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8225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8.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docx

《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docx

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

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

——东西方管理的融合

北京大学历史文化资源研究所副所长

西安交大东方管理研究院院长雷原

一、中国文化的复兴与西方文化的转向

●人类面临的危机

●天人合一

●科学与人文

二、中国文化的精粹

●文化的传承与文化的梳理

《老子》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老子·第1章》)又说: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第40章》)“无”就是“无名”,“有”就是“有名”。

因为道不能说它是什么,只能说它不是什么。

这就是“无名”。

如果说道是什么,那它就是“有名”,就成为万物中之一物了。

关于“道”是万物生成之总原理,韩非也有论述:

“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jī,意合、同)也。

”(《韩非子·解老》)意思是说,道是万物之所以为物,万理之中最一般的理。

这个最一般的理就是常,也称为常道。

老子进一步说:

“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第1章》)

“夫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者,不可谓常。

唯夫与天地这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

”(《韩非子·解老》)意思是说,物之一存一亡,忽生忽死,开始兴盛,后来衰亡,这些都不是“常道”,也就说不能称为自然不变的规律,唯有那些与天地初分时一起生,直到天地消散也不死不变的东西,才可以叫做自然不变的规律即“常道”。

子曰: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论语·雍也篇》)朱子注说:

“中者,无过不及之名也。

庸,平常也。

”中庸两个字,以及孔子朱子这几句话,在现在有些人的心目中,是非常迂腐可厌的。

有人误会“中”就是不彻底,有人误解“中”有模棱两可的意思。

有人误解“庸”就是庸碌的意思,凡事“不求有功,只求无过”。

这些认识都是错误地对“中庸”的理解,“中”是无过不及,恰到好处的意思。

按照冯友兰先生的说法,所谓恰到好处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就是道德说,一方面就是利害说。

就道德方面,所谓做事恰到好处者,即谓某事必须如此作。

就利害方面说,所谓做事恰到好处者,即谓某事必须如此用。

为进一步加深对中庸之道的理解,我们对仁道、易道、无为之道、相生相克的五行说、谦道进行说明。

三、常道与管理之“道”、“天”、“地”、“略”、“人”、“法”、“术”

●仁道与管理理念

1、仁自孝始

樊迟问仁。

子曰:

“爱人。

”(《论语·颜渊篇》)

樊迟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

“仁就是爱人。

子曰: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篇》)

此处重在说明实现仁爱是一个由近而远的过程,首先是对父母的孝,其次是对兄弟的友爱、尊敬,再次是对朋友言而有信,然后再将此心推及天下,达到博爱。

在孔子看来,孝悌比学习读书更重要。

孝子首先要学会敬养父母。

子游问孝。

子曰: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篇》)

子游问什么是孝。

孔子说:

“现在说的孝,只是说能做到供养父母。

然而就是家里的狗和马,也能受到饲养的;如果不敬重父母,那么和养狗养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子曰: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论语·里仁篇》)

孔子说:

“侍奉父母,对他们的过错要委婉地规劝,看到意见不被听从,也还要恭恭敬敬,不可硬去违逆,且看机会再劝谏,虽如此般操心忧劳但不怨恨。

此外,父母过世以后还要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曾子曰: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论语·学而篇》)

曾子说:

“慎重地处理好父母的丧事,虔诚地祭祀历代先祖,民众的道德就会趋向纯朴厚道了。

孟懿子问孝。

子曰:

“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

“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

“何谓也?

”子曰: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篇》)

孟懿子问怎样做到孝。

孔子说:

“不要违背礼的规定。

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

“孟孙问我孝的问题,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的规定。

”樊迟问:

“您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说:

“父母在世时,按照礼的规定奉养他们;去世后按照礼的规定安葬他们,祭祀他们。

这里孔子主要强调尽孝以礼。

父母有不合礼者,子女不应当顺其非,若顺亲非礼,将使父母陷于更大的非礼,这更是不孝。

孝须以礼来限制。

父母不在时,仍然能保持父母的优良品德和一贯作风,也是衡量一个孝子的重要方面。

子曰: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语·学而篇》)

孔子说:

“考察一个人是否孝,其父在世时,看他的主张;其父去世后,要看他的行为;如果三年内不改变他父亲生前的做法,就称得上孝了。

或谓孔子曰:

“子奚不为政?

”子曰:

“《书》云:

‘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论语·为政篇》)

有人问孔子:

“您为什么不从政?

”孔子说:

“《尚书》上说:

‘孝啊,孝敬父母,又同兄弟讲友爱,把这道理延伸到政治上去。

’这也就是从政了,怎样才叫从政呢?

孔子论政常把做人与政事等同起来,齐家与治国等同起来,家有家政,国有国政。

若失为人之道,又谈何为政为官。

若在家为孝、为悌、为慈,做人有方,那又何异于从政。

2、仁的四种方法与境界

以上我们知道仁爱是从孝开始的,仁爱的方法有四个境界:

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篇》)

子贡问道:

“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

”孔子说:

“大概是‘恕’字吧!

自己不愿接受的事,不要加到别人身上。

子贡曰: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

子曰:

“何事于仁!

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篇》)

子贡说:

“如果有人能广泛地施给人民好处,周济大家,怎么样?

能称得上仁了吗?

孔子说:

“岂只是仁!

必定是达到圣了,尧舜或许还担心做不到这样呢!

所谓仁,就是自己想要站立得住,也要使别人站立得住;自己想要前途通达,也要使别人前途通达。

能从自己的心愿出发,理解别人的心愿,可以说这就是实践仁德的方法了。

子曰: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篇》)

孔子说:

“君子求和谐但不苟且求同,小人苟且求同却不求和谐。

人的十二种性格与和而不同:

强毅之人——柔顺之人

雄悍之人——惧慎之人

凌楷之人——辩博之人

弘普之人——狷介之人

休动之人——沉静之人

朴露之人——和韬谲之人

或曰:

“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

“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篇》)

有人问孔子说:

“用恩德回报怨恨,怎么样?

”孔子说:

“如果是这样,用什么回报别人的恩德呢?

用正直回报别人的怨恨,用恩德回报别人的恩德。

”这样做既鼓励了有恩德的人,也纠正了结怨的人,同时也张扬了人的正直品行。

3、积善为道

追求仁爱的过程就是一个积德行善的过程,《周易》里讲: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司马光说:

“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

”(《中国文化概论•韦政通》)

在《卫灵公篇》中孔子又说:

“知及者,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此句中孔子充分强调了仁德与才智、职位的关系,如果才智高,虽然能够胜任高职位的要求;如果德不厚也难以守住,最后又强调即使才干、德行相匹配,如果不能以诚敬相待同样不好。

看来人必须时刻以积德行善为念,不要以计谋智巧为荣,时刻谦虚谨慎,与人为善,遵奉仁道为光明大道。

明朝大儒方孝儒在《深虑论》中这样说: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

意思是说德比智慧重要,诚心胜过巧诈,德行是成功的第一要素。

不仅如此,《论语》中还有,

南宫适(kuò)问于孔子曰:

“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子曰:

“君子哉若人!

尚德哉若人!

”(《论语•宪问篇》)

意思是说后羿擅长射箭,奡擅长水战,都不得好死,而禹和稷自己下地种田,却得到了天下。

换句话说是“尚力者不得善终,尚德者终有天下。

也含有“仁者寿”的道理。

个人的寿命如此,事业如此,国家的命运也如此。

唐朝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道: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可见,德不仅是个人健康与事业成功的根本保障,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

以此推演下去,仁道是治身、治生、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仁道与企业经营的九大理念:

①长治久安的长寿经营理念

②以人为本,服务第一,利润第二的经营理念(晋商的经营理念,先信,再义,三利润)

③以真正的管理就是减少管理的无为理念

④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前提的制度第一,领导第二的管理理念

⑤以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投资理念

⑥尊重历史、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理念。

⑦一年之季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的教育培训理念。

⑧无功不受禄与无功不授禄的赏罚理念。

(君子事其君,先事而后其食。

惠而不废:

因民之利而利之。

⑨天下为公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树立永恒的理念。

●易道

1、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张岱年先生说,中国哲学有一个根本的一致的倾向,即承认变是宇宙中的一个根本的事实,变化是根本上的,一切事物皆在变易之中。

《易传·系辞》上说:

“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孔子之意是说事物皆逝逝不已,宇宙是一个如川一样的大流。

惠子也说:

“曰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庄子·天下》)

睨是偏斜之意,此句是说太阳一到正午便要偏斜,万物有生有死,一切皆在变化之中。

讲宇宙变化最详密者是《易传》,“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系辞上传》)

变化是一个根本的事实,有象有形可见,则有变化可见。

《易传》更认为惟有变化,然后宇宙可以不穷而久。

《系辞下传》说: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然而变化是有规律的,即常,也就是反复。

2、变化是有规律的

中国哲人所讲,变化的规律(即“常”),便是反复。

何谓反复?

就是:

事物在一方向上演变,达到极度,无可再进,则必一变而为其反面,如是不已。

事物由无有而发生,既发生乃渐充盈,进展以至于极盛,乃衰萎堕退而终于消亡;而终则有始,又有新事物发生。

凡事物由成长而剥落,谓之反;而剥落之极,终而又始,则谓之复。

反即是否定。

复亦即反之反,或否定之否定。

一反一复,是事物变化之规律。

老子说: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反者道之动。

”意思是,道是变化的所以,由道而逝而远,远最终归于反。

一切变化莫不反,反即反复、循环。

如同四季的变化,春夏秋冬循环往复,每天的变化即昼夜反反复复。

《易·泰卦》爻辞也说:

“无平不陂(bēi),无往不复。

”反复变化是一个普遍的法则。

老子又说: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

”意思是说,万物虽然生长变化,但最终都返归原始根本,返归于原始即常。

3、领导任职周期律

纵观迄今为止的整个人物史,包括皇帝、政治家、企业家、学术权威、发明家等等,都以实现自我价值为最大需要,他们都没能使自己赢得权威、赢得荣誉的精神得以贯彻始终,成为永恒。

今天,我们从领导学的角度对他们进行分析和总结,可以总结出一个基本的规律来,这个规律可以称之为领导任职周期律。

领导生命周期律分五个阶段:

创业期、发展期、成熟期、转变期、僵化期。

创业期的表现:

权威指数弱,但渐趋上升;任职兴趣非常高,有一种对事业的冲动,抱有一种理想,形成一种信念,这些构成了创业者的原创精神;在信息获得方面,信息来源广泛,不经过滤;学习非常努力,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相关知识;上下级关系充分信任、尊重,非常感情化甚至很“哥们”。

领导者在这一阶段凭借以上这些精神和行为表现,使事业得以发展,完成了创业期,进入了发展期。

发展期表现:

权威指数中强且权威上升;任职兴趣依然很高,思维刚性或弱或强;信息渠道来源广,稍有过滤;学习劲头依然很大,基本掌握了职务所需要的相关知识;上下级关系继续感情化,互相信任。

发展期是创业期的延续,事业也在不断地扩张。

成熟期表现:

伴随事业的不断成功,领导的权威指数中强并且迅速上升;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领导的风格开始形成,思维开始有定式;信息来源渠道固定化,并且过滤加强;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开始减少;但任职兴趣依然很高;上下关系由哥们化转向以礼相待,走向规范化。

成熟期是领导的最好时期,但也是最危险的时期,如果这一时期不反省自己,外部又缺乏约束,就会走向转变期。

转变期表现:

伴随权力的惯性,权威指数强且上升,任职兴趣开始下降,思维刚性全面加强,以前成功的经验成为走向未来成功的铁律;信息渠道只信赖于少数信息源,且高度过滤;学习劲头不足,自以为是;上下关系由以礼相待走向神秘化。

转变期已经潜伏着重大的危机,这一时期,如果没有任期制的制约,就会走向僵化期。

僵化期表现:

事业开始出现危机,权力指数非常强,但开始失控;任职兴趣迅速下降;信息渠道只信赖于个别的信息源,并且高度过滤;管理刚性加剧并且教条化;上下级关系继续神秘化,个人崇拜加强,但已出现众叛亲离的苗头。

领导的僵化期也是事业的僵化期,事业开始全面崩溃。

通过对领导周期律的认识,可以加深对“性相近,习相远”的理解。

对企业而言,企业领导人不仅要不断自我反省,不断择贤纳谏,更要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总裁任期制(通用公司任用韦尔奇的经验,告诉我们总裁任期二十年左右为宜),使企业得到长治久安的发展。

如果领导任期没有限制,领导是永远的,那么,企业就是暂时的;领导若是暂时的,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有任期限制的,企业就是永远的。

对政府而言,道理亦如此。

领导有其周期变化律,企业发展也有其发展变化规律,按照美国管理学家爱迪思的分析总结,企业生命周期大致可以这样描述:

依次为:

企业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盛年期、稳定期、贵族期、官僚早期化、官僚期与死亡。

4、组织周期律

由此原理我们可以分析企业组织的生命周期律,企业生命周期律按照爱迪思的分法依次为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盛年期、稳定期、贵族期、官僚早期化,最后到死亡,共九个阶段。

如果进行简单化分期就可以先分为二个阶段,一个以阳气日长为标志的成长阶段,一个为阴气由消而息的老化阶段。

在成长阶段,其性为阳,有生发的功能,有十五种表现:

⑴富有冒险精神,个人的成功源于承担了风险;⑵有理想,富有朝气,期望大于成果;⑶扩张意识强,资金不够用;⑷务实精神,强调功能重于形式;⑸重视做事,尤其重视做事的内容和原因;⑹重视业绩考核,强调论功行赏,论功晋升;⑺管理环境宽松,除去明令禁止的,什么事都能做;⑻哲学上是积极进取的,视问题、困难为机会;⑼以客户为中心,以发展为硬道理,重视营销和营销部门的权威;⑽具体工作部门权力大;⑾责小权大;⑿人左右企业,影响企业,尤其是领导管理层左右企业;⒀需要加强管理;⒁扩大市场份额为导向;⒂一切以发展为目标。

正是在这个阶段有这些精神和表现,才使企业呈显出生发、生长的气象。

物极必反,生发不可以一直生发,当企业发展盛年期,自然会发生变化,所谓盛极必衰,由此时开始企业进入老化期。

老化期也有以下十五种表现:

⑴冒险精神趋于保守,个人的成功是由于避免了风险;⑵现实比理想重要,成果大于期望;⑶扩张能力减缓,资金富裕;⑷形式主义抬头,强调形式重于功能;⑸在处理事情上对人不对事;⑹强调员工的个性而非强调员工的贡献;⑺管理控制加强,除了明文容许的,什么事情都不许做;⑻机会被视为问题;⑼管理部门权威加强,比如会计、财务及法律部门;⑽行政部门权力普遍加大且编制增加;⑾权力小而责任大;⑿企业的惯性左右员工和管理者;⒀需要“斗胆直言者”,也就是需要相克机制;⒁利润第一;⒂权力斗争激烈。

这十五种表现和精神说明企业到了老化阶段。

有如此的精神和表现也自然使企业老化。

当然,我也可以按照春夏秋冬四季来进行划分,也未尝不可。

同样用阴阳五行相生相克,还可以对领导的周期律进行分析,但是这种分析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更重要的是要如何像天地一样有一个宪法,即春夏秋冬的演化规律是循环往复不变的,以此“节以制度不伤民,不害民。

”人要效法天地之道才行,这样才会形成一个使人类社会较为长期的、和谐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这种环境最重要就是要有一个人类共同遵守的法则,这个法则就是礼法,当然礼法中蕴含着仁爱的精神,是礼与仁的统一,就世界范围而言,人类需要一个联合国宪法,就一个国家而言,需要一部宪法,就企业而言需要一个章程,这个客法、章程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就必须有相生相克的精神和力量,再具体化的讲权力要有制衡,各种权力相互独立而存,如同金、木、水、火、土一样,虽然在各自领域内会有旺、相、休、囚、死之别,但各自一定是独立的,什么都不是绝对的老大,就企业言,要获得这种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就必须股权结构三角形化,也就是说最大股东不能超过50%的股份,否则,企业制度在大股东面前都会成为废纸。

●渐道

1、渐卦

2、老子又说:

“孰能浊以澄,静之而徐清?

孰能安以久,动之而徐生?

”(《老子·第15章》)意思是说任何变动都不是骤然的,必须有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一段时间。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文言传》上也说:

“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

凡事必经一个累积的过程,按西方哲学而言就是要有一个量之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

3、齐国与鲁国的治理

4、渐道在改革中的运用

5、渐道对我们的启示

第一,有恒,正如《乾卦》所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第二,子曰:

“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第三,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第四,与时偕行,圣之时也。

君子知进知退,知存知亡,知得知丧,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第五,循序渐进与疏导。

欲速则不达。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第六,凡事兼顾两端,有一利必有一弊。

●相生相克之道

1、五行之起源

《今文尚书·洪范》云:

五行: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五行之说,始于《洪范》。

凡事物皆可配以五行。

如方位:

北为水,南为火,东为土,西为金,中央为土。

如四时:

春德为木,夏火,夏秋为土,秋金,冬水。

董子云:

天有五行,一曰木,二曰火,三曰土,四曰金,五曰水,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终也,土五行之中也。

此其天次之序也。

(《春秋繁露·五行之义》)

此言五行之次序与《洪范》不同。

董子又说:

“天地阴阳木火土金水九,与人而十者,天之数毕也。

”(《春秋繁露·天地阴阳》)

2、相生相克之关系

五行学说认为,事物与事物之间存在着一定联系,而这种联系促进着事物的发展变化。

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规律,因此生克就是五行学说用以概括和说明事物关系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观点。

相生,含有互相滋生、促进、助长的意思。

相克,含有互相制约、克制、抑制的意思。

木具有生发、条理的特性;火具有火热、向上的特性;土具有生养、化育、包容的特性;金具有清静、收杀的特性;水具有寒冷、向下的特性。

五行学说采用了取象类比的方法,把需要说明的事物或现象,朴素地分为五类,将具有相似属性的事物或现象,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并在五行属性的基础上,动用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解释说明事物或现象的联系和变化。

五行相生: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生相克,像阴阳一样,是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克,就不能维持事物在发展和变化中的平衡协调。

所以没有相生就没有相克,没有相克,就没有相生。

这种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相成、互相为用的关系,推动和维持事物正常生长、发展与变化。

在五行生克中,有“金旺得火,方成器皿。

火旺得水,方成相济。

水旺得土,方成池沼。

土旺得木,方能疏通。

木旺得金,方成栋梁。

”(徐大升的《元理赋》)

反生为克:

“金赖土生,土多金埋。

土赖火生,火多土焦。

火赖木生,木多火塞。

木赖水生,水多木漂。

水赖金生,金多水浊。

泄多为克:

“金能生水,水多金沉。

水能生木,木盛水缩。

木能生火,火多木焚。

火能生土,土多火晦。

土能生金,金多土虚。

反克:

五行生克中并不只存在顺克,如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旺克衰,强克弱;也有反克:

如金能克木,木坚金缺。

木能克土,土重木折。

土能克水,水多土荡。

水能克火,火旺水乾。

火能克金,金多火熄。

3、五行的启示

多元化与和谐

多元化之相生相克与制度

五行之“旺、相、休、囚、死”可以判断多元之消长关系。

相生与相克对事物的重要作用,

事物只有在生克有度的环境中才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无为之道

1、无为与天人合一

子曰:

“予欲无言。

”子贡曰:

“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

“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论语·阳货篇》)

“天”对四时不加左右,任其自然运行;对百物不加主宰,任其自然生长。

在此,“天”显然是一种具有客观的自然必然性的存在物。

同时可以看出,孔子要求做人应效法“天”的不言而行,不言而信,强调用实际行动对他人或事物发生潜移默化的有益影响。

这种“法天”思想在孔子那里并不罕见。

他不仅自身愿意效法“天”的美德,而且还盛赞尧能“则天”而有成。

据《论语·泰伯篇》载:

子曰:

“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

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在此,孔子赞颂古圣人尧能效法“天”之广大,使自己胸怀宽广,仁慈和惠而无私,并因而“有成功”、“有文章”。

这实际上是对尧能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礼赞。

在孔子看来,“天”不只是自然必然性之天,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还具有伦理道德的性质,是伦理道德的化身。

孔子所提出的“仁”道德境界,也就是“人”之德与“天”之德合一的境界。

2、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说: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37章》)

《庄子·天道篇》中也说:

“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

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

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

故古之人贵夫无为也。

上无为也,下亦无为也,是下与上同德。

下与上同德则不臣。

下有为也,上亦有为也,是上与下同道。

上与下同道则不主。

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

故古之王天下者,知虽落天地,不自虚也。

辩虽凋万物,不自说也。

能虽穷海内,不自为也。

天不产而万物化,地不长而万物育,帝王无为而天下功。

故曰,莫神于天,莫富于地,莫大于帝王。

故曰,帝王之德配天地。

此乘天地,驰万物,而用人群之道也。

……”

天下之事甚多,若君主必皆自为之,姑无论其不能有此万能之全才,即令有之,而顾此失彼,顾彼则失此。

一人之精力时间有限,而天下之事无穷,此所以“有为”则“天下用而不足”也。

所以“古之王天下者,能虽穷海内,不自为也”。

故“帝王之德”,必以“无为为常”。

一切事皆使人为之,则人尽其能而无废事,此所以“无为”,则“用天下而有余”也。

此帝王“用人群之道”也。

子曰:

“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夫何为哉?

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论语·卫灵公篇》)

孔子说:

“自己一点不操劳而使天下太平的人,大概只有舜吧?

他要做什么呢?

只要自己恭敬端正地面朝南,坐在天子的位置上就行了。

3、无为与率性之道

“无为”就是“任乎必然之极”,“各任其自为”。

《天道》“以此进为而抚世……”注云:

夫无为之体大矣;天下何所不无为哉?

故主上不为冢宰之任,则伊吕静而司尹矣。

冢宰不为百官之所执,则百官静而御事矣。

百官不为万民之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