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的古代文化常识观止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89835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228.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全的古代文化常识观止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最全的古代文化常识观止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最全的古代文化常识观止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最全的古代文化常识观止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最全的古代文化常识观止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最全的古代文化常识观止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9页
最全的古代文化常识观止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9页
最全的古代文化常识观止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9页
最全的古代文化常识观止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9页
最全的古代文化常识观止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9页
最全的古代文化常识观止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9页
最全的古代文化常识观止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9页
最全的古代文化常识观止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9页
最全的古代文化常识观止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9页
最全的古代文化常识观止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9页
最全的古代文化常识观止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9页
最全的古代文化常识观止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9页
最全的古代文化常识观止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9页
最全的古代文化常识观止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9页
最全的古代文化常识观止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9页
亲,该文档总共5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全的古代文化常识观止Word下载.docx

《最全的古代文化常识观止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全的古代文化常识观止Word下载.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全的古代文化常识观止Word下载.docx

少年15至20岁。

二八:

为16岁。

破瓜、碧玉年华:

女子16岁。

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

感郎千金意,惭无倾城色。

碧玉破瓜时,相为情颠倒。

感郎不羞郎,回身就郎抱。

——《碧玉歌》

加冠:

指男子20岁。

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嗟我客上都,忽已见暮春。

骑马出闇门,眯眼吹红尘。

西湖商贾区,山僧多市人;

谁令污泉石,只合加冠巾。

黄冠更可憎,状与屠沽邻,

齁齁酒肉气,吾辈何由亲!

少须一哄散,境寂鸥自驯。

举手邀素月,移舟采青苹。

钟从南山来,殷殷浮烟津。

鹤发隐者欤?

长歌收钓缗。

畏冷不竟夕,恨此老病身。

明发复扰扰,吾诗其绝麟。

——陆游《夜泛西湖示桑甥世昌》

弱冠:

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弱冠同怀长者忧,临岐回想尽悠悠。

耦耕若便遗身老,黄发相看万事休。

——刘禹锡《重答柳柳州》

桃李年华:

女子20岁。

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

常思南郑清明路,醉袖迎风雪一杈。

——陆游《梨花》

花信年华:

女子24岁。

而立(而立之年):

30岁,因为《论语》有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始室:

30岁。

内则》:

“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壮:

正当壮年,古代30岁为壮。

半老徐娘:

女子30岁。

花作婵娟玉作妆,风流争似旧徐娘。

夜深曲曲湾湾月,万里随君一寸肠。

——刘禹锡《七绝梦扬州乐妓和诗》

中年

不惑(不惑之年):

40岁为“不惑之年”。

不惑之年,心宜不动。

常思玉金枷重。

无常一著可伤悲,悟时速把良缘种。

鄙了惺惺,装成懵懂。

修完内貌频看供。

功成行满去朝元,瑞云。

——《踏云行赠张公》

艾:

50岁。

“五十曰艾。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

六九年:

即54岁。

 

老年

耳顺、耳顺之年、花甲之年:

均指60岁。

高龄:

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60岁以上。

耆:

古称60岁的人为“耆”。

继粟继肉,以养贤才;

祝鲠祝噎,以礼耆耋。

—— 

陆游《谢致仕表》

下寿:

古人以60为下寿,指60岁以上。

还历寿:

61岁的寿辰。

从心之年:

70岁。

古稀:

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

七十人言自古稀,我今过二未全衰。

读书似走名场日,许国如骑战马时。

秋晚雁来空自感,夜阑酒尽不胜悲。

渭滨星霣逾千载,一表何人继出师!

——陆游《七十二岁吟》

悬车之年、杖围之年:

均指70岁。

耋:

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如:

耄耋之年。

喜寿:

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

均指八九十岁。

伞寿:

80岁寿辰。

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中寿:

指80岁以上。

米寿:

指88岁。

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

上寿:

90岁为上寿。

白寿:

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期颐:

指百岁高寿。

茶寿:

指108岁。

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双稀、双庆:

140岁。

古稀指70岁,因此双稀是70岁的两倍140岁。

二、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

明清科举考试流程表

科举各级考试

第一级考试叫院试,考取的入府、州、县学,称为生员、秀才、童生,其中成绩好的享受国家的廪膳补助,称为廪生。

第二级考试叫乡试,每三年一次,秋季在各省城举行,凡本省秀才和监生均可考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第三级考试为会试,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在乡试后一年的春天,各省举人可以参加,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第四级考试为殿试,由皇帝主持,取中者统称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取三名,依次称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历朝科举制度一览

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特别重视选拔人才,设立御史府,每年都取进士补充国家的人才库。

一次李世民私自去视察御史府,看到许多新考取的进士鱼贯而出,便得意地说: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秦朝以前:

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

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

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

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

汉朝:

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

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三国——两晋:

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

晋、六朝时沿用此制。

唐朝:

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

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

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

前者难,后者易)。

宋朝: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

宋代“重文轻武”,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但后期导致选官过冗过滥。

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

明朝:

明朝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

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

录取分三甲: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

一、二、三甲通称进士。

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

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清朝:

清朝开始沿用明朝科举制度。

19世纪80年代后,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发展,科举制度发生改变。

1888年,清政府准设算学科取士,首次将自然科学纳入考试内容。

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荐举经时济变之才。

同时,应康有为等建议,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

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

清廷诏准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科举制常用术语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

院试(即童生试,一般在县或府考试,考中着称为秀才或相公)、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

【童生试】也叫“童试”。

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第一名叫解(jie)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

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录取分为三甲: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

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状元】参见“殿试”条。

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

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

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会元】参见“会试”条。

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解元】参见“乡试”条。

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

状元、榜眼、探花。

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贡士】参见“会试”条。

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举人】参见“乡试”条。

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

举人可授知县官职。

【生员】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

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

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

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

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

【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写,故而称黄甲、金榜。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

国学和乡学。

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

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

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国子监jian】参见“太学”条。

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

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

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

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

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三国志·

吕蒙传》: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送东阳马生序》: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司业】学官名。

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学政】学官名。

“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

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

《促织》:

“又嘱学使俾入邑庠。

”学使即学政的别称。

《左忠毅公逸事》:

“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区的学政。

【教授】原指传授知识,后成为学官名。

汉唐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监生】国子监的学生。

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

【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

3、官职调动

表授予官职

1、征:

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公车特征拜郎中。

《张衡传》

2、辟:

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连辟公府不就。

3、荐、举:

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举其偏,不为党。

《左传"

襄公三年》

4、拜:

授予官职。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

5、选:

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元史·

贾鲁传》:

“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6、除:

任命,授职。

寻蒙国恩,除臣冼马。

《陈情表》

7、授:

授给、给予官职。

“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8、赏:

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谭嗣同》

9、封:

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鸿门宴》

10、起:

起用人任以官职。

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

贾鲁传》

11、察:

考察后予推荐,选举。

郡察孝廉,州举茂才。

吴主传》

12、仕:

做官。

学而优则仕。

《论语·

子张》。

仕宦:

做官,任官职。

汝是大家子,

仕宦于台阁。

《孔雀东南飞》。

仕进:

进身为官。

迈少恬静,不慕仕进。

《晋书·

许迈传》

13、知:

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

《宋史·

侯可传》

表罢免官职

1、罢:

免去,解除官职。

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

《魏其武安侯列传》

2、绌、黜:

废掉官职。

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

《封建论》

3、免:

罢免。

免官削爵。

《汉书贡禹传》

4、夺:

削除。

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书博鸡者事》

表提升官职

1、升:

升官。

升(鲁)台都事。

2、擢:

在原官上提拔。

擢为后将军。

《汉书"

赵充国传》

3、拔:

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

李白《与韩荆州书》

4、迁:

一般指提升。

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谊传》

5、陟:

进用。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

6、晋、进:

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

成语“加官进爵”

7、加:

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

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

辛弃疾传》

8、拜:

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降低官职

1、谪:

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

2、贬:

①降职。

贬连州刺史。

《刘禹锡传》

②降职并外放。

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

《新唐书·

柳宗元传》

3、放:

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

《卜居》

4、左迁:

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琵琶行》

5、窜:

放逐,贬官。

暂为衔使,遂窜南夷。

(韩俞《进学解》)

6、左除、左降、左转:

降职。

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新唐书·

装延龄传》)

7、出宰:

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

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

(《明帝纪》)

表调动官职

1、迁:

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

《汉书·

王尊传》:

“迁东郡太守。

2、徙:

一般的调动官职。

徙王信为楚王。

《淮阴侯列传》

3、调:

变换官职。

调为陇西都尉。

袁盎传》

4、转、调、徙:

调动官职。

《张衡传》:

“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5、补:

补充空缺官职。

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

王尊传》

6、改:

改任官职。

改刑部详覆官。

王济传》

7、出:

京官外调。

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

表兼代官职

1、兼:

兼任。

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后序》

2、领:

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

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

袁乔传》

3、行:

代理官职。

太祖行奋武将军。

魏书·

武帝纪》

4、署:

代理、暂任。

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

5、权:

暂代官职。

时韩愈吏部权京兆。

《刘公嘉话》

6、判:

高位兼低职。

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

《宋史"

韩琦传》

7、假:

临时的,代理的。

乃相与共立为假上将军。

(《史记·

项羽本记》)

8、摄:

俄检校侍中,摄史部尚书。

(《新唐书·

杜如晦传》)

9、守:

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为主薄,守高密令。

(《三国志·

王修传》)

表辞去官职

1、告老:

官员年老。

时年已七十,遂隐上山,悬车告老。

2、解官:

辞去官职。

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3、请老:

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

祁溪请老,晋侯问嗣焉。

4、乞身:

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

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

以病上书乞身。

(《后汉书·

李通传》)

5、乞骸骨:

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

龚在位五年,以老病乞骸骨。

6、移病:

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

即日父子供移病,满三月赐告。

(《疏广传》)

7、致仕:

交还官职,即退休。

以刑部尚书致辞仕。

白居易传》)

四、称为常识

尊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

①古代对帝王的称呼都是敬称:

比如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

②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

③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④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

对使节称节下;

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

⑤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

 

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阃(对方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

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⑥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

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⑦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

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

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

⑧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⑨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

⑩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

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谦称

①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

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②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③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

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④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

“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

“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⑤其他自谦词有:

下:

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

小:

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

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

老:

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

妾:

女子自称;

老衲:

老和尚自称;

寡君:

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

五、古代职官

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

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

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

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一、“三省”

1、中书省

  中书省,古代官署名。

魏曹丕始设,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

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

隋代改为“内史省”。

中书省掌握行政大权,它与掌管军事大权的枢密院,合称“二府”。

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

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

地方行政一部分亦由中书省掌握。

明初沿用,洪武十三年废中书省,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

明永乐帝时设内阁,机要之任开始归“内阁”。

负责起草诏令。

2、门下省

  “门下省”为官署名称。

东汉时即设侍中,秩比二千石,属于少府,职掌为侍从皇帝左右、赞导众事、顾问应对,皇帝外出,则侍从参乘。

门下省原为皇帝的侍从机构,南北朝时权力逐渐扩大,北朝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权机构的重心。

隋唐时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

其长官称侍中,或称纳言、左相、黄门监,皆因时而异。

其下有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等官。

3、尚书省

  官僚机构。

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

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

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

“尚书省”的组织机构于隋朝定型。

以唐代制度为例:

有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民部、工部等六部,下辖吏部、主爵等24司。

六部尚书都以所在“部”为名,而郎官以所在“司”为名。

负责执行诏令。

二、“六部”

三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