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8432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59.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3页
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3页
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3页
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3页
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页
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3页
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3页
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3页
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3页
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3页
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3页
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3页
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3页
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3页
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docx

《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docx

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

 

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

(2005年修订征求意见稿)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科学技术部

2005年6月

 

《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

修订工作人员名单

组织修订编写领导小组:

组长:

姜伟新

副组长:

石定环赵家荣李 力

成员:

许倞 何炳光徐志强李宝山崔岗

吕文斌牛波

咨询专家委员会:

陈清泰杨振怀过增元江亿华贲刘显法戴彦德

苗天杰朱良栋陈和平王庆一徐建中 汪邦成

修订编写小组:

组长:

曾武

成员:

贾小黎练荣荃辛定国张觐桐金文龙

王毅丁航

行业编写人:

米建华李桂田 宋善明姜良友郑子玉张觐桐张德义

俞伯炎孙德刚 王亿敏洪绍和李冬茹刘群兴崔毅

程晧涂逢祥 尹旭光蔡凤田李庆祥田宜水金文龙

贾小黎练荣荃 辛定国

前言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少、国内保障程度低,从长远和总量上看能源供给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能源需求将大幅度上升。

本世纪头20年,要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宏伟目标,能源领域面临严重问题:

一是储量不足,我国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二是能源利用效率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三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导致环境污染严重;四是大量进口石油严重威胁国家的经济安全。

能源大量消耗和环境严重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目标的实现,节约能源是解决上述矛盾的现实选择。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节能工作,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制定了“开发与节约并重,近期把节约放在优先地位”的方针。

1984年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和国家科委共同组织编制了《节能技术政策大纲》,1996年三部委对其进行了修订。

1996年《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系统提出了主要耗能行业的节能技术政策,阐明我国2000年节能技术应达到的目标。

两个《大纲》,尤其是1996年《大纲》的发布实施,对推动我国节能技术进步,成绩显著。

2002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1990年下降50%,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7亿吨标准煤;能源利用效率33%比1990年提高约5个百分点。

但是我国能耗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据有关机构研究,2000年按现行汇率计算,每百万美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我国为1274吨标准煤,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比美国、欧盟、日本、印度分别高2.5倍、4.9倍、8.7倍和0.43倍。

《大纲》发布9年来,中国的经济形势及节能技术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9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正式颁布实施,2004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4-2020)草案》,同年1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重点规划了2010年节能的目标和发展重点。

在新的形势下,总结二十多年来我国节能工作的经验和教训,补充节能新技术,修订、完善《大纲》,使其继续指导我国的节能技术进步,引导资金投向,落实节能规划目标,是十分必要的。

这次修订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体现市场经济的特点,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采取近期与长远相结合,以2010年前应推广的节能技术和工艺设备为主,适当考虑中长期(2020年)发展的原则。

《大纲》以国家产业政策和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为依据,强调全社会的节能;推广节能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和新产品;限制并淘汰落后的工艺技术设备;推广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外先进节能技术和科学管理经验;阐明我国各行业今后一段时期内节能应达到的目标、水平和途径。

修订《大纲》的目的是通过节能技术进步,促进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消费结构,加快节能型社会的建设,为各地区、

各行业制定节能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提供依据,指导基本建设、技术改造和科学研究领域的节能工作。

目录

1.实现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

(1)

2.通用设备节能改造和余热余能利用……………………………………………(3)

3.开发推广节能新技术、新材料…………………………………………………(6)

4.贯彻节能法规标准,加强科学管理……………………………………………(8)

5.工业节能………………………………………………………………………(10)

5.1电力工业…………………………………………………………………(10)

5.2钢铁工业…………………………………………………………………(12)

5.3有色金属工业和黄金工业………………………………………………(13)

5.3.1有色金属工业………………………………………………………(13)

5.3.2黄金工业……………………………………………………………(15)

5.4建筑材料工业……………………………………………………………(16)

5.5化学工业…………………………………………………………………(18)

5.6石油化学工业……………………………………………………………(20)

5.7石油天然气工业…………………………………………………………(22)

5.7.1陆上石油天然气工业……………………………………………(22)

5.7.2海洋石油天然气工业……………………………………………(24)

5.8煤炭工业…………………………………………………………………(25)

5.9机电工业…………………………………………………………………(27)

5.10电子信息产业…………………………………………………………(29)

5.11轻工业…………………………………………………………………(30)

5.12纺织业…………………………………………………………………(32)

6.建筑节能………………………………………………………………………(33)

6.1民用建筑节能……………………………………………………………(33)

6.2市政公用事业节能………………………………………………………(35)

7.交通节能………………………………………………………………………(37)

7.1铁路运输…………………………………………………………………(37)

7.2公路运输…………………………………………………………………(38)

7.3水路运输…………………………………………………………………(40)

8.农业节能………………………………………………………………………(41)

8.1农村生活节能……………………………………………………………(41)

8.2农业生产节能……………………………………………………………(42)

9.政府机构节能…………………………………………………………………(43)

1.实现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

实现能源资源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是从整体上提高能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从源头推动经济(产业)——能源(资源)——环境(生态)三者间的协调互动,其范畴包括以环境和生态为约束条件,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行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和供应格局,统筹规划能源开发、运输、贮存、加工、转换、燃料替代等,实现能源利用的最佳整体效益,促进经济和社会向节能型发展。

1.1搞好能源开发与利用的合理布局,大力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实现有效利用能源资源

能源开发、利用的合理布局要根据我国能源资源分布与消费的特点,兼顾东、中、西部地区,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耗能工业布局应尽可能靠近能源产地。

有条件的矿区发展煤电、煤电铝、煤化工以及煤炭建材联营,天然气化工与能源集成优化利用,进口LNG轻烃分离与冷能利用集成优化,炼油、化工与多联产等多种经营、综合利用的能源产业。

天然气应首先考虑在城市等承受能力较高的领域或行业中应用。

合理调整常规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提高超临界、超超临界大容量环保型发电机组比重,提高热电联产比重,提高煤炭转换二次能源比重。

发展分布式冷热电联供能源系统。

1.2调整高耗能工业生产结构和用能品种结构

提高废钢利用率,降低铁钢比,提高喷煤比、连铸比、材钢比;发展节能型墙体材料和节能玻璃窗,禁止实心粘土砖的使用。

调整化工产品结构,发展精细化工;大力增加煤炭入选比重,合理调整焦煤、动力煤的生产比重。

拓展、提高高耗能产品替代率;增加轻、重柴油及船用内燃机油比重。

优化高耗能产业链在经济全球化格局下布置的策略;制止高耗能、重污染产业向我国转移:

优化第二、第三产业的比例等。

1.3科学开采,合理利用煤炭、油、气资源,提高回采率、利用率

建立大型煤炭生产基地,按煤种、质量开采利用,提高回采率;大力增加原煤入洗量,提高洗选煤比重。

保护焦煤资源,严禁将主焦煤当动力煤使用;供应民用、化工和冶金用喷吹优质无烟煤,高炉喷吹煤粉灰分、硫分应分别在14%、1%以下;加速引进、开发煤矿瓦斯气回收利用技术,尽快降低煤气放散率。

开发利用油气资源,严禁在没有伴生气、凝析油回收配套条件下开采石油。

加速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提高天然气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重。

重视进口LNG中轻烃资源和冷能的回收利用;优化油田和炼厂能量利用,提高石油资源利用率。

炼焦工业应根据焦炭用途,分别生产冶金焦、铸造焦、气化焦等品种。

限期淘汰土焦和低水平的机焦生产。

炼焦入炉煤灰分、硫分、水分要求分别稳定在12%、1%、7%以下。

1.4就地利用低热值矿物燃料

在技术经济合理的前提下,就地利用热值在12560kJ/kg以下矿物燃料,如褐煤、中煤、煤泥和煤矸石等。

10500kJ/kg以上的低热值煤矸石用作工业锅炉燃料;开发推广燃烧煤矸石的循环流化床发电技术,有条件的矿区,可利用煤矸石建设坑口矸石电站或热电站。

热值低于4200kJ/kg的煤矸石用于发展矸石砖和石煤砖,或用作水泥厂的燃料、配料、混凝土骨料和砌块材料。

靠近煤矿、电厂的砖瓦厂,要发展煤矸石砖、粉煤灰砖以及其它建材产品。

开发低质煤生产甲醇等化工产品。

开拓褐煤利用技术途径:

发展褐煤煤电联营;建立褐煤气化示范厂;开发褐煤提干、快速热解工艺;褐煤直接液化和不加粘结剂成型技术等。

石煤主要就地做燃料和生产建筑材料,并开发石煤综合利用技术。

加快油页岩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的研究,含油率较高的油页岩用于生产页岩油,含油率较低的用作动力燃料及综合利用。

1.5冶金、化工生产实行精料方针

钢铁、有色金属和化工非金属原料,要实行原矿精选加工,合理提高精矿品位,稳定精矿成分,降低精矿水分,以利于冶炼节能。

1.6提高废旧物资再生利用率

加强废旧物资再生利用,扩大加工能力。

回收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碎玻璃、废纸、废轮胎、报废汽车、废旧电子设备与器件、废旧电池和废旧家用电器等。

综合利用金属渣、蔗渣、造纸废液、粉煤灰等工业废料,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

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沼气池废渣、人畜排泄物循环生产能源、肥料等。

1.7城市民用能源优质化、洁净化、高效化

发展以天然气为主的城市燃气。

统筹规划、政策支持,依托市场机制运作,加快发展高效、洁净、多联供的集中供热、集中供生活用热水系统及燃气分布式热电冷能源系统。

研究建立城市多能源互补供应体系,适应城市能源需求和季节性变化。

2.通用设备节能改造和余热余能利用

主要通用设备有:

工业锅炉、工业窑炉、各种电动机、风机、泵、农村排灌机械、压缩机、气体分离设备、电力变压器、内燃机、汽车、拖拉机等。

目前,我国通用设备年消耗能源占全国总能耗的50%以上,总体能源利用效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0%~15%。

我国工业每年排放大量可燃气体和余热余能,回收利用这一资源,有很大节能潜力。

2.1加强工业锅炉、窑炉和换热设备节能改造

2.1.1更新改造工业锅炉

2.1.1.1更新改造运行热效率低于60%的工业锅炉。

更新改造锅炉本体和辅机,使工业锅炉运行热效率达到75%以上;淘汰集中供热区域内的低效锅炉。

随着天然气的快速发展,有条件的地方尽可能采用小型或微型燃气轮机或内燃机加余热锅炉的热电联产技术,取代单纯的锅炉。

2.1.1.2新建工业锅炉,有条件的采用循环流化床锅炉或燃气轮机或内燃机加余热锅炉进行热电联产,蒸汽多级利用。

2.1.1.3有大量小锅炉的工业集群区,要建立工业园区内的高效热电冷联供能源服务设施,替代分散的小锅炉、小空调、小变压设备。

2.1.1.4推广先进的燃烧装置,发展粉煤旋风燃烧装置,推广锅炉分层燃烧、低NOX燃烧和节能烧嘴技术。

2.1.2更新改造工业窑炉

2.1.2.1提高加热炉、均热炉、锻造炉、热处理炉以及烧成、烘烤、干燥炉等设备的热效率。

新建工业窑炉应向连续化、大型化、自动化方面发展。

2.1.2.2采用新型隔热、保温材料,加强工业窑炉保温。

2.1.2.3新建工业窑炉,燃煤炉的热耗必须达到国内一等炉水平,燃气和特殊用油加热炉热耗应达到特等炉水平。

2.1.2.4

有条件的窑炉必须采用排烟余热回收技术,提高燃料利用效率。

2.1.3更新改造换热设备

推广应用高效、长寿、强化换热设备,如各种管壳式强化换热器,波纹管换热器、板式换热器、螺旋管式换热器、新型高效喷流换热器、陶瓷换热器、流化床换热器等高温换热器以及热管等超低温差换热器。

2.1.4通过立法和强化执法监督,禁止建设、生产耗能高、环境污染严重的项目和工艺装备

通过立法和强化执法监督,禁止建设、生产耗能高的项目和工艺装备,如土焦炉、土烧结、小高炉、小转炉、小电炉、小轧机、凝汽式小火电、土炼油、小玻璃熔炉、小电石炉、小黄磷炉,小联碱、小氨碱、小有色金属冶炼、小水泥和小卫生陶瓷等。

2.1.5严格按照制定的时间表,淘汰工艺技术落后的高耗能设备和生产装置

2010年前重点淘汰:

电力行业中、低压凝汽式发电机组;冶金行业化铁炼钢的低功率电弧炉;有色金属行业铜、铅、锌烧结炉,反射炉、敞开式鼓风炉和电炉熔炼,60kA以下的自焙阳极电解槽;土法炼锌、炼汞、炼砷、炼锑等;化工行业敞开式电石炉、烧碱生产两效蒸发工艺装置和石墨电极电解槽;年生产能力小于10000吨烧碱装置;日用玻璃行业室式和链板式退火窑等。

建材行业2008年底前,各地要淘汰各种规格的干法中空窑(生产特种水泥除外)、湿法窑等落后工艺技术装备,进一步削减机立窑生产能力,有条件的地区要淘汰全部机立窑。

各地方政府要依法关停并转规模小于20万t的企业;淘汰平板玻璃普通平拉工艺生产线及日熔化量100吨以下的“格法”平拉生产线;建筑卫生陶瓷土窑、倒焰窑、多孔窑、煤烧明焰隧道窑、隔焰隧道窑、匣钵装卫生陶瓷隧道窑;砖瓦18门以下轮窑以及立窑、无顶轮窑、马蹄窑等土窑;石灰土立窑等。

2.2推广通用节电设备

2.2.1推广高效电动机和变压器,变频器和无功补偿器,特别是风机、泵用的电动机加装变频器;采用高效节能变压器,对在线变压器进行合理匹配;采用经济运行节电技术。

2.2.2对风机、泵、压缩机进行系统节能改造,提高用能效率。

2.2.3推广确保电网供电质量的节电设备,如谐波防治装置等。

2.3提高供热效率

2010年,需要供热的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50%,重点城市达到75%以上,管网保温效率达到95%以上,区域锅炉房运行热效率提高到80%以上。

2.3.1加快发展热电联产、区域锅炉房供热,合理选择集中供热方式,取代分散、小型工业锅炉供热,提高热电比重。

积极发展城市热水供应和集中供冷,发展夏季热制冷技术和冷热电联供技术,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燃气分布式热电联供系统。

2.3.2改进热力管网的调节方式,推广平衡阀、自力式流量调节阀、变速泵、计算机等调节、控制设备,实行管网调度、运行、调节的自动监控。

2.3.3采用新型保温技术,对供热管道、法兰、阀门及附件按国家标准采取保温措施;采用成熟的直埋预制保温管;研制耐高温复合材料保温管,使供热管网热损失降到5%以下;加强疏水器、热力阀门的维护保养,使管网总泄漏率控制在0.2%以下。

2.3.4提高用热设备和供热系统的热效率。

大量用汽的企业,应采用“以热定电、热电结合”的方式,实现蒸汽热能梯级利用;对热负荷波动大的供热系统,推广使用蓄热器。

2.4工业窑炉余热余能利用

我国钢铁、化工、建材、石化、有色、轻纺、机械等主要耗能行业,目前工业窑炉余热利用率仅在5%左右,到2010年,余热利用率应达到15%左右。

工业窑炉余能余热回收利用原则是“梯级利用,高质高用”。

优先把高品位余能余热用于作功或发电,低温余热用于空调、采暖或生活用热。

工业窑炉烟气余热,可用于企业自身空气、燃料及物料的预热及炉外热回收设施。

2.5回收工业生产中的放散可燃气体

我国每年排放的工业可燃气、炼厂气等总量极大。

2010年,煤矿瓦斯平均抽放回收率应达65%左右;化工、石化企业的可燃气体、炼厂气以及冶金企业高炉煤气、转炉煤气、焦炉煤气达到基本回收。

2.5.1有条件的煤矿矿井瓦斯可由安全性抽放改为生产性回收,用作矿区及附近城镇民用燃料或化工原料等。

2.5.2回收铅、锌密闭鼓风炉产生的煤气,用于生产或发电。

2.5.3回收电石炉炉气和炭黑、黄磷、合成氨、硫酸生产中产生的可燃气体及化学反应热,用作燃料或原料。

2.5.4回收油气田放散的天然气和石化企业放散的火炬气,用作燃料。

2.5.5回收炼铁、炼钢、焦化放散的煤气作燃料或原料。

2.5.6炼厂气和石化企业尾气中的氢气和轻烃,应尽可能资源化利用。

3.开发推广节能新技术新材料

3.1节能新技术

3.1.1推广科学照明设计,采用节能型灯具和节能控制系统;推广高效节能电子镇流器、陶瓷金属卤化物灯和半导体照明器具(LED);推广T4、T5和T8荧光灯、紧凑型荧光灯、高压钠灯、金属卤化物灯等高效照明电器产品;提高制造照明电器用的原材料、元器件的质量。

3.1.2推广高红外、远红外、等离子、感应加热等高效加热新技术。

3.1.3推广微波能高温技术,如微波烧结、微波高温合成工艺及相关设备。

3.1.4推广膜技术在气体分离、污水处理、电解等领域的应用。

3.1.5推广洁净煤代油、石油焦气化燃烧技术。

3.1.6因地制宜推广汽车用醇类燃料和生物柴油等石油替代技术。

3.1.7推广动力配煤和民用型煤,发展工业型煤利用技术。

3.1.8开发中小型高效粉煤燃烧技术及装备。

3.1.9开发混合动力汽车、汽油机缸内直接喷射和柴油机电子控制共轨技术、多气阀电喷、稀薄燃烧、提高压缩比、发动机增压等先进发动机技术以及其他机动车节油技术。

3.1.10开发机械、电子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机电一体化技术装备。

3.1.11开发电力电子技术、模糊控制技术在用电设备和家电产品中的应用。

3.1.12开发微生物采油、微生物冶金、微生物化肥等微生物技术。

3.1.13开发新型传热传质技术、纳米技术、超导技术、超声技术、磁化乳化技术、稀土技术、减磨与润滑技术、新型密封技术、防腐蚀技术、清洗与除锈除垢技术、添加剂技术、催化助燃技术等高新技术。

3.2节能新材料

3.2.1开发推广高温、隔热、保温、密封材料

3.2.1.1推广新型优质保温耐火材料。

1250℃以下工业窑炉推广高铝纤维,硅酸铝纤维耐火材料,1250~1400℃工业窑炉逐渐推广高温氧化铝耐火纤维材料。

3.2.1.2在建筑中推广应用膨胀聚苯乙烯、挤塑聚苯乙烯、聚氨脂、岩棉、玻璃棉、膨胀珍珠岩等高分子保温材料,推广应用节土、利废、环保等新型节能墙体材料和节能窗玻璃材料。

研究开发相变储能材料和薄膜型热反射材料。

3.2.1.3推广微孔泡沫聚氨酯隔热材料、电陶瓷电热膜等。

3.2.1.4推广高温优质耐火材料,如冶金、建材行业用高纯镁砂、镁铬质、镁铝质及不定型浇注耐火材料。

3.2.1.5开发新型高性能热力、供冷管网保温材料。

3.2.2开发特殊高性能的新型金属和金属基复合材料

3.2.3开发新型高效能量转换与贮能装置及材料,推进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金属空气电池,超级电容器及相关材料的发展

3.2.3.1开发用于交通、石油化工和电力行业的耐高压、耐磨损、抗腐蚀,改善导电、导热性的轻合金结构材料,超细晶粒硬质合金材料,高抗磨金属材料及非金属材料。

3.2.3.2开发低密度、高强度、高弹性模量、耐疲劳的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结构陶瓷、多孔陶瓷等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以及高性能的增强粘合剂。

3.2.3.3开发燃料电池隔膜、催化剂、贮氢及运行系统管理等技术与相关材料,推进燃料电池的商业化应用。

推进超级电容器在汽车上的应用。

3.2.4开发化工、石化新型催化剂、纳米添加剂、乳化剂等

3.2.5开发有利于节能的各种功能材料

功能材料如用于变压器的高硅含量低损耗硅钢片,低损耗非晶合金导磁材料,高温烟气余热回收的耐热合金高温合金碳化硅、氮化硅等非金属陶瓷。

近期推广开发钕铁硼磁性材料、高性能稀土发光显示材料、稀土贮氢材料。

3.2.6开发高温超导线材、块材及大面积双面超导薄膜材等超导材料

3.2.7开发太阳能热利用的透过、反射、吸收和贮能材料等,重点发展与太阳能高温利用技术中相关的材料

4.贯彻节能法规标准,加强科学管理

节能法规、技术标准与规范是全社会节能技术进步成果的体现,技术标准与规范又是从社会整体推进节能技术进步的有力措施,我国节能领域法规、标准与规范总量已超过150项,覆盖了节能技术基础、能源管理、用能系统经济运行、用能产品能效指标、工程项目节能要求等领域。

严格执行节能法规、标准、规范,不断扩大实施范围,推动法规、标准、规范的不断更新,是国家推进节能的重要技术政策。

使用高新技术成果加强能源利用的统计计量,实施用能过程控制、监督和科学管理是现代企业节能管理的重要内容。

4.1严格贯彻节能法规标准

4.1.1加快节能法规、标准制定与修订,在技术经济论证合理的前提下严格标准指标,并依据我国经济技术发展水平更多地采用国际先进标准,不断提高用能产品市场准入门槛。

定期进行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的认证、公告。

4.1.2量大面广的用能设备和家用电器应加快制定和实施超前性能效标准。

4.1.3修订余热余能资源评价和利用标准、完善产品单耗和窑炉耗能标准。

4.1.4修订各行业“节能设计规范”。

4.1.5制定和修订不同类型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节能评价标准。

在节能标准制定、项目节能经济性评价、能源环境影响评价领域,推广寿命周期成本分析评

价方法。

4.1.6强化节能法律、法规、标准的实施监督与执法检查力度。

在我国生产与市场销售的用能产品,其能效指标应达到相应标准能效限定值的规定,鼓励用户使用能效指标符合“节能评价值”的节能产品。

4.1.7严格执行强制性国家标准《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的规定。

4.2加强节能科学管理

4.2.1加强企业能源消耗原始记录、统计台帐及分析报表制度建设,各行业应根据自身耗能过程特点逐步实现记录、统计、报表的规范化与数字化。

用能单位应定期进行能源消耗统计分析和能量平衡分析,完善企业能源消耗统计制度。

4.2.2采用高新技术成果,加强能源利用的计量统计、实施用能过程控制、监督和科学管理。

逐步建立国家能耗统计制度、国家能耗评价体系。

用能单位应按照“能源计量器具配备与管理导则”国家标准的规定,根据经济运行的需要,在用能设备与系统中,配置能源计量测试和监控仪表。

主要耗能设备和装备系统,应按照整体优化的原则调整运行工况。

4.2.3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采用信息技术对节能信息、数据进行收集与处理,实现工艺过程优化控制和用能设备与系统的优化运行管理。

鼓励开发与应用能源管理软件。

4.2.4加强工程项目节能管理。

对新建项目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