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美学任务书.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8951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62.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园林美学任务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园林美学任务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园林美学任务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园林美学任务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园林美学任务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园林美学任务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园林美学任务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园林美学任务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园林美学任务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园林美学任务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园林美学任务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园林美学任务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园林美学任务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园林美学任务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园林美学任务书.docx

《园林美学任务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园林美学任务书.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园林美学任务书.docx

园林美学任务书

园林美学论文要求

公选课

一、论文写作的目的

通过现阶段对园林美学的历史行程、东西方园林美的风格及园林美学领域相关问题的思索等内容的介绍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园林美学的历程、园林美的不同风格及其根源,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在园林美学方面的审美修养。

本课程论文主要通过对园林美学和艺术特征等题目的写作,促使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分析,并在对各种园林艺术特色高度总结的基础上分析未来园林的走向。

二论文格式要求

◆标题:

(1)中国园林艺术对日本园林的影响

(2)论中外园林艺术风格及差异

(3)《红楼梦》里的古代园林艺术探寻

◆摘要——简述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背景、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主要结论和建议

三论文规格(下载学校规范论文封面格式)

学院

课程论文

 

四、参考文献的格式及举例

1期刊类

格式:

[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

起止页码.

举例:

[1]周融,任志国,杨尚雷,厉星星.对新形势下毕业设计管理工作的思考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6):

107-109.

2专著类

格式:

[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

出版社,出版年份:

起止页码.

举例:

[4]刘国钧,王连成.图书馆史研究[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

15-18,31.

3报纸类

格式:

[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举例:

[7]French,W.BetweenSilences:

AVoicefromChina[N].AtlanticWeekly,1987-8-15(33).

4论文集

格式:

[序号]作者.篇名[C].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份:

起始页码.

举例:

[8]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12-17.

5学位论文

格式:

[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

保存者,出版年份:

起始页码.

举例:

[11]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

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1983:

1-7.

6研究报告

格式:

[序号]作者.篇名[R].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份:

起始页码.

举例:

[12]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

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1997:

9-10.

7专利

格式:

[序号]专利所有者.题名[P].国别:

专利号,发布日期.

举例:

[13]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P].中国专利:

881056073,1989–07–26.

8标准

格式:

[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举例:

[14]GB/T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S].

9条例

格式:

[序号]颁布单位.条例名称.发布日期

举例:

[15]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Z].1991—06—05

10电子文献

格式:

[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出处[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举例:

[16]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http:

//1998–08–16/1998–10–04.

11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

格式: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

12注释

注释是对论文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

注释应置于本页页脚,前面用圈码①、②、③等标识。

 

格式范文:

竞争-共生:

岭南传统聚落景观发展路径研究

范建红

(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广州510090)

摘要:

乡村聚落景观本质上是人与地互动作用的复合生态系统,通过分析聚落景观的发展演变路径,总结出岭南传统聚落景观的空间演变经历了传统-竞争-支配-演替(同化)四个阶段。

对各时期的聚落景观特征进行了分析,阐明了景观演变的规律及特征,提出共生理念指导下的岭南传统聚落景观的规划与设计。

关键词:

聚落景观;发展路径;竞争-共生;岭南

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

A

Competition-Symbiosis:

TheEvolvementPathofLingnanTraditionalSettlementLandscape

FANJian-hong

(SchoolofArchitectureandUrbanPlanning,GuangdongUniversityofTechnology,Guangzhou510090)

Abstract:

Ruralsettlementlandscapeisacomplexecosystemofman-landinterplayedinsubstance.Accordingtotheevolvementpathoftraditionalsettlementlandscape,it’scanbeplottedintofourphasewithtraditionalperiod,competitiveperiod,dominatedperiodandsuccessedperiod.TakingtheLingnanregionasexample,analyzedtheruleandcharacterofrurallandscapeevolvementofeachperiod,andputforwardthedesignandplanofLingnantraditionalsettlementlandscapeunderthesymbioticguidance.

Keywords:

settlementlandscape;evolvementpath;competition-symbiosis;Lingnanregion

前言

传统聚落景观是人-地互动或交互作用之下的产物,其不仅表现为人通过主观观察的构成意象及主观构成意象所表现出的符号和方式,也是一种客观的环境要素组合,其呈现出特殊的地域性或区域特征及文化特色[1,2]。

因此,聚落景观既具有地域特色性,也具有景观特殊性。

依据生态群落演化理论的“生存竞争”法则,按照竞争、侵入,支配和演替四阶段划分法,结合人与地的关系发展历程所对应的四阶段,即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信息化社会,而不同的景观类型将经历“传统-竞争-支配-共生”四个阶段,为了分析和对比研究的方便,在此把岭南地域围绕农业所产生的聚落景观定义为基准研究点,从传统聚落景观到现代景观的连续演进过程按照村落经济、社会、环境、人文等四个方面的变化情况及主要特征划分为传统期、竞争期、支配期、演替(共生)期等四个阶段。

1竞争-共生理论及其与聚落景观的关系

1.1竞争-共生理论

英国生态学家坦斯烈(Tansley,1935)提出了“生态群体概念”,使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从单纯的个体——种群——群落转向了更加切合地球实际的生态系统[3]。

帕克(RobertPark)认为[4],就

像在植物和动物群体中一样,人类社会群体的秩序也是来自于“生存竞争”过程的运行,例如优胜劣汰、隔离、无情的竞争和演替,经济分异被视作导致社会分化的基本原因,而特定群体在某些地区上的支配被归因于其相对竞争力。

社区范围内的竞争现象可以划分为两大类:

一是由土地利用形式引起的,另一类是由于土地占有者的更迭引起的。

1.2竞争-共生与传统聚落景观空间演变

乡村作为整体具有动态系统的特征,其建设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动态变化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传统聚落景观具有动态系统自组织、自适应及协同进化等特点[5]。

聚落景观空间结构在行为上表现出许多生态系统演化特征,结合生态系统演化理论,岭南传统聚落景观在各种动力的作用下主要有竞争、捕食、寄生、共生等等行为特征[6],分别表现为:

竞争:

具有相似需求的物种生活在一起时,为了抢夺空间和资源,必然会产生一种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现象,即竞争。

现代化的乡村作为一种不断被城市侵袭的特殊生命体,其生存和发展需要各种资源,当过去农业资源足以维系乡村发展时,乡村呈现以农业发展为主调的景观特征,传统聚落则是为适应农业生产和生活而产生的居住形态。

当乡村在城市化的冲击及经济发展的引导下,面临其他的资源或产业更有利于乡村发展时,则对传统的聚落景观造成竞争。

捕食:

生物物种之间除了空间和资源的抢夺之外,还有一种直接的对抗性关系,就是一种生物吃掉另一种生物的捕食作用。

一个乡村的存在是以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为载体的,没有了承载乡村发展的地域空间,则乡村也就不复存在了。

因此,传统聚落景观之间的捕食关系最直接的表现是地域空间的侵占,尤其是强势景观往往将弱势景观纳入自己的版图,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建设,以求获得更高的规模经济效应。

寄生:

在生态学中,寄生是指一个种(寄生者)寄居于另一个种(寄主)的体内或体表,从寄主那里获取养分并维持生活的现象。

乡村中典型的寄生者是“城中村”。

“城中村”景观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特有的聚落景观形态,它是滞留城市流动人口、为城市建设暂时蜗居劳动力的场所。

共生:

在生物学中被认为是两种生物或其中的一种由于不能独立生存而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现象。

在传统聚落中,共生意味着不同的有机体或子系统之间呈现合作共存与互利互惠的现象,共生使系统协调演化,整体功能和效率最优,从而使其持续发展的机会最大[7]。

2竞争-共生理论下的岭南传统聚落景观发展路径

2.1传统期——1979年以前

地域特征主要受自然条件影响,因地域之间的地形、气候、物产、生产方式或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等影响到建筑形态[8]。

要深入了解一个地方的聚落景观,则必须着手于当地的建筑形态。

传统期岭南地区的乡村聚落景观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及明显的岭南特色性,从地域特色及环境条件出发,传统的聚落整体布局形式多满足从事农业生产的需要,因此梳式布局系统为主要布局形式,其建筑构造通常为巷道与夏天的主导风向平行,即沿南北向布局,户内有天井小院起空间组织作用,主要是为了满足通风、隔热、遮阳等要求(如图1所示)。

内搭建阁楼、灰瓦、白墙和清水砖墙、栗色木门窗,建筑平面整体,这种外封闭,内开敞的形式,具有建筑密度高、安全、隐蔽的特点,形成了独具岭南传统的居住观念和居住文化[9],并成为具有独特地域风格的岭南派乡村建筑。

村前水塘,村口榕树,村中坐落有大祠堂,已成为岭南传统聚落景观的典型标志。

由于这时村镇的住户多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并保留着传统农村社会的生产方式,因而住宅也溶入到传统的村落空间中,住宅周边是农田、池塘和榕树等,村落生态环境良好。

图1岭南特色建筑

2.2竞争期——1980至1989年

聚落实质上体现的是一种人地关系,以及在此之上生长的社会、经济、文化关系。

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村镇里率先出现“万元户”。

在有了一定经济积累之后,农民建房改善生活的热情高涨,在此期间,政府提出农村的农民住宅属于生活资料,并允许农民自筹自建房,产权归自己所有,引起村民住宅开始改革开放以后的第一轮大规模改建。

由于城乡日益接近的生活方式逐渐改变了传统农民的住房观念,使他们的建房动机从“改善”型向“享受”型转变,建房格局从“瓦房”变“楼房”。

建筑形式舍弃了传统民居的合院式或三间两廊等形式,而是根据实际使用功能,结合基地条件将其改造为二层或三层的独家独院的住宅,结构形式多为砖混结构,后期过渡到部分采用框架结构,平屋顶、清水砖墙、白墙或水刷石墙面后期出现了马赛克或瓷砖外墙(如图2所示)、钢窗、平面以独院式为主,水井逐渐取消并过渡到使用自来水。

祠堂作为聚落传统的中心仍在乡村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公共空间的作用,但是传统的宗族观念被消弱,祠堂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宗族聚会的场所,而被改用为乡村的各种公共活动和小学教育场所(如图2)。

农村整体上仍旧保持原有的村落形态,到八十年代末期部分人开始将住宅首层辟为商铺,或建房时选取前店后居、下店上居的住宅形式,有的人选择不在原址而是在村落的公路边建设新房。

图2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典型住宅景观形态及古祠堂景观形态

2.3支配期——1990至1999年

在城市化风气的侵袭下,现代建筑的形式也渐渐入侵乡村,人们纷纷选择兴建钢筋混凝土平屋顶的建筑,由于崇尚城市建筑风格,岭南经济发达地区农民在建房上追求建筑材料的高档化,建筑形式的多样化,因此导致乡村里传统式、现代式、甚至欧陆式等多种建筑风格并存。

并且不同建筑风格的聚落景观呈现同心圆式展开,在乡村的中心往往是还保留着出租给外地人用的传统合院式建筑,在合院式建筑的周边则是第一次建房高潮中所建造的二至三层砖混结构楼房形式,乡村的外围则是通过占用农业用地而建造的多层现代化的框架式楼房结构,新旧建筑出现梯度交错(如图3所示)。

九十年代初期,沿街、沿公路首层商铺型住宅开始大量出现,人们建房的目的从最初住好转到如何通过住房获得更大的租金收益。

为了建更多的住房,村里原有的池塘、水面被填平,树木被砍伐,农田被侵占,传统的村落空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建筑已开始失去了个体差异和地域特征的美学意义,经济的铁律破坏了中国传统村落和谐人居空间的“文化意义”,中国传统古村落的天人合一、风水、小桥流水人家等意境,在这里开始消失[10]。

图3花都区九潭村及佛山市古民居新旧建筑景观梯度交错

2.4演替期——2000年至今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岭南的整体经济发展速度趋于稳定。

聚落景观空间演变的动力机制开始由以外资投入和乡镇企业发展为主转向政府主导的集约型基础设施投资,聚落景观发展进入演替期的前期。

岭南地域乡村聚落景观无论从单体建筑外观还是聚落规模、内部结构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一就是乡村居民经济水平的提高,最快反映在对自己房屋的建造和改制上,单体建筑从最初的平房改制为多层楼,且与城市的距离越近,房屋的建筑密度越大,间距越小,尤其是城中村里面,在租金利益的驱动下,“握手楼”、“贴面楼”景观比比皆是;其二是村庄空心化与新村沿道路自发建设,随着经济的发达及趋向商业经济利益的发展,部分先富起来的村民选择在交通便利的路边建房屋,或者在更靠近城市的农业用地上建造房屋,造成原有村落的空心化或成为专有的出租屋村。

由于农民意识提高,部分地区的农民开始自愿的接受“文明公寓”式的房屋(图4)。

图4广州市石牌村“握手楼”景观和东莞市樟罗村“农民公寓”

城中村景观是珠三角聚落景观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城市化所带来的结果是人、物与活动的集聚,也是导致乡村区域发生冲突和产生问题的根源。

城中村“出租屋经济”导致外来人口急剧增长并大大超过本村人口,作为传统农村社区与移民社区的混合体,农民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与城市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彼此碰撞,村中治安状况极差。

“城中有村,村中有城;村外现代化,村内脏乱差”成为典型的城中村写照(如图5所示),更是成为珠三角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的一大难点。

图5广州市海珠区城中村实景

由于该时期更多的是面临城市化及城市文化的冲击,及接受各种影响的时期,还未更好的实现城乡之间的融合和协调发展,因此又可将该时期称为演替期的前提,也就是经济社会各方面得到较大的发展,但同时乡村社会中各种问题更加严峻,急需得到有效解决。

一旦各种乡村社会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将促使乡村地区得到一个质的提高,也是进入乡村聚落景观协调发展的时期——演替期的后期,即达到和谐共生状态。

3岭南传统聚落景观演变规律及特征

3.1聚落景观演变规律

通过对岭南聚落景观发展路径的分析,了解到岭南传统聚落景观在20多年的城市化进程中正逐渐失去其乡村形态要素,渗入城市形态要素,并演变成“非城非乡”的特殊景观形态,甚至被城市景观完全同化,而逐渐演变为城市的一部分。

其聚落景观空间形态演变规律概括为表1所示。

表1传统聚落景观演进阶段划分及规律

演变阶段

传统期

竞争期

支配期

演替期(前提)

时期

1979年以前

1980-1989

1990-1999

2000至今

聚落景观

传统的围合院形式

二层砖混楼形式

出现五层以上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形式

“握手楼”和农民公寓的出现

演进动力

自发行为

外资带动

大都市带动

自主发展

人口特征

以本地人口为主

外来人口开始注入

外来人口占较大比例

外来人口占主导

演化特征

均质化

异质化

渐变化

趋同化

3.2聚落景观演变特征

分析岭南地域传统聚落景观空间演变特征,主要体现为:

渐变性:

聚落景观随着时间的发展在地域空间上的渐次演化。

渐变是聚落景观空间结构变化的基本规律,但由于人为因素作用的方式和强度的不同,在聚落景观的渐变发展中又分别包括突变型聚落景观、稳定性聚落景观、消亡型聚落景观等三种。

城市性逐渐替代乡村性:

随着乡村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聚落景观的乡村性不断被城市性所替代。

1978年前的聚落景观还是以农业景观为主调的传统型聚落景观,随着各种动力因子的刺激和作用,农业景观不断被城市景观所侵蚀而成为残余斑块,农村传统的生产方式也受到城市的不断影响。

随着城镇面积的增加,城镇数的增多,城镇辐射范围的扩大,聚落景观的乡村性不断减弱,城市性在逐步增强。

均质性与异质性:

聚落景观在发展过程,既有均质的一面,又存在异质的一面。

均质化的过程与异质化相互交织。

在宏观层面上,整个区域的聚落景观有向均质性发展的趋向,即与全国其它地域的乡村乃至是世界范围内的其他地域的乡村趋向类同的一种变化过程[11]。

但是在空间表现上,又受微观地域特色的影响及不同因子的制约,在不同的空间范围上,表现为景观的异质性。

4小结——共生理念下的传统聚落景观发展思考

聚落景观作为一个复杂的景观生态系统,其与生态群落演化有着相似的模式,发展演进一样依据“生存竞争”法则。

因此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传统聚落景观必然受到城市文化因素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冲击,传统的地域行特色和文化特色不断的剥离和丧失,聚落景观的保护性规划迫在眉睫。

在发展过程中要达到传统聚落景观的适应与共生,则应该更新观念,树立共生理念,进行生态调研,施行规划控制,并进行生态设计,促使传统聚落形式与相应的自然条件和社会背景相适应和和谐共生状态,实现城乡的协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迁村太郎著,曹沉思译.景观地理学[M].商务印书馆发行,1978.

[2]汤茂林.文化景观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0,19

(1):

70-79.

[3]丁鸿富,虞富洋,陈平.社会生态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4]Haken,H.,AdvancedSynergetics[M],Springer-verlag,1983.转引自:

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5]魏秦.从原生走向可持续发展——黄土高原地区建筑学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9.

[6]陈绍愿,张虹鸥,林建平等.城市群落学:

城市群现象的生态学解读[J].经济地理,2005,23(6):

810-813.

[7]李晓峰.适应与共生——传统聚落之生态发展[J].华中建筑,1998,

(2):

108-110.

[8]李允裴.由南北产业的差异看客家民居形式[客家文化研讨会论文集][R].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1994.271-280.

[9]李炜.围合式布局设计探索[M].南方建筑,2003,3.

[10]刘沛林,董双双.中国古村落景观的空间意象研究[J].地理研究,1998,17

(1):

31-38.

[11]林耿.广州市社会空间景观形态演化初探[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17

(1):

P31-36.

 

出师表

两汉: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