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带式运输机传动装置).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86319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1.2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带式运输机传动装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带式运输机传动装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带式运输机传动装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带式运输机传动装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带式运输机传动装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带式运输机传动装置).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带式运输机传动装置).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带式运输机传动装置).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带式运输机传动装置).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带式运输机传动装置).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带式运输机传动装置).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带式运输机传动装置).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带式运输机传动装置).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带式运输机传动装置).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带式运输机传动装置).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带式运输机传动装置).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带式运输机传动装置).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带式运输机传动装置).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带式运输机传动装置).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带式运输机传动装置).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带式运输机传动装置).docx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带式运输机传动装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带式运输机传动装置).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带式运输机传动装置).docx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

题号:

43

一、传动方案——V带传动

原始题目:

课程设计题目五:

带式运输机传动装置

工作条件:

连续单向运转,载荷平稳,空载起动,使用期限10年,小批量生产,两班制工作,运输带速度允许误差为±5%。

滚筒效率:

ηj=0.96(包括滚筒与轴承的效率损失)。

F

ν

1-电动机2-带传动3-减速器4-联轴器5-滚筒6-传送带

原始数据

题号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运输带工作拉力(N)

1100

1150

1200

1250

1300

1350

1450

1500

1500

1600

运输带工作速度(m·s-1)

1.50

1.60

1.70

1.50

1.55

1.60

1.55

1.65

1.70

1.80

卷筒直径(mm)

250

260

270

240

250

260

250

260

280

300

已知条件:

1.工作参数

运输带工作拉力F=1200N。

运输带工作速度V=1.70m/s

(允许带速误差±5%)。

滚筒直径D=270mm。

滚筒效率0.96

(包括滚筒与轴承的效率损失)。

2.使用工况

两班制工作,连续单向运转,载荷平稳,空载起动。

3.工作环境

室内,灰尘较大,环境最高温度35℃。

4.动力来源

三相交流电,电压380/220V。

5.寿命要求

使用期限10年,其工作期限(使用折旧期)为10年,大修期4年,中修期2年,小修期半年。

6.制造条件

一般机械厂制造,小批量生产。

二、选择电动机

(1)确定电动机额定功率、工作功率(输出功率)

动力来源:

三相交流电,电压380/220V

电动机是标准件,根据要求两班制,灰尘较大,最高温度35度,三相交流电,笼型异步,封闭式结构,电压380v,Y型

根据,可得电动机额定功率

因为总效率

——为闭式齿轮传动效率(0.97);

——带传动效率(0.96)

——为滚动轴承效率(0.98);

——联轴器效率(0.99)

——滚筒效率(0.96)

电动机工作功率(输出功率)

(2)确定电动机工作转速(输出转速)

根据《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第七页的表可知:

普通V带传动的传动比=,圆柱齿轮传动一级减速器传动比=,则总传动比合理范围为=,故电动机转速的可选范围为

根据《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173页表12-1可知:

符合这一范围的同步转速有

根据额定功率、转速,从表中找出三种适用的电动机型号,因此有三种传动比方案,如下表所示:

型号

额定功率

/(kw)

级数

同步转速

/(r/min)

满载转速

/(r/min)

参考比价

传动装置传动比

质量

/kg

总传动比

V带传动比

减速器

Y100L2-4

3

4

1500

1430

1.87

11.885

3

3.96

38

Y132S-6

3

6

1000

960

3.09

8.312

2.5

3.32

63

Y132M-8

3

8

750

710

3.52

6.234

2.0

3.12

79

综合考虑电动机和传动装置的尺寸、重量、价格和带传动、减速器的传动比,可见第一方案比较合适。

因此选定电动机的型号为Y100L2-4,其主要性能如下表:

型号

额定功率

/(kw)

满载时

转速

电流(380V时)A

效率

%

功率因数

Y100L2-4

3

1430

6.82

82.5

0.81

7

2.2

2.3

由《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174页表12-2可知:

Y100L2-4型电动机的安装及外形尺寸如表12-3所示:

故将Y100L2-4型电动机的主要外形和安装尺寸列于下表:

中心高

外形尺寸

底脚安装尺寸

地脚螺栓孔直径

轴伸尺寸

装键部位尺寸

100

12

三、确定传动装置的总转动比和分配传动比

由选定的电动机的满载转速和工作机的主动轴转速,可得到传动装置的总传动比为:

,式中分别为带传动和减速器的传动比

根据《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7页的表可知:

普通V带传动的传动比=,圆柱齿轮传动一级减速器传动比=,所以取

四、计算传动装置的运动和动力参数

(1)计算下图中各轴的转速:

Ⅲ轴

Ⅱ轴

Ⅰ轴

式中分别为带传动和减速器的传动比

(2)计算各轴输入功率

式中分别为闭式齿轮、带传动、轴承和联轴器的传动效率

各轴输出功率(在此不再列出计算过程)

(3)计算各轴输入转矩

电动机轴的输出转矩

(4)各轴输出转矩,则有:

各轴运动和动力参数计算结果整理于下表

功率P/KW

转矩T/N.m

转速n

(r/min)

传动比i

效率

输入

输出

输入

输出

电机轴

2.4

16.03

1430

3

0.96

Ⅰ轴

2.304

2.258

46.17

45.25

476.67

3.96

0.95

Ⅱ轴

2.19

2.146

173.80

169.62

120.37

1

0.97

Ⅲ轴

2.125

2.08

168.62

165.25

120.37

五、传动零件的设计计算

1.皮带轮传动的设计计算

(1)选择普通V带型号

由于两班制工作,所以机器的工作时间为16小时/天,由课本109页表5-5可知:

载荷平稳,Y系列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每天工作16小时,=1,

小带轮转速,由课本109页图5.14可知:

取Z型V带

(2)确定带轮基准直径,并验证带速

由课本109页表5.6取小带轮直径为,所以。

由课本109页表5.6取大带轮直径为(虽然有所降低,但其误差在5%范围内,故允许)

验算带速:

,在范围内,带速合适

(3)确定带长和中心距

初选:

,取(由课本106页表5.1可知:

V带高h=6mm)

由课本106页表5.2选取基准长度

其实际中心距为:

(4)验算小带轮包角

由课本100页公式5.1可知:

故合适

(5)确定V带根数Z

大带轮转速

传动比

由课本107页表5.3可知:

,由108页表可知:

由课本110页表5.7,做出包角和包角系数的线性关系图,得出时

,由课本106页表5.2可知:

长度系数

所以

取根

(6)求作用在带轮轴上的压力

由课本107页表5.3可知:

由课本110页公式5.20得到单根V带的张紧力

由课本111页公式5.21得到作用在带轮上的压力

(7)带轮结构设计(由于要根据轴的相关尺寸确定,后面会详细介绍,故在此不做设计)

2.齿轮传动的设计计算

根据齿轮传动中既要承受径向载荷又要承受轴向载荷的实际工况,故需选用圆柱斜齿轮传动。

(1)选择齿轮材料和精度等级

根据课本132页表6.1,初选小齿轮材料为,大齿轮材料为45钢,小齿轮采用硬齿面,进行调质处理,齿面硬度为,取,大齿轮采用软齿面,进行正火处理,齿面硬度为,取,根据课本140页表6.6,初选精度等级为7级。

(2)按照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进行设计计算

根据课本136页公式6.6可知:

确定各参数值

①确定载荷系数,

使用系数,由课本133页表6.2可知:

动载系数,由课本134页可知:

齿间载荷分配系数,由课本134页可知:

齿向载荷分布系数,由课本134页可知:

所以

②确定小齿轮名义转矩

为主动齿轮传递的功率,等于I轴的输出功率

为主动齿轮的转速,等于I轴的输出转速

③确定材料弹性影响系数

由课本136页表6.3可知:

④确定区域系数

螺旋角常在之间,所以取,由135页图6.12可知

⑤确定重合度系数

根据课本143页可知取

⑥确定齿轮的主要参数

齿数比=传动比

⑦确定圆柱齿轮的齿宽系数

根据课本141页表6.8可知:

⑧计算许用应力

根据课本138页图6.14(b)可知,

根据课本137页公式6.9可知

根据课本140页表6.5可知,取最小安全系数为1.2

根据课本139页公式6.11和图6.16计算寿命系数

查图6.16可知

所以可以得到:

取中的最小值,所以则有:

于是有

⑨确定中心距(以下内容是根据《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页得到)

应尽量圆整成尾数为0或5,以利于制造和测量,所以初定

⑩选定模数,齿数

一般初选,则,代入上式得:

,由标准取,

则有:

取,因为所以

,取,

则有:

(不按计算)

齿数比,与的要求比较,误差为,可用。

于是有

,满足要求

由以上步骤可知:

齿轮的参数确定为:

,,,,,

⑪计算齿轮分度圆直径

⑫确定轮齿宽度

根据课本141页可知:

b圆整为大齿轮宽度,取,则

(3)按照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进行校核计算

根据课本143页公式6.15可知:

确定各参数的值

①确定许用弯曲疲劳强度

根据课本137页公式6.10可知:

根据课本139页图6.15(b)可知:

根据课本139页图6.17可知:

根据课本140页表6.5可知:

所以可以得到:

②确定齿形系数和应力校正系数

根据课本137页表6.4可知:

③根据课本143页可知:

根据课本137页可知:

因此有:

所以,可以判断大小齿轮的齿根弯曲疲劳强度都小于许用值,符合要求,校核完毕。

经综合整理可得下表

名称

符号

公式与说明

小齿轮

大齿轮

齿数

根据工作要求确定

25

101

模数

为标准值

2.07

中心距

130

分度圆直径

51.587

208.413

齿顶高

2

齿根高

2.5

齿全高

4.5

齿顶圆直径

55.587

212.413

齿根圆直径

46.587

203.413

减速器机体结构:

总体选取

减速器的箱体采用铸造(HT200)制成,采用剖分式结构为了保证齿轮佳合质量,大端盖分机体采用配合。

(1)、机体有足够的刚度:

在机体为加肋,外轮廓为长方形,增强了轴承座刚度

(2)、考虑到机体内零件的润滑,密封散热:

因其传动件速度小于12m/s,故采用侵油润油,同时为了避免油搅得沉渣溅起,齿顶到油池底面的距离H为40mm,为保证机盖与机座连接处密封,联接凸缘应有足够的宽度,联接表面应精创,其表面粗糙度为

(3)、机体结构有良好的工艺性:

铸件壁厚为8,圆角半径为R=6。

机体外型简单,拔模方便.

减速器各部位及附属零件的名称和作用

(1)、视孔盖和窥视孔

在机盖顶部开有窥视孔,能看到传动零件齿合区的位置,并有足够的空间,以便于能伸入进行操作,窥视孔有盖板,机体上开窥视孔与凸缘一块,有便于机械加工出支承盖板的表面并用垫片加强密封,盖板用铸铁制成,用M6紧固

(2)、油螺塞:

放油孔位于油池最底处,并安排在减速器不与其他部件靠近的一侧,以便放油,放油孔用螺塞堵住,因此油孔处的机体外壁应凸起一块,由机械加工成螺塞头部的支承面,并加封油圈加以密封。

(3)、油标:

油标位在便于观察减速器油面及油面稳定之处。

油尺安置的部位不能太低,以防油进入油尺座孔而溢出。

.

(4)、通气孔:

由于减速器运转时,机体内温度升高,气压增大,为便于排气,在机盖顶部的窥视孔改上安装通气器,以便达到体内为压力平衡.

(5)、盖螺钉:

启盖螺钉上的螺纹长度要大于机盖联结凸缘的厚度。

钉杆端部要做成圆柱形,以免破坏螺纹.

(6)、位销:

为保证剖分式机体的轴承座孔的加工及装配精度,在机体联结凸缘的长度方向各安装一圆锥定位销,以提高定位精度.

(7)、吊钩:

在机盖上直接铸出吊钩和吊环,用以起吊或搬运较重的物体.

铸铁减速器机体结构尺寸

名称

符号

减速器型式及尺寸关系/mm

机座壁厚

8

机盖壁厚

8

机座凸缘厚度

12

机盖凸缘厚度

12

机座底凸缘厚度

20

地脚螺钉直径

14

地脚螺钉数目

4

轴承旁联接螺栓直径

14

盖、座联接螺栓直径

10

联接螺栓的间距

160

轴承端盖螺钉直径

10

窥视孔盖螺钉直径

8

定位销直径

8

、、到外箱壁距离

24,20、16

、至凸缘边缘距离

22、14

轴承旁凸台半径

20

轴承旁凸台高度

根据低速级轴承座外径确定,以便于扳手操作为准。

外箱壁至轴承座端面距离

50

大齿轮顶圆与内箱壁距离

12

齿轮端面与内箱壁距离

12

机盖、机座肋厚

7、7

轴承端盖外径

联接式:

D+(5~5.5);嵌入式:

1.25D+10;D为轴承孔直径。

轴承端盖凸缘厚度

12

轴承旁联接螺栓距离

尽量靠近,以M和M互不干涉为准

六、轴的设计计算

1.高速轴的设计计算

(1)已知的转速、功率和转矩

转速;功率;轴所传递的转矩

(2)轴的材料选择并确定许用弯曲应力

由课本226页表11.1可知:

选用45#钢,进行调质处理,齿面硬度为,许用弯曲疲劳极限为,抗拉强度极限,;根据课本233页表11.4可确定轴的许用弯曲应力为:

(3)按扭转强度概略计算轴的最小直径

根据课本232页公式11.2和表11.3,由于高速轴受到的弯矩较大而受到的扭矩较小,故C=112。

由于最小轴段截面上要开1个键槽,故将轴径增大5%

dmin=1+0.05×18.94=19.887mm

根据《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97页表8-1可知:

标准轴孔直径有20mm,故取

(4)设计轴的结构并绘制轴的结构草图

1)轴的结构分析(键的选择和配合方式的选择)

显然,轴承只能从轴的两端分别装入和拆卸,轴伸出端安装V带轮,选用普通平键,A型,根据《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56页可知:

b×h=6×6mm(GB/T1096-2003),根据课本77页,所以综合考虑键的系列长度,取L=28mm;取轴承的定位轴肩直径为27mm;联接以平键作过渡配合固定,两轴承分别和轴承端盖定位,采用过渡配合固定。

2)确定各轴段的直径和长度。

外传动件到轴承透盖端面距离K=24mm

轴承端盖厚度e=12mm

调整垫片厚度△t=2mm

箱体内壁到轴承端面距离△=12mm

各轴段直径和长度的确定:

d1:

用于连接V带轮,直径大小为V带轮的内孔径,则偶的直径应该增大5%,故取d1=22mm。

d2:

密封处轴段,左端用于固定V带轮轴向定位,根据V带轮的轴向定位要求,轴的直径大小较d1增大5mm,d2=27mm

d3:

滚动轴承处轴段,应与轴承内圈尺寸一致,且较d2尺寸大1-5mm,选取d3=30mm,根据《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69页表选取轴承型号为深沟球轴承6206

d4:

齿轮处轴段,比d3尺寸大2-5mm,选取d4=35mm。

d5:

轴肩,用于齿轮的轴向定位,故选取d5=45mm。

d6:

滚动轴承轴段,要求与d3轴段相同,故选取d6=d3=35mm。

3)各轴段长度的确定

L1:

和大带轮配合,为便于安装和定位,略小于大带轮轮毂宽度,选取L1=42mm。

L2:

由箱体结构、轴承端盖、装配关系等确定,取L2=63mm。

L3:

由滚动轴承宽度以及齿轮端面到轴承端面距离确定,选取L3=38mm。

L4:

根据小齿轮宽度确定,长度略小于小齿轮宽度以保证齿轮轴向定位可靠,取L4=83mm。

L5:

根据齿轮端面到箱体内壁距离确定,取L5=8mm。

L6:

由滚动轴承宽度以及轴承端面到箱体内壁距离确定,选取L6=28mm。

轴段

1

2

3

4

5

6

直径(mm)

22

27

30

35

45

30

长度(mm)

42

63

38

83

8

28

轴的全长:

2.高速轴的轴上零件定位与配合

(1)键型号的确定

根据第一段轴的直径,长度和第四段轴的直径,长度,可查《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56页表4-1(平键连接的剖面和键槽尺寸(GB/T1095—2003摘录)、普通平键的形式和尺寸(GB/T1095—2003摘录))得到,键的型号分别为:

GB/T1096键;GB/T1096键。

(2)轴承的配合

根据荷载的状态,查《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85页表6-10(安装向心轴承的轴公差带代号)可以确定安装向心轴承的轴的公差带代号为k5。

根据运载状态和载荷状态,查《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85页表6-11(安装向心轴承的孔公差带代号)可以确定安装向心轴承的孔的公差带代号为J7。

(3)齿轮与轴的配合

根据高速轴的实际运行情况,根据《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238页表17-2(减速器主要零件的荐用配合)可选用的配合为。

(4)带轮与轴的配合

根据高速轴的实际运行情况,查《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238页表17-2(减速器主要零件的荐用配合)可选用的配合为。

图1高速轴的配合关系

(5)高速轴上圆角、倒角等

根据轴肩两端轴的直径,查《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表1-26(圆形零件自由表面过渡圆角(参考))可以确定,在除标准件外其余过渡圆角半径尽量取成一致的前提下,圆角的半径均选取R=2mm。

根据轴两端的直径,查《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表1-25(零件倒圆与倒角(GB/T6403.4—2008摘录))可以确定,倒角的尺寸C=1mm。

在装轴承的两端的轴肩圆角应该小于轴承的圆角半径Ra=1mm,故所述轴肩的过度圆角半径定位R=0.8mm。

3.按弯扭合成校核高速轴的强度

(1)高速轴的受力简图

(2)高速轴的支反力

1)带轮的压轴力在水平面和竖直平面上的分力

2)水平面上的支反力RH

小齿轮受力分析

在分度圆上,法向力可以分解成两个相互垂直的分力:

切与分度圆的圆周力和半径方向的径向力。

根据其各自的计算公式,可知

3)竖直面上的支反力RV

(3)高速轴的弯矩图

1)水平面上的弯矩图

图2.7.6轴的水平平面弯矩图

2)竖直平面上的弯矩图

图2.7.7轴的竖直平面弯矩图

3)合成弯矩图

图2.7.8轴的合成弯矩图

4)扭矩图

图轴的扭矩图

(4)高速轴的当量弯矩图

根据计算公式:

(2-27)

此时

可以得到当量弯矩图:

图轴的当量弯矩图

(5)高速轴的强度校核

针对截面C进行轴的强度校核,根据弯曲应力的计算公式:

(2-28)

式中:

W——表示轴的抗弯截面系数,由课本233页表11.5(抗弯、抗扭截面模量计算公式)可知,查《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56页表4-1可知t=5mm。

Mca——轴所受到的弯矩,

代入C截面的数据后可得:

故该高速轴的强度满足条件。

4.精确校核高速轴的强度

(1)确定危险疲劳截面

考虑影响疲劳强度的主要因素(载荷、应力集中、表面质量和绝对尺寸),危险疲劳截面取第3段轴和第4段轴的交界处,针对该处的左(右)侧进行精确校核。

查课本234页表11.6(疲劳强度的许用安全系数)取疲劳强度的许用安全系数为:

[S]=1.4(载荷可精确计算,材质均匀,材料性能精确可靠)

(2)危险截面左侧的精确校核

1)危险截面的抗弯,抗扭截面模量

由课本233页表11.5(抗弯、抗扭截面模量计算公式)可以得到左侧截面的抗弯、抗扭截面的模量计算公式:

2)危险截面的弯曲应力

由弯曲应力的计算公式得:

此时弯曲应力为对称循环应力,故,。

3)危险截面的切应力

由扭转切应力的计算公式可得:

此时切应力为脉动循环应力,故,。

4)综合影响系数、

由综合影响系数计算公式:

(2-29)

(2-30)

式中:

、——应力集中系数

、——尺寸系数

、——表面状态系数

计算应力集中系数、

由截面3的结构尺寸,可得:

根据上诉数据查课本23页图1.15(b)(平板肩部圆角处的理论应力集中系数),可得。

根据抗拉强度和应力集中系数,查课本图1.16(钢的敏感系数)可得敏感系数。

由应力集中系数的计算公式,可得

尺寸系数、

根据抗拉强度和查课本24页图1.17(钢的尺寸系数、),可得。

表面状态系数、

根据抗拉强度和精磨的制造方法,通过查课本24页图1.19(钢的表面状态系数),可得:

将查出的数据代入计算公式,可得:

5)等效系数

弯曲应力的等效系数:

切应力的等效系数:

6)复合疲劳强度安全系数

根据疲劳强度安全系数计算公式,可得:

复合安全系数的计算公式

故高速轴的疲劳强度满足工作要求。

(3)危险截面右侧的精确校核

1)危险截面的抗弯,抗扭截面模量

由课本233页表11.5(抗弯、抗扭截面模量计算公式)可以得到左侧截面的抗弯、抗扭截面的模量计算公式:

2)危险截面的弯曲应力

由弯曲应力的计算公式得:

此时弯曲应力为对称循环应力,故,。

3)危险截面的切应力

由扭转切应力的计算公式可得:

此时切应力为脉动循环应力,故,。

4)综合影响系数、

由综合影响系数计算公式:

(2-29)

(2-30)

式中:

、——应力集中系数

、——尺寸系数

、——表面状态系数

计算应力集中系数、

由截面3的结构尺寸,可得:

根据上诉数据查课本图1.15(b)(平板肩部圆角处的理论应力集中系数),可得。

根据抗拉强度和应力集中系数,查课本图1.16(钢的敏感系数)可得敏感系数。

由应力集中系数的计算公式,可得

尺寸系数、

根据抗拉强度和查课本图1.17(钢的尺寸系数、),可得。

表面状态系数、

根据抗拉强度和精磨的制造方法,通过查课本图1.19(钢的表面状态系数),可得:

将查出的数据代入计算公式,可得:

5)等效系数

弯曲应力的等效系数:

切应力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