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产测量规范第1单元房产测量规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房产测量规范第1单元房产测量规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房产测量规范第1单元房产测量规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房产图图式
CH1003-1995 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
3 总则
3.1 房产测量的目的和内容
3.1.1 房产测量的目的
房产测量主要是采集和表述房屋和房屋用地的有关信息,为房产产权、产籍管理、房地产开发利用、交易、征收税费,以及为城镇规划建设提供数据和资料。
3.1.2 房产测量的基本内容
房产测量的基本内容包括:
房产平面控制测量,房产调查,房产要素测量,房产图绘制,房产面积测算,变更测量,成果资料的检查与验收等。
3.1.3 房产测量的成果
房产测量成果包括:
房产簿册,房产数据和房产图集。
3.2 房产测量的基本精度要求
3.2.1 房产测量的精度指标与限差
本标准以中误差作为评定精度的标准,以两倍中误差作为限差。
3.2.2 房产平面控制测量的基本精度要求
末级相邻基本控制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不超过±
0.025m。
3.2.3 房产分幅平面图与房产要素测量的精度
3.2.3.1 模拟方法测绘的房产分幅平面图上的地物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超过图上±
0.5mm。
3.2.3.2 利用已有的地籍图、地形图编绘房产分幅图时,地物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超过图上±
0.6mm。
3.2.3.3 对全野外采集数据或野外解析测量等方法所测的房地产要素点和地物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超过±
0.05m。
3.2.3.4 采用已有坐标或已有图件,展绘成房产分幅图时,展绘中误差不超过图上±
0.1mm。
3.2.4 房产界址点的精度要求
房产界址点(以下简称界址点)的精度分三级,各级界址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点位误差和间距超过50m的相邻界址点的间距误差不超过表1的规定;
间距未超过50m的界址点间的间距误差限差不应超过式
(1)计算结果。
表1:
房产界址点的精度要求 m
--------------------------------------
| | 界址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点位误差和相邻界址点间的间距误差 |
|界址点等级|------------------------------|
| | 限差 | 中误差 |
|-----|----------------|-------------|
| 一 | ±
0.04 | ±
0.02 |
| 二 | ±
0.10 | ±
0.05 |
| 三 | ±
0.20 | ±
0.10 |
△D=±
(mj+0.02mjD) …………………
(1)式中:
mj——相应等级界址点的点位中误差,m;
D——相邻界址点间的距离,m;
△D——界址点坐标计算的边长与实量边长较差的限差,m。
3.2.5 房角点的精度要求
需要测定房角点的坐标时,房角点坐标的精度等级和限差执行与界址点相同的标准;
不要求测定房角点坐标时则将房屋按3.2.3的精度要求表示于房产图上。
3.2.6 房产面积的精度要求
房产面积的精度分为三级,各级面积的限差和中误差不超过表2计算的结果。
表2:
房产面积的精度要求 平方米
-----------------------------------------
|房产面积的精度等级| 限差 | 中误差 |
|---------|--------------|--------------|
| | -- | -- |
| 一 |0.02√S±
0.0006S|0.01√S±
0.0003S|
| | -- | -- |
| 二 |0.04√S±
0.002S |0.02√S±
0.001S |
| | -- | -- |
| 三 |0.08√S±
0.006S |0.04√S±
0.003S |
|---------------------------------------|
| 2 |
|注:
S为房产面积,m 。
|
3.3 测量基准
3.3.1 房产测量的坐标系统
房产测量应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或地方坐标系,采用地方坐标系时应和国家坐标系联测。
3.3.2 房产测量的平面投影
房产测量统一采用高斯投影。
3.3.3 高程测量基准
房产测量一般不测高程,需要进行高程测量时,由设计书另行规定,高程测量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4 房产平面控制测量
4.1 一般规定
4.1.1 房产平面控制网点的布设原则
房产平面控制点的布设,应遵循从整体到局部、从高级到低级、分级布网的原则,也可越级布网。
4.1.2 房产平面控制点的内容
房产平面控制点包括二、三、四等平面控制点和一、二、三级平面控制点。
房产平面控制点均应埋设固定标志。
4.1.3 房产平面控制点的密度
建筑物密集区的控制点平均间距在100m左右,建筑物稀疏区的控制点平均间距在200m左右。
4.1.4 房产平面控制测量的方法
房产平面控制测量可选用,三角测量,三边测量,导线测量,GPS定位测量等方法。
4.1.5 各等级三角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
4.1.5.1 各等级三角网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3:
各等级三角网的技术指标
--------------------------------------------------------
| |平均边长|测角中误差| 起算边边长 | 最弱边边长 | 水平角观测测回数 |三角形最大 |
|等级| | | | |-----------| |
| | km | (″) | 相对中误差 | 相对中误差 |DJ1|DJ2|DJ6|闭合差(″)|
|--|----|-----|------------|--------|---|---|---|------|
|二等| 9 |±
1.0 |1/300000 |1/120000|12 | | | ±
3.5 |
|三等| 5 |±
1.8 |1/200000(首级)| | | | | |
| | | |1/120000(加密)|1/80000 | 6 | 9 | | ±
7.0 |
------------------------------------------------
|四等| 2 |±
2.5 |1/120000(首级)| | | | | |
| | | |1/80000(加密) |1/45000 | 4 | 6 | | ±
9.0 |
|一级|0.5 |±
5.0 |1/60000(首级) | | | | | |
| | | |1/45000(加密) |1/20000 | | 2 | 6 | ±
15.0|
|二级|0.2 |±
10.0|1/20000 |1/10000 | | 1 | 3 | ±
30.0|
4.1.5.2 三角形内角不应小于30°
,确有困难时,个别角可放宽至25°
。
4.1.6 三边测量
4.1.6.1 各等级三边网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4的规定。
表4:
各等级三边网的技术指标
-------------------------------------
| |平均边长| 测距 |测距中误差|使用测距| 测距测回数 |
|等级| | | | |-------|
| | km | 相对中误差 | mm |仪等级 | 往 | 返 |
|--|----|--------|-----|----|---|---|
|二等|9 |1/300000| ±
30 | Ⅰ | 4 | 4 |
|三等|5 |1/160000| ±
30 | Ⅰ、Ⅱ| 4 | 4 |
| | | | | Ⅰ | 2 | 2 |
|四等|2 |1/120000| ±
16 | | | |
| | | | | Ⅱ | 4 | 4 |
|一级|0.5 |1/33000 | ±
15 | Ⅱ | 2 | |
|二级|0.2 |1/17000 | ±
12 | Ⅱ | 2 | |
|三级|0.1 |1/8000 | ±
4.1.6.2 三角形内角不应小于30°
4.1.7 导线测量
4.1.7.1 各等级测距导线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5的规定。
表5:
各等级测距导线的技术指标
| |平均边长|附合导线 |每边测距中误差|测角中误差| 导线全长 | 水平角观测的测回数 |方位角闭合差|
|等级| | | | | |-----------| |
| | km |长度,km| mm | (″) | 相对闭合差 |DJ1|DJ2|DJ6| (″) |
|--|----|-----|-------|-----|-------|---|---|---|------|
| | | | | | | | | | -- |
|三等|3.0 |15 | ±
18 |±
1.5 |1/60000|8 |12 | |±
3√n |
|四等|1.6 |10 | ±
18 |±
2.5 |1/40000|4 |6 | |±
5√n |
| | | | | | | | | | -- |
|一级|0.3 |3.6 | ±
15 |±
5.0 |1/14000| |2 |6 |±
10√n |
|二级|0.2 |2.4 | ±
12 |±
8.0 |1/10000| |1 |3 |±
16√n |
|三级|0.1 |1.5 | ±
12.0|1/6000 | |1 |3 |±
24√n |
|------------------------------------------------------|
n为导线转折角的个数 |
4.1.7.2 导线应尽量布设成直伸导线,并构成网形。
4.1.7.3 导线布成结点网时,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间的附合导线长度,不超过表5中的附合导线长度的0.7倍。
4.1.7.4 当附合导线长度短于规定长度的1/2时,导线全长的闭合差可放宽至不超过0.12m。
4.1.7.5 各级导线测量的测距测回数等规定,依照表4相应等级执行。
4.1.8 GPS静态相对走位测量
4.1.8.1 各等级GPS静态相对定位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6和表7的规定。
表6:
各等级GPS相对定位测量的仪器
----------------------------------------
| |平均边长| | | 接收机标称 |同步观测接收|
|等级| D |GPS接收机性能|测量量 | | |
| | km | | | 精度优于 | 机数量 |
|--|----|--------|----|---------|------|
|二等|9 |双频(或单频) |载波相位|10mm+2ppm| ≥2 |
|三等|5 |双频(或单频) |载波相位|10mm+3ppm| ≥2 |
|四等|2 |双频(或单频) |载波相位|10mm+3ppm| ≥2 |
|一级|0.5 |双频(或单频) |载波相位|10mm+3ppm| ≥2 |
|二级|0.2 |双频(或单频) |载波相位|10mm+3ppm| ≥2 |
|三级|0.1 |双频(或单频) |载波相位|10mm+3ppm| ≥2 |
表7:
各等级GPS相对定位测量的技术指标
-----------------------------------------------
| |卫星高度角|有效观测卫星|时段中任一 |观测 | 观测 |数据采样间隔|点位几何图形|
|等级| | |卫星有效观测| |时段长度| | 强度因子 |
| | (°
) | 总数 |时间,min|时段数|min | s | PDOP |
|--|-----|------|------|---|----|------|------|
|二等| ≥15 | ≥6 | ≥20 |≥2 |≥90 |15~60 | ≤6 |
|三等| ≥15 | ≥4 | ≥5 |≥2 |≥10 |15~60 | ≤6 |
|四等| ≥15 | ≥4 | ≥5 |≥2 |≥10 |15~60 | ≤8 |
|一级| ≥15 | ≥4 | |≥1 | |15~60 | ≤8 |
|二级| ≥15 | ≥4 | |≥1 | |15~60 | ≤8 |
|三级| ≥15 | ≥4 | |≥1 | |15~60 | ≤8 |
4.1.8.2 GPS网应布设成三角网形或导线网形,或构成其他独立检核条件可以检核的图形。
4.1.8.3 GPS网点与原有控制网的高级点重合应不少于三个。
当重合不足三个时,应与原控制网的高级点进行联测,重合点与联测点的总数不得少于三个。
4.1.9 对已有控制成果的利用
控制测量前,应充分收集测区已有的控制成果和资料,按本规范的规定和要求进行比较和分析,凡符合本规范要求的已有控制点成果,都应充分利用;
对达不到本规范要求的控制网点,也应尽量利用其点位,并对有关点进行联测。
4.2 水平角观测
4.2.1 水平角观测的仪器
水平角观测使用DJ1、DJ2、DJ6三个等级系列的光学经纬仪或电子经纬仪,其在室外试验条件下的一测回水平方向标准偏差分别不超过±
1″,±
2″,±
6″。
4.2.2 水平角观测的限差
水平角观测一般采用方向观测法,各项限差不超过表8的规定。
表8:
水平角观测限差
| | 半测回归零差 |一测回内2C互差|同一方向值各测回互差|
|经纬仪型号| | | |
| | (″) | (″) | (″) |
|-----|----------|--------|----------|
| DJ1 | 6 | 9 | 6 |
| DJ2 | 8 | 13 | 9 |
| DJ6 | 18 | 30 | 24 |
4.3 距离测量
4.3.1 光电测距的作用
各级三角网的起始边、三边网或导线网的边长,主要使用相应精度的光电测距仪测定。
4.3.2 光电测距仪的等级
光电测距仪的精度等级,按制造厂家给定的1km的测距中误差m0的绝对值划分的二级:
Ⅰ级:
|m0|≤5mm
Ⅱ级:
5mm<|m0|≤10mm
4.3.3 光电测距限差
光电测距各项较差不得超过表9的规定。
表9:
光电测距限差
-------------------------------------------------
| | 一测回读数较差 | 单程读数差 | 往返测或不同时段 |
|仪器精度等级| | | |
| | mm | mm | 观测结果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