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汇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8563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3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汇总.docx

《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汇总.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汇总.docx

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汇总

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汇总

第五单元生命的演化第一章生命的起源和进化

第一节生命的起源

一、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学说

1、原始大气的成分:

水蒸汽、氢气、甲烷、硫化氢、二氧化碳等。

(注意:

没有氧气!

)。

后来地球温度下降,水蒸汽冷凝,形成降雨,然后在陆地上形成原始海洋。

2、化学进化过程示意图:

3、米勒实验:

实验中密闭装置内加的气体模拟了原始大气;火花放电模拟紫外线、闪电;冷凝器可使反应后的气体与水蒸气冷凝形成液体,模拟了温度降低形成降雨。

4、米勒的实验证支持了生命起源过程中的第一阶段即从无机物到有机小分子物质。

第二节生物进化的证据

1、化石证据:

化石——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

是研究生物进化的最直接证据。

2、不同地层中埋藏着不同类型的动物化石。

埋藏于较浅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动物的结构比较相似,埋藏于较深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动物的结构差别较大。

并且越是古老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越是在晚期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

3、解剖学证据:

同源器官——鲸的鳍、鸟的翼、蝙蝠的翼手、狗的前肢、人的上肢,这些器官在外形和功能上差别很大,但在解剖结构上却具有相似性。

对比这些器官的结构和发育可以看出,它们的来源相同,这样的器官,叫同源器官。

4、同源器官反映出生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亲缘关系:

即凡是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都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而来的。

同源器官外形的差异,是由于进化过程中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行使不同的功能而逐渐形成的。

5、分子生物学证据:

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其蛋白质或核酸分子的相似性越高,亲缘关系越远的生物,其蛋白质或核酸的分子的差别就越大。

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历程

1、

藻类植物

无根、茎、叶分化

无输导组织

生殖离不开水

苔藓植物

有茎、叶,无根。

无输导组织

生殖离不开水

蕨类植物

有根、茎、叶。

有简单输导组织

生殖离不开水

种子植物

根、茎、叶发达。

输导组织发达

生殖脱离水

 

 

 

 

2、

鱼类

一心房、一心室

两栖类

二心房、一心室

爬行类

二心房、一心室(心室中有不完全隔膜)

鸟类、哺乳类

二心房、二心室

 

 

 

3、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4、植物进化历程:

 

5、脊柱动物的进化历程:

 

第四节生物进化的原因——自然选择学说、人工选择。

1、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①过度繁殖:

绝大多数生物都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而这些后代能生存下来的却是少数个体。

②生存斗争:

自然界中,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都是非常有限的,生物为生存下去都要为争夺生存条件而进行斗争。

生存斗争包括种内斗争(同种生物之间)、种间斗争(不同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斗争。

③遗传变异:

生物有变异的现象,变异是没有方向性的(即无法预知发生什么样的变异),当然如果这个变异恰巧对其生存有利,那它就是有利变异,反之则是不利变异。

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同时将有利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

④适者生存:

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适应环境生存下去。

⑤在生物的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经过一代一代的自然选择,生物的有利变异通过遗传被定向积累,就产生了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新类型。

⑥可见变异是没有方向的,它让生物产生了个体差异,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即选择适应环境的生物类型。

2、人工选择:

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爱好不断选择和培育生物新品种的过程,叫做人工选择。

如饲养动物和栽培植物都是野生动植物长期人工选择的结果。

第二章: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

1、黑猩猩、大猩猩、猩猩和长臂猿都与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统称类人猿。

2、1863年,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比较解剖 首次提出“人猿同祖”的理论。

1871年,达尔文《人类起源与性的选择》指出:

人类和现代的类人猿有着共同祖先,人类是由已灭绝的某些古猿进化而来的。

化石是人类起源于古猿最直接的证据。

3、古猿到人的演化:

 

4、人类学有将能否直立行走作为人猿分界的一个重要标准。

第二节人类的进化

1、人类进化历程

2、制造工具和学会用火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点。

工具制造和使用促进脑的发展;而脑的发展又促使语言的产生。

3、现代人种分化:

因不同的地理、气候条件,人类表现出不同遗传特征。

根据这些特征,可将现代人分为四个种族:

蒙古利亚人、高加索人、尼格罗人、澳大利亚人。

第六单元生物与环境

第一章: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

非生物因素(光、空气、温度、水分、土壤等)和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2、①水参与生物的一切生命活动;②温度影响细胞内酶的活性,从而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并限制生物分布;③阳光是光合作用的能源影响动物的生活与分布;④光照强度和时间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开花时间。

第二章:

生态系统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组成

1、生态系统——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范围有大有小,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池塘,一块农田,一条河流,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就是生物圈,它包括了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环境。

3、生态系统的成分

第二节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在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2、

食物链的写法:

书写食物链注意事项:

1只出现植物和动物;

2先写植物;

3箭头方向从左向右;

4没有微生物(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5食物链要写全。

3、生物富集——在生态系统中,一些有害物质如铅、汞、铜等重和某些杀虫剂,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使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4、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各种食物链彼此交织在一起,就形成复杂的食物网。

5、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丰富,食物网就越复杂。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第三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1、营养级——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叫做一个营养级。

2、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输入生态系统的经一营养级。

随着植食性动物的捕食,能量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

当植食性动物被其他动物捕食后,能量再次被传递。

生态系统中能量输入、传递、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3、能量流动的特点:

逐级递减、单向流动、不可逆。

一般来说,上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营养级。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所以大多数的食物链只有3~4个营养级。

由于能量逐级递减,所以越是较高的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就越少,因此所能供养的生物数量也就越少。

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有益的部分,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从无机环境开始,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又回到无机环境,就完成了一个循环过程,我们称之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5、自然界中的碳主要以碳酸盐、煤、石油等形式存在。

二氧化碳是大气中含碳的主要气体,也是碳参与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

6、碳循环、氮循环、水循环等都是自然界中重要的物质循环。

7、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实现,这两个过程同时进行、密切相关、不可分割。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它们将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联系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第四节生态系统的类型

 

第五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1、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动态平衡即是植物、动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而相互制约,达到的数量上的动态的稳定。

2、生态系统结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主越小。

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来干扰因素超过一定限度的时候,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会受到损害,从而引起生态失调,甚至导致生态危机。

 

第三章生物多样性及保护

1、生物多样性——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生态系统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包括:

遗传的多样性(也叫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3、

4、

 

5、统计数据表明,地球上每年约有1万~2万个物种灭绝。

6、人类的活动大大加速了物种灭绝的速度,生物多样性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人类活动包括:

乱砍滥伐、酸雨、过度放牧、偷猎、城市化、外来物种入侵。

7、栖息地的破坏和丧失是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

                                      

8、

                                  

第七单元 生物技术

1、发酵——微生物的无氧呼吸称为发酵。

 

微生物

条件

原理

乳酸发酵

乳酸菌

无氧、适宜温度

葡萄糖——乳酸

酒精发酵

酵母菌

无氧、适宜温度

葡萄糖——酒精、二氧化碳

 

 

 

 

2、食品腐败的的主要原因——微生物的大量繁殖。

3、防止食品腐败变质:

尽可能杀死微生物或抑制微生物的繁殖。

4、基因工程——在分子水平上进行遗传操作。

按照预先设计好的蓝图,把一种生物的基因分离出来,在体外巧妙地进行拼接组装,然后转入另一种生物的体内,从而改造其某些遗传性状,最终获得我们所需要的新品种。

这种含有非自身基因的生物称为转基因生物。

5、基因工程的原理:

各种生物的DNA在组成方式上是相同的,基因蕴含的遗传信息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也是相通的,一种生物的基因在另一种生物体内同样可以得到表达。

6、基因工程的应用:

定向改良动植物品种、药物研制。

等等。

7、克隆技术——即无性生殖。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有性生殖能够丰富后代的基因组成,增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而克隆生物却是基因的单性复制,这会导致遗传上的退化。

 

 

继续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