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 毛邓4 择题精选.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7879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1.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政治 毛邓4 择题精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考研政治 毛邓4 择题精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考研政治 毛邓4 择题精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考研政治 毛邓4 择题精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考研政治 毛邓4 择题精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考研政治 毛邓4 择题精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考研政治 毛邓4 择题精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考研政治 毛邓4 择题精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考研政治 毛邓4 择题精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考研政治 毛邓4 择题精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考研政治 毛邓4 择题精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考研政治 毛邓4 择题精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考研政治 毛邓4 择题精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考研政治 毛邓4 择题精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考研政治 毛邓4 择题精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考研政治 毛邓4 择题精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考研政治 毛邓4 择题精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考研政治 毛邓4 择题精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考研政治 毛邓4 择题精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考研政治 毛邓4 择题精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研政治 毛邓4 择题精选.docx

《考研政治 毛邓4 择题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政治 毛邓4 择题精选.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考研政治 毛邓4 择题精选.docx

考研政治毛邓4择题精选

2010年考研政治

选择题精选及答案

(二)

第二部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专题笔记》第112页;《大纲解析》第141页。

59.十七大提出的“两个没有变”是对我国现状的历史性定位。

这个定位是我们观察问题、作出决策的出发点,更是做好一切工作的落脚点。

“两个没有变”指: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没有变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纲领没有变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D.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

“两个没有变”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对我国现状的历史性定位。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两个没有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对我国现状的历史性定位。

本题正确答案是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政治大纲解析专题笔记》第93页;《大纲解析》第130页。

60.十七大报告指出:

“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

”这就明确告诉我们:

A.要看到30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变化

B.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C.要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初级阶段的国情作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

D.要看到我们前进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戒骄戒躁、艰苦奋斗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

认清中国国情的科学态度。

十七大报告指出:

“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

”这就明确告诉我们,在认清中国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时,一方面要看到30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变化,千万不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而是要抓住前所未有的机遇,迎接前所未有的挑战,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另一方面,要看到我们前进中存在的各种纷繁复杂的问题,一切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坚持把初级阶段的国情作为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

本题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政治大纲解析专题笔记》第93页;《大纲解析》第130页。

61.改革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这“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A.是对原有旧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B.要实现的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

C.涉及到经济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内容的全面变革

D.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引起了人们社会生活、利益格局和思想观念的变化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从改革的特点来看,改革是对原有旧体制的根本性变革,而不是对原有体制细节的修补,要实现的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是涉及到经济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内容的全面变革,引起了人们社会生活、利益格局和思想观念的变化。

D项表述不正确,改革并不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本题正确答案是AB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政治大纲解析专题笔记》第108页;《大纲解析》第139页。

62.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唐朝采取了对外开放政策,促进了对外交通与贸易的发达,唐朝首都长安成为国际性的大城市,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发展,出现了“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事景象。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实现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中国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比较这两次对外开放:

A.都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B.都是服务于一定阶级的,前者是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后者是社会主义强国之路

C.规模和基础不同,前者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后者建立在现代化大生产与全球化基础之上

D.两次对外开放在社会发展中都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都成为了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对外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对外开放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二者目的与作用相同,都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服务于一定阶级的,也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二者服务对象不同,基础与规模也不同,决定了两者的最终作用也不同。

D项错,无论哪次对外开放都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本题正确答案是AB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政治大纲解析专题笔记》第115页;《大纲解析》第143页。

63.按照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关键时期,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现期”。

稳定和发展似乎成了两难选择,如何解决“两难选择”:

A.为了确保稳定可以限制发展

B.离开稳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发展就无从谈起,必须坚持以稳定为中心

C.发展决定一切,离开发展稳定就失去了目的和意义,必须用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D.稳定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二者的关系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

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相互统一,相互促进,发展是改革和稳定的目的,改革和发展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本题正确答案是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政治大纲解析专题笔记》第114页;《大纲解析》第142页。

6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党在这一历史时期所明确展示的基本政治主张,是党的基本路线的展开。

下面关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表述正确的是:

A.包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与文化三者有机统一

B.包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与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四者有机统一

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增添了新的内容

D.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如果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就是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党在这一历史时期所明确展示的基本政治主张,是基本路线的展开,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基本纲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的有机统一。

本题正确答案是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政治大纲解析专题笔记》第93页;《大纲解析》第130页。

6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立足国情,放眼未来,用近8年的时间,为我国的经济发展绘制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解决温饱、实现“小康”、奔向现代化。

从此,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有了明确的、具体的奋斗目标。

下面表示正确的是:

A.原定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任务已在1995年提前实现

B.到2000年我们胜利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

C.下一步将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第三步阶段

D.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邓小平设计的“三步走”战略对第三步只作了一个大致的构想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

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提出了“三步走”战略,经过80年代以来的近二十多年的努力原定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任务已在1995年提前实现,下一步将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第三步阶段。

尽管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邓小平设计的“三步走”战略对第三步只作了一个大致的构想,但这一发展战略已经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本题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政治大纲解析专题笔记》第104页;《大纲解析》第137页。

66.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征程中,我们将长期面对三个重大课题。

能否始终解决好这三个重大课题,关系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败。

这三个重大课题是:

A.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

B.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C.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

D.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长期面对三个重大课题。

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这个宏伟目标令人振奋又十分艰巨。

在实现这个目标的征途中,我们将长期面对以下三个重大课题:

一是要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牢牢掌握加快我国发展的主动权。

二是要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不断增强综合国力,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三是要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始终成为团结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能否始终解决好这三个重大课题,关系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重大课题提供了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指明了方向。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政治大纲解析专题笔记》第105页;《大纲解析》第138页。

67.几年前,浙江省就开始反思粗放增长模式的弊端,大力发展集约化、高附加值产业。

今年上半年这个省高新技术项目投资明显增加,省工商联会长徐冠巨说,现在一些指标可能还不是”很好看”,但已有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注重创新和节约,结构调整效应将慢慢显现。

上述材料表明浙江经济发展得益于:

A.经济结构趋向优化产生的效益B.以创新为依托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C.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D.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

新型工业化道路。

十六大报告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上述材料中浙江从“工业立市”转向“新型工业化”,走以创新为依托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本题正确答案是AB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政治大纲解析专题笔记》第137页;《大纲解析》第155页。

68.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更加注重加快农村发展,关键是:

A.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

B.农业和农村自身要加快发展,推进城镇化

C.城市发展要和农村发展相协调,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

D.统筹推进城乡改革,消除体制性障碍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

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更加注重加快农村发展。

关键是要抓好四个环节。

一是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

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光靠市场调节不行,国家必须加强扶持和保护。

国民收入分配要向农业倾斜,通过税收政策、财政转移支付等,加强对农业、农村的支持。

要进一步落实对农业“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二是农业和农村自身要加快发展,推进城镇化。

要继续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科技进步,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素质和效益。

深化农村改革,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加快农村社会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三是城市发展要和农村发展相协调,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必然还要进一步发展,但要防止规模过大、标准过高的倾向,注意以城市繁荣带动农村发展。

要把更多的财力等社会资源用于农村,并更好地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四是统筹推进城乡改革,消除体制性障碍。

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义务教育制度和税收制度等,逐步形成有利于城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政治大纲解析专题笔记》第140页;《大纲解析》第157页。

69.从1982年到1986年中央制定和颁布的关于农村工作的5个“一号文件”,2004-2008颁布了新世纪关于“三农”的5个中央一号文件。

改革开放以来10个以“三农”问题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

A.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开创了中国农村改革发展新局面

B.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C.体现了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

D.表达了党把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决心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

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2008年1月30日正式公布,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10个以“三农”问题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

这10个文件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指导中国农村改革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对实现农村改革率先突破、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本题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政治大纲解析专题笔记》第139页;《大纲解析》第156页。

70.邓小平提出的关于中国农业改革和发展的”两个飞跃”的思想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

这”两个飞跃”具体是指:

A.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

C.推进农业战略性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D.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值能力,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

农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

邓小平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

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

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

这又是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

邓小平关于农业改革和发展的“两个飞跃”的思想,科学地揭示了我国农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阐明了这两个飞跃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指明了中国农业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政治大纲解析专题笔记》第139页;《大纲解析》第156页。

7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不是最近提出来的,上世纪50年代就曾用过这一提法。

改革开放以来,至少在1984年中央1号文件、1987年中央5号文件和1991年中央21号文件即十三届八中全会《决定》中出现过这一提法。

但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背景和涵义与以前有很大不同。

具体表现在:

A.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B.我国总体上经济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

C.在以人为本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的新形势下

D.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具体化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新的时代背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思路的集中体现,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理念,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总体上经济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以人为本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的新形势下,中共中央作出的一个重大决策,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具体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呼应新时期发展战略转变的、统领全局的新提法。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政治大纲解析专题笔记》第139页;《大纲解析》第156页。

72.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为此,要把握好三个原则:

A.城镇化的主体形态要明确B.城镇化的规模要扩大

C.城镇化的布局要合理D.城镇化的速度要适度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

推进城镇化建设的三个原则。

第一,城镇化的速度要适度。

人多地少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推进城镇化必须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

我国近年来土地城镇化的速度大大快于人口城镇化的速度,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民耕种越来越少的土地,加大了解决"三农"问题的难度。

第二,城镇化的布局要合理。

城镇的空间分布及规模与经济布局,特别是区域经济的形成密切相关。

要统筹考虑经济布局、就业岗位、人口居住、资源环境特别是水资源,通过规划引导等措施,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的城镇化空间格局。

第三,城镇化的主体形态要明确。

城镇化是各类规模的城市发育成长的过程,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确定优先发展的城市规模,不应简单划一,应该根据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规模、就业潜力和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宜大则大、宜中则中、宜小则小。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政治大纲解析专题笔记》第139页;《大纲解析》第156页。

73.下列各项措施中体现落实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的有:

A.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

B.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

C.生态保护和建设重点是事后处理、人工建设为主

D.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发资源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具体措施有:

第一,发展循环经济。

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资源开发、生产消耗、废物产生、消费等环节,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第二,保护修复自然生态。

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点要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从人工建设为主向自然恢复为主转变,从源头上扭转生态恶化趋势(C选项是错误的)。

第三,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

第四,强化资源管理。

实行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发,加强对各种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第五,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政治大纲解析专题笔记》第141页;《大纲解析》第157页。

74.邓小平指出:

“毛泽东同志说过,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的互相结合,就是人民民主专政。

这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专政,但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适合于我们的国情。

”这段话表明:

A.我国的政体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B.我国是以工人阶级(共产党领导的)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

C.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政权

D.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我们党的一个创造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

人民民主专政是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民民主专政也是以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第二,人民民主专政也是新型民主、新型专政的国家政权;第三,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在过渡时期担负着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又承担着保卫社会主义制度,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同我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我们党和毛泽东的一个创造。

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第一,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和专政对象具有中国特色;第二,党派之间的关系上,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第三,概念表述上体现了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题干主要表述的是我国的国体即人民民主专政,而与政体无关,A项混淆了国体与政体的概念,因此排除。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政治大纲解析专题笔记》第142页;《大纲解析》第158页。

75.有人认为中国的体制太落后了,如果不改掉我国现行的政党制度,所有政治改革举措都不过是表面文章。

西方的两党制或多党制是中国政党制度不错的选择。

该观点:

A.正确,看到了我国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B.正确,看到了我国政党制度的弊端

C.错误,没有看清西方两党制或多党制的实质

D.属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

多党合作制。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建国后就一直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经过几十年的政治体制改革,我国的政党制度展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两党制或多党制也可能比较适合西方国家,但它并不适合中国国情,两党制与多党制只会使中国重新回到四分五裂、积贫积弱的老路上去。

本题正确答案是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政治大纲解析专题笔记》第153页;《大纲解析》第161页。

76.达西扎布居住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在该旗生活的鄂温克族仅一万多人,但却拥有“半个立法权”,可谓“小民族、大政策”。

根据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鄂温克族自治旗可以在不违背宪法和有关国家法律的前提下,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民族自治条例”或单行条例。

这段材料表明我国:

A.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

B.民族自治机关不仅行使宪法赋予的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还依法行使自治权

C.民族自治机关享有独立的立法权

D.民族自治机关高度自治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

坚持民族区域自治。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和自治权利,政府根据中国少数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等实际情况,把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由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行使管理本地方、本民族内部事务的自治权。

本题正确答案是A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政治大纲解析专题笔记》第154页;《大纲解析》第162页。

77.十七大首次把坚持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明确指出:

“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

”其原因是:

A.发展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作

B.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

C.发展基层民主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民主素养

D.发展基层民主可以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创造条件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

加强基层民主建设。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坚持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