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积累50首.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3835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56.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六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积累50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五六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积累50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五六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积累50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五六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积累50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五六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积累50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五六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积累50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1页
五六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积累50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1页
五六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积累50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1页
五六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积累50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1页
五六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积累50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1页
五六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积累50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1页
五六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积累50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1页
五六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积累50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1页
五六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积累50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1页
五六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积累50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1页
五六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积累50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1页
五六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积累50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1页
五六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积累50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1页
五六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积累50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1页
五六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积累50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六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积累50首.docx

《五六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积累50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六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积累50首.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六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积累50首.docx

五六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积累50首

古诗词50首(五六年级课外积累)

1.三衢道中

宋代:

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译文】

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注释】

①三衢道中:

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

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常山县,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②梅子黄时:

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③小溪泛尽:

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

小溪,小河沟。

泛,乘船。

尽,尽头。

④却山行:

再走山间小路。

却,再的意思。

【创作背景】

曾几是一位旅游爱好者。

这首诗是他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抒写诗人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

2.采薇(节选)

先秦:

佚名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悲伤,莫知我哀!

【译文】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

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

满心伤感满腔悲。

我的哀痛谁体会。

【注释】

①思:

语气助词。

②矣:

语气助词。

③依依:

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的样子。

④霏霏:

雪花飞舞的样子。

⑤昔:

从前。

3.七步诗

两汉:

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译文】

锅里煮着豆子,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注释】

⑴持:

用来。

⑵羹:

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⑶漉:

过滤。

⑷菽(豉):

豆。

这句的意思是说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⑸萁:

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⑹釜:

锅。

⑺燃:

燃烧

⑻泣:

小声哭

⑼本:

原本,本来。

⑽煎:

煎熬,这里指迫害。

⑾何:

何必。

【创作背景】

  三国时期,魏国曹操去世后,他的长子曹丕即位,而曹丕的弟弟曹植被封为丞相。

  曹植很有才华,精通治国理家,说起朝中政事滔滔不绝且管治有方,因此在朝中很有威信,可谓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曹丕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心中的妒火油然而生,对曹植产生了怨恨之心,把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处处苦苦相逼。

众臣渐也明其中理,阿谀奉承地在皇帝面前说三道四,谣言惑众:

朝中一日有曹植,宫内鸡犬不宁,如他日造反,图谋篡位,何不为宫中一大害?

不如先下手为强,斩草除根,以免日后夜长梦多。

  曹丕正好如偿所愿,借文武百官之口,决意趁早动手。

正赶上一桩造反政事,曹丕假控曹植为主谋,正午时分,曹丕传弟弟曹植到池厅边相见。

曹植一到,就被早埋伏好的卫队挥刀截下。

见到曹丕,曹植道:

“吾兄传我有何贵干?

”曹丕道:

“弟弟有所不知,据我朝重臣之意,闻今日事件起谋者你也。

是与其于你所作为?

曹植长叹一声,道:

“吾兄疑我谋反,谋你河山篡你朝位!

如此罪行令吾何以担当?

望吾兄明察秋毫!

”曹丕不好推辞,只得说:

“好,看在你我兄弟的情谊,我命你在七步内作出一首咏颂吾与你的情分之词,但词内不可见兄弟二字。

不矣,休怪吾大义灭亲了!

”“若我不能在七步内作诗一首,任凭你处置!

”曹植胸有成竹地说。

“你既言如此,吾们一言为定!

  曹丕说完,曹植便迈出了第一步,突然,他闻到了从远处飘来的阵阵煮豆的香味,灵感阵来,借物抒情,在刚走到第六步时就作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此诗作完,曹植对曹丕说:

“我们虽有君臣之分,但毕竟是骨肉相连,何必苦苦相逼?

手足相残?

我无意与你权利相争,无论谁为君主,我都会忠贞不二地跟随,毫无怨言!

明枪易挡,暗箭难防。

若你要灭我,轻而易举,何必大费周章,先父在九泉之下也难以瞑目啊!

”曹丕听之,被驳得无话可说。

赏析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是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

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通过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现象,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

4.大风歌

两汉: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译文】

大风劲吹啊浮云飞扬,

我统一了天下啊衣锦还乡,

怎样才能得到勇士啊为国家镇守四方!

【注释】

⑴大风歌:

这是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前195)在击破英布军以后,回长安时,途径故乡(沛县)时,邀集父老乡亲饮酒。

酒酣,刘邦击筑(一种打击乐器)高歌,唱了这首《大风歌》。

表达了他维护天下统一的豪情壮志。

⑵兮:

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语气助词“啊”。

⑶威:

威望,权威。

⑷加:

施加。

⑸海内:

四海之内,即“天下”。

我国古人认为天下是一片大陆,四周大海环绕,海外则荒不可知。

⑹安得:

怎样得到。

安,哪里,怎样。

⑺守:

守护,保卫。

⑻四方:

指代国家。

【创作背景】

公元前一九六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汉;由于其英勇善战,军势甚盛,刘邦不得不亲自出征。

他很快击败了英布,最后并由其部将把英布杀死。

在得胜还军途中,刘邦顺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乡——沛县(今属江苏省),把昔日的朋友、尊长、晚辈都召来,共同欢饮十数日。

一天酒酣,刘邦一面击筑,一面唱着这一首自己即兴创作的《大风歌》;而且还慷慨起舞,伤怀泣下(见《汉书·高帝纪》)。

席间由120人歌唱助兴,刘邦击筑伴奏,气氛极为热烈,和大家一起饮酒,在宴席上他唱起这首大风歌,抒发了他远大的政治抱负,也表达了他对国事忧虑的复杂心情。

5.峨眉山月歌

唐代: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注释】

⑴峨眉山:

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⑵半轮秋:

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⑶影:

月光的影子。

平羌:

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⑷夜:

今夜。

发:

出发。

清溪:

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

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⑸君:

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

顺流而下。

渝州:

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创作背景】

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

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

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以前。

6.乞巧

唐代: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译文】

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

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注释】

①乞巧:

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

②碧霄:

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③几万条:

比喻多。

【创作背景】

幼年时的林杰,对乞巧这样的美妙传说也很感兴趣,也和母亲或者其他女性们一样。

仰头观看那深远的夜空里灿烂的天河,观看那天河两旁耀眼的两颗星,期待看到这两颗星的相聚,于是写下了《乞巧》这首诗。

7.嫦娥

唐代: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译文】

透过装饰着云母的屏风,烛影渐渐暗淡下去。

银河也在静静地消失,晨星沉没在黎明的曙光里。

月宫的嫦娥恐怕后悔偷了后羿的长生不老药,现在只有那青天碧海夜夜陪伴着她一颗孤独的心。

韵译

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下灵药,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注释】

1.嫦娥:

古代神话中的月中仙女,江苏人。

《淮南子·览冥训》: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

”恒又作姮。

2.云母屏风:

嵌着云母石的屏风。

此言嫦娥在月宫居室中独处,夜晚,唯烛影和屏风相伴。

 

3.长河句:

银河逐渐向西倾斜,晓星也将隐没,又一个孤独的夜过去了。

4.碧海:

《十洲记》:

“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海阔狭浩汗,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

【创作背景】

诗作【创作背景】,永远离不开作者本人的政治生活背景:

作者终身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牛李党争是在宦官专权的日子里,唐朝朝廷的官员中反对宦官的大都遭到排挤打击。

依附宦官的又分为两派——以牛僧孺为首领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领的李党,这两派官员互相倾轧,争吵不休,从唐宪宗时期(805年)开始,到唐宣宗时期(846年)才结束,闹了将近40年,历史上把这次朋党之争称为“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的实质就是太监当权,本诗就是讽刺太监当权的黑暗、讽刺宪宗的皇权旁落。

子曰:

“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嫦娥》即是“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这类诗的典型。

8.过故人庄

唐代: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译文】

老朋友预备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好客的农家。

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

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

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再请君来这里观赏菊花。

【注释】

⑴过:

拜访。

故人庄:

老朋友的田庄。

庄,田庄。

⑵具:

准备,置办。

鸡黍:

指农家待客的丰盛饭食(字面指鸡和黄米饭)。

黍(shǔ):

黄米,古代认为是上等的粮食。

⑶邀:

邀请。

至:

到。

⑷合:

环绕。

⑸郭:

古代城墙有内外两重,内为城,外为郭。

这里指村庄的外墙。

斜(xiá):

倾斜。

因古诗需与上一句押韵,所以应读xiá。

⑹开:

打开,开启。

轩:

窗户。

面:

面对。

场圃:

场,打谷场、稻场;圃,菜园。

⑺把酒:

端着酒具,指饮酒。

把:

拿起。

端起。

话桑麻:

闲谈农事。

桑麻:

桑树和麻。

这里泛指庄稼。

⑻重阳日:

指夏历的九月初九。

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

⑼还(huán):

返,来。

就菊花:

指饮菊花酒,也是赏菊的意思。

就,靠近,指去做某事。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孟浩然隐居鹿门山时,对上姓田的朋家做客这件事的描写。

作者心旷神怡,赞叹着美丽的田园风光,创作出这首诗。

9.牧童/令牧童答钟弱翁

唐代:

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译文】

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注释】

⑴牧童:

放牛放羊的孩子。

⑵铺:

铺开。

⑶横野:

辽阔的原野。

⑷弄:

逗弄,玩弄。

⑸饱饭:

吃饱了饭。

⑹蓑衣:

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来遮风挡雨。

⑺卧月明:

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创作背景】

钟傅原本是一个书生,因李宪推荐做了兰州推官,但是仕途不顺,多次被降职。

钟傅在镇守平凉(今甘肃省平凉县)的时候,曾经与一位道士闲游,看见一个牧童牵着一头大黄牛来到院子里。

道人说此牧童会作诗,钟傅不信。

牧童应道人之请,即兴作下此诗。

10夜书所见

宋代: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

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注释】

萧萧:

风声。

客情:

旅客思乡之情。

挑:

挑弄、引动。

促织:

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

篱笆。

【创作背景】

  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

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

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

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11.梅花/梅

宋代: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译文】

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

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

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注释】

⑴凌寒:

冒着严寒。

⑵遥:

远远地。

知:

知道。

⑶为(wèi):

因为。

暗香:

指梅花的幽香。

【创作背景】

王安石变法的新主张被推翻,两次辞相两次再任,放弃了改革。

这首诗是王安石罢相之后退居钟山后所作。

1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代: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

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注释】

1丙辰:

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2达旦:

到天亮。

3子由:

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4把酒:

端起酒杯。

把,执、持。

5天上宫阙(què):

指月中宫殿。

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6归去:

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7琼(qióng)楼玉宇:

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8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

经受不住。

胜:

承担、承受。

9弄清影:

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弄:

赏玩。

10何似:

何如,哪里比得上。

11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

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朱阁:

朱红的华丽楼阁。

绮户:

雕饰华丽的门窗。

12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

(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

何事:

为什么。

13此事:

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

14但:

只。

15千里共婵(chán)娟(juān):

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

共:

一起欣赏。

婵娟:

指月亮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弟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13.春日偶成

宋代:

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译文】及【注释】

韵译

云儿淡,风儿轻,时近春日中午,傍着花,随着柳,我向河岸漫步。

这惬意的春游呀,人们并不了解,将会说我忙里偷闲,强学少年童。

散译

淡淡的云在天上飘,风儿吹拂着我的脸庞,此时此刻已近正午,我穿行于花丛之中,沿着绿柳,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前面的河边。

当时的人不理解我此时此刻我内心的快乐,还以为我在学年轻人的模样,趁着大好时光忙里偷闲呢。

【注释】

⑴偶成:

偶然写成。

⑵云淡:

云层淡薄,指晴朗的天气。

午天:

指中午的太阳。

⑶傍花随柳:

傍随于花柳之间。

傍,靠近,依靠。

随,沿着。

川:

瀑布或河畔。

⑷时人:

一作“旁人”。

余心:

我的心。

余:

一作“予”,我。

⑸将谓:

就以为。

将:

乃,于是,就。

偷闲:

忙中抽出空闲的时间。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程颢任陕西鄠县主簿时春日郊游,即景生情写下来的。

诗人是宋代有名的理学家,长期困在书斋里,少有闲暇宽怀的时候。

一旦走出书斋,回到大自然中,便觉得格外爽快,那种怡然自得的心情不言而喻。

 

14.《清平乐·六盘山》

现代毛泽东1935年10月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译文】

长空高阔白云清朗,

南飞的大雁已望到了天边。

不登临长城关口绝不是英雄,

算下来已征战了二万。

六盘山上雄峰再拔,

烈烈西风漫卷着红旗。

今天我长绳之武装紧握手中,

哪一天才会将那蒋家狂龙捆缚?

【注释】

(1)《清平乐》,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

双调,四十六字。

上阕押仄声韵,下阕换平声韵。

也有全押仄声韵的。

(2)望断:

望着,直到看不见。

(3)长城:

借指长征的目的地。

(4)屈指:

弯着手指头计算。

(5)六盘山:

宁夏南部固原西南,是六盘山山脉的主峰,险窄的山路要盘旋多重才能到达峰顶。

毛泽东在1935年九月中旬率领中央红军进入甘肃省南部,10月上旬,突破敌人的封锁线,打垮了敌人的骑兵部队,胜利地越过六盘山。

(6)红旗:

1957年在《诗刊》创刊号上发表时作“旄头”。

1961年九月为宁夏干部书写此词时改为“红旗”,手迹发表在1961年10月7日的《光明日报》。

(7)漫卷,任意吹卷。

(8)长缨:

指捕缚敌人的长绳,出自“终军请缨”的典故[4]  ,《汉书·终军传》:

“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这里指革命武装。

(9)在手,在共产党领导下。

(10)缚住:

擒住。

(11)苍龙:

《后汉书·张纯传》注:

“苍龙,太岁也。

”古代方士以太岁所在为凶方,因称太岁为凶神恶煞。

苍龙,毛泽东注:

此处指蒋介石的国民党反动派,因为当前主要对付的是国民党反动派。

【创作背景】

1935年8月,毛泽东主席粉碎了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路线后,率红一方面军继续向陕北根据地挺进。

1935年9月中旬,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奇迹般越过岷山草地,进入甘肃南部。

1935年10月初,国民党一方面调集重兵“围剿”陕北革命根据地,另一方面在六盘山一带建立防线,妄图围歼长征红军。

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指挥下,佯攻天水,示行于东,然后出敌不意,从哈达铺掉头北进,攻克通渭城,进入平凉、固原大道。

1935年10月7日,红军在宁夏六盘山的青石嘴,又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扫清了阻碍,摆脱了追敌,当天下午,一鼓作气,翻越六盘山。

之后,长驱直入,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保安县吴起镇(今吴旗县),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这首《清平乐·六盘山》就是毛泽东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

15.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代: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译文】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

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注释】

①示:

训示、指示。

子聿(yù):

陆游的小儿子。

②学问:

指读书学习,就是学习的意思。

遗:

保留,存留。

无遗力:

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③少壮:

青少年时代。

工夫:

做事所耗费的时间。

始:

才。

④纸:

书本。

终:

到底,毕竟。

觉:

觉得。

浅:

肤浅,浅薄,有限的。

⑤绝知:

深入、透彻的理解。

行:

实践。

躬行:

亲身实践。

【创作背景】

宋宁宗五年,诗人在冬日寒冷的夜晚,沉醉于书房,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

窗外,北风呼啸,冷气逼人,诗人在静寂的夜里,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的情感,写下了这首哲理诗并满怀深情地送给了儿子子聿。

16.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代: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

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

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的鸥鹭。

【注释】

常记:

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溪亭:

临水的亭台。

日暮:

黄昏时候。

沉醉:

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兴尽:

尽了兴致。

晚:

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

乘船而回。

误入:

不小心进入。

藕花:

荷花。

争渡:

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

争(zen),怎样才能

惊:

惊动。

起:

飞起来。

一滩:

一群。

鸥鹭:

这里泛指水鸟。

【创作背景】

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较为可信的时间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

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那些场景在她的脑海中一再出现,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17.游山西村

宋代: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译文】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的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注释】

⑴腊酒:

腊月里酿造的酒。

⑵足鸡豚(tún):

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

足:

足够,丰盛。

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⑶山重水复:

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⑷柳暗花明:

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⑸箫鼓:

吹箫打鼓。

春社:

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

⑹古风存:

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⑺若许:

如果这样。

闲乘月:

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⑻无时:

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

叩(kòu)门:

敲门。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赏析

  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令人回味无穷。

表现了诗人与众不同的思维与精神——在逆境中往往蕴涵着无限的希望。

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这首诗是蛰居山阴老家农村时所作。

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流溢着喜悦、挚爱的感情。

诗人陶醉在山西村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中,有感于这样的民风民俗及太平景象,反映了他乡居闲散的思想感情。

诗人陶醉于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里,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情感。

诗人在语调极其自然亲切的诗句中向人们展示了农村自然风景之美、农民淳朴善良之美,并把自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高尚情操美融于其中。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

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