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4076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1.0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5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5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5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5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5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5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5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5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5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5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5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5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5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5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docx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docx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

 

 

第七单元

本单元以“报效祖国”为主题,包含《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四篇课文,“习作:

写信”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均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其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都是以主要人物的言行来体现人物的品质的。

教学本单元课文,要以读为主,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品质,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单元习作是“写信”,在关注书信格式的同时,还要注意书信的内容以及书信的对象。

“语文园地”主要是学生之间交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学会正确运用成语,学会使用反问句。

背诵、积累古诗。

内容

课时

内容简说

教学要点

古诗三首

2

《出塞》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表达了诗人对安定、和平生活的渴望与期盼。

《凉州词》描写了出征前将士们开怀畅饮的场面,表现出将士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豪迈情怀。

《夏日绝句》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1.会认30个生字,会写“塞、秦”等23个字,读准“将、宁、要”3个多音字,会写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边塞诗”的特点。

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3.学习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胸怀和抱负,梅兰芳坚贞不屈的可贵品质,激发学生立志读书,热爱祖国的情感。

4.对比朗读,体会延安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性。

 

为中华

之崛起而读书

2

文章主要叙述了少年周恩来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见到一位妇女被欺负却无处说理,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沉重分量,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事。

梅兰芳

蓄须

1

这篇课文讲述了梅兰芳为了表达对日寇的抗议,找很多借口,留起胡须,最后不惜自伤身体,拒绝为日本人演戏的事。

延安,我把你追寻

1

这是一首歌颂延安的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延安精神的追寻以及对延安的向往之情。

习作

2

写信

1.知悉写信的格式,学会写信。

2.与同学交流写信的注意事项。

语文园地

1

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

1.交流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2.正确运用表现革命烈士的成语,学会运用反问句。

3.背诵《别董大》,积累有关别离的诗句。

 

21古诗三首

1.会认“塞、秦”等4个生字,会写“塞、秦、征”等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将”的读音和意思。

理解“飞将、沙场、人杰”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3.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

边读边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

4.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重点

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

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难点

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意。

1.字词教学

本课的生字教学,会认字有4个,要掌握的多音字1个,会写字10个。

读音方面:

其中“项、雄”是三拼音节,特别注意“征”是后鼻音,不要读成前鼻音。

识字、写字方面:

左右结构的字有“征、词、催、醉、雄、项”。

“催”是易错字,学生容易把单人旁写成双人旁。

记忆生字方面:

可以采用两个熟字相加,如“工+页=项”;可以采用换偏旁的方法,如“摧——催”。

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放手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自学,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

2.阅读理解

这三首诗前两首是边塞诗。

对于古诗的理解,要从“解诗题”开始,然后到“知作者”,接着是“明诗意”,最后是“悟诗境”。

学生要多了解诗的创作背景,感悟作者丰富的情感。

3.表达运用

学以致用,学生学会通过注释,以及关键词了解诗意,快速融入诗中的意境,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1.预习提纲

(1)搜集王昌龄、王翰、李清照的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掌握文学常识。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注释或其他方法弄懂词语意思。

(3)再读课文,了解三首古诗的大意。

(4)在书上作简单的批注,初步体会到作者的丰富情感。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出塞》

课时目标

1.会认“塞、秦”等4个生字,会写“塞、秦、征、词”等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将”的读音和意思。

理解“但使、龙城飞将”等词语,理解诗句的意思。

2.边读边想象画面,理解古诗内容。

3.在品读过程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一、谈话导入,引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对唐诗一定不陌生吧?

许多同学都是从咿呀学语时就开始接触唐诗的。

的确,唐诗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奇葩。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积累了不少的古诗,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看看这几句古诗,你们会填吗?

(出示课件)谁来试试,把这几句补充完整?

课件出示:

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看来,同学们平时很注重积累,那你们发现没有,这几句诗有什么特点呢?

(都是描写边塞军旅生活)

我们把这种描写边塞军旅生活和自然风光的诗,称之为边塞诗。

教师出示边塞图片,让学生感受边塞的环境。

是啊,边塞只有长河落日、大漠孤烟、茫茫戈壁,给人一种荒凉孤寂的感觉。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一位年轻的诗人来到西域游历,看到了边塞的风光,见证了边塞的金戈铁马,于是,他挥笔写下被历代诗评家视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这位诗人就是27岁的王昌龄。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歌。

(出示课题《出塞》,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通过诗句及图片的展示,拉近学生与诗的距离,让他们能快速地了解边塞诗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出塞》这首诗。

要仔细地读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生字读得字正腔圆。

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诗歌读通顺。

2.学习本课生字词。

课件出示:

会认字:

塞秦征将杰项

会写字:

塞秦征词催醉

杰亦雄项

(1)学生自读生字,根据自己的识字经验,交流汇报。

(2)师生共同交流学习生字。

教师教学生字时,重点引导学生注意:

“征”是后鼻音,不要读成前鼻音。

“塞”是多音字,不要读错,重点掌握“将”字的读音。

“催”是易错字,学生容易把单人旁写成双人旁。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同桌间互相听写生字,互相订正。

设计意图:

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通过多种方法识字,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识字能力。

三、了解诗题意思

1.诗的题目是“出塞”,那“塞”是什么意思?

(边关要塞)“出塞”又是什么意思呢?

(到边疆戍守边关)

2.简介作者和背景。

人们常说,不打无准备的仗,充分的预习可使你在课堂上学得更轻松,关于王昌龄,关于这首诗,你有哪些了解呢?

老师这里有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课件出示: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他的诗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

设计意图:

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为学生研读诗的主题打下基础。

四、自读注释,通晓诗意

1.了解了诗题,了解了诗人,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看看这首诗每句讲了什么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用问号标出来,也可以借助课本上的注释帮助理解。

2.生汇报学习情况。

(1)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学生汇报、交流不懂之处。

预设:

为什么作者要写“秦时明月”?

王昌龄是不是这些边塞将士中的一员呢?

(3)“秦时明月汉时关”是什么意思?

预设:

意思是“秦汉时期的明月照着秦汉时期的边关”。

(4)那谁能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边关呢?

(荒凉,冷清,孤独,寂寞)

3.夜深了,一轮明月照耀着清冷荒凉的边关,提起这明月,我们就会想起中国古诗中描写明月的诗句。

(出示课件相关诗句)

课件出示: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1)请大家思考一下,诗人笔下的明月与什么联系在一起?

预设:

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保家卫国。

(2)是啊,远离家乡和亲人,守卫边关的将士们把思乡之情都寄托在了这一轮皎皎的明月上。

他们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吗?

他们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吗?

诗人发出感慨:

万里长征人未还。

(3)现在,带着你们的理解齐读这首诗。

设计意图:

抓住“明月”进行对比教学,信息量大,学生爱学,这样的纵横对比,使学生明白诗中的意象,为理解诗人的情感打下基础。

五、感悟诗的意境

1.再读古诗,感悟意境。

这首诗想要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回到千年前的唐朝边塞,再度走进这首诗。

(学生齐读诗的前两句)读了这两句诗,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画面?

2.教师引导:

是啊,宁静的夜晚,偏远的边关,清冷的月光,戍边的将士,这是一幅多么孤寂、萧瑟的画面啊!

3.都有谁在盼着远方的将士归来呢?

(白发苍苍的父母,可怜的妻儿)

4.同学们,我想用一个字就能概括他们此时心中的痛苦、无奈,一个“悲”字。

这就是战争带给我们的痛苦,此时此刻,他们多么想念能征善战的飞将军——李广。

(师简介李广,课件出示李广资料)

李广(?

—前119),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西汉名将。

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

司马迁评价他: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这样的将军怎能不让我们怀念呢?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后两句诗。

为什么唐代的士兵在思念他?

(希望能有一位像李广一样能征善战的将军来带领他们保家卫国,希望朝廷能够起用良将……)

设计意图:

教师通过激情的语言,描绘了“人未还”的悲惨情景,引导学生感受边疆战事惨烈,戍边将士生活艰苦,渴望战事平息回到家乡。

六、回顾全诗,拓展延伸

1.现在,想象你们自己就是戍边的将士,你们伫立在边关,思绪万千,有悲有壮,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我们的悲壮情怀吧!

2.和《出塞》一样有着悲壮情怀的边塞诗还有很多,老师也搜集了一首,大家可以看一看,读一读。

课件出示: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学生读古诗,分组齐读。

设计意图:

教师通过出示课外的边塞诗,让学生增加同类型知识的积累,拓宽学生视野,拓宽知识面。

第2课时

《凉州词》《夏日绝句》

课时目标:

1.学习《凉州词》《夏日绝句》,理解“沙场、人杰、江东”等词语,理解诗句的意思。

2.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感悟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学习《凉州词》

(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凉州词》。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出塞》这首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谁掌握的知识多一些。

课件出示:

(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塞”有三种读音,在“出塞”中读(sài)。

在“阻塞”中读(sè)。

在“塞车”中读

(sāi)。

2.唐代的边塞诗歌,有的倾诉离别的思念,有的描写边关的风光,有的讲述战争的残酷……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凉州词》,体会一种别样的情怀。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使学生快速掌握上堂课知识,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同时因为《凉州词》和《出塞》一样都是边塞诗,因此学生更易接受。

(二)理解题意。

《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

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

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设计意图:

《凉州词》与前一首诗《出塞》不同,理解后,学生会更容易进入课文的学习。

(三)理解诗句。

1.学习第一、二句。

课件出示: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1)读一读诗句,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指名答。

生:

我仿佛看到了将士们举起酒杯,正要痛饮葡萄酒,马上就听到了催人出发的琵琶声和战马的嘶鸣。

师:

说得非常好,那么谁能说说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评价、总结,并课件出示诗句意思:

诗意:

精致的酒杯中斟满了葡萄酒,将士们正准备举杯痛饮,却听到了战马上弹起琵琶,在催人出发了。

(2)指导朗读:

这样的画面使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气氛?

你们听,琵琶声传来了,此刻,军旗猎猎,战马嘶鸣,出征在即。

谁再来试着读一读,把这种气氛读出来。

(指名读,师相机指导)

2.学习第三、四句。

课件出示: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教师引导:

这样难得的盛宴,这样难得的气氛,将士们开怀畅饮,似醉非醉之时好像在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理解“沙场”即战场。

(3)第三、四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谁来说一下?

教师指名学生作答,并及时评价。

课件出示:

诗意:

将士们喝醉了躺在战场上。

也请你不要笑话,自古以来当兵打仗,有几个能从战场上平平安安地返回家乡?

(4)“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将士们豪放、开朗、旷达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席所呈现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

“几人回”则表现出战争的残酷,渲染了悲壮的氛围。

(5)指导朗读,互相背诵:

“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个反问句,残酷地展示了战争的后果,深化了古诗的主题。

朗读时,要语气加强,声调上扬。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以读悟情,以读入境,加深体验,培养语感。

深入挖掘文本,扎扎实实进行听说读写训练。

二、学习《夏日绝句》

(一)教师谈话,导入新课《夏日绝句》。

1.同学们,喜欢听歌曲吗?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歌曲《月满西楼》,可要认真听哦!

(播放歌曲)歌曲听完了,谁来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指生交流。

2.这首歌柔美、清幽,你知道它的歌词是谁写的吗?

这首词的作者就是堪称“婉约词宗”的宋代才女李清照。

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了李清照的资料,谁来说一说你对她的了解?

指名交流后,根据学生回答适时出示资料:

李清照(1084—约1156),号易安居士,生于齐州济南(今山东济南)。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著有《易安居士文集》。

李清照的词成就最高,她的词作多是写离愁别绪,婉约缠绵。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宋代才女——李清照,一起走近她的这首千古绝唱:

《夏日绝句》。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以情感为突破口,充分利用学生已构建的知识库,让他们在感受诗人情思的同时,激起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初读感悟,注意断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

生自由练读,指生展示读,注意停顿。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学生读诗后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小组内讨论交流。

3.学生齐读《夏日绝句》。

设计意图:

积累在学语文的过程中是比较重要的,新课标也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2.品读第三、四句诗。

(1)提问:

从哪两句诗可以看出诗人怀念项羽?

生: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学生齐读。

(2)引导:

那从哪一个字可以看出诗人对项羽深深的怀念?

重点理解“思”字后,指名读第三、四句诗。

(3)点拨:

诗人为什么如此怀念项羽?

谁能向我们介绍一下项羽?

课件出示:

项羽(前232—前202),秦朝末年的起义军领袖,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称“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不愿屈服投降、苟且偷生,在乌江边自刎而死。

(4)再读诗句,学生闭上眼睛,教师进行引述:

此时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听到了什么?

(5)指导朗读这两句诗:

同学们,请用你们的声音表现出对项羽这个英雄人物的怀念之情,请你们声情并茂地传递对他的崇敬。

教师引读: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引导过渡:

站在英雄曾经顽强抵抗的地方,看着眼前滚滚流淌着的江水,李清照不禁高喊——(课件出示诗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1)生齐读: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2)提问:

“人杰”“鬼雄”你是怎样理解的?

预设:

人杰:

人中豪杰;鬼雄:

鬼魂中的英雄。

(3)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预设: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李清照做人的标准,那就是:

有正气、有骨气、有气节。

让我们读出她豪迈的气概吧!

(4)指导朗读:

一个内敛、含蓄的女词人却有如此宽广的胸襟,人们怎能不为之动容呢?

我们所有的女生站起来,把这种气魄读出来。

(女生读)你们的决心老师感受到了。

来,男生们,拿出你们的男儿气概。

(男生读)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一起来读吧!

(师生齐读)

(5)同学们,我们的女词人此时此刻想表达出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这份宁死不屈的爱国热情真是令人荡气回肠呀!

让我们再次感受这份浓烈的情感!

设计意图:

以诵读体味为主要的教学形式,注重在诵读中意会、体味。

创设情境,使枯燥的文字转化成丰富的形象,让丰富的形象又生发出更为多彩的画面,这样静态的阅读中注入了动态的情景,使隐含的意境逐渐显现。

让学生凭借意象的力量,超越时空,感受诗歌永恒的魅力。

三、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讲述:

在历史长河中,又有多少文人墨客如李清照一样抒发着自己的爱国热情,让我们走近他们去感受那份炽热的情感吧!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古代爱国诗篇,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2.总结:

《夏日绝句》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诗的开头两句是针对那些贪生怕死,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的南宋统治者说的。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意思,借历史典故来抒发感情。

李清照用项羽宁死不屈的气概来强调自己“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观点。

全诗围绕一个“思”字,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对待生死的态度,特别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已经成为格言警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爱国青年。

设计意图:

教师除了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之外,还应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独特感受,引导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

再通过联系实际生活,使民族文化的因子逐步融入学生的骨血,为他们的生命着上民族的底色。

一、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古诗词,我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如《出塞》一诗中,引导学生根据诗意想象边塞的情景,学生畅所欲言,描绘出一幅孤寂、萧瑟的画面。

二、采用读悟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时,我采用读悟结合的方法,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划出古诗朗读的节奏,同时,补充一些与学生生活时代相差较远的资料,以便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不足之处。

行文结构:

首先拟一个醒目的标题——《创新科技点亮美丽中国》,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

其次由简述中国发展的现状引出观点——创新科技领域,层出不穷的智慧产物正点亮我们的生活。

正文主体部分先结合共享单车,分析如何从设想到变为现实的过程,从而证明中国人的创造能力强,接着进一步阐述共享单车的科技基础——移动支付的运用情况和作用。

结尾收束全篇,再次点题。

素材: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而将更多机遇留给勇于和善于改革创新的人们。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人类社会总是在不断创新创造中前进的。

  中国人自古就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  机会需要创造,创新才有机会,正所谓“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要培养造就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网络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高水平创新团队。

  有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

  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避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

  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但我们必须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

  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

  太平之世无所尚,所最尚者工而已;太平之世无所尊,所尊贵者工之创新器而已。

——康有为  在科学上,每一条道路都应该走一走。

发现一条走不通的道路,就是对于科学的一大贡献。

——爱因斯坦  聪明的年轻人以为,如果承认已经被别人承认过的真理,就会使自己丧失独创性,这是最大的错误。

——歌德  中国通过自己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的能力而不靠买别人的技术,只有这样中国企业才能在国际市场打出自己的品牌,赢得世界的尊重。

——董明珠  科学也需要创造,需要幻想,有幻想才能打破传统的束缚,才能发展科学。

——郭沫若  创新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保证!

——海尔集团  现在的一切美好事物,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

——穆勒  如果试图改变一些东西,首先应该接受许多东西。

——萨特  既然像螃蟹这样的东西,人们都很爱吃,那么蜘蛛也一定有人吃过,只不过后来知道不好吃才不吃了,但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定是个勇士。

——鲁迅  典型事例:

  

(一)林鸣——港珠澳大桥岛隧总工程师。

  他是港珠澳大桥背后的男人:

面对外国人的技术封锁,他铸就了中国史无前例的工程!

  自2010年12月起,担任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总工程师,率领数千建设大军奔赴珠江口伶仃洋,开始了攀登世界工程技术高峰的创新之路。

岛隧工程是港珠澳大桥建设的“难中之难”。

33节沉管要完成高精度的海底对接,岛隧工程的总工林鸣比喻其难度:

“像连续33次考上清华。

”  “中国跨度”建成通车,飞越沧海百年的历史风云,再次向世界展现出新时代中国的自信与豪迈。

  

(二)科大讯飞刘庆峰:

1999年,26岁的刘庆峰带领十几名同学创立科大讯飞公司。

2008年,科大讯飞在深圳证交所上市,成为全国在校大学生创业首家上市公司。

2013年,刘庆峰荣获CCTV“年度经济人物奖”。

他将中国的语音产业带入“智能时代”,“科大讯飞”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连续第二年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2017年6月,《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发布了一年一度的“全球最聪明50家公司”榜单。

科大讯飞排名全球第六,中国第一,堪称本年度榜单的最大赢家。

  (三)新四大发明:

  1.共享单车:

共享单车以其绿色出行、低碳环保、便捷利民的理念而受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广泛的欢迎。

共享单车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汽车的使用量,同时遏制了黑摩的,使出行更加绿色,是解决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问题的一种好模式。

但没有任何新事物是完美的,火爆的共享单车也不例外。

许多人随意停放单车,占用行车道、人行横道,这不仅妨碍了交通,而且对城市的文明形象造成恶劣影响。

还有很多用户占为己有、恶意毁坏甚至借机行骗。

共享单车投放量短期过度增多,行业内部竞争大  ,且共享单车是个烧钱的项目,监管趋严,资本开始冷静,失去供血能力的小企业面临出局。

目前共享单车行业的乱象,给城市交通管理带来了新挑战。

这就需要有一个相互适应的过程,涉及管理者、使用者、竞争对手、运营企业、投资方等多个参与面。

市场竞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共享单车运营企业要持续创新,从而保持持久的生命力。

  2.高铁:

中国第一条高速铁路是2005年开工,2008年通车的京津城际高铁,当时长度仅为120公里,但截至2017年,我国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已达到6800多公里。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高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