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红楼梦》浅析中国园林建筑美学与人园关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4387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8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由《红楼梦》浅析中国园林建筑美学与人园关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由《红楼梦》浅析中国园林建筑美学与人园关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由《红楼梦》浅析中国园林建筑美学与人园关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由《红楼梦》浅析中国园林建筑美学与人园关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由《红楼梦》浅析中国园林建筑美学与人园关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由《红楼梦》浅析中国园林建筑美学与人园关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由《红楼梦》浅析中国园林建筑美学与人园关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由《红楼梦》浅析中国园林建筑美学与人园关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由《红楼梦》浅析中国园林建筑美学与人园关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由《红楼梦》浅析中国园林建筑美学与人园关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由《红楼梦》浅析中国园林建筑美学与人园关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由《红楼梦》浅析中国园林建筑美学与人园关系.docx

《由《红楼梦》浅析中国园林建筑美学与人园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由《红楼梦》浅析中国园林建筑美学与人园关系.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由《红楼梦》浅析中国园林建筑美学与人园关系.docx

由《红楼梦》浅析中国园林建筑美学与人园关系

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课程名称:

室内设计基础课程代码:

FINE110048.01

开课院系:

艺术教育中心考试形式:

课程论文

学生姓名:

徐嫱学号:

**********专业:

*****

题目

1

2

3

总分

得分

一、下列题目任选一题撰写一篇论文

1.请以上海某近代建筑为研究对象,从历史、文化或艺术角度进行分析。

2.请以中国某古典建筑为研究对象,从历史、文化或艺术角度进行分析。

二、具体要求

1.正文字数在3000字以上(不包括注释和参考书目等)。

2.严格遵循论文写作规范(引文必须注明出处)。

3.必须提交A4纸打印的论文稿,并以此试卷作为论文封面,于左上方边角处装订。

4.字体:

凡是正文一律用宋体/五号字,注释用小五号字,大标题用宋体/三号字/加粗,小标题用宋体/五号字/加粗。

段落:

一律采用标准间距、1.5倍行距。

5.论文写作格式:

5.1包括答卷页眉、论文题目、正文、注脚、引用及参考书目(或“参考文献”)

5.2答卷页眉包括学号、姓名、选课代码、选课名称,右对齐

5.3一律使用脚注。

需包括作者、篇名/书名/期刊名、页码、出版社和版次/期刊号。

5.4文末须列“引用及参考书目”,需包括书名/期刊名、作者、出版社和版次/期刊号。

6.如果所提交论文不合规范者,必须改写。

如果两次改写后,仍不合规范者不予以评分。

7.严禁抄袭,一旦发现按零分处理。

8.月日前提交。

个别需改写的可顺延三天,最迟于月日之前全部交毕。

逾期按零分处理。

浅析中国园林建筑美学与人园关系

——以大观园中“怡红院”与“潇湘馆”为例

摘要:

中国古代园林在建筑造景、意境营造、借物抒情咏怀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造诣和杰出的成就,这些建筑美学的讲究都使其成为了一座座兼具建筑审美、经济配置、因地制宜等优点的园林胜景。

而《红楼梦》中的“大观园”虽是虚拟,却反映出了现实园林的种种特色,被视为中国古代南北园林设计的杰作与典范。

本文将主要着眼于怡红院与潇湘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馆院,浅析文学作品中的建筑美学,以及建筑在时空背景、意蕴打造、人文情怀、命运预示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

怡红院明清园林文学意境情怀园人合一

正文:

1大观园简介

中国古代园林不仅蕴含了丰富的设计理念与建筑美学,还有着独树一帜的人文关怀与诗学内涵。

从作者背景来看,曹雪芹从小混迹皇宫大邸,又曾游历苏杭数年,他在南北园林的知识储备上相当夯实;从小说故事来看,大观园是荣国府为元春省亲而造,自然不能少皇家气息,而荣国府又是富贵人家,难免顺应当时京城贵族喜江南私人园林的潮流,建造之中就做到了巧妙的融合。

也就是说,大观园是曹雪芹在生活中所亲历亲见的诸多园林,经过提炼、选择、概括和想象形成的,所以它又比任何一个现实园林更美、更典型、更理想。

而我选择的馆院作为小说主人公的住所,既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又有突出的人园关系特征,能为我之后要做的论述提供丰富的素材。

2文学中的建筑之美

在品味人文诗学之前,对它的载体——建筑的基本构成和布局的了解必不可少。

“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始筑成!

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赐大观名”,自《红楼梦》出世以来,人们对于大观园的建筑美学就一直赞不绝口。

2.1大观园总体景致

大观园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思想的集大成者。

《红楼梦》第十六回中描写众人筹备建园事宜写道“凡堆山凿池,起楼竖阁,种竹栽花,一应点景等事,又有山子野制度”,就将园林的四大表象特点总结得非常到位。

古人云: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相映,缺一不可。

在园林中“堆山凿池”,能够丰富空间元素,平添自然之美;还能巧妙地打造空间层次和流动之感,邀你移步换景,从而达到园小景深、含蓄淡远、幽深莫测的效果。

对于这种独特的建筑理念,我将在后文加以详细阐述与分析。

至于“起楼竖阁,种竹栽花”,则大大增加了建筑组合的灵活和景观的丰富。

庄重的殿、豁达的堂、闲逸的亭、风雅的榭,还有舫、阁、斋、轩、楼、桥、廊、牌坊与门楼等,有的富丽典雅,有的精致淡趣,结构互异,各有所长,穿插坐落,功能齐全。

他们与山石、水体等自然环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再由植被点缀,或姹紫嫣红,或青翠欲滴,构成了视觉上的完美享受。

大观园还别出心裁地打造了9个主要景区。

浑然一体的园子利用围墙与水体作为手段,被人为划分为诸多“馆”“院”。

各个庭院既相互联系,又以自身鲜明的主题独立成景,主次分明,疏密相间,形成变化又统一的整体环境。

2.2空间流动性

流动性空间是中国园林的一大特色,我们可以具体在怡红院的设计中感受到它的运用。

怡红院“院外粉墙环护,绿柳周垂,三间垂花门楼,四面抄手游廊。

院中甬路相衔,山石点缀,五间抱厦上悬‘怡红快绿’匾额……后院一带水池,有一白石板路跨在沁芳溪上可通对岸。

”我们联系建筑大师密斯范德罗的作品“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便能发现其中许多共通的妙用。

根据上段原文描述,整个怡红院的外观就呈现在了我们眼前。

“粉墙环护”因为“三间垂花门楼”而没有完全封闭,空间被植被和门楼巧妙地切割而不至于死板;再往里走,“四面抄手游廊”“院中甬道相衔”相间却不隔断,与德国馆里好似游走着的大理石隔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假山与石头的运用形成了或明或暗、或藏或露、或浅或深、或实或虚的布局体验,“五间抱厦”亦是同样效果;最巧的是,怡红院和德国馆都出现了水体的应有。

透明的水体既有流动之意,又可因其反射而使得物理空间性倍增,它作为一种分割与联系空间的手段,有着隔而不断、虚中有实的效果;于幽径进入而见水,更能给观赏者带来一种豁然开朗的体验。

而怡红院的“沁芳溪”是一池活水,这在造化运用上似乎更胜德国馆一筹。

屋内“几间房子竟分不出间隔来”,整个空间大而灵活。

“四面皆是雕空玲珑木板……一槅一槅,或有贮书处,或有设鼎处,或安置笔砚处,或供花设瓶安放盆景处。

其槅各式各样,……倏而五色纱糊就,竟系小窗;倏而彩绫轻覆,竟系幽户。

”屏风似断未断,立镜似路未通,槅架巧置通路,绫纱朦胧相掩,它们自由布置,纵横交错,相互衔接,形成复杂的空间序列,使身在其中的人不知路在何方,只觉一步一变,前则诡谲难测,退则旧路难寻。

于是“贾政等走了进来,未进两层,便都迷了旧路,左瞧也有门可通,右瞧又有窗暂隔,及到了跟前,又被一架书挡住。

回头再走,又有窗纱明透,门径可行;及至门前,忽见迎面也进来了一群人,都与自己形相一样——却是一架玻璃大镜相照。

及转过镜去,益发见门子多了……又转了两层纱橱锦槅,果得一门而出”,这便是流动性空间的奇妙。

2.3空间层次感

层次感是中国园林另一炉火纯青的手法。

初入大观园是“迎面一带翠嶂”,贾政赞道:

“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则有何趣?

”这就体现了中国园林“堆山”的妙趣。

园林的景致并不是一口气全数展现在看客面前的,而是巧借一山来作遮掩,先抑后扬,恰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感,使人未见景色而浮想联翩,更添对山后风光的向往之情。

因此,“翠嶂”为整个空间丰富了距离感和层次感,有藏有露,深浅有度,使节奏富于变化。

当然,这种处理也考虑了中国的风水学说。

现代摄影讲究近景、中景、远景,若能协调各景关系、突出画面层次,便是取景布局的上乘。

而在园林中,一处小小的景观就自带了层次,巧者甚至达到六七层。

如众人于“蓼汀花溆”处“穿花度柳,过了荼蘼架,再入木香棚,越牡丹亭,度芍药园,沿游廊步入蔷薇院,出芭蕉坞,盘旋曲折”,这层层叠叠相互穿插又各有生趣的景致,再配合开放的游廊和独特的漏窗、月门等,形成纵深厚重的空间效果,同时划出一条回环曲折、风光多变的游览路线。

2.4意境的打造

王国维论读书有三境界,触类旁通,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也绝不会停留在艺术品或者艺术手段上,而是与个人品德情操相结合,最后升华到一种至高的精神境界。

因此,广泛用于诗词书画的“意境”之说,也就成了古代园林所追求的审美核心,使得建筑空间也有了超乎形式之上的诗学价值。

意境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园林对于诗词的化用。

它们出现于楹联匾额之上,寓情于景,有着画龙点睛的意义。

《红楼梦》是文学作品,因此无论是匾额的题名还是对联的撰写都极为讲究。

贾政巡视大观园时曾说:

“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也觉寥落无趣,任有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

在潇湘馆中,院名的三个字就介绍了建筑类型,拓展了文学内涵;配合诗评“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

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区域的特点——竹子就跃然纸上。

诗词引出了翠竹却不止于竹,而是用“凤凰食练实(竹果)”和“娥皇女英哭竹”的两个典故,渲染了整个园馆超凡脱俗、幽寂凄清的氛围;而园中对联“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区区十四个字,将园馆可感的色、味、建筑样式以及联想出的生活活动、人物情趣等一一点到,进一步强化了氛围特点。

这些“有辞之诗”在精确描述客观环境的基础上,助人扩展视野、思路,使景物获得意外之境、境外之景、弦外之音,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潇湘馆的意境之美,并进一步向精神空间升华,使景观更具灵魂与生气。

“有辞之诗”已妙不可言,“无辞之诗”更是诗意的极致。

此时的意境,不再局限于诗句辞章,而是一种精神情操的折射,不同的人获得的体验也不尽相同。

正如晋简文帝入华林园对随行的人所说:

“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有濠濮间想。

在这方面,“借景”是被广泛运用的手法之一,指通过模仿其他典型的景观而扩大本景观的意蕴内涵。

如大观园入园后有一处石洞通道,行数十步后豁然开朗,这便有“曲径通幽”的禅意,眼前的景象也突破了自身而更添了“破山寺后禅院”的韵味。

另一种方法是打破时空,以有限呈无限,这与音乐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和绘画的“留白”类似。

潇湘馆室小屋窄,掩映在森森竹下,另一半粉垣却少建筑,由几折石径霸着,在构图上给人以充裕的回味与想象空白。

它通过有与无、实与虚、动与静、大与小、高与低、直与曲等对比,使得“修竹数竿”也有了“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的意象延伸。

在时间上,昼夜风雨、一年四季似乎均可想见;在空间上,山水自然、宇宙百态更在俯仰之间。

凭借时空的放大,个人思想情感得到了最自由的宣泄,黛玉寓情于景,写下“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俗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这是思绪游走最后又归元为一,直抵自我内心。

除了碎片式的意境打造外,园林大都有一种整合的境界贯穿主体,其中最为普遍的就是道家思想,借建筑设计来努力诠释“天人合一”“无为而治”等精神价值。

园林的设计者们不愿放弃舒适便利的世俗生活,又向往着返璞归真的大自然,遂在园林中完成对自然山水的模仿,并最终营造一种修身养性的氛围。

但这种模仿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对自然的顺应、利用与发扬,对潜在自然之中的“道”与“理”的探求。

正如计成在《园治》中评道: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如怡红院依托着自然环境而存在,引天然的沁芳溪为池,临池作榭与桥,再用游廊走道连接轩、阁,并远处僻静之地建斋,使建筑的空间组合都与自然相配构。

众人参观完后,俱称赞道:

“有趣,有趣,真搜神夺巧之至!

而“一所清凉瓦舍,一色水磨砖墙,清瓦花堵”的蘅芜苑,则遵循了道家文化中以“清虚”为美的思想,强调在平淡无奇的外表中,见出真精神、真境界。

它朴实的表皮内是奇花异草,是“五间清厦连着卷棚,四面出廊,绿窗油壁,更比前几处清雅不同”,别有一番灿烂云天!

贾政初评“无味的很”,及进则道“有趣”,参观完毕后不禁感慨“此造化已出意外,诸公必有佳作新题,以颜其额,方不负此”。

3人园关系

在“大观园”中,其建筑的设计内容与整个故事背景、人物情感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如果没有如此精美无缺、风情万种的“大观园”,《红楼梦》的故事将不再完整,而整本书的文学艺术价值也会大打折扣。

3.1背景映射

大观园的玉石牌坊上刻有题辞“天仙宝镜”,此为《红楼梦》的两条线索之一。

天上一个“太虚幻境”,地上一个“大观园”;神仙有个“风月宝鉴”,凡人活在“天仙宝镜”——两个故事亦幻亦真,穿插并行,使小说更加丰满、意蕴深长。

书中第一回即言:

“此回中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耳月,亦是本书本旨。

”“天仙宝镜”与“风月宝鉴”这两面“宝镜”,一面告诉人们美人是虚幻的,一面告诉人们美景是虚幻的。

一面突出一个“情”字,一面突出一个“景”字。

曹雪芹把突出“情”字的镜子作为《红楼梦》的思想主题,把突出“景”字的镜子作为大观园的思想主题,互为一翼,勾勒出“情”“景”皆幻的处世思想。

由此可见,“大观园”这一建筑在背景铺设的作用上不可或缺。

除了故事主旨背景之外,“大观园”还担纲映射时代背景的重任。

彼时中国社会是“父权”社会,在这种封建的环境下大观园中的“女儿国”不得不说是一个典型。

它不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园子,它是一个舞台,供上面的人物,尤其是金陵十二钗演绎自己不同的人生大戏。

园林是那么尽态极妍,女儿也是那么美丽多姿,大观园似乎是她们自由驰骋生长的花园;然而社会将这些美一一摧毁,最后大观园也在两次抄家中愈发落魄,这是大观园的悲剧,亦是时代的悲剧。

大观园承袭皇家规则,在园中铺设了明显的中轴线,安排书中正式的故事在沁芳桥上,即中轴线顶点开始。

而宝玉的怡红院就落于中轴线上正宫之位,诸钗所居住的院落距离怡红院的远近恰表示了她们和宝玉亲疏程度。

在建筑布局上明确这种森严的等级制度,既映射了彼时的社会制度,也暗示了园林建造中各个住处与人物身份之间的关系,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3.2园林与人物性格、命运

空间是生活方式的承载。

大观园借助其虚拟文学的优势,“以人造景,以人设园”,利用花木山石、建筑陈设的象征意义形成有生命、有情感的园林性格,在居所和人物的联系上极尽能事,使馆院与人物息息相通。

此时大观园建筑景观布局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形式美,它更讲究服从于人物的命运,要为刻画人物、渲染气氛、深化主题服务。

这不仅做到了美观悦目,还创造出了特定的情绪氛围和强大感染力,是对园林景观高层次的美学要求。

如若不然,让林黛玉去住在蘅芜院,薛宝钗住在潇湘馆,恐怕整个行文发展就不协调了。

3.2.1潇湘馆

大观园中的典型植被很多,比如龄官划字的蔷薇架,怡红院中的海棠红等,但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必属潇湘馆中的斑斑翠竹了。

原文写道:

“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竽翠竹遮映”、“看那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一片翠竹环绕:

正是潇湘馆”。

《红楼梦》继承和拓展了竹子的文化意像,它通过探春之口讲了一个典故:

“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

如今她(指黛玉)住的是潇湘馆,她又爱哭,将来她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使竹子又带上相思、垂泪的女性品格。

除此之外,竹子还因其宁折不屈的形象气质而被历代文人墨客吟咏自托。

书中安排黛玉是绛珠草转世,为还神瑛侍者一滴泪而来,通篇不绝美人凝噎之文,与她院中斑竹相和,将一种悲苦、抑郁的情调渲染得淋漓尽致,坐实了“潇湘妃子”的美称。

而另一方面,黛玉有着当时女子没有的固执与叛逆,无数人都将其解读为对于封建制度的一种反抗。

我倒觉得这是一个冰雪聪明的女子不毁初心的表现,她岂会不知宝玉应考取功名利禄,她岂会不明女子不当读《西厢记》,她岂会不懂贾母等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但是她不甘且不愿,即便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她也会坚持“我为的是我的心!

”她生得淡雅高洁,死亦不归泥淖。

而竹子亭亭玉立、岁寒不改的忠贞,不正是她的人格写照吗?

此外,潇湘馆还着力突出一个“曲”字和一个“小”字。

院内曲折的游廊,羊肠般的小径,盘旋竹下的小溪,都只有尺来宽;还有“小小的三间房”和“两间小小的退步”,房内的门是“小门”,连室内的家俱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精致小巧。

“曲”字寓意黛玉多思善虑,心细情绵,回肠九曲;“小”字则表现她气量狭小,形容瘦小,常流露小女儿情态。

贾政初游潇湘馆,说:

“若能月夜至此窗下读书,也不枉虚生一世。

”黛玉说:

“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我爱那几根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幽静些。

”两句话,一言读书,一言幽静,这样的环境使得黛玉诗才惊艳、性情清冷的特质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从一开始对潇湘馆的惺惺相惜,到后来人园合一,最后香消玉殒时“惟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冷淡”,这里作者把一个玲珑小巧的馆舍赋予了生命,创造了感人的情绪氛围,这正是情与景的融合,意与境的统一,人与园的和谐。

当潇湘馆已与林黛玉合为一体后,我们便不难从建筑的角度看到主人公命运的暗示。

潇湘馆处在“佳木笼葱,奇花闪灼”的大观园区,却突兀地以一座南方翠竹掩映的庭院形式出现,它象征主人只身北上,寄居豪门的凄凉身世。

而怡红院有海棠,蘅芜苑有四季青,潇湘馆却是斑竹夜夜洒泪相思,个中命运不言而喻。

3.2.2怡红院

宝玉曾说:

“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

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他在百日抓阄的时候“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他还爱调制脂粉,爱吃姐妹们胭脂,这些都在强调他对美人的爱怜和对“红”的痴爱。

于是别名“女儿红”的海棠红,就恰恰盛开在这大观园唯一的男子的住处:

“那一边乃是一棵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丝垂翠缕,葩吐丹砂……贾政道:

‘这叫作女儿红’”,院名也得了“怡红”二字。

走进绛云轩内,“或山水人物,或翎毛花卉,或集锦,或博古,或万福万寿各种花样,皆是名手雕镂,五彩销金嵌宝……真是花团锦簇,剔透玲珑”。

室内五光十色,中西兼容,镶宝嵌金,琳琅满目,文中形容“花柳繁华地,富贵温柔乡”,与主人仙石入世、含玉而生的身世相吻合。

然而,对比其父贾政的房间来看,我们会发现绛云轩过于浮夸,缺少经典书籍的布置。

位高权重的贾府岂会不知怎样才是合乎身份的室内设计?

作家启用这种大违我国传统建筑的室内装修模式,恰表现了宝玉杂学旁收和叛道离经的性格特点——如此这般,宝玉初次出场时“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的形象以及大大咧咧昂首迈步的身姿几乎与绛云轩重合;之前所述的流动性特征,也再一次体现了“富贵”皆幻的小说主旨。

而院名“怡红”二字谐音“遗红”,也预示了宝玉最终看破红尘,出家为僧,空留宝钗独守贾府的结局。

4总结

“大观园”从现实园林建筑中汲取营养,继而进一步推动了园林美学的发展,自《红楼梦》后园林建造大师对于意境的斟酌、人园关系的考究都达到了一个新的巅峰。

至此,我们不得不佩服曹雪芹胸中丘壑与笔下功夫,也为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所深深折服。

在极简主义盛行、摩登大楼林立的今天,中国的商品房建筑大多采用西方建筑理念,而室内的设计模式要么缺乏逻辑不成体系,要么一味追求奢华落入俗套,忽略了建筑与居住者之间的关系。

园林的艺术手法不会过时,而它的美学理念更不应该被抛弃,我们应该在理解它的核心内涵之后,运用更先进的材料与工序,在环境与建筑、建筑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在客体的美中找到主体的呼应,找到精神的享受。

 

参考文献:

《红楼梦》曹雪芹、高鹗

《江南园林志》童寯

《唐诗宋词浸淫中的江南园林——从古诗词看江南园林的植物配置》岑志强,《美术与时代》2009年06期

《论园林意境及其创造》周武忠,《美术与设计》2003年03期

《人园合一浑然天成——小议<红楼梦>》大观园的园林艺术》赵武征,《古建筑园林技术》第93期

《大观园与清代园林》顾平旦,《科学中国人》2002年第3期

《<红楼梦>中大观国的国林艺术》常跃中,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