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车装配通用工艺守则10215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89243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4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车装配通用工艺守则1021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整车装配通用工艺守则1021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整车装配通用工艺守则1021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整车装配通用工艺守则1021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整车装配通用工艺守则1021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整车装配通用工艺守则1021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整车装配通用工艺守则1021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整车装配通用工艺守则1021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整车装配通用工艺守则1021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整车装配通用工艺守则1021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整车装配通用工艺守则1021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整车装配通用工艺守则1021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整车装配通用工艺守则1021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整车装配通用工艺守则1021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整车装配通用工艺守则1021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整车装配通用工艺守则1021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整车装配通用工艺守则1021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整车装配通用工艺守则1021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整车装配通用工艺守则1021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整车装配通用工艺守则1021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车装配通用工艺守则10215Word文档格式.docx

《整车装配通用工艺守则10215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车装配通用工艺守则10215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整车装配通用工艺守则10215Word文档格式.docx

3.2线束的敷设

3.2.1电线束应敷设整齐、走向顺畅、各线束之间不能相互交叉、缠绕、扭转。

线束应尽量不与尖锐金属、棱边、运动、发热部件接触;

线束每隔20cm左右捆扎一塑料紧固带,每隔50cm左右要有固定点,特殊位置需增加固定点,见实例图

(1);

不允许出现线束杂乱、悬垂、干涉摩擦等现象。

(1)

3.2.2车架内侧需要向外侧敷设线束时,线束需穿过相应过线孔,并要在过线孔处加装穿线护套。

例如:

起动机线、主副油箱线、空滤器线、左右尾灯线、驾驶室锁止线、油中有水传感器线、燃油加热线、电动翻转线、前轴ABS传感器线、ABS电磁阀线、左右侧标志灯线等等。

见实例图

(2)。

(2)

3.2.3底盘各线束一般从横梁下部敷设,若横梁与纵梁之间有半圆形过线孔时,需从半圆孔中敷设,并且在横梁两边固定捆扎。

见实例图(3)。

图(3)

3.2.4纵梁之间线束按照就高不就低原则,应选择远离传动轴的固定、捆扎点进行敷设。

见效果图(4)。

图(4)

3.2.5线束上带插接器时,线束在插接器处不得转弯太急,见实例图(5)。

图(5)

3.2.6敷设过程中出现线束过长时,将过长线束就近捆扎在主体线束上,过长线束要以最少的缠绕圈数进行捆扎,并且应尽量扩大线束在折弯处的角度。

3.2.7线束与存在相对运动关系的部件连接后,要按工艺要求保证敷设后预留有足够的余量。

见实例图(6)。

图(6)

3.2.8驾驶室附加线束要沿驾驶室线束主体敷设,各分支沿驾驶室线束各相应分支进行敷设,不可以出现斜拉、架空、散乱布置等现象。

3.2.9暴露在外部环境中的线束应尽量置于整车内部,或者其它遮盖物下。

3.3线束的连接

3.3.1两个插接件连接时,要插接到位、牢固,两插接件之间的接触面积达到100%,插接件连接完毕后,将自带的橡胶或塑料绝缘护套套好,线束内及插接件上的金属介质不能外露。

两个多孔插接器连接时,插接器之间的自锁机构要徒手装配到不能动为止,保证自锁机构装配到位,插接完毕后,要检查插接器中插接件不能退出插接器。

插接器连接完毕后,应尽可能水平布置。

见效果图(7)。

图(7)

3.3.2插接件或插接器与电器部件连接时,插接要到位、牢固,插接件上的绝缘护套要套装好,金属介质不能外露。

多孔插接器插入电器元件后,插接器上自锁机构徒手装配到不能动为止,保证自锁机构装配到位。

连接完毕后护套进线端要尽量向下布置。

见实例图(8)。

图(8)

3.3.3电器元件往电器装置板、继电器插座、开关板、仪表板等部件上装配时,电器元件插到不能再推动为止,电器元件不能存在歪斜、松动现象。

插接完毕后要检查后部带插接件线束有无退出现象,并对退出插接件及时修复。

3.4线束的保护

3.4.1线束在敷设过程中,在可能出现与金属部件相互摩擦的位置均需加装线束保护。

3.4.2在发热元件附近敷设线束时,应尽量远离发热元件捆扎固定(安全距离≥20cm),距离过近时需加装隔热保护。

3.5线束、电器的紧固

3.5.1驾驶室附加线束沿驾驶室线束敷设好后,用塑料紧固带按常规方法捆扎,不同直径时应使用不同长度的塑料紧固带。

若出现分支较多时,在分支处用塑料紧固带采用十字交叉法进行捆扎。

分支较少时,在分支处缠绕后在主线束上捆扎。

见实例图(9)。

图(9)

3.5.2线束在金属部件上捆扎固定时,必须在金属部件与线束之间加装塑料隔环、塑料支架、保护垫等非金属介质,然后再用塑料紧固带固定。

见实例图(10)。

图(10)

3.5.3线束敷设、捆扎好后,由于后序装配需要,将捆扎、固定点的塑料紧固带剪开,在工作结束后必须将线束恢复到原来状态。

3.5.4带插接器的线束距离插接器最近的塑料紧固带不能小于80mm。

见效果图(11)。

图(11)

3.5.5所有塑料紧固带捆扎完毕后,用斜口钳按图中所示剪整齐,塑料紧固带不能出现过长、有尖角现象,剪下部分应及时清扫,保持场地整洁。

见实例图(12)。

图(12)

3.5.6搭铁线接地时,要将连接件的平面与驾驶室或车架的金属本体接触,见实例图(13),并要在金属本体与搭铁线之间加装齿形垫圈。

见实例图(14)。

图(13)

图(14)

3.5.7两根以上搭铁线接地时,连接件之间要互相成角度叠加,不可直接叠加到一起。

见实例图(15)。

图(15)

3.6汽车电路检修

3.6.1带精密控制单元的电器部件装配、检修过程中不要用手接触控制器内部的针脚。

3.6.2第一次打开电源总开关前,需对整车电器进行检查。

3.6.3整车起动前,需对整车电器、发动机上各传感器进行检查,并在起动后下车检查有无漏油、漏水等现象,若出现时应立即停机进行检修。

3.6.4检修中各插接器、电器部件不得带电插拔。

3.6.5起动机单次起动时间不得超过5s,(连续起动从第一次起动结束到第二次起动开始)间隔时间不小于30s,起动后应立即松开点火钥匙、按钮开关,发动机运转时不得将点火钥匙置于起动档。

3.6.6检修完毕后,应恢复整车原有的装配状态。

对裸露线束应用绝缘胶布进行包裹。

3.6.7在进行整车电器功能检验时,对同一电器功能除了检验打开功能还必须检验关闭功能,并且将前一电器功能关闭后才可以进行下一电器功能的检验。

4装配通用工艺守则[气管路、油管路部分]

4.1气管路、油管路在敷设、捆扎时,可参照[电器部分]中3.2.1、3.2.2、3.2.3、3.2.4、3.2.7、3.2.9相关要求。

4.2气管路、燃油管路捆扎时优先考虑同走向一致的钢管及线束一起捆扎,但应避免与高温零部件(如:

打气泵钢管、排气管)靠近或接触(与排气系的最小距离为20cm,与发动机本体的最小距离为10cm)。

4.3气管路、油管路连接前,应检查头部、坡口有无折裂及异物,管内、管口应清洁,联管螺母牙型完整,以保证可靠连接。

4.4气管路走向要自然、流畅,避免缠绕,不得产生扭曲,装配过程中出现打折的气管要重新剪裁,气管长度剪裁要合适,不能因过长或过短造成走向不合理,以免造成气管路振动磨损或因拉应力漏气。

4.5气管路、油管路的接头装配时,应常温自然装配,严禁采用火烤等加热方法装配,燃油管路软管应完全插入管接头的倒齿台阶面上;

卡套式管接头连接时,应在螺纹部分涂适量回天5691管螺纹密封胶,注意不得使胶液进入管腔,以防堵塞管路。

4.6橡胶软管用卡箍与钢管连接时,卡箍应卡在钢管凸台(滚筋)的内侧,软管边缘距卡箍的距离应不少于3mm,然后按卡箍推荐的力矩拧紧,软管卡箍拧紧力矩见表1。

表1各种软管卡箍的拧紧力矩

箍紧范围(mm)

拧紧扭矩(N·

m)

10~13,13~16,13~19

2.5~3.5

16~22,22~29,25~35

3.5~5

29~41,32~48,38~54,44~60,51~70,60~79,70~89,83~102,95~114,105~127,127~146

5~6

4.7燃油管路的空心螺栓在连接时,必须在空心螺栓两侧加密封垫圈,并按具体工艺要求力矩紧固。

见实例图(16a)

4.8各种接头体用支架固定时必须加装外锯齿锁紧垫圈。

见实例图(16b)。

图(16a)图(16b)

5装配通用工艺守则[机械部分]

5.1零部件螺纹连接的几种常见方式:

图(17)

图(17)

(1).螺栓—平垫圈(选用)—连接件(金属体)—弹簧垫圈—螺母(平母),如图18左侧图示;

(2).螺栓—平垫圈(选用)—连接件(金属体)—自锁螺母,如图18右侧图示;

(3).螺栓—弹簧垫圈—平垫圈—连接件(金属体)—焊接螺母,如图19左侧图示;

(4).螺栓—弹簧垫圈—连接件(非金属体)—弹簧垫圈—螺母(平母),如图19右侧图示;

说明:

(1).多个连接件套装时,有一个连接件为非金属体,即看做“连接件(非金属体)”;

(2).“平垫圈(选用)”在螺栓直径D≥10mm时,可不选用;

螺栓或螺母与连接件的接触面不平整时,必须使用平垫圈;

长圆孔装配时两侧应加平垫圈。

(3).螺栓与螺母紧固时,紧固扭矩参见SQB03006-2009(见附表1),特殊车型特殊部位如铸铁壳件、铝壳件和其它有特殊要求的零部件拧紧力矩参见具体车型工艺要求)。

5.2调整间隙用的垫圈,应平整无凹凸不平,无其它异物。

5.3螺纹连接件,不得用气扳机直接拧紧,应用手带上几扣以后,再使用气扳机。

5.4螺纹连接件紧固时,应选用尺寸相当的规定扳手、套筒、气扳机进行操作,见“附表2SQB42005-2008风动扳手选型标准”,更详细资料可参见《SQB42005—2008总装配工艺常用工具选型规范》。

5.5螺纹连接件,螺栓应伸出螺母一扣以上,且一般情况下螺栓超出螺母长度应小于20mm。

5.6多条螺栓紧固同一零部件时应按顺序拧紧或十字交叉法均匀紧固(如轮胎螺母、变速器、离合器装配),紧固中应按规定力矩拧紧。

5.7凡需过扣的部位应先确定螺纹牙径,过扣后及时清理残屑,严防异物、铁屑未清理而进行装配。

5.8凡需用扭力扳手装配的螺栓,螺纹部分应涂润滑脂。

5.9螺栓紧固后弹簧垫圈如有损坏应及时更换。

5.10自锁螺母应避免拆卸以保证自锁性能。

5.11施必牢自锁防松螺母是有方向性的,它是一种单向螺纹形状的螺母,只有按正确方向旋入才具有防松效果;

施必牢法兰面螺母、凸缘螺母的旋入方向与普通标准法面螺母相同;

施必牢自锁防松螺母可多次重复使用,使用时不须加弹垫;

螺栓、螺母的性能等级应匹配,见表2;

常用施必牢螺母拧紧力矩见表3。

表2螺栓、螺母强度等级匹配表

螺栓等级

5.8级

8.8级

10.9级

12.9级

螺母等级

5级

8级

10级

12级

表3常见施必牢螺母拧紧力矩

序号

图号

名称

规格

拧紧力矩(N·

1

JZ91309470336

施必牢螺母

DTF-CO

M12×

1.5-10

83-100

2

JZ91309520109

DTF-CO

1.5-10F24

3

JZ91309470334

M14×

137-170

4

JZ93259566001

SPL-CO

M16×

1.5-8F3

245-299

5

JZ91199470057

DTFM16×

210-261

6

JZ91259529007

M18×

306-382

7

JZ93509520107

DTF-COM20X1.5-10F24

560-671

8

JZ91259529008

M22×

576-720

9

JZ91309520112

M24×

800-900

10

JZ93509520211

M27X2-10F24

900-1100

5.12开口销在穿过销轴孔后应分别向两边扳开。

5.13在装配操作中,未注明螺栓装配方向且不受实际装配限制时,统一规定为:

由前往后穿、由上往下穿、由外往内穿。

5.14中、后桥双轮胎气门嘴互成180°

夹角。

6装配通用工艺守则[密封剂、粘合剂、紧固剂]

工艺规定涂抹各种密封胶、润滑脂的部位,在装配时应按要求涂抹,常用胶类使用说明见表4,各种密封剂、粘合剂、紧固剂的工艺规程如下:

表4常用胶类使用说明

代号

名称

备注

回天2431

螺纹锁固密封胶

适用于螺纹中强度锁固(M6-M20)

回天2711

适用于螺纹高强度锁固(M36以下)

回天5691

管螺纹密封胶

用于整车气管路接头密封

回天5671

高粘度、即时密封、适于大口径

回天76760

抗咬合剂

用于导向板防咬合

回天4951

瞬干胶

用于粘贴电子标签等

回天HT303

汽车顶篷胶(氯丁胶)

用于密封条等饰件连接

回天5871

平面密封胶

涂胶连续、均匀,形成封闭胶圈

硅酮密封胶(玻璃胶)

用于填充翼子板与车身间隙等

6.1表面处理:

用干净的纤维织物擦拭干净,不允许有油污。

6.2涂敷操作

6.2.1涂汽车顶篷胶(氯丁胶)时应在使用前充分搅拌均匀(氯丁胶易沉淀和分层),用毛刷均匀涂抹在两结合面上,涂胶后夏天晾置1-2分钟,冬天晾置3-5分钟。

6.2.2涂螺纹锁固胶(如回天2711、回天2431等)时,将锁固剂先涂抹在螺纹部分,再进行装配,如平衡轴双头螺栓等。

6.2.3气管路接头涂密封剂时(回天5691),应沿管件外螺纹涂胶一圈,涂胶宽度不少于三道螺纹,充满螺纹的根部,注意密封胶不得进入管腔,防止堵塞管路及阀件;

对于钢管还应增加在卡套后端沿钢管外壁涂密封胶一圈。

6.2.4涂平面密封胶(如回天5871等)时用手动或气动挤胶枪,把直径3~5mm的胶条涂抹在结合面上形成一个封闭胶圈,在10分钟之内合拢装配,装配时不能平行错动。

6.3各种牌号的密封剂、粘合剂、锁固剂都含有溶剂,易挥发。

所以,用完后一定要盖严,否则容易变质,影响性能。

6.4装配中所用各种密封橡胶条、隔音、隔热板及其它内饰覆盖件,应保证涂胶均匀、粘接牢固、粘接表面清洁、无起皱、断落现象。

6.5装配中的运动件配合面均匀涂刷润滑脂,不得干装,并确保装配的正确性。

需装配润滑油脂嘴的部位,润滑油脂嘴应装配到位,并用黄油加注枪加注适量润滑脂,以另一端稍微溢出为宜。

7装配通用工艺守则[其他部分]

7.1装配工艺中应用木质、橡胶及其它软质、手捶等工具时,禁止使用铁榔头直接敲击零部件工作表面。

7.2零部件工作表面应无损伤、磕碰,分总成及阀类各种工艺堵应在装配时才启封。

7.3在装配过程中,凡是装调合格,有调整螺钉的零部件,不得擅自拧动调整螺钉。

四回路保护阀、调整后的三组合踏板、调压阀等。

7.4滚动轴承应在装配时开封,并保持清洁。

应使用专用压具,禁止直接经轴承传递外力。

7.5油封装配中的零件应保持接触面清洁。

并涂润滑油后,用专用工具装配,禁止用手锤敲击装配。

7.6在装配各种踏板机构时,应使各转动部位灵活,转动全过程,不得出现与其它部位干涉和磕碰现象。

8各种工具使用的工艺规程

8.1标准工具的使用

8.1.1在装配时,根据标准件的尺寸和工艺要求,选择相应规格的标准工具进行紧固,对工具要爱护,不能随意进行违章作业,野蛮操作,避免损坏。

8.1.2在使用扭力扳手时,不能超越规格范围使用,发出讯号后,应及时解除作用力,避免撞击,检验用的扭力扳手必须经鉴定在有效期内使用,扳手上必须有检验标记、编号,并在工具室登记备案。

8.2气动工具的使用

8.2.1在使用气动工具时,胶管必须完好无缺,接合处应牢固密封,避免漏气和杂质进入。

8.2.2气动工具不得在高气压下长时间空转。

8.2.3气动工具油室要保持足够的润滑油,长时间闲置后再起用时,应在接头处注入少量润滑油,低气压下空转几秒钟。

8.2.4做好气动工具过滤器(三联件)的日常保养,应每天排水,定期(根据使用情况至少每周一次)检查加注润滑油。

8.3专用工具或工装的使用

8.3.1首先应根据装配工艺文件提供的专用工具或工装编号,向工具室办理领用登记手续。

8.3.2按照装配工艺文件,正确使用专用工具或工装,使用完毕及时予以归还;

如有损坏或磨损,应及时向辅助维修人员反映,及时维修,以免耽误生产。

9安全注意事项

9.1流水线走线时,所有人员均需离开操作区,站在安全线外,以保证人身安全。

9.2设备发生故障时,在保证自身人身安全的情况下,应立即切断电源,并及时与设备维修人员联系,确保及时检查和维修。

9.3起吊车架、驾驶室、发动机等各总成时,起吊物下方及左右严禁站人,严禁天车长时间悬吊重物。

9.4遵守安全相关的各项制度和特殊车型(如天然气车)的特殊规定。

10清洁生产

10.1加注各种润滑油、液压油、冷却液等液体时,需小心操作,避免外漏。

当确实无法避免时,应用容器接住,以保持作业现场清洁。

10.2装配下线的整车应保持整洁,不得有多余的标准件、零部件、拉带头及各种残留物。

附表1SQB03006-2007常用螺纹的紧固扭矩

螺纹规格

性能等级8.8级

性能等级10.9级

性能等级12.9级*

紧固扭矩Tf(N•m)

M6

9~11

12~14

14~17

M8

21~25

29~35

34~41

M8X1

22~27

32~39

36~46

M10

41~51

58~71

67~83

M10X1.25

45~55

63~77

71~89

M10X1

46~56

65~79

M12

73~89

105~128

116~140

M12X1.5

75~92

106~130

120~150

M12X1.25

78~96

113~138

130~160

M14

122~149

160~195

185~230

M14X1.5

126~154

178~218

200~250

M16

182~222

247~290

286~355

M16X1.5

199~243

265~311

300~380

M18

243~285

380~437

395~486

M18X1.5

287~336

397~457

435~550

M20

389~456

486~548

560~690

M20X1.5

396~465

540~596

610~770

M22*

445~550

620~780

750~930

M22X1.5*

480~610

680~860

810~1060

M24*

570~710

800~1000

960~1200

M24X2*

610~780

860~1100

1050~1300

M27*

840~1050

1200~1600

1400~1800

M27X2*

900~1160

1250~1800

1600~1950

M30*

1150~1460

1600~2000

1950~2400

M30X2*

1250~1600

1750~2250

2100~2700

注:

1、表列紧固扭矩的范围包括紧固工具的误差。

2、所有12.9级以及带"

*"

规格的螺纹连接副在拧紧时应加润滑剂,其预紧力、紧固扭矩一般参考使用。

附表2SQB42005-2008风动扳手选型标准

螺栓直径

螺栓强度

对边距S

英格索兰(专业级)

英格索兰(工业级)

东空

天水

M4

8.8/10.9

S7

IR211

IR2902

MID8PR

B6

M5

S8

S10

S13

B8

S16

IR2125

IR2135

MI12

B10

S18

IR2130

IR2908

B12

S21

MI17P

B16

S24

S27

IR2141

IR2925

M12000P

B20

S30

M22

S34

IR285B

IR2934

M3802GL

B39

M24

S36

M8×

M10×

1.25

1.5

S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