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古代诗词赏析解读.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8930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辛弃疾的古代诗词赏析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辛弃疾的古代诗词赏析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辛弃疾的古代诗词赏析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辛弃疾的古代诗词赏析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辛弃疾的古代诗词赏析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辛弃疾的古代诗词赏析解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辛弃疾的古代诗词赏析解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辛弃疾的古代诗词赏析解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辛弃疾的古代诗词赏析解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辛弃疾的古代诗词赏析解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辛弃疾的古代诗词赏析解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辛弃疾的古代诗词赏析解读.docx

《辛弃疾的古代诗词赏析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辛弃疾的古代诗词赏析解读.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辛弃疾的古代诗词赏析解读.docx

辛弃疾的古代诗词赏析解读

辛弃疾的古代诗词赏析解读

(最新版)

 

编制人:

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

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

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

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

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

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词歌赋、教学资料、作文大全、总结计划、党团报告、活动方案、制度手册、名言警句、祝福语、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tips:

Thisdocumentiscarefullycompiledbythiseditor.Ihopethatafteryoudownloadit,itcanhelpyousolvepracticalproblems.Thedocumentcanbecustomizedandmodifiedafterdownloading,pleaseadjustanduseitaccordingtoactualneeds,thankyou!

  Inaddition,thisshopprovidesyouwithvarioustypesofclassicsampleessays,suchaspoemsandsongs,teachingmaterials,essays,summaryplans,partyreports,activityplans,systemmanuals,famoussayings,blessings,othersampleessays,etc.,IwanttoknowPleasepayattentiontothedifferentformatandwritingstylesofsampleessays!

辛弃疾的古代诗词赏析解读

  辛弃疾是一个胸怀中燃烧着炎炎的烈火轰雷,表面上却必须装扮成一个淡泊冷静、不关心时事和世局的人。

这次本店铺给大家整理了辛弃疾的古代诗词赏析解读,供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辛弃疾的古代诗词赏析解读1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宋代〕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译文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恍惚间又回到了当年,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

把酒食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

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

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

一梦醒来,可惜已是白发人!

  注释

  醉里:

醉酒之中。

  挑灯:

拨动灯火,点灯。

看剑:

查看宝剑。

准备上战场杀敌的形象。

说明作者即使在醉酒之际也不忘抗敌。

  八百里:

指牛,这里泛指酒食。

《世说新语·汰侈》篇:

“王君夫(恺)有牛,名八百里驳,常莹其蹄角。

王武子(济)语君夫:

‘我射不如卿,今指赌卿牛,以千万对之。

’君夫既恃手快,且谓骏物无有杀理,便相然可,令武子先射。

武子一起便破的,却据胡床,叱左右:

‘速探牛心来!

’须臾炙至,一脔便去。

”韩愈《元和圣德诗》:

“万牛脔炙,万瓮行酒。

”苏轼《约公择饮是日大风》诗:

“要当啖公八百里,豪气一洗儒生酸。

”《云谿友议》卷下《杂嘲戏》条载李日新《题仙娥驿》诗曰:

“商山食店大悠悠,陈䵮䭔饠古䭃头。

更有台中牛肉炙,尚盘数脔紫光毬。

  麾:

军旗。

麾下:

指部下。

  五十弦:

本指瑟,泛指乐器。

翻:

演奏。

塞外声:

指悲壮粗狂的军乐。

  沙场:

战场

  点兵:

检阅军队。

  马作的卢(dílú)飞快:

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作,像…一样;的卢,马名。

一种额部有白色斑点性烈的快马。

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

  作:

像,如。

  霹雳(pīlì):

特别响的雷声,比喻拉弓时弓弦响如惊雷。

  了(liǎo)却:

了结,完成。

  天下事:

此指恢复中原之事。

.

  赢得:

博得。

  身后:

死后。

  可怜:

可惜。

  思想感情

  梦境写得酣畅淋漓,将爱国之心、忠君之念及之间自己的豪情壮志推向顶点。

结句猛然跌落,在梦境与现实的强烈对照中,宣泄了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

  虽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激烈。

结句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体现作者壮志难酬、心中愤懑不平的感情。

  整首词抒发了作者想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却已年老体迈的壮志未酬的思想感情。

  赏析

  全词从意义上看,可分为上下两篇,前三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

后三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第一句,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意味无穷。

  “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深夜情景。

夜深人静,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

吃“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

总算睡着后,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

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

这号角声,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

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

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梦里”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

  二、三两句,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

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兵”。

这个“秋”字下得好。

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沙场秋点兵”之后,大气磅礴,直贯后片“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

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现的画面:

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

然而,在词的最后,作者却发出一声长叹:

“可怜白发生!

”从感情的高峰猛的跌落下来。

原来,那壮阔盛大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以及辉煌胜利,千秋功名,不过全是梦境。

这处境,的确是“悲哀”的。

然而没有谁“可怜”他。

于是,他写了这首“壮词”,寄给处境同样“可怜”的陈同甫。

  从全词看,壮烈和悲凉、理想和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作者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在梦中驰骋杀敌,在醒时发出悲叹。

这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民族的悲剧。

而作者的一腔忠愤,无论在醒时还是在醉里、梦中都不能忘怀,是他高昂而深沉的爱国之情、献身之志的生动体现。

  这首词在布局方面也有一点值得注意。

“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

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洒下惋惜怜悯之泪。

这种陡然下落,同时也嘎然而止的写法,如果运用得好,往往因其出人意外而扣人心弦,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这样的结构不但宋词中少有,在古代诗文中也很少见。

这种艺术手法也正表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他的独创精神。

但是辛弃疾运用这样的艺术手法,不是故意卖弄技巧、追求新奇,这种表达手法正密切结合他的生活感情、政治遭遇。

由于他的恢复大志难以实现,心头百感喷薄而出,便自然打破了形式上的常规,这绝不是一般只讲究文学形式的作家所能做到的。

  这首词在声调方面有一点值得注意。

《破阵子》上下两片各有两个六字句,都是平仄互对的,即上句为“仄仄平平仄仄”,下句为“平平仄仄平平”,这就构成了和谐的、舒缓的音节。

上下片各有两个七字句,却不是平仄互对,而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就构成了拗怒的、激越的音节。

和谐与拗怒,舒缓与激越,形成了矛盾统一。

作者很好地运用了这种矛盾统一的声调,恰当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变化和梦想中的战斗准备、战斗进行、战斗胜利等许多场面的转换,收到了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李白有首叫《越中览古》的诗。

诗中写道: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这首七言诗中,有三句写到越王勾践的强盛,最后一句才点出越国的衰败景象,虽然表达的感情显然不同,但在谋篇布局方面又有相通之处,可以参看。

  辛弃疾的古代诗词赏析解读2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宋代〕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译文

  东风吹开了元宵夜的火树银花,花灯灿烂,就像千树花开。

从天而降的礼花,犹如星雨。

豪华的马车在飘香的街道行过。

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转向西边,一夜舞动鱼灯、龙灯不停歇,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华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

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注释

  青玉案:

词牌名。

  元夕:

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花千树:

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星如雨:

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

星,指焰火。

形容满天的烟花。

  宝马雕车:

豪华的马车。

  “凤箫”句:

指笙、箫等乐器演奏。

凤箫:

箫的美称。

  玉壶:

比喻明月。

亦可解释为指灯。

  鱼龙舞:

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如鱼龙闹海一样。

  蛾儿、雪柳、黄金缕:

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

这里指盛装的妇女。

  盈盈:

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

  暗香:

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

  他:

泛指第三人称,古时就包括“她”。

  千XX:

千百遍。

  蓦然:

突然,猛然。

  阑珊:

暗淡;零落。

  赏析

  此词的上半阕主要写上元节的夜晚,满城灯火,众人狂欢的景象。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

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

这是化用唐朝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然后写车马、鼓乐、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写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社火”百戏,极为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

其间的“宝”、“雕”、“凤”、“玉”,种种丽字,只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

这也是对词中的女主人公言外的赞美。

  下阕,专门写人。

作者先从头上写起:

这些游女们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行走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走后,衣香还在暗中飘散。

这些丽者,都非作者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难觅,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

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是她!

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未曾离去!

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

到末幅煞拍,才显出词人构思之巧妙:

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且,倘若无此人,那一切就没有任何意义与趣味。

  同时,还有一种说法认为:

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是对他自己的一种写照。

根据历史背景可知,当时的他不受重用,文韬武略施展不出,心中怀着一种无比惆怅之感,所以只能在一旁孤芳自赏。

也就像站在热闹氛围之外的那个人一样,给人一种清高不落俗套的感觉,体现了受冷落后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士之风。

  作为一首婉约词,这首《青玉案》与北宋婉约派大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在艺术成就上毫不逊色。

上片写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面,下片写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

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

“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确是大学问者的真知灼见。

  辛弃疾的古代诗词赏析解读3

  临江仙·金谷无烟宫树绿

  [宋]辛弃疾

  金谷无烟宫树绿,嫩寒生怕春风。

  博山微透暖薰笼。

  小楼春色里,幽梦雨声中。

  别浦鲤鱼何日到,锦书封恨重重。

  海棠花下去年逢。

  也应随分瘦,忍泪觅残红。

  作品赏析

  “金谷无烟宫树绿”,以“金谷无烟”出之,表明这是寒食、清明节问,“金谷”一词,含着许多意思,令人想起高门大户人家的庭园,里面应该住着美慧多情的女子。

“宫树绿”一语,加深了景物朦胧暗碧的效果,起一种伤感的感情引诱作用,这与女子的脆弱多情的伤春感情正相融。

所以,起笔虽然没有直接写人、写情,却通过用典和造境,在这两方面作了暗示。

  “嫩寒生怕春风”,以倒装句式突出春寒恻恻,给予未出场的女主人公带来的生理和心理的不适。

“生怕春风”,写得细,写得透,仿佛作者与她通感着似的。

  “博山微透暖薰笼”,转入楼内,渲染出女子居处的温馨气氛,并为她创造出一个典型的怀人环境。

然而以下又不正写,而是把她的思念之情转到她的幽梦中去,这样写,比正写更雅致——隔着梦的帷幕来思念人,总有一些朦胧美,有几分差涩感;也更有深致——连梦中都不能免除思念,醒时的情状就不用多说了。

但又不明出——没有写她幽梦的内容,只是渲染出的这个情调使读者不得不往词人暗设的那条思路想去。

  “小楼春色里,幽梦雨声中。

”这两句的含蓄蕴藉和情蕴的丰富,以及对仗的工致,足以与晏几道的抒情名句“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媲美。

“幽梦”一句,写情尤其多致,这样的雨声,在她的幽梦中,又是一番别样的景致了。

  “别浦鲤鱼何日到”,“何日到”,实际是说“无书到”,在渡口相别分手之后从没有收到过书信。

  “锦书封恨重重”一句,怨书信不来,怨书信即是怨人。

上两句言分手之后就一直没有音信,不由得叫人怨恨重重了。

  “海棠花下去年逢”,海棠花又开了,自己只能流连树下,追忆去年这个时候与情人在此相会的情景了。

这一句写得温馨香软,足见对初相遇的记忆之深、之美好,甚至连他写到的那海棠,似乎也都成了伊人风采的暗示。

  “也应随分瘦,忍泪觅残红。

”细节化的猜测,猜测她的必然消瘦,想像她在觅残红——这是男性作者所造的女子伤时伤别之情的经典意象。

这样的猜测,无疑显示出对伊人的极度钟情。

  这首词怨春怀人,却不直说,而说“小楼春色里,幽梦雨声中”;而说“嫩寒生怕春风”、“忍泪觅残红”,婉转细腻,深沉含蓄,其怨春怀人之情愈为深切。

辛弃疾是豪放派大家,而该词通篇以婉丽词句写出,体现了这位“豪气”与“柔情”并于一身的大词人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辛弃疾的古代诗词赏析解读4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宋代〕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溪桥一作:

溪头)

  译文

  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阵阵蛙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边几颗星星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注释

  西江月:

词牌名。

  黄沙:

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别枝惊鹊:

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鸣蝉:

蝉叫声。

  旧时:

往日。

  茅店:

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社林:

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社,土地神庙。

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见:

同“现”,显现,出现。

  赏析

  从《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

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

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

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

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

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

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

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

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

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

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

  前四句就是单纯的抒写当时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

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用对仗手法,以加强稳定的音势。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

特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

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令人玩味无穷。

  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平平淡淡。

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

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辛弃疾的古代诗词赏析解读5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宋代〕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

  人年轻的时候不懂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

“好个凉爽的秋天呀!

  注释

  丑奴儿:

词牌名。

  博山:

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

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

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

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qiǎng):

勉强地,硬要。

  识尽:

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uán)休:

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

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

停止。

  赏析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

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

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

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

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

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

  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

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

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

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将上片“不知愁”的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

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

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

“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

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

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

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

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

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

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

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此词构思巧妙,写少年时无愁“强说愁”和谙练世故后满怀是愁却又故意避而不谈,生动真切。

此词上下片里的“愁”含义是不尽相同的。

“强说”的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说的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在平易浅近的语句中,表现出作者内心深处的痛楚和矛盾,包含着深沉、忧郁、激愤的感情,说明辛词具有意境阔大,内容含量丰富的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