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与复习.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8936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49.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与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与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与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与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与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与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与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与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与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与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与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与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与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与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与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与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与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与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与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与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与复习.docx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与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与复习.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与复习.docx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与复习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与复习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0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

(一)概况

1、采集经济——>种植业

(1)传说:

神农氏

(2)产生:

①黄河流域,粟麦,半坡

②长江流域,水稻,河姆渡

(3)影响:

定居,五谷2、狩猎—>家畜饲养业

(1)六畜和十二生肖

(二)特点:

1、地理分布:

长江黄河流域,南稻北粟2、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二、生产工具的发展及影响

三、水利灌溉

(一)发展概况

1、上古传说:

大禹治水2、商周:

井田沟洫纵横3、春秋:

(1)楚相孙叔敖修芍陂

(2)吴王夫差开邗沟(3)中原使用桔槔4、战国:

(1)秦国李冰,都江堰,成都平原

(2)秦国郑国,郑国渠,关中平原5、西汉:

(1)西域:

坎儿井

(2)漕渠、白渠,大规模治河工程(王景治理黄河)6、曹魏:

翻车7:

唐朝:

筒车四、耕作方式

1、商周:

大规模简单协作,“千耦齐耘”2、春秋:

个体农耕,铁犁农耕

(1)原因:

①生产工具(铁犁)和耕作技术(牛耕)进步

②私有土地出现

(2)特点:

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男耕女织,自给自足(3)评价:

①是什么?

特点+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②积极:

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稳定生活,有积极性;社会稳定的基础。

第1页共36页

③局限:

A.封闭性,自给自足,狭隘

B.分散性,个体小农,难以扩大生产

C.落后性,阻碍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

D.脆弱性,过度剥削容易使其破产

第2页共36页

第0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一、土地所有制

(一)原始社会:

土地公制

(二)商周:

井田制,土地国有

1、商朝:

出现

2、西周:

最鼎盛

(1)概念:

(2)实质:

名义上是国家公有,实际上公田为贵族占有,私田氏村舍成员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3)作用:

①存进农业的发展②巩固分封制

3、春秋:

开始崩溃

(1)根本原因:

生产力提高(牛耕、铁犁)

(2)表现:

①公田抛荒,②私田私有,③税制改革(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

4、战国:

商鞅废除

(1)法律:

废止井田制,全面肯定土地私有制

(2)阶级:

根据军功培植新兴大土地所有者

(三)春秋战国后

1、土地国有制:

均田制、屯田制

2、私有制:

(1)君主,

(2)地主私有土地,形成的三种方式:

公田私有,军功获得,土地兼并

(3)自耕农

3、土地兼并:

(1)汉代:

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对应编户齐民制度)

(2)北魏:

抑制土地兼并,采用均田制(对应租调制)

(3)宋初:

田制不立,不抑制土地兼并,(沿用唐朝中期的两税法)

(4)明清:

商品经济发展,重农抑商—>土地兼并进一步发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4、赋税的来源:

自耕农、地主

二、农业经营方式【经营方式】:

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

1、商周:

井田制

2、春秋战国

(1)自耕农,男耕女织

(2)雇工:

主仆关系,劳役,清中期获得凡人地位

(3)租佃:

①含义P9A.战国产生

B.汉代比较普遍

C.宋代日益普遍化:

仅次于自耕农,

契约,实物地租,分成租,定额租

D.明清进一步发展:

货币地租

③影响:

A.人身控制减弱

B.提高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

(原因:

永久租佃土地的权利,契约,分成租,定额租,货币地租)

C.促进农业商品化

第3页共36页

第0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一、汉代的四大经济区

1、概况:

1)山东:

崤山以东,中原,最发达的地区,最重要的粮食产地

2)山西:

崤山以西,关中+河西、巴蜀,传统的农业区

3)江南:

地广人稀,经济落后,差距大

4)龙门碣石以北:

传统的畜牧区或半农半牧区,以长城为界分塞内、塞外

2、特点:

1)战国到东汉,全国经济区域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2)山东山西是传统的农业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1、原因:

经济发展不平衡、战乱、五逃(天、官、军、钱、愚)

2、概况:

1)两晋:

八王之乱

2)中唐:

安史之乱

3)两宋之际:

靖康之变

3、影响:

1)劳动力、生产工具、技术向江南传播

2)民族融合

3)文化融合

4)丰富人民生活

5)北方生态改善,但是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三、经济重心南移

1、原因:

1)人口南迁,劳动力增加,生产水平“量”变

2)人口南迁,带去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生产水平“质”变

3)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4)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巨大潜力

5)统治者重视

6)民族融合,人民辛勤劳动

2、概况:

1)六朝:

南方开始赶上北方,南北趋于平衡

2)中唐:

开始南移

3)南宋: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4)明清:

南方不仅是农业重心,也是工商业重心

3、影响:

1)江南经济发展

2)南方人口大量增加

3)文化重心南移

4)南北方之间交通运输业更快发展(隋唐大运河)

5)南方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破坏(唐朝)

4、启示:

1)合理利用外来劳动力

2)引进先进工具和技术

3)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4)领导者要重视发展经济

5)保护生态,可持续发展

第4页共36页

第0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1、生产部门不断地增加,分工越来越细2、生产技术不断地进步,长期领先于世界3、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明清时期出现资芽4、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5、手工业以农业为基础,受农业生产制约6、手工业布局与经济重心南移形成相应变化

第5页共36页

第0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解题】农耕时代,是整个古代社会,直到鸦片战争;这一时期的商业和城市是从属于自然经济的。

【解题】1、农业是基础,为手工业提供原料;

2、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产品;

3、交通则进一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4、城市则是农业、手工业、交通发达、商业繁荣的最集中最真实的写照

一、商业的发展

1、原始社会末期:

生产力提高(剩余产品出现,社会分工)——>以物易物的原始商业

2、商代:

产生职业商人、最早的货币——贝

3、西周:

工商食官

4、春秋战国:

1)商业冲破官府束缚,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

2)出现许多著名都会

5、秦汉:

秦代统一货币为半两钱,汉武帝五铢钱,西汉开辟丝绸之路

6、隋唐蓬勃:

1)原因:

政治上的统一,大运河的开通

2)表现:

外商和胡商众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空前繁荣,开元通宝,柜坊

7、北宋:

纸币(交子,最早,四川),集镇,草市,夜市

8、元代:

纸币全国,禁止使用金银

9、明清:

1)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

2)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高产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租佃,货币地租)

3)白银广泛使用,便利了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的聚集

4)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徽商、晋商、闽商、宁绍商人)

5)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较快

【特点】1)起源较早,以农业、手工业为基础

2)货币:

贝——铜钱——纸币——明代银钱并用

3)工商食官——私商为主,但是官营专卖长期存在

二、城市的繁荣

1)最初:

北方(长安、洛阳),作为政治中心,

2)唐宋:

海上贸易兴盛——沿海港口城市走向繁荣,广州+泉州、明州、杭州、扬州,登州

3)明清:

①传统大都会:

南京、北京

②工商业发达地区、交通要冲——>工商业市镇,江南

3、特点:

1)功能:

政治中心,军事重镇——经济功能增强

2)商业市场多样

3)分布:

北方——江南

4)商业繁荣与城市、交通联系在一起

第6页共36页

三、重农抑商政策

1、概况:

1)商周:

重视,鼓励(因为商业在社会经济,财政税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战国:

①法家,商鞅重农抑商,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

②原因: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B农业是赋税徭役的主要来源,是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C可以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D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流动性大的特点与统治需要矛盾

E维护新兴的地主阶级利益的需要

3)汉代:

降低商人地位,严禁其购地

4)中唐:

鼓励海贸,实行官商分利政策——商人地位提高

5)明清:

①官府:

不鼓励,盘剥——抑商、海禁

②民间:

黄宗羲“工商皆本”

③影响:

A不能完全遏制商品经济;B阻碍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落后

2、特点:

1)商业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不占统治地位

2)明以前,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3)商人的政治地位低下

4)商业活动很大程度上受到官府控制

四、影响商业的因素

1、政治:

统一,稳定,政府的政策

2、经济: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货币,市场扩大,交通

3、文化:

开明还是专制

4、民族:

民族融合

5、对外:

开放还是闭关自守

6、统治者:

重视还是抑制

7、人民:

利益追逐

第7页共36页

第0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解题】1、近代前夜是讲鸦片战争前的明清时期

2、发展,指的是传统经济达到高度繁荣,并产生了资芽

3、迟滞,指的是重农抑商和海禁阻碍商品经济和新经济因素的发育成长

一、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1、农业:

1)技术领先世界,《天工开物》

2)粮食产量提高(原因:

双季稻,高产作物引进和推广)

影响:

①养活更多的人口,②有利于发展经济作物,

③为农业人口流向手工业部门创造条件,④传统农业生产结构有所突破

承古

3)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2、手工业:

明中叶,官营——私营(主导),资芽产生(最能体现经济发展的趋势)

3、商业:

1)内容白银大量使用,商业资本活跃,工商业市镇产生(江南河运河沿岸)

2)调整:

明中后期“一条鞭法”,清雍正“摊丁入亩”

4、明清国力强盛:

1)突出表现为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

2)19C初,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领先

二、资本主义萌芽

1、产生:

1)概况:

明中叶,江南,手工工场

2)原因:

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

3)条件:

①充足资金的作坊主,商人——资本家

②自由劳动力————————工人

2、表现:

1)雇佣关系,为市场需要进行生产

2)苏州(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劳动力市场),景德镇

3、阻因:

1)自然经济占主导

2)官府剥削导致农民贫困、购买力低下

3)专制统治和制度(抑商、海禁)

三、近代前夜的危机

1、中国:

1)抑商:

阻碍商品经济和资芽的发展

2)海禁:

①限制而不是完全禁止海外贸易,广州一口通商

②影响:

A.给中国航海业和对外贸易带来沉重打击

B.使中国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导致近代的落后

2、英国:

1640年资革,18C中期工业革命,成为近代工业国家,迎来工业文明

3、危机:

1)康乾之际,中西国力兴衰的易位大体定局

2)19C初,英国鸦片走私——中国危机(银慌)

4、启示:

1)顺应历史发展趋势,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

2)闭关必然落后,落后必然挨打,坚持对外开放

第8页共36页萌新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07课新航路的开辟

一、背景

1、经济根源:

14、15世纪欧洲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产生资芽,需要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2、社会根源:

《马可波罗游记》流传,狂热追求黄金

3、商业危机:

欧洲从事转手贸易,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阻断商路

4、精神动力:

基督教传教,进行圣战

5、政权支持:

西班牙、葡萄牙依仗武力,强化王权,积极扩张

6、客观条件:

造船、航海技术进步,罗盘针,地缘学说,地图

三、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欧洲:

1)商业革命:

主要商路、商业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欧洲与亚非拉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市场扩大,商品增多

2)西欧开始崛起:

贸易、掠夺(金银矿的开采,种植园经济,黑奴贸易),

通过以上方式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3)价格革命:

金银价格下降,物价暴涨,工商业资级战胜了封建主

2、亚非拉:

1)亚:

①欧洲殖民者在亚洲侵占据点和岛屿

②白银大量流入亚洲,刺激亚洲经济的发展

2)非:

灾难、贫穷(15C西非开始被猎取黑奴,1502第一批送到美洲,劳动力减少)

3)拉:

灭顶之灾、贫穷、落后(金银掠夺、种植园经济、种族灭绝)

3、世界:

1)初步形成了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

2)世界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注释】所谓资本原始积累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前,通过暴力等非正当手段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使生产资料聚集在少数人手里的过程。

方式:

圈地运动;武力征服殖民地,抢劫金银财物、贩卖奴隶等手段来聚敛财富。

资本积累:

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而积累的过程叫做资本积累。

资本的原始积累的手段是掠夺,资本积累的手段是剥削。

第9页共36页

第08课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

一、葡西的早期殖民活动(15—16C)

1、葡萄牙:

1)扩张方向:

非洲、亚洲

2)占领地区:

非洲西东海岸、亚洲印度、印尼、马六甲、摩鹿加、澳门

3)方式:

垄断商路、建立据点和商战、暴力掠夺、敲诈勒索

2、西班牙:

1)扩张方向:

美洲

2)占领地区:

除巴西外的中南美洲,亚洲的菲律宾

3)方式:

掠夺金银,建立农业大庄园和大种植园,建立殖民帝国

二、荷兰的殖民活动(16—17C)

1、背景:

1)主观原因:

14、15C较早产生资芽,16C成为欧洲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2)客观条件:

新航路开辟,商路和商业中心转移,造船业和运输业发展

3)主要手段:

政府扶植组建大型商业公司,资本雄厚,击败了葡萄牙

①1602年东印度公司,首要目标摩鹿加,垄断东方的香料贸易

②1621年西印度公司,建立新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新荷兰

③在远东,侵占台湾1624-1662,唯一和日本贸易的西方商人

2、结果:

17C上半叶是其海上贸易的黄金时代,成为头号贸易强国,“海上马车夫”

三、英国殖民帝国的崛起

1、过程:

1)16C新航路开辟后,海盗式的劫掠,海盗国家

2)17C实力渐强,开始夺取贸易优势和抢占殖民地,与荷兰三次商业战争3)18C下半叶,打败法国1756-1763,确立海上霸主地位“日不落帝国”

2、方式:

1)海盗式的劫掠

2)商业战争

3)在殖民地的商业活动和掠夺,进行原始资本积累

4)黑奴贸易

四、殖民扩张与掠夺的影响

1、18C,殖民和海外贸易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扩展(北美,大洋洲)

2、世界市场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1)16C欧亚美“三角贸易”

2)18C大西洋三角贸易突飞猛进,成为世界贸易的重心

①内容:

概念P38,主角英国

②影响:

A.把欧亚非美的商业活动联系起来,促进欧洲发展

B.给英国带来巨额财富,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促进英制造业,诱发工革

C.给亚非拉带来的是贫穷和落后

第10页共36页

第09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1760S--1840S、1870S)

1、背景

(1)前提:

资制确立,英国社会稳定

(2)条件:

①人口和资本自由流动(劳动力和资本)

可能性②英国有丰富的铁煤资源(原料)

③工场手工业兴旺,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

④牛顿力学的创立和普及,为机械发明准备了知识

⑤英国保护私人产权,包括保护专利

⑥海外市场不断扩张--必要性(直接原因)

2、表现:

(1)棉纺织业:

首先,飞梭,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水力织布机

(2)冶金采矿:

炼铁,采煤(能源对比)

(3)动力:

初期水力,最深远的变革是1785年瓦特万能蒸汽机,蒸汽时代

(4)交通运输:

1814英国史蒂芬孙,火车,19世纪中期铁路时代;1807年美国富尔顿,汽轮

3、完成:

19C中期,机器制造业诞生,机器制造业的机器化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1840年前后,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4、影响:

(1)生产力飞速发展,确立资义在世界的统治,自由主义流行

(2)工场手工业发展为机器大工业,开启工业时代

(3)新兴工业部门涌现,产生了以纺织、机器制造、铁路运输、煤炭为主的工业

体系,其中纺织业和铁路业成为两个领先部门,轻工业为主导。

(4)产生工厂制度:

中小企业占多数,企业主既是所有者,又是管理经营着

(5)社会结构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

工业资级和工业无级

(6)城市化明显加快

(7)英国成为第一个工业国家,“世界工厂”,成为世界霸主

(8)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主要方式:

商品输出、殖民扩张)

(9)东方从属于西方,但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冲击了旧的社会制度注释:

123点为生产力的变化,456为生产关系的变化,789为对世界的影响。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1870S---20C初)

1、背景:

(1)政治前提:

19世纪中期,资制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社会稳定(德国和意大利)

(2)科学成为技术进步的最重要推动力

(3)美日俄的改革和革命,解决了劳动力问题

(4)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和原料产地

2、成就:

(1)电力:

标志性成就,电气时代

(2)内燃机——新型交通工具——石油开采、石油化工

(3)化学工业

(4)钢铁工业

(5)电讯事业:

1870S美国贝尔电话,1890S意大利马可尼无线电报

3、影响

(1)生产力极大发展

第11页共36页

(2)新的工业部门兴起(电力、电器、化工、石油、汽车),重工业成为主导(3)大企业时代到来(垄断组织产生),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原因:

生产和资本集中;代表企业P43

(4)19C末20C初,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三种形成方式:

国际贸易、资本输出、武力逼迫

1、条件:

1)政治保障:

国家垄断资义的发展2)先决条件:

科学理论出现重大突破

3)物质条件:

二战后资义世界相对稳定,资义经济快速发展4)技术条件:

科技的发展

5)推动因素:

社会的需要(二战)

2、成就:

1)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3、特点:

1)科技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方面作用越来越大,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2)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相互促进

3)科技各领域间相互渗透,高度分化,高度综合4)科学技术社会化(阿波罗登月计划)

4、影响:

1)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成为整个经济增长的源泉2)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

3)促进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加大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4)促进国家垄断资义的发展,经济进一步全球化5)各国竞争手段发生大变,把发展高科技作为增强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战略决策6)对军事战略、政治格局,国际文化、艺术、教育带来了重大影响【启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学生要发奋学习创新。

中国:

1940S1979年改革开放,引进先进技术,提高了综合国力。

第12页共36页

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经济结构的变化

1、传统结构:

1)自然经济:

①农业:

自耕农(男耕:

种植业+家畜饲养业)

小农经济

②手工业:

A家庭手工业(女织)

B官营手工业(满足官府需要,不进入市场)

2)商品经济:

①农业:

明朝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经济作物

②手工业:

专业的私营手工业(为市场需要进行生产)

③商业:

商代出现职业商人,春秋出现私商

2、结构变化

1)转折点:

鸦片战争1840

2)原因:

列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1870)

3)表现:

①农民、手工业者破产,小农经济开始瓦解

②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③产生近代工业:

外资工业1840S,洋务企业1860S,民族工业1870S

4)影响:

①社会结构变化:

买办、工人、资级产生

②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和工业化

二、洋务运动与官办企业

1、背景:

1)1865年李鸿章,上海,江南制造总局,规模最大补充:

左宗棠福州船政局,崇厚天津机器制造局③弊端:

效率低、洋人挟技居奇

④对比官办手工业:

A机器-手工B雇佣-征役制、雇募制,

C部分成本核算-不计成本

2)民用工业:

①“求富”,1870S—1890S

②成就:

A李鸿章,上海,轮船招商局

B李鸿章,天津,开平煤矿,1881

C张之洞,湖北,汉阳铁厂

D张之洞,湖北织布局

③作用:

分洋利,促进民族工业的产生

3)筹划海防:

建立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成立海军衙门

4)发展教育:

创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军事、科技人才;选送留学生出国。

4、评价:

1)性质:

清政府(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目的是维护其统治

2)消极:

只学习技术,不学习制度,未能真正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最终失败

3)积极:

分洋利,促进民族工业产生,标志中国近代工业起步

第13页共36页

第11课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一、民族工业的产生

1、概念:

在我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民族资产阶级所办的企业。

2、背景:

1)外资企业的刺激(其侵略分解自然经济,扩大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2)洋务派创办工业的影响

3)官僚、地主、商人投资近代企业

4)中国明清时期已经开始产生资芽,但是没有成长到产生近代工业的程度

3、产生:

1870S,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4、分布:

1)地区:

沿海沿长江—交通便利、贸易发达、市场和劳动力条件好、原料充足

2)行业:

轻工业------民族工业资金少、技术落后,列强占领矿山

5、慢因:

1)列强:

资金、技术和特权优势,压制民族工业

2

)清政府:

重税,敲诈勒索,阻碍

3)民族工业:

以来外国资本主义和清政府

6、特点:

1)民族工业:

①夹缝中生存,发展缓慢,②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和管理落后

2)民族资级:

①革命性②妥协性,软弱性

二、民族工业的发展

1、甲午战后:

1)状况:

初步发展

2)原因:

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②列强的侵略加深

3)影响:

资级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1895公车上书,1898戊戌变法2、20世纪初:

1)状况:

较快发展

2)原因:

①1901《辛丑条约》,新政,1903设立商部,奖励工商

②实业救国的热潮(张謇“民族工商业的楷模”,荣宗敬,荣德生)③收回利权运动

三、民国初期(1912—1919前后)的短暂春天

1、状况:

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开始进入“黄金时期”

2、原因:

1)民国建立,提高民资地位,激发振兴实业的热情

2)民国政府,实行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政策

3)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

4)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给中国民资发展提供了契机

5)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促进

3、表现:

1)行业发展:

①轻工业(纺织业、面粉业、卷烟业)发展迅速

②重工业和新兴的化学工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2)实业家:

范旭东,化学工业代表人物

四、民族工业萧条(大约1919—1927)

1、原因:

1)一战后不久,外国资本卷土重来(跌价竞争)

2)军阀混战,国民革命(政局不稳)

2、认识:

1)民族工业最严重的阻碍时帝国主义的侵略(民族独立是实业救国的前提)

2)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缺乏资金、技术,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轻工业发达)

3)国家统一,稳定是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

五、民族工业更快发展(1927—1937)

1、原因:

1)政局:

1927南京国民政府建立,1928年基本统一

2)政策:

推行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扶植民间轻工业,统一货币,关税自主)

2、不利因素:

1)1931九一八日本侵略,战乱;2)外国资本压制;3)官僚资本剥削

【讲解】什么是官僚资本?

第14页共36页

经济。

是政治不民主、经济不发达的产物。

19

事企业和民用企业,是中国官僚资本的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