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考试文档全解.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8578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8.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必修一考试文档全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考试文档全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考试文档全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考试文档全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考试文档全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考试文档全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考试文档全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考试文档全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考试文档全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考试文档全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考试文档全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考试文档全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考试文档全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考试文档全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考试文档全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必修一考试文档全解.docx

《高中语文必修一考试文档全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一考试文档全解.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必修一考试文档全解.docx

高中语文必修一考试文档全解

2016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班级_________学号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毎小题 3分)

流行语折射多元文化心态

所谓流行语,是指在某一时期、地域中出现的、广为流行的语汇。

它以鲜活的形式来表达特殊的含义,丰富了我们的话语空间。

对原生态的生活形式和内容有很强的概括性,又不失幽默、调侃的意味。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多元,传媒的发达,尤其是网络的异军突起,流行语往往在一夜之间传遍社会的各个角落。

流行语无一不是社会现实、社会风尚的某种折射,借助于网络等传媒,犹如插上了翅膀,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

由于这些流行语契合了现代人的某种心理期待,产生了共鸣,成为其快速流行的社会心理基础。

其实,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总有属于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流行语,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风”,何尝不是那个时代的流行语呢?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现在我们翻看《诗经》,依然能够品味那个时代的社会风尚和价值取向。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每年都有相当规模的流行语调查和发布。

流行语的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属于社会热点,有的属于网络语言,有的是商业化助推的结果。

流行语属于典型的大众文化,有鲜明的大众文化的特点。

以前可能是小范围的传播,现在由于借助于现代传媒,能够很快地在社会上传播。

应该说,流行语的流行,是社会文化有活力的表现。

从一个社会来说,历来有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的分野,流行语显然属于大众文化的范畴。

虽然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经常有所排斥,但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现在的大众文化常常扮演着主体的角色,不少流行语经过沉淀后可以进入主流社会,甚至进入精英文化的范畴。

流行语的盛行,也是文化多元的产物。

在大众传媒时代,尤其是网络时代,流行语的盛行,说明话语权的下移扩散越来越明显,它反映社会冷暖,反映时代节奏,尤其是反映了一定的社会文化心态。

当然,部分流行语也呈现出泡沫化现象,浅表化,庸俗化。

因而,我们平时经常可以接触到一些非常粗俗甚至不堪的流行语,消解着一个社会应该具有的主流价值观。

“流行语强迫症”一定程度上也成为社会庸俗化的表征之一,比如说,每年的春晚小品,为了包装和商业化效果,而刻意制造出一定的“流行语”,但这些流行语总体价值不大,甚至成为廉价的时尚点缀品。

流行语是社会和时代的晴雨表,透过流行语,我们可以领略社会和时代某种微妙的文化心理,体味社会和时代的某种深意。

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流行语是民间生活的润滑剂,哪儿的民间社会充满活力,哪儿的流行语就大量出现。

什么时候的社会生活越宽松活跃,什么时候的流行语就越发达。

流行语贴切地反映着时代的变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流行语是一种以鲜活的语言形式表达特殊的内容和含义,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中出现的广为流行的概括性语汇。

B.流行语都是社会现实和社会风尚的某种折射,它能满足人们的某种心理期待并产生共鸣。

C.流行语是文化多元的产物,是民间生活的润滑剂,反映着时代的变迁,消解着一个社会应该具有的主流价值观。

D.流行语是社会和时代的晴雨表,社会和时代的某种微妙的文化心理、某种深意可以从流行语中领略和体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流行语以幽默、调侃的语言形式,概括了原生态的生活形式和内容,表达特殊的含义,丰富了人们的话语空间。

B.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总有属于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流行语,从中可以品味时代的社会风尚和价值取向。

C.流行语属于大众文化的范畴,虽然常常被主导文化、精英文化所排斥,但又常常扮演着主体的角色。

D.如果出于包装和商业化效果的需要而刻意制造出流行语,那么这些流行语不仅总体价值不大,甚至还会沦为廉价的时尚点缀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流行语的成因比较复杂,社会热点、网络语言和商业化因素都会导致流行语的出现,它是文化多元的产物。

B.“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是《诗经》反应的那个时代的流行语,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风尚。

C.当今时代,由于以网络为标志传媒的发达,话语权的下移扩散趋势越来越明显,因而流行语广为盛行。

D.社会生活的宽松活跃,社会心理的开放多样,对于体现民间社会活力和时代变迁的流行语的风行具有推动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分)

   

(一)古代诗歌阅读(4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4、这首词是这首词是辛弃疾写给他的朋友陈同甫(陈亮)的,下阙所言君王天下事指抗击金兵,收复中原。

全词通过_________的对比,表达了词人___________的悲愤心情。

(二)文言文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 8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国危矣!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力也已。

”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

“秦晋围郑,郑既知其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 

  秦泊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说曰:

“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矢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5.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秦伯说,与郑人盟 

C.失其所与,不知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6.下列各句中加粗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B.使使以闻大王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项伯杀人,臣活之 

7、下列句子中,与“夫晋何厌之有?

”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B、沛公安在?

C、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D、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8、对烛之武这个人物性格的归纳评价,最恰当的一项是()

怀才不遇,牢骚满腹,

能言善辩,智能过人

深明大义,顾全大局

巧舌如簧,挑拨离间

无中生有,搬弄是非

A、

B、

C、

D、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三)10、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空缺部分。

(10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撑一支长篙,                。

(徐志摩《再别康桥》)

(3)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刺秦王》)

(4) 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地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徐志摩《再别康桥》)

(5)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___________________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6)她飘过/像梦一般的,                        。

 (戴望舒《雨巷》)

(7)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______________,士皆垂泪涕泣。

(《荆轲刺秦王》)

(8)樊哙曰:

“大行不顾细谨 ,________,如今人方为刀俎,______,何辞为?

(《鸿门宴》)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7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

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

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

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

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我已经说过: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

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

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1)、文中引用陶潜诗的作用有哪些?

(6分)

(2)、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刘和珍牺牲过程,为什么要详写府门喋血?

(5分)

(3)、“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这句话的深刻含意是什么?

(6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17分)

屠呦呦与青蒿素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和另外两名科学家分享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疟疾治疗等研究中取得的成就。

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

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立志探索它的奥秘。

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选择了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专业。

在专业课程中,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最感兴趣。

大学毕业后,屠呦呦就职于中国中医研究院。

那时该院初创,条件艰苦,屠呦呦她当然不会意识到,在漫长而曲折的科研道路上,有一顶金光闪闪的王冠正在等待她来摘取。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约数10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2亿余人患疟疾,百余万人死于疟疾。

因疟原虫对喹啉类药物已产生抗药性,所以,疟疾的防治成为世界各国医药界的研究课题。

60年代以来,美、英、法、德等国化费大量人力和物力,寻找有效的治疗药物,但始终没有满意的结果。

我国从1964年重新开始对抗疟新药的研究,从中草药中寻求突破是整个工作的主流,但是,通过对数千种中草药的筛选,却没有任何重要发现。

1969年,疟疾治疗药物研制在国内外都处于困境的情况下, 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出任该项目的科研组长。

她从整理历代医药学典籍着手,四处走访老中医,搜集建院以来的有关群众来信,编辑了以640方中药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

然而筛选的大量样品,对抗疟均无好的苗头。

她并不气馁,经过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进行筛选,最后将焦点锁定在青蒿上。

但大量实验发现,青蒿的抗疟效果并不理想。

她又系统查阅文献,特别注意在历代用药经验中提取药物的方法。

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称:

“青蒿一握,水一升渍,绞取汁服可治久疟。

”琢磨这段记载,她认为,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被破坏了。

于是她改用乙醇冷浸法,所得青蒿提取物对鼠疟的效价显著提高;接着,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效价更高,而且趋于稳定。

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的非常时期,政治冲击一切。

在这样的环境下,屠呦呦等人仍不受任何干扰,日以继夜地埋头于实验室,反复进行抗疟实验研究。

终于,在经历了190次失败后,青蒿素诞生了。

这剂新药对鼠疟、猴疟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

经过全国各地的临床验证,至1978年,2099例疟疾患者全部获得痊愈,使青蒿素真正成为一种令人瞩目的新结构类型抗疟新药。

1990年3月,还原青蒿素通过了技术鉴定,世界卫生组织官员在报告中也指出,青蒿素的化学结构与抗疟作用与以往已知的抗疟药作用完全不同,对各种抗药疟原虫具有高效、速效、低毒的特点,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新药。

屠呦呦为科学事业做出了贡献,作为一个新中国培养起来的科学工作者,自己的发明能在国际上得到认可和赞赏,当然是一件终生难忘的事。

但是,屠呦呦始终认为,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绝不可满足于现有的成绩,而应该不断进取,不断创新。

过去的成绩只能当作今后工作的新起点和新动力。

她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自1979年起,屠呦呦等人结合青蒿素研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青蒿进行了多方面的系统深入研究。

对青蒿解热、镇痛、抗炎、抑菌等传统药效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从而为传统药效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2011年,屠呦呦获得了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这是世界医学界对她杰出贡献的肯定,虽有些姗姗来迟,但还是令人庆幸。

当领奖现场响起“这个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我们中国科学家群体”的获奖感言时,在场的各色人群都在向这位耄耋老人表达了深深的敬意。

时间转到今天,当人们都为屠呦呦获诺奖激动时,她却说“今天晚上看电视的时候,才知道得奖的,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中国全体科学家的荣誉,大家一起研究了几十年,能够获奖不意外”。

这话让人感慨万千,这就是伟大科学家。

                                                  (摘编《光明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屠呦呦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能取得这样伟大的荣誉,这依靠的是她个人花费近十年努力的结果。

B.在北京大学医学院就读时,屠呦呦对与她的理想和志趣相符合的植物化学、本草学、植物分类学等兴趣特别浓厚。

而许多年轻人对这些学科却缺乏兴趣和热情。

C.疟疾是摧残人类生命健康的恶魔,世界上每年有百余万人被它夺去生命。

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都在努力研发制服它的新药物,我国的科学家率先完成了这个任务。

D.在基础生物医学领域,许多重大的发现,不可能在短期内让人们看见它们显著的价值和效益。

例如,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研发的抗疟药物青蒿素就是这样。

E.本文在平实的叙述中穿插一些富有文学色彩的描写,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作者重点记叙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艰难历程,描写细腻,有很强的说服力。

(2)屠呦呦在青蒿素研究上能取得卓越成就,除自身因素外,还有哪些外在原因?

(6分)

(3)屠呦呦在提炼青蒿素时,经历了哪关键的几步?

请简要概括。

(6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

1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信笺 饯行 栈道 浅浅水声B。

瞭望 獠牙 积潦 星火燎原

C.木屐 孱头 潺湲 削足适履D.稂莠 踉跄 阆苑 琅琅书声

14.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少的一项是(  )

A.陨身不恤 风神潇洒 炯乎不同 炉火纯清

B.涕泗交流 绽露头脚 左顾右盼 步履稳健

C.黯然神伤 雷励风行 酣畅淋漓 不能自已

D.默默含情 鸦鹊无声 佳作迭出 短小精悍

1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鲁迅先生的杂文__  ___,文辞简洁干练,内涵丰富深刻,有很强的战斗力,被人们比喻为“投枪”与“匕首”。

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这是一封辞职信的全部内容,字字精辟,      ,被网友们称为“最有情怀的辞职信,没有之一”。

③演讲作为一种用于公众场合的宣传形式,要使听众短时间内能弄明白演讲者的意图,这就要求演讲者表达上要_______,不能长篇大论,重点不清。

A.短小精悍  言简意赅 简明扼要   B.短小精悍   简明扼要       言简意赅   

C.言简意赅   简明扼要   短小精悍   D.言简意赅   短小精悍    简明扼要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学习千古流传的古代叙事散文,不仅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而且还可以欣赏和借鉴古人叙事的艺术。

B.即使在“说谎成风”的时期,人们对自己也不会讲假话,何况在今天?

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

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道歉。

C.《论语》是我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也是一部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书,值得我们认真阅读和仔细品味。

D.对联是一种特殊的文学题材,欣赏对联,可以使同学们了解风俗人情,享受审美乐趣和陶冶情操,增长人文知识。

17.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文言叙事特有一种简洁之美,   

   。

   ,    

 ,

  ,  

  ,   

    。

①学习时要注意反复朗读,悉心体会

②学会抓住关键词语

③做到纲举目张,化繁为简

④还要学习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

⑤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

⑥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A、①④⑤②⑥③     B.①④②⑤③⑥      C.②①⑤④⑥③     D.②①④⑤③⑥16.汉18、下列对联与某位作家有关,请写出作家名字。

(3分)

(1)、译著尚未成功,惊闻损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2)、寒夜中,斗志激扬追觅繁星,誓除黑雾急呼雨电

  憩园里,闲情难有再擎爝火,彰显大家光照春秋

(3)、岂有真鬼狐前贤行此箴世 

安得装妖冶后代剥它画皮

19、阅读下面的报道,为其拟一则简明的标题。

(4分)

本报哈尔滨1月8日电(记者戴英实习生朱智超)昨天下午,以“青春旋律”为主题的卫康杯国际大学生雪雕大赛落下帷幕。

本次大赛由哈尔滨冰雪节组委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主办,上海卫康光学眼镜有限公司冠名赞助,哈尔滨工程大学承办。

经过4天的角逐,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密尔沃基分校的“全新的开始”、德国马尔堡大学的“DJ孩童”、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我们欢迎你”、北华大学的“欣欣向荣”等8件作品获得一等奖本次大赛共吸引了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德国等8个国家和地区的52支代表队参加,参赛队伍数量再创新高。

其中,美国、德国和乌克兰都是第一次派出队伍参赛。

本届比赛中,各代表队总用雪量为1 858立方米,创造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大学生雪雕群雕纪录。

6、写作

20.阅渎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亲历过很多“错过”。

错过一场精彩的比赛或演出,错过一次与家人或同学难得的团聚;一时犹豫,错过了展示(或锤炼)自己的绝好机会;一场误会,错过了一段真挚的友谊;一次退缩,错过了不会再来的机遇……有些错过可以轻轻放下,有些错过却刻骨铭心,永难忘却。

请以“错过”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

 

2016年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答题卷

班级学号姓名

1、选择题(除12题外,每题2分,12题5分)

题号

1

2

3

5

6

7

8

12

13

14

15

16

17

选项

二、古代诗文阅读(分)

4、

(一)古代诗歌阅读(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

(2)

(三)10、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空缺部分。

(10分)

(1)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学类文本阅读(17分)

(1)(6分)

 

(2)(5分)

 

(3)(6分)

 

4、实用类文本阅读(17分)

(1)(6分)

 

(2)(6分)

 

5.语言文字运用

18、(3分)

(1)

(2)(3)

19、(4分)

 

答案

1.D(以偏概全,“消解着一个社会应该具有的主流价值观”的是“部分流行语”。

2.B(范围扩大,原文是“从一定意义上说”。

3.C(因果错误,原文说“流行语的盛行,说明话语权的下移扩散越来越明显。

”)【命题说明】本题所选文本与教材“梳理探究”中的《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相关,第1题考查对“流行语”的理解,第2题考查“流行语”的作用,第3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

4、梦境和现实壮志难酬

5、A6、D7、B8、C

9

(1)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

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

(2)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

10、略

11、【答案】 ①内容上,写出了青山埋忠骨之意;②情感上,寄托了死难者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情感(或者寄托了作者对死难的革命志士的赞颂之情);③主旨上,指出爱国青年牺牲所产生的影响。

【答案】 ?

牺牲过程概括:

请愿?

中弹?

未死?

头胸被猛击两棍?

死掉。

?

原因:

一是揭露、痛斥敌人的凶残,证明那简直就是虐杀;二是赞扬三个女子临难从容、相互救助、视死如归的精神。

【答案】 这一句话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英烈对于将来的意义;“苟活者”从壮烈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真正勇猛的革命者受烈士精神的激励、鼓舞,更加勇敢地去继续斗争

12.

(1)(答B得3分,答C得2分,答E得1分)

    ( E“叙述中穿插一些富有文学色彩的描写”说法欠妥;A“这依靠的是她个人花费近十年努力的结果”不是她一个人研究的结果;D不得分,“不可能在短期内让人们看见它们显著的价值和效益”错。

)。

(2)①国家提供的研究平台。

     ②研究组员的共同努力。

   ③我国几千年优秀的中药文化为她的医药研究发明提供了经验和智慧。

(每点2分)

(3)①搜集药方,筛选样品;     ②查阅典籍,选择提炼方法;

     ③选用乙醇冷浸法,又采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法(每点2分。

13【答案】 C【解析】 C项分别读“jī、càn、chán、lu”;A项,“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