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基本概念.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3966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资源基本概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水资源基本概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水资源基本概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水资源基本概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水资源基本概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水资源基本概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水资源基本概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水资源基本概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水资源基本概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水资源基本概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水资源基本概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水资源基本概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水资源基本概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水资源基本概念.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水资源基本概念.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水资源基本概念.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水资源基本概念.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资源基本概念.docx

《水资源基本概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资源基本概念.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水资源基本概念.docx

水资源基本概念

水资源基本概念

水资源 

指通过水循环年复一年得以更新的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

 

水资源承载能力 

指在一定的流域或区域内,其自身的水资源能够持续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包括工业、农业、社会、人民生活等),并维系良好的生态系统的能力。

这种承载能力不是无限的,同时,它还有一个前提,就是要在保持可持续发展,也就是保证生态用水和环境用水的前提下,再去谈经济发展用水。

各地的经济发展要根据水资源状况去确定发展什么,发展多大规模,多快的发展速度。

各地需下功夫研究经济用水和生态用水的比例。

 

水环境承载能力 

指的是在一定的水域,其水体能够被继续使用并保持良好生态系统时,所能容纳污水及污染物的最大能力。

在一些发达国家,要求城市和工业做到零排放,一方面节水,用水量零增长,另一方面对污水处理做到零排放。

有的国家提出水体自净能力的概念,即水环境承载能力等于水体自净能力。

 

降水量 

从空中降落的雨、雪、雹等以及由水气凝结的露、霜等的总数量。

以mm计。

是雪、雹等应化成水的深度。

按时段统计有:

以降水起止时计算的一次降水量,以一日、一月及一年计算的日降水量、月降水量及年降水量。

由于降水的主要部分是雨或全部是雨,因此降水量又叫做降雨量。

一股所说某地年降雨量若干毫米,是包括了所有各种形式的降水。

 

流域平均雨量 

又叫面雨量。

水文工作中常需推求整个流域面上的平均降雨量。

最常用的方法是算术平均法和垂直平分法(又叫做泰森多边形法),也有用绘制等雨量线图来推求的。

 

蒸发 

水或冰雪变成水汽的一种物理过程。

在水文气象观测中,蒸发是指水分由地表的水面、土壤、植物体逸入空中的自然现象。

蒸发的水量以水层深度毫米数计。

它是气象、水文的重要因素,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很密切。

 

蒸发能力 

指充分供水条件下的陆面蒸发量,可近似用E601型蒸发器观测的水面蒸发量代替。

 

水面蒸发 

指水面不断向大气蒸发水分的过程。

其蒸发速度,可由蒸发器观测而得。

以mm/d计。

水面蒸发量是指某一时段内的总水面蒸发数。

例如年水面蒸发量为980mm,6月的水面蒸发量为125mm。

影响水面蒸发的主要因素有湿度、风速、气温及水体大小等。

在同一气象条件下,蒸发器的水面蒸发值大于实际水体(如水库、湖泊等)的水面蒸发值,这是由于蒸发器本身及其四周的动力和热力条件与天然水体不同所致。

因此,蒸发器的观测值乘一折减系数后才能作为实际水体的蒸发值。

在水利工程上,如计算湖泊、水库蓄水量的水量损失及水稻需水量等都要使用水面蒸发资料。

 

干旱指数 

指年蒸发能力与年降水量的比值,是反映气候干湿程度的指标。

 

土壤蒸发 

指土壤中的水分通过毛细管作用到达土壤表面后的蒸发。

影响土壤蒸发的因素有气象因素、土壤含水量、地下水埋藏深度、土壤结构、土壤色泽、下垫面的特性等。

通过土壤蒸发量的测定,有助于了解土壤中水分的支出情况。

 

植物蒸发 

又叫蒸腾。

指土壤中的水分经由植物体蒸发到大气中去的现象。

是物理作用与生理作用的综合过程。

物理作用是指蒸发面的液体扩散过程,生理作用是指植物根系吸水、体内输水和叶面气孔开放等过程。

植物散发主要随植物种类、不同生长阶段而异,在充分供应需水量的情况下,与光照、气温、湿度、风速等有密切关系。

应以大面积长时间观测为依据。

 

蒸散发 

又叫蒸腾蒸发量。

地面上植物的叶面散发(蒸腾)与植株间土壤蒸发量之和。

也就是灌溉工程中的作物需水量。

见“作物需水量”。

 

径流 

由于降水而从流域内地面与地下汇集到河沟,并沿河槽下泄的水流的统称。

可分地面径流、地下径流两种。

径流引起江河、湖泊水情的变化,是水文循环和水量平衡的基本要素。

表示径流大小的方式有流量、径流总量、径流深、径流模数等。

 

地面径流 

指降水后除直接蒸发、植物截留、渗入地下、填充洼地外,其余经流域地面汇入河槽,并沿河下泄的水流。

地面径流又由于降水形态的不同,可分为雨洪径流与融雪径流。

前者是由降雨形成的,后者是由融雪产生的。

它们的性质和形成过程是有所不同的。

 

当地径流 

指由当地的降雨或融雪产生的径流。

过境河流流入或引入的径流除外。

它表征当地产生的可资利用的水量,在农田基本建设中应首先充分利用它。

 

客水 

指从本地区以外的来水。

例如由过境河流流入的或由外地引进的水,以及由区外高地因降雨产生的滚坡水。

在当地水源缺乏时,客水是可资利用的水量,但在当地水量充沛时;客水入侵,有时造成洪涝灾害,须加以防范。

 

地下径流 

降水到达地面,渗入土壤及岩层成为地下水,然后沿着地层空隙向压力小的方向流动,称为地下径流。

地下径流是河流的一种水源。

河流的枯季径流,主要由地下径流补给。

 

枯水径流 

指非汛期的径流。

它包括地面水及地下水补给。

年、月径流分别指一年或一月内流经河道上指定断面的全部水量。

通常用年平均流量、月平均流量表示。

研究年、月径流在地区和时间上的变化,可以为灌溉、发电等用水部门提供兴利计算所必需的水文数据。

 

径流量 

在水文上有时指流量,有时指径流总量。

即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槽某一断面的径流量。

以m3/s计。

将瞬时流量按时间平均,可求得某时段(如一日、一月、一年等)的平均流量,如日平均流量、月平均流量、年平均流量等。

在某时段内通过的总水量叫做径流总量,如日径流总量、月径流总量、年径流总量等。

以m3、万m3或亿m3计。

 

多年平均径流量 

指多年径流量的算术平均值。

以m3/s计。

用以总括历年的径流资料,估计水资源,并可作为测量或评定历年径流变化、最大径流和最小径流的基数。

多年平均径流量也可以多年平均径流深度表示,即以多年平均径流量转化为流域面积上多年平均降水深度,以毫米数计。

水文手册上,常以各个流域的多年平均径流深度值注在各该流域的中心点上,绘出等值线,叫做多年平均径流深度等值线。

 

径流深在某一时段内通过河流上指定断面的径流总量(W以m3计)除以该断面以上的流域面积(F,以km2计)所得的值。

它相当于该时段内平均分布于该面积上的水深(R,以mm计),如下式:

R=W/1000F(mm) 

径流系数 

指同一地区同一时期内的径流深度与形成该时期径流的降水量之比。

其值介于0与1之间。

在干旱地区,径流系数较小,甚至近于0,在湿润地区则较大。

有多年平均径流系数、年径流系数、次径流系数、洪峰径流系数等。

 

降雨径流 

指由降雨所形成的径流。

降雨形成径流,就其水体的运动性质,大致可以分为两大过程:

即产流过程与汇流过程;如就其过程所发生的地点,可以分为在流域面上进行的过程与在河槽里进行的过程。

 

净雨 

指降雨量中扣除植物截留、下渗、填洼与蒸发等各种损失后所剩下的那部分量。

也叫做有效降雨。

净雨量就等于地面径流,因此又叫做地面径流深度。

在湿润地区,蓄满产流情况下;净雨就包括地面径流和地下径流两部分。

 

下垫面因素 

降水落至地面后,在形成径流的过程中受到地面上流域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植被、土壤、地质)和河系特征(河长、河网密度、水系形状等)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统称下垫面因素。

它也是制约河)川其它水文现象的重要因素。

 

产流 

降雨量扣除损失量即为产流量。

降雨损失包括植物截留、下渗、填洼与蒸发,其中以下渗为主。

产流量是指降雨形成径流的那部分水量,以mm计。

由于各流域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和各次降雨特性的差异,产流情况相当复杂。

为了便于分析计算,把产流概化成两种形式:

(1)蓄满产流:

在南方湿润地区或北方多雨季节,流域蓄水量较大,地下水位较高,一次降雨后,流域蓄水很容易达到饱和,它不仅产生地表径流,而且下渗水量中不全是损失,其中一部分成为地下径流,所以产流包括地面径流和地下径流两部分;

(2)超渗产流:

在北方干旱地区或南方少雨季节,流域蓄水较少,地下水埋藏较深,一次降雨后流域蓄水达不到饱和,下渗水量全部属于损失,不形成地下径流,只有当降雨强度大于下渗强度时才产生超渗雨,形成地面径流。

 

汇流 

在流域面积上,降雨产生地面水流汇向低处的现象。

流域汇流包括坡地汇流和河槽汇流两个阶段。

降雨充满地面坑洼后,便开始沿坡面流动叫做坡地汇(漫)流。

它是由无数股彼此时合时分的细小水流所组成的,通常没有明显和固定的槽形,其漫流的路径往往不出数百米,汇流历时也较短。

坡地上的雨水经过坡地汇流注入河槽,河槽水位上涨,水流沿槽下泄,沿程经河槽调河槽调蓄,至出口断面流出,叫做河槽汇流。

通常河槽汇流路程远,历时长,达几小时到几十个小时,所以流域汇流以河槽(网)汇流为主。

 

河槽调蓄 

河槽对水流所起的调蓄作用。

当水流沿槽下泄,在运动过程中,部分水量容蓄在河槽中,待坡面汇流入槽的水量停止后,河槽中容蓄的水量又不断泄流出来,恰如水库对水量起到调节作用一样。

这种调节作用一般还可从上游站和下游站的流量过程线的对比中看到。

 

地表水资源量 

指河流、湖泊、冰川等地表水体中由当地降水形成的、可以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用天然河川径流量表示。

 

地下水 

指赋存于饱水带岩土空隙中的重力水。

 

水资源量 

指地下水体中参与水循环且可以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

 

水文地质参数 

给水度、弹性释水系数、渗透系数、导水系数、压力传导系数、越流系数、降水入渗补给系数、潜水蒸发系数、河道渗漏补给系数、渠系渗漏补给系数、渠灌田间入渗补给系数及井灌回归补给系数等。

 

地表水体补给量 

渗漏补给量、库塘渗漏补给量、渠系渗漏补给量、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以及以地表水为回灌水源的人工回灌补给量之和 

总排泄量 

包括河川基流量、山前泉水溢出量、山前侧向流出量、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净消耗量和潜水蒸发量 

山前泉水溢出量 

指发生在山丘区与平原区交界线附近、且未计入河川径流量的泉水溢出量。

 

山前侧向流出量 

指山丘区地下水以地下潜流形式向平原区排泄的水量。

 

山丘区潜水蒸发量 

指发生在未单独划分为山间平原区的小型山间河谷平原的浅层地下水,在毛细管作用下,通过包气带岩土向上运动造成的蒸发量(包括棵间蒸发量和被植物根系吸收造成的叶面蒸散发量两部分)。

 

山丘区浅层地下水蓄变量 

指计算时段初地下水储存量与计算时段末地下水储存量的差值。

 

地下水水源地 

指以工业、城市生活为供水对象的地下水集中开采区 

地表水水质 

指地表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特征和性质。

 

地下水污染 

指由于人类活动使污染物进入地下水体中,造成地下水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性质发生变化,降低了其原有使用价值的现象。

 

一定区域内的水资源总量 

指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产水量,即地表径流量与降水入渗补给量之和。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统筹考虑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协调河道内与河道外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可供河道外一次性利用的最大水量(不包括回归水重复利用量)。

 

汇流 

在流域面积上,降雨产生地面水流汇向低处的现象。

流域汇流包括坡地汇流和河槽汇流两个阶段。

降雨充满地面坑洼后,便开始沿坡面流动叫做坡地汇(漫)流。

它是由无数股彼此时合时分的细小水流所组成的,通常没有明显和固定的槽形,其漫流的路径往往不出数百米,汇流历时也较短。

坡地上的雨水经过坡地汇流注入河槽,河槽水位上涨,水流沿槽下泄,沿程经河槽调河槽调蓄,至出口断面流出,叫做河槽汇流。

通常河槽汇流路程远,历时长,达几小时到几十个小时,所以流域汇流以河槽(网)汇流为主。

 

河槽调蓄 

河槽对水流所起的调蓄作用。

当水流沿槽下泄,在运动过程中,部分水量容蓄在河槽中,待坡面汇流入槽的水量停止后,河槽中容蓄的水量又不断泄流出来,恰如水库对水量起到调节作用一样。

这种调节作用一般还可从上游站和下游站的流量过程线的对比中看到。

 

地表水资源量 

指河流、湖泊、冰川等地表水体中由当地降水形成的、可以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用天然河川径流量表示。

 

地下水 

指赋存于饱水带岩土空隙中的重力水。

 

水资源量 

指地下水体中参与水循环且可以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

 

水文地质参数 

给水度、弹性释水系数、渗透系数、导水系数、压力传导系数、越流系数、降水入渗补给系数、潜水蒸发系数、河道渗漏补给系数、渠系渗漏补给系数、渠灌田间入渗补给系数及井灌回归补给系数等。

 

地表水体补给量 

渗漏补给量、库塘渗漏补给量、渠系渗漏补给量、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以及以地表水为回灌水源的人工回灌补给量之和 

总排泄量 

包括河川基流量、山前泉水溢出量、山前侧向流出量、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净消耗量和潜水

地下水污染 

指由于人类活动使污染物进入地下水体中,造成地下水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性质发生变化,降低了其原有使用价值的现象。

 

一定区域内的水资源总量 

指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产水量,即地表径流量与降水入渗补给量之和。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统筹考虑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协调河道内与河道外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可供河道外一次性利用的最大水量(不包括回归水重复利用量)。

 

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 

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不致引起生态环境恶化条件下允许从含水层中获取的最大水量。

 

水资源可利用总量 

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考虑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当地水资源中可资一次性利用的最大水量。

 

工业总产值 

指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以货币形式表现的总产出,反映工业生产的总规模和总水平。

 

工业增加值 

指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等于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后的余额,反映了工业行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

 

耕地 

指能够种植农作物、经常进行耕作的田地,包括熟地、当年新开荒地、连续撂荒未满三年的耕地和当年休闲地(轮歇地)。

 

水田 

指筑有田埂(坎),可以经常蓄水、用来种植水稻或莲藕、席草等水生作物的耕地。

因天旱暂时没有蓄水而改种旱地作物的,或实行水田和旱地作物轮作的,仍按水田统计。

 

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指具有一定的水源,地块比较平整,灌溉工程或设备已经配套,在一般年景下当年能够进行正常灌溉的耕地面积。

 

农田实灌面积 

指当年实际灌水一次以上(包括一次)的耕地面积,在同一亩耕地上无论灌水几次,都按一亩统计。

 

灌溉 

指人工补给农田水分。

借助工程设施,从水源(河流、水库或井泉)取水通过渠道(管道)送水到田间。

灌溉不仅能满足作物对水分的需要,还可达到培肥地方、调节地温、淋洗土壤盐分等不同目的,如培肥灌溉(淤灌、污水灌溉、肥水灌溉)、调温灌溉(降温、防冻)及冲洗灌溉(改良盐碱地)等。

根据取水时水源的水位高出或低于田面的情况,有自流灌溉和提水灌溉;根据湿润土壤的方式,有地面灌溉、地下灌溉、喷灌和滴灌。

灌溉必须适时适量,与农业技术措施密切配合,才能充分发挥水的作用,获得高产稳产。

 

灌溉面积 

又叫净灌溉面积。

一般指具有一定的水源和灌溉设施,可以适时进行灌溉的耕地面积。

如果还包括灌区的沟渠系统和它的建筑物及田间道路等所占的面积,就叫做毛灌溉面积。

 

灌溉用水量 

灌区作物所需的灌溉用水量。

以万m3计。

可分一个时段的及整个生育期的灌溉用水量。

前者常按月、旬划分时段统计,可得灌溉用水过程,即按作物的灌溉制度;在各时段内作物的灌水定额乘以种植面积即得各时段的净灌溉用水量,其和就是整个生育期的净灌溉用水量。

如计入灌溉系统的输水损失,即得毛灌溉用水量。

有了各年的灌溉用水量,就可与各年来水配合进行调节计算,据此确定可灌面积和水库库容。

 

作物需水量 

即作物田间需水量。

作物从种到收的整个生育期消耗于蒸发的水量,包括棵间蒸发量、叶面蒸发量。

以mm或m3/亩计。

作物需水量的多少,因地区自然条件(气候、土壤、地下水位的高低)、农业措施、作物种类、品种及产量水平的不同而异。

可通过实验资料确定。

 

叶面蒸发 

又叫叶面蒸腾、植物散发。

作物的叶面蒸发与作物品种、生育阶段、气候因素、土壤水分移动条件、养分状况等有关。

叶面蒸发强度以mm/d计,整个生育期的叶面蒸发量以mm计,可通过实验测定。

 

棵间蒸发 

作物植株间的土壤(旱田)或水面(水田)的水分损失。

棵间蒸发随气候因素及植株覆盖的程度而变化。

棵间蒸发强度以mm/d计,整个生育期的棵间蒸发量以mm计,可通过实验测定。

 

作物田间耗水量 

作物从种到收的整个生育期消耗的水量。

以mm或m3/亩计。

对干旱田,作物田间耗水量即作物需水量;对于水稻田;为作物需水量与渗漏量之和。

作物田间耗水量是规划、设计灌溉工程和计划用水的基本依据。

 

灌溉回归水 

所有从灌溉土地上流经地面和地下排回原河流的水。

包括渠道的退水(放空渠道)和水库塘坝的渗漏水。

重复利用回归水,对于扩大灌溉面积,增加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灌溉水经过或穿过土壤的过程中,许多因素使回归水水质发生变化,因此必须进行水质分析。

 

灌溉工程 

为灌溉农田而兴修的水利工程的总称。

有蓄水、引水、提水、输水、配水及泄水等项工程。

蓄水工程指拦蓄河流来水或地面水的水库、塘坝。

引水工程指从河流或湖泊引水的渠首工程如引水坝、进水闸等,或从区外引水而开挖的渠道及其上的建筑物。

提水工程指从低处向高处送水的抽水站、水轮泵站。

输水工程指渠首以下的干渠段以及渠道经越山丘、溪谷、河流、道路或地质松散地带的建筑物如隧洞、渡槽、倒虹吸、座槽、涵洞等。

亦有将各级渠道笼统地称为输水渠而包括在内。

配水工程指控制和分配水量的建筑物如节制闸、分水闸、斗门,一般并将干渠分水闸以下的各级渠道叫做配水渠而包括在内。

泄水工程指保障渠系安全放空渠道用的泄水闸、泄水道。

 

输水损失 

渠道在输水过程中,由于漏水、渗水和蒸发而沿途损失掉的那部分水量。

漏水损失是指由于地质条件、生物作用或施工不良形成漏洞、裂隙,或由于工程失修、建筑物漏水等所损失的水量。

如管理养护好,其值不大。

渗水损失是沿渠床土壤渗透的水量,为渠道输水损失的主要部分,它与渠床上质、过水断面形态、通过流量的大小以及地下水深度等有关。

如渗水损失过大,应采取防渗措施。

 

渠道水利用系数 

一定时期内某一级渠道供给下级和下段渠道水量(或流量)的总和与进入该级渠道首端的总水量(或流量)的比值。

通常以η渠道表示。

它标志着某一级渠道的输水效能和工程质量。

 

渠系水利用系数 

灌区在一定时期内从未级固定渠道(一般为农渠)的渠尾,进入毛渠的水量总和与渠首同期进水总量的比值。

通常η渠系表示。

它反映各级固定渠道的输水损失情况,是衡量渠道系统的输水效能、工程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指标。

采用防止渠道渗漏和加强管理的措施,可有效地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

渠系水利用系数也可用下式间接推算:

 

η渠系=η渠干×η渠支×η渠斗×η渠农 

式中η干、η支……分别表示干、支……渠的渠道水利用系数。

 

… 渠的渠道水利用系数。

 

田间水利用系数 

田间有效利用的水量(指计划湿润层内实际灌入的水量,也即净灌溉水量)与进入毛渠的水量的比值。

通常以η田表示。

它是衡量田间工程质量和灌水技术水平的指标。

 

灌溉水利用系数 

一定时期内灌区实际灌溉面积上有效利用的水量(不包括深层渗漏和田间流失)与渠首进水总量的比值。

通常以η水表示。

它反映全灌区各级渠道输水损失和田间用水状况。

它是衡量灌溉水利用程度、工程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指标。

灌溉水利用系数,也可用下式表示:

 

η水=η系×η渠田 

灌溉效率 

全年或灌溉季节内平均一个流量(1米3/秒)可灌的亩数,或指一次灌水期内,平均一个流量每昼夜可灌亩数。

用机电灌溉时,其灌溉效率为每马力或千瓦所灌的面积。

 

污水灌溉 

利用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灌溉农田。

好处是既节约肥料,提高产量,又改善城市环境卫生。

利用污水灌溉,首先要进行水质分析,确定用以灌溉的可能性及其改善措施。

生活污水,经过一般处理如沉淀淀(悬浮物、渣滓)、拦截(油脂、漂浮物)、稀释(掺清水),即可灌田。

工业废水,应先回收其中有用物质;对有害成分要进行化学处理,然后才能利用。

其工程设施有:

污水引水口(或污水泵站)、调节池、沉淀池、污水消化池、渠道系统(污水、清水两个系统)等。

污水灌溉需有一套合理的灌溉制度和管理措施,例如,水稻、小麦孕穗后不宜用污水灌溉,蔬菜、果类在收获前一定期限内避免与污水接触,注意防止地下水受污染,消灭孑孓。

 

喷灌 

以喷洒方式灌溉农田的方法。

由动力机带动水泵从水源(水塘、井、渠)取水并加压,通过管道输送到田间,再通过喷头向空中散成细小水滴,均匀洒布在灌溉土地上。

也可利用高处水源的自然落差,进行喷洒。

与地面灌溉相比,喷灌的优点是省水,节省土地、劳力,可避免土壤的冲刷和深层渗漏,不受地形限制,适应所有农作物,还可防霜冻、降且喷灌的进一步发展可结合施化肥、农药同时进行。

其缺点是因受风力影响;喷洒不匀,设备投资也较高。

喷洒技术要求是:

喷灌强度低,水滴大小适度,喷洒均匀。

规划喷灌系统时,必须根据地形、水源、作物、农业气象、土壤等因素,结合动力、器材、设备等条件,综合分析,确定最合适的喷灌系统式喷灌机组,以充分发挥喷灌的最大效益。

 

雾灌 

又叫细滴喷灌。

是喷灌的进一步发展。

就是使喷灌的水滴直径小至-,使水滴能够留在作物叶面上不致滚落而慢慢地蒸发掉,使叶面凉爽,提高地面空气湿度;减少作物的叶面蒸腾量。

 

滴灌 

一种新的灌水方法。

通过安装在有压输水管路上的许多滴头,使灌溉水缓缓地滴出;定时定量地渗入作物根系所在的土壤,以维持最适宜的土壤水分状况。

优点是可避免地面流失和深层渗漏,是一项省水(仅为喷灌用水的2/3,为地面灌溉的1/4)增产的技术措施,而且易于实现灌水工作自动化,还可结合施肥,充分发挥肥效,另外可适应复杂地形,节省平地工作量,控制杂草生长。

缺点是需用较多管材和水质处理、流量调节等设备,造价较高,影响机械作业。

适用于干旱缺水地区,特别是干旱缺水的山丘区、高扬程灌区、贫水深井灌区、严重渗漏的沙土区及城市郊区菜园、果园等。

供水工程 

指为社会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用水的所有水利工程。

按类型分为蓄水工程、引水工程、提水工程和地下水工程,以及污水处理工程、微咸水利利用工程和海水淡化工程等。

 

设计供水能力 

供水能力是指水利工程系统在一组特定条件下,具有一定供水保证率的最大供水量,与来水条件、工程条件、需水特性和运用调度方式有关。

 

现状供水能力 

根据来水条件,供水工程系统在考虑工程状态变化和供水对象的需水要求以及相应的调度运用规划情况下所得到的与设计供水能力具有相同保证率的供水量称之为现状供水能力。

 

供水工程效率 

现状供水能力与设计供水能力之比称为供水工程效率。

 

耗水率 

耗水率是指在输用水过程中,通过蒸腾蒸发、土壤吸收、产品带走、居民和牧畜饮用等形式消耗掉,而不能回归到地表水体或地下含水层的水量。

耗水率为耗水量与用水量之比,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用水水平的重要特征指标。

耗水率可根据灌溉试验、灌区水量平衡、工厂水量平衡测试、废污水排放量监测和典型调查等有关资料估算。

 

供水量 

供水量是指在不同来水条件下,工程设计根据需水要求可提供的水量。

 

可供水量 

可供水量分为单项工程可供水量与区域可供水量。

一般来说,区域内相互联系的工程之间,具有一定的补偿和调节作用,区域可供水量不是区域内各单项工程可供水量单相加之和。

区域可供水量是由新增工程与原有工程所组成的供水系统,根据规划水平年的需水要求,经过调节计算后得出。

 

区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