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教师提高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策略研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8569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教师提高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策略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论文教师提高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策略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论文教师提高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策略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论文教师提高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策略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论文教师提高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策略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论文教师提高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策略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论文教师提高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策略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论文教师提高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策略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论文教师提高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策略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论文教师提高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策略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论文教师提高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策略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文教师提高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策略研究.docx

《论文教师提高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策略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教师提高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策略研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文教师提高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策略研究.docx

论文教师提高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策略研究

教师提高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策略研究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专升本0401班谢芸

指导教师:

周红

中文摘要:

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个体从幼稚、依赖走向成熟、独立的标志。

本论文对笔者所观察到的现阶段幼儿教师为提高幼儿自我控制能力采取的策略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更为合理的干预策略,以帮幼儿自我控制能力更快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

幼儿;自我控制;自制力;策略

引言:

自我控制是个人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是个体自觉地选择目标,在没有外部限制的情况下,克服困难,排除干扰,采取某种方式控制自己的行为,以保证目标的实现。

它包括自制力、坚持性、自觉性和延缓满足四个维度。

[1]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经典的“软糖实验”。

实验者发给作为被试的四岁儿童每人一颗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二十分钟后再吃,就可以吃两颗,结果有的孩子迫不及待把糖吃了,另一些孩子则克制了自己的欲望而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在后来的跟踪观察中发现,那些有耐心等待吃两块糖果的孩子,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

[2]

幼儿期是自我控制发展的关键期,实践证明,自我控制能力较强的幼儿能够建立积极的同伴关系,具有良好的社会性、人格品质,可以完成比较复杂而困难的活动。

但是孩子的自控能力整体较差,表现在不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愿望,对诱惑的抵制能力弱,依赖性强等方面。

因而正确引导幼儿,增强他们的自控能力成为每个幼儿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当然对于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不同的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专业素养及教育能力等情况所采取的策略是不同的。

而我们所要观察、思考和研究的是更能促进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教师为提高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常采取的方法

为了发展幼儿自我控制能力,提高自我控制意识,教师常常会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要求幼儿长时间遵守刻板的动作、规则

观察中发现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况,教师在做活动前的准备时,怕幼儿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而捣乱,往往让幼儿双手搭在膝盖上,双脚并拢,不能讲话,以练坐的方式来控制他们的行动。

起初,幼儿还能坐上一会儿,但是有时时间长了,又不提供任何活动材料,强迫的要求和刻板的动作让幼儿无法耐心等待,于是便开始小声地讲话、做小动作,而性格内向的孩子甚至连上厕所也不敢及时提出来。

2、无休止地批评幼儿

孩子的自我控制出现问题时,另一种常见的现象便是教师当众不停地批评孩子或向家长告状。

在观察的记录中有这样一个例子,齐齐是一名中班的幼儿,性格活泼好动,上课时经常和邻座的小朋友讲话或无缘无故打别人,活动常常因此而中断。

教师便当众喋喋不休的批评孩子,并警告他再这样就告诉他的父母。

孩子当时的表情既尴尬又害怕。

但通过几天的观察,孩子并没有多大的进步,对于教师的批评他似乎习以为常。

3、滥用惩罚或惩罚不当

有时教师因幼儿不能自控甚至采取惩罚的强制措施。

譬如罚站、停止活动、不准吃点心或睡觉等。

以为这样能让幼儿加深印象,有助于错误的加速改正。

上述方法是幼儿教师常用的提高幼儿自控能力的方法。

但事实上,这些方法有悖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可以知道,幼儿之所以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其原因主要有:

一与孩子的自然生理发育有关,孩子的年龄小,神经纤维还未髓鞘化,神经的兴奋多于抑制;二与其心理年龄特点有关,幼儿的社会经验不足,所受的教育影响还很有限,这些都影响着自我控制能力的形成与完善。

[3]

心理学家布洛克认为,在严厉、专断、限制模式的控制下,幼儿一般有情绪压抑、盲目服从等过度自我控制特征。

拜克伯尔等人也指出,限制控制下的儿童大多有退缩和攻击性行为。

不体谅孩子的疲劳、饥饿、情绪低落或疾病等情况,强迫孩子遵守许多刻板的规则而不予以解释,让幼儿很难理解,于是成了幼儿眼里不合情理的要求,结果产生幼儿盲目服从或更加难以自制两种极端。

而当众不停地批评甚至羞辱,不仅不能让孩子意识自己的错误反而使其自尊心受到损害,长久下来则有害其个性和性格的形成,轻则觉得受批评是无所谓的事,重则会形成自卑的心理。

对于孩子来说,适当的惩罚是需要的,但是滥用惩罚甚至体罚不但会影响孩子的身体正常生长发育,而且会给带来孩子心灵的创伤,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4]从表面看,受罚的孩子很快表示服从,然而实际却是一种屈服,似乎问题解决了,但事实远非如此,不当的惩罚有可能阻碍幼儿内部控制力的生长,破坏幼儿的自我教育能力,因为惩罚已经使幼儿从良心的责备中解脱出来,所以受罚时幼儿考虑的只是惩罚给自己带来的痛苦或痛苦的体验,而对自己的过错行为反而很少自责了,因此,惩罚有时候可以说是一种不无危险的教育手段。

(二)教师提高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合理策略

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是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教师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有意识、有计划地实施教育。

仔细观察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已有水平,及时发现其不足,充分利用时机以提高幼儿的自控能力。

1、为幼儿自控能力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积极的心理环境

(1)多给予幼儿自我选择和决定的权利

教师往往会认为孩子年龄小,不懂事,怕他做不成事反而添麻烦,因而时时处处强迫他们服从自己的要求,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们,扮演指挥者的角色。

这时顺从型的孩子会按照教师的决定行事,然而抵触心理较强的孩子往往因为教师的决定的不是自己喜欢的事,因此不能控制自己专心致志地去做。

玲玲是个五岁的女孩,在一次区角活动时,她想玩娃娃家,但是教师却让她进美工区,她提出了意见老师并不予理会,最后虽然心理不高兴但是也只得服从,结果在进行美术活动时心不在焉,经常停下来回头看看娃娃家的情况,无心画画。

由此可见教师要多给予幼儿自我选择和决定的机会,当孩子明确表示不愿意做某事时,教师不应为了减少麻烦而强迫或劝说他改变主意。

只有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幼儿才能专心持久地做事,不知不觉学会自我控制。

(2)不断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由能力而产生的自尊感能强化自控能力,相信自己能力的幼儿往往容易接受命令和控制自己。

因此教师要经常给予幼儿积极的评价,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尤其对于对于平时攻击性较强且自控能力差的幼儿,当其进步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幼儿在赏识的眼光中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促进自我价值感,感觉到自己的能行,使其今后能主动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从而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2、帮助幼儿提高有助于学会自我控制的相关能力

(1)帮助幼儿逐步提高自我评价水平

一个人只有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才能提高自我控制的动机水平。

幼儿园常会出现幼儿欺负同伴的现象,尤其发生在年龄相对较小的孩子身上,那是因为他们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水平还很有限,所以在遇到问题时会采取极端的方法解决,无法自控。

但有的教师认为幼儿间的打闹是很平常的事,只要没有受伤,往往就轻描淡写地处理了,经常拿“老师知道了,呆会儿会批评他的”等话搪塞被欺负的幼儿,实际却并没有处理。

因此,犯错的孩子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导致其此类行为的再次发生。

所以教师在发现幼儿的错误时,首先应及时帮助幼儿认识到自己这样做是不对的,而怎样做才是应该的,为幼儿提供自我评价的标准;其次要丰富幼儿的评价语言,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关注教师在自我评价时所用的语言表达方式;再次,要组织幼儿阶段性的自我评价。

[5]不断提高幼儿的自我评价水平,从而实现他对个人行为的自我调节。

(2)提高幼儿的移情能力,逐步摆脱自我中心

幼儿的不自控行为常常会伴随着产生一些不良的后果,包括对自己和对他人的。

孩子由于自我中心化倾向较强,他们往往更多的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而不能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只根据自己的意愿行动,而很少考虑他人。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也是常是因为如此。

因而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高他们的移情能力。

所谓移情,是指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

[6]它包括两个方面:

一能识别和感受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二是能在更高级的意义上接受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即将自己置身于他人的处境,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因而产生相应的情绪情感。

[7]教师在日常生活教育中要注意提高幼儿对他人情绪情感的敏感性,让幼儿学着站在别人的角度,感受和理解自身行为对他人造成的影响,从而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譬如,有的幼儿不爱午睡,教师在午睡前应告诉幼儿午睡时,即使自己睡不着,也不可以讲话,不然会影响别的小朋友休息。

久而久之,孩子就明白做事要多顾及他人,从而有意识地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行为,提高了自我控制的水平。

(3)发展幼儿的言语表达能力,加强言语对幼儿行为的调节功能

幼儿有意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是从掌握语言开始的,如:

幼儿想要干某件事情时,会自己先说着“我要干什么”然后再干。

抓住幼儿的这一特点,教师就要注意在日常活动中加强言语对其行为的调节功能,例如:

掌握“拿起来”、“放下去”、“我应该”、“我不能”等表示动作的词语,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将要去做什么,也就是行动前明确意识到行为的目的,从而对自己的行为起到一种制约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幼儿自控的动机水平。

3、重视游戏对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作用

(1)游戏对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意义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不仅能在游戏中感受到快乐,还能激发其潜能。

“各种高尚道德,几乎都可以从游戏中学得。

什么自治,什么克己,什么忠信,什么独立,什么共同作业,什么理性的服从,什么纪律等,这种种美德之养成,没有再比游戏这个利器来的快来的切实。

”[8]有研究表明,游戏对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各个维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9]因为游戏本身具有一定的规则性,幼儿在游戏中扮演各种社会角色,承担各种社会职责,学习各种社会规范,行为准则,操作各种玩具,逐渐将在游戏中获得的行为规则转化为主体意识,又通过游戏的操作活动,将内化的主体意识表现出来,实现主体意识的外化,并在高一层水平上进一步内化,实现主体意识对自我的控制和调节,这样幼儿就会逐渐养成遵守一定规则的行为习惯,由他控到自控,逐渐形成自控能力。

因此教师要抓住游戏的这一特点,了解不同游戏对各年龄层的幼儿自我控制能力所发挥的不同作用,从而充分利用各种类型的游戏来发展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2)教师要了解不同类型的游戏对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作用

有专家就游戏类型对幼儿自控能力的影响做过实验,实验得出:

小班幼儿在操作性游戏和运动性游戏中学会初步控制自身的精细动作和肢体动作,在娱乐性游戏中其情绪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并开始学习和感受游戏中的规则对自己行为的调节作用,其自控意识和能力都有所提高;中班幼儿在游戏中的情绪更加高涨,在个体执行以目标导向为特征的认知活动时,不仅依赖严格的意志努力,还依赖头脑中的情绪系统,其原始情绪比高级的认知功能更早发挥作用,在娱乐性游戏中和运动性游戏中的幼儿积极性被极大的调动起来,并在游戏中依靠强烈的动机作用引导其对参与游戏的兴趣和对规则的重视;大班幼儿在游戏中,更注重对游戏规则的遵守,因此,在智力游戏、运动性游戏和操作性游戏中更追求对规则的理解和遵守,并经常提醒自己和同伴注意违反规则带来的后果,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发挥着较好的修正和强化功能他们更注重游戏中的竞争与合作,更注重获得影响与控制环境的能力,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及克服困难、达到目的的快乐,并不断将之内化为自身的行为特征。

(2)教师在游戏中的教育作用

在一次操作游戏中,教师组织一组幼儿进行拼图的游戏,幼儿的积极性表现得很高,因为对材料的操作和摆弄是激发他们兴趣的源泉。

奇奇也是这一组幼儿之一,起初他拼得很专注,但是几次的失败加上别组幼儿的干扰渐渐让他失去了耐心,开始坐不住了,最后索性去玩别的了。

如果此时教师能够及时注意并给予幼儿暗示,再次引发他的兴趣,鼓励幼儿继续拼图,直至完成,那孩子的自控意识也许会更上一个台阶。

所以,选择合适的游戏,组织幼儿进行游戏只是利用游戏发展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第一步,而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观察、思考,注意运用自己的言行及时帮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提高其自控能力。

游戏时,教师潜移默化的暗示是建立幼儿自控能力的有效平台。

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写到:

“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好。

”[10]用暗示的方法能融合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亲密关系,避免受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促使孩子积极主动地发现、接受,让他们感受到平等,感到受尊重。

教师丰富的面部表情,生动的语言,感人的情景都是有效的暗示。

这些能使孩子在认知以及意志行为方面都得到进步。

在游戏《拯救小动物》中,教师说:

“哎呀,不好啦!

森林发大水了!

我们要去救救小动物们,但是去救小动物的路上危险重重……”教师的语言与着急的表情一下子把孩子带进了游戏的氛围,这时孩子的注意里都集中在老师的眼睛里,脸上,他们已经不知不觉地在控制着自己的意志倾听。

而游戏中“遇到的重重困难”也正是为锻炼其自控能力所提出的要求和需要遵守的规则。

4、教给幼儿一定的自我控制的策略

(1)做之前,想一想

与成人相比,幼儿行为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冲动性强,他们在行动前往往不加思索,很少考虑行为的结果,不像成人会在具体行动前先仔细分析,考虑好该行为的利与弊后再采取一种适宜的行为方式。

所以针对幼儿行为的这一特点,教师要教幼儿做事先想一想,根据自己以往的生活经验或他人的经验想一想这么做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控,采取适宜的方式行事。

并且,想好了再去做,幼儿会逐渐具有做事的计划性,按照计划做事,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提高了其坚持性。

(2)礼貌、谦让,不争抢

观察得出,一些自控能力较强的幼儿很少和同伴发生冲突,即使出现活动器材不够多需要两个人玩一个玩具时,这些孩子也能处理好玩耍的先后顺序,他们会说:

“你先玩一会儿,再给我玩好吗?

”当然其同伴大多也会欣然接受。

可见教育幼儿在活动中常使用礼貌语句,学着多征求别人的意见,懂得谦让无不为一个有效的方法,这样既减少了幼儿因争抢而产生的情绪失控、互相打斗的局面,又提高了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

(3)互相监督,互帮互助

在观察幼儿活动时发现,只要教师在活动前向幼儿提出,活动时同伴之间要互相提醒,互相帮助的要求,那么活动的效率不仅能有所提高,幼儿的自控能力也随之提高了。

在一次搭积木的活动中,教师让幼儿间互相监督塔完一座房子,再比一比谁搭的漂亮,搭完的小朋友可以换一个玩具。

一开始,孩子们个个劲头十足,但是过了一会儿,一男孩子便有些分心了,转过头呆呆地看着另一个玩具想去玩,这时,坐在他旁边的女孩子见了就对他叫到:

“***你还没搭完呢,老师说没搭玩不能玩的,要搭完了才能玩。

我已经快搭好了。

”男孩听后回过身来也赶紧搭建自己的“房子”直到完成。

可见教幼儿互相监督,互相帮助能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自我控制的意识,懂得自我控制,坚持到底,才会做事完满,久而久之也使得有效的自我控制成为一种习惯。

5、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教育能力

(1)教师起好自控的榜样作用

成人作为一定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载体,以他独特的人格特征影响着幼儿,幼儿出于对成人的尊重爱戴,将这些认可的并内化为自己行为的楷模,成为幼儿判断自己行为好坏的标准。

行为主义学家班杜拉等人研究了社会模仿对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认为榜样在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中起着重要作用。

阿特伍德等人的研究也证明榜样模仿是儿童自控行为的决定因素。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幼儿的注意当中,因此教师需要控制自己的脾气,为幼儿提供自我控制的楷模。

反之,动不动就发脾气,不能自控的教师,又怎能奢望幼儿建立自我控制。

所以教师要时时刻刻保持自己在幼儿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以自己的言行带动幼儿的言行,使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得到良好的发展。

(2)善于随机教育

日常活动中幼儿随时会因为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而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状况。

观察记录中,有一个孩子为抢别人的玩具打了对方,结果被打的人没有哭,打人的孩子不小心摔倒哭了。

教师为了让孩子停止哭泣,就批评被打的孩子,并把玩具给在哭的孩子。

这样做显然不是对的,孩子虽然不哭了,但是却对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起到了不良的影响,这样的教育不但不能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觉得哭是帮助自己不受气的好办法。

因此,教师在了解了情况后,要迅速冷静地分析原因,正确地灵活地进行随机教育。

如果教师换一种教育方法,对打了人的孩子说:

“如果你不打他,你就不会摔疼,现在**小朋友也被你打疼了,快去帮他揉一揉好吗?

”“老师相信你对他说,呆会儿给我玩一下玩具好吗,他一定会答应的,你试试看。

”这样的方式便能产生不同的效果,既能让孩子懂得打人是不对的,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也能让孩子明白要礼貌待人,和同伴友好相处。

所以教师要做有心人,善于发现幼儿生活中的问题,并能抓住契机进行随机教育,让幼儿的自我控制意识渗透在何时间、地点和事件中。

(3)注意因材施教

实验发现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各因素及其总的发展随年龄的增长而成上升趋势。

三到四岁发展较快,四到五岁相对减慢。

三岁幼儿其大脑皮质抑制技能尚未完善,兴奋过程占优势,表现为活泼好动,加之刚进幼儿园,对幼儿园的规章制度还处于一种适应阶段,因此自我控制能力水平往往较低。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皮质的抑制机能逐渐完善,兴奋与抑制过程逐渐平衡,同时,随着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和外在的教育因素,幼儿对行为规则的理解和掌握逐渐深入,逐渐内化,形成一种自觉的规则意识,进而来约束控制自己的行为,达到行为与规则的统一,因此四五岁的幼儿对比三岁幼儿,自我控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11]根据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年龄特点,教师应有针对地提出自我控制的要求,要求不可过高也不可过低。

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学习行为控制是第一步,不能苛刻地要求他们长时间地做同一件事情。

而对于年龄稍大一点的幼儿,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专门的活动,培养他们的坚持性,同时加强他们对自己情绪控制的要求。

另外即使是同一个班、同一个年龄组的幼儿,同样的行为规则有些幼儿能较好地遵守,有些幼儿则不能,幼儿自控行为的表现除了受后天影响外,还跟遗传因素有关,教师在日常活动中应针对每个幼儿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地锻炼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结语:

幼儿通过自我控制,才能使自己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表现出独立性和主观能动性;幼儿有一定程度的自我控制,就能在认识活动中协调自己的注意,排除各种因素的干扰和诱惑,使认识活动保持一定时间并深入进行;幼儿有一定的自我控制,才能按成人或社会规则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学会容忍、礼让、克制。

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起来的,它不与生俱来的,也非后天自然习得,它是以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前提,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增强,通过专门的实践锻炼而获得的。

因此,教师要探索并善于运用有效的教育策略,通过让幼儿实践来提高他们自我控制的能力。

这其中包括:

为幼儿创设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同时发展幼儿各方面能力;利用孩子的最爱——游戏来提高幼儿的自控水平;并教给幼儿一些自控的方法;此外,还要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和教育能力,注重教育过程和教育效果等。

这些策略都有助于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它们贯穿幼儿每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并且它们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需要同步进行发展的。

所以教师在实施教育时要注意教育的策略,消除那些削弱、破坏幼儿自我控制的管理误区,采取有效的策略,有目的地,有意识地引导和帮助幼儿建立自我控制意识,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

注释:

文中所有案例均为在杭州市上城区紫阳幼儿园的观察记录

主要参考资料:

[1]杨丽珠,董光恒.3-5岁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结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4).

[2]陈丽君.让孩子学会迟延满足[j].基础教育研究,2005,(9).

[3]杨丽珠.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实验研究[j].早期教育,2001,(9).

[4]隶宁.谈惩罚[j].幼儿教育,1992,

(1).

[5]王海英.幼儿自我评价问题与策略[j].幼儿教育,2005,(9).

[6]杨丽珠,吴文菊.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7]龚晓红.如何对幼儿进行移情训练[j].教育导刊,1999,(3).

[8]陈鹤琴.儿童心理之研究[j].陈鹤琴教育文集[M].北京出版社,1983.

[9]但菲.在游戏中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实验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5,(11).

[10]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人民教育出版社.

[11]杨丽珠.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

(1).

ResearchonTeacher’sMeasuresofImprovingChildren’sSelf-controlAbility

XieyunDirector:

Zhouhong

(HangZhouCollegeforTeachersofPreschoolEducation,ZhejiangNormalUniversity,0401,no.19)

Abstract:

Self-controlisanimportantpartofone’sself-consciousness.Itisthesymboltoshowthedevelopmentfromimmaturitytomaturity,fromdependencetoindependence.Thisarticleanalyzesthemeasuresthatpreschoolteachershadtakentoimprovechildren’sself-controlabilityincurrentsituation,thenconcludessomemorereasonablemeasurestohelpchildren’sself-controlabilityobtainwellandfastdevelopment.

KeyWords:

preschoolchildren;self-control;continence;measure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