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B卷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842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濮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B卷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河南省濮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B卷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河南省濮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B卷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河南省濮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B卷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河南省濮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B卷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河南省濮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B卷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河南省濮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B卷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河南省濮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B卷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河南省濮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B卷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河南省濮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B卷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河南省濮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B卷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河南省濮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B卷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河南省濮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B卷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河南省濮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B卷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濮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B卷含答案.docx

《河南省濮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B卷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濮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B卷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濮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B卷含答案.docx

河南省濮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B卷含答案

高中一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

2017年1月

注意事项:

本试卷共8页。

全卷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本试卷包括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均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将全部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阅读题(9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每小题3分,共9分)

筷子漫谈

①概览大千世界,综观天下苍生,其进餐工具大体可分为三类。

欧美人惯用刀、叉、匙,一餐而三器并用,考究而繁琐;非洲、中东、印尼及印度次大陆居民,至今仍以手抓食,古朴而粗犷;而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则使用筷子,简易而便捷。

对自己祖先所发明并沿用至今的筷子,国人情有独钟。

②中华大地是筷子的故乡,先人用筷子进餐,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从外观上看,筷子由两根同等粗细长短的小棒组成,十分简陋,但经国人巧手掌控,则夹、挑、拨、拌、扒、戳等无所不能。

锋之所指,美味尽收;取舍自如,纵横桌上。

堪称使用方便,价廉物美。

③可以想像,远古时期洪荒满目,文明未启。

人们采摘渔猎,以生食过活。

我们的祖先肯定也经历过用手抓、捧而食的阶段。

但懂得用火后,开始享用熟食,吃热烫的食物时,再直接用手取之,则不美也。

于是自然就会想到用木棍儿夹之,以为佐助。

天长日久,人们便练就了用木棍儿取食的本领,这就是人们使用筷子的由来。

④制作筷子的材料,最主流者为木材和竹子。

当年处于荒野的环境中,人类生活在森林、草丛、洞穴里,最方便的材料莫过于树木、竹枝。

于是先民就随手采摘细竹和树枝来捞取熟食。

正因如此,细棍儿、修竹等,经过先民烤物时的拨弄,急取烫食时的捞夹,蒸煮谷黍时的搅拌等,筷子的雏形已呼之欲出。

从当今筷子的形体考察,仍带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征。

诚“大朴胜华”之典型也。

⑤筷子古名曰“箸”。

《韩非子·喻老》中,有“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之语。

由此可见,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商纣时期。

⑥箸之易名为筷,亦有成说。

明陆容于其所撰《菽园杂记》卷一中有云:

民间讳俗,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

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以“幡布”为“抹布”。

船家希望行船时安顺平稳,到码头捷足先登,亦在情理之中。

“快”又大多以竹制成,就在“快”字头上添个“竹”字头,“筷”字乃成;而近代汉语中,单音节名词有向双音节名词发展的趋势,方法便是在字后加“子”,于是“筷子”乃应运而生。

⑦筷子的种类甚多,制材五花八门。

春秋时期便已有牙箸、玉箸,秦汉时期有铜箸、铁箸,盛唐时有漆箸、金箸、银箸、象牙箸等,发展至今,筷子的种类造型更是层出不穷,色彩、图案亦是五彩纷呈。

可以说,筷子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还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审美享受。

     

⑧我国是礼仪之邦,行为举止讲求合情入理,日常生活中对筷子的使用也很有讲究。

用筷子的正确方法是一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上端,另外三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且筷子的两端要对齐。

用餐前,筷子要整齐码放在饭碗右侧,用餐后要整齐地竖向码放在饭碗正中。

要做到彬彬有礼,雍容大方,使用筷子就应有所讲究,不能随心所欲。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筷子古名为“箸”,其历史可追溯到商纣时期,距今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

B.筷子虽然只是吃饭的工具,但日常生活中正确地使用筷子也是举止文明的表现。

C.筷子因其制材、造型、色彩、图案等种类众多、五彩纷呈,在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的同时,还带来审美享受。

D.“筷子”一词的由来有成说。

据叫陆容于其所撰《菽园杂记》卷一中的记载可知,吴中民间船家讳言“住”字,故更名为“筷子”。

2.关于筷子的特点,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筷子由两根同等粗细长短的小棒组成,外观一般粗朴简陋,但国人对其情有独钟。

B.筷子因其取材为木材和竹子,价廉物美。

C.筷子经国人巧手掌控,夹、挑、拨、拌、扒、戳等无所不能,堪称使用方便。

D.筷子的种类造型众多,色彩、图案亦是五彩纷呈。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筷子比考究而繁琐的刀、叉、匙一餐三器并用使用起来简易、便捷,比以手抓食礼貌、文明,由此可以看出东方智慧的独特之处。

B.用餐前,筷子要整齐码放在饭碗右侧,用餐后要整齐地竖向码放在饭碗正中。

生活中人们使用物品均应有所讲究,不能随心所欲,这是一种礼仪文化。

C.《韩非子·喻老》篇载:

“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因为筷子只应该“大朴胜华”。

D.作家郭永秀有诗云“五指微拢/轻轻夹起五千年的芬芳”,在这里,筷子已不只是一种器物,还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19分)

李清臣字邦直。

七岁知读书,日数千言。

客有从京师来者,与其兄谈佛寺火,清臣从傍应曰:

“此所谓灾也,或者其蠹民已甚,天固儆之邪?

”兄惊曰:

“是必大吾门。

治平二年,试秘阁,欧阳修曰:

“不置李清臣于第一,则谬矣。

”时大雨霖,灾异数见,论者归咎濮①议。

或谓曰:

“宜以《五行传》‘简宗庙,水不润下’为证,必擢上第。

”清臣曰:

“吾不之信。

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

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

”策入等,名声籍甚。

英宗曰如李清臣者公议皆谓可用顾以亲抑之可乎既而诏举馆阁欧阳修荐之得集贤校理

绍圣元年,廷试进士,清臣发策曰:

“今复词赋之选而士不知劝,罢常乎②之官而农不加富,赐土以柔远也而羌夷之患未弭,弛利以便民也而商贾之路不通。

夫可则因,否则革,惟当之为贵,圣人亦何有必焉。

”鄜延亡金明寨,主将张舆战没,章惇怒,议尽戮全军四千人。

清臣曰:

“今悉诛吏士,异时亡将必举军降虏矣。

”于是但诛牙兵十六辈。

仆射韩忠彦与之有连,惟其言是听,出范纯礼、张舜民,不使吕希纯、刘安世入朝,皆其谋也。

寻为曾布所陷,出知大名府而卒,年七十一。

赠金紫光禄大夫。

清臣蚤以词藻受知神宗,建大理寺,筑都城,皆命作记,简重宏放,文体各成一家。

为人宽洪,不忮害。

尝为舒亶所劾,及在尚书,亶以赃抵罪,独申救之,曰:

“亶信亡状,然谓之赃则不可。

”起身穷约,以俭自持,至富贵不改。

然志在利禄,一意欲取宰相,故操持悖谬,竟不如愿以死。

(节选自《宋史·李清臣传》)

【注】①濮,指濮王。

②常平,常平仓。

常平之官,简称“仓臣”,掌常平仓、免役、市易、坊场、河渡、水利等事。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英宗曰/如李清臣者/公议皆谓可/用顾以亲抑之/可乎/既而/诏举馆阁欧阳修荐之/得集贤校理

B.英宗曰/如李清臣者/公议皆谓可用/顾以亲抑之/可乎/既而诏举/馆阁欧阳修荐之/得集贤校理

C.英宗曰/如李清臣者/公议皆谓可/用顾以亲抑之可乎/既而/诏举馆阁/欧阳修荐之/得集贤校理

D.英宗曰/如李清臣者/公议皆谓可用/顾以亲抑之可乎/既而诏举馆阁/欧阳修荐之得/集贤校理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治平二年”是以帝王年号纪年,这是我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法之一。

《兰亭集序》中“永和九年”,《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也是此种纪年法的体现。

B.从“欧阳修荐之”可以看出欧阳修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文学上,他与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三苏、曾巩、王安石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C.“廷试进士”中的“进士”是指在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即殿试的人。

唐代的科举考试各科目中以进士科为最重要,宋以后各朝科举制仅有进士科。

D.“赠金紫光禄大夫”中的“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一种官职或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清臣自幼好读书,年轻时其文章备受好评。

他七岁的时候就每天读好几千字书;后来不仅得到过考官欧阳修的肯定,而且还凭借早年的诗词文章被神宗赞赏。

B.李清臣见识深远,深识民生疾苦。

他小时候就认为当时佛寺火灾是因为官吏害民,老天发出的儆戒;为官后更认为善于消除灾异其实就是善于去除百姓的疾苦。

C.李清臣为人宽洪,不忌恨害人。

即使在与自己有过节的人受冤时,他也公平正直地为他说话;金明寨失陷,有人提出诛杀全军,他以理劝说,还是未能避免大规模杀戮。

D.李清臣追求利禄,终被陷害而死。

他因为一心想当宰相而行为错谬,他勾结韩忠彦并出主意排挤范纯礼、吕希纯等人,最终被陷害出朝不如意而死。

7.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今复词赋之选而士不知劝,罢常平之官而农不加富。

(5分)

(2)尝为舒亶所劾,及在尚书,亶以赃抵罪,独申救之。

(5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后面两题。

(11分)

夏日西斋书事

司马光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

小院地偏人不到,满庭鸟迹印苍苔。

[注]此诗是司马光被迫辞官退居洛阳时所作。

8.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物?

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5分)

9.本诗第三句有“地偏”二字。

晋陶渊明在辞官后有诗云: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其中亦有“地自偏”,但表达的情感迥异。

试简要分析两者情感的不同。

(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诗经·氓》中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两个句子是:

,。

(2)《离骚》中表示自己因为德行美好而遭到众多小人嫉妒、诽谤的两句是:

,。

(3)请写出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渴望摆脱官场,向往回归田园的相连的两个比喻句: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4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20分)

合欢树

史铁生

①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

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做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

“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

”我听得扫兴,故意笑:

“可能?

什么叫可能还不到?

”她就解释。

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把她气得够呛。

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

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②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

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

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

虔诚地抱着希望。

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

她跟我说:

“那就好好写吧。

”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

“你小时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

”她提醒我说。

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着希望。

③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

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④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

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

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

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

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

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

“她心里太苦了。

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⑤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

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去。

小院儿在一个大院儿的尽里头。

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儿,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

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都把我当儿孙看,怪我不常去。

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

“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

”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

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⑥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

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绿苗,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

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

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

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

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

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

再过一年,母亲去世,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⑦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

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

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

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

我问起那棵合欢树。

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

这么说,我再也看不见它了。

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⑧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

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儿。

悲伤也成享受。

⑨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

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有改动)

(1)结合上下文意,分别解释第②段两个“希望”的含义。

(6分)

①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

虔诚地抱着希望。

②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着希望。

(2)文章开头两段反复提到“我”小时候作文比赛得第一的事,结合本文中母亲的形象,分析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6分)

(3)结合全文,谈谈题目“合欢树”有那些含义?

(8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25分)

刘建超

基德老汉病了,病得不轻。

村里人来看望他,说,叫你清风娃回来看看吧!

基德老汉轻轻地摇着头,不用了,娃要招呼好多事,忙呐。

村里人从基德老汉屋里出来也连连摇头,这个老倔头,硬说自己的娃在省城做大官呢。

都这劲儿了,还嘴硬哩。

“俺清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这句话不知被基德老汉唠叨过多少回了。

街坊邻居遇到个啥作难的事,这句话就会从基德老汉皱巴巴却连牙的嘴里轻溜溜地滑出来。

谁都知道,基德的娃是在外地,可从没有听说他的娃当啥大官。

这个穷乡僻壤的村里,当官的只有一个,就是东街的狗毛在县城啥子公司当科长。

村里人都知道狗毛的官大,因为狗毛每次回村都开个铁壳子车,给村里人发长长的带把儿的烟。

基德老汉的话不是没人信过。

那年县里化肥脱销,村里人眼瞅着田里的苗施不上肥,急得牙根子上火。

基德老汉一句“俺清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的话,惹恼了村委主任,老爹,你就别添乱子了,你娃真当的是大官就让他给批点儿化肥来。

看看人家狗毛家的地,早上了肥了。

基德老汉就背了个包,搭车去了省里,三五天过去还真拉回一车尿素。

价钱高了,可田不等人。

肥用了,闲话也有了。

还说娃在省里当啥官呢,连平价化肥都搞不到。

基德老汉解释说,俺娃说,尿素上着比化肥好呢。

庄稼人不愿意听,庄稼人图的是实惠。

基德老汉每年地里活闲的时候,就背着杂粮去省城娃家里住些天。

回村里也给大家带些各种各样的吃食。

村里人就问,你娃清风就不给你带点儿高级烟?

基德老汉说,俺娃不吸烟,说吸烟不健康。

村里人又问,你娃也不捎点儿好酒?

基德老汉说,俺娃也不喝酒。

娃媳妇说了,喝酒也不健康。

村里人就撇嘴了,那烟酒都不健康,国家卖它做啥?

基德老汉也答不上来。

纳着鞋底子的媳妇们就问,城里住得好好的,急着回来做啥?

基德老汉说,城里,咱乡下人住不来。

上楼下楼都关在个铁壳子里,忽悠得人头晕。

地上铺着实木块,油光光的直想打跟头。

进屋还要换鞋。

七老八十的人喽,娃媳妇还逼着喝酸奶。

年轻人逗趣地说:

吹牛吧,你娃清风要是个大官,肯定也坐那铁壳子车。

叫你娃开铁壳子车送你回来。

基德老汉再进城还真是坐着铁壳子小车回村的。

基德老汉说,在城里两天就待腻了,对清风娃说俺要回村呢。

娃说去打火车票,俺说火车坐着头老晕。

娃说那就打汽车票。

俺说汽车开不到村里。

爹老了,腿脚不利索了呢。

你就用你成天坐的那种小车把俺送回去,村里人都惦记着呐。

娃没说二话,打个电话就要来车。

瞧瞧,排场不?

红颜色,娃说吉利。

基德老汉脸上堆满了欣慰。

一青年围着车转了一圈,认出了车上印的字,老爹,你坐的是出租车,要花大价钱雇呢。

基德老汉说,俺一个子儿也没掏。

那是你娃给掏的呗。

问问师傅从省城到咱村得多少钱。

开车师傅伸出手指头比画了个八字。

恁贵,八十块钱?

基德老汉瞪圆了眼睛。

八十块钱?

哈哈,八十块钱只能摸摸,给了八百我还不愿跑呢,回去得赶夜路呢。

基德老汉张大了嘴巴,像一下子矮了许多,见到大人小孩都低着头,从此不再说娃在省城做大官的话了。

村里遇上了干旱,地里的庄稼都蔫了。

村主任急得满嘴起泡。

村主任来找基德老汉,老爹,你娃不管当啥官,能不能找找人帮咱村里打几眼井啊?

主任交代的事就是天大的事。

基德老汉就进城找清风娃,没待两天就回来了。

村主任问,打井的人来了没有?

基德老汉说,清风娃说了,这旱是全省旱,要那啥,统筹解决。

村主任说,屁,等到统筹咱全村人都喝西北风了。

基德老汉从布袋子里拿出一摞子钱,娃说了,让咱自己先打井干着。

这是娃自己的五万块钱。

你干不干?

干,全村人砸锅卖铁也得打井抗旱。

基德老汉病了,病得不轻。

迷糊中的基德老汉嘴里念叨着:

“井……水……”

基德老汉去了。

清风娃从省里回了村。

第二天村里来了一排溜大车小车,有省里、市里、县上的。

村里人这才相信基德老汉的娃真是在省里当大官呢,管着全省人的吃喝拉撒。

清风娃挨家挨户感谢乡亲对老爹的照顾,然后带着媳妇女儿在基德老汉的坟前跪了很久很久。

基德老汉的坟前摆放着几个大碗,碗里盛的是刚刚从机井里打出来的清凉凉的水。

(摘自《小说月刊》)

(1)基德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简要概括和分析其性格特点。

(5分)

(2)理解下面语句在文中的含意。

(6分)

①娃要招呼好多事,忙呐。

②基德老汉张大了嘴巴,像一下子矮了许多。

(3)小说主要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其效果如何?

请简要分析。

(6分)

(4)小说为什么要以“清”为标题?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第Ⅱ卷表达题(60分)

四、写作(60分)

13.请以“不能遗忘”为标题作文。

立意自定,写一篇记叙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700字左右。

答案:

高一语文期末考试参考答案

2017.1

1.D

2.B

3.C

4.D

5.A

6.C

7.

(1)现在恢复用词赋选用士人但士人并不知道劝勉,撤消了常平之官,但农民并不更加富裕。

(2)曾经被舒亶弹劾,等他任尚书时,舒亶因贪赃被治罪,独李清臣为他辩护救他。

8.夏日大雨将至,榴花尚未全开,槐影沉沉的景象。

表达了作者志不得伸、压抑苦闷的心情。

9.司马诗“地偏”两字,明写住地偏远,实则储蓄地表现了不为朝廷所用的孤寂(或:

辞官后朋友同僚尽散的冷落);陶诗“地自偏”,说明居地虽处闹市,可心情却因摆脱了官场束缚而惬意。

10.

(1)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2)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3)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11.

(1)①“希望”:

指治好“我”的病腿。

②“希望”:

指“我”能通过写文章自食其力,走出人生的困境,找到未来的出路。

(2)①第一次写“作文得了第一”,母亲却“急着说她自己”,表现了“我”十岁时生活轻松、快乐,当时的母亲年轻、好胜、可爱。

②第二次写“作文得了第一”的事,是在“我”二十岁双腿残废后,母亲已经“有了白发”,母亲主动提出此事是想鼓励我振作起来,帮我寻一条生活的出路。

③两次描写形成了对比,既写出了母亲的变化,也表现出母爱渐趋无私与深沉。

(3)①合欢树是母亲种的,是母爱的象征,它寄托着母亲对儿子的希望,见证了母亲对儿子无私的付出。

合欢树身上有着母亲的影子,合欢树“长得跟房子一样高了”,暗喻着母爱长青,思念永远。

②合欢树是作者的象征。

它曾经弱不禁风,因承受着母爱而生机勃勃。

③合欢树象征着母子间的亲情,合欢树寄托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

树的成长见证了我对母爱的理解不断深化的过程。

④“合欢”二字婉转地传达出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愧疚与悲伤——无法和母亲共享成功的快乐,无法回报为自己辛勤操劳而致早亡的母亲。

12.

(1)①临危受命,办事利落:

化肥紧缺,他立即搭车进城拉回尿素;遭遇干旱,他立即进城带回五万元打井钱。

②热情大方,关心乡里:

每次进城都给乡亲带回吃食,还帮买化肥,关心打井。

③有虚荣心,胸无城府:

经常说自己儿子当大官;回答村里人及媳妇们问话显示出坦率真诚,没有心计。

(2)①表明自己的孩子是大官,有很多事情要做。

②自己没能感受到儿子的面子,基德老汉觉得伤了自尊;因为坐车就花了那么多钱,老汉也很心疼。

(3)①侧面烘托。

如写基德老汉没搞到平价化肥,没得到好烟好酒等,烘托出清风娃的公正廉明;写基德老汉带回五万元打井钱,烘托出清风娃的奉献精神,情系乡亲。

②对比。

将“狗毛”每次回村开铁壳子车、给村里人发带把烟的情形与“清风娃”不给父亲送烟酒、派公车进行对比,反衬出清风娃的清正廉洁。

(答出两点即可。

答出其他手法,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4)(示例)①从构思上看,以“清”为题,设置悬念,增强了对读者的吸引力,并起统摄和贯穿全文的作用;②以“清”为题,突出了“清风娃”在小说中的重要地位。

“清”即暗指“清风娃”,是小说主要讴歌的对象。

③从人物形象上看,以“清”为题,彰显了人物的品格特点。

④从主题思想上看,以“清”为题,凸显了小说的主题,即对清正廉洁、甘于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干部的颂扬和期盼。

13.作文评分可参考2016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李清臣字邦直。

七岁就知道读书,每天读书几千字。

他家有从京城来的客人,和他哥哥谈到佛寺遭火灾,李清臣在旁边插嘴说:

“这就是所说的灾祸,可能是为害人民太厉害,老天要儆戒吧?

”他的哥哥惊异地说:

“他一定会光大我家门户。

治平二年,应秘阁考试,欧阳修说:

“不把李清臣放在第一,就荒谬了。

”当时大雨成灾,几次出现灾异,议论此事的人归罪于濮王之议。

到朝廷对答之时,有人说:

“应该用《五行传》说的‘简宗庙,水不润下’为证,一定能擢取上等。

”李清臣说:

“我不相信。

民间难道没有疾苦可以上奏的吗?

善于制止天地灾异的人,不是去制止灾异本身,而是要解除百姓的疾苦而已。

”对策被选中入等,名声很盛。

英宗说:

“像李清臣这样的人,公议都认为可用,难道能因为是亲戚就压抑他吗?

”不久下诏推举馆阁官员,欧阳修举荐李清臣,得以任集贤校理。

绍圣元年,殿试考取进士,李清臣在策问中提问说:

“现在恢复了用词赋选用士人但士人并不知道劝勉,撤消了常平之官但农民并不更加富裕,以赏赐土地的办法去柔服远方而异族的患害并未平息,宽缓财利以方便百姓而商人的路仍不畅通。

可行的就沿袭,不可行的就改革,惟求适中为贵,圣人也没有定规。

”当时鄜延失陷金明寨,主将张舆阵亡,章惇大怒,建议把全军四千人都杀掉。

李清臣说:

“现在如果把官吏士兵都杀掉,以后出现主将战死的情况必然会全军降敌了。

”于是只杀了牙兵十六人。

仆射韩忠彦和他有勾结,专听他的话,排挤范纯礼、张舜民,不让吕希纯、刘安世入朝,都是他的主意。

不久,李清臣被曾布陷害,出朝为大名府知府而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追赠金紫光禄大夫。

李清臣早年因诗词文章好被神宗所赏识,修建大理寺,修筑都城,都叫他作记,文章简洁厚重而气势宏放,文体自成一家。

他为人宽厚,不忌恨害人。

曾经被舒亶弹劾,等他任尚书时,舒亶因贪赃被治罪,李清臣独独为他辩护救他,说:

“舒亶的确不像样子,但说他贪赃是不可以的。

”他出身贫困,保持节俭以自爱,到富贵仍不改变。

但他的志向在于追求利禄,一心想当宰相,所以行为错谬,最终不能如愿而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