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8782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6.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docx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docx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

济的矛盾

一、单项选择题

1.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A.自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B.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

C.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公有制

D.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及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2.两种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相互交换的原因,在于它们()。

A.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B.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

c.对人们有共同的效应

D.在生产中都耗费了一般的人类劳动

3.马克思说:

“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

”对这句话应理解为()。

A.商品不可能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

B.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c.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D.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

4.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指()。

A.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

B.同一劳动过程中先后出现的两种不同劳动

c.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D.不同劳动过程的不同劳动形式

5.价值的实体是()。

A.具体劳动

B.抽象劳动

C.私人劳动

D.社会劳动

6.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A.以抽象劳动为尺度

B.以私人劳动为尺度

c.以剩余劳动为尺度

D.以简单劳动为尺度

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在的社会正常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这种“正常生产条件”是()。

A.全社会各部门的平均技术装备水平

B.全社会大多数部门的技术装备水平

c.某一生产部门内部的先进技术装备水平

D.某一生产部门内部的大多数产品已经达到的技术装备水平

8.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发生变化,这时()。

A.生产的商品的劳动生产率同商品的价值与价格将发生反方向的变化

B.生产的商品的劳动生产率同商品的价值与价格将发生同方向的变化

c.商品价值不变,价格发生反方向的变化

D.商品价格不变,价值发生反方向的变化

9.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

A.剩余价值学说

B.生产价格理论

C.劳动二重性理论

D.劳动力商品理论

二、多项选择题

1.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途径()。

A.资本家靠自身勤劳致富,兴办资本主义企业

B.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

C.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D.资本家用暴力手段贩卖黑奴

2.下列关于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表述,正确的有()。

A.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而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B.使用价值是具体劳动创造的,而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形成的

c.使用价值和价值既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又相互对立,相互排斥

D.使用价值是永恒范畴,而价值是历史范畴

3.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

A.个别劳动B.社会劳动

c.具体劳动D.抽象劳动

4.货币的本质通过它的职能体现出来,货币有多种职能,其中最基本的职能是()。

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D.贮藏手段

5.以下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批判、继承和发展

B.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

C.是研究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的理论

D.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奠定了理论基础

6.“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这表明()。

A.相同的商品只能卖同样的价钱

B.商品的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c.商品交换和商品价格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平等关系

D.商品交换过程中,市场价格主要由价值决定

7.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A.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着

B.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中

c.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D.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8.价格受市场供求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作用的否定,而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这是因为()。

A.商品交换都是按照价格与价值相一致的原则进行的

B。

从商品交换的总体看,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是相等的

C.从商品交换的较长时间看,价格与价值是趋于一致的

D.各种商品价格的波动,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的

9.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这是因

为()。

A.它是商品经济各种内在矛盾的根源

B.它决定私有制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C.它是决定和影响价格的重要因素

D.它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2.D3D4.C5.B6.D7.D8.A9.C

二、多项选择题

1.BCD2.ABCD3.CD4.AB5.ABCD6.BCD7.ABCD

8.BCD9.ABD

三、辨析题

1.商品的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

参考答案:

1.观点错误。

使用价值有两个源泉:

自然物质和劳动。

而价值只有唯一的源泉,即劳动。

因为价值的本质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如果说商品的价值也是两个源泉,认为生产资料和劳动都创造价值,就是混淆了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个不同属性,进而混淆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就会掩盖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四、简答题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途径

2.简述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3.为什么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4.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什么关系?

5.简述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

参考答案: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途径主要有两条:

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

一部分条件较好的作坊主自行扩大生产规模,逐渐富裕起来并成为最早的工业资本家;多数作坊主则在竞争中逐渐衰落下去,直至破产,最终同其帮工和学徒一起沦为雇佣工人。

手工作坊中的师徒关系逐渐转变为雇佣关系。

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资本转化而成。

随着财富的不断积累,商人们不仅包销小生产者的全部商品,还供给他们原料和设备,贷给他们所需要的资金,逐渐控制了商品生产者。

生产者一旦无力还债,只好交出自己的作坊来抵债。

于是,作坊主连同其帮工和学徒成了商人或高利贷者的雇佣劳动力。

2.价值规律的内容是: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的原

则.。

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是: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促进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3.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这是因为: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A.对立性表现在: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

B.统一性表现在:

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4.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关系表现为:

商品是劳动过程生产出来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商品之所以具有二因素,就是因为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

5.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有两个:

一是价值尺度,它是指货币充当衡量商品所包含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

二是流通手段,它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五、论述题

1.什么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为什么说这一矛盾是基本矛盾?

2、马克思说:

“商品中包含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首先由我批判的证明了的。

这一点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如何理解马克思这一论述?

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

4、.深化对劳动创造价值的研究和认识,对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启示有哪些?

参考答案: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

既是社会劳动,又是私人劳动。

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

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的私人性质是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能否解决在根本上取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能否实现统一。

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只有卖出去,其耗费的劳动才能得到补偿,生产者才能生存和进行再生产。

如果商品卖不出去,他的劳动耗费得不到补偿,再生产就难以进行。

(2)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发展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正是这一矛盾的不断运动,才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具有了客观必然性。

2.马克思说:

“商品中包含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首先由我批判的证明了的。

这一点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理解马克思的这一论述可以从三个方面:

(1)劳动二重性学说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以前的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虽然分析了价值并把价值归结为劳动时间,但由于他们不了解劳动的二重性,因而无法真正解决究竟是什么样的劳动创造价值以及劳动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形成价值的问题。

马克思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科学地阐明了价值实体、价值量的决定、价值形式、价值的源泉和价值本质等重大理论问题,从而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提出的劳动价值理论发生了革命性变革,成为完全科学的理论。

(2)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运用劳动二重性理论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雇用工人运用具体劳动在生产新的使用价值的同时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运用抽象劳动再生产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区分了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值过程的不同作用,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3)劳动二重性学说为解决政治经济学上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

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价值形式理论、货币理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理论、资本主义地租理论等。

总之,马克思的全部经济理论都是建立在劳动二重性理论基础之上。

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对劳动创造价值的研究和认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对生产性劳动做出新的界定。

在当今时代,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服务性劳动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生产性劳动应当包括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服务性劳动。

在理论上充分肯定服务性劳动也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有利于推动第三产业更快地发展。

(2)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在当今社会,在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越来越重要的条件下,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创造的价值要大大高于简单劳动。

(3)充分肯定科技、知识、信息等非劳动生产要素在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使用价值和价值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使劳动对象的范围更广、性能更好,科学技术为人所掌握,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创造出更多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4)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关系的认识。

价值创造属于生产领域的问题,而价值分配是属于分配领域的问题。

价值创造是价值分配的前提和基础,但价值分配又不仅仅取决于价值创造。

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价值分配首先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所决定的。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所有制合法并存,就不可能完全按价值创造实行分配,即不可能实现单一的按劳分配。

分配必然要受所有制状况制约,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也必然参与社会财富分配,这就为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财富分配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提供了条件。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一、单项选择题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

A.劳动时间决定

B.劳动质量决定

C历史的道德的因素决定

D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

2.绝对剩余价值是()。

A.个别资本家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B.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c.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工作日的结果

D.工作日不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3.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靠()。

A.延长工作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

B.工作日不变,增加必要劳动时间获得的

c.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D.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4.由于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属于()。

A.绝对剩余价值

B.相对剩余价值

c.超额剩余价值

D.利润

5.某工厂原工作日为8小时,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各为4小时,若分别采用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两种生产方法,各增加剩余劳动时间2小时,它们的剩余价值率分别为()。

A.150%,.100%

B.150%,300%

C.100%.200%

D.150%,200%

6.剩余价值率反映的是()。

A.不变资本价值的增值程度

B.资本家的赚钱程度

c.固定资本价值的增值程度

D.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7.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指()。

A.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规律

B.价值规律

c.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D.剩余价值规律

8.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关系是()。

A.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B.扩大再生产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C.资本积累本身就是扩大再生产

D.扩大再生产与资本积累无内在联系

9.资本的有机构成是指()。

A.反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比例关系的资本技术构成

B.反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比例关系的资本价值构成

c.以技术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D.以价值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技术构成

10.资本积累()。

A.是靠剩余价值资本化实现的

B.是靠把现有分散资本合并为大资本实现的

C.不会增加社会资本总量

D.不受社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增长的限制

11.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是()。

A.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的结果

B.工业吸收的人口绝对减少的结果

C.资本有机构成不变条件下资本积累的结果

D.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条件下资本积累的结果

12.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要经过的阶段是()。

A.只包括流通阶段而不包括生产阶段

B.只包括生产阶段而不包括流通阶段

C.是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的统一

D.是购买商品和销售商品两个阶段的统一

13.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包括()。

A.物质补偿和精神补偿

B.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

C.有形补偿和无形补偿

D.商品补偿和货币补偿

14.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剥削,是由于它()。

A.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B.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c.是劳动者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

D.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表现形式

15.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因为剩余价值被看作是()。

A.耗费的可变资本的增加额

B.预付的不变资本的增加额

C.预付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

D.耗费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

1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c.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

D.生产过多超过劳动人民需要的矛盾

1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从实质上说就是()。

A.生产不足的危机

B.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D.买卖脱节的危机

参考答案:

1.D2.C3.C4.A5.B6.D7.D8.A9.C10.A、11.D12.C13.B14.A15.C16.C17.C

二、多项选择题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是()。

A.劳动力具有使用价值

B.劳动者没有生产资料和其他生活来源

c.劳动者有人身自由

D.劳动力具有价值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

A.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B.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C.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D.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自身的价值

3.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

A.总是通过各种物表现出来的

B.就是指生产资料本身

c.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D.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剥削关系

4.马克思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其意义在于()。

A.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B.为计算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C.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奠定了基础

D.为劳动二重性理论奠定了基础

5.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同其他劳动过程相比较体现出来的特点是()。

A.创造新的使用价值

B.创造新的价值

C.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属于资本家

D.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6.社会总产品是指()。

A.当年所生产的物质资料的总和

B.当年所生产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总和

c.生产过程中消耗并转移到新产品中的生产资料价值和新创造价值的总和

D.社会总产值中扣除生产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后的剩余部分

7.恩格斯指出:

“马克思一有机会就提醒读者注意,决不要把他所说的剩余价值同利润或资本赢利相混淆。

”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应是()。

A.剩余价值与利润无本质联系

B.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内容

c.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D.利润和剩余价值是一回事

8.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

A.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B.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C.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参考答案:

1.BC2.ABC3.ACD4.ABC5.CD6.ABC7.BC8.AB

三、辨析题

1.劳动力和劳动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成为商品。

2.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参考答案:

1.“劳动力和劳动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成为商品”这种论断不正确。

劳动力是存在于健康人体中的一种劳动能力,即脑力和体力的总和。

劳动力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是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耗费的过程。

它在出售之前是不存在的,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成为商品。

劳动能够创造价值,但劳动本身没有价值。

劳动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劳动力的价值。

科学地区分劳动力和劳动,是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工资本质的关键,不能把两者混为一体。

2.“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这是关于剩余价值产生的正确论断。

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它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只是价值形式的变换,不等价交换只是对既定的总价值量的重新分配,都不产生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产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因为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实现都要经过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购买以及产品的销售,即离不开流通领域(市场)。

四、简答题

1.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与意义是什么?

2.简述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3.超额剩余价值是怎样产生的?

4.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5.简述资本积累的实质及其客观必然性。

6.简述资本的技术构成、价值构成和有机构成的区别。

7.简述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8.实现资本连续循环的两个基本条件的关系是什么?

9.简述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10.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所以叫做不变资本。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值,所以叫做可变资本。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

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第二,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2.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而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是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3.超额剩余价值的产生在于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商品的社会价值的差额。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是商品的社会价值,而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

个别企业首先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它的产品个别劳动时间会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按社会价值出售商品,它就能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即超额剩余价值。

4.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即劳动者在资本家的监督下有目的地生产出使用价值的过程。

生产使用价值不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而是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手段。

另一方面又是生产剩余价值即价值增值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借助于工人的劳动在转移生产资料旧价值的同时,又创造了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这部分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形成剩余价值,因而,这又是价值增值过程。

5.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别人劳动的成果,来继续无偿占有别人更多的劳动成果,以扩大资本规模和增值资本价值。

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在于:

一是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生产目的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

为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就要进行积累。

二是资本主义竞争是迫使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

资本家要在竞争中立足和取胜,也必须进行资本积累。

6.资本的技术构成、价值构成和有机构成的区别在于:

生产资本的构成,从物质方面看,由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一定比例构成,这一比例是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因此叫资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方面看,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一定比例构成,这一比例叫资本的价值构成。

资本的价值构成和技术构成有密切联系。

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资本有机构成。

7.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为相对过剩人口可以起到劳动力的蓄水池作用,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间歇式发展的需要。

大量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有利于资本家加重对工人的统治和剥削。

在劳动力供过于求的情况下,资本家可以乘机压低工资,使用更廉价的劳动力,还可以使工人遵守资本主义的劳动纪律。

8.实现资本连续循环的两个基本条件即产业资本必须保持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与时间上的继起性,它们是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的。

没有空间上的并存性,三种职能形式就不能相互转换,所以并存性是继起性的前提。

继起性无论在哪个阶段受到破坏,并存性也就不存在,因此,并存性又是继起性的结果。

9.影响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