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伴你行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114 地质循环题能专训.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8722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41.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伴你行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114 地质循环题能专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名师伴你行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114 地质循环题能专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名师伴你行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114 地质循环题能专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名师伴你行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114 地质循环题能专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名师伴你行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114 地质循环题能专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名师伴你行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114 地质循环题能专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名师伴你行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114 地质循环题能专训.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名师伴你行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114 地质循环题能专训.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名师伴你行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114 地质循环题能专训.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名师伴你行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114 地质循环题能专训.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名师伴你行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114 地质循环题能专训.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名师伴你行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114 地质循环题能专训.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名师伴你行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114 地质循环题能专训.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师伴你行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114 地质循环题能专训.docx

《名师伴你行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114 地质循环题能专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伴你行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114 地质循环题能专训.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名师伴你行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114 地质循环题能专训.docx

名师伴你行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114地质循环题能专训

提能专训(四) 地质循环

时间:

6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2014·河北省邯郸市高三质量检测)科考人员在河西走廊发现了一种类似于蜂巢的地貌,裸露在外的花岗岩千疮百孔,距今已有上亿年,周围有4~5亿年之前形成的沉积岩,如图是该地区地质剖面图。

读图,回答1~2题。

1.形成“蜂巢”的地质作用是(  )

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D.流水沉积

答案:

B 解析:

由于该地貌位于河西走廊,即西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其风力侵蚀较严重,因此该地貌是风力侵蚀地貌。

2.此处地貌的形成过程是(  )

A.沉积—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B.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岩浆喷出

C.岩浆喷出—沉积—外力侵蚀—地壳抬升

D.岩浆侵入—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答案:

A 解析:

此处地貌应是先经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之后岩浆侵入,形成花岗岩,再经地壳抬升,花岗岩出露地表,受外力侵蚀,形成该地貌。

(2014·山东威海一模)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图”(图中字母表示不同的岩层)。

读图,回答3~4题。

3.关于图示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地区主要地质作用是地壳的水平运动

B.图中有3处断层

C.飞来峰的岩性与所处地区的岩性相同

D.E处岩层的年龄老于P处岩层

答案:

A 解析:

图中应该有6处断层,排除B项;根据图例可知,飞来峰的岩性与所处地区的岩性不相同,这也正是“飞来峰”名称的由来,排除C项;甲处的地质构造为背斜,岩层的年龄中部老,两翼新,因此P处岩层的年龄老于E处岩层,排除D项。

4.关于甲处地质构造类型及地貌成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背斜,上覆岩层,抗侵蚀能力弱,易被侵蚀形成谷地

B.背斜,顶部岩层张裂,岩性脆弱,易被侵蚀形成谷地

C.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易形成谷地

D.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形成谷地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甲处属于“背斜成谷”,是由于背斜顶部岩层张裂,岩性脆弱,在外力侵蚀作用下形成谷地,故选B项。

(2014·邯郸质检)如图,左图为我国某河流河道示意图,该地岩石主要为砂岩,甲为一河心沙洲,P、Q为航道。

右图为该沙洲一年内面积变化统计图。

古人常把宝藏藏于“右岸,自飞瀑右行八百步”。

读图,回答5~7题。

5.该河流可能位于(  )

A.吉林B.湖北

C.山西D.云南

答案:

A 解析:

该河流河心沙洲面积的变化可反映出河水的深浅,当河流水位上涨时,沙洲面积缩小,河流水位下降时,沙洲面积增大。

据图观察可知,3、4月和7、8月沙洲面积小,该河有春汛和夏汛两次汛期,故A项正确。

6.对于该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Q河道为该河主航道,则该河段的流向为西南流向东北

B.若该河段为自东向西流,则Q河道将慢慢变深

C.若河流上游修筑水坝,则河心沙洲面积增长速度可能减缓

D.河心沙洲常发育在河流上游水流较快的地方

答案:

C 解析:

若Q为该河主航道,则Q河道应以侵蚀作用为主。

位于沙洲右侧,据指向标分析,河流流向为自西向东;若该河段由东向西流,Q位于沙洲左侧,由于淤积作用会使航道变浅;河流上游流速快,以侵蚀作用为主,不会形成沙洲,沙洲发育在流速慢,沉积作用突出的河段,故A、B、D三项均错。

河流上游修建水库,可能导致水库下游输沙量减少,从而使河心沙洲面积增长速度减缓。

7.若该河自东向西流,现代人要找古人宝藏,应该找的地点是(  )

A.A地B.B地

C.C地D.D地

答案:

D 解析:

古代瀑布位置应位于现代瀑布下游,D项与此相符。

2014·浙江五校二次联考“种地非良田,观赏如画卷”的砒砂岩,是一种隐藏在黄土高原上的特殊岩石。

它岩层松散,异常贫瘠,农作物难以生长,生命如遇砒霜之毒,故称砒砂岩。

它的色泽斑斓绚烂,灰绿、棕黄、绛红、粉紫、灰白,五色相间。

所以当地老百姓管它叫“五花肉”。

读砒砂岩分布示意图,回答8~9题。

8.关于砒砂岩分布区目前外力作用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春季风力强劲,以风力侵蚀作用为主

B.分布在黄土高原上,全年都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

C.主要分布在黄河支流的下游,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

D.自东南向西北侵蚀作用越来越弱,风化作用越来越强

答案:

A 解析:

结合图例观察图中砒砂岩的分布可知C、D两项均错,黄土高原地区并非全年都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干旱少雨的冬春季节流水侵蚀作用弱,故B、C、D三项均错,A项正确。

9.把砒砂岩分布区变“毒”为“宝”宜采取的措施有(  )

A.退耕还林、还牧,保护生态环境

B.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

C.建立地质公园,发展旅游业

D.封山育林,防治水土流失

答案:

C 解析:

特殊的地形、地貌,具有科研、观赏价值,在砒砂岩地区建地质公园,发展旅游业,可变“毒”为“宝”,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提升题)“诸山平地拔起,流水清澈,青山浮水,景色清幽”是我国某著名风景区的真实写照。

读图(图中L示意河流),回答10~12题。

10.依图可知,河流L在该地地貌形成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

A.风化B.侵蚀C.搬运D.沉积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由图可知,该地地形崎岖不平,地下还有溶洞分布,这些地貌都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11.构成该地貌岩体的岩石主要为(  )

A.喷出岩B.侵入岩C.变质岩D.沉积岩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沉积岩的主要类型,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图中所示地区地表崎岖不平,地下还有溶洞分布,且岩石有明显的层理结构,所以构成该地貌岩体的岩石是沉积岩。

12.据图中所示石柱(H)的形态可推断,该石柱(  )

A.上部形成时间早于下部

B.整体形成时间早于溶洞

C.下部形成时间早于上部

D.上、下部同时生成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溶洞中钟乳石、石笋、石柱的形成过程,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如果溶洞中溶有碳酸氢钙的水从溶洞顶部滴落,随着水分和二氧化碳的挥发,析出的碳酸钙就会积聚成倒吊的钟乳石;滴落到洞底后,再凝结就会形成石笋;洞顶的钟乳石与地面的石笋连接起来了,就会形成奇特的石柱。

石柱中间细,说明下面石笋的形成是溶有碳酸氢钙的水从上面钟乳石上滴落下来形成的,所以该石柱上部形成时间早于下部。

(基础题)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060平方千米,14座新老时期火山的喷发年代跨越200多万年,被誉为“天然火山博物馆”和“打开的火山教科书”。

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将五个火山堰塞湖连在一起,被称为五大连池。

结合五大连池(局部)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回答13~14题。

13.从火山口喷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

A.①圈层B.②圈层

C.③圈层D.④圈层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岩浆的来源,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根据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并结合右图可知①圈层为地壳,②圈层为地幔,③圈层为外核,④圈层是内核。

其中地幔(②圈层)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14.五大连池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

B.图中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

C.图中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圈层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该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说明了地球内部的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转换,而其所需能量主要有三个部分,即地球内能、重力能和太阳辐射能。

(2014·山东淄博高三模拟)如图示意我国南方某区域。

读图,回答15~16题。

15.图中岩层从老到新的排列顺序是(  )

A.T1 T2 T3B.T2 T3 T1

C.T3 T1 T2D.T3 T2 T1

答案:

A 解析:

读图,根据图例可知,T1、T2、T3都是沉积岩,沉积岩层下面的是老岩层,根据图中的海拔判断,T1海拔最低,在下面形成的早,T2居中,T3形成最晚在最上面的,所以A项正确。

16.甲河谷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断裂下陷

B.背斜顶部受外力的侵蚀作用

C.流水的侵蚀作用

D.冰川的侵蚀作用

答案:

C 解析:

读图,图中岩层都是沉积岩,露出的水平岩层中间老两翼新,说明是背斜构造,山谷中有河流存在,说明河谷是受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C项正确。

外力作用包括流水、风力等,B项错误。

图中岩层没有错动、断裂下陷构造,A项错误。

冰川侵蚀形成的是“U”形谷,D项错误。

(2014·江西南昌高三模拟二)如图为“科罗拉多大峡谷成因示意图”,①~⑤表示了它的形成过程。

读图,回答17~19题。

17.判断下列阶段中地壳最稳定的可能是(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C 解析:

地壳最稳定的阶段,就是地壳运动不明显,岩层保持完整,没有什么断裂变形之类,处于水平状态,由此判断应为③阶段,故选C项。

18.地壳运动导致峡谷形态变化,一般观测峡谷形态变化情况的技术手段是(  )

A.全球定位系统B.雷达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D.遥感技术

答案:

D 解析:

要观测峡谷的形态变化,就要获取峡谷地区的动态信息,而获取信息的技术主要是遥感技术,故选D项。

19.科罗拉多大峡谷的主要成因是(  )

A.海水侵蚀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D.冰川侵蚀

答案:

B 解析:

科罗拉多大峡谷位于陆地上,不会是海水侵蚀;从图中来看,峡谷的形态呈“V”字形,是典型的流水侵蚀谷地。

所以科罗拉多大峡谷的主要成因是流水侵蚀。

故选B项。

20.(创新题)冰壶是深受加拿大人喜爱的一项运动。

冰壶为圆壶状,由一种苏格兰天然花岗岩制成。

制作冰壶的材料可能来自下图中的(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花岗岩的成因,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冰壶是由花岗岩制成的,花岗岩从成因类型上看,属于岩浆岩中的侵入岩。

右图中①表示岩浆,②表示侵入岩,③表示喷出岩,④表示沉积岩。

二、综合题(共50分)

21.(20分)(2014·北京市西城区第一学期期末)读亚欧大陆东岸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该地区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图示海域中岛弧的形成原因。

(3)图示地区植被的差异体现了自然带的________地带性规律,其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和________。

(4)由于人口增长,图中①地区森林正在逐渐减少,分析其对②处地貌的影响。

答案:

(1)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2)处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碰撞挤压形成)。

(3)垂直 热量 水分

(4)(随着森林的减少)流水侵蚀作用增强,河流携带泥沙量增大,在出山口附近泥沙沉积量增大,冲积扇面积扩大。

解析:

(1)题,结合图中信息可知,岩层有弯曲变形且有断层存在,说明发生了地壳运动;有花岗岩的形成,说明发生了岩浆活动;在花岗岩周围有变质岩产生,说明发生了变质作用。

(2)题,岛弧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处,图中岛弧位于亚欧大陆东岸,所以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形成的。

第(3)题,随着海拔的升高,热量和水分条件发生变化,依次出现了阔叶林和针叶林景观,体现了自然带的垂直地带性规律。

第(4)题,山地森林减少,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水土流失严重,会使河流含沙量增大,在河流的出山口处,泥沙大量沉积,冲积扇面积扩大。

22.(15分)(2014·淮北4月二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1示意我国39°N附近某区域。

甲、乙、丙、丁四河段均为M河一部分。

材料二 图2为M河段地形剖面示意图。

材料三 近年来该地区为克服自然条件对种植春小麦的不利影响,采取覆盖免耕技术,即收割时留茬20cm左右,收割后将秸秆均匀撒在地表,次年春播时采用免耕播种机播种,使春小麦产量和质量显著提高。

(1)指出乙处发育的典型河流地貌,并说明其形成过程。

(2)试解释M河乙、丁河段为时令河的原因。

(3)分析秸秆覆盖对春小麦生长自然条件的改善作用。

答案:

(1)冲积扇(洪积扇)。

形成过程:

在甲河段,地势陡峭,流速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当水流流到乙河段,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形成冲(洪)积扇。

(2)M河地处西北内陆地区,河流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大,乙、丁河段径流量较大;冬季气温低,河流径流量小,乙河段因位于冲积扇上,下渗量大,导致断流,成为时令河;丁河段因地处河流下游,下渗、蒸发严重,加上中、上游地区过度引水,导致河流断流,成为时令河。

(3)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减少土壤侵蚀;保留冬季积雪,减少蒸发,改善土壤水分条件;秸秆覆盖,提高土壤温度,减轻春季冻害;抑制土壤盐碱化发展;秸秆还田,增加土壤肥力。

23.(15分)(2014·豫东、豫北名校3月联考)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如图所示),图中等值线为等高线(单位:

米)。

材料二 《现代汉语词典》:

“泾渭分明”指的是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

(1)简析河流在A、B两地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作用。

(2)从地形、地质、水文特征等角度简析渭河干流图示河段不宜建设水电站的原因。

(3)简要说明泾河清澈的自然原因以及渭河浑浊的人为原因。

答案:

(1)A处河流落差大,流速快,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河谷地貌;B处河流水流平缓,以沉积作用为主,形成河谷冲积平原。

(2)地处渭河平原,地势平坦,落差小,水力资源不丰富;地处平原,不利于建大坝;地质条件不稳定;河流含沙量大,泥沙淤积严重。

(3)泾河虽然从黄土高原流下来,但它已经切到了黄土下的基岩上,所以河水是清澈的。

渭河上游地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加上生产生活废水的大量排放,因此河水是浑浊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