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江北区城乡一体化规划.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3745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85 大小:79.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波江北区城乡一体化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宁波江北区城乡一体化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宁波江北区城乡一体化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宁波江北区城乡一体化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宁波江北区城乡一体化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宁波江北区城乡一体化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5页
宁波江北区城乡一体化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5页
宁波江北区城乡一体化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5页
宁波江北区城乡一体化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5页
宁波江北区城乡一体化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5页
宁波江北区城乡一体化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5页
宁波江北区城乡一体化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5页
宁波江北区城乡一体化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5页
宁波江北区城乡一体化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5页
宁波江北区城乡一体化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5页
宁波江北区城乡一体化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5页
宁波江北区城乡一体化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5页
宁波江北区城乡一体化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5页
宁波江北区城乡一体化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5页
宁波江北区城乡一体化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5页
亲,该文档总共8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宁波江北区城乡一体化规划.docx

《宁波江北区城乡一体化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波江北区城乡一体化规划.docx(8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宁波江北区城乡一体化规划.docx

宁波江北区城乡一体化规划

第一部分总则

第一章概况

一、区位概况

江北区位于宁波市区西北部,西与余姚市接壤,东北与镇海区相连,北接慈溪市,南与鄞州区隔江相望。

现辖白沙、孔浦、文教、中马4个街道委员会,慈城、洪塘、庄桥、甬江4镇。

二、自然概况

江北区地处平原,北部靠山,整体地形北高南低,地势较为平坦,河流纵横,土壤肥沃,物产丰富。

江北区属亚热带气候,冬夏季风交替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降水量1400毫米,年无霜期超过300天,常年主导风向为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

江北区工程地质条件较好,其表部为人工填土或耕植层,湖沼积层厚2-3米,局部有泥炭层分布,允许地基承载为5-7吨/平方米;海积区粘土层1.5米,饱和软塑,允许地基承载为2-3吨/平方米,湖海相亚粘土层厚2米左右,允许地基承载力5-6吨/平方米;海湖亚粘土层厚10米左右,允许地基承载力7-9吨/平方米;冲糊相亚粘土层厚4米左右,允许地基承载力30-40吨/平方米,是较好的持力层。

埋深约50-80米的冲—洪积砂或圆砾夹粘性土层,坡—洪积土夹碎石及其下部基岩,为高层或超高层建筑的最理想持力层。

三、社会经济概况

江北区东临甬江,南濒姚江,西北背依山林屏嶂,拥有适合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山水资源和自然环境,城市发展的空间余地较大;农业生产资源条件优越,具有发展现状都市型农业的优势,全区总面积208.73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地区面积7.3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5%,郊区面积201.4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96.5%。

2001年末,江北区总人口22.4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87万人,占总人口的39.5%,非农业人口13.60万人,占总人口的60.5%。

随着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江北区发展比较快,经济总量不断扩张,产业结构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和优化。

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4.92亿元(当年价),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95年增加了1.87倍;2001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90元/人,比1995年的6780元/人增加了1.49倍。

在产业结构构成中,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步降低,第三产业的比重显著上升,三大产业的排序由“二、一、三”型转为“二、三、一”型。

第一产业稳步发展;第二产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冶金、机械制造、金属制品、橡塑制品四大支柱产业特色明显,工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创业中心等正式启动;第三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发展速度快于第一、二产业。

第二章规划背景

一、宁波市城市发展对江北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城市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迅速发展,宁波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南翼的区域中心城市,要成为经济繁荣、富有竞争力的地区,在国家与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应用的作用,一方面必须加强与周围城市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营造区域性整体竞争优势,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另一方面,宁波必须增加自身的综合实力,提升城市功能,加快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强化已有的优势,培植新的竞争要素。

简言之,宁波必须在合作与竞争中求得自身的发展。

工业化和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使宁波城市的整体功能必然得到提升和完善。

宁波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文化大市”和“国家级园林城市”的新一轮建设目标,是经济、文化、生态环境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城市品位、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迫切要求,是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的必然举措。

而江北区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城市文化和生态旅游资源优势,使得江北必然要承担起完善城市文化、旅游和生态环境建设职能的重担,在增强江北区自身竞争力的同时,为最终提升宁波城市的综合实力做出贡献。

二、区域交通干道的建设

规划于2006年建成的杭州湾大通道的建设,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宁波城市形态的格局和发展,并使宁波进入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心城市——上海的两小时经济交通圈,拉近了宁波与上海及苏南经济发达区的距离。

而大通道连接线的走向和城市道路系统衔接的出入口定位,将直接影响江北区未来的城镇格局,加上北外环路等城市区间道路的规划建设,使得江北的交通区位将发生巨大变化,对江北的城镇建设也提出了新要求。

三、“门槛”变化带来的影响

客观地说,江北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在某种程度上是低于周围地区的,尤其是与海曙区、江东区相比,其发展明显落后。

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就是江北长期以来被一些城市发展的“门槛”所制约。

如紧邻中心城区的庄桥机场,深入城区的城市货运铁路线,狭小的中心城区建设空间,稀缺的城市干道等等。

然而,随着城区货运铁路线的取消,近几年大面积的旧城改造和工业用地的置换搬迁,尤其是杭州湾大通道建设所带来的区域性和区间道路建设工程的上马,一些限制江北发展的“门槛”正在逐步消失,而江北区原有的被这些“门槛”所束缚的发展潜力却正在逐步释放。

江北的城市建设和空间布局应随着这些“门槛”的变化而进一步作出调整,抓住机遇,努力建设一个全新的江北。

四、江北自身发展的要求

《宁波市江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

提高经济整体实力是“十五”期间的首要任务,在量的扩张中求得质的提高。

按2000年价格计算,到2005年,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8亿元,年均递增11%,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9.4:

53.8:

36.8。

其中,第一产业年均递增3%,第二产业年均递增11%,第三产业年均递增12.5%。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提高,文化旅游产业将成为三产的重要增长点。

为实现江北自身发展的上述目标,江北必须根据宁波市的发展战略和江北自身的客观情况,积极推动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更新,使产业结构的发展在空间上从城乡分离走向城乡融合。

结论:

无论从城市发展的战略要求、交通区位和“门槛”的变化,还是自身发展的要求来看,江北都必须抓住机遇,及时进行城乡发展空间布局和战略布署的调整,走城乡一体化的道路,科学地进行功能定位,改善环境,后来居上,实现从边缘区到都市区的跨越,尽快建设成为一个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新江北。

第三章总则

一、规划依据

(一)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法》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实施细则》

《浙江省实施<城市规划法>办法》

《宁波市“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

《宁波市江北区“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

(二)有关规划、研究成果

《宁波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宁波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

《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1-2020)》

《江北区城乡一体化规划(1997年版)》

《江北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江北区都市农业发展规划》

二、规划指导思想

(一)充分结合宁波城市发展的宏观背景,从大区域角度分析研究江北未来发展的态势,合理确定江北城乡一体的空间形态和布局,协调城乡间的规划与建设,并努力提高规划的应变能力,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抓住区域交通干道建设带来的区位变化的机遇,以道路为骨架,合理布局工业用地和生态居住用地,科学地引导乡镇企业和农居点逐步向城市模式过渡,并充分考虑和协调好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三)以人口、环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出发点,合理利用江北独有的自然资源,处理好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之间的关系,突出江北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逐步把江北区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施完备的现代化城乡协调发展区域。

三、规划原则

(一)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关系。

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切实贯彻宁波市总体规划对江北区的要求;

(二)规划近远期相结合。

在不影响城市发展所需的战略原则前提下,充分考虑江北区发展的要求,使得规划近期能够满足乡镇经济的发展,远期又能适应城市新区的发展要求;

(三)坚持现代化城市的发展战略,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运用发展的、动态的观点合理确定江北区的规模和结构;

(四)创造一个与自然融合的、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以适应现代化港口城市的需要。

四、规划范围

含中心城区和慈城镇、洪塘镇、庄桥镇、甬江镇在内的江北区行政辖区范围,总用地面积208.73平方公里。

五、规划期限

考虑到江北城乡一体化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本次规划的期限分为近期、中期、远期,其中,规划期限可根据具体的一体化进程灵活调整。

 

第二部分总体发展策略

第一章概念与内涵

一、城乡一体化的哲学涵义

人类出现后的很长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地球上没有城乡差别,城乡是统一的。

直至工业革命带来生产力水平的急剧提升后,城乡差异也迅速增大。

但当城市化进展到一定阶段后,城乡生产力的差异又开始缩小,呈现城乡统一的态势,然而在生产力水平低下、城乡一体化缺少支撑条件的情况下,要求消灭城乡差别、工农差别是不可能的。

因此,纵观人类社会城乡发展历程,从哲学的角度看,城乡一体化是通过对自身的否定之否定来实现的,即城乡统一→城乡对立→城乡一体化。

二、城乡一体化的相关理论基础

(一)城乡一体化的地理学基础

1、城乡一体化的空间概念

判定空间上的城乡一体化主要有三点:

1)城市空间与乡村空间的景观对比在一个更大的尺度上呈均质状态,即空间融合。

2)空间的联接呈网络状,即具有较为便捷、快速的连通度。

3)城市污染得到有效治理,乡村工业化完善发展,并成为城市的功能体,城市第三产业发达。

城市(镇)是空间城乡一体化的典型形式,它体现了集聚与分散的良好结合,是具有高效率的经济活动空间。

2、城乡一体化的人地概念

无论何种区域,城乡一体化过程中都必须解决人地矛盾问题,否则都不能完成城乡一体化进程。

这里的人地矛盾包括三个方面:

1)人类无限追求更高生活标准同环境有限供给能力的矛盾;

2)人口膨胀和土地退化,资源破坏的矛盾;

3)环境对人类生活和人行生产废物的消化不及、平衡失调的矛盾。

(二)城乡一体化的生态学实质

城市、乡村都是以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为基础的人工生态系统。

乡村生态系统是完善的、系统内部完整的生产、消费关系。

城市生态系统必须把自然及乡村作为自己的“源”或者“库”,是“异养性的生态系统”。

从某种意义上说,城乡生态系统之间从产生开始就存在着一种一体化的契机,城乡一体化是社会—自然—经济复合生态系统演替的顶级状态。

三、城乡一体化的概念与内涵

(一)城乡一体化的概念

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与乡村所构成的区域经济系统和空间结构,在内外发展条件下城乡协同使用加强,经济交融,整体功能提高,空间联系密切的过程。

城乡一体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城市和乡村成为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充分发挥城市和乡村各自的优势和作用,城乡的带动力、技术、资金资源等生产要素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合理交流与组合,在空间上互为环境,生态协调,环境优雅的过程。

(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

1、城乡政治融合

消灭城乡人民在参与国家政策、决策方面的差别,在生产关系上体现共同利益。

2、城乡经济融合

城市发挥中间纽带作用,将大工业和农村工业合理布局,乡村接受城市的部分功能,成为城镇的功能体,实现农业现代化,乡村工业化。

3、城乡生态环境融合

城乡在空间对比上差距不显著,输入、输出关系全速物质能量循环途径完善,信息传递渠道通畅,严格控制污染源,保护物种的多样性,使城市生态环境乡村化,乡村环境城市化。

4、城乡人口融合

根本上改变农村居住着大量农业人口、城市聚集着拥挤的工业人口的畸形状态,打破长期以来造成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

5、城乡文化融合

城乡信息反馈体系完善,努力提高乡村居民文化水平,使所有社会成员都充分享受现代的精神文明。

6、城乡空间融合

城乡间建立完善通达、快捷的交通、通信网络,使城乡联系有序。

四、城乡一体化的基本特征

(一)经济一体化

在传统的城乡关系中,城市与乡村之间是简单的商品交换关系,即乡村向中心城市提供粮食、副食品和工业原料,中心城市向周围乡村提供工业制品和其他服务。

在现代,由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城市所产生的工业品也可以在更大范围内销售,所需的农产品也可以从外地输入,城乡间原有的“共生关系”出现了松动,于是便出现了一方面城市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乡村却发展缓慢,因此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就必须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只有城乡经济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型的分工与合作,才能实现城市与乡村的共同发展。

(二)空间一体化

城镇与乡村之间通过现代化的交通设施和高度灵敏的信息设施相联络,使城市与乡村在空间上融为一体。

第二章现状存在问题

一、现状特征

江北区城乡兼备,产业部门比较齐全,但是经济效益不高,特别是在市区,传统的计划经济大企业占有相当的比重,经济运行效益低。

企业组织结构以中小型为主,企业产品集中度还比较低,分散的情况比较严重,产业升级的人才缺乏,技术基础薄弱。

城乡基础设施相对滞后,财力余地小。

农村劳动力资源充裕,但人均资源不足。

二、存在问题

1、由于行政体制的局限,镇区建设缺乏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功能布局有所冲突和雷同。

2、一些镇区的开发建设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布局分散,摊子过大。

3、规划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总体环境质量不高,主要表现为建筑密集、杂乱,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不足,缺乏绿地等方面。

第三章功能定位

《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提出:

“努力提升中心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形成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基本框架;加快港口的开发力度,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努力强化宁波作为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的功能和作用,按照扩大规模、完善功能、优化环境、提高品质的要求,推进新一轮城市建设”。

根据宁波城市建设对江北的要求,结合城市未来发展的战略和江北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本规划将江北区的功能定位确定为:

“宁波市中心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发展文化、旅游为主,融居住、商贸、科技、工业于一体,城乡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区”。

第四章发展策略

1、适应经济发展规律的情况下,做好城镇空间布局结构的调整

城乡一体化的过程典型的表象是城镇连绵区的出现,尤其是沿主要交通干道两侧不断延伸的各种建筑物的大量出现,在非严格控制的情况下呈无序状态发散。

而合理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应是沿发展轴由交通走廊串联起来的城镇组团,其间有绿带相隔离,不影响快速交通功能且环境优美的发展模式。

2、加快“农转非”的进程

事实上要加快城市化发展的步伐,首先要加快发展重点扶持的小城镇,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使城市和乡村出现一个壮大,一个减少的互逆过程,才能真正达到合理的城乡协同发展的良性互动的局面。

在此过程中要努力避免两种不好的结果:

—是小城镇和乡村在同步扩大,二是小城镇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农村居民点仍在无序的扩展。

3.加快小城镇的发展

加快小城镇的发展可通过工业化和非工业化的途径(第三产业)。

具体可

采取以下办法:

①加速农村经济的商品化进程;

②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

③政府应创造条件为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供身份转换的必要资本;

④为城市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机会;

⑤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包括商贸、教育、居住、工业等)。

4、加快旧城改造的步伐

通过工业企业的逐步外迁,加快江北区旧城改造的步伐,改变原有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功能。

旧城改造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人口密度和建设密度,并有选择地保护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街区(外马路地段、慈城古镇等),增加配套设施,改善城市环境。

第五章区域空间布局

一、空间形态

江北区从地域空间形态上可分为城市(镇)建设区、开敞区、生态协调区和生态敏感区。

城市(镇)建设区:

全区二、三产业布局的主要地区,是城市(镇)地区与乡村地区联系的纽带。

区内城市(镇)建设用地功能、结构、布局和区域性服务设施及重要的基础设施要统一考虑。

城市(镇)建设区按建设强度的不同可分为高密度建设区、中密度建设区和低密度建设区。

城市(镇)建设区主要包括江北旧城部分,洪塘庄桥部分,慈城部分和庄桥机场部分。

开敞区:

开敞区内的农业在发展上要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为主,大力提倡和鼓励发展生态型、观光型、高科技型和高效益型的现代农业,用地形态要保持自然开敞的空间环境,并以绿色植被覆盖为主。

开敞区主要指乡村地区,基本位于慈城以西部分。

生态协调区:

以自然生态保护为主导,可以适度地、有选择地进行建设的地区。

生态协调区主要指隔离各城镇组团的防护绿地。

生态敏感区:

以保护为主,原则上禁止开发建设的地区。

其内容涵盖了江北区的自然保护区、山林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区。

生态敏感区主要位于江北区的北部。

二、用地布局

1、居住用地

中心城区以多层及中高层住宅为主,严格控制别墅的建设;各城镇和乡村地区以低层和多层住宅为主。

住宅建设量与人口容量相协调,提高城市土地效益。

注重与住宅建设密切相关的城市基础设施和交通设施的建设,提高配套标准,建立健全社会服务体系,形成生活方便、环境优美的居住环境。

江北区居住用地建设以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相结合。

旧城改造要严格控制人口密度和建设密度,有选择地保护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居(外马路历史街区、慈城古镇、各乡镇的特色村等),改善这些地区的居住环境,增加配套设施;新区开发要严格把握人口容量,避免开发量过大,并与公共服务设施同步建设。

规划江北区远期居住用地2374公顷,可容纳人口约70万人。

2、公共设施用地

规划公共设施用地按市级—区级—居住区级三级布置。

1)市级公共设施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

包括:

①市级商业设施,主要集中在三江口地区,用地约25公顷。

②市级文化设施,位于姚江湾头至三江口两岸,用地约50公顷。

③市级高教设施,主要指高教园区北区中的宁大部分,依托宁波大学向北拓展,用地约178公顷。

④市级体育设施,位于小三江口以北城庄路地段,用地约100公顷。

市级公共设施服务于全市,其服务范围和服务人口均以整个中心城为对象。

2)区级公共设施主要包括区级行政中心、商业设施、文化设施、医疗设施等。

区级公共设施主要服务于整个江北区,服务人口约70万人。

区级公建中心主要有三处,老城分区集中在人民路、大庆路地段,用地约40公顷;新区部分分别位于江北投资创业区南面(原裘市中心村附近和未来庄桥机场搬迁后地块),用地分别为74公顷和93公顷。

3)居住区级公共设施主要结合居住社区布置,形成功能齐全,集商业、文教卫体于一体的完善的配套体系。

规划江北区共设15个居住区,每个居住区级公建中心用地规模约20-30公顷。

3、工业用地

1)概况

江北区现有的工业用地布局比较分散,尤其是各乡镇工业长期以来存在重复建设,遍地开花,缺乏统一的市政基础设施配套等问题。

走的是一条与城市化相脱离的工业乡村化道路。

部分工业园区在项目的引进上盲目性较大,导致工业门类参差混杂。

2)发展策略

作为现阶段资本积累最快、最普遍、成本最低的一条有效途径,发展工业是江北区城市发展战略中必然要采取的步骤之一。

①规划江北区的工业用地发展要采取集约化、规模化的策略,逐步将分散在各乡镇、村庄中的零散工业企业集中在成规模的工业园区中发展。

这样既可以降低各工业企业的运作成本,同时亦可统一规划配套的市政基础设施,降低建设成本,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②各类工业园区在不同发展时期的开发和利用策略应因地制宜,与时俱进。

工业化作为城市化的根本动力,在建设工业的同时,能够为当地带来基础设施和人气的兴旺,随着城市的扩张,部分工业用地将以市场为动力,以价格为导向,逐步演替为配置效率更高的居住或公建用地,如洪塘、庄桥片的江北工业区;一部分工业用地则可利用园区的整体规模效益,形成上档次的工业园区,如江北机电工业园区。

因此,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区位,各类工业园区应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

3)用地布局

规划江北区的工业用地基本上集中在北外环路以北,大体可分为三个工业区,既江北投资创业园区、江北科技园区以及北部结合骆驼机电工业产业园区而形成的工业园区。

洪塘、庄桥的乡镇企业基本上纳入上述工业园区内统一建设,慈城镇的乡镇工业近期依托江北投资创业园区建设,远期可考虑结合骆驼机电工业产业园区建设,原则上不再单独布置乡镇工业用地。

由于江北区处于姚江的上游,区内的风景旅游和生态资源都非常丰富,江北区的整体功能定位也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因此,江北区的工业用地以一类工业为主,在骆驼机电工业产业园区内可适当考虑布置一部分二类工业。

规划江北区工业用地1418.9公顷。

第六章空间布局结构

高速发展的经济背景下,城市规划最大的困难就是无法预见经济发展速度和结构变化的特征。

按照规划编制时的经济周期外推未来的经济特征,并据此编制规划已经被证明是不可靠的。

本次城乡一体化将规划的重点从规模转向结构。

规模和时间将成为一个参考性的指标,空间纵横驰骋的弹性成为本次规划追求的核心目标。

传统的规划认为空间规划是经济计划的空间注释,经济发展的特征是已知的,城市规模是经典规划模式中必须回答的问题,并且人口规模和空间布局存在着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

城乡一体化规划则假设规划面对的是不确定的、多样化的发展可能,城市空间秩序是可生长的,城市各部分的增长可能是不均衡的,人口和规划的空间范围不存在严格的对应关系。

空间布局结构没有统一的模式,它必须根据具体的现状特征和条件确定,但无论那种模式都应当保证城镇空间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条件下的转换是以最小的成本迅速完成空间的切换,都应当保证不同的经济发展速度下城镇结构的完整。

江北城乡一体化框架下的城镇空间结构就是一个动态的模型,根据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其结构将发生相应的变化。

规划江北形成中心城区—中心镇—中心村三级结构,其中中心城区部分重点表现为动态发展的过程。

①中心城区:

近期主要指江北区现状的城市建成区部分、甬江镇以及庄桥镇的部分用地。

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中心城区范围将向北扩张,逐步地将洪塘和庄桥镇纳入中心城区的建设范围。

远期以庄桥机场的搬迁为契机,江北中心城区将形成一个完整的城市功能区,进而发挥其在城市中应起的作用。

②中心镇:

即慈城镇,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在古城保护和新区开发并举的基础上,以江北区西北经济中心为目标来进行建设。

③中心村是江北区近期建设发展面临的紧要问题。

本次规划的近期中心村选址包括有10个中心村和6个特色村。

中心村的建设按城市居住社区标准进行,但同时考虑农村建设的现状特征,尽量避免二次改造。

在这样一个动态结构指导下,使江北的城镇发展能够既适应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要求,同时保持一个较为完整的城镇空间结构,既有适当集中,又通过生态绿化和环境资源保护来形成有机的分隔。

 

第七章城市化水平

2001年末,江北区总人22.47万,其中,非农人口13.60万,城市化水平60.5%.

根据《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及江北区实际情况确定:

近期城市化水平为65%;

中期城市化水平为85%;

远期城市化水平为97%。

 

第三部分城乡发展

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相互协调的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表现为:

城市地区逐步扩大,乡村地区尽可能吸取城市地区的精华而同时又能在某种程度上保留自身的地域空间特色,综合而言,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城市地区与乡村地区(开敞区)互动的过程。

江北区城乡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城乡一体化空间布局中城市(镇)建设区和乡村地区两部分。

由于城乡一体化的动态性,落实到江北区,其具体内容则表现为不同于一般城市地区的发展特征:

1、中心城区近期在现状建成区的基础上,实施旧城改造与新区扩张并举的策略。

争取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完成旧城改造的内容,逐步将城区内的工业企业通过用地置换的换式搬迁出去,使旧城的形象得到彻底改观;同时,甬江镇、庄桥镇的部分用地纳入中心城区的新区建设范围。

整个中心城区逐步地向西北方向扩张。

2、由于甬江镇基本上已经成为中心城区的一部分,因此,本次城乡一体化规划中不再将甬江镇作为单独的城镇来建设,而是将其纳入城区。

3、洪塘和庄桥的建设标准应逐步向城区靠拢。

必须强调的是,洪塘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