如鸦片战争的背景应该如何答?

  韩校:

背景一般有原因和条件,对于鸦片战争来讲,这个背景原因和条件是什么。

原因上来看清政府自身的腐败,这里面有几点,经济上、政治上、外交上、军事上必须分点。

这时候西方的状况是什么?

实际上就是鸦片战争的中国和世界,而要点出根本原因是西方完成工业革命,扩大原料产地的销售市场。

所以要学会把问题支解,比如说你举的这个例子,背景很大,但是必须找到切入点。

自己分解包括原因、条件,原因分根本原因、一般原因,条件包括必要条件、客观条件等等。

分解以后按照自己的观念一条条答。

  网友:

你觉得问答题是不是答的越多越好。

  韩校:

不是,如果一个问答题超过300字基本上答偏了,主要是找点,主要是对题目的分解要具体。

可以举一个高考题的例子,给了一大段的材料,下面问题是“关于中国民族危机产生的原因?

和挽救民族危机的途径?

维新派和义和团各持何种不同观点?

”如果你来答他们的不同点是:

,这就是全完了,你写不出三条就没有词了,分析题在哪儿?

中华民族危机的原因和挽救民族危亡的途径、维新派和义和团持何种不同观点。

拆开应该是中华民族危机了,危机的原因是维新派认为是什么?

义和团认为什么?

然后挽救民族危亡维新派是什么?

义和团是什么?

你分成四点,维新派认为自身落后,义和团认为帝国主义国家侵略。

维新派挽救途径戊戌变法,义和团的挽救途径是把帝国主义赶出中国。

  主持人:

围绕这些点,怎么如何把握阐述呢?

  韩校:

只要说清楚了,不要用感情语言,不一定历史语言就是书上的话,就是把道理说清楚。

比如义和团认为民族危机的原因是什么?

是帝国主义国家侵略。

  网友:

怎么样才能把题目审清楚?

  韩校:

分四步,第一步读题,认认真真的读一遍。

第二步思维要跟上,问自己问在哪儿?

找问。

你找出来的问可能没有问号也是问答题,你找出来的问往往是很多问合在一起的问。

所以第三步是最关键的,分解开。

问答题的难度在哪儿?

问答题的难度在于它不好好问。

它不好好问,我们得好好答。

真正的分析过程是把它不好好问的问,变成好好问。

它把五六个、四五个问综合在一起问什么什么不同点。

直接从不同点答就上当了。

必须把问分解开,分解到这个问不可再分了。

比如刚才举的例子,维新派认为民族危亡的原因是?

这就是问原因不能再分了,你的分析就完成了,你就答出来了。

就是把一个大问,分解成很多小问。

按照你分解的小问的顺序一个一个答,把会的答清楚,不会的放下。

  网友:

你觉得历史这个科目是不是短时间能见效的科目?

  韩校:

从高考角度讲可能性不大。

能起一定作用,但是不解决根本问题。

  网友:

为什么有一些以前从课本上删除的内容高考还涉及到?

遇到这样的问题怎么办?

  韩校:

删除这个词不对,实际上是考试大纲不列入考试范围的内容,我们应该这样理解是不在这儿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出题,所以它不是重点,也没有必要看。

但是不列入考试范围的内容不等于考试不涉及,我没考它,但是涉及到它,涉及的类型主要是三类知识点,第一类是常识性的,不能说它删掉的,但是这是常识,不会历史也应该知道的,所以考试删掉,但是涉及到可能一两分不要抱怨,这是应该会的。

第二类内容,删掉的内容是后面很重要问题的根本原因,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这一节删掉,但是它是文艺复兴出现的内在原因,不能说这儿删掉我不答,这是不讲理了,这是因果类的。

第三类知识不要以为真的删掉了,是重复出现的。

举一个例子,四大发明是我们国家作为世界闻名古国的标志,古代史上四大发明以及对欧洲的影响是重中之重。

世界史当中四大发明对欧洲的影响都删掉了,你不能认为就是把四大发明对世界影响删掉是重复出现。

这种情况谁说好我就记谁的。

在古代史当中是分段说的,世界史当中一起讲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你就看它,谁说的好就看谁。

如果考试中出现,你一定要自信,它的分很少很少,一定要会,它有隐性杀伤力我们承认,但是不要慌,占的比例很少。

第二点应该有自信,我答不上,别人也未必,这种情况自己先稳定下来,不要着急。

既然这道题都错就和没有这道题一样。

  网友:

根据你的经验来看古代史、中国近代史、现代史这几部分哪部分是重点?

  韩校:

各占三分之一,但是从大题角度中国近现代史出题的几率比较大,但是不一定分高,选择题一道题4分。

  网友:

中国近现代史有什么好的复习方法呢?

  韩校:

必须要明白道理。

中国近现代史的复习方法就是用近代化的角度,对近代史进行归类。

近代化一般认为包括四类内容,我提供一个框架。

第一是经济近代化,它的内容主要是工业化。

工业化最主要的事件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当中的洋务运动和建国以后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包括一化三改的化是工业化。

中国近代化在政治上的表现叫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突出强调民主化,民主化就是戊戌变法、推翻君主制度。

法制建设其实真正的内容就是一个孙中山临时约法,建国以后社会主义宪法,再加上反分裂国家法,纳入法制化。

别以为内容是不是很多,它很少,你想着多,真的把事情一个一个罗列出来并不多。

思想上就是西学东建,外交上的国际化,今年建议同学们注意一下中国近代外交,这在考试上考的不多。

  网友:

你觉得在答题的时候书写是不是很重要?

我用钢笔写字很慢,老师们是不是不愿意看到圆珠笔的书写?

  韩校:

笔应该不是问题。

高考不能用圆珠笔。

正常情况书写不会丢分,但是还是要写清楚一点儿。

  网友:

我的认识题型总是答不对?

  韩校:

这太笼统了。

对于认识的问题一个是分析类的,一个是启示类的。

分析类的往往是一分为二,启示类往往侧重经验教训。

  主持人:

访谈时间差不多了,最后请韩老师和我们正在复习的考生说几句话。

  韩校:

复习过程当中一定要回归教材抓重点把书读薄。

第二要琢磨出一种解题方法,加以强化训练,形成自己固化的解题方式。

第三,我们现在的复习和考试本着的原则是会的答对。

只要把会的答对,分数一定不会低,千万不要出现大题不会,小题不对的情况。

祝愿大家高考成功。

  主持人:

谢谢韩校老师,也谢谢北京新干线学校的大力支持,谢谢各位网友的积极参与,本次聊天到此结束,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