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六章区域经济发展教师文档新人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3369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635.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六章区域经济发展教师文档新人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六章区域经济发展教师文档新人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六章区域经济发展教师文档新人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六章区域经济发展教师文档新人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六章区域经济发展教师文档新人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六章区域经济发展教师文档新人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六章区域经济发展教师文档新人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六章区域经济发展教师文档新人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六章区域经济发展教师文档新人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六章区域经济发展教师文档新人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六章区域经济发展教师文档新人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六章区域经济发展教师文档新人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六章区域经济发展教师文档新人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六章区域经济发展教师文档新人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六章区域经济发展教师文档新人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六章区域经济发展教师文档新人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六章区域经济发展教师文档新人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六章区域经济发展教师文档新人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六章区域经济发展教师文档新人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六章区域经济发展教师文档新人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六章区域经济发展教师文档新人教.docx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六章区域经济发展教师文档新人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六章区域经济发展教师文档新人教.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六章区域经济发展教师文档新人教.docx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六章区域经济发展教师文档新人教

第十六章区域经济发展

考情概览·备考定向

考纲解读

全国卷五年考题统计

题型

命题研究

考试内容

核心知识点

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区域发展农业的条件

2014课标Ⅱ,37题,24分

综合题

内容探究:

1.以等高线地形图和区域图为载体,考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和布局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结合产业结构变化图,考查区域工业化的进程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对城市化的带动作用。

形式探究:

选择题与综合题并重,难度系数在0.55左右,分值在8分左右。

热点探究:

东北地区、长三角、珠三角。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015课标Ⅰ,36题,22分

综合题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

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014课标Ⅰ,37题,8分

综合题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学习目标

思维导图

1.识记:

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条件、农业布局及发展方向。

2.理解:

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理解区域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4.应用:

运用农业区位原理分析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及布局。

考点一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与农业布局特点

[知识整合]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1)范围

A黑龙江、B吉林、C辽宁三省和D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

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自然条件

①气候

②地形:

E高原、F平原、G山地,利于农业多种经营。

③土壤:

黑土、黑钙土广布,有机质含量高,利于农业生产。

(4)社会经济条件

①重要的工业基地,工业基础好。

②交通发达,利于外向型农业发展。

③开发晚,人口密度较低。

2.农业布局特点

(1)三大农业生产区域划分的依据

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

(2)主要农业生产区域

农业区

分 布

主要产品类型

耕作农业区

A松嫩平原,B三江平原,C辽河平原

玉米、大豆、小麦和水稻等作物

林业和特产区

主要分布在D大兴安岭,E小兴安岭,F长白山

主要树种有:

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红松、蒙古栎、白桦等

特产主要有:

人参、鹿茸、苹果、梨、柞蚕等

畜牧业区

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三河马、三河牛、东北红牛

1.东北地区大米品质好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①大米生长期长;②夏季白昼长,日照充足;③昼夜温差大;④冬季气温低;害虫不能越冬,作物病虫害少。

2.东北地区春季出现涝灾的原因。

提示 ①冬季积雪量大;②春季气温回升快,积雪融化量大;③地势平坦,积雪融化后地表水流不畅。

[深度解读]

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

1.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自然条件

农业活动

商品粮生产

畜牧业生产

林业生产

地形区

平原地区

西部高原区

山地、丘陵地区

自然条件

①地广人稀、耕地面积广;

②地形平坦;

③土壤肥沃;

④雨热同期

①宜牧面积广;②降水较多,草类茂盛;③牲畜优质

①宜林面积大;②森林资源丰富

主要问题

热量不足

过度放牧

采育失调、皆伐为主

解决措施

改良品种和技术

退耕还林、还草

营林

2.我国某些区域特色农业形成的条件

一个区域的农业,必须依托当地的自然背景、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而发展。

在诸多因素中的主导性因素,是促使其形成特色农业的关键。

区域

特色农业

形成条件

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

珠江三角洲

出口创汇农业

水热充足,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优越

邻近港、澳、台地区,市场广阔;港口、铁路、航空等交通便利;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

南疆

棉花生产基地

光照充足,土地资源广阔,山麓地带有高山冰雪融水灌溉

种植历史悠久;需求量大

海南岛

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

地处热带,热量和降水丰富,能满足热带经济作物生长

市场需求量大

昆明地区

花卉种植业

四季如春,气候适宜

国内外市场对花卉的需求量大

【特别提醒】一般情况下,包括位置、气候、地形、土壤和水源在内的自然条件是区域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许多地区农业已由过去产品以自己消费为主,逐步发展到了从事商品性生产,因此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对接高考]

命题角度 东北地区水稻生产的条件分析

(2014·课标Ⅱ,37,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开始垦荒。

目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

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

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

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

下图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

(1)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

(6分)

(2)分析建三江农作物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

(6分)

(3)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

(4分)

(4)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

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

(8分)

【审题突破】 

1.从题干材料中获取信息

“1957年开始垦荒”说明开发晚、原始环境破坏轻;“土壤肥沃、精准施肥”是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绿色”指环境质量高,污染少;“米都”说明稻米生产量大,商品率高。

2.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答案 

(1)开垦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地广人稀,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废气、废水、废渣等)较少,环境污染轻微。

(2)纬度高(48°N附近),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虫卵)不易越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低温较低,不利于害虫生存和繁殖。

(3)土壤肥沃(肥力高);精准施肥,控制施肥量。

(4)环境质量优良(污染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少,生产绿色稻米;生产技术先进,具有示范作用;生产规模大;单位面积产量高,总产量大;商品率高等。

区域农业类试题的解题思路

1.结合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分析区域农业开发的条件,评价区位条件的优劣;

2.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大方向。

不同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类型;同一区域内的自然环境也可能会存在差异,适合发展多种农业;要根据区域的优势,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主导方向;

3.分析区域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解决的措施。

考点二 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及农业发展方向

[知识整合]

1.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1)地位

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突出特点

①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②地区专业化生产。

【高效记忆】图解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

2.农业发展方向

(1)东北农业发展出现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类型

问 题

成 因

对 策

耕地

黑土退化、土地沙化、盐碱化

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利用不合理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持水土,退耕还林还草,保护湿地,增施有机肥等

林地、草地

林地、草地的比重下降,草场退化

沼泽地

开垦沼泽地,破坏湿地环境

其他

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灾害频繁

(2)东北地区内部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

区域

发展方向

发展重点

平原区

面向国内,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延长产业链条;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区

围绕生态建设和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实施,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山区

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半山区实现“立体农业”,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配套加工业

特色经济作物为主,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的转变

3.我国商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

针对商品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今后商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调整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

根据各地的实际条件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业的比重,各业要全面发展;重视发展第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积极推进农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设,延长产业链,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改良不利于农业耕种的土地,治理易受旱涝威胁的土地,改善水源灌溉条件,创造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4)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依靠科技,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一系列措施,治理土地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碱化以及林木的乱砍滥伐等,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

[深度解读]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思路

 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首先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大方向,然后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具体步骤如下:

1.区域农业发展条件评价

既要分析优势条件,又要找出制约因素。

优势条件或制约因素一般包括位置、自然条件(地形、气候等)、资源、交通、产业基础、政策等方面,在此基础上可确定区域产业发展方向。

2.区域农业特点的描述

区域农业特点的描述一般包括农业地位、农业类型、主要农产品、农业分布区、耕作制度、农业经营方式、农业现代化水平等方面。

3.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及防治措施

针对限制性因素或人地关系矛盾,找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遵循“人地协调、因地制宜、趋利避害”的原则提出防治措施和建议。

[对接高考]

命题角度一 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2014·江苏地理,25~26)下图为我国某绿洲示意图。

读图,回答

(1)~

(2)题。

(双选)

(1)该区域修建水库的主要目的是(  )

A.保障城镇用水B.开发水能资源

C.蓄水灌溉农田D.发展水产养殖

(2)适合该地农业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

A.开发山地,扩大耕地面积

B.大量开采地下水,灌溉农田

C.修建防渗漏灌渠,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D.营造防护林网,保护农田

【审题突破】

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从题干中“我国某绿洲地区”,说明该地主要面临①水资源短缺问题。

2.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答案 

(1)AC 

(2)CD

命题角度二 三江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2.(2015·浙江文综,7~8)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三江平原草甸、沼泽大多已利用。

下图为三江平原部分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

完成

(1)~

(2)题。

(1)根据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可推断出(  )

A.甲地海拔较高

B.丙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乙地

C.丁地地势低平

D.丁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甲地

(2)目前,有利于该地区农业大规模经营的主要措施是(  )

①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②增加耕地面积 ③增加农业资金投入 ④改变耕作制度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 第

(1)题,本题考查区域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甲地在21世纪初期土地利用方式为湿地,因此甲地海拔较低;丙地纬度低于乙地,热量条件好;丙地位于河流上游地区,排水条件好于乙地,因此丙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乙地;丁地在20世纪五十年代和21世纪初期都为林地,林地主要位于山区,海拔较高,开发条件较差。

故选B。

(2)题,本题考查区域农业发展措施。

该地为东北平原,农业要大规模经营需要增加资金投入,有利于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材料中说三江平原草甸、沼泽大多已利用,故可增加的耕地已经很少。

东北地区的气候决定了耕作制度。

故选B。

答案 

(1)B 

(2)B

命题角度三 华北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3.[2014·北京文综,36

(2),8分]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的1/7。

针对流域水资源匮乏的现状,简述农业生产应采取的对策。

(8分)

解析 注意答题角度,从农作物品种、灌溉技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作答。

答案 推广耐旱作物(调整作物类型、进行品种改良);应用喷灌、滴灌、微灌等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旱灾的能力。

课后作业提升

一、选择题

(2012·福建文综,5~6)气候生产潜力是指一个地区光、热、水等要素的数量及其配合协调程度。

下图示意中国东北地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空间分布。

读图完成1~2题。

1.影响甲处等值线向北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B.大气环流

C.地形因素D.海陆分布

2.在中国东北地区,与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的指标是(  )

A.≥10℃积温B.日照时数

C.太阳辐射量D.年降水量

解析 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影响东北地区气候的影响因素。

甲地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等值线向北凸出,表明甲地数值比同纬度大,主要是因为甲地是平原,其东西两侧是长白山和大兴安岭,故C项正确。

受纬度影响的等值线主要呈南北更替、东西延伸,故A项错误;甲地和两侧所受气压带和风带相同,且都是季风区,故B项错误;受海陆分布影响的等值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故D项错误。

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东北气候要素的分布特征。

A选项积温大小反映热量多少。

东北地区跨纬度较广,热量总体由南向北递减,受地形因素(三面环山,中间是平原)的影响,与同纬度地区相比,中部平原地带的热量条件好于东西两侧的山地,即中部热量等值线向北凸出。

综上可知A选项正确。

答案 1.C 2.A

(2013·海南地理,18~20)下图示意我国39°N附近某区域。

读图,完成3~5题。

3.图示区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地区是(  )

A.甲B.乙C.丙D.丁

4.限制丙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  )

A.光照B.水分C.坡度D.温度

5.如果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将会导致(  )

A.甲地区植被退化B.乙地区沙化

C.丙地区荒漠化D.丁地区植被改善

解析 第3题,本题考查土壤盐渍化的分布。

图例中显示有冰川,该地河流主要为冰川融水补给;河流有时令河,会发生断流现象;结合该地纬度判断该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地势低洼处,地下水位较高,气候干旱,蒸发强烈,容易产生土壤盐渍化。

根据图中等高线判断,丁位于河流下游,地势低洼,土壤盐渍化最为严重。

所以选择D项。

第4题,根据图示:

丙地区附近等高线稀疏,坡度较小,地形较为平坦;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光照强烈。

所以限制丙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所以选择B项。

第5题,本题考查农业开发出现的问题。

该河的主要补给水源为冰川融水,流量小,河流流向为从甲流向丁。

如果在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导致下游地区水量减少,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将导致下游丙、丁地区出现荒漠化。

所以选择C项。

答案 3.D 4.B 5.C

(2014·海南地理)棉花耐旱、耐盐碱,喜光照。

近年来,阿拉善高原(位置见下图)采用滴管技术和机械化作业,种植早熟的棉花品种,并引种彩色棉和有机棉。

据此完成6~7题。

6.导致该地种植早熟棉花品种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热量B.土壤C.光照D.水分

7.该地引种彩色棉、有机棉,主要是为了(  )

A.降低运输成本B.改善生态环境

C.提高单位面积产量D.增强市场竞争力

解析 第6题,土壤、光照、水分虽说也是影响棉花种植的自然条件,但影响不到早熟。

只有该地夏季热量比其他棉花种植区充足,才会提前收获,因此只有A项正确。

第7题,无论什么品种的棉花都需要运输,种植都会消耗水源,对生态环境不利,市场上对新品种(彩色棉和有机棉)需求量大,因此只有D项符合题意。

答案 6.A 7.D

下图为“我国各大农业区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8~9题。

8.制约两地农业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为(  )

A.地形B.降水C.热量D.光照

9.两地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分别为(  )

A.水土流失 土壤盐碱化

B.土地荒漠化 水土流失

C.土壤盐碱化 土地沙漠化

D.土壤盐碱化 水土流失

解析 第8题,本题考查农业的制约因素。

由图知河套平原和河西走廊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气候比较干旱,水源是制约其农业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

第9题,本题考查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河套平原地区农业生产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人类大量使用地下水灌溉引起的土壤盐碱化问题。

而河西走廊地区沙漠地带由于人类过度地农业生产活动导致土地沙漠化现象严重。

答案 8.B 9.C

(经典题)江苏北部沿海滩涂围垦,需要经过筑堤、挖渠等工程措施和种植适应性植物等生物措施改造,4~5年后才能种植粮食作物。

据此完成10~11题。

10.改造滩涂所种植的适应性植物应(  )

A.耐湿B.耐旱C.耐盐D.抗倒伏

11.若缩短滩涂改造时间,需投入更多的(  )

A.化肥B.农家肥C.农药D.淡水

解析 第10题,沿海滩涂是指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盐碱化程度高,所以改造滩涂所种植的适应性植物应具有耐盐性特征。

第11题,主要考查对沿海盐碱滩涂改良的主要措施。

淡水是改造沿海滩涂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由题意知,如果缩短滩涂改造时间,就需要投入更多的淡水淋洗土壤中的盐分以降低盐度。

答案 10.C 11.D

(2016·北京海淀质检)下图中甲、乙、丙、丁为四个国家玉米主产区的位置示意图。

读图,完成12~13题。

12.图中四个玉米主产区(  )

A.甲——家庭经营,科技水平最高

B.乙——夏季播种,全年水分充足

C.丙——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

D.丁——地势低平,人口密度较大

13.玉米生产对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甲——过度垦殖,黑土流失加剧

B.乙——种植面积扩大,破坏当地森林植被

C.丙——不合理灌溉,造成水资源枯竭

D.丁——培育新品种,增加物种多样性

解析 第12题,甲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属于国营农场;乙位于南半球,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分干、湿两季;丙位于美国,为商品谷物农业,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丁位于巴西高原。

第13题,东北地区过度垦殖,导致黑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降低;乙地种植面积扩大,主要是破坏当地草地资源;不合理灌溉主要是导致土地的次生盐渍化问题;培育新品种不会增加生物的多样性。

答案 12.C 13.A

二、综合题

14.[2013·四川文综,13(3),10分]图1和图2分别是我国东北部分地区2012年12月1日至2013年4月15日气温距平图和降水距平百分率图(图中距平是指该时段气温或降水的值与该地同期多年平均值的偏差)。

读图,完成下题。

结合东北地区的作物熟制和耕地类型,分析图示气温、降水状况对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解析 东北地区的农作物为一年一熟,春季播种,秋季收获。

东北地区纬度高,作物生长期本来就短,该地区春季气温较常年低,使春播推迟,又缩短了生长期,作物易受低温冻害影响,农作物减产。

东北地区的耕地多为旱地,降水较常年多,土壤中含水量大,不利于耕作和农作物生长。

答案 东北地区作物一年一熟,春播秋收;春季气温较常年偏低,春播推迟;生长期缩短(或收获延迟,作物易受秋季低温冻害影响)。

东北地区以旱地为主;土壤中含水量过大,难于耕作;不利于作物生长。

15.(2010·全国Ⅰ文综,28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葡萄的糖分含量越高,酿制出的葡萄酒酒精度越高。

葡萄生长过程中,特别是成熟期的光照及昼夜温差与其糖分积累呈正相关。

图a中甲、乙两地均为优质葡萄产地。

图b为乙地典型的葡萄种植园景观。

世界上酒精度最高(16.2度)的优质葡萄酒就是使用乙地及其附近所产的葡萄酿制而成的。

(1)分析甲地有利于种植葡萄的地形、气候条件。

(12分)

(2)简述乙地气候类型和特点,并说明气候条件以及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对葡萄生长的影响。

(16分)

解析 第

(1)题,由图中等高线、河流、经纬度位置等特征可知,甲地位于河谷,处于西南风的背风地带,晴天多、昼夜温差大。

分析农业区位条件注意说明因果关系。

(2)题,由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可知乙地为地中海气候,其特点主要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说明:

夏季炎热干燥,光照、热量充足有利于葡萄生长,但降水不足;鹅卵石一方面可以保持下面土壤水分,另一方面增加昼夜温差,利于作物糖分积累。

答案 

(1)甲地位于(南北向的)河谷中,灌溉(和排水)条件好;(北纬45°附近)葡萄生长季节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葡萄成熟季节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积累。

(2)乙地(临地中海)为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葡萄生长季节光照、热量充足。

鹅卵石利于保持土壤水分(利于地表水下渗,防止土壤水分蒸发);鹅卵石白天(受到太阳辐射)增温快,夜间降温也快,增大气温的日较差,利于葡萄的糖分积累。

16.[2014·安徽文综,34

(2),12分]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很多中药材生长习性独特,有的喜阴,有的喜光,有的喜湿,有的耐寒,有的耐旱,有的耐盐碱……。

甘肃省地理位置独特,是全国中药材资源大省,素有“天然药库”、“千年药乡”之称。

近年来,依托中药材,甘肃省制药、药膳食品、日化用品等工业蓬勃发展。

分析甘肃省种植中药材的区位优势。

(12分)

解析 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方面,从题目文字材料中归纳出甘肃省中药材种类丰富,说明甘肃省自然环境具有多样性,适合于多种中药材生长。

社会经济条件主要包括劳动力、市场、交通、技术、政策、种植历史等。

答案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过渡性、多样性的特点,适合多种中药材生长,中药材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劳动力充足;产品质量好,中药材用途扩大,市场需求增加;地处西北交通要道;中药材加工技术进步;政府政策引导,推动中药材种植。

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

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学习目标

思维导图

1.识记: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进程。

2.理解: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3.应用:

学会分析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考点一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

[知识整合]

一、对外开放的前沿

1.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

读1970~1990年美国的产业结构变动图,回答问题。

(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①产业结构变化:

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②工业内部结构变化:

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比重上升。

(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2.有利的地理条件

(1)良好的区位。

(2)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特别提醒】珠三角地区得以迅速发展的其他原因:

①人们思想观念开放,意识超前并富有开拓精神;②开放、开发早,为以后的发展赢得先机。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有哪些?

提示 

(1)矿产资源和能源缺乏;

(2)位于我国南部沿海,经济腹地较小,辐射的国内市场范围有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