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86434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6.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汉语的音调有高低升降的变化,主要是音高的变化。

3.音强:

就是声音的强弱,也叫音势或音量,由发音体一定时间内音波振动幅度的大小决定:

音波振动的幅度大,声音就强;

反之,声音就弱。

普通话语音的轻声和非轻声音节的主要区别就是音强的不同。

4.音长:

就是声音的长短,由发音体振动音波持续时间的长短决定:

音波持续的时间持久,声音就长;

反之,声音就短。

在普通话中,轻声音节的音长要比非轻声音节短一些。

5.音色:

又叫“音质”,指的是声音的个性、本质、特色,是一种声音区别于另一种声音的本质特征,是用来区别意义的最重要的要素。

音色是由发音体振动的不同形式(包括发音体的不同、发音方法的不同、发音时共鸣器形状的不同)决定的,只要其中有一项因素改变,就可以形成不同的音。

6.音素:

是构成音节的最小单位或最小的语音片段,是从音色的角度划分出来的。

对音节进行分析,得出的就是音素。

音素可以分为元音音素和辅音音素两大类,普通话语音共有32个音素。

7.塞音:

发音时发音部位的某两个部分完全闭合,从肺部出来的气流积聚在受阻碍部分,阻塞部分突然打开,气流迸裂而出,造成爆发色彩的音。

8.擦音:

发音时发音部位的某两个部分靠近,形成缝隙,气流从缝隙挤出,造成摩擦音。

9.07/05塞擦音:

发音时发音部位的某两个部分完全闭合,阻住气流,然后逐步放开,形成一条窄缝,让气流从窄缝挤出,造成塞擦音。

汉语里的塞擦音有jqzhchzc

10.鼻音:

发音时软腭下垂,鼻腔通路打开,口腔里形成阻碍的两部分完全闭合,气流不能从口腔通过,转道鼻腔流出,发出鼻音。

11.(口音):

说话时,有时软腭、小舌上升,鼻腔通路关闭,气流在口腔发生共鸣,成为口音。

12.(鼻化音):

如果口腔无阻碍,气流同时从鼻腔和口腔呼出,发出的音在口腔和鼻腔共鸣,就叫做鼻化音,也叫半鼻音或口鼻音。

13.边音:

发音时舌尖和上腭的某一点接触,形成阻碍,舌的两边松弛、自然,气流沿舌的两边(或一边)流出,造成边音。

14.元音:

气流震动声带,在口腔、咽头不受阻碍而形成的音叫元音,又叫母音。

元音发音时气流通过声门时要振动声带,气流在口腔中不受到发音器官的任何阻碍,只受口腔的调节。

元音发音都比较响亮。

普通话语音中共有10个元音:

7个舌面元音,2个舌尖元音,1个卷舌元音。

15.辅音:

气流在口腔或咽头受阻碍而形成的音叫辅音,又叫子音。

大多数辅音发音时气流不振动声带,少数辅音要振动声带。

不振动声带的是清辅音,振动声带的是浊辅音。

普通话音节中一共有22个辅音。

16.清音:

发音时声带不颤动的是清音。

17.浊音:

发音时声带颤动的是浊音。

18.送气音:

塞音、塞擦音发音时,阻碍气流的两个部分要完全闭塞,使口腔中的气流不能流出,当发音器官突然打开时有一股很强的气流呼出,这样的音叫送气音。

19.零声母:

有一些音节的开头不是辅音而是元音,这就是说,它们的声母是“零”,所以把不用辅音充当声母的字称为“零声母字”。

20.声母:

传统的分析法把音节里开头的辅音字母叫声母。

声母都由辅音充当,发音时多数气流不振动声带,声音不响亮。

普通话声母共21个。

21.韵母:

传统的分析法把音节里声母后面的部分叫做韵母。

可以由一个元音充当,也可以由两到三个元音结合而成;

有些韵母由元音加辅音韵尾组成。

韵母中不能缺少元音,所以发音响亮;

韵母可以独立自成音节。

普通话有39个韵母,按结构可分为单元音韵母、复元音韵母和带鼻音韵母。

22.单元音韵母:

只有一个元音音素独立充当的韵母叫单韵母。

普通话语音共有10个单韵母,分为舌面单韵母、舌尖单韵母和卷舌韵母。

舌面单韵母都可以单独成为一个音节,但拼写时要按照《汉语拼音方案》的规定。

23.复元音韵母:

由复元音构成,复元音指的是发音时舌位、唇形都有变化的元音,即由甲元音的发音状况快速滑向乙元音,但是这种变化是逐渐的,不是突变的、跳动的,中间有一串过渡音。

按照元音数量,复元音可以分为“二合元音”和“三合元音”;

按照韵腹的位置,复元音韵母可以分为:

前响复元音韵母、中响复元音韵母和后响复元音韵母

24.鼻韵母:

由一个或两个元音音素后面带上一个鼻辅音作韵尾的韵母叫鼻韵母。

普通话语音中共有16个鼻韵母。

根据鼻韵母韵尾的不同,可以把鼻韵母分为两类,韵尾是舌尖中音n的,叫舌尖鼻音韵母,又叫前鼻音韵母;

韵尾是舌根鼻音ng的,叫舌根鼻音韵母,又叫后鼻音韵母。

25.韵腹:

是韵母的主干,比起韵头、韵尾来,声音最清晰响亮,所以也叫“主要元音”。

26.音节:

音节是语音的基本结构单位,是听觉上最容易分辨出来的语音单位,也是自然感到的最小的语音片断。

从发音来说,是发音过程中肌肉一次从紧张到松弛的过程。

汉语中一个汉字读出来往往就是一个音节,但普通话语音中的儿化韵,如“盖儿”(gair),写下来是两个汉字,但读音上是一个音节。

音节一般包括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普通话音节结构最齐全的包括声母、韵头、韵腹、韵尾、声调五个部分,每个音节至少包括韵腹和声调两个部分。

普通话的音节有400个左右。

27.05音位:

是一个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也就是按语音的辨义作用归纳出的音类。

音位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是语音社会属性的表现。

由音素成分构成的音位叫音质音位;

由其他特征构成的音位叫非音质音位,如从声调中归纳出来的声调音位,主要由音高特征构成。

音位和音素不同,音素不辨义意义。

例如:

饱了/p/跑了/p’/,出现在同样的环境中,/p/和/p’/区别意义,是辨义对立,所以是两个音位。

ian/e/ao/a/中,/e/和/a/呈互补分布,不辨义对立,所以只是一个音位的两个变体,表现为音素。

28.音位变体:

一个音位往往包含一些若干不同的声音相近的音素或声调,这些音就叫做这个音位的“音位变体”,音位和音位变体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29.06条件变体:

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音位变体就叫作条件变体。

音位有不同的变体,其中分为自由变体和条件变体。

如n和l在有些方言里可以任意替换而不改变意义,属于自由变体,而ian/e/ao/a/中的ian和ao里的a由于受到前后音的影响,发生了音色的改变,但是不区别意义,是条件变体

30.自由变体:

没有环境限制,可以自由替换而不影响意义的音位变体叫自由变体

31.押韵:

是把两个以上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放在诗句的同一位置上,使声音和谐悦耳的情况。

韵脚指各句押韵的字。

32.05叠韵:

叠韵指两个汉字的韵部相同。

如现代汉语普通话“苗条”[miɑut‘iɑu],是叠韵,韵母都是[iɑu]。

所谓韵部相同,指韵腹韵尾相同,韵头的有无或有什么样的韵头可以不论,如普通话“蓝天”[lant‘ian]两字中,一个有韵头[i],一个没有韵头,可是韵腹和韵尾相同,也是叠韵。

两个字是不是叠韵,不同方言区或不同时代的人认识并不完全一样。

如闽南方言“屡次”[lu堭‘u],“轮船”[lun堭un]都是叠韵,普通话则不是叠韵。

又如“拙劣”,从《广韵》音系来说,拙,职悦切,劣,力辍切,都在薛韵,两个字是叠韵,但现代汉语则不是叠韵。

33.调值:

是指音节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形式,也就是声调的实际读法。

有两个主要的语音特点:

1调值主要由音高构成2构成调值的相对音高在读音上是连续的,渐变的

34.调类:

是声调的种类,是按照声调的实际读法归纳出来的,调值相同的字归为一类,就是调类。

35.入声:

是古声调的一类,发音特点是韵母后面带有塞音韵尾,使它发音时在运维部分气流收到阻碍,因此声音不能延长,听起来特别短促。

36.音变:

在语流中音节与音节、音素与音素、声调与声调之间会相互影响,发生声音的变化,也就是说话时音节在一串语流中的读音变化;

在共时语流音变中,主要是连读音变,普通话常见的音变有变调、轻声、儿化、“啊”字变读等。

37.变调:

在语流中,因为受后一个音节的影响,有些音节的声调起了一定的变化,与单读时调值不同,这种变化叫变调;

汉语普通话中主要有上声变调、去声变调、“一、不”变调、“七、八变调”和形容词重叠变调。

38.轻声:

是在一定条件下读得又轻又短的调子。

轻声没有固定的调值,不属于第五种声调,而是四声的特殊音变。

但是有一定的规律性,同词汇、语法都有密切的关系。

39.-儿化:

指一个音节中韵母带上卷舌音色的一种特殊音变现象。

这种卷舌化了的韵母就叫做“儿化韵”,原来的非儿化韵韵母可以叫做平舌韵。

40.儿化韵:

是指韵母“er”跟韵母结合并使这个韵母发音时带有卷舌色彩的语音现象。

韵母er的音节很少,只有“而、二、耳、儿”等几个。

但er可以跟韵母结合起来,使这个韵母发音时带有卷舌色彩,这就是儿化韵。

它不是单纯的语音现象,从词汇、语法方面说,具有区别词义、词性的作用,从修辞方面说,表示细小、可爱的色彩。

41.声调:

贯穿整个字音的高低升降,这就是声调,汉语的一个音节基本上是一个汉字,所以声调也叫字调。

42.语调:

指句子里用来表达意思和感情的抑扬顿挫的调子,主要有停顿、重音和升降。

停顿指说话或朗读时,段落之间,语句中间、后头出现的间歇;

重音指语句中念得比较重,听起来特别清晰的音;

升降指语句的高低升降,也称句调,属于超音段成分。

43.重音:

指朗读时把表意上需要突出的词语略为加重音量,以吸引听众对它的注意。

重音分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两种。

44.语法重音:

在不表示什么特殊的思想和感情的情况下,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而把句子的某些部分重读的,叫做语法重音,也叫自然重音。

45.-强调重音:

为了表示特殊的思想和感情而把句子的某些地方读得特别重的现象,可以叫做强调重音,也叫逻辑重音。

46.06“四呼”:

是我国传统音韵学上按有无韵头及韵头的不同对韵母所作的分类,即把韵母分为为开口、合口两类,每类又分洪音、细音两种。

开口洪音称开口呼,细音称齐齿呼;

合口洪音称合口呼,细音称撮口呼。

以四呼为标准,普通话韵母分为下面四类:

1)开口呼韵母,没有韵头,而韵腹又不是IUU的韵母;

2)齐齿呼韵母,韵头或韵腹是I的韵母;

3)合口呼韵母,韵头或韵腹是U的韵母;

4)撮口呼韵母,韵头或韵腹是U的韵母。

47.《汉语拼音方案》:

是用拉丁字母拼写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系统的方案,1958年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

一共有五个部分组成,即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声调符号和隔音符号。

48.隔音符号:

以aoe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的时候,如果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用隔音符号(,)隔开。

49.发音部位:

发辅音时气流在口腔里要受到发音器官的各种阻碍,气流必须通过阻碍才能发音。

语音学里把发辅音时发音器官形成阻碍的部分叫发音部位。

普通话语音的声母共有7种不同的发音部位,即双唇音、唇齿音、舌尖前音、舌尖中音、舌尖后音、舌面音和舌根音。

50.发音方法:

语音学里把发辅音时发音器官形成阻碍和除去阻碍的方法叫做发音方法。

21个声母共有5种不同的发音方法,即塞音、擦音、塞擦音、鼻音和边音。

另外,根据发音时气流强弱的不同,声带振动与否的不同,将声母分为送气音和不送气音,清音和浊音等不同的类别。

.

文字

1.文字:

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是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2.汉字:

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汉族人的祖先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是一种表意体系的文字。

3.表音文字:

记录音素、音节的叫音素文字、音节文字,可合称为表音文字。

4.表意文字:

记录语素、词的叫语素文字、表词文字,可合称为表意文字。

5.甲骨文:

是指殷商时代通行的文字,是记录商代王室贵族有关占卜的文字,因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所以叫甲骨文,是目前所见最早而又成批和成熟的汉字。

6.金文:

指西周及春秋时期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古代把青铜称为金,所以得名。

7.篆书:

分大篆和小篆,广义的大篆是指先秦时期的所有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镏文、春秋战国时代通行于六国的其他文字。

狭义的大篆专指春秋战国时秦国的文字。

大篆一般以镏文和石鼓文为典型代表,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大篆的基础上加以整理而成的秦朝标准字体。

8.隶书:

秦代时将小篆的笔画和结构作了简化,把圆改为方折,以便于书写,这种字体就是隶书。

其特点是笔画平直、笔势发扬舒展,每一个字都用“挑法”,这种用点、横、竖、撇、捺等笔画转写篆书所发生的变化叫“隶变”。

隶书的产生,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9.楷书:

就是端端正正可谓楷模的字体,又叫真书、正书,是现代通行的字体。

楷书是由隶书演变来的,萌芽于西汉,成熟于东汉末,魏晋以后就大大流行,直到现在仍然是汉字的标准字体。

10.草书:

草书共有三种:

章草、今草、狂草。

章草是就隶书加以变化的,起于汉代;

今草是章草的继续,是楷书的快写体,从东汉末年流传至今;

狂草是在今草的基础上任意增减笔画,恣意连写,兴于唐

11.行书:

是介于今草和楷书之间的一种简便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

12.六书:

是古代文字学家根据汉字形体和意义的关系,分析归纳出来的构形规则。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

13.音素文字:

是用一定的字母为书写单位,用字母来记录语言中的音素或音位的文字

14.音节文字:

是以音节为最小的书写单位,一个书写符号表示一个音节,不同的音节用不同的符号代表

15.同音字:

读音完全相同,而字形和字义不同的一组字,就是同音字

16.多音多义字:

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并且不同的读音又跟不同的字义相联系

17.异读词:

表示同一个意义的词中的字有不止一种读音

18.字体:

是文字符号的体式,由于书写工具和承载材料不同等原因,一种文字往往有多种不同的符号体式,既包括历时的不同体式,也包括共时的不同体式。

19.汉字的内部结构:

指一般所说的结构方式或造字法,是构造字形以记录汉语的方式、方法。

20.08笔画和笔顺:

笔画是构成汉字字形的各种点和线,是字形结构的最小单位;

书写汉字时笔画出现的先后顺序就是笔顺

21.笔形:

笔画是由点和线构成的,点和线的具体形状叫做笔形。

汉字的笔形由于在汉字中所处部位和比例的制约而有不同的变化,可称为变化笔形

22.“永字八法”:

书法上用“永”字作为代表概括八种主要笔形,因此有“永字八法”之说。

23.08偏旁和部首:

偏旁又称部件,是由笔画组成的具有组配汉字功能的构字单位,是构成汉字的预置构件,也就是汉字合体字中由一个以上笔画构成可以独立书写的组成单位,与笔画相比是高一级的构字单位,分为形旁和声旁两种;

部首是具有字形归类作用的偏旁,字典字书中为了对汉字分类排列以供查验的标目,即字书中的各部的首字,也是构成合体字的基本单位。

24.-造字法:

指汉字的构造方式。

一般地说,汉字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造字法。

25.象形:

比照事物的形体,描画事物的形状来表示字义的一种造字法。

26.指事:

用抽象的符号组成,或者在象形符号上加指示性符号来表示字义的一种造字法。

27.会意:

用两个或几个偏旁合成一个字,把这些偏旁的意义合成新字的意义,这种合字表意的造字法叫会意。

28.形声:

由表示字义类属的偏旁即意符,和表示字音的偏旁即音符,组成新字的造字法叫形声。

形声造字法优于其他造字法,所以现代汉字也以形声造字为主。

现代汉字里形声字已达90%以上。

29.意符和音符:

形声字总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表意,一部分表音。

表意部分称为意符,也叫形旁、形符、义符。

意符表示形声字的意义范畴。

意符的作用一是提示该字所记录的语素的一类,二是区别同音字。

意符在表义上有一定的局限性;

表音部分称为音符,也叫声旁、声符。

音符的作用是表示字音,即提示该形声字的读音与声旁读音一致。

音符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声旁的读音的准确率不高。

30.假借:

是本无其字而根据被记录的词的读音,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已有汉字来表示新词的一种方法。

31.异体字:

指音同义同而形不同的字。

其产生原因主要有造字方法不同、方言差异、书写讹变。

异体字的存在没有任何积极作用,只会增加人们的负担,应予以整理。

32.独体字和合体字:

是对汉字的形体结构进行分析后归纳出来的两大类别

1)独体字:

指某一汉字只有一个单个形体,由笔画与笔画直接组合而成,不能拆开,分不出偏旁来,主要来源于由古代的象形字和指事字。

2)合体字: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件,即偏旁和偏旁组合而成的汉字,多来源于形声字和会意字。

不过从古代到现代,汉字的字形和结构成分发生变化,有些古代的独体字变成了现代的合体字,有些古代的合体字变成了现代的独体字。

33.常用字和通用字:

都是对现代汉语的字量进行分类后得出的类别

1)常用字:

指使用频率高,构词能力强的字,《现代汉语常用字表》收字3500个,常用字2500个,次常用字1000个

2)通用字:

指除专用字(如仅用于姓氏、人名、地名、译名、科技术语等方面的字)以外的汉字。

《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收字7000个

34.汉字标准化“四定”:

就是对现行汉字进行全面整理,确定明确的标准,提高汉字的规范化水平。

汉字标准化,要求对汉字进行四定,即定量、定形、定音、定序。

定量就是规定现代汉字的使用总量;

定形就是确定汉字的字形,主要做好整理异体字、整理异形词、规范书写笔顺三项工作;

定音就是规定每个汉字的标准读音,做好规范异读字的工作;

定序主要是查字法的标准化。

35.05正字法:

文字的形体标准和书写规则。

任何一种字都有正字法。

它要求文字有一种正确的、合乎规范的写法,以保证文字的全民性和规范化。

正字法在不同的文字体系中有不同的重点。

拼音文字正字法的主要内容是:

文字定型法(包括字母表、印刷体及手写体式样)、字母名称法、字母音值法、缩写法、标点符号使用法、编排法(行款格式)等。

汉字由于形体上和拼音文字有很大的差别,所以正字法的内容重点亦不一样。

汉字正字法的主要内容是根据规范的汉字来纠正错字、别字,反对滥造简化字和滥用繁体字,淘汰异体字以及实行横写,注意行款格式,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等等。

正字法是指文字的规范,即文字的形体标准和使用规则。

汉字正字法实际是汉字标准化,包括纠正错别字,规定简体字和淘汰异体字等等。

以纠正错别字为重点。

36.义序法:

就是按照字义把字分类,较早的《尔雅》、《释名》、《方言》等用过此法。

37.音序法:

以字音作为排检标准的一种方法。

38.汉字编码:

是把一个个汉字变换成可以输入计算机的代码,即汉字输入码的设计和编制,汉字编码是汉字信息处理的关键技术,可以分为形码、声码、形音结合码三类。

词汇

1.词汇:

又称语汇,是一种语言里所有的或特定范围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还可以指某一个人或某一部作品所用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

词汇是词的集合体,和词的关系是集体和个体的关系。

2.语素:

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构词的备用单位。

语素可以组合成词,有的可以单读成词。

3.自由语素:

能够独立成词的语素叫自由语素,许多自由语素也能够与其他语素自由组合成词。

4.半自由语素:

不能单独组成词,只能同其他语素自由组合成词,在构词时位置不固定的语素叫半自由语素。

5.不自由语素:

不能独立成词,而且同别的语素组合成词时位置固定的语素,叫做不自由语素。

6.替代法:

就是对某个语言片断的各个成分进行同类替换

7.剩余语素:

在单词中有音有义但不适用替代法的语素。

譬如“苹果”、“槐树”中的“苹”、“槐”。

这类语素虽然有音有义,也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但是它们的构词能力极其有限,只能同某个特定的语素组合,不适宜替换法,只好采用剩余法来确认。

也就是将一个可以自由运用的语言片段中可替换的语素首先提取,剩下的部分虽然不能被其他语素替换,但只要它有音有义,具有表义作用,就应该认定也是语素——不可替换的剩余语素。

8.词:

是句中代表一定意义、具有固定的语音形式、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结构单位,由语素构成;

是构成短语和句子的备用单位,一部分词加上句调可以单独成词。

9.短语:

是词和词的语法组合,是在语义上和语法上都能搭配而没有句调的一组词,是造句的备用单位。

也叫词组,是大于词的语言单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词构成而不成为句子的语言单位。

10.固定短语:

是词跟词的固定组合,一般不能任意增减、改换其中的词语。

可以分为专名和熟语两类,其中熟语包括成语、惯用语和歇后语。

11.自由短语:

是词跟词按表达的需要的临时组合。

12.略语:

是语言中经过压缩和省略的词语。

可分为两类,简称和数词略语。

简称和全称相对,是较复杂名称的简化形式;

数词略语是对一些习用的联合短语,选择其中各项的共同语素加上短语包含的项数构成。

13.词根:

词中表示基本意义的语素叫词根,词根是词的词汇意义的主要承担者,同词缀相对,属于词汇学的构词法范畴,指意义实在、在合成词内位置不固定的不成词语素和成词语素。

14.词缀:

附加在词根上边表示附加意义的语素叫词缀,其位置固定,属于词汇学的构词法范畴,指意义不实在、在合成词内位置固定在前或在后的不成词语素。

15.单纯词:

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叫单纯词。

16.05合成词:

由两个以上语素构成的词叫合成词,与合成词相对的是单纯词。

合成词的构词方式分为三种,分别是:

附加、复合、重叠。

娘子(附加)、铁路(复合)、星星(重叠)。

17.联绵词:

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来的词,是由联绵语素构成的单纯词。

可以分为双声、叠韵和其他三个小类。

比如:

慷慨、蜻蜓、峥嵘。

联绵词多是古代汉语沿用流传下来的,而且都是由音得义,而不是从形得义,所以一个联绵词往往有不同的书写形式。

少数联绵词中的某个音节已经语素化了,比如“麒麟”中的“麟”。

还有一些已被人当成合成词使用,比如:

朦胧—朦朦胧胧。

不过,总体上看联绵词还是单纯词。

18.离合词:

现代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拆开来使用,如“鞠躬——鞠了一个躬”,称之为离合词。

只要是离合词,无论是合还是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